国民教育范文

2024-06-23

国民教育范文(精选8篇)

国民教育 第1篇

国民思维与教育

国民思维与教育

曹学政

有什么样的国民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状况,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国民的思维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在较长时期盲从和狂热代替了个体思维,而国家更是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误,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激活了国民的思维,推进了民主与科学。但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正如总书记习近平所说:我们自豪,但不自满。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民还远不配称思维的强者。

思维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打造一切科学的工具,西方国家一直注重,而在我国却被长期忽视。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家钱学森虽着手研究思维科学,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搁置下来,是一大憾事。钱老弥留之际曾向温家宝总理发问:我国为什么出不了顶尖级的科学大师?老人一定想了很多,想得很深,应该想到了思维科学的缺失。

我国第一本思维科学的论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终于在三年前问世,作者楚渔是非职业理论工作者。全书处处迸射新锐的思想火花,对传统思维的模糊、混乱、僵化、陈旧、偏狭、封闭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此书轰动了思想理论界、文化界和大批知名高校,中国社科院随后建立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机构。楚渔先生提出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开设思维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思维水平。这是十分正确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其核心任务就是培训学生科学思维,使之成为思维的强者。

然而,我由此想到现时的教育状况,觉得教育自身的许多弊害正需要科学思维的利器来予以改造和革除。

一、教育不公: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均没有彻底贯彻“就近入学、划块招生”的原则,公办“名校”实行高收费,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很难进入理想的学校,同样的考分大城市户口能考入清华,而在小地方却只能读三本――如上种种事实说明我们的教育思维出了严重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现在是什么年月了?我们怎能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同样是共和国的公民,同为纳税人,为什么在教育上要凭贫富、户籍区别对待?

二、非人性化的管理和体制:封闭式管理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的普遍模式,将学生的自由限制得仅次于囚徒;标准化命题限制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将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如上种种事实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思维出了严重问题:学生不是产品坯胎,而是有千差万别潜在个性的鲜活生命,学校的使命应是引导其充分自由发展,以成为个性化人才;而绝不是以各种手段束缚、扼杀其个性使之成为高度一致的工业产品。晚清时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但观其现实,相距太远。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背离:我们的资源曾过分向高等教育倾斜而严重忽视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以致形成了大学生满街游、技术工人奇缺、亿万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入园难的局面。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严重问题,是我们教育思维的失误所造成的。

不必再列举下去。教育可以兴国,自然也可误国。如果不对现时的教育思维重新清理、痛加反省,继而倾力改革一切有违现代教育宗旨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将永远是一条短腿、病腿、弱腿,将万难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教育强则国民思维强,国民思维强则国必强。新锐人才如万马奔腾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之时。

(本文摘编自为先在线网站曹学政个人空间)

国民教育 第2篇

普通高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普通高考,根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全国各地均于每年的6月7日开考并依各省情况持续2至3天。

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没有入学门槛,由考生自主选择主考院校和专业,含金量高,可考研究生,评职称晋级,考公务员,毕业时间快。毕业证书在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后由各主考院校颁发。自考文凭含金量很高,与全日制普通高考文凭一样,在企业中有很高的认可度。

成人高考

函授是成人高考的一种学习形式,成人高考另外一种学习形式是夜大。其通过国家统一的成人高考被高校录取,发放录取通知书,属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

远程教育

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是成人教育学历中的一种。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者。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种不同管道互助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先前学历限制,为广大已步入社会的群众提供了学历提升的机会。

电大

国民教育 第3篇

一、军国民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拒俄运动是军国民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兴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期间, 沙俄为实现“黄俄罗斯”计划, 除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外, 还趁中国混乱之机, 单独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愿意沙俄独霸中国而纷纷干预, 1902年4月, 中俄双方订立了《交收东三省条约》, 规定俄军自条约签字之日起, 分三期撤军, 18个月内撤完。第二期撤军时, 沙俄不仅违约不撤, 反而增派军队, 并向清政府提出7项无理要求, 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批判的武器不等于武器的批判, 武力是解决民族压迫与欺凌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只有在战争中击败敌人, 才能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很多人认识到枪不如人, 炮不如人, 技术不如人, 而最根本的是中国人的素质不如人, “健康的体魄”以及尚武崇军对于国防的至关要紧:“当今非提倡军人精神, 断不足以立国。”[1]164许多人认识到, 国家兴衰存亡“在乎民质尚武与否而已, 民质能尚武则其国强, 强则存;民质不尚武则其国弱, 弱则亡”[2], 对于一个“老大病夫之中国”, “不求自强则已矣, 欲求自强不可以不尚武, 欲求尚武不可以不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2]。他们把国家的尚武精神视为国魂, 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国魂的无限崇敬和向往之情:“吾将列兮以烛之, 张乐以导之, 呼万岁以欢迎之, 曰:‘魂兮归来’, 吾祖国之魂兮, 盍归乎来。”[2]杨度指出:“谋国也不仅使人人有国民之资格, 尤必使人人有军国民资格。”[3]274更有甚者, 主张全民皆兵:“当今世界, 各国合群力以谋我, 我不可不以群力拒之, 是非铁与血不足以救亡也。我国民当速行组织国民军, 无人不上特, 无人不当兵。男子有男子军, 女子有妇女军, 商有商团, 农有农团, 以造就全国皆兵之资格, 必若此方可以救亡也。”[4]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被欺凌的状况, 继1903年在日本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 黄兴、蔡元培、蒋方震、蓝天蔚等纷纷发表文章、演说, 大力宣传军国民思想, 以求全民皆兵而增强国防力量, 最后摆脱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在他们的大力鼓动和宣传下, 国内的进步学校也相继实行军事教育, 军国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方案, 一种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 一种社会思潮。

二、培养军人精神的国民性改造

军国民教育倡导者批判传统的柔弱文化, 提倡尚武精神。从清末到民初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对传统柔性文化进行批判、提倡尚武的文章可谓俯拾皆是。提倡军国民教育以蔡锷为最早, 而又以梁启超最为全面系统。蔡锷为扫除推行军国民教育的障碍, 在《军国民篇》中, 从“教育”, “学派”、“文学”、“风俗”、“体魂”、“武器”、“郑声”、“国势”八个方面总结我国民族文弱不武的原因。他说:“俗师乡儒, 乃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 张以龟行鼋步之礼节, 或读以靡靡无谓之章词, 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 形同槁木, 心如死灰。”[5]18“自一统以后, 天下家, 外鲜强敌, 内无凶寇, 承平日多, 乃文弱之气日深一日。洎乎中世, 而妇女缠足之风起, 迨本朝而鸦片之毒遍洒中夏, 茫茫大地, 几无完人”[5]24。蔡锷在列举柔弱文化之表现之后, 深发感叹:“显而言之, 则东方病夫, 气息奄奄, 其遗产若是其丰, 吾辈将何以处分之?”[5]24主张仿效斯巴达, 德国、日本、美国实行全民军事教育, 从社会各方面着手, 改变我国民众文弱不武的现状。“既入学也, 其所践之课程, 皆足发扬其雄武活泼之气, 铸成其独立不羁之精神焉。”“美国者, 世界所称为太平共和固守‘门罗’主义之国也。然其小学学童所歌之词, 皆激烈雄大之军歌也。吾尝检译日本小学读本, 全籍多蓄爱国尊皇之义, 而于中日海陆战之事迹尤加详焉。其用意所在, 盖欲养对其军人性质于不知不觉之中耳。”“欧美诸邦之教育, 在陶铸青年之才力, 使之将来足备一军国民之资格”[5]18。

继蔡锷后, 梁启超更从“国势之一统”、“儒教之流失”、“霸者之摧汤”、“习俗之濡染”四个方面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柔性文化。他认为中国无军人的尚武精神而导致近代挨打被侵, 实为我们民族之大辱。“恫夫中国民族之不武也。神明华胄, 开化最先, 然二千年来, 出而与他族相遇, 无不挫折败北, 受其窘屈。此实中国历史之一大污点, 而我国民百世弥天之大辱也”[6]155。并从习惯、习俗等各方面探讨形成原因:“二千年之腐气败习, 深入于国民之脑, 遂使群国之人, 奄奄如病夫, 冉冉如弱女, 温温如菩萨, 戢戢如驯羊。”[6]157“中人不讲卫生, 婚期太早, 以是传种, 种已孱弱, 及其就傅之后, 终日伏案, 闭置一室, 绝无运动, 耗目力而昏眊, 未黄而骀背;且复习为娇情, 绝无自营自活之风, 衣食举动, 一切需人, 以文弱为美称, 以羸怯为娇贵, 翩翩年少, 弱不禁风, 名曰丈夫, 弱于少女;弱冠而后, 则又缠绵床第以耗其精力, 吸食鸦片以戕其身体, 鬼躁鬼幽, 跶步欹跌, 血不华色, 面有死容, 病体奄奄, 气息才属, 合四万万人, 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格。……以此而出与狞猛枭鸷之异族遇, 是犹太驱侏儒以斗巨无霸, 彼虽不恃一械, 一挥手而我已倾跌矣。”中国“合四万万人, 而不能得一完备之体形。……其人皆为病夫, 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6]163他在流亡日本时, 对日中两国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反思, 认为中国国民素质低下是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 为此他开始致力于新国民的塑造工作。他在《新民说·论尚武》中极力提倡中国仿效斯巴达、德意志、日本等国的尚武教育, 从而自立自强:“生存竞争, 优胜劣败, 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 习于勇力, 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6]163他在观看了日本人送别出征军人的情景后, 感触殊深, 写下了《祈战死》一文, 充分表达了他对日本“入队之旗, 祈其战死;从军之什, 祝勿生还”这种举国一致的“好武雄风”的崇敬之情[6]220。于是, 他向国人大声疾呼:“呜呼!中国之弱, 至今日而极矣。居今日而懵然不知中国之弱者, 可谓无脑筋之人也;居今日而恝然不思救中国之弱者, 可谓无血性之人也。乃或虽略知之而不察其所致弱之原, 则亦虽欲救之而不得所以救之道。”[6]64并主张养成以尚武崇军为核心的国魂:“今日所最要者, 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 斯为有魂之国。”[6]221在对尚文弱之风批判的同时提倡尚武精神, 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序例》中, 提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今之君子大声疾呼以告其同胞曰:君其尚武!君其尚武!未之或听也。乃杂引五洲史乘, 摭伟人言行曰:某氏武, 故显其国;其族武, 故长其邻, 岂不使万里之外闻而奋兴耶?”[7]2155

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背景下, 蔡锷和梁启超在对传统柔性文化与陋俗进行深刻反省后, 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 发扬尚武进取思想, 改变国人的贱武观念, 以尚武为美德, 提高国民素质, 以军国民主义为救国思想, 使国人重新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把近代民族自救与改造国民素质结合起来, 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救国取向[8]。

三、军国民教育对国民性改造的意义

军国民教育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 培养了国民近代国家意识。封建教育“重文轻武”,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民众心里根深蒂固。正如《警钟日报》所批判:“夫吾中国之所谓人才者, 吾知之矣, 在所闻世所传闻, 世皆沈溺于考据词章八股之中, 以升官发财为希望, 以田园产业为目的, 殆不知人世间有所谓社会国家事也。”[9]“举国上下, 不论新旧志士, 乡愚无知, 其容蹙蹙, 其貌忧忧, 均若有大难临头气象, 告以军国民三字, 莫不缩首而逃, 此固吾同胞普通之性质也。”[10]军国民教育强调民众由臣民到国民的改造:“夫主人翁之资格者, 即军国民之资格也。”[11]军国民教育思潮兴起后, 贱武贱军社会风气得到改善, 人们出于爱国救亡的需要, 参军从戎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军事的热情迅速高涨, 军事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判断得到提高。所有这些为这一时期以军制改革为核心的军事近代化变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由培养军事精英转向提高全民军事素质, 国防观念也由朝廷转向广大民众, 国民逐渐意识到国防是自己的事情, 近代国防随之由局部走向全民。正如皮明勇先生所说:“军国民主义思潮的兴起, 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防建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对国防建设中人的要素的重视, 给中国近代国防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它唤起了许多中国人关心中国国防的激情, 特别是一大批社会知识青年投笔从戎, 对尔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国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2]278澳大利亚学者冯兆基博士指出:“这是一种积极的全民尚武主义, 压倒一切的愿望是通过全体国民重新确立尚武观, 改变心理定势, 并建立近代化国防体系, 来强化国家机制。”[13]123

摘要:军国民教育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尝试, 也是民族自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代中国军国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国民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阐述。

国民教育的起点 第4篇

六月的天气让人倍感焦灼,但比天气更令人焦灼的是每年都会来临的高考。

有关“英语2017年退出高考”的传闻在此之前成为大众热点,这一话题无论何时都会撬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即使家中没有孩子参加高考,但亲戚、朋友、同事的孩子仍有可能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去年数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困境今年依然在重复上演。

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当下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从规范“幼升小”、“小升初”,到三令五申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再到高考改革,弱化“一考定终身”……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得公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中学教育依然无法突破应试窠臼,高等教育依然面临就业难题,这些现实问题拷问的正是教育改革的成效。

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比大学更受关注的却是幼儿园。2014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的调查显示,公众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度首次超过了高等教育。此前数年的调查中,学前教育从未超越高等教育,公众关注焦点的这一转移值得引起人们深思。

我们为此调研了已经开始尝试做父母的“80后”(详见本期中国教育小康指数),部分“80后”父亲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和子女成为“哥们儿”,并愿意做孩子的精神导师。“80后”们普遍怀念没有学习压力的快乐童年,厌恶应试教育下的小学与中学教育模式,因此当他们做了父亲,在教育子女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抗争性,即尽力延缓应试模式到来的脚步。

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大受欢迎,正是击中了当下年轻一代的软肋。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两百多年前法国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一语道破:“发现儿童”。

幼儿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为未来准备多少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而是在幼儿园里,就传授给孩子自立、自足的意识,掌握与同龄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从事。

但令我们尴尬的是,幼儿园的教育可能会面临现实的“教育”。

人们痛恨教育不公平,但在面临“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的时候,却又会使出浑身解数,参与到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中,使得“拼爹”、“拼钱”、“拼权”的现象愈演愈烈。这种认知和行动的悖反,正是造成教育混乱的根由。教育理念和现实的错位正在撕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并使人们将教育失败的原因推向学校和社会。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第5篇

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

作者:骆沙鸣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8期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我国仅1%,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笔者建议将创业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材课程中都加入创业教育内容,使创业教育真正为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议如下:

1.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大学教程增加创业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政府在强化企业和社会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和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应强化大学生毕业前实习与培训,力促普通教育职业化和健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就业机制。

2.可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最后一哩学程”经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意率、专业对口率、稳定率。要为大学生配备职业教练提供一对一的全职培训和就业计划、创业规划等。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建立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导师制、技师研修制度。

3.打造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性循环人才培养链。在良性人才培养链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意大赛、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评价、实习、聘用、奖励、激励,加强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意创业能力培养,把实习当成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

4.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推行大学生“成长导师制”,开发在岗教师的导师培训课程,建立成长导师网络平台。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提升我国“教育—产业—就业—创业”新课程设计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第6篇

军事教育是建立在国民教育基础之上的军事专业教育,它是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军用与民用技术互相融合、转化的趋势正进一步发展,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既适用于地方也可运用于军队,基础知识更没有军民之分。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讲,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彼此难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导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力。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f-15战斗机、“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和“战斧”巡航导弹,均采用专用集成电路代替原来的标准逻辑电路,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更是如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

范文网【】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管理科学的方法既用于地方,也适用于军队。军队院校培养的是集管理、指挥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生产中的许多方面也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作为管理的基础知识,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既是国民教育的内容,又是军事教育的内容。

从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角度来讲,科学文化教育如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逻辑学、历史、地理、法学、社会学、电工基础、电子学、机械制图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可以说,我军院校的基础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相一致的。依托国民高等基础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我军院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一直执行着各自独立的教育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由地方院校培养外,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的。我军各类院校担负生长干部的文化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任务过重,对我军院校教育资源消耗过大,以致影响了军事科学和军事专业教育的质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军队院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没有用到军事专业教育上去,而被一些基础教育所占用,造成了教育效益不高。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依托国民教育,走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要实现基础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并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的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这样,才能提高军队院校办学的效益和质量。

国民教育资源为培养军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江泽民指出:“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全军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院校招生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各国军队建设的实践表明,军队院校无法承担培养全部军事人才的任务,必须依靠国民教育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军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在地方院校打基础;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军官靠地方院校培养和输送;某些军队的继续教育和某些专业技术进修课程要在地方院校进行;军事院校的某些课程要请地方院校的教授、专家讲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合作培训军官,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资源优势,发展联合教育体制,培养军队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如:美军在400所大学院校里设立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高级部,可直接向现役陆军、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陆军后备队输送军官。美军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每年按计划向社会招募牧师、律师以及部分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经训练后授予军衔。美军还经常选派军官上地方大学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陆军军官可离职两年攻读高级学位。英军新任命的军官全部在地方大学受过高等教育,44所军事院校主要担负军官任职和晋升前的培训任务。日军把地方大学代培的学生叫贷费生(即由军方贷款支付学费的学生)。其对象为大学医科、理科和工科在校学生,代培军官占总数的13%左右。韩国军队有35%的新任军官来自设在地方大学的军事训练团。印军30%的新任军官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美国还通过训练娃娃兵,培养预备役人才。现在的美国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崇尚武力的热潮。2002年,布什政府推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我们要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一是扩大直接从地方院校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短期军事专业培训后,再分配到部队。二是军地联合办学培养军事人才。即在部分条件优越且专业对口的地方高校建立为军队定向培养人才的联合培训机制。应在部分地方大学设军官培训机构,借助地方院校科研成果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有利条件,培养部分后备军官,择优充实到军队的干部队伍中来。三是逐年加大军校招收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入学比例。四是实行基础课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军地院校基础课教材通用,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类课程,如音乐、艺术、财务、医疗、体育等课程,由地方高校施训。

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意义重大

江泽民指出:”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军在吸收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有过成功的经验。战争年代,我军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使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早在1939年总政治部就要求各部队”大批地吸收纯洁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基层工作。“1940年,毛泽东、朱德、王稼

祥指示叶挺、陈毅等,要”大批收容知识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积极性者,不问其社会出身如何,来者不拒,一概收留。“在全军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革命的知识青年成批地投入军队,在八路军中还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到军队工作。1949年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就招收了9000名知识青年参加军队工作,这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满足革命发展形势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建国后,在组建各技术军兵种和国防尖端技术部门时,为了解决军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国防建设发展需要这一难题,从地方高、中等院校接收了大批毕业生。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教育训练工作提到战略高度来考虑,继续重视从地方高等院校接收毕业生工作。从1980年起,恢复了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开始有计划、成批量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1983年3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总参、总政《关于分配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军队培养军政指挥干部的请示的通知》。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从地方大学招收数千名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基层军政指挥岗位工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吸收地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军队工作,决不是解决军队干部数量缺额的权宜之计,而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长治之策,是通过人才战略工程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百年大计。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批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对我军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放式培养军事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决策。据报道,美军自1980年以来,每年都有近45%的新任命军官是从地方院校直接吸收的。我军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但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我军人才队伍建设质的飞跃,成为当前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军院校在培训体制、办学条件、生源环境、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军事院校培养的数量有限,短期内难以解决人才紧缺这个问题。为了迅速解决军事人才生长起点低与军队建设要求高的矛盾,尽快提高我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时间差,吸收大批高素质的地方人才进入军队,必将给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自检报告 第7篇

自检报告

为了确保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全面落实到位,我校依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督导评估细则》进行了自我检查。现报告如下:

组织领导方面: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工作,积极参与上级部门有关活动。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学校总体计划和总结中。将借助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组织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由吕奎直接领导,由政治教师任课。支持任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业务活动以及校际之间有关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在教师中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表彰奖励优秀者。

课程实施方面:我校在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表中安排一至三年级每两周上一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由政治教师兼任此学科的教学工作;主管本课程校长和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利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质量分析。要求每位教师上课之前认真备课,依据课程要求、学生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教学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辅助材料。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思路清晰、评价科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快乐、学习效果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作业每课一次,内容为教材中“做一做”,我校三个年级定期组织集体备课。

班团队活动方面:由德育副校长负责协调安排班团队活动。有统一计划和要求,有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有过程检查,有总结、反思。有效地利用班团队会、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活动,针对性强,学生参与率高。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喜欢参加班团队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领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化为品质和行为,得到家长和有关部门的认可。

实践体验活动方面:周密计划学生的场馆和工业历史遗迹参观活动,充分考虑教育问题,提前给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任务,提前讲解背景知识;充分考虑安全问题,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安全防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在实践体验活动之后,及时总结反思,并有工作总结。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用心听讲解员讲解,细心观看各种展品,专心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将自己感兴趣的、重要的内容,通过拍照、录音或纸笔记录下来。要充分运用展板展示、体验交流会、征文比赛等方式交流展示实践体验活动过程。

特色办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教学、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比较稳定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的学校特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方面的学校特色在育人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学校整体办学方面凸显了价值,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元素融入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教室、寝室、走廊、墙壁、雕塑、景观等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作用。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于校风、教风、学风。构建师生学铁人、做铁人良好氛围。有领导责任制、任课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情况评定办法、专项活动应急管理预案等,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

老山头中学 2013-11-4

关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

自检报告

大同区老山头中学

书法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养成 第8篇

现代国家对于国民素养的重视出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必要性,也由于现实世界的直接挑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其便利之处,也有其相对紧张的压迫性。上古时代,国家之间相对缓和的田园气象已成陈迹,孟子所谓“人与民偕乐”的乐土怕是再也难寻。如今某一刑事案件就有可能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压力,甚至战争,其背后就隐藏着强与弱、贫与富之间的纷争。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治安压力越来越大,而碍于现实条件,在治安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大多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长治久安,还是要把本钱投到根本上,要把国家建设的根本落在国民素质的养成上,只有这样,国民素养才有可能逐步改善,国家建设才有可能持续进行,国家富强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国民素质的养成是国家的整体要求,却要从国民个人入手。那么,什么是素质呢。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会议上说:“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很好定义,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素质。但素质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通过学思知行的统一,让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很重要,但是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更重要。温总理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养成教育,通过学思知行的统一,让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如何在一个需要启蒙的孩子身上达成这一目标,这对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而言是明确的,因为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那就是识字,这是中国人启蒙教育最完善的方式。

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得益于成功的教育体系,对于等待接受全面教育的儿童而言,背诵经典就是启蒙教育最恰当的方式,而书写就是学思知行统一训练最佳的入门方式,经典就是历经几千年检验的最可靠的教材,而对刚刚启蒙的儿童,着眼于学思知行的统一来进行的最早、最好的训练就是读得对、记得熟、写得好,这也是为以后“做得到”打下基础。

国民素质是一种社会文化标准,它与社会成员的人生密切相关,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生理心理的健康,有生命的尊严,有生活的艺术,有生产的能力,有人生的目标。实现这一切要靠有效的养成教育,而人的全部素养的培育始于对自尊的感受与养成,其教育方式始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始于对文化符号的尊重。而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成熟的文化符号,书法教育就成为始于写字的文化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方式是基础性的、直接的和深入人心的。其基础性是指它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塑造与影响着汉文化圈,决定了这一区域与外来文化的重要交流方式;其直接性是指在汉字书写与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对空间的直接感受;说它深入人心,是因为汉字与大千世界所具有的多重关系,使汉字意义具有确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艺术上的丰富性。

教育是具有规定性的,我们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未来就是志向,就是我们人生前进的目标,而明了这一目标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书法教育能帮助我们具备这种修养。首先,习字能使人安静。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明者,明志也。明志即把握未来,就是现代人普遍重视的未来学。古人极为重视教育过程中“静境”的养成,《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呢,自然是得到一种良好的文化判断能力。

书法教育能帮助我们接续传统。常言道,朋友是老的好,岂不知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更是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安心定神的基础所在,不论是文史中,还是故物中蕴藏的文化传统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着民族发展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看看我们所面向的西方,二战后多少被夷为平地的建筑都依其历史面貌复原、重建,传统保守得那样稳固,与其在世界其他地区施加的影响恰成正比。反观我们自己,只为眼前利益,就什么都要新,什么都要改。甚至凡是传统的就被说成不好的,就要改造,把不好的产品也叫做传统的,这何其悲哀。面对这种现状,只有从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本上着手,进行国民教育才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可以从书法教育入手,从写字入手,写规范的汉字,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当局者、当事者来说,目无传统,只看重眼前利益,固然可以取得一时显效,获得大量速成的光荣业绩,但是这些事业如果离开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那么,这一切就是无根之木,就容易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得无影无踪,或只是被当作破坏历史文化传统的反面教材。

书法教育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通过习字,受教育者可以在其中获得对秩序的自然感受,获得对秩序的文化认知。汉字的空间要靠一笔一画构成,空间节奏要依用笔顺序来实现。字要一笔一画地写,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认字要一个一个来,观念(知识)要一层一层渐进,任何揠苗助长的进步背后都是对时间的耗费,对生命的摧残。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当下有多少浮躁的做秀行为、跨跃式行为,这些行为在国民教育中运用是否合适,速成的技能培训到底对学生成长有害还是有益,这些都不是能轻松放过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

书法教育有助于人生自由的实现。常言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由天性自由到文化造就的道理。正是文化制约使人从懵懂的自由状态,经过一系列不自在的社会文化历练,进而实现一种坦然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自在。书法教育始于习字,但不止于习字。习字首先是对文化符号的认知,这一认知过程包含三方面——形、音、意。对形的认知依赖看与写,对音的认知依赖诵读,对意的认知依赖用(读、说、写),在认识汉字形、音、意的过程中,习字几乎是需要全过程参与的,这种直接的、全方位的参与方式令其使用者获得对汉字符号的准确把握,继而进展到以艺术把握方式获得通向精神自由的艺术享受,即如陶隐居所言“字字注目,画画抽心”,使人在文化交流中获得精神愉悦。而这种汉字的艺术把握方式进一步指向经典,指向人的修养,指向教育的完善,即如孔夫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实现了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的国民教育的社会目标。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书法教育与教养密切相关,我们看一个人的家世、教育状况,往往会比对一下他的字。书法教育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通道,这种交流是艺术的,是自尊自爱的,从手札中,我们能轻易读出人情冷暖,体察心事幽微。回头看一下中国社会历史,只有在相对优裕的社会教育环境中,书法教育才能充分开展,书法艺术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书法家也才有可能神游其中,为中国书法史留下成功的一笔。这样的人往往在文化共性上有深厚的造诣,在文化个性上有清晰的志向。

上一篇:工程处质量安全科科长竟聘演讲稿下一篇:五四青年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