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2024-06-17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精选6篇)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1篇

拓展训练感想--拓展锻炼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昨天我深刻铭记的一天。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大家兴高采烈,在明阳天下拓展基地广场集合。虽然天色阴沉,但是,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都精神饱满,一脸阳光。

8:30教练来了,大家鼓掌欢迎,教练让我们先做热身运动,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手拉手,相互为对方按摩捏捏肩。一会功夫暖和多了,也让彼此心与心之间拉近了距离。接着就是分组了,我们被分到第七团队,呵呵,开始选队长啦,队长嘛。则选我们队伍中的一位帅小伙子,名叫,“姚远”同时也为队长选出一位队蜜,队蜜是餐饮部的一个漂亮的姑娘。队长和队蜜很有组织能力,很快就制定出了自己的队徽,队训,我们把自己命为“利剑”队,姚队长在队旗上画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展示了我们队伍的才智和精神面貌,大家齐声喊出自己的口号。利剑!利剑!所向披靡。哈哈还挺威风。训练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教练,姓王,名贵银。也是个大帅哥,很幽默,挑战即将开始啦。

第一个挑战项目是“空中断桥”,这个项目是各人挑战项目,需要队员们在9米多高铁板这边跳到另一边,然后跳回来,算完成任务。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只要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困难也就不那么难了。超越只是一步之遥。我们的姚队长第一个登上了断桥,顺利的跨出了第一步,紧接着就是队蜜该出场了,她有些恐惧,甚至有放弃的念头。通过大家的鼓励并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哈哈,强将手下无弱兵!我们的利剑队没有耸人,都非常勇敢的完成了挑战。

信任背摔,培养了我们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的意识,加强了同事之间的感情交流;穿越生死网,让我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增强了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七巧板活动中我们就没有把团队的核心运用好,结果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付出了不该有的“牺牲”。在工作中我们的企业没有了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好的核心领导,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大大削弱,员工的希望将渺茫无望。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我们感到无助,没有光明的时候,我们的身边还有我们的队友,还有我们的同事,是他们在用他们的身躯保护我们,是他们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使我们走的更远。

在这个活动中,其中有一个过水沟的科目,在到达这个水沟前面的时候,我们其中的一个队友他在我们有百分之七十是盲人,百分之二十五是哑巴,还有一些伤员的情况下,毅然用他的身躯跨在了水沟上,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他的身上踩了过去。在活动总结的时候,当我们听到教练给我们说了以后,我们震惊了,我们感动了,因为是他用单薄的身躯换来了我们的成功,使我们取得了胜利。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觉得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事,我们流血流泪,不算什么,只要能服务好我们的业主,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通过这个活动让我体会到了亲情、友情,感恩于每个周围的人。没有帮助你的人,就不会有自己的不断进步;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会有自己的茁壮成长;没有公司的发展平台,就不会有自己的美好生活;没有同事的友情,就不会有自己舒畅的心情。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面临艰巨任务或困难时,只要坚定信心,积极努力,付诸行动,就可能战胜一切困难,就可能完成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之后的几个小项目,我们的队伍也不逊色,都完成的还可以,就是最后一项不够完美,猜13张扑克牌,我们沟通不及时,出现了失误,大家围在一起探讨失误原因,当我们找到失误原因时,拓展已接近了尾声。如果下次在有这

样活动机会,我们肯定不会在犯同样的错误了。

一天的拓展就结束了,在回来的路上,大家依然很兴奋,眉飞色舞的交流着训练体会,有的说,这次训练是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有的说,这次训练培养了团队意识,还有的说对团队的协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的感受。我想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为企业增光添彩!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2篇

一、以企业文化团结凝聚人心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凝聚员工认同感、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上下一心,其利断金”的团队意识,共同为实现企业愿景而不断努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也是企业文化逐步形成的过程。加强企业文化凝聚工程建设,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公司大局意识,想公司之所想,急公司之所急,当企业人,说企业话,共同打造企业品牌。增加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基层员工由于不了解公司发展状况而产生担心和疑虑的现象。

要经常对员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融洽内部关系。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倾听员工呼声,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温暖。把开展主题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创建学习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确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企业和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二、以薪酬机制激励奋进热情

合理的薪酬设计使员工能够安心尽职于岗位,从而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转。薪酬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员工自我满足感的实现。但是,纯粹的高收入,只能暂时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留住人才的关键还得看薪酬分配流程中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激励性。完善的薪酬体系,不仅包括向员工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还包括在员工结婚、离婚、生产、配偶或近亲去世、搬家等特殊情况时给予额外的带薪假期和人文关怀。

为了能极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行为上的不断激励,可以制定员工认可的薪酬分配方案和科学、公正的人事考核制度,加大向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员工的倾斜力度。考核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员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科学、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并且可以将考核结果直接用于增量工资的发放,拉开收入档次,用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员工不同的能力和价值,在企业内部建立能力优先机制。使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与干少不

一样,创效与不创效不一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三、以队伍建设促进素质提升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参与公司事务意愿方面,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员工了解所做事情的意义与重要性。从企业整体而言,企业的宗旨与愿景是吸引员工的主要核心;二是增加员工参与的机会。不能只是交代任务,还要增加讨论和沟通的机会;三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资源。提供各种资源可以促进成功的机会,员工越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任务,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四是及时肯定员工成就,奖惩公平。经常评价与奖惩员工,可以提高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以亲和能力提升领导魅力

构建具有“亲和力”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和谐与文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企业增强自身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把亲和力作为“家”文化的纽带,对员工做到尊重、信任、关怀,让员工在归属感中对“家”文化产生认同。提高亲和力,实质上就是将管理的触须延伸到员工的私人领域,通过人际关系的交往来增强企业整体合力。

一是创办内部报刊杂志,为员工提供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发表意见、交流心声的园地。在企业设计中,最重要的应是企业理念设计,而内部报刊杂志就是进行企业理念设计最佳的载体。二是在员工生日送上祝福,在春秋检预试、大负荷保电和政治保电等其它业务繁忙时段送上领导的慰问与关怀,会让员工深切感受到公司大家庭般的温暖融和之情。三是实行定期交流制度,让领导和员工共聚一堂,总结过去的经验,规划未来的发展。每年的新员工座谈会、劳模经验交流会、大学生交流会、员工成长成才座谈会等可以让员工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都坦诚地说出来,使公司领导能真实地把握员工的心理动向,从而寻找管理上的差距,强化对员工的管理。四是尽量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有计划地举办一些活动,如诗歌比赛、春游长走等,使员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促进感情的沟通和对公司事务的参与热情。

五、以个人发展作为奋进动力

企业如果能给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成长,企业与员工的相互认同感也就越高,团队的凝聚力就越强。现在有一种人才银行的观点,认为人才量的方面是硬银行,质的方面是软银行,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企业软银行方面的“固定资产”不断增值。

一是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尽可能获得各类证书,并对成绩优良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考核分、报销学费等。二是建立统一的培训基地,各单位及各专业员工可按照整体安排分期分批派员参训。由于集体参训,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有利于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三是鼓励员工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公司不仅不刁难,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力予以满足,自然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全力贡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3篇

关键词:党建,团建,凝聚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党建带团建, 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2010年9月26日, 中组部和团中央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的召开, 更为今后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发展, 特别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在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 国家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生深刻变化, 对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 青年身上呈现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新特点, 青年的思维更加活跃、诉求更加多样, 给青年工作和团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新课题, 这对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党建带团建的重要性

党建引领团建是团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历来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始终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格局, 坚持从思想、组织、干部、队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带团建的有效途径, 取得明显成效。高校党建工作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更要牢固树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思想, 这是保证高校共青团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的重要保障, 也是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 党建带团建的紧迫性

在高校团组织建设中, 如何多途径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巩固高校党团组织,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依靠党建带团建, 进一步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 做好广大青年的引导和服务工作, 为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实践证明党建带团建既是高校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措施。共青团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共青团要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组织建设, 使团组织更贴近团员青年, 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把团组织和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调动起来, 才能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由此可见, 切实抓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 既是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抓好党建不断带动和促进团建, 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队伍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不足的因素

(一) 先进意识匮乏, 引领作用弱化。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技不断发展, 社会物质环境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青年团员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团员青年的先进性意识受到挑战。有个别青年政治理论修养不高、大局观念缺乏、模范意识淡化, 特别是有些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意识还有所欠缺。

另一方面, 高校团组织要在凝聚、引领、组织、服务青年方面起到核心作用, 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目前, 高校团委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开展活动。然而, 往往团组织只专注于活动本身、拘泥于活动的形式, 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 忽视了从精神上上对团员青年的引领作用。

(二) 干部队伍参差;文化积淀缺失;

要建设有战斗力的团组织首先需要建设一支各方面能力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各级团组织对团干部的配备不够重视, 专职团干部配备有限。在很多高校, 不少基层团组织的团干部都是由思政辅导员兼职团干部, 甚至有个别团组织出现谁有闲暇谁去做团工作的情况。对于主管学生的部门而言, 大部分班级也都是班委会力量强, 团支部力量弱, 这不仅影响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也削弱了团组织的战斗力。

文化塑造青年, 青年创造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也是共青团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能的不二选择。文化创新对于塑造青年理想、人格、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青年对于文化的追求逐渐个性化和多元化, 但当前高校共青团的文化活动载体和抓手相对比较单一, 主要还是在围绕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谋求形式上的创意, 而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内核的创新上稍显不足, 特别是在组织凝聚力建设上的创新经验难以由点到面普遍推广。

(三) 人才培养脱节;缺少锻炼途径

团干部培养与高校干部队伍的培养体系相脱节。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团干部的培养与高校干部培养体系挂钩, 对团干部的考核主要是靠团内的推优评优, 缺乏系统、考核、评价机制。

团干部缺乏挂职、轮岗等锻炼机会。高校没有将团干部的挂职轮岗作为干部培养的组成部分, 从而团干部没有机会和空间展示自我, 缺少锻炼成才的途径。同时, 团干部的学习没有系统性, 个别团干部对于学习比较松懈, 没有与时俱进地学习党的新政策和新思想。党组织对团组织的管理监督不够深入。

三、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路径探究

(一) 强化思想引领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 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立足于此指导思想, 高校应重视并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 对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切实指导和帮助, 支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在大学生、青年教职工、青年医务人员、青年科研工作者等群体中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党委负责人每年要为团员青年和团干部至少上一次党课或作一次形势报告, 参加一次团的思想性、政治性活动。各级团组织要善于运用网络、手机、微博、视频等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要充分发挥“五四青年奖章”、“五四红旗团组织”、“十大杰出青年”、“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辐射带动更广大的青年群体争当先进。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指导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要指导高校基层团组织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支持各基层团组织通过举办团干部学习培训班或者业余团校, 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 以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形式吸引青年, 通过开展“五四”系列活动、唱响主旋律、先进评选等方式激励青年。

(二) 完善组织建设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团的组织建设纳到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中, 实现党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衔接。要将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对团的工作经常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团员青年之中, 了解青年教工和学生, 经常对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为团建出谋划策, 给团的工作指点迷津, 将党建与团建工作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以党建带团建, 以团建促党建”。

发展组织文化。根据团员青年的特点和需求, 党组织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给予最大支持, 共享师资、场地、教材、资金等资源。党组织要指导和支持团组织加强网络等新媒体阵地建设, 帮助拓展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空间。激发党团员在社学校建设中创先争优的热情。团组织要通过积极培育先进青年组织和学生组织, 强化青年群体的服务管理。注重对微博、人人网、易班等网络虚拟集体的服务管理, 积极探索网络建团的有效载体。

实现党团同步共建, 推行党团工作一体化模式。高校团组织要把为团员青年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团员青年生活、学习、实践等方面的需求, 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力, 想青年之所想, 急青年之所急, 真正考虑到青年的需要。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促进学校和团员青年之间的密切联系, 把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优势, 依托这些重要的学生组织, 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主动性, 为全面培养出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青年干部队伍创良好的条件。

(二) 做好梯队建设

按照“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工作能力强”的标准,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团干部队伍。

1、选拔与任用。

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高素质团干部队伍。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 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 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善于做青年工作、学生工作的优秀青年和学生党员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等制度, 给优秀的党员青年创造机会, 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把青年干部提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

2、培训与学习。

团干部作为引领青年的领袖, 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包括政治学习、知识学习、业务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等诸多方面。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大力加强团干部培训, 把团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 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特别是团组织书记的培训。

3、挂职与轮岗。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团干部的培养锻炼和考验, 根据青年干部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采取交流轮岗、任职挂职等方式, 把团干部放到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中加强锻炼和考验。把培养团干部作为培养党的年轻干部的重要任务, 及时把优秀团干部选派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工作岗位上。2011年, 中青联、教育部联合发文, 做出了关于从全国高校选派团干部到基层挂职的决定, 上海市团市委也积极响应, 从高校中选派团干部赴西藏、云南等地条件艰苦的区县挂职。同时要重视和做好团干部的转岗工作, 对于接近最高任职年龄的专职团干部, 团组织要主动向党组织举荐, 党组织要适时安排转岗。

4、教育与监督。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重视带好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 引导团干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帮助团的干部养成讲政治、识大局的作风, 说实话、干实事的作风, 不争名、不求利的作风。党组织负责人要与团干部多交流、多沟通, 尽早发现青年的问题, 提供帮助和指导, 及时提醒和纠正。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 引导团干部用党性原则指导自己立身行事, 有原则、重品行, 经得住政治、事业、名利、生活的考验。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指导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 对团员青年进行正面教育引导, 让团干部们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引领青年, 帮助他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大力倡导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广大团员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引导团员青年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勤于学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 7

[2]胡锦涛.同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和团的十六大部分代表时的座谈讲话[J].求是, 2008.6

[3]陆昊.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11

[4]杨张维, 李志军.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创新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5]陈涛, 高静, 潘伟国.创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15)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4篇

关键词:青年职工 凝聚力 向心力 影响因素 策略

青年,是社会上一个备受關注的群体,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即思想活跃、爱好广泛、可塑性大、阳光活力。而青年职工作为这一群体的一部分,如何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需要抓住青年职工的特点,立足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企业团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兼具趣味性、内涵性的活动来促进青年职工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显著提高。

一、影响青年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忠诚度

现如今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这为职工及用工单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青年职工来说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待遇条件、晋升空间等的对比,从而令青年职工的个人忠诚度有所动摇,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新的个人就业目标而选择跳槽,青年职工频繁跳槽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如此,这不仅造成企业人才流失、人才培养成本的增加,更严重的是不利于企业培养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个人追求

个人追求是每一个青年职工选择就职企业的主要内部动机,其包括实现梦想、薪酬与职位期望、实现个人价值等,这些个人追求是支持青年职工忠诚企业的重要因素。不过,在过大工作压力的背景下,青年职工初到企业的个人追求会逐渐被现实所磨灭,较低的薪酬、不公平的工作环境等都会削弱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影响着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开展教育与管理青年职工的工作活动时,其忽视了向青年职工传播企业的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进而造成企业青年职工只是被动的参与工作,而缺乏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积极意识。此外,青年职工也会因个人目标无法统一到企业的长远目标与战略意图当中,这易造成青年职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影响着青年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四)企业培训、晋升缺乏有效机制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青年职工的齐心协力,但企业若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晋升机制,这容易导致青年职工对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下降。青年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较为看中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加薪、岗位晋升等是最好体现青年职工个人价值的标志。不过企业不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升迁任用机制会造成青年职工对自身前途的无望,对工作缺乏激情,最终易导致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缺失。

二、提高青年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对策

(一)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需要企业有效做好管理与服务的充分统一。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与管理青年职工,以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企业还需积极关注青年职工,了解青年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从而尽可能的帮助青年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坚持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宣传活动,进而向青年职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等,积极引导青年职工参与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进而逐步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而企业在做好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企业还可以为青年职工创设多种沟通渠道,以帮助企业与青年职工及青年职工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与青年职工信任联系,创设更多条件来帮助青年职工,以此来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青年职工的技术素质

广大青年职工的技术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支持与保障,为此企业对青年职工进行积极的动态管理,注重加强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为青年职工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企业工作环境。于是乎,企业可以将精神文明建设与职工技术培养有机结合,一方面积极倡导与号召青年职工的自我提升,争做企业精神文明标兵、岗位能手,引导企业青年职工树立岗位文明与服务意识,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相互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企业为广大青年职工创设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技术比拼等活动,以促进企业青年职工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树立青年职工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服务意识。企业在动态管理的理念指导下,积极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培养青年职工技术素质相结合,从而整体提升企业青年职工的技能水平与文明素养,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整体推进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开展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引导青年职工为企业创造效益

青年职工在岗位工作过程当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服务创效,这不仅利于企业的积极发展,而且也能为青年职工带来相应的加薪与岗位提升机会,最终企业与青年职工之间都得到了良好的互惠互利,而青年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由此逐渐增强。由此可见,企业在培养与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时可以开拓一条新的渠道,即开展多样性的青年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因为青年职工大多从事一线生产岗位的工作,他们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安全隐患源等最为清楚,所以企业应鼓励青年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等实践创效活动当中,引导青年职工勇于创新、积极创效。企业效益的提高,青年职工个人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利于增强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结语

企业在对青年职工进行成长成才机制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青年群体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与管理的最佳效果,并不断促进青年职工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企业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企业发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影响青年职工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因素很多,而青年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各大企业应重视这一工作内容,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以提高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许路佳.关于增强工会对青年职工凝聚力的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8-19.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5篇

常言道:“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也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班组成员素质的高低,体现和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班组的运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还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运。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战略举措。

首先,班组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壮大的有效载体。班组建设搞好了,企业的基础才能够稳固,基础稳固了企业才能够发展,企业发展了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才会水涨船高。

其次,班组是企业孕育、培养、发现各类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阵地,是企业职工锤炼提高、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不但要提高对班组建设意义的认识水平,而且要自觉地投身到班组建设中去,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激发和树立抓好班组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企业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齐心协力,积极协商和解决班组建设可能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此外,班组建设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前提。只有班组建设的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企业班组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班组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班组的凝聚力来自于班组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班组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高的班组凝聚力带来高绩效。班组凝聚力在外部表现为班组成员对班组的荣誉感及班组的地位。班组的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工作目标,班组因工作目标而产生、为工作目标而存在。因此,必须设置较高的目标承诺,以较高的工作目标引领着班组前进的方向,使班组成员对工作目标形成统一和强烈的共识,激发班组成员对所在班组的荣誉感。同时,引导班组成员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的统一,增大班组成员对班组的向心力,使班组走向高效。班组的凝聚力在内部表现为班组成员之间的融合度和班组的士气。班组是开放的,在不同阶段都会有新成员加入,正如太阳能公司车间新加入的新职工,年龄小,阅历少,在家也是娇生惯养,为了让他们能很快融入到企业团队这个大家庭,让他们在短期内树立起团队意识,形成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短新成员与团队的磨合期,车间给他们分别安排了资历深,技能强的老员工一同工作、学习,促使团队的工作绩效大幅提高。

增强企业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促使企业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公平

公平是每个诚实员工都希望企业具备的基本特点之一。公平可以使职工踏实工作,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公平回报;相信自身价值在企业能有公正评价;相信所有员工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到公平:

1、报酬系统的公平。制定了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政策,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突出投入产出的效率原则。同时,惩罚作为负激励手段完全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正激励手段,奖励有突出贡献者,使员工真正体会到他的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

2、选拔机会的公平。为了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在员工的选拔使用上既看文凭,又看水平;既考虑专业,又考虑专长;既看现有能力,又看潜在能力。把员工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考核,这为员工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果在各个方面都能做到公平与公正,就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从而为企业不遗余力地奉献才智。

2、创造和谐舒心的民主氛围——沟通

沟通可以达到相互了解,使正确的决策和领导很快被人理解和接受,变成执行决策和服从领导的实际行动。没有沟通就没有统一的意志、观念和行动。对企业而言,应当拥有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促进工作任务的有效传达。对班组而言沟通的形式很多,包括:班组会、厂务公开活动等。通过这些渠道,将企业发展的难点、职工关心的热点、企业建设的焦点——向员工公开,让员工对此发表意见和建议,通过双向交流,使员工相互之间、上下之间架起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沟通的内容很多,包括工作沟通、思想沟通、学习沟通、生活沟通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了解、掌握情况、开展沟通。其实不少沟通并不需要花费很大功夫就能办到,比如:员工有了成绩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外,还给予应有的精神奖励。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确能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3、让员工享受春天般的温暖——关爱

企业关爱员工,反过来员工就会关爱企业。企业关应该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新进厂的新员工,各班组长要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加大关怀力度,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企业是员工强大的依托,不仅为工厂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使员工为拥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企业关爱员工要善于鼓舞员工的士气,适时地给员工以夸奖和赞扬。在员工作出成绩时,要公开及时地表扬。

企业关爱员工要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注意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各种兴趣需求。各班组长要时刻关心员工的疾苦。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及时掌握本班组员工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人是最富于情感的,若企业给员工一份关怀,员工便会以十分的干劲报效企业。

4、构筑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共享

在企业,能够使员工产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来自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认同感、构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形成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首先表现为经济利益目标的一致性。企业追求效益目标是其存在的前提,员工获得经济利益是其最终的目的,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与员工最大的满意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员工的满意必定会带来企业的效益,不考虑员工个人利益而获得的企业效益是不会长久的,也谈不上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经济目标。

班组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使员工深深地感到,惟有促进企业成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在利益一致的激励下,各班组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奋斗气势,这种作用对企业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来作保证的,提高执行力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发展力,只有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企业才可能长久发展,发展的历史证明:执行力抓得好,员工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执行力抓得不好,干部员工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事业就会受到挫折。企业面临着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体现在执行力上。真正工作干好,提高执行力是关键。

执行力不强是不少企业的通病。许多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政策上、理论上,而是出在执行力上,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责任心。有少数干部员工缺乏责任心,存在着“浮”、“散”、“粗”、“虚”等方面问题,工作部署了,下去仍旧拖拖拉拉,无所作为。二是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能自觉地贯彻上级要求,而是各取所需,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还有的爱找借口推卸责任。有问题,怪客观原因,唯独不主观上找原因。三是制度不完善。某些制度与实际脱节,又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在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随意性比较强。四是机制不健全。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对既定目标缺乏有效的监督,抓落实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致使工作力度小。唯有提高执行力,用心去做事,才能实现上下认识一致、行动一致。要提高执行力,首先,增强责任心是前提,执行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它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用心去做事。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同样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负责的表现。反过来,只有对自已、对家庭、对事业负责了,才能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也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力也就得以提高了。提高执行力,只靠自觉性是不行的,要提高执行力,完善制度是保障。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因此,要进一步规范执行力的标准,用制度来克服一系列影响执行力的因素。要提高执行力,抓好队伍建设是根本。执行力作为一门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因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班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执行力的强弱。首先,要抓好班组领导队伍建设。班组干部是一级组织,是一个部门的领头人,是全面提高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的关键人物。要提高班组干部的执行力,增强其示范性和带动力,关键是要抓好班组干部的选拔任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绩和干部评价制度、标准和方法,全面、科学、正确地评价政绩、认识干部,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执行力强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其次,要抓好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要大力改善、优化、提升员工队伍;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途径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改善、提高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保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员工技术素质建设,在加强形势任务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的基础上,要加强岗位技能的培训,帮助员工提高业务技术能力,努力为他们创造增长才干的良好环境。在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除创新引进和开发培养机制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激发广大员工争学技术、争当标兵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班组的每个成员立足本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本行的专家,那企业的执行力就又能提高一步。

班组要将培训机制纳入日常管理当中,根据每月的总结情况,查找出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分析原因并做出下月的培训计划。在员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要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员工接受;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从而全面提升班内所有成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执行力,要发挥考核、激励作用

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6篇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http://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2010-02-11 17:25:16 来源: 北京日报网络版

主持人:王君琦

特邀嘉宾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尤广建(旅美学者)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六千年而不断?如何破译“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哪些特殊的深意?

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我认为这个提法提得深刻,为什么呢?首先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新时期对文化应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人民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除了经济国力、军事国力、政治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文化国力。文化国力所表现的是13亿现代公民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一种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强大的文化国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是很困难的。

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将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复兴,缺一不可。人民生活如果没有持续的提高,没有普遍的富裕,就无力支撑民族的发展。而单纯经济上的提升,没有政治和文化与之协调发展,也无力塑造一个伟大的民族。政治上的民主与法治,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与规范的保证,而文化复兴又为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可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如何结合中国历史的特点来看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

张岂之:要了解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能离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两个重要的视角。中国历史尽管有战乱和纷争,但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了有典型意义的汉、唐文明。这告诉我们: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于这种历史传统,今天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维护国家统一;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体现了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是要有“精神”

主持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问题,近几年,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但对一些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张岂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应特别注意“精神”二字。如果离开精神文明这个主轴,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精神”,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文化中渗透着的精神是什么;二是我们今天以怎样的精神来对待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主要指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而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活动中,虽然不能缺少应有的物质内容,但更加重要的是,文化设施要有精神内涵,具有净化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文化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

主持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看待“民魂”及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

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一是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二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受到空前关注;三是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团结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人们能够不断从其中吸取营养、智慧和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只是现代经济发达而民族文化不显,甚至处处模仿他人,便算不上真正的强国,得不到世人由衷的尊重,所以建设现代文化大国就成了中国人应当奋斗的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参见相关链接)。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即民族之中有民族,由许多单元型民族组成,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有三要素:祖源认同、文化特色、自我意识。祖源认同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始祖信仰,文化特色是识别民族的根本尺度,自我意识是自觉到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

战国时期流行的五方帝信仰,以黄帝为中心,代表中华民族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四方少数民族环绕而居、多民族共生一体的地理空间格局。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信仰,共同点是:圣明、仁德、益民、和平、功业盛大。先民在塑造五帝形象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其核心是民本、贵和、创新。这种文化基因后来经由孔子、老子加以弘扬,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方向,使得中华民族既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又能厚德载物、包容宽厚,千回百折而不衰。

而黄帝信仰是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既是血统的探源,同时也是文化的寻根。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凝聚着众多民族、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文化功能。它的人文精神和神圣追求,不仅使我们的文化和心灵重新落实在自己民族的本根上,也能激励我们去开拓创造。

爱国主义凝聚着中华民族

主持人: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民族精神与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为什么中华民族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客观上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从社会意义上看,爱国主义以其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整合、团结、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使单个人的意志交互作用而升华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互动互进的体用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之源和价值之本,而民族精神则只能在推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中华民族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来占有对象,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民族精神的功效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感召力聚合了中华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推进爱国主义向前发展创造了具有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如此,民族精神也以文化的力量调节控制爱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机制,感染、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形成实现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合乎理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思维观,自觉地调节调控爱国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进步,铸就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在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族类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为需要,使各种文化流派、文化思想在文化创造活动中,在长期的历史磨合和主体自觉的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使中华文化以其强烈的民主性、超越的理性力量和精神感召力,形成了凝聚社会力量的动力,成为最后整合家、国关系和利益的统帅,并合成了一种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整体力量(历史合力),奠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跳跃于海外的中国心是一种“软实力”

主持人:一首歌曲唱得好:“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作为生活或工作、学习在海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是有一种更为特别的感受?

尤广建(旅美学者):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真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最关心仍然是中国的事情。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异常沉痛,奥运会胜利召开我们非常高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我们很是揪心,中国首先突破经济困难走上复苏之路我们大为开心。我们的心是随着中国国情的起伏而起伏,我们的情感随着中国事业的好坏而震荡。

当然,海外侨胞数以千万计,情况很复杂,不可能都是一种心态。就以我本人居住的美国纽约来说,有老侨,有新侨;有人从事商业活动,也有留学生和做研究工作的学者;有的功成名就进入上流社会,有的还在为生存而奋斗;至于政治倾向那更是千差万别,单以左中右来划分,远不能概括实际的复杂情况。海外侨胞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关心中国,与中国的命运共同跳动的心。

中国劳动人民来到美国,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许多人没有分文,甚至负有债务。他们来美国打拼,依靠的是什么,唯有乡亲。是老乡安排住处,帮助找到第一份工作。接下来就要依靠自己的刻苦勤劳,节俭度日,一点一滴的积攒金钱。然后就要请律师办理居留权。有了绿卡才能接来妻子和儿女,全家来到美国共同艰苦创业。中国劳动人民来美国创业,都有数不尽的艰辛和流不尽的血汗。他们在美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凝聚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因此,以同乡为基础的社团越来越多,以华人商业点为中心华人聚居的地方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Chinatown(各地习惯不同,分别译为华埠、中国城、唐人街)。纽约大的Chinatown 就有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和布碌仑的八大道。

生活在华埠,看到的招牌是大字中文,通用的语言是中国话,遍地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既经营人们共同需要的衣服用品,也有中国的特色食物和用具,这里有许多中餐馆和中国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可以读到多种中文报纸,所在地区的图书馆还有中文图书和音像制品。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中国人的习俗,最盛大的节日是中国年,有各种形式的游行庆祝活动,舞狮则是最为普遍的节目。所以生活在华埠就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集镇一样。在这样浓厚的中国氛围之下,人们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华埠是以同乡为基础,与中国家乡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情建立起来的,乡情不断,这里侨胞的中国心就永远存在。

海外侨胞的另一大人群,就是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受到长期的教育,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具有根深的中国情结。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分散在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还有个体自由职业。他们工作分散,居住分散,和美国的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平常难以形成一股力量,似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国内一旦有大事出现时,中国留学生和部分学者很快就会聚集起来,发出他们的声音,起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语言障碍,此时的影响要比华埠的人们大得多。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很大,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恢复较快,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留学生看到这种形势,许多人都在深思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问题,他们的中国心在剧烈激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越来越宽松,也有一批从事中美贸易的企业家,活跃于中美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侨胞。因为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实际利益,因此他们必然是中美友好的促进派。他们有经济实力,所以他们对于中国的支持公开而有力,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后起之势。

海外侨胞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血缘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凝聚着亲情、乡情、理念和切身利益。中国发展越好,开放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国外,侨胞的队伍日益壮大,跳跃的中国心就越来越多,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必然增大。这是真正的软实力,是和平的力量,而且对中国、对世界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是一支促进中外友好的力量,是中外交流的稳固桥梁。

中国应该有文化自信

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国际激烈的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环境,是中华文化自觉、自信并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大好机遇。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各个民族文化不能不接触的局面。不进行文化交流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我们现在要避免一些简单逻辑思维,对中华文化传统认识趋于适度,实现对文化传统合理、准确的估计,才有可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所在,从而更加自信。文化交流首先需要的是有这样一个正常心态,而不是那种扭曲自我的心态。

有一个英国历史学家叫约翰·霍布森,他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如什么“西方是先进的,东方是落后的”等这套话语。他说,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话语结构,实际上是西方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他到北外做演讲,讲他反驳“欧洲中心主义”,我当时问他,说你是不是看到了在中国欧洲中心主义这种话语很强。他说他看到了,说他到这里来觉得是个“shame”(没有脸面)。为什么是个“shame”?意思是说你们中国人需要我一个西方人来告诉你们:你们要有自信。其实你们对西方的文明有很大影响,没有你们,就没有现代西方文明。他的话对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很有启发。

中国文化当中从根本上值得我们坚持和自信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此发源的价值观念体系。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维系所在、自信所在,是中华民族无形的凝聚力所在。我们不能扼杀自己的灵魂。从长远观点看,真正的力量在于文化本身,在于文化上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质是追求和谐、追求平衡。它把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它是个开放体系,最少保守、最能与时俱进。中华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走出了国门。世界需要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必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更显现中华性和民族性,也因此更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一定会通过交流,在全球的广阔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精华,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有所贡献。

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地吐故纳新,适应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在当代,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相信,坚持这一方向并付诸实践,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能够不断增强。

相关链接主题词诠释

民族凝聚力

一般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它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起着核心的作用。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费孝通论“多元一体”

1980年,费孝通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所谓“多元”,是指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所谓“一体”,是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生息、繁衍,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目前,这一命题已为民族学界、考古界、文化学界广泛接受。

张岱年论民族精神

上一篇:啃老作文550字下一篇:山大网络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