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08-11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1篇

课题:《桥》教学实录

年级:五年级 学 科:语 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一、导入课题

(一)课前谈话 出示图片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什么? 生:桥,(师板书桥)出示课题: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生:雄伟的赵州桥,这是一座坚固的桥。还学过兰兰过桥,这是一座什么桥?还有吗?跨越海陕的生命桥,那是一座爱心桥。

师: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生: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还有吗?

生:这里的桥是什么意思?

师:还有吗?

生:我想知道这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生:为什么用桥做题目?

师:思考的非常有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本篇课文中应该知道的,接下来,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小组交流,并在书上做好标注。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请坐好,谁愿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这句话中我知道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很凶猛!不可阻挡。

师:这也是事情的起因:山洪爆发(幻灯片出示:起因:山洪爆发)师:继续说

生:“像泼,像倒„„”从这句话中我知道雨很大,这样写还可以表达暴雨来得很突然,越来越迅猛,也为下文山洪爆发作了铺垫。

师:你不仅读懂了意思,还读懂了表达的特点。真了不起。继续说

生:“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我知道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这就是故事的结果。出示课件:结果:老汉与他的儿子都牺牲了

师: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写事的文章,不仅要注意事情起因,也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事情的经过。那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围绕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出示幻灯:起因()经过()结果()

生:发洪水的时候,老汉为了让人们先逃生,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一旁,一起牺牲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的人物的段落。好吗?

课件出示;

师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读: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

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读: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这段里面有一个AABB式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

生:跌跌撞撞

师:是什么样子的?

生:形容人们走路很不稳当。六神无主的样子。

师:没错,你的理解非常的准确。我们刚才读的部分还有两个句子也写到了人们跌跌撞撞的样子,生:“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从“你拥我挤、惊慌”这两个词知道人们当时走得很不稳当。

师:说得可真完整啊!还有一句,谁再来补充?

生:“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从“疯了似的”可以看出人们跌跌撞撞。

师:没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快速默读,找一找。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因为山洪来了,非常迅猛,所以他们慌张。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洪水的迅猛?生: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势不可当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句话我知道雨势凶猛,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师:雨势的凶猛。那请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段文字。

出示幻灯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一瓢瓢的水从天上泼下来,像一盆盆的水从天上倒下来。

师:谁愿意读一读,师:用下面的这句话来代替上面的这句话行不行?生:不行。那老师平时要求同学们写作文时要写得具体、形象、完整,为什么作者却只用4个字就构成两句话,这么短,这么少,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为什么?

生:这样写可以表达暴雨来得突然。

生:雨越来越迅猛。

师:所以我们要读出它的突然,读出它的迅猛。让我们试着再读一遍。继续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人们跌跌撞撞。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我从这句可以看出洪水很高、很深了。所以人们——

师: “跳舞”本来是个美妙的词,对吧?可是,它跳的是优美的舞吗?它的跳舞让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害怕、恐惧)

师总结: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像这样令人恐怖的句子还有,谁找到了?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什么意思?(凶恶的笑、笑里藏刀)从狞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师:是的,死亡已经逼近,那真的没有出路了吗?

生:有出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那此刻窄窄的木桥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了生命桥。

师:还有呢?

生:救命的桥。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那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它变成了(生补充)生:夺命桥、通向死亡的桥。

师: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板书:老汉 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请同学们围绕导学案要求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1、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2、一边读,一边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试着解答一下。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们在自学时,在课文旁边写了一段话,有的写了一个词,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给文章加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很好,谁愿意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从清瘦的脸上我知道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他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

师:从哪个词知道的?生:清瘦的脸上。师:还知道什么?

生:这里说他像一座山!我觉得盯这个词(课件显示变色)最能让人感觉到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师:他盯着人们,那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 生:(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师: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紧紧是镇定地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了脚步吗?

生:因为老汉纹丝不动,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停住脚步吗?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因为他在人们心中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师: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正好与前面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生:群众。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师:通过学习你还知道什么? 生:危险的形势扭转了,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交流感动之一: 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师: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生读10-12自然段。

师:找的真准,(课件出示;)三句话,让乱哄哄变成依次。

教师小结:是啊,老汉就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走在前面的是群众——接着是党员——最后是老汉。(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看图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而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板书:先人后已 师:是啊,老汉的这种行为的确让我们感动。这也是本篇课文老汉的第一次壮举。出示课件: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舍已为人 交流感动之二: 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出示句子: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同桌讨论,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师;为什么揪出来?

生:因为小伙子是共产党员,按纪律应当排在后面 生;老师我还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 文章到最后才点明这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写法就是 ——生补充:前后照应。

师: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难道是当时的局势缓解了吗? 生:没有。更加严竣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中“窜”这个字写出水上涨的迅速。(窜字变色)

生:放肆在舔着人们的腰。生:因为从这两个字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地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在形势如此严竣之下,老汉揪这个动作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那这一揪,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突然,冲等)

师: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不循私情,舍已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小结: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自己的儿子。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舍已为人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出示老汉的第二次壮举。交流感动之三: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师: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们的安危,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呀,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生:爱。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读句子)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哪个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对儿子的爱。生:用力地推,让我感受老汉对儿子的爱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生:桥马上就要塌了,最后一条通往生命的路马上就要没有了。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木桥马上就要塌了。

师:所以老汉想把最后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此时老汉对待儿子这一“推”的动作和前面的哪个动作相反?(揪)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

生:这用力一推,也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

小结: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

出示课件:

生读: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有儿子,他想喊什么呢? 生:儿子,父亲对不起你,生:儿子,不要恨父亲

师小结:多好的父亲呀,下面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出示文字: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结:老汉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广袤的天地之间,故事写到这并没有结束,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播放音乐: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

五、领悟“桥”的内涵。

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所以用桥作题目。

生:是一座生命桥、伟大的桥、不朽的桥、永不摧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桥。师: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面对这样的老汉你想说些什么?

生:老汉您是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已、不徇私情、舍已为人的人。

生:老支书,您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老支书,您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生:老支书,您的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谁来说说。

生:她是最美丽的女教师。

生:为了救学生,自己差点牺牲。生:现在是高位截瘫。

师:是呀,一场无情的车祸让 张丽莉老师成为“折断翅膀的天使”。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回到家里继续搜集感人的事迹。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六、总结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桥。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

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

(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

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

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像倒”,可以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又怎么说呢?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突出当时情况危急)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洪水来势凶猛)

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哪个词可以体现出来?(跳舞)

②此时的洪水跳的可不是优雅的舞蹈,而是——死亡之舞。

③像这样的拟人句,文中还有哪些?(学生交流)

3.师小结:是呀,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洪水的凶猛吧。(齐读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4.洪水迅猛地向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人们需要做的是什么?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形?(逃生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此时,桥就是人们的希望,而这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呢?(自由读,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四、课后思考

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难点)

一、衔接导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都在惊恐、慌乱地逃生,唯独谁例外?(老汉)老汉早已先群众一步站在了木桥前。

二、感受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27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批注对老支书的印象。

2.交流: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对比村民的反应,体会老支书的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2)“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老汉说话简短有力,为了能让群众快速地脱离洪水,老汉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组织群众有序地撤离。指导朗读:三个短句,读得坚定、干脆、有力。)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党员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老汉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恼火)

②这个小伙子是谁?(老汉的儿子)你是从哪儿得知的?(课文最后)他像一座山一样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唯一的儿子。(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父爱如山)

3.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归纳:临危不惧、坚定果断、舍己为人、不徇私情……)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临危不惧、坚定果断的语气读出老支书先人后己、沉着冷静的气概吧!(学生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4.指名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配乐)

(1)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巧设悬念)

(2)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现在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一说)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课文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时刻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

[教学板书]

12桥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冲上去揪出一个小伙子

痛苦呻吟用力推小伙子上桥

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之桥)

[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优质课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优质课的教学程序, 可分三个层面:

一、宏观定段

宏观定段也就是说, 从宏观看, 语文优质课的过程大致可分“初读阶段” (从整体感知入手) 、“深读阶段” (由整体深入到各部分) 和“复读阶段” (再回到整体作总结性精读) 。这三段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应是前后衔接、一气呵成的整体。

二、中观定序

中观定序就是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性质和任务, 分别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程序, 这是优质课教程设计的关键部分, 特别受到老师的关注。因为由整体深入到各部分, 是实现优质课目标的最主要时段, 其程序的精心设计, 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 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最好地展示优质课的风采。

三、微观定步

微观定步即对每一阶段的每一程序, 还须作精心的步骤设计, 使教学程序得到再分解, 使教程真正落到细处、实处,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语文优质课的三个教学阶段中, “深读阶段”具有特殊性和关键性, 因为学生已具有了初读的基础, 在深读中不但将充分研讨课文的每个局部, 而且将习得语文能力, 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下面就以我曾授过课文浅谈语文优质课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策略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切入就是选择教学最佳的突破口之一。教程从哪里切入最佳, 又是教师抓全程动作的“牛鼻子”。“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选准突破口在优质课教程设计中便是给学生一个“支点”, 如果给学生一个“支点”, 学生又何尝不能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优质课的切入点的选择, 就更要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颖, 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来体现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教师不但必须吃透教材, 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也要注意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对同一篇课文, 教师选择的最佳突破口可以因学生而异。如教《草船借箭》一课, 切入点的选择, 就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我们可以从课题中的“借”字切入, 围绕“借”字, 以“借”织“妙”, “借”中得趣, 形成教学思路是:

也可以从“箭”突破, 物中见意。形成的教学轨迹是: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以箭害人以箭服人

1. 三天时间识天象

2. 立军令状晓地利

3.不给材料知人心

嫉忌——→斗智←——神机妙算

还可以以“神机妙算”这一关键词语为突破口, 围绕“算”字逆向而上, 提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料事如神, 使周瑜不得不叹服。其教学程序为:

从以上三种切入点的不同选择中, 我们不难看出, 从“选点”到“切入”, 到“分拆”, 恰如“庖丁解牛”, 均能游刃有余, 各有“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两拨千斤”之妙。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 优质课的创作, 表现在突破口的选择上同样也可以各领风骚, 常教常新。

另外, 有的课文思维支点在中间部分, 我们教学时, 便不妨来个“中间开花”式的辐射度序。

化学教学中常态优质课新谈 第4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实验功效;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95-01

常态优质课是相对于一般的公开评比优质课而言的。它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所以尽心上好常态优质课,是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的关键。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优化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沟通、信任、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本人,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满足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把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

二、关爱学困生

学习上有困难生成为“学困生”,其一般特点: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他们实施教育时要讲究方法,要在真正摸清他们在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悟他们。

我对“学困生”总是给予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小他们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里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对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尽量解解答一切问题。并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明确自己的差距。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的道理。对接受能力弱,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初步培养他们接受化学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取得进步的成就感。使其学习的积极心,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让“学困生”生活在一个处处受人关爱的集体中,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重视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多动手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关键性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从形式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协同实验和社会实验四种,在化学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通过上述四种形式实验教学,对学生诸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下面就通过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几点看法。

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

注意是人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在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且特别感兴趣地获取知识,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演示实验,引起培养学生更大注意。

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得出关键实验现象的能力。

3、分析、改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某些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两、三个学生代替老师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集中点拨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教育。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可以从一节课的内容去评价,也可以从阶段性的成果去评价,还可以从学生作业整洁规范与否评价等等。这样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上好常态优质化学课的三个方面看,教师要创设育人氛围,优化师生关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多样性与发展性评价学生。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教育之花将遍处绽放。

参考文献:

[1] 彭继贵: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论坛(N)山西学英语报社,2006:22

桥优质课详教案 第5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桥吗?

2谁知道它们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吗? 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桥》其实本文中的桥还有着其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深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下面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一)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恐慌

(1)同学们我们来感受一下这究竟是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2)找一找文中是怎样描写洪水的?(3).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熟睡中的人们是如何反应的呢?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大家就这样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洪水势不可当,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个人出现了,谁?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看看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下来,望着他呢?

(2)读悟:当时,老汉是怎样的?村民们是乱哄哄的,惊恐不安的,而老汉?老汉就像一座山一样那么沉稳,镇定的站在木桥前。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1.谁能扮演老汉向群众喊话?

喊的好不好?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喊?

2.老汉果断的下达了命令,我们应该怎么读?

3.师范读(2)读悟: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 引导:

教师朗读: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当人们有秩序的通过木桥时,又发生了件意外的事情。

(1)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2)当时洪水已凶猛到什么程度了? 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

老汉在危急时刻为什么把小伙子揪出来.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们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1)这一“推”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回想,站在桥头时,老汉和小伙子的那一幕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让人迷惑不解,如果你读了最后四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就会明白了。

(3)①当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吧,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带有这种感情的读一读,我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②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可为什么老汉一定要叫他排到最后去呢?

③“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是啊,眼见着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没,老汉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会喊什么呢?

可是: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三、抒发情感,表达哀思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这时你最想对被洪水吞没的父与子说些什么?

四、探究“桥”的含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把群众送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文中的“桥“还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吗?

五、拓展阅读,抒写感动

在我们身边,像老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就涌现了太多感动我们的人和事。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桥》朗读课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运用以读促悟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以读促悟,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乐《为了谁》《神秘园》。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课中探究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中国的每一个人。(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我们国家每年都会评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图片2)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让我们走进《桥》3,以读的方式感受一位老村支书,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

师:播放课文朗读片段。

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当洪水来临时,老汉指挥全村人民渡过了桥,保住了生命,最后老汉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画出描写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4

(二)、学生汇报 洪水语句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谁来说一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课件出示5)(洪水图片6)分析句子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凶猛可怕)

3、多么可怕的洪水啊!简直就是魔鬼。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呢?

同学们看着画面,想象着洪水是魔鬼,它的肆虐,它的疯狂,当时情况的危急,读读这几个句子。

4、进行朗读:自己找感觉读句子、个人展示(评价)、小组赛读、齐读。

5、过渡: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课件7 指导:读出人们的惊慌失措的感觉,齐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动作与神态句子

1、师:面对着肆虐的洪水,面对着乱哄哄的村民,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出示老汉图片8看,老汉是多么的沉着冷静。(板书:沉着冷静)

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9)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当山洪爆发时,人们的惊慌与老汉的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1、指名读,评价

2、教师指导并范读(分析指导: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先跑,而是沉着的站在木桥前,从中可看出他心系群众。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站”“盯”“乱哄哄”和“像一座山”在朗读时应重读,突出老汉的形象以及和村民的对比。语气是强烈的,震撼的。范读)(课件9重读指导)

3、学生个人展示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段话。

4、小组赛读展示,教师评价

5、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段话。师评价很有感觉。

语言

师: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的语言是怎样的呢?找出句子。

(课件10)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指导(要读得坚定、果敢、有力量。)齐读

师: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能体会出它的作用吗?(感叹句式语气更强烈。)

2、进一步指导朗读并范读: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语气要强烈,语调要激昂,语速要快。

3、让咱们铿锵有力地齐读这段话!(读得非常好)小结:作为一名党员,老汉就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镇定。(板书:临危不乱)

过渡;急着逃生的人们引读----“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动作、语言:

师:谁来接着汇报?

(课件111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师:老汉揪出的是谁?此时此刻在老汉的眼里,他揪出的是谁?(是党员是儿子)此时此刻在老汉的眼里没有父亲与儿子,只有党员与村民,明知生死攸关,却依然是不徇私情。(板书:不徇私情)

2、教师指导:这里把啊老汉凶的样子比作“豹子”,“冲”“揪”“吼”几个动词极其生动的表现了老汉的愤怒与无私,应重读。语言要坚定,严厉,震撼。

3、个人展示读,齐读 语言、动作

师: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那是他的亲生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爱)你从哪看出老汉爱他的儿子?

(课件13)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师:从‘推’字可以感受到,老汉此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父子俩的对话。

师:水已经爬上了胸膛,老汉心急如焚,老汉吼道:“

”(引读)可是洪水无情„„板书:英勇牺牲

(钢琴曲《神秘园》)(课件14)指导朗读: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用惊讶、敬佩、悲伤的语气把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读一遍。

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洪水吞没了一切,却无法吞没的是什么?(父爱、光辉的党员形象)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了朗读,以读促悟,体会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这篇课文用《桥》做题目的原因。他的父爱和他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让我们为之动容。整篇文章朗读基调是荡气回肠的悲壮与赞叹,语气是震撼的、赞叹的、悲壮的。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课外延伸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啊,老汉!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饱含着宽广无私的爱

啊,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板书设计:

桥(赞叹 悲壮 赞叹)

洪水:

老汉:

凶猛

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可怕

不徇私情

英勇牺牲

从优质课评选看语文课堂教学 第8篇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作为授课教师, 参加优质课评选, 无疑是给自己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研讨和交流的空间。一节优质课能够反映出很多方面的问题:从教师个人看, 课堂教学可以反映出上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 如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指导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 板书、语言表达、普通话等方面的基本功情况等;从学生角度看, 一节课可以反映出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从学科角度看, 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也折射出所在教研组的组风、组内人际关系、教研整体水平等。从课型本身讲, 优质课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 但不排斥认真的积累和精心的设计。它是常态课, 但毕竟要让人听、评、研究, 所以必须经过精心的准备,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优质课带有一定的示范性、引领性, 对语文课的一些学科特点有一定的集中反映。以笔者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委的经验来看, 许多教师为了矫枉而过正,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语文教学的某些偏颇之处。

一、过多的戏剧化表演

常有人说, 课堂像舞台, 教师要学演员。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好演员要认真地阅读、体会剧本, 充分理解剧本内容, 把握人物性格, 并在舞台上把自己的理解很好地传达给台下的每一位观众, 表演时要顾及所有观众的感受,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同样, 教师也要像演员一样, 通过教学让学生如同观众接受自己, 理解教学的意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不能等同于演员, 讲堂也不能完全与舞台划等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将自己所理解的、体会的知识公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接受, 要像演员表演一样, 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 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则要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注全体学生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吸引和感染学生。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所有活动, 但教师要把课堂变得更为自然, 更为生活化,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在如今的优质课评选中, 我们却看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形。

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顺利完成, 课前给授课班级的学生布置大量的问题, 并且向学生讲解课堂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问题,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如此一来, 课堂就如行云流水般非常成功, 实则是学生在按照标准答案背书, 教学的流畅不过是充分准备的结果, 教师和学生都只是在照本宣科地背台词、走过场。我们可以理解教师的用心与苦心在于揣摩评委喜欢什么样的课, 要让评委能够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熟悉度和整个课堂的流畅度, 但他们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 即教师是在给学生上课, 而不是给听课、评课者上课。其实, 这也是日常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流于浮夸的最为集中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表现所谓“新”而设计, 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这是一种功利的课堂, 缺失的是学生, 真正是教师目中有评委, 心中无学生, 只能算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因此, 这就需要听课者特别是评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 首先应考虑学生究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认知规律, 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过多的多媒体使用

目前, 语文教学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听、说、读、写、视的创造性学习环境,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因此, 要让学生针对自身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教师则通过反馈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多媒体的使用也为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 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在目前的优质课评选中, 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突出课堂的热闹,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从而冲淡了语文本身的许多东西。如用动画取代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用过多的配乐朗读取代教师的范读;用电影片断取代对词句、意境的品味;用设计好的分析取代教师板书;用程式化的归纳取代多样化的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进行思考, 答案要与课件的标准答案吻合, 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 从而限制了多元思维, 使整个课堂有了一个固定的程序, 导致“请君入瓮”的结果。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也时常可以看到, 许多教师都将互联网现成的课件下载后略做修改, 即机械地使用于自己的课堂中, 而不论是否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

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设计, 也不仅仅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而是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 要体现一定的方式、次序, 真正做到有效地辅助教学, 使教学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使多媒体的使用既有套路, 又注意教学的灵活性;既有事前的设计, 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考留白;既考虑增加课堂的容量, 又用得适时适量。

三、过多的形式化过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堂好的语文课, 要能够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特有的情感氛围之中, 但目前, 形式化的教学过程充斥了语文优质课乃至日常的教学。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合作,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或以问代讲, 或一问到底。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总是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 “是吗”不停, “对不对”不止, 用学生毫无意义的回答来代替思考, 代替讲解, 表面上师生互动频繁, 知识点也都有所涉及,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 除了热闹之外, 又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也有的教师变换方式, 创设所谓的“气氛”, 开展所谓的互动活动。于是, 我们看到, 在语文课上, 无论是否需要, 无论课前有无准备, 不论课文是小说、诗歌, 还是议论文、说明文, 教师都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搞“合作学习”, 或搞朗读比赛, 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丝毫没有涉及, 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 实际上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缺乏教学的整体性, 造成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 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就应该以学生为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坚持科学适度原则, 既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的教学材料,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基础上, 引导、点评和科学地讲授, 又不能扼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 否则, 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意。

四、过多的主旨探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许多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模糊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也曾指出:同是一部《红楼梦》, 不同的眼光会有种种不同的情况,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就成为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

但在当前的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过分强调思想内容分析、将人文性与思想性混为一谈的现象, 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课, 使得语文课的语文味荡然无存。如一位教师在教授《我的五样》时, 花了一半时间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写作而生的问题, 借以理解文章的主题;教读《大地重现》, 则由原文写景阅读入手, 引导学生体会经典的作用, 教学设计本无可厚非, 但教师在处理教学时, 却撇开文章的语言, 架空分析经典的作用, 直至让学生从目前流行的“八荣八耻”中得到“道德教育”、从“流行歌曲”中得到“坚强”的结论。使得文章被割裂, 将一堂本应很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空洞的思想教育课。这种教学现象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很常见的, 其共同问题就在于抛开语言谈思想, 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四不像”。

“语文”, 应该首先姓语, 虽然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是第一位的, 至于思想教育、人文精神, 则只能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因此, 无论怎样分析内涵, 都应该从品味作品的语言入手,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 应该重视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从整体出发,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 挖掘内涵。如品析老舍的《北京的春节》, 不是仅仅为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 而是要从“除夕真热闹”中“真”的内涵中去体会作者的真情。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而不要急于把教参的观点、自己的理解强塞给学生, 更不能撇开教材自立门户。那些对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的程式化分析, 随意地无序拓展, 只会把学生对文学的感觉完全破坏掉。

五、过多的随意性溢美之词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传递感情,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教师的所有语言都要经过锤炼, 让学生能够从中领会语言的魅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需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而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要予以评价。但目前教学中有一种倾向, 即为了遵循所谓的“赏识”、“激励”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是非判断, 而是全盘肯定, 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动辄就鼓掌喝彩, 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总是口不离“好、非常好、不错、非常精彩”等语, 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 也会用“你们的知识真的很广博”“你太伟大了”这种不恰当的语言来夸赞学生, 并认为这是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溢美之词充斥着整个课堂, 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 学生都听腻了, 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 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评价语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 营造和谐、民主的对话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让学生豁然开朗, 这就要求评点、赞扬要有画龙点睛, 一语中的的作用。同时,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欣赏和运用语言,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要有一定的语言意识和敏感度, 即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语言中的问题, 并及时纠正, 而不能“听而不见”。再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而不是听课者, 所以, 在使用“赏识”原则时, 要坚持应有的标准, 而不能一味讨好。

优质课评比中出现的这些现象, 可以说是目前整个语文教学中问题的集中反应, 也说明了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时, 曾对好课提出“五实”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笔者也认为, 如果没有学生、教师, 课堂只不过是空空如也、毫无生气的地方, 是师生共同赋予了课堂生命, 使之成为真正的课堂, 而求真则是语文课的生命所在。个性化的教学要表现在追求效率和效果, 更是在“人格”、“艺术”、“科学”、“创新”等方面的追求与体现, 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教与学答案下一篇:最新银行储蓄所主任岗位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