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2024-08-23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精选6篇)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1篇

1.音乐课程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主要是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最终结果,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音乐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总目标和学段目标。2.热巴舞

“热巴”原是藏族人民对民间歌舞艺人的称呼,后来人们将他们表演的歌舞称做“热巴舞”。它包括了说、唱、舞、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的综合性表演艺术。3.交响诗

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文字性的交响诗称为“音诗”;描写自然景物等绘画性的交响诗称为“音画”;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称为“交响童话”。4.河北吹歌

中国传统器乐中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河北中部。多以管子、唢呐、海笛(小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丝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因而得“吹歌”之名。其音乐风格大多活泼爽朗、热情粗犷。5.江南丝竹

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主要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笛子、萧等。江南丝竹乐没有固定的领奏乐器,而是以乐队中最高明的演奏者为首,大家默契配合,在乐曲的基本旋律骨架上即兴发挥。曲调清新秀丽、明快活泼。6.大合唱

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内容富有史诗性和戏剧性,常用来表现重大的现实题材,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其中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有时穿插朗诵。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7.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8.简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a.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b.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c.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d.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e.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9.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可能名词解释,可能简答)

a.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b.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c.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编,创作实践)

d.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生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以上四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如“感受与欣赏”即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创造的过程。“领域四”的“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其他领域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不可能单独存在。可以说,“领域三”、“领域四”是新课程的新内容,其目的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发挥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凸显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两个在以往教学中相对薄弱的教学内容得以突出和强调。

10.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学校教育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人。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又称普通音乐教育)。普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通过表达和欣赏,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自目标。

11.请写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中“关注学科综合”的概念,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简答题)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要说一说突出音乐特点的基础上,blabla的。)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2篇

外语论文

点击:88次

发布时间:2006-7-28

【字体:大 中小】

来源:Gzu521.com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听说训练,把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如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景,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说“whatamidoing?i'mwritiong/drinkingtea.”等等,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readingabook,please.”当学生在读课文时,问这位学生:“whatareyoudoing?”帮助他回答:“iam reading a book.”再叫学生表演,让学生其其他同学:“what's hedoing?”并回答,从而引出新单词。学生在情景中大量实践,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三、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毛泽东曾在《矛盾论》里这样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二学生要是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自己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能读懂简易读物,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费时不多收获较大。另外,给学生留同步阅读训练作业,以开阔学生眼界。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居然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他们,不动辄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初中英语教学法例谈

外语论文

点击:80次

发布时间:2006-7-28

【字体:大 中小】

来源:Gzu521.com-我的论文网—属于你的论文中心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所接任的班级64名学生,从abc学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绩提高很快。上学期未,县统一出题考试,及格率达90%,名列全年级八个班之冠。

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呢?我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思想

教学班就是一个学生组织,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生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学习环境;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师生认知领域里的思维活动,能力领域里的训练活动,情感领域里的心理活动,并且注意三者的结合,以创造在学生年龄段上堪称高水平的影响深远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教学方法 1.激趣法。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当学生初学英语时,兴趣都很浓厚。

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降低。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方面,我帮助学生在认知领域里学会动脑,传授可供思考的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比如在引导学生读、记单词时,就教给拼读规则。同时,继续采用新奇而具“刺激”的教学手段,如放录像,挂图配合录音,开展“默写单词、首诵句型”的竞赛,等等,以帮助学生维持兴趣。另一方面,在情意领域里,我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目的,以提高学英语的理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体系,指导他们寻求达成一个个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鼓励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如此不断努力,一个个目标实现了,积小胜,成大胜,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大、更持久。

2.创设情境法。

任何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状态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①建直课前2分钟用英语提问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②课堂教学中等讲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③课堂答问,师生用英语作简单对话。④遇到内容育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⑤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其内容是新学过的知识,真形式或看图说话,或自由会话或叙述某事某物。

3.活动育智法。

活动为了巩固、扩充知识,活动为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则是我所说的“活动育智法”。

首先,我通览全学段英语教材,精研初中一年级课文,然后,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分单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如,练唱字母歌及英语歌曲;猜谜语;背诵小诗;模拟会话;讲述内容简单的小故事;角色扮演,等等。这些活动多放在课内进行。有些活动还可放在课外进行。如开辟“每周10题”的英语学习专栏,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短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新知,拓展知识视野。再如,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对学”之间的活动主要是随时随地,见缝插针,触景生情,自由会话;还时常举行朗读、讲故事、练说话竞赛,期末举办英语晚会等,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3篇

1 从生源和培养目标2个方面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加以准确定位

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卫生专业中专教育相比较,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 主要表现在其生源状况、培养目标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大部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是由原来的普通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沿革而来, 很多人包括学校本身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往往简单地套用对原来普通卫生中等专业学校的定位, 于是出现了教师埋怨生源基础差, 学生对学习厌倦,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其实问题的实质是教学应当主动适应学生还是学生应当适应教学。

1.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

众所周知, 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普遍不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严重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从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种下了上大学、上重点大学、上名牌大学的根苗, 曾经期望他们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就像中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写的“成为国家的栋梁”, 当在一条不可回头的升学单行道上无路可走后, 家长叹着气, 学生低着头走进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意志力去想象升学失败对一名初中毕业生来说思想上的打击有多大, 正是学业本身让他们折断了当年家庭和社会种在学生思想深处的理想的翅膀。于是, 他们厌学, 他们苦闷, 他们彷徨。在学业上他们普遍没有青少年应有的激情, 在生活中他们没有明确的理想。

但是,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 这句格言仍然适用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近年来部分职业学校所创造的“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证明这一点;从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的踊跃程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显然他们需要在一种由全新的教材、教法所组成的教学模式中激活潜在的求知欲。

通过和近百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交流, 笔者得到了一个结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因为或是先前教育的失误, 或是家庭现状, 或是个人的禀赋, 也或是一次偶然的失误, 在失去了升高中、上大学机会的同时, 也似乎失去了求知的欲望甚至人生的理想。因此,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对教材、教法的改革中, 最首要的是解决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厌学的问题,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无法选择学生, 也无法选择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与学生和社会职业需要相适应的教材、教法, 即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行合一”的教材和教法。

1.2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源于生源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需要。下面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和2007年颁布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例, 通过比较来说明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科学、准确定位的问题。

2001年版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初、中级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等技术工作[1]”;2007年版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医学检验操作技能, 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2]”。显然, 和2001年版教学计划相比, 2007年版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较明确地体现了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但遗憾的是该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与其教学内容并不相适应。2001年版和2007年版教学计划各类课程教学时数比重比较:公共基础课程从30.4%降至20.7%, 专业基础课程从14.9%降至13.1%, 专业课程从23.6%降至19.2%, 选修课程从9.1%降至7.6%;毕业实习从17.3%升至39.3%。从教学时数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 在各类课程教学时数比重不同程度压缩的同时, 毕业实习教学时数比重增加了两倍多, 其意图显然是要突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和对操作技能的重视。但是, 同时也反映出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相脱离的倾向, 并没有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体的教学活动中。两版教学计划就教学时数比重的变化而言, 在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定位方面, 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 却没有质的飞跃。因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只有通过“知行合一”、“学与做”一体的训练才能实现。这种训练应该是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 毕业实习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2 通过教材、教法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现行教材、教法存在除了上面讲的不能适应学生特点的问题外, 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将教材和教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导致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二是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没有把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和认识。

教材和教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材在说明“教什么”的同时, 也必然地体现出“如何教”的内容, 应该是教法研究成果的体现;教法的探索当然也不能离开教材, 而应该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是将教材和教法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 这就是一个例证。近年各类卫生职业学校对教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提出的诸如“项目活动引导教学法”、“专业理论与操作一体化”、“情景教学法[3]”、“典型案例教学法[4]”等是直接或间接地将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法, 在适应学生和达到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这只是个别学校和教师的个别行为, 因为没有体现在教材中而很难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 在教材编写方面删减了部分高深的专业内容, 但却始终没有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教材体现出来, 教材中体现的仍然是学科的知识逻辑, 而不是将理论和操作技能合二为一的教学逻辑。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教法的改革和创新脱离了教材, 就是教材限制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探索和创新。不在教法研究基础上编写的教材, 不具备教材的功能。

现行的教材、教法也缺乏对学生和培养目标的整体把握和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到教学改革, 虽然注意到了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要, 但除了毕业实习比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所增加外, 大部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前的普通中专学校几乎一样, 不但不能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也无法让学生走出升学失败的阴影, 唤醒学生求知的天性。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无法较大幅度地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缺乏兴趣。在普通中学和原来的中专学校非常有效的教法为什么却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失灵了, 原因只有一个:教材、教法必须主动地适应学生, 而不能要求学生来适应教材、教法。

前面所举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和2007年颁布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的例子, 仍然可以说明, 新制订的教学计划, 突出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却缺乏对特定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的研究。新的教学计划是以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出发点, 试图简单地通过压缩理论课教学时间, 增加毕业实习在教学中的比重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却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本质特征和准确定位。甚至这种简单地通过压缩理论教学时间, 增加实习教学时间来达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目的的做法, 给学校和教师一个错觉: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不可能同时完成, 理论教学就是理论教学, 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无关, 操作技能只能在毕业实习教学中完成。

近年的教学研究增加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份量, 教师不断地探索因材施教和课堂教学的艺术, 这一切虽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根本上讲, 教材、教法还是囿于传统的体例而没有突破。

(2)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教法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在总结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材、教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材、教法理论体系;在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教材、教法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甚至可以采用先实践后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顺序, 即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做, 然后再教他们为什么;在准确定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改变让学生适应教材、教法的被动教学模式, 立足于学生进行教材、教法的不断创新。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行的教材、教法源于普通中学和原来普通卫生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教法, 这种教材、教法理论上是在普通中学和中专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规律性的认识, 但却不能直接运用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否则就会成为限制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包袱。只有在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实践本身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建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材、教法理论体系, 才能正确地指导教材的编写和教法的改革。

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要决定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和学生的实际决定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必然是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完成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全新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材和教法。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方面讲, “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放下升学竞争失败的包袱, 重新燃起求知的火花, 重塑人生的理想。西方有先哲说:孩子们本来都是天使, 他们本来应该飞翔在理想的天上, 却不小心折断了翅膀而落在了地上。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其目标就是要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定中心对象的发展为根本, 重新校正学生人生的航标, 重塑中职学生的人生理想, 重新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陆一春.高职内科护理学中情景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4) :54.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4篇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教学改革 分析

【基金项目】南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NIT201 6SJJG-02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据此为了实现该目的,高校应对音乐教学予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笔者将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

总的来说,《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特点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

实际上,《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原本就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内,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目标为: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同时树立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帮助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工作。其课程内容则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历史、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分析等。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学术性、原理性、实践性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编写不仅体现出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还结合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问题,不仅沿袭了传统教育理论,还引用了当代教育思潮,总的来说,对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还具有一定实践性,该教材中引用了多个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

二、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缺乏先进教学观念

当前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应用传统填鸭式以及满堂灌的模式,仍然存有的教学理念为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热情,因此难以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音乐思维。举个例子,在上音乐课时,教师在播放某一首音乐时通常要先介绍该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和背景、作者简介、配器手法、思想感情以及乐器知识等。虽然看起来好像教师讲解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太感兴趣,甚至听完这些理论后已经没有兴趣再欣赏音乐,而且教师讲解完这些内容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这样,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二)缺乏对作品的深入探究

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还是一个了解新事物、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探究和理解,仅仅照本宣科,以教科书为中心,缺乏多样的教学思路,缺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欢乐颂》,贝多芬的名曲,这首曲子有着鲜明的形象,非常有感染力,学生接受程度高。但实际上,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作者欲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作品的深层意境,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启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些,仅仅用乐器将作品演奏几遍,或者教学生唱作品的高潮部分,这样就导致音乐教育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因此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热衷于设定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会进行引导。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野蜂飞舞》乐曲时,一味的想让每位学生想象野蜂飞舞的情形。实际上学生得到的感受除了野蜂飞舞,还可能有飞车、飞机行进等,即便这些想象不算贴切,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往这方面稍加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

三、《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

(一)采用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也被称之为微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是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一些教学技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活动,通过录制录像和视频,从而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讨论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根据微格教学法的教学要求将音乐教学分为若干个部分,引导和带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定格研究,通过感受以及观摩等增强学生对音乐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对学生各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训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校音乐在开展微格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以6-8人为一组,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微格教学对学生的分组方式非常重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根据不同教学科目以及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灵活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初期,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可以按照入学时的复查成绩或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有教学实践表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分组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学习其它同学的长处,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尽量保持小组成员的稳定。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详细做好发言和讨论的记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总结内容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讨论记录的分析,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微格教学。

(二)优化结构体系

大学生早已经错过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学会专业音乐技巧和理论有些不科学。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制定合理并有效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品的赏鉴与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习属于必修课程,针对文化层次,两者都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其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也有所不同。针对其内容,它将音乐知识面进行了拓宽,增加了信息量,并有效减少知识点难度。因此,对于音乐素质的教育还需要先培养出优秀的教学结构体系,将音乐素质的教育全面贯彻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效的课后学习

课后的学习和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微格教学法所组织的学习小组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训练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典音乐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课后讨论莫扎特的个人作品及作品风格,学生通过网络和录像等方式收集作者生平、经典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色以及音乐风格演变等资料,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这种课后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微格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重视对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的关注,所以需要对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衡量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微格教学法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另外,过程评价与激励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开展实践活动

针对音乐的学习,主要还需要学生自己来领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创新思维是否能够有效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教师所教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在教师传授的技巧上,从而衍生出新的观点。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程度,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从活动中找到相应的灵感,并需要试着创作歌曲,且还可以通过舞台设计与配乐朗诵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来自美的愉悦,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对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培养与促进的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去剧院或音乐厅去看音乐会,可能这种氛围中得到灵感的启发与思维的碰撞。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内容特点,高校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这种现状下,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根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内容,加大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分别从:采用微格教学法、优化结构体系、有效的课后学习、完善的评价体系、开展实践活动,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以此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音乐时空,2013,14:142-143.

[2]林英碧. 音乐教育理论的新视角探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90-92.

[3]于学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65-168.

[4]杨华.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93-96.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和基本原理,并掌握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音乐新课标的相关知识 2.难点:认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相关教学内容:

一、该课程研究内容

1、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

3、音乐教材的研究

4、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

5、策划、组织、辅导音乐活动等

二、该课程研究任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激发音乐学习热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特点;力求在关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践,调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力求使音乐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创作型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关键点:提高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该课程学习目标

体现为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和教师职业意识,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的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为学习者的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教师资质]

四、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

1、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2、音乐教育技术学

3、音乐教育哲学

4、音乐教育社会学

5、音乐教育经济学

6、音乐治疗学

五、课本外的知识点:

1、《音乐新课标》简介: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热潮。《音乐新课标》是在总结我国近百年来音乐教育先进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的。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走出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也要求教师们以开放、学习的态度来迎接改革。2.《音乐新课标》研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学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2、探讨学校教育的理论内涵,解读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念理清,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等。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通过回答问题学习有关概念,同时测试学生是否理解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和校对;

2、自学“课程标准”,结合中国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理念讨论、完成课后思考题。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

(一)学校教育

思考:何谓教育?(请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考虑)何谓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什么?学校教育体制由何而组成?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定义(P1)

思考:何谓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及其组成部分是什么? 关键词:活动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及价值: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1、概述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包含了哪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行为变化表现和学习结果。

2、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音乐新课程目标内涵:以学生为本,强调过程与方法

3、学段目标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理念:

1、2、定义(P4)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音乐理念(义务+高中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高中阶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三)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诸如审美活动、真善美等表述的认识或理解。1、2、3、4、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键点:审美体验、开拓创造、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第二节 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支点

(一)教育理论

思考:教育理论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简要介绍教育基本理论的几种功能? 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定义(P8)

关键词: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2、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1)实践性(2)社会性(3)历史性

(4)多样性和借鉴性

3、鉴于基本理论的功能(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二)20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 传统教育:赫尔巴赫为代表 “新教育”的特点(P10)

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

(一)国外:提高国民素质

1.思考:1986年,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修订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将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概括为那十条?谈谈你对哪一条或几条感受最深?为什么?

(二)中国:改革之前:现存问题(非艺术化倾向+专业化模式等)

改革之后: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宗旨、重点

讨论:请看p.13倒数第二段,谈谈你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现存的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的看法?

第二章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改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的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2、了解国内外音乐课程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难点:阅读、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二节以自学为主(要求:结合阅读,做出学习卡片)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外学习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卡片制作方法如下例:

国外: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古罗马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

一、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置的。雅典教育是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业贸易基础上形成的。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它的两种音乐类型是:① “表现勇敢的„.振奋精神的和②表现温文尔雅的„.柔和的调式。”

[关键点]通过卡片的制作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美学家的音乐美学理论的阐发与形成对音乐课程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等,达到对知识点地掌握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1.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对古代音乐课程发展的贡献:

(1)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著名教育家西塞罗的后继者。昆体良提出:课程应当包括文法、作文与写作、音乐、数学、体育与声调练习。

(2)针对古罗马长期轻视音乐教育的传统,昆体良提出音乐可以有益于演说家声音的柔和与动作的协调,因此是必需的学科。昆体良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论述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杜威的教学思想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调以“学生”、“经验”、“做中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流派。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使教学研究及实际教学从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和教师这三个中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际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思想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

第三节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以掌握要点为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这时开始,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改革,要求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1862年清政府受洋务派影响,开始建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文化机构和学堂,接着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

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我国最早正式设立音乐课程的一所学校。

1902年上海的务本女塾、天津的严氏女塾相继成立,均设有音乐课程,并请日本人任音乐教师。自此以后,音乐课程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直至高中均开设音乐课,普通音乐教育在建国初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57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学校的美育教育开始被忽视,音乐课时被削减。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1992年,全国开始实行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小学重新修订了音乐教学大纲。

2001年,全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音乐课程新理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

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学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

到了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才真正走向正轨。二十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1904年,沈心工出版了最早的乐歌教材《学校唱歌初集》,辛亥革命以后,音乐家李叔同也编写了乐歌教材《国学唱歌集》等。自此以后,我国音乐教学就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

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思想。他指出,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人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外国的教学方法;必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他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成果,不可一味崇洋。他以独创的精神,提出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对后来我国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思潮在全国的席卷,外国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我国不断引进,对于音乐教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这一点从1923年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可见一斑。

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各级各类的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学时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中小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及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

“文革”中,音乐教学处于非常时期。十年**后,恢复时期。

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01年,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三章 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音乐美的本质、基本内涵和特征,对音乐审美等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2、对现在学习理论有所认识,并能将之运用于音乐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教学与音乐教学的内涵,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2.难点:分组思考、讨论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手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一位代表讲课;

2、讲述中既要准备PPT又要设计板书内容。

注意:讲课中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析;讲授时口齿清楚,表述到位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审美心理

一、音乐审美

(一)什么是音乐美

1、音乐美的本质(P31)

关键点:指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

2、音乐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P32)

内涵: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音乐的精神内涵构成样式的高度统一。(1)音乐的形式美(2)音乐的内容美(3)音乐的特殊美

特征: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和其听觉感受性。

(二)音乐审美

1、音乐审美意识与条件(1)音乐审美意识:是一种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人类意识活动。

(2)音乐审美条件: A、B、C、主体必须基于审美母的来倾听音乐 要选择适合自己什么能力和趣味的音乐作品 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谢接触

2、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趣味

(1)音乐审美体验:指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感受和理解中获得的。

(2)音乐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3、音乐审美评价与标准

(1)音乐审美评价:音乐批评、审美选择、作品评选、表演比赛及音乐教学中的许多考试等等。

(2)音乐审美评价的标准:音乐的复杂性。

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求

1、音乐审美感知

2、音乐审美想象

3、音乐审美情感

4、音乐审美理解

(二)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1、小学生: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敏感的时期。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想象力开始增强,仅限于简单的形象。高年级音乐能力逐渐全面发展,情感体验与理解越来越准确、细致。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1~2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6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2、中学生:音乐感知发展完善,可以辨别调式。想象力更丰富,情感丰富,音乐教育应放在审美修养的提高上。

[教材以外的知识点] 7~9年级音乐学习目标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关键点]从感知能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审美理解去解说。

第二节 音乐学习心理

一、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界定(P42)

[关键词] 个体行为;行为能力;持久变化

(二)现代学习理论

1、现代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2、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上的运用 ①音乐学习的态度——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②音乐学习的方法——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巩固和提高 讨论:学习理论在音乐实践中的作用

第三节 音乐教学理论

一、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1、音乐本位原则

2、协同融合原则

3、创造发展原则

4、情感体验原则

5、主动参与原则

二、发展性音乐教学策略

1、音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多元综合

3、承认差异,允许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4、教学氛围宽松自由

实践教学:观看高中教学视频《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组织讨论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第四章 音乐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目标的定义及功能;

2、通过比较,了解各个学段目标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并熟记三维目标 2.难点:能够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目标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三维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内涵: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聆听音乐,展开想象,发表见解

2、模仿:动作模仿

3、探究:即兴式自由发挥

4、合作:集体表演形式

5、综合: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选择教案片段,举例说明]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学段目标

(这一内容由学生看书自学,对比讨论各学龄阶段目标的一同)

第二节 音乐教学目标

一、新课程教学目标溯源(自学)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功能有:

1、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3、调节功能

4、激励功能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去的长远的预期结果,带有强制性;而目标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

四、如何确定和书写教学目标

1、准备工作(页69)

熟悉教学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理念,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情进行分析,分析教材内容。

2、书写要求:

按三维目标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

描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行为标准(页72)

[注意]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空泛、笼统。思考:根据一节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京剧的感受与体验》,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观看初中教学视频《茉莉飘香》,并分组讨论:

1、2、观看该课后的感想,哪些设计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请为该节课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第五章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2、能阐述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材分析的方法,学会音乐教材分析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四)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与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既是对老师“教什么”的规范,又是对学生“学什么”的规范,同时也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不同的课程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内容。

二、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具体内容

(一)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领域二:表现——演唱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领域三: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

即兴创造

创造实践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二)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六个模块):

音乐鉴赏

歌唱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其余自主选择。

(三)各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看书自学)

第二节 音乐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方法

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估。

二、教材编写的原则

1、审美为核心的原则

2、培养兴趣的原则

3、培养能力的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6、可行性原则

7、开放性原则

三、新教材特点分析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内容、过程,创设情境等都应是美的。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重视音乐为人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音乐以音响为主、以体验为主,以实践创造为主。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既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比如音乐鉴赏课,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语言、身体动作、内心、歌唱主题、演奏等。其次,音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存在标准答案。

5、加强综合与渗透

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综合,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6、激发学生兴趣于始终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讨论: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分组讨论编写时如何体现了教材的特点。

实践教学:观看小学教学视频《国旗国旗真美丽》,并分组讨论:

1、请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其设计划分课堂的过程步骤。

2、说一说该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音乐课程要求的。

第六章

音乐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学程序与教学程序的不同内涵与特征

2、了解音乐教学程序中交的程序和学的程序包括哪些环节及具体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程序内涵与划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程序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学程序的内涵(P106)

内涵:教学程序通常被称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也是教师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教学程序是对教学过程的客观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观设计,是主观性要素,应用规范性的语言加以阐述。教学过程则强调对主观设计的教学程序的客观实施过程,从教学结果来看是一个客观性要素,对它的阐述应是描述性的。

教学程序包括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

二、教学程序的特征:

1、系统性和整体性。

2、有序性和连贯性。

3、开放性和多样性。

4、宏观调控性和统一性。

第二节 音乐教学程序

一、音乐教学程序内涵

二、教的程序

(一)备课(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分析音乐课程标准和研究音乐教材

[举例]《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设计

2、调查了解学生,进行学习者分析

3、查阅相关资料,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材料和汲取教学经验

4、确定教学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5、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的是在对弄清一堂课的知识要点的逻辑主次关系后进行分档排列,弄清它们的逻辑主次关系后确定的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解决的基础知识,也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中提到的不一定是重点,但教学重点一定在教学目标中体现。

比如歌曲教学中的重点,是指为完成歌曲教学目标,在歌曲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有感情地表达情趣与风格等。

(2)教学难点是教材中比较抽象的且缺乏感性认识,理论性和技巧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

音乐课中的难点多半是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大体集中在节拍、节奏、音准、歌词处理、歌曲表现等方面,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只是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只有这些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快的解决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进行任务分析

(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2)分析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3)写出结果类型和课的类型

7、设计教学组织形式(1)课堂桌椅空间形式(2)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8、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9、设计教具教学媒体等

10、设计教学方案中的教学过程

11、板书设计

12、教学反思

(二)上课——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导论、主体、结束)

1、导论

(2)导入的功能:(P121)(2)常用导入的种类:

①故事、谜语导入

②问题导入 ③律动、游戏导入 ④生活经验导入 ⑤情境导入

⑥利用旧知识导入

⑦直观教具导入 ⑧利用生动实例导入 ⑨绘画导入 ⑩动画导入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导入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导入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导入片段。

2、结束部分

(1)结束部分的功能(P125)(2)常用的结束类型 ①归纳式结束

②比较式结束

③练习式结束 ④活动式结束 ⑤系统归类总结 [作业] 

1、请为初一年级唱歌课《七子之歌——澳门》设计结束片段。

2、请为初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设计结束片段。

3、请为小学二年级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设计结束片段。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五)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六)听课与评课

三、学的程序

(一)学习准备性

(二)预习

(三)上课——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展开

1、感知阶段

2、理解阶段

3、巩固阶段

4、运用阶段

[讨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有什么不同?请举例

(四)练习

(五)自主学习

[举例]《金蛇狂舞》的片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自主学习、探究创作

3、活动参与、实践操作

4、质疑问题、商议讨论

5、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模式

6、灵活安排各教学程序

实践教学:导入练习与结束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5分钟左右的导入环节和3分钟左右的结束环节。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七章

音乐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熟悉音乐教学过程规律

2、了解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过程概述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学生自学]

1、教学过程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定

3、新课标中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思考提问]

1、音乐教学过程的内涵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内涵: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表现和创作音乐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它是动态的过程。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本质特征:动态性、发展性、教育性、多样性。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

1、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由审美规律所决定的

2、音乐教学过程是“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

3、掌握音乐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相统一规律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 [讨论] 阐述音乐教学过程的规律和你对这些规律的体会和认识。

第二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一、主体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师、学生

二、条件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条件、精神条件

三、过程性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手段

4、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对学生疑难处教师进行讲解]

第三节 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主要任务

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过程阶段论

(一)(二)

(三)1、三阶段论 四阶段论 各分阶段论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唱歌教学:

组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发声、视唱)——复习检查——新授过程——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2、欣赏教学: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横向、纵向结构论

横向: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纵向:起始——展开——生成——结束

二、音乐课的结构分析

(一)结构类型:

单一课:一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综合课:一堂课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

(二)组成部分:

导入——展开——深入——拓展——总结

(三)时间分配:

科学、有效的分配时间

三、学习类型的基本阶段

[这部分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页152)

1、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2、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综合的关系

4、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5、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

实践教学:过程练习

每位学生自选一个课时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为其设计15 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3、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八章

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定义,明确教学模式的优点及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对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音乐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大致了解。

2、了解当代的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并加以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模式及分类

一、音乐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1、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构建的、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泛型。(页155)

2、特点:(1)优效性(2)直观性(3)操作性(4)开放性(5)针对性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页155)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1、情感模式

(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

2、行为模式

(1)示范——模仿模式(2)行为——辅助模式

3、认知模式

(1)传递——接受模式(2)引导——发现模式(3)自学——指导模式(4)探索——创造模式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2、教学思想

3、功能目标

[以上三小点内容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

4、具体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分析音乐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2、主体体验模式

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3、文化体验模式

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

第二节 音乐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教学方法:为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页166)

(二)分类

二、中小学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常用音乐教学方法:

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参观法

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②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 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 ④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思考]上一章节中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什么方法?

(二)未来发展的趋势

1、重心向:“过程”研究发展。

2、外在表现形式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3、价值表现形式由一维向多维。

4、方法与手段积极配合。

三、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① 音乐学习开始阶段

② 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 ③ 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

[举例] 《两只小象》的教学片断

2、游戏教学法

[举例]《小青蛙找家》的教学片断

3、创作教学法

[举例]《非洲音乐》的教学片断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首调唱名法

2、柯尔文手势法

[ 配合练习] 先跟着课件练习手势,然后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尝试用柯尔文表示出来

3、节奏唱名法

[ 配合练习] 自己编一条8小节的节奏,尝试用柯达伊的唱名法唱出来

4、字母记谱法

5、固定音名唱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1、节奏朗读教学法

[ 配合练习]三条成语的节奏练习

2、律动教学法(1)反映训练(2)动作训练

(3)动作的变换与动作组合(4)动作游戏

3、声势教学法(1)节奏模仿(2)接龙游戏(3)节奏创作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

[ 分组练习] 每组学生编一条8小节的旋律,讨论可以用哪些声势练习并将其表现出来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

(四)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自由探索

2、引导探索

3、即兴创作

4、有计划的即兴创作

5、巩固概念

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练习

每位学生针对上次实践课中展示的一个课时,重新修改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方法)为其设计20分钟的课堂过程。

1、分组分教室展示自己的设计,并在组内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2、每组派出设计最好的一位同学到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全班进行评价或提出修改意见(2个课时)

第九章

音乐教学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音乐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与特点。

2、探索音乐新年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能运用音乐评价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问式教学、课堂练习法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的定义:

根据教学设计中的预定教学目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程序的科学可行方式,对教学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全面评价。

一、关注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促进发展,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对音乐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链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原则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和内容的综合多元化

三、强调音乐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 [该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二节 当代音乐教学评价的特点

一、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区别

1、内容不同

2、重心不同

3、相互关系

二、当代教学评价改革的特点

(一)重视发展,弱化选拔,评价功能发生转化

(二)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

(三)注重发展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三节 音乐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获取评价信息 ①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基本格式:说明、问答题目、结束语 ② 测验法 ③自评与互评法

3、量化与定性分析评价信息 ① 评价信息数据的初步整理 ②

描述统计

二、对教师的评价:(页208)

1、课堂音乐教学评价

2、教师的自我评价

实践教学:观看音乐教学视频《欢乐颂》,分组完成课堂教学量化分析(每分钟统计一次),根据最终统计的数据,对该节课进行评价

第十章 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学目的: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手段: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页216)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最基本的划分即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页217的图表)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20)①教师资源 ②学生资源

③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 ④学校宣传媒体的建立 ⑤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 ⑥校本课程的开发

2、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2)

社区音乐教育人才、社区艺术组织机构、社区艺术展览、传统民间艺术、自然资源等

3、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页245)家长、音乐书籍、音像资料、音乐活动等(页219的图表)

三、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页218)

1、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图书馆、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校内人文资源

教师群体、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

3、校内各种活动、演出、仪式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

四、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可以采取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队伍建设放首位。(页221)

(1)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2)开展课外活动(3)用网络资源

(4)开展教师间的音乐交流(5)积累音乐课程学习与实践资料

学前教育教材教法内容 第6篇

9月20日-21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牟平养马岛龙海大酒店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新教材暨新教法培训”。

首先感谢各级领导给我创造了这次学习的机会,作为接触信息技术教学刚刚半年的我来说,能够参加这次培训也倍感荣幸。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在思想上有所重视、视野有所开阔、知识与能力上有所提升,还让我在培训之余领略了养马岛的人文风情。本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科院樊志华老师的发言让我了解到以下方面信息:烟台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烟台市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如代表烟台参加优质课比赛的信息技术教师大都获得一二等奖,凡得三等奖就算作失败;参加全国大赛得奖的学生保送上大学,指导教师也受益,调到自己喜欢的岗位等等。让我看到了信息技术这门边缘学科起到的巨大作用。

二是莱州一中袁春东老师与开发区考研员李建芬老师的发言与相关软件(学生考试系统与作业回收系统)的展示,让我看到了计算机教学除了必有的硬件设施之外,还要不断地开发软件来辅助教学,两款软件既关注每一位学生,又提高课堂效率。

三是莱州双语学校张成菊老师与烟台九中于金玲老师的发言,让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课本与《手册》的关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拓展等。

四是开发区一中张艳老师的《数字化声音》与牟平实验小学丛林老师的《勾勒我的想象力》说课和结合课例截图,让我们明白了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要通过精心准备、巧设环节,团队协作、不断磨课。五是芝罘区慧安小学房宗康老师《大赛获奖的法宝》经验交流,告诉每一位老师要想指导学生出成绩,必须如何充分准备,从哪些方面准备,且结合具体大赛题目说明,浅显易懂。

短短的两个半天培训,让我看到信息技术教材培训也如此激情澎湃,边缘学科也可以演绎得如此精彩,大大促进全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这使我不得不相信,我们烟台所有信息技术教师紧紧团结在樊志华老师为核心的信息领导组周围,高举新课改的伟大旗帜,团结进取,努力奋进,我们烟台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会不断迈向新台阶,不断创造新辉煌。

杨林

土山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寒假致全体学生家长一封公开信下一篇:党的知识测试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