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23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9篇)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1篇

一、基本情况

村有7个村民小组,435户1829人,耕地面积3882亩,果园面积3486亩,年产量5157吨,产值1237.68万元,人均果业收入6767元。村有3个村民小组,182户746人,耕地面积2294亩,果园面积1492亩,年产量2238吨,产值537.12万元,人均果业收入7200元。

二、存在问题

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这两个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经济基础较差,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大多是和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家庭劳动力不足,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群众就业、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

三、发展建议

相关部门与镇领导班子成员应和村上结成相对固定的对子,通过主动走访座谈等形式,直接与村上群众接触、沟通,建立经常性联系,听取群众的建议和要求,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群众搞好服务。鼓励农民建新果园,更新老果园,强化果园管理,以项目带动产业,坚持走好产业富民的道路。建议在村建设高标准矮化苹果园900亩;对村老果园进行改造升级,实施黑膜覆盖和麦草覆盖100亩,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2篇

李雯艳

张洪镇位于旬邑县城以西12公里的中部塬区,辖12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16858 口人,全镇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92 亩,森林面积3.34平方公里,苹果面积24252亩,2011年,挂果面积2.2万亩,苹果套袋3亿只,苹果总产量5.2万吨,总收入2.08亿元,人均仅苹果一项增收3300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狠抓果业生产不放松,果业生产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果业生产现状

(一)规模得到壮大。经过连续多年发展,全镇果园总面积已达到24252亩,人均1.43亩、2011年总产量 5.2吨。苹果总面积中:1-5年2974.7亩,6-10年2985.2亩,11年以上2598.9亩。塬地栽植5792.2亩,坡地栽植1479.6亩,滩地栽植1288亩。

(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狠抓了四项关键技术的推广,使果品优质率、商品率均有明显的提高,2010年全镇共推广果树大改型7000亩,强拉枝70000亩,无公害8000亩,巧施肥8000亩,实施果实套袋6300000万只。建成消水四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园1个。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2008年高家楼村建成了全乡首个果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建立健全了相应组织机构,对高家楼村果树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全乡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目前全镇经济人已发展到1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苹果销售工作顺利进行。

农民技术员队伍、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乡政府积极组织果农参加培训,聘请专家来乡进村讲授果业生产技术知识,使广大果农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发展农民技术员80多人。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品种结构不合理。xx乡地处泾河沿岸,沟壑纵横,全乡境内以山坡地、河滩地居多,在1.7万亩耕地中不适宜栽植苹果树的河滩地面积达8000多亩,苹果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面积有8558.8亩,山坡地及河滩地受自然条件影响,不适宜栽苹果树地块较多。其次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以红富士、秦冠等品种为主,嘎啦、美八等早中熟品种面积较少。

(二)果农科技文化素质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带,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家中以妇女、老人居多,且为主要劳力,而且多为小学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慢。

1、生产科技含量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带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家中从事苹果生产的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而且多为小学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慢。

2、生产科技含量低。由于果农科技文化素质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50%以上果农仍采用传统作物管理方式,四项关键技术应用率,普及率较为低下,在果实套袋上,60%以上果农户采用劣质供应袋。果园生草及配套措施难以推广。

3、贮藏设施落后,乡境内没有大型气调库及采后设备。多以土窑洞存放为主,鲜果销售期短。销售难度大。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品种结构,通过高接换头,新栽植扩大面积的方式,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

(二)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学习班,外出参观等方式,提高果农科级务果意识和作物水平。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3篇

1 调研时间

本次调研时间为2009年—2013年, 调研样本涉及山西省所有地区, 共调查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953个样本户, 家庭常住人口3 347人, 家庭劳动力数户均2.28人。

调研样本分布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2.1水果种植面积分析

水果种植面积分析见图2。

由图2可知, 山西省近5年各种水果种植面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其中2009年种植面积最低, 为88.2hm2;2013年最高, 为105.4hm2, 5年增加了16%。2010年水果种植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0.2 hm2, 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比2010年降低了2.5 hm2, 变化幅度不大。2011年—2013年, 水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从2011年的95.9 hm2增加到2013年的105.4hm2, 3年间增加了9.5hm2。

2.2 水果产量分析

水果产量分析见图3。

由图3可知, 山西省2009年的水果产量最高, 为285.1×104kg;2010年产量最低, 为116.5×104kg, 两年间产量降低了59%。2010年—2013年, 水果产量逐年增加, 从2011年的228.5×104kg增加到2012年的231.2×104kg和2013年的248.2×104kg, 而且不同年份间增加幅度的变化不明显。

2.3 水果收入分析

水果收入分析见图4。

由图4可知, 除2010年之外, 其余年份的水果收入总体保持稳定。分析山西省5年的水果收入, 2010年收入最高, 为53 959 710元;2009年收入最低, 为4 733 634元。两年相比较, 2010年水果收入增加了91%;2013年水果收入分别低于2011年的401 730元和2012年2 050 531元。

2.4 水果经营费用分析

水果经营费用分析见图5。

由图5可知, 山西省2009年至2011年水果经营费用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其中2011年比2009年降低了181 281元, 降低幅度达到了8.89%, 说明2011年果品经营费用降低明显, 栽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但2012年果品经营费用比2011年提高了267 239元, 提高幅度为14.39%, 说明2012年果品经营成本较高;2013年水果经营费用又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降低幅度达151 153元, 2013年经营费用比2011年升高116 086元, 经营费用仍然处于高位状态。

2.5 水果消费量分析

由图6可知, 山西省2011年水果消费量最高, 为82 643 kg;2010年消费量最低, 为74 816 kg, 两者相差7 827 kg, 变化幅度为10%。水果消费量从2009年的80 296 kg减少到2010年的74 816 kg, 减少了5 780 kg;从2010年的74 816 kg增加到2011年的82 643 kg, 增加了7 827 kg;从2011年的82 643 kg, 降低到2012年的81 827 kg和2013年的79 421 kg, 分别降低了816 kg和3 222 kg。

3 结论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4篇

尊敬的李书记、尊敬的毛州长及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我是新源县喀拉布拉乡党委书记马健,我代表喀拉布拉乡党委、政府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各位代表到我乡观摩特色林果业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我乡特色林果业发展情况给大家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喀拉布拉乡地处新源县最西端,距新源县城65公里,国道218线和省道316线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1个国营农牧场(马场总支)和8个行政村,全乡耕地6.9万亩,草场50万亩,总人口2.23万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并举的乡。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03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色林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挂果面积近6000亩,产量达3000吨。

二、林果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喀拉布拉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林果业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我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主要通过“三抓”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一)抓管理

1、抓老果园改造:2006年以前栽植的果园,由于重栽轻管而导致果品质量和产量低,我们及时进行整形修枝、疏花疏果,加大有机肥施肥量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提高了果实品质,实现了果树质量和产量的明显提高。老果园园的经济效益由不足1000元达到5000余元,从低产园变为示范园。

2、抓幼树管理:我们坚持将特色林果业建设做为一项民心工程,本着“能种下、能成活、见效益”的原则,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特色林果业成活率达到85%、保存率达到90%的良好

成效。近年来,全乡口粮田内栽植的特色林果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乡特色林果总面积的72%,涉及农户1216户。(其中2007年栽植1520亩,2008年栽植6481亩,2009年栽植6148亩,今年栽植10200亩。)这几年栽植的果树都属于幼树,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管理。

一是抓好苗木管理。对购买苗木从起苗、杀菌、分类包装、装运等几个环节严把苗木质量关。运回后,立即指派专人进行假植管理,确保苗木成活率。

二是抓好定植管理。在定植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定植,定植后,及时定杆,适时浇水,切实打牢果苗萌发时的基础。

三是抓好水肥管理。根据果苗在各个时期的需求量,督促农牧民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及时浇水,追肥。确保果苗长势阶段的养分和水分。

四是抓好病虫害防治管理。在病虫害易发生的各个时期,组织技术力量到果农家中,按照无公害要求,帮助配制药剂,指导打药。

五是抓好修枝管理。根据树的生长状况四季修剪,同时综合采用环割与强拉枝技术,及时进行抹芽、捋枝、摘心。

六是抓好花果管理。在果树开花挂果时,适时疏花疏果。

(二)抓示范

通过,选拔一些懂技术、有经验的栽植大户为示范种植户,同时邀请林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断提高示范栽植户的科技应用能力,建立了优质经济林科技示范基地,使基地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目前,全乡建成经济林示范园8个,育苗基地1个,申报特色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和经济林示范园的传、帮、带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农牧民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使农户转变了观念,从不愿意种植经济林走上了主动种植经济林的道路,为做大做强经济林林果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全乡优质特色林果面积达到80%。

现在大家所观摩的示范园是我乡开买阿吾孜村特色林果示范园。该示范园总面积1200亩,其中挂果面积800亩,涉及农户40户。主栽品种均为红富士,授粉品种为嘎拉和藤木一号,搭配比例为5:1,株行距为3×5米。该示范园的生产目标是4年挂果、6年丰产、亩产商品果2500公斤以上。该示范园将老果园改造和新植园的标准模式化管理融为一体,为全乡果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样板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重修剪。通过整形修剪,同时配合疏花疏果,提高了果实品质,单果重量提高到350克以上,并在今年完成苹果套袋贴字30万个,实现了果树产量和质量的明显提高。

二是施足有机肥。该园每亩施用有机肥量达到3吨,为果树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份。

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充分发挥乡林业站有害生物监测站的作用,结合秋季清园、春季喷施石硫合剂等保护剂的方法,做到病虫害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确保果品质量和效益,丰产示范园每亩收入达到6000元。

四是充分发挥龙口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对合作社成员种植的果园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严格按照出口果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强化田间管理。龙口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林果面积6100亩。

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测算,今年我乡人均纯收入达到6618元,人均增收1015元,其中第一产业人均增收564元,林果业人均增收就达到191元。

(三)抓保障:

一是加强人力、物力保障。我们将乡村两级干部与经济林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责任到人。积极协调县机关干部、技术员和驻乡学校、站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帮助种植户栽植经济林,近三年,总投入6万余人次,出动机械1万余台次,确保了经济林的顺利栽植。

二是加强技术保障。紧紧围绕林业产业需求,建立州、县、乡三级技术员为主导力量的技术队伍。同时,乡财政每年出资10万元用于从山东、陕西等地聘请林业专家,常年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技术服务,随时解决果农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实地操作、学习实用技术资料等形式,使全乡经济林栽植户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病虫害防治、套袋、贴字、四季管理、修剪等科学的种植管理新技术。近年来,开展特色林果业培训班200余期,培训果农8000余人次。目前,当地林果技术员达到150余人。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县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加大对特色林果业政策补贴,县财政每亩补贴250元,乡财政补贴50元。每年发放补贴资金在30万元以上;其次为种植户提供每亩500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其中100元的贷款利息由乡里承担,截至目前,乡农村信用社累计为693户果农提供738万元贷款,我乡财政每年贴息近10万余元。

三、今后的目标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林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果品竞争力,扩大优势林果面积,争取到2012年,全乡林果业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各类果树品种搭配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3个5”目标,即:果品产量达到5万吨,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50%,林果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0%,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实现“林果强乡”的目标。

最后,祝尊敬的李书记、尊敬的毛州长及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下面,请大家品尝我乡的产品。

县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5篇

一、基本情况**县位于天山北麓东端,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经88°30′-89°30′,北纬43°30′-45°,扼居南北疆与东疆交汇地带,东同奇台县为邻,西与阜康市接壤,北越卡拉麦里岭和富蕴相连,南以博格达山分水岭同吐鲁番、乌鲁木齐二县为界。县城西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60公里,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昌吉市206公里。全县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下辖5乡4镇,170个行政村,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2个团场,有汉族、回、哈、维吾尔、蒙等13个民族,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29%。**县气候条件独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5℃,平原地区无霜期170天,山区无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212毫米,可利用水资源量4.4亿立方米,现有可耕地64.14万亩、各类草场1020.9万亩、林地53.7万亩。生物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南部山区倚靠天山,北有低山丘陵阻隔,冬暖夏凉,光照充足,为天山北坡独有的逆温带气候,年日照时数2848小时,≥10℃有效积温2000—3400℃,年均气温4℃左右,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28℃,年降水量355mm左右,无霜期145天左右,冬季处于逆温带层中,冻害轻,发展经济林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二、林业组织机构及技术人员情况**县林业局下设县林业站、林业生态试验站、林业派出所等单位,各乡镇下设九个乡镇林业站。我县现在林业技术人员60名,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8名,助理工程师15名,林业技术人员6名,高级工9名,中级工15名,初级工5名。多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对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根据林业持续发展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和短期培训,同时在每年组织继续教育的基础上,聘请区、州专家讲课,加大林业技术应用,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业务技术过硬的林业专业技术队伍,为我县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

三、林果业发展现状

(一)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由于我县山区特有气候优势,山区的农民历来就有栽植杏树的传统,而且也从外地引进栽培各种林果树种。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县就倡导发展林果业,主要试栽品种有仁用杏、黑加仑、鲜食杏、桃、李、苹果等,虽然早期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山区独特地理位置使栽植的经济林成熟较晚,一般在8、9月份成熟,这时恰好赶上南北疆市场林果产品空白期,有些晚熟品种在9月底方能成熟,具有一定的季节差优势,加之生产的林果产品属无污染的绿色果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很大,经济效益可观。比如大有乡小份子村胡根堂种植的鲜食杏张公园,在渭户沟旅游景点,按个卖到1元钱,创下了鲜食杏产业的记录。大有乡韭菜园子村张国存种植2.5亩蟠桃,在90年代后期,每公斤7元在自家园内销售一空,亩产值约4000元。

(二)准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2001年县委、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县经济林发展实际,结合经济林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林业总体规划,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发展万亩林果业的新思路,制定了《**县林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林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区域布局。在山区建设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优质鲜食杏、黑加仑、海棠、桃、文冠果、沙棘等;在平原区发展以乡村品牌为重点的庭院经济林,重点发展黑加仑、葡萄、海棠、桃、李子等鲜食果品。二是结合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沙生产业。我县人工接种肉苁蓉科研项目的试验成功,为我县发展沙生产业开辟新路,为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在我县研究制定了肉苁蓉发展规划,大力推广人工大芸接种技术,并将其作为一项产业狠抓不放,从土地、栽培技术服务和种子纸供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肉苁蓉人工栽培,切实增强了农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识,同时兼顾了农民经济收入的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我县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四荒”地拍卖中规定,确定林权70年不变,可以合法转让、租赁、继承,造林地水资源与耕地同等对待,适当减免水费等优惠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为林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完善保障措施,切实加快林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大林果业资金投入,扶持林果业的发展;依据各地的具体实际,选择林果业基地条件较好的村为重点村、重点户,从种苗供应和技术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并聘请我县林业专家进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林果产业的发展;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林果业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经济林在工程建设中的比例,使林果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推广。

(三)立足实际,狠抓落实。我县2001年开始实施万亩林果业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在宣传动员、组织教育培训和培养重点种植户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2002年开始以工程造林为依托,大面积推广林果业和改良过去的林果业品种。2005年是全州“经济林发展年”,明确提出以鲜食杏为重点,大力发展东三县前山逆温带林果产业的发展思路。我县根据本地实际,把鲜食杏和海棠作为重点发展品种。首先,聘请州林业局、州林科所的专家教授,对全县林业技术员、种植户及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了经济林发展管理技术。其次,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甘肃外调优质鲜食杏接穗3万棵和种苗6万株,以及海棠种苗8万株,并及时将种苗分发到各乡镇。今年春季全县栽植优质鲜食杏张公园1486亩,野山杏5350亩,海棠2297亩、黑加仑395亩,5000多亩的野山杏以备明后两年嫁接改造。自5月1日起,聘请专业嫁接队和下派10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山区乡镇的老杏树进行高接换头,对前几年利用工程造林栽植的野山杏进行换种嫁接。第三,确定泉子街镇桦树园子村和新地乡六户地村为经济林发展的重点村,无偿为他们提供张公园种苗2万多株,并派技术员按技术要求及时指导栽种,从资金和技术服务上给于大力扶持,力争建成山区林果业发展的典范。目前,我县林果业尚处在基地建设阶段,现有林果业20452亩,已投产挂果面积4386.8亩,品种比较齐全,主要有鲜食杏、黑加仑、海棠、苹果、桃、李子、沙棘、文冠果等。由于大多数近几年来栽植品质优良的经济林,挂果投产面积还较小,经济效益还未充分显现。博林公司、三台酒业和小浆果协会等林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加工的果汁、果酱、果酒和果干等产品市场销售良好,但加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的占有率和拉动能力还较低。

四、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林果业发展要经过科学论证,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确定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不随便更换改变,避免急功近利思想,确定目标,合理布局,逐年实施。

(二)积极争取国家立项资金,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制定林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高标准示范园,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为林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依靠科技带动发展。首先要加大科技宣传面,特别是加大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引导农民应用科技实现增收,提高科技转化率;其次要狠抓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综合业务水平,强化服务宗旨;第三要出台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服务优惠政策,鼓励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引入能上能下人才竞争机制,把农民增收与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并建立林果业发展的长效监督机制。

(四)加大乡镇林业站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技术服务功能,通过稳定技术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夯实林果业发展的基础。

(五)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提高林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经济林苗木基地,保证特色经济林发展的苗木需求。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林果业发展,坚持资源优势的转化,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企业带发展的路子。

五、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农民对发展林果业认识不足,思想还比较保守,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山区部分经济林往往种植在贫瘠的荒地中,把它当作副业来发展,并没有作为增加经济收入的基础产业而发展,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经济林无经济效益的结果。

(二)耕地向经济林地转化困难。林果业发展需要土壤肥力较高的耕地,而往往这种耕地属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土地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阻止,肥力低的土地栽植经济林周期长、效益低,无法突出林果业显著经济效益。

东习村果业发展情况简介 第6篇

东习村位于寺前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279户、1280人,耕地面积3384亩。境内海拔750m,土壤肥沃,水灌优越,是苹果生长的适生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大力发展以苹果、梨为主的果业生产。苹果以嘎啦、美八等中早熟品种为主,种植面积1274亩;梨以砀山酥、皇冠等为主栽品种,种植面积1463亩.2009年水果总产量达4800吨,预计产值达800万元,占全村农民收入80%以上。

近年来,东习村作为我县果业示范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果业局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多次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切实加强了果农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全面推广新型果树栽培技术,健全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使果品种类、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品种齐全,质量上乘

东习村果业以苹果为主,品系包括早熟品种嘎、美

八、金世纪、中熟品种密脆,晚熟品种红富士等品系,其它时令果品包括:梨、冬枣、柿子等果品,品种齐全,种植面积较大。在此基础上,由于生产管理技术比较先进,生产的果品 质量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远销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二、设施完备,技术领先

东习村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到位,除有发泡网厂4个,膜袋厂1个外,群众的修剪、施肥、喷药设施普及率达到96%以上。在果园管理方面的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比较丰富,多年来坚持实施配方施肥和科学拉枝,各项管理技术一流。

三、创办协会,合作共赢

2007年7月,东习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袁丽协同多名科技能人创办了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帝比”牌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等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精品水果,从而带动了东习村果业发展和果农增收。

镇村干部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第7篇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沟镇村干部队伍素质的现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镇对村干部现状、教育培训现状及教育培训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研情况

**镇辖 个村,个社区,现有村干部 人,其中,村支书 人,主任 人,副支书 人,副主任 人。经统计,村党支部书记占被调查人的27%,党员村委会主任 人占被调查人的10%,非党员村委会主任 人占被调查人的17%,党员村干部 人占被调查人的63%,非党员村干部 人占被调查人的37%。无30岁(含)以下的村干部,31岁至35岁的1人占村干部的3%,36岁至45岁的12人占村干部的40%,46岁到52岁的有7人占村干部的23%,52岁到以上的有10人占村干部的33%,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46岁。30人中,有高中文化的 人,初中文化的有 人,其余的均为小学文化。

二、村干部突出问题

1、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层偏低。我镇现有村两委干部 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 人,占 %,36-45岁之间的有 人,占 %,46-55周岁之间的有 人,占 %,35岁以下的年龄段的有 人,占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 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人。

2、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目前,村民渴求致富的愿望很高,党组织要求村级干部要具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人。而村干部面对市场,往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拿不出新办法,找不到新门路。

3、村干部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出击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许多行政命令少了,多的是服务性工作,许多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一时很难转变,对上面下达工作任务与群众的服务需求。

4、村干部后备力量弱。近年来,绝大多数有些本领或有点文化的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力图摆脱从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为家带来更多的务工收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村民属于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不够解放、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村民,从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从而导致有时在换届时村干部难选的尴尬境界。

5、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村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这些村干部缺少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尽管各级部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技术培训,大多数存在学时感慨万千,学后无行动局面。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前怕老虎后怕狼,导致带头致富本领不高,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6、工作热情不够高。一是当前村干部经济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我镇绝大多数村村集体收入不高,其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经费,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也只有 元左右,一般村干部工资甚至更低,再加上有些村近年来加大通村公路的建设力度,债务负担极为严重,村干部工资收入很微薄。二是村里工作任务多,“上面万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都需要基层去落实,这种过重的工作压力与低工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成正比,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少村干部身上了出现自卑、埋怨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

三、教育培训现状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近几年来,**镇坚持把对村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相继出台了《**镇镇村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着力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教育培训、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村干部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集中授课。主要是镇委、镇政府组织开展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沼气后续服务等业务培训,有时邀请党校老师、计生局业务骨干、畜牧业务骨干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知识的为村干部集中授课,提高村干部的理论业务知识水平。

(二)参观考察。在工作中,有选择性地带领部份村干部到县、其他乡镇(农场)实地参观种植、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情况,通过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发展村级经济的信心。

(三)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培训。各部门根据各村实际需要,开展手把手的业务培训,并组织村干部内部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四)自学。村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边学边实践,同时开展自学。

(五)外派学习。根据县级有关部门安排,选拔部份村干部到职培中心学习;

(六)对照自查。组织村干部对所开展的工作进行自查自纠,使村干部进一步理清了今后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

四、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时间无保证。主要是表现在乡镇干部数量严重不足,所有工作都往村干部身上压,村干部就成了全脱产,加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今天这里开会,明天又在那里开会,一会儿这个群众找,一会儿又要调得邻里纠纷,服务群众的事就更多了。

(二)培训内容单一,面窄量大,只限于业务需要。每遇一项工作,召集大家搞一下业务学习就开始开展工作,根本就没时间多准备、多讲解,更不要说讲深讲透,让全部了解掌握。

(三)培训形式单一,枯燥无味,不爱欢迎。

五、村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镇村干部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呈多样化的趋势。

(一)对于培训内容,大家需求的门类之多、科目之广,主要表现为:

1、大部份村干部对政策法规知识了解不多,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在宣传落实过程中凭感觉,瞎指挥。目前,多数村干部急需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空壳”村多,无经济来源支撑,经济发展滞后,缺泛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有22人次的村干部认为,当前急需学习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知识,占调查人数的74%。

3、科普实用知识虽然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多,急需可操作、投资少、收益高的科技致富知识。有28人次的村干部认为,目前急需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方面的农村实用科技知识。

4、党建工作空洞、抽象,给大家的映像可能是每年发展几个党员,搞几次培训,讲些国际国内形势,对农村党员意义不大,无实惠,缺泛农村实际,急需党建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21人次的村干部认为,当前急需学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怎样做好农村党员、外出打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强调村民自治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支委与村委会、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的关系等,占调查人数的70%。除此之外,还有14人次的农村基层干部要求学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业务,占调查人数的46%;有18人次的基层干部要求学习抗击农村自然灾害与预防减灾方面的知识,占调查人数的60%。

(二)对于培训形式,有29人次选择外出参观考察,占调查人数的93%;有16人次选择远程教育,占调查人数的53%;有20人次选择脱产集中培训,占调查人数的67%;有12人次选择请先进村干部介绍经验,占调查人数的40%;有14人次选择交流学习,占调查人数的47%;有15人次选择适时、定期听取讲座,占调查人数的83%;有13人次选择听取专家授课,占调查人数的43%;有13人次选择案例剖析,占调查人数的43%;有21人次选择专题培训,占调查人数的70%;有18人选择边培训边实践,手把手学经验,占调查人数的60%。总之,被调查对象普遍希望教育培训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28人次(占调查人数的93%)认为参加“短、频、快”(时间短、次数多、见效快)式的脱产学习,效果好收益大。

六、建议和意见

通过调查,经统计分析,结合平时掌握了解的情况,今后,在推动“一村一民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同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村干部教育培训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三个加强”

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一是加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精神、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知识培训;二是开展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开展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服务群众、处臵突发事件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坚持以先进理论知识武装村干部的头脑。

2、加强实用知识的培训。每一名村干部要结合本村实际,至少掌握一门致富实用技术的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的致富技能,增强致富本领,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培训,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的同时,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村健规划、卫生防疫、账目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我镇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在培训方式上做到“三个结合”

1、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精、准、可操作和实用结合。在办好培训班的同时,以专题讲座、专家报告会、考察观摩、边学边实践等形式,不定期、手把手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促进村干部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2、在培训时间上做到长短相结合。实行长中短期、轮回、分课题、“短、频、快”形式培训。

3、在培训形式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继续坚持课堂教学、在职自学等传统模式的前提下,增加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并逐步扩大和探索电教、网教、广播教育等先进的培训学习方式,以增强培训学习效率,增加培训学习趣味,提高培训学习效果,全面提高村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三)在培训理念上树立“三种观念”

1、要树立综合素质教育培训的观念。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新知识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

2、要树立教育培训服务农村实际工作的观念。坚持以服务农村全局工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8篇

长武县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我就我县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做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 “工业立县、果畜富民”的总体思路,把以苹果为主的果业生产作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建设,采取壮大生产基地、提升果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果业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4万亩,挂果面积14万亩,总产24万吨,产值8.5亿元,人均果业纯收入3250元,发展果品加工、贮藏、营销企业13家,果业中介组织486个,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工作。

一、壮大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基地建设这一基础不放松,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苹果基地建设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栽植”的原则,每年都把苹果基地建设列为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抓落实,使我县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到2010年三年,全县新建果园 3万余亩,引进和栽植玉华早富、秦阳等名优新品种示范园5280亩。到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人均1.4亩,覆盖农户3.8万户,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已成为我县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基地,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果品质量

果品质量是产业化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我们积极制定果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进果业标准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技术路线,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县认定无公害果品基地5万亩,绿色果品基地1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2280亩,生产标准不断提高。

一是持续不断地推广以“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确保果业提质增效,我们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在大改形中,突出“间伐改形”这一重点,实行整村、整乡推进;在强拉枝中,突出春秋两个关键时期;巧施肥着重以有机肥为重点,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无公害管理重点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突出绿色有机果品生产,坚决抵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大生物制剂农药及诱虫带、粘虫板、诱虫灯的推广力度,并把果实套袋作为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突破性措施来抓,全县年果实套袋率达到95%以上,红富士全部实行套袋化。目前,全县已实施果树大改形14万亩、强拉枝20万亩、巧施肥22万亩,推广无公害病虫害防治22万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600盏,推广使用粘虫板、诱虫带3万亩,“四项关键”技术入户率达到了90%。通过实施“四项关键” 技术,全县优果率达到了76%以上,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果园管理一等奖。

二是加强示范园建设,推进标准化管理。示范园是最直观的教材,是果农受教育、推动工作开展的加速器。在示范园建设方面,我们采取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乡镇、包示范园的办法,实行组织机构、技术力量、工作措施“三到位”。制定了《优质苹果示范园建设标准》,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在示范园内高标准应用四项关键技术,推广防雹网、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果园生草、秸杆覆盖等技术,完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果园护栏10公里,为整体发展创出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级示范园300个,总面积2万亩,其中省、市级示范园21个。示范园优果率达到了80%以上。以庵里、马寨、地掌、长灵、关路、巨家、安家塬、王东、十里铺、地掌为代表的示范园,成为辐射带动我县果园管理上台阶、上水平的典型。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素质。果农是果业生产的主体,质量要提高,果农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提高果农整体技术水平作为建设现代果业的重点,采取技术培训、科技入户、科技示范、农业信息化等多种渠道,使每个农民成为果品生产的行家里手。我中心把果园管理技术编印成小册子,印制成年画,分发到全县所有果农手中。在果园管理关键时期,聘请了日本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果业局、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专家举办培训班,并组织县、乡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园,现场操作,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同时,在县电视台开办了《果业资讯》专题 节目,组织开展务果状元现身说法,巡回宣讲及科技赶集活动,调动了广大果农推广四项关键技术的积极性。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四届果业科技“百、千、万”下乡活动,把技术、信息、农药送到了田间地头和果农手中。近年来,我县年培训果农3万人(次)以上,印发资料1万余份,培养了一支2000多人的农村骨干技术队伍,在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三、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化发展的平台

发展产业化,离不开企业的发展。配套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一个产业的升级,带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果业产业化的决定》等文件,指导我县果业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吸引大荔县杨耐冬、扶凤县杨献彬、郑林科以及陆伟斌、刘继民、陈立军等客商和通达果汁、咸果集团、中盛果业公司等企业落户我县,发展果品加工、贮藏、营销企业,促进了我县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省级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5家。拥有年产量1.2万吨的果汁厂一个,果品分选线6条,惠远果业公司、咸阳果业集团,中盛、华夏、振兴、隆鑫、明洪、昌盛、福汽、兴盛、长乐等13家果品贮藏营销企业。到目前,全县气调、冷藏量达到8.2万吨,可占到全县苹果总产量的34%,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达果汁厂年消化残次果8—10万吨,年上缴税金260万元,直接增加果农经济收入5000多万元,并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彻底解决了我县及周边地区果农卖果难的问题。咸果集团已成为省级果业 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惠远公司是目前我县规模最大、也是咸阳市规模最大的果品贮藏企业,总贮藏量已达3万吨,年营销果品能力5万吨,公司2006年被认定为市级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果季贮藏苹果2.5万吨,营销苹果4万多吨,销售收入9800万元。其中出口苹果700吨。中盛公司是一个集绿色果品生产、加工、科研、外贸出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完成苹果贮藏、加工、销售5000吨,其中出口240吨,华夏、振兴、明洪公司都是市级龙头企业,它们坚持以营销促发展,同广州、昆明、武汉等地众多客商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使果农的果品通过这些企业进入市场,实现增值增效、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膨胀,对果农的生产和销售的带动作用增强,全县40%以上的果农户已“融入”产业化经营的圈子,企业和果农的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去年庵里果业专业合作社与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鉴定购销合同,实行定单生产,销售160万斤,收入387万元,实现了企业与果农共赢。另外,我县目前还有果袋生产厂7家,发泡网厂1家,这些企业既拉长了产业链,又拓展了龙头企业自身发展领域,消除了果农的后顾之优,全县“生产、加工、贮藏、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创新服务机制,增强产业化经营活力

近年来,全县围绕苹果这一主导产业,采取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的方式,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拥有果业协会和果业技术推广站各1个,乡镇果业综合服务站11个,村级苹 果专业合作社组织15个,果业科技示范户2500户,经过培训,培养发展果品中介服务组织486个,这些组织,特别是以果行为主的中介组织,每年组织销售苹果,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果品销售的主力军。同时,为了创新服务机制,营造产业化发展经营良好氛围。县上也成立了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全县果业产业化发展。县上还将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列入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多次组织参加省、内外的各种洽淡会,进行果业招商引资。县上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化企业,在果业企业用地、银企对接、重点项目申报、企业认证、贷款贴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了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县上每年都在基地建设、示范园建设、果品促销、宣传培训、企业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促进发展,2008年到2010年三年县上共投入产业化发展资金1046.7万元用于基地建设补助、示范园建设、促销宣传、新技术推广、培训交流以及果业专业合作社、果业重点企业小额贷款贴息等,大大增强了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后劲。

五、强化宣传促销,全力开拓营销市场

一是每年在果品营销工作开始前,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营销工作,下发《长武县果品宣传促销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服务。二是强化舆论宣传。依托目前注册的“醇古红”、“中盛园”、“绿琪”商标,开展强势宣传。2008年以来,我们组团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各类大型宣传营销推介会8次,先后在昆明、南昌、上海、杭州、咸阳、渭南等地举办了长武苹果展销洽谈会。2007年和2009年还分别赴英国、荷兰、日本进行了宣传 交流。2009年,在陕西日报、农业科技报、咸阳日报、华商报做了宣传,在凤凰网、咸阳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制作了大型喷绘宣传版面和长武苹果网页,创作了歌曲《高原果乡》、快书《长武果业三十年》、小品《果园**》、协助陕西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咱村的苹果红了》、拍摄了碎戏《果乡趣事》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宣传长武苹果。近期,我们又与陕西日报及时联系,将做专版宣传。三是优化营销服务。我们已连续多年设立了果品促销一厅式办公室,抽调法院、公安、交警、工商、植检等部门人员,实行联合办公,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各种营销纠纷,保护果商和果农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一厅式办公室共处理各种纠纷1700余起,涉及果品3.5万吨,此项工作也多次受到省、市部门的肯定。四是创造性地在包装实现了突破,我们印制了长武苹果专用礼品箱、高档手提箱,制作了长武苹果手提袋,同时教育引导果农分级、分等包装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县果品销售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连续多年,我县果品销售顺畅,2009—2010年出现了连续两个价格高稳年份,特别是去年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县果库贮存苹果已销售完毕。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促进了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基地规模相对偏小,品种结构有待调整,发展布局不均衡。经过多年努力,我县苹果面积虽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其它县区来讲,规模还比较小,加之在现有的果园中15年 生以上面积达到5万余亩,同时受公路、铁路建设、城市建设、老园退化等因素影响,我县果园面积呈下滑趋势,且在现有果园布局上呈现出北塬几个乡镇面积所占比重大(占全县总面积的70%),南塬的枣元、巨家、亭口、冉店几个乡镇面积较小,而且苹果栽植塬地面积大(占67%),沟坡面积小(占33%)。我县山坡地资源充足这一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现有栽植品种来看,以中、晚熟品种为主,早、中熟品种比例较小,从而导致苹果货价期短、影响了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二是果业配套服务体系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果品质量不高。全县果业技术服务体系薄弱,尤其是乡村两级缺乏技术推广队伍,加之受技术队伍、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县级果业技术推广站的创新能力、新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同时,受乡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现有果农作务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不主动、不配合,致使技术落实不平衡,加之果农投入意识不强,在主要环节,比如有机肥投入、花果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土壤有机质低、果园密度大,影响果品质量提高,同时,花期低温、霜冻等自然因素,也是影响果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目前,我县果业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吸引外来资本和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起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现阶段,我们还缺乏专业的贸易批发市场、高档包装箱生产还处于空白,冷链运输还没有形成气候。四是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同时,我县果业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功能不完善,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的资金不足。由于果业企业投入见效缓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我县果业配套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的思路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壮大果业基地规模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实施板块推进,推动标准化生产,全力发展绿色有机果品,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力打造长武苹果优势品牌,不断提升长武苹果市场综合竞争力,推动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

积极推广大苗建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果园1万亩,使全县苹果面积发展稳定到26万亩。

2、大力推进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

持之以恒地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大力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实施板块推进,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利用2—3年时间,建成洪家、地掌2个万亩苹果标准化产业示范区;加强肥源 建设,重点抓好农家肥和堆沤造肥,示范推广果树秸杆粉碎发酵还田技术,扩大种草面积,力争在三年内使有机肥建设有较大改观;全面加强技术培训,创造机会,组织果技干部和果农出外研修学习,每年计划培训技术骨干100人,力争三到五年全县轮训一遍。

3、加快配套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

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好果业产业化发展,对现有果业企业采取升级、改造等办法,提高档次及管理水平,并着力培育一批加工、流通、服务和基地型的龙头企业,用3—5年时间,再新发展3—5户实力强的果品营销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到2015年,使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2万吨,商品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年鲜果出口能力超过万吨。同时,我们要加大对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发展果业专业合作社80家,大力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引导农民经纪人与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全县新培养果品经纪人200余人,使全县果品经纪人超千人,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4、强化宣传,强力打造长武苹果优势品牌

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在宣传现有的“绿琪”、“中盛园”、“醇古红”、“雁鸣”等品牌的基础上,加快“长武苹果”品牌的注册及完善工作,并把有机、绿色、无公害苹果的生产及宣传做为我县果业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制高点进行宣传,从而提高长武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有机、绿色、无公害这一品质特色,强化宣传和推介,努力打造长武苹果产地品牌,不断提高我县苹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给力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要按照“网络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采取设立直销窗口、设点经销、果行代销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国内市场在现有广东、福建为主的东南市场基础上,不断繁荣和增强华南、西南市场,开拓浙江及东北等市场;国际市场重点扩展以俄罗斯为主的东欧市场,以越南、新加坡、老挝为主的东南亚市场和英国、荷兰为主的西欧市场,大力开展进军超市行动,加强与人人乐、沃尔玛、爱家超市的联系,扩大长武果品市场占有率,推动果业又快又好发展。

5、完善机制,加大果业生产的投入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9篇

过听取各地成功的经验介绍和深入基地的实地参观,我们颇受启发、鼓舞和感慨,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坚定了全市果业走规模经营,创建特色,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发展的路子。同时深感我市果业差距大、起点低,要发展国际国内市场强有竞争力的品牌果业,任道而重远。现将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与经验

福建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4℃,年平均降雨量1681.6毫米,全县辖22个乡镇,50余万农业人口,柑桔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年产量达30余万吨。其中芦柑面积占95以上,2002年全县芦柑总产量27万吨,实际销售25万吨,产值3.1375亿元。其中外贸出口4.15万吨,创汇1409.6万美元。带动果品包装、果品运输等其它相关行业,年收入3—4亿元。永春芦柑已成为该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芦柑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近30。1996年由20多户产销大户出资15万元注册成立的“永春柑桔同业公会”,内设运销投诉中心、市场信息部、营销部、生产指挥部、质量监督部。现会员已增至3500多户,会员拥有柑桔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以上,产值占85以上。

深圳百果园公司是国内首家创办水果专卖连锁经营的企业。公司内设若干个职能部门,拥有二百余员工,有水果专卖直营店6个,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加盟店38家,年总销售额4000余万元;有1000吨果品保鲜库,1040㎡的中央配送中心各一个;有多种车辆组成的水果运输车队;有控股、参股的果品公司各一个。在山东、新疆、北京、江西等地建立了果品生产基地25000多亩。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辖电白县、茂南区和茂港区,全市农业人口455.63万人。2002年底,全市水果面积达436.77万亩,产量180.79万吨,产值80.0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5。

通过对上述两市一县的果业考察发现,他们发展果业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就是:

(一)种植规模化。永春县全县人口50余万人,属丘陵山区,山地坡度在25度左右,全县22个乡镇栽植柑桔15.3万亩,其中有四个重点乡镇柑桔面积达到或超过2万亩,如湖洋镇柑桔面积就接近4万亩。永春芦柑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福建省首位,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称号;广东省茂名市455万农业人口,种植果业436万亩,全市人均种果近1亩,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在江泽民主席亲手种下一棵荔枝树作纪念的高州市招子镇果业基地,我们看到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栽种着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荔枝树,仿佛将人置身于无边无垠,坦荡无底的荔枝海洋中。

(二)果种专一化。在大规模种植果树时注重果树树种专一化,突出果品品牌。在永春15.3万亩果园中,有95面积种植芦柑,他们以芦柑作为永春农业支柱产业,繁荣县域经济;广东省茂名436.71万亩水果面积中,荔枝、龙眼、香蕉、橄榄占90左右,其它水果占10左右,约55.02万亩。该市突出重点在东部发展了荔枝117.22万亩,西部发展了龙眼119.89万亩,中部发展了香蕉54.64万亩,北部发展了橄榄30万亩,南部引种其它水果55.02万亩。形成了区域特色果业品牌;深圳百果园公司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坚持一地一果发展方针,在山东青岛发展丰水梨4000亩,在山东烟台发展红富士苹果2600亩,山东平阳发展红提葡萄2000亩,山东荷泽发展无籽西瓜2200亩,北京发展新世纪梨1000亩,新疆发展哈密瓜、香梨1500亩,江西安远发展脐橙10000亩,江西南丰发展密桔300亩。

(三)生产标准化。搞好标准化生产,使果业产出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的果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增强自身果品的竞争力。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传统的生产经验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制定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简明可行的标准,规范水果生产的全过程和产后的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以提高产量和质量,确保卫生安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茂名市水果生产标准化的作法是把工业的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采取龙头企业带动,中介、合作组织推动,经济利益引动的手段,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根据市场的需求,按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果农按标准生产,龙头企业按标准收购,以经济利益为扭带,使果农生产操作过程和果品加

工过程得以规范,促进双方经济效益的提高。今年在高州市南塘镇蓝田村搞了300亩妃子笑的荔枝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推行套袋技术,每公斤售价就比该品种当时平均价高出3—4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产销一体化。永春柑桔同业公会是由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种植能手、果品贮藏能手、运输专业户、代购代销能人组成的群众团体。现有会员

3500人,会员柑桔面积占全县76以上,产值占85以上。公会内设运销投诉中心、市场信息部、营销部、生产指挥部、质量监督部,并配有相关工作人员。永春芦苇柑的生产、贮藏、质量检测、包装、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都由公会协调完成。如芦柑的生产问题由公会生产指导部负责解决,由生产部派技术人员到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国际、国内各大市场芦柑的销售信息(库存数量、日销售量、市场价格等)由市场信息部收集提供,并通过多种形式告之果农和营销商。质量监管部则负责监测永春芦柑销售的果品质量,特别是使用“永春芦柑”商标的果品,则必须由公会监管部进行质量检测,以维护永春芦柑的品牌信誉。深圳百果园公司的果品采购、包装、运输、贮藏、发送则由中央配送中心完成。

(五)信息网络化。建立信息网络,利用网络发布或收集生产、销售信息。永春柑桔同业公会利用会员多,分布广的特点,在国内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牡丹江、哈尔滨、大连等30个城市派驻销售人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在每年11月至次年三月芦柑销售期间,通过八闽农经网每天传回当地的销售信息。同业公会通过汇集分析后,利用柑桔简讯,县有线电视台向全县发布各地的存货、价格、销售进度等信息,为果业贮藏、营销、促销方案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广东茂名也对内建立了县(市、区)水果局,乡镇水果办,村水果技术组,对外建立了由营销大户,营销公司组合的信息网点,通过电子商务网的信息传送,实现了水果销售的动态调节。

(六)管理企业化。公司和公会的运作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果业生产上实行公司 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农户实行独立核算,自立经营。果品销售方面同样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永春柑桔同业公会通过公会会员的形式把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会员每年交纳一定会费,同时可有偿使用“永春芦柑”商标。深圳百果园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投资以及定点订购形式建立生产基地,提供果品货源,通过水果专卖店销售果品。水果专卖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司直营水果专卖连锁店,由公司经营,负责盈亏;另一种是水果专卖加盟连锁店,加盟店通过一次性交纳一定数额的加盟费后,每月只交少量的“百果园”果品商标使用费,由公司配送中心按果品成本提供新鲜、优质的水果。加盟店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七)服务系列化。永春柑桔同业公会主要做好了以下服务工作。一是技术服务主要是以召开培训班。开设咨询窗口,实地技术指导,印发技术资料,办好柑桔简讯,推广柑桔新品种,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等。二是提供政策服务。在取消农业特产税前,公会与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对芦柑特产税实行减半征收,此项减轻农民负担850多万元。争取信贷部门支持,对资金周转困难且经销永春芦柑的会员,积极同信贷部门联系,采取公会担保的形式,争取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同时请求县政府出面,同本县及邻县交通、交警协调,开通芦柑运输绿色通道。发放绿色通道牌2000多份。三是提供信息服务。公会在全国30多个大城市建立了销售点,派驻了销售人员,对各地销售信息进行汇聚、整理、分析,及时向农民和营销户发布销售信息和市场形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销售对策、建议。四是提供其它服务。如对果品质量提供检测,监督服务,优化外部环境,降低运输成本,利用农产品展销交易会的形式积极推介永春品牌芦柑;利用该县华侨多的特点,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设立投诉中心和投诉电话。协同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帮助外来客商解决各种产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到诚信经商,取信于人。如今年9—11月份柑桔同业公会多次派人到福州、厦门、泉州、铁路等单位联系,协商今年柑桔运价问题,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下调了运价,比去再次下调10—11.3,中远、中海船运公司也相应下调了运价。以上两项可给全县果农、果商节约运输成本超过400多万元。

广东茂名市也建立了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服务体系。产前有苗木繁育中心,为果农提供优质良种;产中有金益技术服务公司、水果试验场、水果培训学校、《水果科技》杂志编辑部和水果研究所为果农提供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化服务;产后有水果保鲜加工公司和由营销大户联合组成的销售公司负责提供水果的销售、保鲜和加工服务。

二、体会与启示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深深体会到,规模催生品牌,品牌抢占市场,市场带来效益。闽、粤两地果业生产经验充分表明,只有当某种果品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其果产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时候,果品品牌也就孕育而生。当果品品牌已形成,果业的效益也就随之显现。发展现代果业创建果品品牌,果业的规模发展是基础,而领导重视力度又是果业规模化发展的动力。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创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果业品牌的重要措施,系列化服务则是获取果业最大效益的条件因素。

同时此次考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水果专卖,连销经营创造了水果销售的现代化模式。深圳百果园公司水果专卖连锁经营店异常火爆其原因主要是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营销管理,减少中间批发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做到水果供应及时、新鲜,保证了优质水果上市供应,它是水果从沿街叫卖,士多店兼卖,超市零售经营模式的一次革命性改变。

三、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要发展果业,调整果品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创建地方果品特色,打造果品品牌,提升果品效益必须做到:

(一)在“大”字上下苦功。**种有许多优质水果如椪柑、枇杷、金沙柚和胡柚,大白桃和脆密桃等,这些水果与永春芦柑相比,就其果品品质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其种植面积不大,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不能形成果品品牌。因此建议**可选择柚类(因其品质好,适宜种植,果品耐贮性强)作为品牌水果大面积发展。在发展规模上要咬住一个“大”字,实行规模化发展,在开发模式上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用发展招商引资的理念发展果业,实行圈地招商。首先规划出一个方圆十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地,不论是旱地还是松树林地,连续不间断地规划出一个柚类水果发展区,然后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外招商果业。

(二)在“特”字上花力气。做强做大**果业要突出一个“特”,在抓特色方面花大力气,具体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特色。一是让专一果种在面积,产量上成特色;二是在品种、品系、品质上成特色,不断优化更新品种、品系,提升品质、品味;三是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无公害水果生产上成特色,建立标准化体系;四是在果品文化蕴藏上成特色;五是果品包装上成特色。

(三)在“管”字上动脑筋。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果业工程成果能否得以巩固,我市品牌水果战略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一个“管”字。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培植龙头企业,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用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开发果业;用高效益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人开发果业;用看得见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鼓舞人开发果业;用完善优质的服务措施促动人开发果业;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机制激励人开发果业。

上一篇:A型地铁列车尺寸下一篇:期货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