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课堂反思范文

2024-05-18

凡卡课堂反思范文(精选7篇)

凡卡课堂反思 第1篇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预设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1.在介绍凡卡的两个名字时,用时过多。2.没有及时对学生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的情况进行发馈等等。

凡卡课堂反思 第2篇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

第 1 页 子?”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

第 2 页 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凡卡》课堂实录 第3篇

师: (出示契诃夫像) 认识他吗?

生:这是契诃夫吧。

师:很好, 他就是100多年前俄国的著名作家契诃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4年为“契诃夫年”, 因为那一年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现在, 几乎他的所有小说和剧本都有了中文译本, 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作品。

师: (出示主题图:凡卡) 接下来这个人, 你们一定认识吧?

生: (齐答) 凡卡。

师: (板书课题) 没错, 他就是凡卡。联系你的预习, 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知道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 他吃不饱, 穿不暖, 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生:我知道这幅图描绘的是凡卡偷偷给自己爷爷写信的情景, 我感觉到他很可怜。

二、理清脉络

师:他为什么写信呢?

生:他写信让爷爷来接他回家。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哪些段落似乎与凡卡写信毫无关系?把这些段落找出来。

生: (自学后汇报) 第4、5、6、13、14段与写信没多大关系。

师:对!总的来说, 有两处是吧?一处是第4、5、6自然段, 另一处是第13、14自然段。那么这两处分别写了什么呢?

生:一处是写爷爷守夜, 另一处是写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师:对!这是在凡卡写信的时候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它是插在凡卡写信的过程中写的, 这叫插叙! (板书:插叙)

师:除了插叙部分, 哪些才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呢?生:凡是凡卡写信的内容都有引号。

师:没错!文中标有引号的段落才是信的具体内容。 (作为学科的“语文”, 边界意识是必需的。而“课时意识”则是边界意识的某种具体反映。这里,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 安排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是必要的, 也是适时的。理清脉络, 既是揣摩行文思路,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做到胸怀全局;也是感知章法秘妙, 擦亮“语文”这双慧眼, 显然, 两处“插叙”确是本文的一大秘妙;同时, 理清脉络还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归类处理, 在我看来, 要规避“情节分析”这一阅读教学的痼疾, 对内容归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疫”措施。)

三、引发“矛盾”

师: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生:亲爱的爷爷, 发发慈悲吧……

生:快来吧, 亲爱的爷爷, 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 带我离开这儿。

……

(大屏幕出示)

(1) 亲爱的爷爷, 发发慈悲吧, 带我离开这儿回家, 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2) 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 我就要死了!……

(3) 亲爱的爷爷, 我再也受不住了, 只有死路一条了!……

(4) 快来吧, 亲爱的爷爷, 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 带我离开这儿。

(5) 亲爱的爷爷, 来吧!

师:我们反复听到的“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4次。

师:反反复复地“带我离开这儿吧”, 读起来有些啰唆。可是, 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 他说———

(大屏幕出示: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师:同学们, 看到这些句子, 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 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 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唆,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凡卡的生活。

(教学直指“反复”这一“语识”。“一课一得”可谓提高教学实效的金玉良言。“一得”之“得”, 既有“重点”之义又有“收获”之义, 且两者形成某种因果关系, 即只有做到一课一重点, 学生最终才能一课一收获。“反复”这一语识的掌握, 便是《凡卡》第一课时的重点所在。)

四、体味“生活”

师:课文里有一句直接写出了凡卡的生活, 是哪一句?

生: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大屏幕出示这一句)

师: (板书:连狗都不如!) 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那究竟是种怎样的生活啊?赶快去读书, 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速读, 找句子)

(课至此突然宕开一笔, 转而指向“凡卡的生活境况”。这一“宕”, 独出机杼、慧心可鉴!)

生: (读第8自然段) 这段写出了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非常不好。

生: (读第15自然段) 这一句也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痛苦, 非常艰辛。

师:孩子们, 我们的理解能否更深一层, 比如这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 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 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 把我拖到院子里,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 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上弄起, 她就捞起那条青鱼,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 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吃的呢, 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 午饭是稀粥, 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 茶啦, 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 他们的小崽子一哭, 我就别想睡觉, 只好摇那个摇篮……

师:老师把第8自然段的前面部分分成了3节, 为什么?

生:文章从不同的3件事写出了凡卡的生活非常艰辛。

师:挨打、挨饿、挨困, 读这些文字, 我们得读出画面, 在这些场景中, 有哪些细节深深刺痛着你的心?

生: (朗读该段的第2层语句) 我想到咱们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 而凡卡只能吃一点东西, 可怜呀!

师:读到“稀粥”这个词语, 你似乎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那粥里都是水。师:而旁边的老板呢?

生:他们吃着大鱼大肉。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一起读。

(生朗读该段的第2层语句)

师:是的, 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一次回旋, “吃的”连狗都不如。)

师: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 (朗读该段的第1层语句) 凡卡被皮带毒打, 是多么疼呀!

师:你注意到了毒打, 还有哪个特写镜头也深深刺痛着你的心?

生:揪!

师:怎样地扯、怎样地拉才是“揪”啊?

生:使劲地揪。

生:狠狠地揪。

生:蛮横地揪。

师:是的, 老板不顾一切地、残忍粗暴地拉着、扯着、揪着凡卡啊!此刻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感觉一定不一样!

(生朗读该段的第1层语句)

师:此时的他不能走动了, 被拖着走呀, 再读。

(生再读该段的第1层语句)

师:是的, 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二次回旋, “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挨打只有这一次吗?

生: (朗读该段的第1层语句) 这一句中的“戳”, 也像一把刀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仿佛看到老板娘恶狠狠地朝凡卡戳过来。

师: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呀!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吧!

(生朗读该段的第1层语句)

师:是的, 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三次回旋, 依然是“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 (朗读第15自然段) 楦头是非常硬的东西, 打下去, 凡卡一定很痛。

师:是的, 那么重的木头打下去, 凡卡昏过去了, 好不容易才醒来。我们不敢想啊, 来, 我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15自然段)

师:是的, 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四次回旋, 继续强化“活的”连狗都不如。)

师:你还有什么想迫不及待说的吗?

生: (朗读第8自然段的第三层语句) 凡卡睡觉也睡不好, 他一定又痛又困。

师:你从哪些词中注意到凡卡连觉都睡不好?

生:凡卡没有床, 而是睡在过道上。

师:在你的想象中, “过道”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过道有蟑螂。

生:常常有臭虫。

师:是啊!在炎炎酷暑里, 到处是嗜血的蚊虫, 凡卡只能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秋天到了, 瑟瑟的秋风吹来, 凡卡还在哪儿睡?生:过道。

师:凛冽的寒冬里, 老板缩在暖和的被窝里, 而凡卡仍然在哪儿睡?

生:过道。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8自然段的第3层语句)

师:从哪个词中, 你猜想出凡卡一定很困很困?

生:别想。

生:只好。

师:对于凡卡来说, 觉都不能睡!这是人过的生活吗?所以凡卡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连狗都不如……”, 生齐读此句)

(第五次回旋, “住的”连狗都不如。)

师:对凡卡来说, 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何止这样几个画面?读着他饱蘸血泪的叙述, 听着他悲苦无助的哭诉, 我们的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了这样的悲惨画面———

(大屏幕出示, 音乐响起)

凡卡在莫斯科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我还看到, 有一次-------------。

(生想象写话, 教师巡视)

师:读着凡卡饱蘸血泪的述说, 听着凡卡声声悲苦的哭诉, 我们痛心地看到———

生:有一次, 老板叫伙计去买酒, 伙计却叫凡卡去了, 凡卡向伙计抱怨, 却遭到了伙计的一阵毒打, 但是凡卡不敢叫, 生怕会再惹上一顿毒打。

生:有一次, 店里的伙计喝醉了, 拿起扫帚就打凡卡, 凡卡哭着, 把熟睡中的老板给吵醒了, 老板十分生气, 伸出他鹰爪一样的大手, 凶狠地揪着凡卡的耳朵在屋子里转圈。然后老板又回到自己温暖的被窝继续呼呼大睡。

……

(由对文字的直接品读到对情节的间接想象, 内在的逻辑只有一条———情感。非如此, 不足以深入感受凡卡的悲苦生活;非如此, 不足以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非如此, 不足以体认“反复”这一辞格的情感诉求。)

师:是的, 这不是人过的生活!这是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啊!可, 凡卡是人啊, 是个还只有9岁的孩子啊, 一个比你们还小两岁的善良的男孩啊!每天都是这样度过!来, 咱们再一次去感受凡卡那度日如年的生活, 那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大屏幕出示第8自然段, 生朗读句子)

五、揭示“矛盾”

师:凡卡再也受不住了, 他向爷爷发出了痛苦的哀求, 发出了绝望的哭喊!

(情感如开闸之水、一泻而下。凡卡如是, 学生如是。于是, 对于“反复”的解读便有了共通的心理前提和情感储备。)

(大屏幕出示凡卡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5个句子)

(生1朗读第1句)

师:凡卡实在太痛苦了, 太想回到乡下去啊!第1组同学, 我们来帮凡卡求求爷爷。

(生朗读第2句)

师:第2组, 我们也来帮帮凡卡吧!

(生朗读第3句)

师:第3组同学们, 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啊!

(生朗读第4句)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 为凡卡哀求, 一起哭喊!

(生朗读第5句)

师: (面对生1) 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请了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你一起求爷爷吗?

生1:因为, 我写着写着, 想起了很多的事, 我觉得越来越痛苦, 越来越想回到乡下, 所以老师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来帮我一起求!

(角色置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语识理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师:是啊!你在写信, 也在回忆着一件件往事。当越来越多的往事浮上心头时, 你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此时此刻, 你还觉得这些话啰唆吗?

生:不啰唆, 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

生:不啰唆, 凡卡实在是太痛苦了!

师:是的, 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到深处才反复”!正是因为生活太痛苦、太悲惨, 甚至连狗都不如, 所以凡卡才一次次地哀求, 一次次地哭喊, 他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 那就是———

生: (齐答) 回到乡下去。

(“情到深处才反复”, 点睛之笔!辞者, 情之用;情者, 辞之体。情与辞在本质上是同构的、是共生的。“反复”是辞, “反复”亦是情。形式与内容至此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师:对, 回到乡下去, 回到爷爷身边去, 回到他唯一的亲人身边去。总之, 离开这儿, 结束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新课标下《凡卡》课堂教学之我见 第4篇

【关键词】创新;促情;合作;表达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如何积极主动地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课程改革下的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我分四个方面,就《凡卡》这一课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授之于渔,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那么,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呢?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求异思维的尝试。教学《凡卡》时,我先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富有创新活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读促情,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凡卡》这课,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问学生:“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到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我再引导学生想像、描述圣诞节的前夜莫斯科的热闹情景,小孩子在干什么?学生对过年的向往、喜爱之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各抒己见,描绘出一幅幅喜庆的画面。接着我话风一转: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员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学生答:他想去唱诗,想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但他什么都不能干,强烈的反差使学生体会到凡卡内心是孤独、痛苦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他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说得多好啊!于是我请他来读,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完时,学生都被感动了,不少学生泪光盈盈了。教学时教师应着重抓住凡卡信中的两次哀求和写信时的三次叹息,加深理解和体会凡卡过的非人生活。这部分内容可以在音乐的渲染中,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评读等形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

三、引导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教学《凡卡》一课,在引入课题时我就先设计一个挑战性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讲凡卡的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新朋友凡卡介绍给大家。”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学生读熟课文后,就互相介绍起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四、关注课堂表达,促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时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是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定要凸显新课标新理念。比如:凡卡一课可以先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凡卡的学徒生活、回忆乡村生活,以及作者叙述中去感悟。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给了学生时空去跟文本对话。另外,文章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比如,凡卡写信前作者对他的描述,撇撇嘴,脏手背等让我们看到那是一个又小又脏又可怜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激发了读者的关注。后面凡卡信写好了去投递的细节描写,那么冷的天,他连破棉袄都没穿都去寄信,这是一个心情多么急迫的凡卡,是一个多么希望早一秒摆脱苦难的凡卡!同时,文章还细节描写了他的信封的写法。这细节描写实际是暗示了凡卡那样的孩子,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注定了他们的一切都不能实现。苦的仍然只能苦。这里饱含着作者对贫困百姓的深深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深深憎恨。

《凡卡》教学反思 第5篇

《凡卡》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课堂上,我抛出话题“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凡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就读出了命运悲惨的凡卡,有孝心的凡卡,懂事的凡卡、懂礼貌的凡卡等等。

二、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加上自己的想象,设计练笔:“凡卡在莫斯科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我还看到了,有一次„„”充分感受凡卡命运的悲惨,同时也进行了让学生学习运用文中的表达形式的练习。

文//陈雪梅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在教学本课时,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第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把课文线索理清楚,初步感受作者用插叙的方法,将凡卡回忆乡下的快乐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第二课时我紧紧抓住第八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受凡卡那悲惨的命运,同时抛出话题:文中最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时哪儿?让学生去深刻地感受凡卡命运的悲惨,并进行朗读的训练。

四、在课堂的结尾,我利用课件展示小说的原文结尾,以激发学生去阅读整篇小说的兴趣。

五、因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估计不足,造成课堂时间不够,对于感情的深化,朗读的训练没能在课堂上得以实现。

《凡卡》教师教学反思 第6篇

因为平时在观察高年级学生读课外书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默读。从某种角度讲,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随着年级的提高,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在阅读书报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用默读的方式。当然这种默读还是无意识的,比如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的速度,要有意识地边默读边思考,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凡卡》一课的教学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默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对课后三个问题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预想的。尤其是第二处问题(第一课时:为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第二课时:多数同学认为凡卡受尽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个同学却认为凡卡很坚强,你认为凡卡到底有没有坚强?)的交流,具有“史无前例”的突破!多数孩子一开始都认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惨遭遇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凡卡骨子里还隐藏着坚强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怜凡卡的同时,唾骂的是鞋店的老板、老板娘、几个伙计,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课的教学,我没有引导学生去同情凡卡,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唾骂和怪罪,学生的交流中已经蕴含这些了,我为何还要再去强化这些呢!因为这些都不能触动我和学生的心弦,不能撞击我和学生的心灵!

《凡卡》教学反思 第7篇

《凡卡》教学反思1

昨天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整理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今天一开课,我就从信入手,读了信后,让学生说说凡卡在信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显而易见是述说自己在鞋铺学徒生活的苦难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他爷爷来接他回乡下。

先重点研读了书信的第二段内容(课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说与恳求”两部分,再把悲惨生活分成“挨打、挨饿、挨冻”三部分,再重读挨打的一系列动词“揪、拖、揍、戳……”感受该不该挨打,该不该挨这样的打。然后再合并,把两部分连起来朗读与体会,有一位女孩自告奋勇把哀求的部分读得特别入情,掌声响起。

接着仍从书信中寻找这样哀求的语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理解“没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结合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狗,怎么连狗都不如?孩子说“城里的狗一点也不凶”是因为吃得饱,待遇好。“乡下的狗能低着头跟在爷爷后面,而凡卡却一个人在遥远的城市里受罪。”还有文章的最后写到“泥鳅摇着尾巴”说明很快乐,而凡卡没有!

读了这些以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A:他们在乡下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来做学徒?于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亲人——爷爷的生活。在回忆的部分中写到了两处有关爷爷的。起先孩子觉得爷爷的生活还可以,能在大厨房里睡觉,不像凡卡“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还要摇那个摇篮”;爷爷有羊皮袄穿得也不错。现在的孩子无法一下子理解那个社会的穷人生活。我再强调地读了一遍“白天在厨房里睡觉”细想,怎么在厨房里睡觉,怎么睡?同时也指了俄国的地理位置,结合课文“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一句感受那里冬天的气候,一件“宽大的羊皮袄”能在晚上御寒吗?学生受了启发后,有的从“65岁,瘦小”等处进一步感受到了爷爷的无能为力。学生B:爷爷为凡卡在乡下找个工作,何必要送到城里来?学生C:鞋铺的学徒生活那么悲惨,为什么不让他做其他的工作?学生D:他们这样对待凡卡,当地警察怎么不管?学生看似天真的提问,但为我点明了教学的灯,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有学生在书信的最后写上了日期“20xx年4月27日”,他们懵懂的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于是我们想到了过去所学到的有关孩子悲惨命运的课文,那个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被活活打死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被马车轧死的“小珊迪……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凡卡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这么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把那么长的一篇课文给完全扯碎了。但我觉得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在层层深入。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孩子马上要毕业了,学了六年语文,教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凡卡》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凡卡悲惨的遭遇,体会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凡卡》由于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些地方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目的之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如果你就是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导学生把心放进去,有感情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接着引读了10、15自然段,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几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学习插叙部分,让学生领悟反衬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穷人无论在城里或乡下都同样过着痛苦的日子,让学生追根求源,知道凡卡的信不止是真情告白,他向爷爷哭诉了自己所受的种种苦难,还是一纸血泪控诉,他向人们控诉了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冷酷无情,激起同学们对沙皇政府的痛恨。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三部分,领悟美好结局背后暗示着的悲惨命运。最后拓展延伸,设想《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祝福。

《凡卡》教学反思3

《凡卡》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巧妙而别有用心的导语

“孩子们今年你们几岁了?算算有几天就要毕业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幸福的、快乐的……简短的几句话却为学生很好体会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让孩子讲述童年故事来抓住孩子的心,创设童年情境说感受引导学习凡卡的童年,形成鲜明的对比,注重情感体验。这个精彩的导语在课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亲切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探究中。

二、长文短教,让学生走进文本

《凡卡》结构复杂,如果面面俱到的处理一节课很难处理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巧妙的以“从哪里语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为主线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的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第8自然段——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体会什么样的打叫毒打?怎样被捉弄?吃的什么?穿的又是什么?然后层层深入指导:在这样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主人公仿佛血肉交融,化为一体。她把读书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凡卡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

三、指导朗读,引起思想共鸣。

语文教学主要借助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指导读的方式多样,富有变化。

如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老师问“这一段哪一个字揪着你的心?”引导学生抓住“毒”字,联系下文在书上画出毒打的词语?

接着教师出示句子“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孩子们怎样的打是毒打?”引导学生抓住“揪”、“拖”、“戳”等词进行解读的同时展开想象。当学生说到老板娘拿鱼嘴直戳凡卡的脸,师再次点拨:同学们,摸摸自己的脸,说说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当学生逐渐明确凡卡的信不会寄到爷爷手中,而爷爷即使收到也不会来接他时,我引导学生轻读——“我们怎么忍心惊扰她的美梦,让我们轻一点,让可怜的孩子的梦做得更长一些吧!”学生在轻轻地读,悲伤却是沉甸甸的。

四、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

《凡卡》教学反思4

教学《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那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经受了哪些痛苦?”“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接着继续抓住学生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从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三大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但本节课朗读指导还不充分,有待加强。

《凡卡》教学反思5

问:教学《凡卡》这篇小说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凡卡是一个9岁的穷孩子,没有上过学,怎么能给爷爷写信呢?我只好解释说:这是小说,可以虚构。这样解释妥当吗?

又:“凡卡”为什么又称“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说可以虚构来解释见卡会写信,不够妥当。小说里的人物、事件、情节确实可以虚构,但是,虚构的情节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必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备会写信的条件,作家也不应当这样写。

那么凡卡会写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据俄国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说缩写的。凡卡9岁前是否上过学,小说没有交代,但我们不能只根据他家里穷就断定他没有上过学。小说虽然没有交代凡卡是否上过学,但是他能够写信的条件还是可以从小说原作中的一些情节中看出来的。凡卡的母亲佩拉盖雅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奥尔格·伊格纳捷夫娜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这一情节没有纳入课文,可以参见《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爱称,类似我们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爱小说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爱称来称呼他。按照俄国的习惯,姓名的全称只在正式场合使用,平时用省略的说法。晚辈对长辈自称,只称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自称“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晚辈称呼长辈,只称呼长辈的名字和父名,不称呼姓氏,所以凡卡称呼爷爷“康斯坦丁·冯卡里奇”。

下面是来自《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岁,家里很穷,又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给爷爷写那样长的信呢?另外,凡卡又为什么不会写信封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原因一,课文是经过编者删节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说原文,有这样一段被删去的话:“当初凡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笔者注:其人是老爷家的小姐)就常给凡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彼拉盖雅一死,孤儿凡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至于小姐为什么喜欢他并乐意教他,这又和凡卡的母亲曾是小姐宠爱的女仆有关系。

原因二,俄语是拼音文字,和汉语不同,俄国孩子学俄语读写要比中国孩子学习汉语容易得多。凡卡虽没有上学读书,但很小的时候小姐就教他念书、写字;另外,凡卡的爷爷也识字(可以从文末的梦境描写中看出),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也曾教过凡卡,因此,凡卡会写信应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气,用词浅显,近乎是一般儿童口语的实录,所以,这对于凡卡来说只会写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学会写字却不曾学过写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写错了是可能的。

《凡卡》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乞求、凡卡的回忆等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探究,指导学生从读中悟,以悟促读,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加以想象,并相机对莫斯科的气温情况进行介绍,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凡卡悲惨生活的体会。

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凡卡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达到披文入情,从而真正体验到凡卡痛苦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2、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体会到作者写乡下生活的“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

预设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1。在介绍凡卡的两个名字时,用时过多。2。没有及时对学生完成《学习指导丛书》的情况进行发馈等等

《凡卡》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想作为学生怎样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引发思维的风暴,我精心地设计问题。

在学习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时候,笔者说:“砍圣诞树也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俄罗斯的天气更冷,晚上应该在零下十几度,叫我去砍我还不高兴呢?为什么凡卡他却这么高兴呢?”

我这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了,虽然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日子是苦的,但比起在鞋匠家里学徒生活,要好多了,同时有亲情在,他和爷爷在一起就很快乐!

笔者想,作为教师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不同言论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中,启迪智慧,经受锻炼,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最近崔峦老师就说,激活思。我想在这方面继续思考。

《凡卡》教学反思8

一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该怎么用,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实现有过程、有思考、有深读的阅读?

对于这篇文章,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与情节,把教学重点确定在课文第3~15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把教学价值定位在对文章写法的揣摩与体悟上,聚焦对比的写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读出“相同”与“相异”。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只是在做课堂的旁观者。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进行“对比阅读”。在第二板块中,我让学生读出不同——对比读回忆和写信的段落,找找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并且问:读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凡卡呢?学生在这一环节基本上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可怜、受苦”、“快乐”等词语也能轻易地说出来。

本来应该提前印好学习单,让学生自由填写学习单,这样的课堂效果更加好。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从文章中发现不一样的凡卡,从而体悟到“对比”写法的妙处:突出凡卡命运的悲惨,激起读者的同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教语文不单单是在教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教方法。对于“写法及其好处”,学生总是不能很深刻地明白,在写习题时往往空白。

这节课进行了三次对比,第二次旨在求同。问:凡卡乡下的生活真的有无尽的快乐吗?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这时学生都能很清楚地知道凡卡不快乐,也能很迅速地找出相应语句。第三次对比,是让学生从《凡卡》的原文中去对比发现相同和不同之处。

“对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作者运用对比,揭示了凡卡的苦难,社会的黑暗;读者运用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的痛苦,社会的罪恶。同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反复而深入的对话,这既是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也是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最大敬意。

这节课在设计上重点关注“写法”的习得,而相对弱化了对语用的训练,既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可以适当让学生写一些批注,留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写上一句最想说的话。

《凡卡》教学反思9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1)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凡卡》教学反思10

语文老师大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完一课时或一篇课文后有时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之感,那是因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带给他们无比清爽的快乐。

教学完《凡卡》一课,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一种甜丝丝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发现每当这一时刻,皆是在我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调整教学定位之后产生奇特效果。教学上我们言之为生成,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的生成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因为这种生成是适合于他们的,是他们在学习中所渴盼的;正是有了生成,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正是有了生成,课堂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凡卡》一文篇幅长、内容杂。学生在解读时往往不能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这三部分内容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时一个念头忽然在我的心头萌生:何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来判断。于是我先让学生通过初读交流了解这三部分内容,然后我把全班分成了三个大组,让这三个大组分别读三部分内容,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在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三个组都分别出现了一些失误。课文读完后,我没有让学生匆忙去读第二遍,而是让学生交流感受或体会,你认为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有的回答:凡卡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为什么说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

我接着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挨饿、受冻,受老板和伙计们的作弄、挨打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我知道凡卡还是个特别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说说看,你从哪里知道的。我惊奇地问道。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从问候爷爷的话中知道的。从凡卡问候乡下熟人知道的。从凡卡的信中感受到的。

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二读课文,但这一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学生读得几乎没有差错。正当我要表扬同学们读得棒时,一些学生纷纷举手,原来他们又有了新的感悟。我读出了凡卡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一个学生迫不及待了。

我想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在莫斯科的日子很苦;二是他很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是他惟一的亲人;三是他想念乡下的生活,想念乡下的熟人,想念乡下的快乐日子。一个学生满含深情的说。我独享在孩子们的感受中了。凡卡的这封信爷爷收到收不到?课文又蕴涵着什么深意呢?让我们来再读课文。动听的读书声刚刚止歇,学生们又纷纷举手。

这封信爷爷根本收不到,他连邮票都没贴,地址也没写明,怎么能收到呢?一个学生不等我叫就站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结尾,意在告诉人们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场梦。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满有把握地说。课堂就在学生对课文浓浓的回味中结束了。

这堂课我并没有多讲,完全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他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源于他们能入情入境地读,源于我的一个突发奇想。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有深切的感悟,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与文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走进课文才能更好理解课文把握精髓。这就是我教学《凡卡》一课最大的收获。

《凡卡》教学反思11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凡是效率高的语文课,莫不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而反观那些失败的教例,则与教者对主导作用的错误认识不无关系。

现结合教学《凡卡》的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使教师的“导”富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课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一是学生有极大的自学可能性,二是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生往往在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之前就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才会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他们“跳一跳摘到桃”的欲望。

上课时,学生已出乎意料地将《凡卡》这篇长课文读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即以“你在预习中还有什么收获”的.问题来进一步摸清学生“底细”。学生大多数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比如有一位男生说:“‘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细读了课文第8节,我觉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板拿着皮带那样的‘打’,才算得上‘揍’。”还有的说“这是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他用写信的形式来写凡卡非人的遭遇,构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热烈的交流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主要是做了“减法运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词,凡学生已自己读懂的就无需再讲;再如学生已经熟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也相应作了调整,教师只是对“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等难以读顺的名字稍作指导,把重点落到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实践证明:这样做既顺应了学生学习需求,更能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使教师的“导”富有活力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就表现为能积极提问、主动探索。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不但体现了教学民主,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语文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上《凡卡》时,除了欢迎学生随时质疑外,我还特意在学生交流完预习所得之后让他们质疑问难。当时学生提问很热烈,带着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①“楦头”是什么样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②第一节作者称“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里凡卡又自称“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么?③这么冷的天气,星星怎么会“快活地眨着眼”?“许多小枞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这一句又如何理解?④凡卡为什么要写信给爷爷?作家为什么不直接让他逃回乡下去呢?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表现出学生思维“走势”。特别是③④两个问题,与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训练重点“体现人物的内心”紧密相关。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探求答案,那么既可以解决疑难,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指明下面的学习就是要体会人物写信时的内心世界,并指出同学们提的两个问题到时就会迎刃而解。

我始终相信,教师只有通过艺术的“导”,学生才能主动、高效地学习,也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在。

《凡卡》教学反思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通过课文中所描写的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

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过着苦难的生活,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凡卡信的内容的(3.8.10.11.12、15自然段)。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过着一种怎样的学徒生活,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吗?(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2、“指望”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想一想,爷爷把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原本有什么指望?(学生发挥想象)

3、是啊,凡卡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城里,可是现在不仅生活变得没有指望,而且生活的连狗都不如?请同学们再读读凡卡写的信,找一找原因。

4.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挨打、挨饿、挨困,读这些文字,我们得读出画面,在这些场景中,有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读到“稀粥”这个词语,你似乎看到什么了呢?而旁边的老板呢?

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你从哪些词语知道他是睡不好觉的?在你的想像中,过道是个怎样的地方?是啊!在炎炎酷暑里,到处是嗜血的蚊虫,凡卡只能在哪儿睡?秋天到了,瑟瑟的秋风吹来,凡卡还在哪儿睡?凛冽的寒冬里,老板躺在暖和的被窝里,而凡卡仍然在哪儿睡?从哪个词,你猜想凡卡一定很困?对于凡卡来说,睡觉都不能实现!这是人过的生活吗?

读句子“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5、可怜的凡卡,难道仅仅只受到了这些虐待吗?他还可能会有怎样的遭遇?(学生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凡卡在莫斯科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我还看到了,有一次。

读句子“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6、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这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7、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生活。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8、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⑴ 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 ?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 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 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9、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10、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11、小结:

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12、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13、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以及凡卡向爷爷呼救的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出凡卡生活的连狗都不如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读中理解,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

三、不足之处

课算是上完了,但给我的反思也很大,教研室倡导“半小时课堂”的教学理念,而在我的这堂课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高效课堂就谈不上了,回顾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这堂课有些教学环节不够精简,如:“读准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并了解是什么角色”这个环节,可以把人名一齐出示,这样给学生想的空间更大些,也会节省不少时间,其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读准词语),我可能太高估学生预习的成效了,以至于朗读词语时出现了几次错误,为正音耽搁了时间,预习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最后,在重点段教学时,老师唯恐学生理解的不到位,有些地方或许讲的多了,花的时间也多了。

如果这几个环节能精简,那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就有了,看来,作为语文老师,还是要像数学老师那样少讲!叶老也曾说:“语文课并不是你老师讲的多就是上得好的!呵呵!

《凡卡》教学反思13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激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有这几点感受:

一、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考虑到本课篇幅较长,我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时认真朗读课文,课堂中就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例如:有位学生说到:“我认为凡卡太傻了,怎么就不知道跑回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请全班同学帮他解决。同学们结合课文里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下着大雪,冰天雪地,又冷又饿等多种因素使凡卡无法回到乡下。这更烘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让学生带着疑问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能似是而非,始终抓住文章的主线。我们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地交流读书体会。

二、异曲同工,发展创造性思维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做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形式。

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以做梦结束,似喜似悲,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对比进行思考探讨。我说:“凡卡是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有想到爷爷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到他的信呢,那凡卡的命运将怎样呢?”学生的回答都带着明显的同情。“那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么文章结尾又有什么含义呢?”有的学生回答:“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学生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和不西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针对这一悬念式的结尾,我再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理论联系实际,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凡卡》教学反思14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此第一大版块。“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教学的第二板块结束。

《凡卡》教学反思15

一、成功之处

《凡卡》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短篇小说,采用了“写信”这一表达形式,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个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想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急切心情。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比较长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但本课课文结构较复杂,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组成,这类文章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另外,俄国人名字姓氏、作品的历史背景等也会使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第一课时先交流作家契诃夫的有关资料,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人物姓氏、身份关系用连线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小说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梦等内容中的重点句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让学生讨论凡卡遭受了哪些折磨?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在第三课时教学时把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和续写作为重点进行。学生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凡卡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经过对表达特点的研讨,更加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

二、不足之处

对经典的教学,总是觉得什么都应该让学生学到、领悟到,但时间有限,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比如“凡卡的三次叹气”、“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等一些细节描写,我处理的比较简单。

三、改进措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凡卡课堂反思】相关文章:

物理课堂反思07-21

地理课堂反思05-23

猫课堂反思06-30

三下课堂反思07-29

春晓课堂反思09-04

三峡课堂反思总结05-11

灯祭课堂反思07-07

“课堂观察”的反思07-30

智慧课堂反思总结08-02

六年级语文《凡卡》教学反思08-11

上一篇:总包方对分包方进场的安全技术总交底下一篇:瘦肉精专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