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文的读后感

2024-07-26

阅读古诗文的读后感(精选6篇)

阅读古诗文的读后感 第1篇

(1)以教材为起点,系统积累。在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赏析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学习,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累。

比如,教师在讲《春晓》的时候,可以先不对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之前对于古诗词的掌握,自主进行相关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积累应用于实际的课内学习,这样学生对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会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开展教学,学生对古诗所蕴含的意境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在进行古诗词的赏析时,教师可以将同样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归类比较,一同分析研究,让学生体会每首诗的特色和不同。

比如《咏柳》《绝句》等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经典古诗。教师通过对同类诗词的分析,建立学生知识的纵向联系,让学生不仅能够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还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同样以“春景诗”为主题,搜集更多描写春天的古诗,将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并在课上与大家分享。这样的设计,将课内教学过渡到课外,以教材为基点,帮助学生逐渐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

(2)比照学习。教师针对课本中一些节选自经典名著的内容,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鼓励学生进行原著的阅读,还可以针对课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片段赏析,让学生能够在感受到经典名著中所具有的魅力之外,还能够对整个课堂的学习充满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人物的形象进行讲解的时候,对整个故事情节以及形象刻画都有一定的积累,进而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能够进行应用。

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三国演义》,并将其中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摘抄下来,课堂上师生、生生展开交流,师生针对自己欣赏的内容展开精彩的分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其中有很多想法和评论相当精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原著的精彩,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经典文学的魅力,也会由衷喜欢上古诗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合理挖掘教材内容,提炼其中最有价值的古诗文素材,把课文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评析、吟诵,丰富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阅读古诗文的读后感 第2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搢绅”即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转用为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B.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C.“檄”,古代一种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D.文中的“关东”是指自古以来以“山海关”为分水岭的广大东北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铎很有威信。

韦保衡受到宠幸而辅佐政事时,企图大举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但因为王铎主事,韦保衡不敢轻举妄动。

B.王铎积极请缨。

贼军攻破江陵之时,宋威没有打赢,各路将领都观望不进军之时,王铎向皇上请求率领众将剿灭群盗。

C.王铎能干实事。

在被封为晋国公时,他能够安抚收纳流民,招募军队,充实兵器甲胄,完善军事设施,随时应对各项战事。

D.王铎遭伏遇害。

李山甫怨恨朝中大臣,在高鸡泊设伏兵抢劫从魏州经过的王铎,并杀害了王铎及其家属、随从三百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河南盗起,天下跂铎入辅,又郑畋数言其贤,复拜平章事。

(5分)

(2)铎功危就,而谗见夺,然卒因其势困贼。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夕次潘山下① 武元衡

南国②独行日,三巴③春草齐。

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

锦谷岚烟里,刀州④晚照西。

旅情方浩荡⑤,蜀魄满林啼。

【注】①此为武元衡出镇巴蜀时所作。

②南国:今四川省南充市。

③三巴:多泛指四川。

④刀州:益州的别称。

⑤浩荡:此指广大旷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次”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一样,都是“住宿”的意思。

B.“三巴春草齐”这句,写出诗人独行南国时,看到巴蜀春草茂盛的情景。

C.第三句的“归”字,与诗人出镇巴蜀相对比,激起诗人归乡感情的荡漾。

D.“危栈人云迷”这句,写出栈道之高之远,蜿蜒进入云端,不知其踪。

E.第二联景象雄奇,第三联写夕阳西下,山谷里烟蒙蒙一片,景色暗淡凄凉。

15.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把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后的光亮比喻成“”。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的壮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件:一名男子在半夜洗劫了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子,却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警后才离开。

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警察成功抓获这名男子并起诉。

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

法官的判决中有这样的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

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率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1.D

12. D

13.(1)恰逢河南盗贼起事,天下人都翘足盼望王铎进入朝廷辅政,郑畋又多次上言说他贤能,他再次担任平章事。

(2)王铎大功将要告成,却因遭受诬陷而被剥夺权力,但最终还是乘他的胜势而使贼兵陷于困境。

(得分点:就、见、园、团各1分;句意1分)

14. C (2分)、E(3分)

15.诗人先因自己独行南国而有点孤独之感,(2分)但是看到巴蜀草木茂盛的春景,欣赏到独特的山水风光,心情兴奋不已,陶醉其中,(2分)然而听到满林杜鹃鸟悲伤地啼叫,兴奋的心情顿然消失,羁旅行役之愁涌上心头。

(2分)

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明星荧荧(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写作指导】

综观材料,这样一些语句值得深思:(1)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警后才离开;(2)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3)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生命高于一切,敬畏生命;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③鼓励传承美德,保持良好风气;④人性的善与恶;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信物,一般用玉、象的牙齿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信代行此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

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

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

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

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②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

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了诗人置身暮色中的迟暮之感。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E.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迹可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 ,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 ”。

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 , ”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风声,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信物,一般用玉、象的牙齿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信代行此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D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

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

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

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

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②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张汶谋缚悟送阙下,以汶代节度。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A“大将”就是指“刘武德”,其修饰作用,中间不可断,排除C、D;“父死不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刘悟死后,刘从谏不发丧,召集大将刘武德等谎称刘悟遗言,和邻近的各道使一起上表请求继承父职,贾直言进去责备他说:“父亲死亡而不哭,有什么脸面去见山东的义士呢?”刘从谏说:“想反叛罢了.”

(2)C“指古代皇帝赏赐给大臣的信物”错,应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

(3)D“以免遭受祸患”有误,于文无据.

(4)①少:稍微;辄:就;迷:昏迷.句子翻译为:使者稍微一懈怠,贾直言就取过毒酒代替父亲喝掉,接着昏迷而仆倒.

②不平:不和;阴:暗地里;阙下:京城.句子翻译为:刘承偕与刘悟不和,暗中和张汶图谋要捆绑刘悟并送到京城,用张汶代任节度使.

答案:

(1)A

(2)C

(3)D

(4)①使者稍微一懈怠,贾直言就取过毒酒代替父亲喝掉,接着昏迷而仆倒.

②刘承偕与刘悟不和,暗中和张汶图谋要捆绑刘悟并送到京城,用张汶代任节度使.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

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C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出了诗人置身暮色中的迟暮之感。

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E.整首诗情从景生,景中融情,诗意显得清空灵动,无迹可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迟暮之感”错,句中无此意;C“壮阔美好”错,应是“幽僻冷寂”.故选AC.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评价诗歌思想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孟浩然;注释内容: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典故内容等,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答案:

(1)AC

(2)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6.(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3)李煜《虞美人》中,词人以“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两句写他身居囚屋,听着风声,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重点字:寐 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重点字:诚、急)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重点字: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的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

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

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

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

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l4~15题。

杜 鹃 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5.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述的那些村民,自称祖上为躲避时局之乱,“”再也没离开过,于是就与外人隔绝了。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刻画了行人经过蜀道的高危地段时手可摘星的感觉和内心惊惧的表现。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秦朝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

11.A(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2.C(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

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13.(1)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

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

(“草奏”、“斋心”、“削稿”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

5分)

(2)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

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

(“频严”、“堪”、“消变”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B D(B“聊以释怀”不恰当。

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

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

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

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共6分,第

一点4分,第二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弈,六博和围棋。

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

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

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曜好学能文,深得信任。

他曾承太了孙和之意,论说喜爱下棋的蔡颖;孙亮即位,撰《吴书》;孙休登基,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定各种书籍。

B.书曜忠于朝廷,性情耿直。

韦曜任左国史,不承认所谓祥瑞感应,不愿将孙和事定名为“纪”,也没有按照孙皓的要求去侮辱诘责大臣们。

C.韦曜处事明察刚正,得罪权臣昏君。

张布担心自己私通宠妾事败露,反对韦曜任侍讲;孙皓认为韦曜不尽忠主上,收捕韦曜投进监狱并最终杀了他。

D.韦曜专心学问,多有著述。

他从小便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做太史令时,撰著《吴书》;在狱中还撰述了《洞纪》《官职训》《辩释名》等书。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

(5分)

(2)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

(5分)

10.C11.B12.C

13(1)孙皓每次设宴,没有不是一整天的,坐席中人不管能否饮酒都以七升为必饮限量,即使不必全部入口,也都要强灌喝完。

(“飨宴”“竟日”“率”“浇灌”各1分,句意1分)

(2)韦曜希望以此求得免罪,而孙皓又怪他的奏章有墨污,故而又以此诘问韦曜。

(“冀”“书”“垢”“诘”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

(11分)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社若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

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沉累:指屈原。

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

④杜若:一种芳草。

14.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

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E.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深沉的情怀。

“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5.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14.BD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见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

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衣着,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白君易的《琵琶行》中写音乐短暂停歇以后突然发出激越声响的句子是:“,。

(3)李商隐的《锦瑟》中收束全篇,表达诗人惆帐惘然的心情的句子是:“,。

16.(1)黄发垂髫(2)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空1分,出现一个错别字且该空无分)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万种风情 第3篇

譬如《与朱元思书》这篇作品, 作为一篇山水小品, 该文状写富春江沿途胜景, 一则用人的感受反衬出了山水之美, 二则抒发了人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 对友人的规劝, 后者是主旨核心所在。从写法上看先写景, 再凸显感悟, 十分符合常理, 但为什么文末还要带上几句写景的句子:“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有教师这样把握:文末对自然美景的渲染, 十分巧妙含蓄地表现自然美景对人的无限魅力, 反衬人对世俗的藐视, 文章此处实在是用心之笔, 手法非同一般, 从而十分到位地实现对本文的主旨粗读。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奇文, 奇在人, 也奇在文。其中之一是, 为什么文字如此简短, 而层次却异常丰富?作为一篇传记文章, 关于人物的经历只是勾勒几笔不能不说有点反常。从教师粗读的角度同样让人豁然开朗:传记文章重不在事, 或人本身, 重在被刻画的传主其思想与精神面貌:“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 而对于陶渊明本身, 既然是谋隐, 决定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少说不说就是最好的表达, 能表达出来足以, 这不正是作者的精神特质吗?

《东阳马生序》, 全文意在作赠, 传递自己的为学经验。作者大篇幅的内容都在写自己求学的艰难经历, 最后拿自己与同舍生对比, 又总结出一份经验:求学并不苛求物质条件, 即使极度匮乏, 只要具备求学的勤苦精神, 没有不成功的。所以, 整个文章无论是经历还是经验都是作者用来送给马生的厚厚“心意”。

古诗《赤壁》, 杜牧的眼光是一种历史观的眼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挖掘, 指出历史机遇与时势对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无不清楚地暗含着自己的期待:若有机会, 也必定不像现在那样的沉沦, 一定会有一番新成就。古诗《过零丁洋》, 概括地讲, 以重大经历串联起诗人的故事, 尽管生不逢时, 尽管面对厄运不可战胜, 但作者最终还是作出了历史的重要选择, 相比许多屈辱求生的人来说, 放弃生命的选择可能更有价值, 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打动了无数后辈, 在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的天平上, 以厚度战胜了长度。

古诗《水调歌头》, 有教师这样解读:状写中秋月夜之华美, 令人无比遐想, 却又令人无限伤怀, 这样的矛盾不正是人生相近的困境吗?作者真正要说的是, 无论人的外在世界如何不圆满, 但是人的内在世界可以做到平衡, 只要随遇而安, 因缘而适就足够了。

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有教师认为, 写景旨在为抒情和议论找个铺垫。本诗的核心要义在于发现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总是成为深受苦难的对象这一规律, 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民众不能摆脱那种无正义逻辑的苦难?问题出了在哪里?张养浩没有回答, 也不能回答, 但是今人是否可以做出回答呢, 这样的解读深度不是更有趣吗?

有教师在把握课文《小石潭记》时, 指出石潭美景独一无二, 奇形异态, 美不胜收, 完全可以让一颗疲惫的心灵得到安顿。但是, 作者最后以莫名的缘由离开石潭, 让人匪夷所思, 究其根本在于, 柳宗元的黯然伤神, 根本不是自然山水所能抚慰的, 只有重新投身政治, 实现其理想抱负才能消退, 可是柳宗元没有这样的机会啊。因此, 可以说《小石潭记》反映了柳宗元的政治情结远远大于山水情结, 在党同伐异的朝廷时代里, 这一个性格特点促成了他最终的命运。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第4篇

要让学生喜欢,就要培养学生喜爱古诗文的感情。学生喜爱古诗文,就为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内因条件。因为喜欢,就会减轻疲劳感,学习压力就会变小。

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教《<论语>六则》,放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的一段视频,问学生“刚才视频里所唱诵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谁说的?”,这样,自然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就会积极配合老师,我会告诉学生们孔子是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论语〉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人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部书。“同学们,想不想学?”这使得我也兴奋起来了,带领学生们诵读。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学生就都能把《论语》背诵下来了。在这一阶段,我并没有把词句的意思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是我再问,想不想听孔子的故事?故事就在《论语》里。到了第二天,学生们就搜集了不少的有关孔子的故事,抄录了很多孔子的话,抄的抄、写的写、说的说、背的背,不亦说乎,又是一节课。一课《〈论语〉六则》我用了4个课时才平息下来。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江南乡村,山清水秀,翠树叠叠,溪水淙淙,与《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所述情景极为相似,我让学生拿着书,走出校门,对着青山、泉水、溪流、翠树、青藤大声朗读,学生们的神情是如此的专注,那画面竟让人不忍心打扰。

古诗词字句凝练,韵律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定要在学生大量诵读后再教诗词。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仿照原诗进行创作,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有仿“读书学校里,草绿玉兰香,晨兴记单词,披霞唱歌回”,有仿“插秧永红塅,苗盛杂草稀,晨兴扯野草,待月驾车回”……有时并不会整首全仿,仿两句、四句都行,不求唯美,但求意味,久而久之,学生们慢慢爱上了诗词课,并有意识地去仿造,有时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在这种仿造过程中,学生们对原本的诗句会有一个更深的印象,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感叹“诗句是可以这样的啊,真有意思!”。

我教古诗文,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一般的做法是先扫除障碍,学生们交流,教师并不过多讲解,由学生们提出疑问,再让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做出解答。虽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高,理解的也会比较肤浅,老师不要在意,诗文读熟了,能背诵了,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一个学期的古诗文学完后,回过头来由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们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在不知不觉的中难题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增强了。

教师要率先垂范,我在教古诗文时,都会先很流畅的背,特别是长的诗文更应如此,大纲中不要求背的也要能背。学生们感受到老师对古诗文的热情,情不自禁地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上,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很难实现的,轻松、活泼、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课堂上我会把自主权交到学生们自己手里,你来翻译我来讲故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在此时也是非常敏捷,有时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的一节课难道不是享受?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到满足。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还注意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与之相关的诗文尽量多介绍些,学《观沧海》,我还讲曹操的《神龟虽寿》《短歌行》;教《记承天寺夜游》,还讲苏轼的《赤壁怀古》。这些并不要求学生们掌握,只是想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以致用非常重要,对联就是一个很好的游戏,课余之时,与学生们一起玩玩,既能增加与学生们的感情,又能学到东西。春天来了,“大地回春,家乡千般美;日暖神州,幸福万年长”;新婚之时,送上一副“喜鹊喜期报喜讯;新婚新春闹新房”;过年啦,“家家喜过幸福年;处处春催桃李花”。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致力于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中。大多数的古诗文都饱含着浓厚的感情,如果我们不在阅读中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们就不可能对古诗文感兴趣,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印象,更谈不上去学习它们了。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摸索出一套更完善的方法,做好古诗文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洪山一中)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5篇

胡文英

中国古典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所以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为古诗文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文的学习回归了本真。新课标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下文谈谈作为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实施方面的策略。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陌上桑》中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美凝练,可用对对联的形式,由学生一人出上句,一人对下句,或反之;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阅读古诗文的读后感 第6篇

文章不是无情物。初中课本选入的古代诗文,尤其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多年来一直探讨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探讨。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隆中对》时,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对策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六、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七、板书激趣

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因此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

根据不同诗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果是比较、总结性质的可用表格,语文知识结构可用树状。如教第二册第 《诗词六首》总结时,可将“作品、作者、体例、出处”等内容用表格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可学习魏书生老师“懒”的做法,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写错,让学生填写或改正,激发学生改错别字的习惯。有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等可由学生板书。这些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态激趣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学生能兴致勃勃吗?上课时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精神。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上一篇:2024政教处开学典礼讲话下一篇:优秀公寓辅导员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