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2024-08-10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精选19篇)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篇

“明天记得带个苹果,水瓶带大的还是小的?”“大的。还要一个叉子。”“你要求很高嘛?”明天可是我初中的最后一次春游,当然要重视了。

一切准备完毕,“既然今天作业不用全写完,写一张你妈布置的数学试卷吧。”老爸催我。

我心里一开始还蛮不爽的,再仔细想想当前的天下大势,还是拿来做了。

诶呀,这个二次函数的题怎么那么难……正算得焦头烂额忽听到开门声。哦哦,老妈回来了。前几天因为太忙没做她布置的试卷,今天老妈看到我这么认真地做试卷一定很高兴~~“又在发呆!赶快写!”不好,把事情想得美过头了。听到老妈的吼声,我立刻把头低下去继续写。

“你看这小孩,马上都快中考了还一点都不急!我急死了又有什么用?!”老妈余怒未消,继续向老爸开火,“他不是在想吗?”“你也不坐在旁边看着他,你们两个人合伙气死我算了!”

我快受不了了,正想站起来回几句,突然想起政治老师的话:“在家长生气的时候,即使是你有道理也暂时忍一下,最好的方法是沉默不语。等家长气消了后再跟他们提出来。”好吧,沉默是金,我就暂且忍它一忍;不过这题怎么这么难,怎么老是解不出来……“还发呆?你还想不想做了?”老妈又在吼,“我不会做嘛。”我不由说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以后想上哪个中学?!你做那么多有什么用啊!”

老天,那你到底让我做还是不做咧?题里的.问题还没想出个头绪,题外又给我出了一大难题。我作出努力思考的模样,希望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到导火索的可燃点以下。

可是,我错了。

老妈的怒气肯定属于非晶体,在沸腾时温度不是不变而是继续吸热升温:“自己学不好就算了,还不让我给你请个家教。你看看你表妹,在一个退休数学老师那儿学了几次,现在做数学得心应手,非常有信心。”唉,我在我们家庭中肯定是最没用的一个:堂妹多才多艺,成绩优良;表哥虽然学习不好但在电脑方面出类拔萃;表妹成绩一般但有着坚实的靠山,上学绝不成问题。“没办法,我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好也没人能看到。”我小声嘀咕了一句。

“你之所以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就是因为你没努力!整天晚上写作业就是‘不会,不会’地耗时间,想想看你小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算了,不跟她扯了,这样吵下去终归是对自己不好。我继续保持沉默。就这样,老妈一直陪我抗战到了十一点半才罢休(当然都属于老妈的单方面攻击,我可以保证我一个字都没说)。明天老妈的气应该会消吧。我想着。

哦,今天要去春游了!我高兴地爬起来穿衣服,忽然老妈推门进来在我头上敲了一记:“小孩就是不学好!”又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我被打懵了:我早晨干了什么事了吗?我闷闷地走到客厅里瞟了一眼桌上的报纸,就又听见老妈在吼:“你看报纸又有什么用啊?!”正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就看见一本书学参考书飞来:“早晨不要浪费时间!把概率的题做完!”

拿着笔想啊想,一边心里还在郁闷:就算气还没消也不能平白无故的骂人啊!还在郁闷着,就听见老妈的话像一个个闷雷在耳边炸响:“讲过了一遍还不会,你想考什么试啊!”“就你这个态度,我看你是越来越不想学好了!”“不想学就不要做,早点给我走!”“养着你有什么用啊,考不上高中你能干什么,就在家里等死!”……

我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把参考书往床上一摔。“你了不起了是吧?还满委屈呢!”她鄙夷的目光像冰刀一样在我脸上刮着,“搞得像我求你做一样,你以为你是谁啊?!”老妈方欲继续骂下去,无奈上班时间到了,便喋喋不休地关门而去。

“轰!”地一声,不是战争结束的尾声,而是下一场战争的序曲。

我倒在床上仔细想了想,老妈说的其实是对的啊,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后就要经历更多的艰辛来通向成功之路。不管未来如何,眼前这一关是一定要闯过的,绕不过去啊。

我定了定神,拿起手机告诉同学帮我请假说我春游不去了;刚放下手机,老爸的一条短信又随风而至:

“小p:

马上快到8点了,赶快收拾东西去学校吧,不要迟到了。

春游愉快!”

满眶的眼泪再也忍之不住,纷纷滴落在短信的最后四个字上。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2篇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态学、环境学专家教授聚集在这里,为即将离我们而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作为巴西的总统,我的心情十分沉痛!

我们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是我们巴西和全世界人民的骄傲。汹涌的巴拉那河水像离弦的剑一样从悬崖上急射而下,声震山谷,一泻千里。每年汛期,它就像疾驰的野马,从远处奔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3篇

阅读完全篇后,我发现作者虽然深刻的剖析了学校取消春游的原因,但没有进一步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中小学春游活动被禁,学生全面发展受阻,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我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舆论、家长、学校和政府四个主体提出了相关对策,这既是对作者研究的补充也是我读完这一文章的感想。

一、社会舆论要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

社会舆论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正向的、积极的社会舆论会引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健康发展,而负向的、消极的社会舆论会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产生阻碍作用。目前对未成年学生安全事故的研究是教育界、法学界普遍关注的和争论的热点。[2]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施以较大的关注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一些媒体将此问题夸大化和扭曲化以模糊公众视野,博得大众眼球,使一些负向的社会舆论引导者人们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况,加重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模糊了人们的道德信念。大众传媒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键连接。[3]我们要解决中小学生出游难的问题,就必须先要正确的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实践素质教育,开展课外活动,将正向舆论推到大众眼前。

二、家长要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理性对待突发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学校春游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的不配合和不信任,其实说到底这也是有社会根源的。身处市场经济,利益化的社会使身处其中的人只认识钱,时刻计算着利益得失,甚至将孩子作为利益工具,一旦出了问题就向学校大口索赔。这种不理性、不道德的行为取向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解决出游难的问题,家长就应该信任学校和老师,和学校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孩子安全问题上,首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做好安全维护,购买相关保险。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也有着不可推辞的责任。

三、学校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精细化管理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组织学生出游,学校必须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深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掌握出游地周边社会治安情况,制定详细的出游计划;制定紧急预案,健全各类应急对策。确保一旦事故发生,保卫人员有随时应急的准备,能够在规定的时限内到达现场,妥善处置。

四、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扩大学校自主权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与道德相比,法律更客观,范围较窄,且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对学校来说,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依法治校。[4]学校组织学生出游,途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分析比较各种事故的缘由和特性,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避免让学校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这不仅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也会使学生和家长感到有法可依。另外,官僚体系通过审批制度,将自身安全压力从市教育局转到区教育局,最终转移到学校身上。这种情况体现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缺陷,因此,如果要想解决这一责任推卸的问题,就必须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和活动权。

在读到这篇论文里L校长谈到自己小时候春游活动时,我不禁也想到了自己上小学时去春游的场景:我们小学没有操场,学校后面的一座大坝就是我们的体育课场地,通常是上着课老师就带着我们去三五里地远的河边玩。那时候的我们走在大坝上,迎着微风,闻着花香,还有泥土的芬芳,小伙伴你拉着我,我牵着你,好不欢喜。而到了小河边,有的挖泥巴,有的捞蝌蚪,无拘无束。与现在的这些被关在牢笼里的孩子相比,我该多么的庆幸。同时,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能够通力合作,还孩子自由发展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学校为什么不春游了——一个乡镇公立小学的个案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2]蔡永红,劳凯声.我国青少年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4篇

2015年12月中旬,在广州华师附中“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作业题目:“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让学生提前为自己“策划”葬礼,这种另类教育方法瞬间引起热议。

X 学生习作节选

大家在我的葬礼上有踏春般的愉快,像与活着的我举行聚会般放松,大家都为我加入自然的轮回而庆祝,大家讨论着我精彩的一生,讨论完后,也许会有人感叹一句:“真希望他还活着。”我也便满足了。——初一(1)班 万骁扬

亲人们先是安静地走过我的墓碑,用双手摩挲着碑上面带笑容的遗像,当他们想到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泪水就会打住,一个遂愿的生命便是幸福的。——高一(1)班 彭荟

T 同类素材链接:国外的生命教育

1.美国:美国的一些小学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模拟亲人死亡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

2.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教育部门認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W 网友歪批

@奔跑的西葫芦:这个会不会有点过了啊?万一中学生上了这堂课去自杀怎么办?

@终南山侠客:支持!早该这么做了。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健康的生命教育和心理辅导。

@shybee:好有趣的课啊,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就没有这种课呢?好羡慕现在的孩子。

【考场仿真试题】请针对中学生为自己设计葬礼一事,谈谈你的看法,写一则微评论。

【范文示例】让中学生为自己设计葬礼,这件事乍听之下好像是天方夜谭,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现如今中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更有一些学生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处理同学矛盾,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教育中,不应再回避“死亡”这个话题。

姥姥的葬礼学生作文 第5篇

天,阴沉沉的,一直延伸到了地平线,昏暗着,仿佛在为某个人悲伤,也或许是所有人。此时的我,跪在地上,隔着一群戴着白色头巾,披着白色衣服的人,我的面前是一座白色的帐篷,里面放着一副棺材,上边盖着大红的锦布,它的正前方是一张巨大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位苍老的老妇人,没有任何表情。

“起棺…!”那悠长的,尖细的陵川方言,像是一道催命符,催下了她亲人的泪水,催出了她们的一声声哭喊。当一个女人哭时,你会怜悯,但当一群女人的哭喊此起彼伏地回响在你耳边时,我只感到害怕,那哭声令我毛骨悚然,那哭声像是群鬼游街,那哭声像是冷风吹过窟山时的呜咽,那哭声甚至是冰冷无情,假惺惺的。

我面无表情的随着众人起身,跟在后面。我看到了路边的人,他们都不过是路人甲而已。看见我们,他们纷纷驻足,不是为死者哀悼,只是在看一场戏,看孝子为母亲哭得昏天黑地。他们面无表情,眼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因为,这些都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与死者非亲非故,即使想到什么,恐怕,只是知道这世上死了一位老人而已,别无其他。

过了十字路口,再走了一段路,就上了车,从落雁路出发,过梅园西街,到小安山,一直走到礼义的大义井村。进了村子,在一条比较大的路上,停了,只听见有人说了许多话,我都听不懂,然后,妈妈和姨姨们就又趴在姥姥的棺材上哭叫,过会子,有乡亲架开了她们,在妈妈回头的时候,我看见,妈妈的脸冻得通红,面颊上尽是泪水,眼睛哭得肿得像个核桃,仍旧饱含泪水,厚厚的嘴唇大口大口的`喘气,头发蓬乱,整个身子无力的倒在旁边的人的身上,像是一下子老了十几岁。我知道,妈妈心中一定非常痛苦,毕竟,失去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尽管老年时姥姥精神不太好,经常骂得妈妈流泪,可妈妈还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姥姥。

我不知道,表哥和舅舅,还有家中的那些男丁,是否在流泪,但我明白,他们心里一定不舒服。我不知道,那些女眷的哭声中,哪些人是痛彻心扉,哪些人是虚情假意,但我明白,他们都在痛苦,即使是装相……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6篇

下午,来到好友马超家,本来说好一起做作业的,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让我们整个下午一字未动,却忙得不亦乐乎!

上次去马超家,看他爷爷清洗鱼缸,给鱼缸换水,看着新鲜好玩,便想试试。只是没有机会,只好作罢。这次,只有马超一人在家,天赐良机,我们一拍即合。

到鱼缸前,那水怎一个“浑”字了得。六条小金鱼,只有一条摇头摆尾,其余的五条已肚皮朝天。

我们开始紧锣密鼓的排水。马超拿出管子,一头放在鱼缸中,另一头我对在嘴上猛力吸气,鱼缸里的水顺着管子里流了出来。水流在花盆里,顺着水流,我看到五条小金鱼的尸体也到了花盆里,鱼缸里只有一条小金鱼了。

“这是小金鱼的葬礼!”说着,我便哼起了《玫瑰花的葬礼》。

“嘿,我知道这一天早晚要到来。”马超有些尴尬的说。

我故意逗马超说:“让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是你太懒,看你一身的膘,就知道小金鱼难逃此厄运!唉,遇上你这样的主人,真是小金鱼不幸中的不幸,现在罚你为小金鱼默哀3秒钟!”

马超正要“大义凛然”地站起来维护男子汉的尊严时,他那不争气的肚子偏偏在这时哼起了小曲儿。这使得马超面红耳赤,羞臊至极。看着他那窘样,我差点笑岔了气。

这时水不流了,马超吸水,我抓管子。我暗中使坏,把水管对准鱼粪最密集的地方,马超吸了一口,立马“扑”的吐了出来。他边啐边说:“鱼粪原来是这个味道!”看他的狼狈相,我笑得都快喷饭了!马超知道我在捣鬼,也跟着哈哈笑了起来。

根据经验,水抽得差不多时,应该再放些清水,一起排出去,这样可以把鱼缸清洗的更干净。水加多了,流完得一段时间。于是我们进行一番pk与格斗。

我扮演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猪八戒——马超,没了媳妇背,便故意找孙悟空的茬,顿时我们的欢声笑语洋溢在整个房间。

突然马超的手机响了,马超爷爷要回来了。我们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收拾残局。这时,我们想起了清洗鱼缸的事。事情真是越慌越忙。

由于时间太长,水被抽完了,仅存的.一条小金鱼正在生死边缘线上挣扎,我们赶紧加水。最糟糕的是由于流出来的水太多,从花盆里溢了出来。结果“浑”水泛滥成灾,弄得满地都是。我们赶紧拿拖把拖,为了不让大人看出破绽,我们可是煞费苦心:让拖把的足迹遍布每个角落。忙活了大半天,总算大功告成。尽管这样,我的心还是“扑腾、扑腾”跳个不停。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看来这次“鬼”真要敲门了。

马超爷爷回来了,我们装出一副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生姜还是老的辣”,马超爷爷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他没说什么,但他严肃冷酷的表情足以让我心惊胆战。我做贼似的赶紧逃离了现场。

穆斯林的葬礼大学生读书心得作文 第7篇

也许是母亲的葬礼让我衍生了殇痛;也许是主人公的感情让我嗟叹、惋惜;亦或许是被朗诵者那声情并茂的演绎给深深的感染了,使得我一次又一次的流下了悲情的泪水。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翻阅过这本好书,但不知何故只看了个序,即与它失之交臂,直到去年听毕飞宇教师谈小说的创作等话题,才勾起必须要好好读一读对这部冰心眼中的奇书。

今日最终掩卷,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小说最终一段的文字似乎亦随着梁祝那凄美的乐调于脑海间久久的盘旋,氤氲不散......静静的聆听,静静的感受,静静的回味着回回人民的穆斯林文化。

穆斯林文化是我从未曾涉及过的,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甚至不明白回族人民还有个别称叫做“回回”。

小说围绕着月、玉两条主线以交错的形式慢慢推进,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玉”写的是主人公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儿逐渐成长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也道出了他憋屈而又深感无力的内心世界。“月”写的是新月和楚雁潮凄美的感情故事,也描述了一个少女在专制形家长的阴影下万念俱灰的悲切。两条主线不时的穿插,犹如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直到隧道的节点完全的吻合。这种巧妙的构思,这类别致的描述让人很是惊奇,也让人很有一种新鲜感,大概这也是毕飞宇教师异常提到它的另类视觉吧!作者就是以这类方式将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徐徐的拉开大幕,不一样时代背景下两代人的感情杯具也慢慢的跃然于眼帘。

玉匠梁玉清是个本分的手艺人,他宽厚、善良。在韩子奇打破了玉碗的同时不责骂,不计较,反而还收留他当了儿子,成为了毕生衣钵的继承人。但就是这样一个靠手艺持家吃饭的本分人最终也毁在了他毕生的心血“郑和航海”的玉雕前。作为梁师傅的徒弟兼儿子,韩子奇义无反顾的挑起了师傅未了的事业。也许是为了报答师傅的养育之恩,也许是作为继承人本所应当的想法,韩子奇与梁君璧他们结合了,其间的恩怨也所以而纠纠缠缠的展开了......

韩子奇无疑是个经商奇才:凭着细微的观察,刻苦的学习,进取向上的那份精神于汇远斋卧薪尝胆了三年,最终在十年后名冠京城,成为一代“玉王”,又有了托梦而生的天星。多舛的命运似乎被洋溢的幸福所替代了,然而这类美满的日子并未维系多久,侵华战争的爆发迫使韩子奇带着他的“玉”逃到了英国。与之随行的还有的还有他的妻妹:梁冰玉。

侵华战争,沦陷的并不是仅有中国,伴随着二战的爆发,伦敦也是满目苍夷。在冰玉的爱慕者奥利佛被炸死的那会儿,冰玉的情感似乎也跌倒了冰点。也许人在脆弱的时候感情也异常的脆弱,又或者她骨子里一向深爱的就是她的奇哥哥,又或者是战争的不确定性致使两个沦落国外的人成了彼此间相互的依托,总之他们是有意无意的结合了,并深深的体会到什么才是“感情”。并且也有了感情的结晶,也是故事的另一主人公:韩新月。

战后,奇、玉带着他们的那弯新月回到了久违的博雅斋。因为道德的不允许,也因为韩子奇对妻儿的愧疚,致使冰月只留下了一张照片而远走他乡,新月也在这看似和睦实则各怀心思的家庭中,在毫无母爱的环境下逐渐的成长,进而衍生了逃离的意愿。她发奋学习,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远离了那个让她深感压抑的家。可是她羽翼未丰,病魔又向她伸来了魔爪,幸而感情的火焰促使她一次次的挺过了一道道坎,然而最终因母亲的那句“他不是回回”给深深的扼杀了。红颜薄命,一个年轻的生命也所以而凋零。

我不明白人的情感何以如此的脆弱。当看到在楚教师对新月说“我扶着你,背着你,拖着你也要朝前走,走出“阿拉斯加”,我们有会有完美的明天”。我落泪了,颤抖了,是他燃起了新月那生命的火苗,她勇敢的与他一齐与病魔抗争着,因为他,她才对未来依然充满了憧憬。看到这几句话的同时让我想到了我与妈妈一齐抗争病魔的情景:“妈妈,一向以来您都说您想做的事没人能够阻拦,只要用心去做,就必须能够完成,小小的病魔怎能阻拦您?”您一向以来的信念,您一向以来的坚强不就像楚教师拉着新月的那份憧憬吗?有了憧憬人也就有了期望,可病魔还是无情的抹灭了那一簇燃烧的火苗。我没有留住妈妈的生命,作者也残忍的将新月因妈妈的阻拦而推向死亡的深渊。

读到这儿,我有点恨故事的主人公韩子奇:恨他为什么在有妻子的情景下还要沾染妻妹,恨他在极尽物质的同时为什么不关心一下女儿的内心世界,恨他的寡断,恨他的懦弱,更恨他为什么不让冰玉把她带走。但我也可怜他,可怜这个他视若珍宝的女儿先他而去,体会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份悲切。我也恨他的妻子韩太太,是她扼杀了新月与楚教师之间的感情,当然也扼杀了新月的那份憧憬,抹灭了那份延续生命的期望。他不仅仅冤死了老猴,还横埂了冰玉的感情,也扼杀了儿子的情缘,最终更是断送的女儿的性命。

这样一个刻薄、冷漠、无情的可恨之人想想她也是相当的可怜:他深爱的男人出轨深爱的妹妹,她视若的珍宝在红卫兵的倒腾下劫洗一空,封建的思想更是牢牢的绑缚着这可怜的女人。当然我也恨另一个悲情人物梁冰玉:一个有着高知,高颜的新时代女性何以插足自我的姐夫?不管感情多么的伟大,在中国伦理也还是需要信守的。这个可怜的女人也所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骨肉分离。那个以往在燕大,牛津被人追捧的娇女最终沦落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因为思女心切在多年后踏上故土,然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那种撕心

裂肺的痛苦恐怕仅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方能明了其间的生离死别。

故事中的恨让人叹息,故事的爱却是让人震撼的。楚教师有一句话,“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完美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的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在与郑晓京的谈话也说到了“我期望你是带着爱去看她,而不是怜悯”那种炽热的感情使我感动,令我震撼。爱不是自我牺牲,爱不是怜悯,因为爱所以爱,不含任何的动机或者其他。多么纯粹啊!犹如公墓旷野中想起的那首《梁祝》,委婉、悠扬,不带丝毫的杂质。

冬季的葬礼 第8篇

那个饥饿的冬天降临的时候, 我们村子里所发生的一切, 我都知道。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的父亲多次对我说起。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喋喋不休地诉说着, 而我只能洗耳恭听。

我的父亲说:那个冬天, 多么冷啊。

那个冬天究竟有多么冷, 我无法想象, 我也懒得去想象。我更感兴趣的是, 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里, 我们村里的男人们, 除了老人和孩子, 他们为什么都忙得汗流浃背?

一种从未有过的惊慌失措袭击了我们的村子。没有粮食, 蔬菜也没有, 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只有草糠和“淀粉”。所谓的“淀粉”是用剥去了颗粒的玉米棒棒磨成的, 我们叫它“苞米骨子淀粉”。那东西很难吃。不过, 相对于入口而言, 出口的过程更为艰难。每个人, 无论是谁, 蹲厕所的时间都比往日无数倍地延长了。据说, 那滋味比挨饿还难受。正在这个时候, 在人们不堪忍受“淀粉”的折磨而变得视死如归的时候, 一个秘密被发现了。那是一个可以借此活命的秘密, 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金灿灿的粮食的诱惑。那个秘密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村子, 几乎全村的人都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他们在极度兴奋中焦急地等待着, 等待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等待着万丈霞光照耀祖国大地。

在我的童年, 我的父亲曾经紧紧拉着我的手走向广阔的原野。我们走过庄稼收割后的土地, 走过一面面山坡和树林。一路上, 我的父亲不停地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指指点点。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了。

那个令我们全村人都终生难忘的秘密是:从野鼠洞中可以搞到粮食。那不是别的, 是他妈的粮食, 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狗日的粮食啊!

那种迫使我肃穆以对的情景, 曾经反反复复幻化在我的面前:晨色蒙蒙, 村里的男人们默默地扛起铁锹镐头鱼贯而出, 他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们满怀希望走向冬天的原野……

我的父亲一直连续感慨了几十年。他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野鼠洞呢?洞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粮食呢?十几斤, 几十斤啊!

当我掌握了油嘴滑舌的技巧之后, 我对父亲说:那是很正常的, 不是有深挖广积粮的指示吗?

我的父亲感到迷惑不解的是, 挖开了那么多野鼠洞, 却很少直接从洞中挖出野鼠来。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我的学识已经渊博得在村子里无人可比的时候, 我轻而易举地化解了父亲的疑问。我说:野鼠, 也包括其他鼠类, 它们的鼠洞是很复杂的。有走廊, 有粮食储藏室, 有卫生间, 也许还有客厅吧。通常, 卧室离卫生间和粮食储藏室都比较远, 而且深度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的父亲不知道我的这点知识是从一本书上偷来的, 他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连连点头。

那些可怜的倾家荡产的野鼠们, 全都是在树上死去的。它们把自己吊死在树枝上。那年冬天, 我们村子周围, 几乎每一棵树上都结满了那种让人感到意外的果实。我很担心父亲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但他从来没有问起过。他被那种怪异的景象惊呆了, 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清醒过来。

在那个饥饿的冬天, 我们村子里没有一个人死去。他们靠稀粥活了下来。挨到春天, 树叶儿绿了, 野菜萌芽了, 再过些日子, 芳香的槐花开遍了山岗, 整个村子呈现出了一派蓬勃的生机。

就是在那个冬天, 我们村子里却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葬礼。在极其悲凉的气氛中, 人们摇动树干, 野鼠的遗体纷纷而落, 如同下了一场冰雹。一个巨大的坟墓埋藏了它们。北风吹过, 人们的泪水在脸上结成了晶莹的固体。

我的父亲对我说过, 那年, 整整一个冬天没有下雪。在快要立春的时候, 也就是为野鼠们举行葬礼的第二天, 下雪了。多么大的雪啊, 像一块漫无边际的孝布, 覆盖了整个宇宙。

【阅读指津】 《冬季的葬礼》是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侯德云的代表作品, 有人评价侯德云在他的小小说创作中, 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色。我想, 他作品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毫不容情的讽刺和戏谑上, 《冬季的葬礼》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该小说讲述的是在一个闹饥荒的岁月, 村民们为了活命而把一群野鼠的存粮全部掘走, 最后村民们都活了下来而野鼠们却集体在树上上吊自杀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村民们为野鼠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并且流下了眼泪。整个故事在白雪飘飞中结束, 飘飞的白雪如孝布一般覆盖了一切, 留给读者耐人寻味之感。但是故事并没有流于简单的懊悔主题, 而是毫不留情地把笔锋指向了人类的狂妄和愚昧。这种尖锐的批判不仅是通过故事情节呈现的, 更是通过故事中“我”的感受来揭示的。

小说一开始就饱含讽刺地表达了一种庆幸, 庆幸“我”的父母从一场饥荒中活了下来, 否则就不会有自己的存在。作者通过“我”戏谑地嘲弄道:“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 我就已经死去了。那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啊。”仿佛自己的生命有多么重要似的。而这恰恰与后文中野鼠的集体自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我”的存在是以一群野鼠的生命作为代价的, 在大自然面前, 生命本没有优劣之分, 而人类始终以自己的生命为尊, 并且为此牺牲其他生命。作者开篇就借“我”之口表达了对人类此种意识的嘲弄, 立场尤为鲜明。

接着, “我”又以一种不耐烦的口吻陈述自己对这场灾难了如指掌。原因乃是父亲总是喋喋不休地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在“我”耳边诉说。其中“胜利者”一词饱含了作者对人类行径的极大讽刺。“我”的父亲作为当初靠吃野鼠存粮活下来的村民之一, 多年以后, 非但没有对野鼠怀有感恩之意和愧疚之情, 反而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 这样一种叙述包含着作者对人类狂妄自大心态的强烈批判。此处父亲胜利者的姿态和当初村民们在为野鼠举行葬礼时流下的眼泪又一次形成对比, 让读者不由得思索, 当初村民们的眼泪究竟为何而流?是一种在大灾荒中存留下来的庆幸, 还是从生命底层萌发的对另一种生命的感恩?多年以后, 父亲的胜利者姿态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尽情地表达完“我”的主观感受之后, 作品才进入了对故事本身的叙述。但在故事的叙述中, 作者仍然插入了“我”与父亲的几段对话。在这几段对话中, “我”可以向父亲解释为什么野鼠能贮存那么多粮食, 为什么挖粮食时挖不到野鼠, 但却永远无法解释野鼠们为什么会集体自杀。面对这个问题, “我”是苍白的, 父亲是惊呆了的, 人类是无法用知识去解释这样一种如图腾一般的生命献祭的。最后, 只有大自然能够真正抚慰这群人类行为的受难者, 它用洁白的雪花向这些生命致敬。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把雪花比作一块“孝布”, 仿佛是在替人类向大自然行孝……

动物的葬礼 第9篇

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雄象们会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为其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再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会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志哀”的场面。

生活在炎热非洲的一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的遗体。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使之随水而去。伴随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它们仰头呜咽不已,表达深深的哀悼。

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在猕猴家族中,老者死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将其掩埋。它们会将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死者的尾巴,它们就兴奋地将死者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它们才无奈地重新将其掩埋。

在鸟类中,鹤类是极富情感的种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带的美洲鹤,如果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其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鹤群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圈,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生活在亚洲北部的灰鹤则会停立在尸体前面,发出凄楚的叫声,它们垂首而立,眼中隐约有泪光闪烁,似乎在开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界中最为文明的一种。文鸟会用嘴叼着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

而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它们将同类的尸体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后,在崖洞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0篇

早上当我们一走进天宫庄园的植物世界就被芳香扑鼻的花木迷住了。那里有果香迷人的芒果、手一摸就香的喷喷香、形状各异的仙人掌等等。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着,因为强大的好奇心,还时不时地摸一摸,闻一闻。那里有上千种植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巨型仙人掌。它们就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我暗暗地想:怎么会这么大啊!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大。还有那里的香蕉树,香蕉树的叶子虽然不多,但是却很大,像一把大大的伞。树上挂着许多香蕉,绿绿的,同学们看到后不禁大喊:“真想摘啊!”

出了植物园,我们还拍了一张合影。后来我们来到了游乐设施处,玩了很多游戏,有跋山涉水、进退两难、知难而上、勇往直前等等,同学们个个身手敏捷,像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之后我们来到了宁波插画艺术馆,在那里让我了解到了插花的艺术和插花的方法。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1篇

首先,我们来到孝道园,那儿有山有水,果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进入孝道园,往前走了会儿,可以看见,一座巨大的“瓶子”立在地面上,不时还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扑到它那温暖的怀抱里。没错,这就是喷

泉。走着走着,我们到一座小山丘上,那儿有三座巨大雄伟的雕像,它们三个便是佛祖、观音和……

接着,我们又来到一个小游乐园,每个项目都要5元。我第一个就选中了鬼屋,不是吧,还要乘小车进洞?还好我眼明手快,第二轮车一来,我就上了座位。进了洞,刚到四、五米的地方,就有一个鬼脸出现在我眼前,我想

又不是真的。走了会儿,又有一个鬼向我们走来,耳边还能听到几声鬼的呻吟,真不愧是步步惊魂,接连又见到了几个鬼,我真的被吓死了,闭上眼睛,捂住耳朵……终于出口出现了。下一个项目碰碰车,我买了票向碰碰车

馆跑去。啊!轮到我们了,我坐上碰碰车,左撞一下,右撞一下,不好,堵车了,要怎么后退?算了,本来就是碰吗!我在堵住我的车上左撞右撞,人家被撞得似天塌了一般摇摇晃晃,我又加大马力,轰,一条小路被撞了开

来,我一见赶紧从缝隙里挤了出来,对手手忙脚乱,结果和人家撞了个正着……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2篇

我们出发了。我向窗外望去,密密的雨还是不停地下着。一会儿,我们就到了西湖边。湖边是一排柳树,风吹着长长的柳枝飘来飘去,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雨中的西湖真美啊,让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

经过西湖,我们到了太子湾公园。我们先在一个亭子里休息。我看到一个老奶奶走过来,想到老师让我们送茶点给游客的活动。我想把茶点送给她。我拿出准备好的茶点,是一个用燕麦做成的麦通,递给老奶奶说:“奶奶,这包点心送给您。”老奶奶高兴地接受了。

我们出了太子湾公园,又去参观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他在杭州做过官,苏堤和东坡肉都是以他命名来纪念他的。纪念馆里有好多他的书法,刻在石板上,但是都是草书,尽管我们认识得不多,但我们还是饶有趣味地念起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最后,我们又去了花港观鱼。这时候已经到中午了,雨已经停了,又刮起了风。明媚的阳光洒下来,照在身上暖暖的。同学们都把带的食物拿出来,食品琳琅满目,好像开了食品店,我们在草地上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一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3篇

一、宗教带来的命运悲剧

梁君壁——借着宗教“狐假虎威”

小说中其中之一主导人物韩太太, 也就是梁君壁。其实被作者暗喻为宗教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宗教的执法人员。在书中她是个知晓各种穆斯林教规并且坚持恪守, 每天按时做着“礼拜”, 做事一板一眼的封建古板的家庭妇女。日复一日的毫无创造性的家务劳动注定了她对社会新思潮、时代的变革与进步缺少感应。这就注定了她接受不了妹妹的新思想和那些激烈的举动, 她习惯于埋头于对宗教的幻想中, 习惯性地把生活的苦恼发泄到恶毒的诅咒中去, 利用宗教的掩饰做着一些利己不利人的举动。

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借宗教之名无情地将至亲骨肉的妹妹赶出了家门, 并且说服自己她是违背了教规的, 是宗教所不容的。她还用同样的借口亲手毁灭了女儿的幸福和生命。女儿和楚雁潮的爱情在她看来是那么的大逆不道。她已经被对丈夫和妹妹的仇恨冲昏了头脑, 连作为外人的楚雁潮都能为了让新月活下去而请求她来帮着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 只是为了给处于绝望中的新月生活的勇气。可是作为“代理”母亲的梁君壁此时的心肠是又狠毒又冷硬的“我宁愿看着你死, 也不能看着你给我丢人现眼!” (2) ‚在她的价值天平里, 维护宗教道德规范, 哪怕是一些束缚人性, 不合时宜的条框, 都比人的性命重要, 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女儿。看似梁君壁是一个顺从真主, 虔诚地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其实不然。作为新月的“母亲”, 霍达对这一形象的刻画, 具有本真的色彩。

当她时时刻刻打着宗教的幌子无情的打击着自己身边每一个至亲的人的时候, 结果最后发现自己的丈夫却是个自己口中绝不能容忍的拉斐尔。他瓦解掉了梁君壁——一个一直严格恪守穆斯林民族礼教的顺从者之前所信奉的一切。使得梁君壁在利用着宗教打击别人的同时, 自己最终也受到宗教所带来的可悲的命运悲剧。

梁冰玉——思想新潮“离经叛道”

梁冰玉其实被作者暗喻为宗教的叛逆者。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她被描写成一个受过现代新式教育的有思想的女性。她追求人性自由, 婚恋自由, 个性独立, 思想独立。当她的爱情与宗教冲突, 她还是义无反顾的跟姐夫韩子奇在一起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虽然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权利, 但是像她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穆斯林中是寥寥无几的, 她受到了整个民族信仰的谴责, 而支撑着她精神的丈夫在此时也迫于宗教和家庭的压力而开始动摇, 梁冰玉被迫输给了自己最亲和最爱的人, 被迫向毒害穆斯林同胞思想的宗教低头。

梁冰玉奋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属于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独立, 不惜付出离开丈夫、女儿、姐姐的代价, 与宗教做着抗争。结果是最后当她漂泊数年最终回到家乡时, 自己已是一个半百的老人了, 而丈夫和女儿都已不在了。这些不幸到底是谁带来的, 宗教抑或是她的姐姐梁君壁。

二、宗教与人权的冲突

人们信仰宗教的首要原因是相信虚幻的神灵能够庇佑我们, 人们可以把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或是想要解决的事都交给神灵去帮助自己, 以达到心中所希望的, 寄希望于神灵。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类自己享福。

爱情作为人权的一种, 是没有国界种族和等级之分的。但是信仰安拉的穆斯林却被要求不能和异教徒婚配。“回族穆斯林历来坚持这个原则, 回族穆斯林与汉族和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通婚, 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制约, 即非穆斯林一方, 需要皈依伊斯兰教, 在生活上必须无条件地跟从穆斯林, 同时这种通婚一般只能允许非伊斯兰教女子嫁给穆斯林, 穆斯林女子不能嫁给非穆斯林。” (3) 宗教的这种规定违背了人们得到幸福的美好愿望, 侵犯了作为人的权利。而人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人们信仰着的宗教可以在不侵犯人权的情况下进行。可是当这权利被宗教所阻挠, 普通人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的时候, 我们又应该怎么自处。“妨碍人权”这一点就使得宗教具有了狭隘性。说明宗教是为自己服务而不是广大信仰它的民众们。

韩楚爱情悲剧

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 就是被“异教”这个借口给活活拆散最终导致生离死别的。新月是一个聪慧、清纯的回族少女, 楚雁潮是一位优秀博学、卓尔不群的汉族青年。他们互相倾心互相爱慕互许终身。他们不介意不被传统允许的“师生恋”, 也不在意新月不治的病症。

韩新月认为这爱情不再是单纯的爱情却是会让她付出生命的, 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母亲一直不同意其实还有自己的私心。这私心使得韩太太不惜把妹妹赶出家门, 也不惜让女儿去死。她不愿意为妹妹和女儿的人权去和宗教抗衡。宗教的约束力在韩太太的手里变的坚硬有力。她的不近人情完全超出了宗教的范围。连法律都有“酌情”这一参考条件。可是在这里, 就算宗教教规跟人命挂上钩的时候, 她也是毫无怜悯之心的, 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大义灭亲。”

韩太太的愚昧很大程度上使她所扮演的是宗教的帮手。也使宗教成为了导致这一切不幸的首要原因。作者霍达写出这些或是人物悲剧或是爱情悲剧, 一定程度上鞭笞了回族传统宗教中那种有悖于常情的陈规陋习。生活中类似梁君壁这样的穆斯林女性还有很多。身处这样环境的我们, 到底应该怎样自处。是像冰玉和新月一样抗争还是像梁君壁一样接受甚至迷失自己。我想这或许也是霍达对穆斯林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留下的一个选择题。

摘要: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该作品中的悲剧有爱情悲剧, 婚姻悲剧, 民族悲剧。造成这些悲剧的似乎都跟穆斯林所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有关。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对小说中不同悲剧进行解析。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宗教,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奇特的动物葬礼 第14篇

非洲北部生长着一种沙蚁,常常发生蚁战。“战争”结束,双方便会排成一长串的队伍,将牺牲者送往葬地,然后用沙土埋起来,有的沙蚁还会带来小草,栽在墓地四周,以示哀悼。

獾死后,同伴会将死獾拖入河水之中,就像人类实施“水葬”一样。伤心的獾群会一边望着被河水冲走的死獾,一边哀鸣不止,以示向遗体告别。

蜜蜂在蜂房外死后,工蜂会立即把尸体搬到离蜂巢200米外的地方,用草掩埋起来。十分有趣的是掩埋死蜂要在发现后的7分钟内完成,并要把噩耗告诉其他蜜蜂。

在亚马逊河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鸟,叫做文鸟,当同类死去时,许多文鸟则会叼来小绿叶、带色彩的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盖在死者的身上,形似告别仪式。

西伯利亚的灰鹅保持着奇特的“葬礼风俗”。它们哀叫着伫立在死者跟前,“头领”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顿时大伙便默不作声,一个个脑袋低垂,默哀悼念。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5篇

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这不,我们来到了九溪,准备烧烤,这也将是我小学生涯中最后一次春游,也将是完美的一次。

一走进农庄,一个个烧烤炉出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们兴奋至极,刚分配好位置,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带来的食物统统拿了出来,恨不得一起丢进锅子里,但这是不可能的,总得先“起锅”啊!于是我们将油倒了进去,接下来,该选什么食材呢?虾?骨肉相连?鱿鱼?牛肉串……真是样样惹人爱啊!最后,经过大家投票决定,香肠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

红红的香肠已经在锅里跳动了,望着锅里的食物,我们别提有多开心啦!因为是第一次烤,没有经验,所以宁可焦也不要生,终于,无论从色泽、生熟程度都无可挑剔了后,我拿起了一串,轻轻咬了一口,哇!真是太好吃了,我感到无比满足,这么一来,同学们信心大增地将好吃的统统倒进锅里,香味把老师都吸引过来了。

肉吃的太多,也该吃点蔬菜的吧,幸亏带了土豆,这时,我又来了个大胆的想法,做土豆末!同学们听了后都同意了。我们先把土豆放入锅里,然后拿起各种工具,把土豆“大卸八块”接着又配上了调料,就是孜然、烧烤粉之类的`,最后把这些土豆末翻了个身就出锅了。出锅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老师尝尝,我们把土豆末一部分装进盘子,再在上面放了两片生菜,然后就送过去给老师品尝,老师尝过之后连夸好吃,我们听了后,心里甜滋滋的。

难忘的春游小学生作文 第16篇

植物园到了,那里的植物就像是魔术师,把这里变得山青水秀,绿树成阴,就像是童话中的仙境。进去之后,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九色梅”,“沙漠玫瑰”,“凤凰木”,“含羞草”,“空中番薯”……我最喜欢的是梅花,因为梅花有她那可爱的小脸蛋,虽然她有一点叶子是假的,但是我依然喜欢她。

“开始寻宝了”,随着陶老师一声“开始”,我们就分头在植物园里寻宝了,我们都累得满头大汗,最后让金璐瑶找到了,虽然我没有找着,但是让我们得到了乐趣。

难忘的春游小学生作文 第17篇

出发了,我在路上拍了许多照片,第一站是规划馆,到了那,我们自由活动了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多分钟里,我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还拍了许多照片,一会儿集合去规划馆,那里有两个3D电影,还有古代的沧州等,还有虚拟的沧州比例图。

第二站是名人植物园,我们在那休息了会儿,吃了一点吃的,又去看了一些名人,在这里,我拍了许多照片,许多同学还去摸了摸,我们又看了许多花,五颜六色的花芬芳扑鼻,我又拍了许多。这次春游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春游的葬礼-小学生作文 第18篇

问题是“把课文读薄”就不是时间能解决了的。说心里话, 我还真没有深究过这个问题。这次讲《大瀑布的葬礼》, 因为课文较长, 容量较大, 又要在一课时完成, 更重要的还是讲公开课, 听课的有区里的教研员——语文教研的行家, 大意不得啊!为了在一节课上撑下这许多内容, 给听课老师展示一个完整的课例, 我只好拿起教材一遍又一遍地研读。

读过N遍之后, 我突然眼前一亮, 这么长的课文其实只讲了“八个字”——两个画面、一个问题。“两个画面”其实也可以浓缩成文中的两个句子:“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以前的画面) 和“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现在的画面) 。这两幅画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只要能把画面再现出来, 教学目标便会自然达到。至于那“一个问题”, 一读便知, 可淡化处理。

如此一读, 我的“精讲点拨”便有了明确的方向, 那便是:读好课文中这两个句子, 再现画面。不用再像以往的教学那样读整个自然段, 只要抓住这两个句子读出感悟来即可。

课文读薄了, 思路清晰了, 底气便足了。事实证明我的上述处理是正确的, 是对我以往教学的一个突破。如何实现“长课文短教”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段来理解, 也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以点带面, 甚至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辐射全篇。当然其前提都是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 先把课文读厚, 对文本做到了然于胸, 再把课文读薄, 找到它的精华, 提纲挈领。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在葬礼上巴西总统亲自主持并深情演说, 他讲了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从尾段发现他讲了“大瀑布的以前、现在、号召”, 我又进一步让同学们把片段读厚:“推测一下, 巴西总统还可能讲了什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以前—现在—原因—号召, 然后让学生当堂写下这篇演说稿。不用说,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写不完 (一篇演说稿相当于一篇论文, 平时都是用一个学时来写的) , 备课时也是我料到的, 只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

课下, 我与教研室的李老师在一起再次说起这节课, 你一言我一语之间我忽然开窍了。读课文时要能把课文读厚, 再读薄, 写这篇演说稿同样可以啊。大瀑布以前的样子, 现在的状况, 造成悲剧的原因文中不就有吗?那还让学生啰嗦什么?纯粹耽误时间, 直接在本上写写“巴西总统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片段不就可以了吗?

加沙的葬礼 第19篇

瑞典《每日新闻》报的摄影记者保罗·汉森(Paul Hansen)也挤在送葬队伍中。前一天夜里,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了导弹袭击,造成数名平民受伤,保罗在第二天清晨抵达贾巴利亚这家医院时,太平间里已有十至十五具遇难者遗体。按照穆斯林社会的习俗,逝者的男性亲人,要在死亡第二天,将逝者从太平间送回家里,全家人一起举行悼念仪式,之后送往墓地。

保罗选择跟踪拍摄这支送葬队伍,因为三名遇难者来自同一个家庭,一个是父亲,另外两个,分别是四岁和两岁的儿子。“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就凭他们是孩子。”保罗解释他选择的理由。

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送葬队伍却始终没有停在任何一个房子门口,只是围绕着居民区,走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保罗开始疑惑:这家人到底住在哪里?

但突然间,他想起前天夜里刚刚从一位医生那里听到的一件事:在这场空袭中,一枚炮弹击中了平民区的一幢房子,煤渣砖堆砌而成的二层小楼瞬间被夷为平地,10名家庭成员,在学校做门卫的父亲46岁的法奥德、四岁的儿子默罕默德和两岁的儿子苏赫卜当场遇难,其余人均受伤住进了医院,包括另一个两岁的孩子,伤势最重的是母亲,仍处于昏迷之中……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那一家人。他们之所以一直在走,因为没有家可以回了,而且,其余的家庭成员都在医院里,”保罗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么,这个葬礼该如何继续呢?”

送葬队伍继续游荡,当经过一个狭窄、阴暗的小巷时,一束细碎的阳光不期而至,打在两个被白布包裹的孩子的脸上,也打在送葬人的脸上——保罗看到送葬的人们扬起愤怒、痛苦又夹杂着无奈和难以言说的悲伤的面孔。

他说,他忍着泪水,按下了快门。

这是2012年11月20日。大约三个月后,这张名为《加沙葬礼》的图片从124个国家、5666名摄影师提交的10万余张照片中,被评选为201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年度照片,以及突发事件单幅一等奖。

这一届荷赛评委会主席,美联社摄影部副主任圣迭戈·莱昂评价说:“孩子幼小的尸体与男人们愤怒、悲伤的表情结合,与读者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得照片更具有张力。加沙因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成为 2012 年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因为这场战争,许多当地无辜的百姓丧生。这张照片正是对这场战事的最好总结。我常说,好的图片冲撞着你的心、脑以及胃,保罗·汉森的照片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几乎每次去都像是同一次旅行”

今年50岁的摄影师保罗·汉森,双鬓斑白,却眼神黑亮,那是一种职业摄影师特有的敏锐凌厉的目光,夹杂着掩埋在内心深处的冷静温柔。

从19岁入行开始,他一直与照相机为伴。2000年,36岁的保罗被瑞典《每日新闻》报聘用,几乎就在同时,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保罗被派往加沙地区报道此事。从那时起,他几乎跑遍了世界上所有发生过战争与争端的地区:阿富汗、刚果、伊拉克、黎巴嫩、苏丹、乌克兰、利比亚、坦桑尼亚……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刚刚结束对伊位克的报道任务。那里刚刚发生“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极端武装组织攻占多座城市的突发事件,短短几天内,武装分子占领了石油炼化厂,洗劫了银行,炸毁了警察局、军营和法院,并释放了多所监狱中的上千名囚犯。

这是保罗第五次伊拉克之旅。“我没有计算过我到底报道过多少个国家和多少场冲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好像自从我开始为《每日新闻》报工作,世界就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他唯一能够展示的,是他拍摄的照片——在阿富汗喀布尔(Kabul)的难民营里,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正独自玩着一只红色的气球。她的身旁是一个个用破布勉强撑起帐篷,坑坑洼洼的地上满是垃圾;在肯尼亚的基苏木(Kisumu),一名12岁的男孩在动乱中被警察击中了头部,他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去,医生帮不了他,只能默默地将他送入冰冷的停尸房;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个衣服上破了两条大口子的孩子,因为在帐篷搭建的临时住所外发现了一个塑料袋高兴不已,着迷地扔着玩儿,另一个孩子则艳羡地在一旁观看;在伊拉克,一名21岁的男子被子弹击中头颈,双目紧闭,奄奄一息,而他年迈的父母坐在一旁老泪纵横,无助地守候着儿子最后的时光……

但他去的次数最多的,还是加沙地区。从2000年开始,他已经对那里保持了14年的关注。“但几乎每次去都像是同一次旅行。”保罗说,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伤感,“我几乎没办法区分每一次单独的旅程。”

巴以矛盾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又最久拖不决的矛盾。民族、宗教、文化、历史、领土、资源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交织,旧恨新仇,矛盾此伏彼起却从未间断。

据法新社报道,以色列人权组织B'Tselem在2009年的报告中称,1989年到2009年间,巴以冲突已造成8900人死亡。在以色列境内及占领区,7398名巴勒斯坦人被杀害,其中包括1537名未成年人;而巴勒斯坦人则杀死了1483名以色列人,其中包括139名少年儿童。

“交战各方——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这是它们共同的政治失败。”保罗·汉森说:“也许有人会说,加沙地区的冲突是两个民族间的冲突。但是,很遗憾,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无论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是这场由两国政客、国际势力和双方的极端主义者操控的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无辜的人民被绑架在冒着硝烟的战车上。在不安与恐惧中,他们误以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靠山,可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滴血的武器。”

“无辜的平民永远是受害者”

14年来,保罗·汉森目睹了近六十场葬礼。但这场“加沙葬礼”无疑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

2012年11月10日起,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陆续向以色列南部地带发射了150多枚火箭弹,造成以方多人伤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邀请多国驻以色列外交官员前往以色列南部地区,查看当地遭受袭击情况后,宣称“以方已经对袭击忍无可忍”。

11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展开“云柱行动”,对加沙地带展开一系列军事报复行动。作为代号的“云柱”,源自《圣经》,在出埃及记中,神奇的云柱指引以色列人越过了沙漠并保护他们免受迫害。

国际社会纷纷表示关切和谴责,联合国安理会也在当晚举行了紧急会议,但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云柱行动持续了一个星期,击毙了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里及其儿子,炸毁了哈马斯总部大楼,摧毁了哈马斯设立的伊斯兰国家银行加沙总部,11月21日,在埃及政府的斡旋下,双方宣布停火。8 天时间,巴勒斯坦方面宣布有近 160 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300 多人受伤,超过半数为平民;而加沙武装人员也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1400 多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保罗·汉森于当月18日抵达加沙地区。他和同行的记者们安顿在Al-Shifa医院旁边的一个小旅馆里。Al-Shifa医院是加沙地区最大最主要的医院,大部分伤者都被送到这里医治,因此也成为另一种信息集散地。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著名的挪威共产党人麦兹·吉尔伯特,他是位白求恩式的人物,一直致力于帮助提高巴勒斯坦地区的医疗水平,已在加沙地区工作超过30年。

正是吉尔伯特医生将《加沙葬礼》图片中那一家的悲惨遭遇告诉了保罗。“一家人正在看电视,以色列的导弹便从天而降。”吉尔伯特医生说,“现在我们焦虑的是,等那位深度昏迷的母亲醒来后,该怎么告诉她,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已经死去了。”

那天晚上,保罗·汉森听到的悲惨故事不只这一个。悲剧随时可能降临在任何人身上。医生们连续多日抢救受伤平民,已精疲力竭,但每当救护声载着伤者呼啸而至,大家还是咬牙冲上去。另一件让保罗难忘的事情便发生在这一瞬间。当一位医生冲上去抢救一个被送来的小男孩儿时,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更悲惨的是——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儿子。

“如果一定要说我最难忘的战地经历,我会说是孩子们。每当看到那些在战争中生命垂危,或已经死去的孩子们,我的心都碎了。”保罗说,他自己有了女儿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但我很难说出任何一个个例,它们全都排山倒海地涌入我的脑海。”

尽管以军强调,云柱行动的目标是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但事后人权观察组织的调查结论显示,保罗所拍摄的《加沙葬礼》这家人,尚未发现任何与哈马斯有关联的信息,父亲仅是一个学校的门卫。“我想是他们搞错了,”保罗说,“我不认为以方想要杀死这家人。可是,只要轰炸这样人口密集地区,就会杀害无辜的人。双方都错了,哈巴斯不该向以色列发射导弹,以色列不应该用军事行动回击,双方应该坐下来好好协商。可惜这只是我们的视角。这可能很难,但总要有领导人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所经历过的战争其实都是一样的:无辜的平民永远是受害者。他们忍受着饥饿,被抢劫、被强奸、被殴打甚至被杀害。”保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个人内心中的战争并没有一幅具体的画面。它只是死亡的气息和无尽的哭声。”

“我们vs.他们”的对立,正是灾难的配方

让保罗·汉森所料未及的,是这幅图片发表、尤其是获奖后,他所收到的反馈。

他收到了一些攻击邮件,但并没有事前想象得多。他本以为还会收到巴以双方对这张图片内容的解释或批评,但也没有任何直接的反馈。“大家似乎避免去谈论图片的内容,而去评论它的质量。它太暗了;调子过于柔和了;或者后期加工过度了。”

忽略拍摄内容而质疑图片质量的声音如此之多,世界新闻摄影协会不得不将保罗·汉森的原片分别送给三位摄影专家做评定,专家们逐像素逐像素地检查过后,宣布这张图片没有任何人为作假行为,其后期加工的尺度也没有损害其真实性。“我意识到这的确是一幅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的照片,它的内容太过政治化了,许多人不喜欢他,尤其是政客,因为这幅照片揭露了政治上的失败。”

但同行的评价给了保罗信心。除了荣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年度照片外,2013年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也将头奖授予了保罗,这张图片还在美国摄影记者协会的2013年度评选中,被授予国际新闻类别的特别奖,和图片故事二等奖。

“这些评委都不是业余选手,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可以诚实地说,我不知道还有哪幅照片获得了比这幅照片更多的证明。但这并不仅是我个人的证明,这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力量的证明。”

令保罗遗憾的是,14年来,他所拍摄的加沙战地新闻图片并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他不可避免地感到疲惫。

“一张照片根本无法展现出战争中真实且复杂的局面。”他说。事实上,除去死亡,大多他所亲眼目睹的争端地区的生活也与主权、利益等毫不相关,“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无关紧要的琐碎的片段”。

一次,保罗一行去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打算报道当地一家肥皂工厂,以便呈现些战争以外的故事。在检查站,等待通过的人们排起了长队。排在保罗前面的一辆出租车里坐了一个孕妇。保罗看到她正在哭,原来她的羊水破了,已经开始生产,但检查人员不允许她通过。站岗的年轻士兵看起来“紧张得像在地狱里”。保罗和他的同事上前去替那位孕妇解释,请求放她通过,年轻的士兵一言不发,只是用枪指着他们(保罗后来在附近一医院里见到了这名妇女,那时她已成为一个男孩儿的妈妈了)。

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们看到一辆被以军坦克轰炸的小轿车。司机严重受伤,还有一位大约20岁的女子坐在座位上,已经死了。人们都围着这辆车。因为检察站不允许伤者通过,甚至死者也不行,因为他们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件。

“充满了乏味、愚蠢的折磨。”保罗说,或许那些年轻的士兵仅仅是害怕,害怕眼前发生的一切,害怕他们的上级。而在保罗看来,这才是恐怖行为的基础——年轻人在日常生活的巨大压力下,产生了精神上的迷失。“这并不是人民的问题,而政治家的策略。”

“战争是人民愚昧无知的结果。”保罗解释说:几乎所有发生战争的国家都有舆论管制,而信息管控以及随之而来单向度思维模式以及反智主义,成为了恐惧的温床。“而恐惧会带领人们走向‘我们 vs.他们的对立,这正是灾难的配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当权者们不仅会消灭那些所谓的外来敌人,也同样会在某一天消灭他们的人民——一旦民众们表达出他们对民主与开放的真实渴求。”

但一切并不总是这样悲观。战争中总还有令人感动的事情发生。

在南苏丹,饥饿的难民们坚持从自己为数不多的食物中分出一半给保罗和他的同事们吃;在利比亚,当地人不顾自己的安全,冒着巨大风险帮助他们完成采访;其中一位60岁左右、面色和善的老人,平静地答应了保罗的请求,又接着很抱歉地告诉他们,但他只能工作半天,因为他的儿子昨天被杀了,他担心有悼念者要来,因此必须回家看看。

这位老人的平静让保罗意识到自己与当地人最大的差别。“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离开这里回家,可他们却是永远生活在这里。”

保罗感到遗憾的是,14年来,他在加沙所拍摄的照片并没给当地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甚至他可能还需要继续“不幸地”奔赴那里——因为冲突远未结束。

既然如此,这样做的意义又是什么?

上一篇:南京德语学习去哪家下一篇:最后一课读书心得总结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