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交流材料范文

2024-08-25

扶贫交流材料范文(精选6篇)

扶贫交流材料 第1篇

全国地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开拓思路,创新模式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残疾人脱贫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006年11月28日)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共建立省、市、县及镇级基地100多个,依托基地组织培训了10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辐射带动40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转移安臵了6000多名残疾人在各个就业基地集中就业,带动20000多名农村残疾人实现劳务输出,在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基地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基地建设发展方向 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在我省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省残联领导对如何搞好基地建设极为重视,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郭德勤同志在多个会议及不同场合谈到如何 搞好基地建设时都反复强调,残联组织不要单独建基地,建设基地要符合“三个一”(即找一个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一个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场地、一个好项目)要求;省残联分管扶贫工作的林圣德副理事长提出基地建设要达到三赢的目标,即使基地老板有效益、促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受益。由于基地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筹建基地建设工作中,严格按照“三个一”要求和“三赢”目标,积极与社会热心企业合作,以公司(企业)为载体创建基地,同时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意与合作的公司(企业)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残疾人受益的同时,让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使基地建设少走弯路,更好地扶持残疾人。

二、创新模式,建设残疾人扶贫和就业基地

一是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我省粤西和粤北地区,侧重于通过建立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发展种养业;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由残联与适合残疾人种养和技能培训的企业或种养大户进行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村残疾人免费进行种养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的基地还实行类似小额贷款的实物借贷扶持方式,把种苗、饲料、肥料等按照优惠价格先送给残疾人种(养),待产品回收时再扣除成本,帮助没有启动资 金的残疾人有信心、有能力发展种养业;部分基地也安排适合的岗位给残疾人就业。全省已建立粤西(茂名市)、粤北(韶关市)、粤东(汕头市)3个规模较大、功能配套齐全、扶贫效果较好的省级基地(均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创办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协议书”),以及市级、县级、镇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点、站)100多个,按照省残联要求,每个地级以上市都建有至少一个综合性的扶贫基地,部分市还因地制宜建立一县(市、区)一基地、有的县实行一镇一扶贫项目(扶贫点或站)。项目除了养鸡、养猪、养鱼、水果种植等传统种养业外,也有鸽子、海狸、肉兔、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业。在各级残联的努力下,这些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在扶持农村残疾人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地建立后,由基地制订培训计划,市、县级残联负责组织、接送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学员,必须是有劳动能力、有种养计划或有发展种养业愿望的残疾人。培训结束后,基地向学员提供优质优惠种苗、技术跟踪、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回收等服务,确保残疾人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茂名市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全省建设得较好的扶贫基地之一,基地依托载体企业——化州光辉养殖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基地内建有培训教室、阅览室、饭堂、宿舍、活动室和篮球场等设施。基地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聘请专业农科老师和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授课,主要讲授猪、鸡、鸭、鱼等的饲养以及果树、蔬菜等种植技术,并安排专人管理;培训结束后,由劳动部门和残联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基地还向残疾人提供优惠猪苗、鱼苗,对有困难的学员给予资金帮助,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种养业的学员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及时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对产品销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市场价格实行回收。几年来,基地共组织了十五期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1000名学员,扶持了近500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为了拓宽扶持残疾人的方式方法,基地又根据饲养母猪的有利条件,在省残联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流动致富母猪”扶持残疾人,探索和尝试扶持残疾人的新办法。具体操作是,基地从养殖场挑选一批配好种的良种母猪,免费供给贫困残疾人饲养,待母猪产仔后,猪仔留下,母猪经配种后再送给另外一批残疾人饲养,通过这些母猪不停地流动,滚动扶持残疾人。有的贫困残疾人饲养致富母猪后,一年的收入就基本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目前已通过“流动致富母猪”扶持了60户贫困残疾人,其中有50多户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二是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基地,转移农村残疾人劳动力集中就业。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企业较多,但人多地少,我们通过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把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到企业集中就业。残 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是由残联与当地热心民营、私营企业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定点就业、集中管理”形式,帮助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并安臵就业,组织他们劳务输出,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福利型企业,而是以民营或私营企业为载体,对残疾人进行定向培训后定点安排就业,并进行集中管理,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一种做法,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有效形式。基地根据用工需求,把招收残疾人人数和有关要求提供给当地残联,残联负责组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送到企业工作,对路途较远的地区,则由基地派人到当地招录,方便残疾人;需要跨地区招收残疾人的,省残联积极协助,把招工人数分配到有关市,并参与组织落实工作。基地为残疾员工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组织残疾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简单手语,便于管理和加强与残疾员工沟通,倡导健全职工要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残疾员工在基地享受同工同酬、平等晋升机会及其它用工待遇。各级残联与基地密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残疾人工作情况,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逢年过节组织慰问活动,省残联每年中秋节都安排一定资金对部分基地的残疾员工进行慰问,让残疾员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残 疾员工大部分都安心工作,积极学习技术,努力拼搏,在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也赢得社会的尊重。几年来,全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如江门市荣盛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安臵了600多名、惠州市侨兴公司安臵了近500名、汕头无语珠宝集团安臵了200多名和潮州升煌陶瓷有限公司安臵了200多名。规模小一点的基地,有安臵100多人的,也有安臵几十人的。基地项目的种类包括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宝石加工、陶瓷制作等等。实践证明,组织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能帮助残疾人在较快时间内创造财富,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终生受用,确确实实是一条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汕头市地处粤东,人均1分耕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是一间从事金银珠宝的制作加工,总资产达2亿多港元的外资企业。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001年汕头市残联与该公司合作建成“汕头市残疾人永桂宝石工艺培训基地”,2005年省残联、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残联共同签订“广东省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安臵——汕头基地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基地内建有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成为集残疾人教学、培训、就业、生活于 一体的培训基地,几年来基地共组织培训农村残疾人300多人,其中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聋哑人)被安排在公司就业,100多人成为珠宝加工的能手,残疾人魏顺喜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技能竞赛中获得金银首饰加工项目第二名;基地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手语,使很多管理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手语知识,能与聋哑员工进行简单的交流。基地在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学习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残疾员工自由恋爱,组织家庭,并为18对残疾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帮助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2004年,公司又投资近100万元,建成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汕头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特聘专业教练开展举重、田径、羽毛球、篮球及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残疾员工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在各种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该公司在汕头市中心繁华路段开设了第一家中国残疾人无语珠宝中心店,售货员全部安排聋哑姑娘,同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无语印象”加盟店,扩大安臵聋哑残疾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视察基地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朴方主席还为基地欣然题词“自强不息”,予以鼓励。

三、转变观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分类培训 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残疾人要实现就业,必须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是能否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中,注意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的路子,依托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如与劳动部门的培训机构成立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以就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又与技工学校共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等。我们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组织残疾人开展短期培训、定向培训和高级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努力适应残疾人就业或从事种养业的需求,从残疾人的实际出发,确保残疾人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避免盲目培训或重复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利用基层农科部门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短期的种养技术培训,或者是组织准备到企业就业的残疾人进行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等;定向培训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开展定单式的培训,另一种是重点培养高级残疾人技工人才。从2005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从智力扶贫工程中安排了50名指标专门用于招收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生就读技工学校,今年又增加到了100名。这些贫困残疾学生除享受减免3500元/年的学杂费、毕业后100%推荐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残联还给予每名残疾人学生每年2000元的生活等补贴。这些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经过3年正规、系 统的学习,将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大有作为。

四、强化残联指导和服务意识,规范基地管理 省残联党组、理事会一直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把它作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认真研究和部署基地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通过会议或下发文件等形式下达各地。在开展业务方面,省残联教就部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各级基地在筹建及开展业务方面加强指导,在基地考察、项目选择等方面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以保证基地建设各方面能顺利进行。省残联拨出专款,与省农科院合作制作一批种养技术光盘,免费发放给各市,用于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各市扶贫干部的业务和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对筹建基地和开展业务工作的正确认识,省残联于2003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残联就业扶贫干部培训班,介绍了茂名、汕头、惠州、潮州等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使基地建设在全省更加统一认识,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努力方向,推动了基地更快发展。今年3月,省残联又在茂名市召开全省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研讨会,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为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及管理,省残联近期印发了《广东省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办法》,明确各种基地建设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奖励示范基地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基地创建示范基地,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促进基地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在各地筹建基地过程中,对规模较大、扶持残疾人效果较好的基地,省残联将该基地升格为省级基地,参与共建,并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合作企业、当地残联共同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书或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保证基地的顺利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保障基地持续发展 省残联不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开展基地建设,还努力争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基地的补贴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省残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农行、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广东省农村“十五”残疾人扶贫计划》,并明确规定每年省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安排20%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补助。2002—2006年,省级共安排5260万元就业保障金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专项补助;据统计,全省各级残联共投入基地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省残联一次性补助每个省级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经费50万元、市级基地10—20万元、县级基地5—10万元,每年还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和扶持效果,再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省残联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培训、扶贫、教育专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残疾人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指导各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扶持残疾人。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建设残疾人扶贫、培 训、就业基地有深刻的体会:

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建好基地的保证。我省第一个省级基地建在茂名,就是因为茂名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茂名市残联给予积极配合。省残联在化州光辉养殖场考察选点的时候,茂名市陈亚春副市长时任化州市委书记,他亲自陪同一起考察,一起拍板定下来,而且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省里把这个基地建设好。我们觉得这样的条件对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这个基地一定能办好。所以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要建设好基地,一定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地才能建立并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在茂名建设粤西基地取得成功的经验体会。

二是找准“三个一”是建好基地的前提和关键。按照郭德勤理事长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对号入座来选准老板、选准项目,创造办基地的条件,“三个一”标准是衡量基地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热心老板,光靠残联唱戏不成,残联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搞基地,一定要依托老板,因此找准一个热心老板很重要,合作的老板有爱心,就能更加理解残疾人事业,少一些功利思想,对残疾人多一份关心,如茂名粤西基地依托的化州市光辉养殖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地老板李学森先生既是一位种养能手,又是一位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每期培训班从开班 到结束,他都认真负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亲自为学员上课,把自己多年从事种养业的经验和用高价买来的各种饲料配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又如汕头市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潮州市升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烈先生对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就业都是不遗余力;项目也要选得很准,要与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密切相关,同时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当中得出的另一条经验。这将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必须考虑遵循的一个问题。

三是各级残联的积极配合是建好基地的重要环节。省残联提出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设想后,各地残联积极配合,按照有关要求,把基地建设作为残联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没有各级残联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进行谋划,我省将很难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效果。可以说,各级残联这几年在基地建设、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建设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使残疾人受益,使残疾人通过我们的服务最终实现就业、实现脱贫和致富奔康,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坚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残联系统的重要作用,只有上下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四是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进行基地建设,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下发一个文件或者一个号 召,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和有效指导,否则基地建设就会走弯路,达不到扶持残疾人的要求或者实现不了制定的目标。建设基地不是一种摆设,基地建设的主要考核标准或衡量的尺度,要看有多少残疾人通过基地培训辐射带动受益和实现就业脱贫奔康,说到底考核的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基地能让多少残疾人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的跟踪服务,进行业务指导,使基地真正发挥这样的作用。几年来我们也很注意对基地发展的动态包括各方面的业务加强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省基地建设已摸出了路子,我们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信心更足了。

扶贫交流材料 第2篇

果子园乡人民政府(二00九年 月 日)

果子园乡是集边远、高寒、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乡,全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乡辖8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3735户,1.6万人。截止2007年底,全乡共有贫困人口2655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681人,低收入人口1974人。2008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重点贫困村为主攻点,围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劳动力科技培训、加大劳务输出转移力度,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整合资源财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人专抓。

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强化组织。以乡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组、以人大主席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督查组,以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为组 长的工作组。二是强化了督查、检查和考评。每季度开展一次对干部结对帮扶,全乡扶贫任务目标落实情况,整村推进项目等工作的专项督查考评;每半年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对扶贫项目的可行性和扶贫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一次监督评议,三是县领导率先垂范,县帮扶单位真心扶贫。县委常委、副县长赵权同志全年先后四次到乡村指导扶贫工作,并帮助从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协调资金14余万元,解决了扶贫项目资金的不足问题;扶贫牵头单位水利局、统计局和气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不仅多次来乡村指导扶贫工作,而且都从本单位拿出近10万元资金支持我乡的扶贫工作,县扶贫办的领导也先后两次来乡村检查、指导、督查工作。四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村和乡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实行乡班子成员联系到村,乡直单位结对到村,指定牵头单位和牵头人,明确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职责和考评办法。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通过标语、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扶贫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二、多措并举,合力攻坚,确保年度脱贫任务按期完成

2008年以来,我们始终抓住群众增收这个关键,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一是大力抓好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高山有机稻、蚕桑、沟鲶鱼养殖、畜禽防预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积极选送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年参加市、县举办的电工、微机、驾驶等专业技术培训,全年共开办培训班30余期,累计参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二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茶、蚕桑、板栗、有机稻等高效农业,全乡年种天麻10000平方米;养猪1万头,出栏7000头,养羊2600头,养牛1500头,养蚕6300张;年产板栗350吨。新发展油茶550亩,抚育油茶1500亩,新栽毛竹1000亩,新栽桑500亩,改造老桑园500亩,发展有机稻500亩。三是发展劳务经济。我乡累计劳务输出达5600余人,年劳务收入近亿元,劳务输出收入逐渐成为群众增收主要途径。四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财政等资金,投资200余万元,整修了48口当家塘,23道堰坝(渠),新修3000米河堤,13公里村组道路和31公里通村水泥路附属工程,新建桥梁3座,兴建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解决了6000人的人畜饮水工程。五是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在县财政局的关心支持下,在龙墩村、佛 元等开展村级互助资金帮扶试点村,投入财政资金13万元,从乡信用社协调小额贷款8万元投放到50余户农户中,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六是极力做好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针对留守在乡贫困户,全乡123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23户贫困户,帮助他们选项目,指导他们发展生产,引导他们进入销售市场,并捐助扶贫资金12150元,着重帮助解决发展生产无启动资金和子女就学无学费等迫切问题。通过多措并举,全乡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2777元增长到2008年3565元,增幅为30%,2008年41户134人解决了温饱,93户370人走出了贫困。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确保重点村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2008年在县扶贫办、水电局、县统计局、气象局等帮扶单位的大力援助下,被列为整村推进的龙墩村围绕扶贫推进“8+1”标准要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强力推进重点工作。一是解决了交通、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村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实行“一事一议”争取上级扶持和群众筹资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村组道路建设。投资31.8万元新建1座长47米,宽6米的大桥,解决11个居民组,1100人出行难的问题;投资15.35万元建高位饮水两处,使800多人能吃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资21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新修了大竹园、杨湾、复河、胡老湾两条8.64公里组级公路,修通2.98公里中湾---花石的公路。二是强化了阵地建设。投资16.95万元将村部进行了改造、扩建了5间150平方米办公活动场所。三是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投资85万元建立“安徽省金大寨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主要开发油茶及毛园竹、中药材基地;投入11.5万元用于村中心村庄基础建设,发展高山有机稻250亩;投资75万元建沟鲶养殖基地一处。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8.92万元,整修6口当家塘,投入2.5万元整修田下湾大堰,增强了旱涝保收面积。全年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6项,总投资99.22万元,上级投入资金89.2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整合库区移民项目17万元,向上争取财政扶持发展资金22.22万元,省交通厅、水利局等有关部门支持2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社会融资10万元,确保了整村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整体工作推进,基本上实现了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畜饮水状况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通过开展2008年扶贫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扶贫先先扶志,扶贫先扶技,必 须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必须真扶贫,扶真贫;必须争取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多措并举,合力攻坚,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扶贫交流材料 第3篇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副司长李越,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助理鲍峰庭,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副主任饶振华、钟炳明,九江市政府副市长赵伟,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广东等全国17省(市、自治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齐聚江西,共同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扶贫搬迁工作。

现场:修水扶贫搬迁让各省代表震撼

据了解,江西省目前有贫困村3400个、贫困人口385万人,其中有100多万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江西省在以前有土安置扶贫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无土安置扶贫方式,闯出来一条新路,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修水县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特困片区和全省水库移民大县。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有24.9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4.1%。

近年来,修水县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扶贫搬迁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创新思路、创新办法,本着城乡统筹、规划引领,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典型引路、梯度推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采取“两分两换六联动”的工作办法,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自2003年实施扶贫搬迁以来,修水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6亿元,移民搬迁山区群众1.2万户6.2万人,完成了12个行政村以及程坊乡的整体搬迁,有效地缓解了贫困状况。

与会人员在修水县首先观看了该县推进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为主题的专题片《追梦路上》,并先后到修水县整体移民搬迁示范点——良瑞小区、汽车贸易市场、城市展示馆、辉运饰品公司、鹏宁小区及搬迁地溪口镇上庄村、下庄村、溪口扶贫移民养老院、大椿乡茶坑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修水县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相关情况。

最具代表性的良瑞安置小区是修水县今年启动整体移民搬迁工作而实施的第一个示范性小区。该小区占地面积398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82栋房屋,其中住宅80栋3216套,可容纳1.2万人居住,娱乐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所、警卫室、幼儿园等各类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建设自今年4月份开始征地拆迁,6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竣工42栋,2014年1月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考察中,代表们边走边看边询问,对修水县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修水县扶贫工作做得扎实有规划,值得大家学习。移民进城区和进园区后的公共设施服务和配套都十分完善,作为一个财政收入并不算很高的县,修水能有这样的大手笔、大投入非常难得,他相信当地移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福建省农办扶贫处陈斌

“修水的安置点建设很好,就像城里的商品房一样,与城市很好融为一体,同时还把后续产业和产业园的建设都结合在了一起,让农民搬出来以后,真正实现就业。”

——贵州省扶贫办外资中心副处长刘蓉凡

“看了修水县的整体移民搬迁工作启发很大,感觉有几个特点:一是组织力度大;二是投入力度大;三是整合资金力度大。最难能可贵的是后续产业发展已经开始,扶贫不仅能移出来,而且有保障。回去之后,会向省委、省政府做详细的汇报,以带动整个云南的异地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发展。”

——云南省扶贫办易地处副处长王贤林

“在修水参观很震惊、很震憾,修水县大手笔、大动作、大声音体现了三中全会精神,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很好的解决了贫困老百姓眼前困难和后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很值得大家学习。”

——湖北省扶贫办副主任项克强

“从修水县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来搬迁扶贫的规模之大,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效果之明显。在实地考察时,和当地老百姓聊天可以感觉到这项工程深受老百姓欢迎,这项工作的成效也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江西的经验值得总结,江西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值得学习。”

——河北省扶贫办副主任李卫忠

经验:江西扶贫搬迁的探索与实践

修水县的扶贫搬迁工作是江西省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3年江西在修水、龙南等4个县进行了扶贫搬迁进城进园集中安置试点,搬迁1.5万人,受到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对江西省扶贫搬迁的主要经验与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经验之一,就是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经验之二,坚持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考虑到搬迁农户对安置地的多种要求,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务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到中心村。同时,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努力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宣传教育等,帮助移民尽快就业,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经验之三,为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让利于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可享受政策叠加补助。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经验之四,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好县域总体发展规划和搬迁移民规划,确保所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经验之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并且,注重引导社会帮扶,将社会扶贫和定点扶贫向搬迁进城进园的移民户,特别是贫困户覆盖和倾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共建共享的格局,从而实现了扶贫搬迁工作的新突破。

章康华主任指出,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著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大、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组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

对于江西搬迁移民工作的未来发展,章康华主任信心满满,现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

展望:学习总结“江西经验”推动扶贫搬迁工作新发展

扶贫搬迁,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帮助贫困群众走向富裕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国务院扶贫办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开发指导司司长海波在会议总结发言时强调,江西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思路是实干出来的,创造了令全国振奋的“江西经验”,各地要珍视这些经验,这将对各省市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海波认为,扶贫搬迁“江西经验”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强调了扶贫搬迁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尤其表现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上;二是扶贫搬迁工作在微观操作上很好地体现了精准性、参与性和持续性,尤其是参与性做得充分、到位;三是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时十年,终于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四是在实施扶贫搬迁工作中始终注重创新,特别是在土地制度创新上,如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

海波司长还对今后全国扶贫搬迁工作提出发展思路,一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扶贫搬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二是随着国家扶贫力度逐步加大,各地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应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帮富不帮贫”的质疑;三是要争取在2014年正式出台扶贫搬迁工作意见,主要先解决如何搬得出和资金如何用的问题,提出并细化迁出村条件、会同财政确定扶贫资金用于扶贫搬迁对象的标准和加强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监督,明确将扶贫搬迁工作纳入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四是鼓励各省、市开展扶贫搬迁试点,提倡先行先试,奖励先进奖励典型;五是与相关省、市扶贫办合作开发移民扶贫教学案例,2014年要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

会议还一致通过了江西搬迁移民扶贫进城进园集中安置作为一个典型示范案例将在全国推广。

总结交流经验 落实精准扶贫 第4篇

村企聯动,结对帮扶。南通启吾农产品有限公司今年与周边三个村的领导商定,每个村挑选出10个贫困户和低收入户作为企业的扶助对象,实行村企联手扶持,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改变贫困家境。前两年企业利用蚕豆收购、加工等有利条件,通过无偿提供蚕豆种、提高收购价格、进行技术指导等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提高收益。但由于近几年来蚕豆品种不断退化、病虫害频发,蚕豆产量连年下降,贫困户的增收幅度不大。今年,企业拿出一批专有资金,对蚕豆进行原种培植,然后把这些原种全部无偿提供给这些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种植,再用高价收购他们的蚕豆,使贫困户的收入成倍增长。黄海滩涂有限公司连续8年为周边三个村的群众缴纳合作医疗费,今年以来,本着“信息互通、大事互商、难事互帮、实事互办”的原则,重点从养殖、经济、助学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帮扶。如在助学上,公司定向扶助关心下一代工程及贫困学子,拿出几万元钱建起“爱心服务站”,为特困户家庭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

无私奉献,余热生辉。南阳镇启益养羊协会会长邢耀帮今年已经78岁了,曾经多年担任乡镇领导,退休后工资收入也比较可观,按理说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他总想为社会、为家乡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想到家乡启兴村还有一些五保户、低保户、身残重病户、净农户、无子女户等家庭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算算总共有20多户。为了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他通过考察调研后,成立了村养羊协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一方面多次到市镇老促会反映情况,申请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到多家银行争取贷款,今年他又通过儿子担保,到农商银行贷款10万元,分别借给四户贫困户。他的养羊项目连续3年列入市老促会的扶贫项目。今年年初,他通过周密考虑,最后根据其家庭困难状况并且养羊已经达到5头以上的20多户贫困户,分别给予300至2000元的扶助资金,有的帮助买小羊,有的支持搭建养舍,有的支持柴糖机。这些扶助资金虽然有限,但在贫困户中很快掀起了养羊高潮。

利用专长,扶贫一方。王鲍镇庙桥村村民倪忠辉,是市镇两级老促会一手培养起来的致富典型,他种植的香酥芋艿、“双胞山药”、富硒香芋,已经成为启东特色的“地产三宝”,销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近几年来,他把老促会多年来的关心和爱护送给周边镇村的千家万户,帮助许多贫困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今年,在倪忠辉的扶持带动下,周边镇村种植“地产三宝”的农户发展到1000多户。为了让这些特色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产业,倪忠辉把“地产三宝”高产栽培技术等资料翻印好分发给农户,还走村串户上辅导课,手把手地传教栽培技术,受益农民达1000多人。保田村仇能昌等6户贫困户,年老体弱多病,家中又缺少劳力,合作镇锦荣种植合作社朱锦荣就派人把他们家的2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麦子,并帮助精心管理。到了收获季节,又用极械帮助收割好、烘干后送到他们的家中。南通龙大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通博大禽业有限公司是多年的养殖企业,特别是对家禽养殖富有经验,董事长陆俊杰和敖志飞利用这一专长,今年以来分别扶持10多家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狼山鸡和三黄鸡养殖,种苗由公司提供,技术由公司指导,销售由公司负责。启东鹏华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蔡辉利用果蔬种植这一一技之长扶持10多个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果蔬种植,为他们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启东市锦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结合饲养奶山羊的一技之长,扶持周边20多户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养羊事业。

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第5篇

扶贫济困送温暖,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

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

感谢宣传部领导给我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各位同仁交流、汇报我校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不当之处,请指正。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脱贫的“扶助”效果。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的硬任务,习主席要求“2020年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教育系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以及《副县长张亚冰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作风大整顿暨教育安全、教育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山的讲话》精神要求,结合xxx镇实际情况,我校扎实、有效开展了扶贫相关工作。

教育扶贫主要涉及两方面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学生。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包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学校责无旁贷,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微信群、下发教育扶贫一卡通、家访等形式宣传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教育资助和“四免”政策,建立帮扶和走访慰问台账。

二是帮扶措施到位。我校选派素质好、有爱心、工作积极性高的领导、教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包保帮扶,深入到建档立卡学生家中,了解家庭状况,深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他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人、成才,将来回报社会。真正做到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三是资金落实到位。除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及时发放四免补助资金外,本我校还组织师生开展了两次“爱心助学”活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献爱心,捐款捐物,两次活动共捐款8750元,捐款用来为我校18名建档立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上交自费书书费等,做到上学不花一分钱。做到不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孩子因学致贫,更不能因贫辍学。

营城子中心校共包保贫困户13户,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定期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解读国家扶贫政策、送去生活必需品,奉献爱心,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谋求福利、加快脱贫步伐,助力脱贫攻坚。

贫攻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用“心”帮扶。我校要求有扶贫任务的党员干部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关心去取得群众的信任,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民情,摸清致贫原因,对贫困户立档建卡,实行一对一帮扶,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朋友,用真心换取脱贫信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汇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这场战役早日得胜。

扶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重视精神上的扶贫,既扶志又扶智,向群众宣传新思维、新理念,让群贫困户转变观念,提升脱贫意识,主动脱贫,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脱贫工作始终,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第6篇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xx市始终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和关键举措,全力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业项目资金强基、科技兴农兴业服务四大工程,呈现了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实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程

一是不断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优势产业,持续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进一步做实年度产业发展扶持规划、细化精准到户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精心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培育以富硒茶叶、优质肉牛、特色水果、旧院黑鸡为主导的长远致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富硒马铃薯、高山蔬菜、板角山羊、旧院黑鸡、生猪、蜂桶中蜂等短期能增收的特色产业。在达陕高速公路沿线新发展茶叶产业示范带,以旧院片区为中心发展旧院黑鸡500万只,以蜂桶乡为核心发展蜂桶中蜂3万群,在中高山乡镇发展中药材3万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培育“五小”庭院经济,制定贫困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主动通过“蔬菜篱笆园+n”模式,实现就地持续稳定增收。全市11659户贫困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投入补助资金3400万元,确保产业精准到村到户。三是全市积极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优良环境,同时,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项目,增加就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xx富硒茶叶、老腊肉、红豆腐、蜂蜜等大巴山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持续壮大。四是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狠抓旅游扶贫示范创建、产品开发带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八台山—龙潭河“龙头景区”,科学推进黑宝山、烟霞山、鱼泉山等重点景区综合开发,全力推进太平镇牛卯坪村旅游扶贫示范引领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扶贫配套发展农业产业,打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产业发展。针对当前贫困村、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现状,坚持“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原则,精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探索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所有贫困村主导产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让80%以上贫困户通过主体带动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二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专合服务、金融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政策,多方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和社会投入。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发展。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财政周转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联合组建股份合作社发展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与产业基地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分享产业发展利益,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17年,扶持发展农民专合社102家、家庭农场132个,培育省级示范社2个、示范场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人。

实施产业项目资金强基工程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2017年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国家养畜示范项目、退耕还草项目等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基地建设。二是不断巩固项目成果。加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项目、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机耕道工程建设,抓好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网点设备采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精心包装招商农业项目8个,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会展招商5次,引进国储投资8亿元开发富硒茶产业,九硒农牧累计投资近3亿元发展生猪产业。

实施科技兴农兴业服务工程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支撑作用,选派170名农技人员进驻170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举办培训班880余场次,培训贫困户43800余人次。二是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520余场次,解决技术瓶颈问题2653个。三是组建10个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累计到非贫困村开展技术巡回服务315次,培训贫困户3620人次。四是开展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通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实现贫困村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今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350人、新型职业农民1250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

【篇二】

xx省xx市院上镇党委政府按照“引进项目增实力、发展产业促振兴、改进作风提效能”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切实做好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作风改进等工作,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发展,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成功退出经济薄弱镇。

一、加快项目建设,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目标,项目是加快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见效。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葡萄全产业链示范区创建契机,全力做好产业规划、项目引进等工作,同步打造旅游休闲、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目前,核心区规划正在编制中,正在洽谈引进一家葡萄酒庄,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田园综合体。开展以商招商。中宝塑业引进投资3亿元的新型石油机械设备生产项目,利用红星化工集团600万扶贫资金与大庆油田机械研究所合作,已成功签订三方投资合作协议,扩大生产规模。抓好在谈项目落地,投资1.5亿元的旭日宏迪士尼服装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宏特广泰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项目、投资1.5亿元的创石新型建材项目、投资3.5亿元的天地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项目4个过亿元项目均已签约落地,率先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由青岛佳佳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兴建的北汽汽车物流园项目,项目达产后,可销售配送汽车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海川建设田园综合体、浩丰中央厨房、碧桂园家居3个过亿元在谈项目正在积极对接,争取早日签约。同时与中韩街道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对接株洲路搬迁企业,做好搬迁项目引进。

(二)加快项目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硬环境。投入300万元,实施院上工业园、武备工业园亮化、绿化、美化、道路提升和雨污管网改造工程,提升园区承载力。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争取早日投产见效。抓好颂兰智能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10月已完成设备安装,年底投产。2018年计划开工项目3个,目前已完成3个,其中,创石新型建材项目处于主体在建至封顶阶段,旭日宏迪士尼服装、宏特广泰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项目处于基础开挖至正负零阶段。投资1.5亿元的中宝(二期)和投资8000万元的圆洁机动车服务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推进中宝塑业上市工作,计划年底实现新三板上市。

(三)强化税源建设。抓好高铁项目税源管控。成立潍莱高铁驻院上建设企业服务处,将劳务税收和货源企业税收管控相结合,监控重点税源,分析税况,把税收最大限度的留在当地。积极引进税源企业。现已引进万利江商贸、华安保险等项目。推动济南言彬机械设备、xx六洲路桥等税源企业注册落户,抓紧推进房地产、手机芯片等税源项目签约落地。管住本地税源。实行建设项目施工联办制度。建委、水利、环卫、经统等部门协同做好项目税收排查管控工作,最大限度挖掘税源潜力。

二、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旺农村产业,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农民增收。

(一)加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扎实推进葡萄全产业链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3万亩千亿斤粮食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吴格庄寿桃、史格庄西兰花等10处千亩“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区,提升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水平。着力推广丽斌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务、线上线下电商销售等先进经验,年内再增加土地托管5000亩,提高农业效益,长汀寨、任家院两村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丽斌合作社年终收益分红。

(二)推进乡村生态文明振兴。全力推进“乐在xx”在院上落户,通过打造姜家许旅游特色村、大好河山休闲旅游片区,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开花结果,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抓好蟾公酒坊、鼎龙山庄民俗体验、花园头胶东抗战教育基地,搭建文化、民俗、电商、扶贫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实施镇农田水利工程运营改革,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基层水利管理水平。推进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提高“五通十有”质量。加强环保问题整改,抓好污水管网管理运营,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保持良好生态。成功举办xx首届“四德”文化公益主题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武备社区建成全市唯一的农村助老食堂并配备一处8亩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是青岛市2018年民生实办重点项目,将每天最多为150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

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深化“一童一策·精准关爱”服务品牌建设,对全镇所有留守儿童实施常态化帮扶,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建好扶贫项目。投入资金1070万元,开展镇驻地改造(三期)工程、光伏发电项目、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镇域环境,积蓄发展后劲。投入资金1000万元,新建武备幼儿园、改建院上中心幼儿园,改造3处农村薄弱学校;

投资300万元,实施院上中心卫生院达标建设;

投入资金1353万元为11个贫困(经济薄弱)村建设完成广场、办公场所、道路、电力等扶贫项目27个,每年可实现收益86.4万元,有效改善了村庄收益少的状况;

通过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企业等外联帮扶,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惠农等工程项目,改善了村庄面貌。

三、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面推进“三化”建设和基层党建“五化”工作机制,用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发展新力量。

(一)推进“三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解决村庄管理混乱、机关干部涣散、工作业务不精等问题,树立“精准严实”的工作标准,梳理制定53类、89条工作标准,制定30余张工作流程图,进一步健全财务收支管理、请销假等24项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目标、可量化、可督办,有效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得好”的问题,以完善规章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深入实施党建“五化”机制,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教育、规范化管理、一体化服务、常态化考评等重点举措,着力提升政治领导力、工作执行力、廉洁免疫力、发展推动力、制度保障力,以“党建+”模式带动服务群众水平大幅提升。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新设立10个机关党小组和5个工作联络组,对主题党日、党费收缴等7项工作采取党小组负责制,提升党建工作效能。聘请农村退休老党员、离任老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监督员,参与农村情况调研、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壮大基层党建力量。配合我市“一馆六区”规划,全力打造花园头抗日纪念基地和王军光烈士纪念馆;

树立优秀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建设毛家埠“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基地”等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增强镇村干部创业干事激情和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三)狠抓作风建设。利用党员讲堂、基层走访等方式,机关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志》深入村庄、企业一线调研,已开展扶贫、信访、村庄产业发展等专题走访活动5次,填写调查问卷910余份。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抓早抓小,将纪律挺在前面。组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四个一”工程(一台戏、一长廊、一展览、一课堂)。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审计第三方服务试点,规范财务监督管理,杜绝村级财务违法乱纪现象。

【篇三】

xx省xx县小伊乡党委立足万亩藕虾共作基地,更加注重“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健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观光”莲藕全产业链。二期规划正在有序实施,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低收入农户到藕虾共作项目区进行劳务,也可进园销售土特产;

每亩收益超过3000元。带动附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进园务工,同时经营者可提供租金用于低收入户进行分红,能够按期完成当年脱贫攻坚任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乡扶贫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的效果。

小伊乡盐西村抓住全县旅游大发展的大环境、乡党委全力打造“市三星级农(渔)家乐”和“万亩藕虾共作产业园”契机,大力发展浅水藕套养龙虾规模化、产业化,成功举办首届“中国xx小伊荷花节”。在项目建设方面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合作社支持”的方式,用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乡政府按照引进、示范、推广的思路,通过“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示范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形成规模,引导和扶持农户自主经营,全面提供种苗、技术及销售支持。2017年,已培育出碧波山水农家院和佳荷山庄农家乐等两家市三星级农(渔)家乐。建成100亩荷花观赏休闲园、4公里荷花观赏环线,实际经营面积共达1200平方米的农(渔)家乐,并拥有上百个免费停车位,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预计年综合经营收入超过200万元,逐步形成以“赏荷花、钓龙虾、吃豆丹、住农家”的观光休闲农业。

整合帮扶资金、扶贫奖补资金、涉农资金,已完成碧波山水农家院、佳荷山庄农家乐以及200平米光伏发电站等项目建设。小伊乡藕虾共作产业园可吸纳低收入户到豆丹养殖项目区务工,更有效带动附近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务工就业,促进低收入户增收脱贫。同时,经营者可提供租金用于低收入户分红,能够如期实现年初脱贫计划,项目建成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乡扶贫事业的发展。2017年盐西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万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18万元。

【篇四】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近年来,xx县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起了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农业主体“生血”创收入

距呼朔高速新店子出口大约6公里,就是呼和浩特市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天气渐冷,走进蔬菜大棚内,却是满眼的绿色,郁郁葱葱,黄瓜苗粗壮健硕,青菜叶嫩绿娇艳,生菜、西红柿……全然是一派南国世界,大棚另一侧则是xx县新店子镇4个行政村与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30座蔬菜大棚,也已初见规模。项目负责人高昌在高兴地介绍说:“这些大棚预计年底就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了,我们将引进新品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及火龙果、毛桃等水果,有女神餐饮集团作为后盾,果蔬销路不是问题!明年5月份你们再来看我们的大棚!”而最让新店子镇一间房行政村村主任安利明欣慰的是,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以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想办一点事情都难,前些日子,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给我们村委会一次性入账14万多元,村里可以做很多事情。”一直在城里创业的他,看着自己的乡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生活,早想着为家乡做点事了,“经村委会组织村民大会商议,我们准备先给茶坊自然村打口井,先解决这个村吃水难的问题,然后借助县城里的区域旅游规划,依托‘圣山’‘茶马古道’等旅游资源,挖掘自己的‘佛爷沟’旅游品牌,让村民们搭上‘顺风车’,也能早日致富。”能让安利明有如此雄才胆略的是,一间房村积极探索“村两委+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促进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村委会的腰包也鼓了。今年,包括一间房村在内的草夭子、十一号、黑石兔4个行政村和呼和浩特市塞外桃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企业加村委会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协议书,企业将用630万扶贫资金建设30座果蔬大棚,每年按照扶贫资金7.2%的利润分红,协议签订18年,协议到期以后,果蔬大棚仍归村集体所有,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惠及整村推进村的465名贫困人口,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贫困农户收入也随之增加。

引进企业实体“造血”增积累

龙头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xx县尝试的新路子,“今年,村里引进了扶贫项目xx正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家土地都流转了,我今年领了3年的土地流转金近1万元,等公司建成投产运营了,我家还能得到分红,不用操心,也不用出力,这样的好事情去哪里找?”xx县大红城乡榆树沟村贫困户张盘女老人高兴地说。大红城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犹如源头活水,润透了山村内外。作为传统农业区,该乡农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土地贫瘠,收入渠道狭窄,村级集体经济更是微乎其微。大红城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整合新红、马家夭、小缸房、三道营、骆驼沟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资金共560万元,打配机电井22眼,安装地埋管道15.2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70米,修防渗渠3.12公里,平整土地60多亩。同时剩余资金入股正大榆树沟生猪养殖基地,每个村拿出100万元和榆树沟1700万元的林地补偿款建1个养猪场,每年按10%的利润分红,每个村村级集体年收入10万元,榆树沟村年收入170万元,这样不仅解决了5个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剩余的资金帮助贫困户代缴合作医疗费用和生产生活费用,同时还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大红城乡榆树沟全村土地集中流转承包给xx正业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投资3.4亿元开发建设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其中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成后,将租赁给正大集团;

下一步,还将新建郑家3号正大养殖基地,对郑家3号、新红、樊家15号等村的土地,进行流转,继续投资入股分红。项目建成后,农户将通过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等增加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盘活农民土地“活血”破瓶颈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施以外力,更要催生内力,找准增收路子,拓宽致富渠道,合力鼓起村级“钱袋子”。2015年,刚刚担任小林坝村村委会主任的王占云犯了愁,“传统农业是小林坝的主要产业,可是村民每年的收入少得可怜,除去种子化肥花销就所剩无几了,这样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穷则思变。小林坝村“两委”将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明确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思路,但是怎样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什么产业、以什么来支撑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村干部。思路决定出路。带着这些问题,小林坝村“两委”组成发展集体经济专门小组,逐户走进群众家中,并召集老党员、老干部、村里的致富能人征求意见。几经努力,小林坝村最终确定以项目引领推动,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2016年1月,在流转了全村4200亩土地、完成固定投资520万元、配套机井30眼、把所有耕地全部改为滴灌后,xx大江高科专业合作社在小林坝成立了,这为小林坝全村227户、680多人吃下了“定心丸”。合作社以一亩耕地为一股进行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如果经营收入每亩低于500元时,由组建的合作社——大江公司给农户补助500元/亩,如经营收入每亩高于500元,超出500元的部分由大江公司和农户按五五分成,保证农户每年每亩的收入不低于500元,村集体将分得收益的10%,今年已经有3万元入账。“今年种植葵花已经见了效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明年,我们已经签订了协议,将与北京进出口公司合作,订单式种植洋葱,预计每亩收入达到6000多元,这将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王占云自信地说,“村民流转了土地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还有了时间能出去打工,赚取额外的收入。”为扎实推进该项目实施,xx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xx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协调推进组和相应工作机构,共召开了多次专项工作推进会。县委组织部牵头,对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及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县村级集体“三资”情况、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全面摸底排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指导各乡镇、村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同时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组织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为举措,以坚持抓好考核监督为抓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截至日前,xx县整合各部门力量,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最大合力,对全县148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完成“清零”目标,收入总额达到2546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31个,超过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0个,超过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8个。

【篇五】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xx省抚州市xx县以培强“国字号”校具产业、壮优“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做大“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电子信息化的进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实力,加速全面建成小康新xx步伐。

一是培强“国字号”校具产业。xx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民企帮扶、社会参与,实现政府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有机结合。该县出台了《xx县校具企业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组织100多家校具企业结对帮扶100户以上贫困户,通过主动与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行动协议书》,加大对贫困户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安排贫困户就近就业,并积极参与赈灾、敬老、助学、扶弱等活动。目前,该县120多家校具企业积极结对帮扶,带动了周边群众1万余人创业,安排贫困户就业300余人,实现80多户成功脱贫。

二是壮优“建昌帮”中药材产业。xx利用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独厚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战略性产业,大力实施“建昌帮”中医药重振计划,为脱贫攻坚闯出一条新路。该县出台了《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并设立了5000万元发展基金,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大对中药材种植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通过奖补的方式,给予贫困种植户每亩2000元的补助,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按市场价提供优质种苗和回收产品。目前,该县中医药产业示范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农户800户3200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其中230户贫困户760人实现脱贫。

三是做大“分布式”光伏产业。xx坚持把做大“分布式”光伏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县成立了光伏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xx县光伏产业扶贫行动实施办法》,根据乡镇、村及贫困户积极程度,按省定指标分批分步实施,对积极性高的严格按照申请、评议、初选、审核、公示、逐户调查、复核等程序优先安排落实光伏产业扶贫到户。同时,投资700万元,在全县10个贫困村成立了光伏产业专业合作社,新建了10个村级光伏电站。目前,该县光伏产业扶贫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座村级光伏电站已全部通过了验收,并网发电,惠及贫困户217户669人。

【篇六】

今年来,xx省xx水族自治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三点发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完善体制机制,明确职责添活力。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指挥长,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下设8个工作专班,每个工作专班由一名县级领导负责,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97名干部全脱产驻组开展工作。整合组建镇(街道)精准扶贫工作站和各村精准扶贫作战室,形成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制定下发《xx水族自治县贫困村脱贫攻坚责任包保方案》《xx水族自治县深度贫困村脱贫出列激励和问责办法》《xx水族自治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项行动计划清单》,切实把责任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围绕脱贫攻坚谋划推动,持续用力,抓工作部署推进,抓帮扶干部指导,抓资源力量整合,推动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成效。

选优配强领头人,激活队伍强动力。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集中排查调整工作,采取“六二三”工作法,对全县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排查,现已完成全县91个村党组织书记排查调整工作,共调整不胜任工作村党组织书记28人,确保每个村党组织书记都能带头驻村开展工作,从村级致富带头人、知识青年、优秀现任村干部中选任7人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由镇(街道)下派到村任党支部书记15人,使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大展身手、增长才干。目前建有村级后备干部库431人。

强化素质提升,深化认识提能力。举办了全县村级干部轮训班,举办4次村干任职培训,并将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从县级留存党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素质的提升。依托村级脱贫攻坚夜校,根据群众农业生产和创业致富的需求,围绕县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和县域内产业发展需要,以68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种养殖技术、马尾绣制作、电焊、厨师等各类培训,讲授实用农业常识和外出务工实用技能技术知识,全县共完成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2613人,占计划任务数2845人的91.84%。

【篇七】

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同步小康关键时期,为切实提高基层扶贫一线服务能力,解决乡镇“七所八站”设置过细、人员分散、力量不足等难题,xx省xx水族自治县积极探索组建乡镇站所合署办公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让乡镇各办事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形成了集中协调运转的大格局,为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保障。

优化机构配置,提高为民办事效率。按照职能相近、业务相通、工作联系密切的原则,对镇(街道)党政办事机构、所属事业单位、县直部门派驻乡镇机构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相对集中办公”的工作机制,组建“两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卫生计生办公室、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脱贫攻坚服务中心、综合执法服务中心,为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综合协调办事机构。“两办三中心”不列入机构序列、不单独核定编制和职数,仅作为非常设综合协调办事机构,进行实体化运作,对外联系业务工作仍按照原单位名称开展。

强化岗位职责,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整合后的“两办三中心”,将25个机构整合为5个,将25个机构人员编制实行统筹管理,分类管理,压缩管理层级,集中发挥优势,明确分工责任,形成合力,打破1人1岗到1人多岗的角色转换,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一岗多责、一人多能”作用,除精通本职工作外,还要熟悉和会办1—2项其他业务,促进多岗历练,培养多面手,有效地弥补乡镇站所单打独斗、人员不足的难题。

深化扩权强镇,助力脱贫攻坚。组建“两办三中心”后,通过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赋予乡镇一定的人权和财权,提升乡镇综合管理能力。从2018年起,纳入整合的县直部门派驻乡镇机构人员公用经费全部划拨到乡镇统筹使用,个人年度考核以乡镇考核为主,同时须征求县直部门意见进行综合权衡。通过明确权责,细化工作分工,扩大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权限,提升乡镇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统筹协调能力,为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一剂良方。

【篇八】

xx省xx县开展村(社区)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双培养”(即把村社区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社区干部)工作,提高村(社区)干部队伍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丰富基层干部来源,提升村(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建台账、强基础,拓宽村级干部渠道。通过深入调查摸底,盘活家底,摸清全县基层的致富带头人,对村(社区)干部队伍进行一次分析研判,认真分析梳理,建立创业致富带头人台账和优秀村(社区)干部台账,把符合条件的100余名村(社区)干部和70余名致富带头人纳入台账进行跟踪培养,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夯实发展创业基础,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坚持能人治村、能人兴村,通过“双培养”工作,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推动发展、服务发展、引领发展的能力,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重管理、提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管理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突出致富带富能力提升,重点针对政策理论、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民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科学设置培训菜单,通过轮训的方式,开展2场精准化培训,使30个乡镇(街道)的200余名村(社区)干部受益,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开展“提高自身致富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提高”活动,致富带头人和村(社区)干部创办或协办了19个示范基地、17个示范项目,创造80余个工作岗位。xx县将“双培养”对象的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对参与对象、示范内容、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等进行挂牌公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农村经济,辐射带动500余名贫困群众发展致富。

上一篇:施工方案编制清单下一篇:1目标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