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11.3

2024-06-21

和美课堂11.3(精选8篇)

和美课堂11.3 第1篇

教育因和谐而美丽

——2017“和美课堂”语文观摩研讨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作为一位年轻教师,10月14、15日,我很荣幸到徐州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与和美课堂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短短的两天紧张而又充实,我们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何捷、管建刚等人的展示课及几位名师的学术报告,感觉受益匪浅,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学习机会。今天也很荣幸,能在这里跟各位优秀的老师共同分享这次学习的成果。

一、活动概况

所谓和美,出自著名文化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倡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倡导文化之美的共同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基本功的打牢,字词句的理解;但同时,每个老师的每堂课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自己的特点。

本次活动主题为核心素养下小学教学理论、学术指导和实战教学,采用了现场示范课、说课、评课、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活动内容有传统文化课例展示、统编版教材文本解读讲座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和而不同,凸显出专家们的风采。

二、名师课堂分享

何捷老师带来的作文教学,扎扎实实、简简单单,构思巧妙,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乐于动笔。《慈母情深》授课将“怎样表达深情”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用“阅读教学”。从作者梁晓声的一幅图片切题,“你认为梁晓声在?”通过文本的形式、内容、情感入手,以读代讲,“读了《慈母情深》,你觉得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哪些有我在场的细节打动了你?”从内容到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情感,学习表达方法,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深情,真实地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而跟目标无关的点,他一概忍痛割爱。他没有面面俱到,我喜欢何捷老师的教学设计,喜欢他充满灵动的课堂。简短的一堂课中体现了阅读、交往、做人、做事、相处与学习,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何老师说文笔之妙不是教出来的,每个孩子的悟性不一样,但都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研读课文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教学目标集中简洁,教学更能有明确的指向。

陈雯雯老师的《动物之歌》,不仅教孩子们语文本体知识,而且注重对孩子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双线并进。在“说一说蜻蜓、蝴蝶、蚯蚓、蚂蚁等几个小动物有什么本领”这一环节,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在场的所有老师发出了阵阵惊叹声,“蝴蝶的寿命1-2星期,在花丛中飞舞是在帮花儿传递花粉,具有花纹保护色;蚯蚓是无颈椎动物,阳光下照射15分钟多会死亡,喜欢潮湿,具有再生能力,排泄物能使土壤更肥沃;黑蚂蚁很团结喜欢群居生活,共同劳作,被称为‘大力士’。”陈老师不仅引导孩子们通过归类识字、拼音识字、新旧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识字,而且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如课前的手指歌以及用动作表示蚯蚓。低年级应注重提高孩子自主写字能力,书写定位、书写方法尤其重要。

上班以来也听过一些名师的示范教学,执教的多是经典教材、写景抒情、童话寓言一类的文章,听文言文还是第一次。在苏轼诞辰980年之际,今年清华附小全校都在研究苏轼的文学,窦老师用《书<戴嵩画牛>》的例子讲解了清华附小的主题项目实践活动,不注重情节的理解,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的理解上。整堂教学以品读和思辩书《戴松画牛》两条主线,层层递进,步步深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文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这句名言。窦老师钻研教材确有独到之处,推敲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词语、句式,深刻挖掘语文素材,读出语文味。教学片段

师:“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这种笑是种怎么样的笑? 生:……

师:还可以大胆的想象,这种笑还可以是怎样的笑? 生:……

师:他是一个牧童,有可能坐在牛背上,还有可能不像大人那样顾及形象,他可能有什么动作? 生:……

师:那么,“处士笑而然之”的“笑”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会说什么话呢? 生:…… 大部分的教学,教师仅仅是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课本本身的意义上。按照一般设计,学生在明白了诸如“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似乎就是已经完成了任务。

但是窦老师打破了这个模式。就在大家都认为这节课结束的时候,窦老师突然出示四幅图片,大家惊奇的发现原来自东汉至现代,很多的画家都是把牛尾画的向上,就连广告也是如此。这样的课堂设计则如于无声处起惊雷,难道牧童的话说错了吗?难道是画家都画错了吗?……一系列的问题立刻充满了大家的脑袋。窦老师不慌不忙,指导学生重新的寻找资料,依次探究画作后的背景资料,大家才明白原来那个“认真观察事物”的牧童也并不是对的,不同牛的种类在相斗的时候确实也是有尾巴竖起的,一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不迷信权威”的真实性涵义。窦老师仅仅以乾隆题戴嵩的《斗牛图》上两首不同的题跋变化,深刻的体现了“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者也”的主题。这节课的亮点不在于情感的熏陶,而在于哲理的思考,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二度升华创造的过程。

我觉得窦桂梅老师前半节课如风平浪静的河流,自然流淌,平淡无奇。但后面拓展故事,质疑牛尾,思辨题跋,创作题跋课堂设计有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堂容量增大,课堂思维加深、拓宽。很多东西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这也要求我们备课时要充分,要博览群书,要辩证看待问题。

听薛法根老师教《珍珠鸟》,才真正地懂得语文的“根”在哪里,语文的生命力是什么。他能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或肯定并深化,或更正并引导。薛老师评价言语亲切,很好的鼓励学生。他重视点拨,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薛老师上课语言幽默,节奏舒缓,就像平时的常态课,很接地气。这节课薛老师采用倒学法,交流完两只大鸟和雏儿后,便直奔主题,也就是最后一段。然后问那些画面很美好?学生画下来交流后。问哪个画面最美好?自然过渡到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着的这一部分。再问,这样美好的境界是怎样创造的?学生聚焦在课文第4段。接下来是最精彩的部分,变换角色,就是把小家伙变成“我”,把“我”变成他,让学生当一回珍珠鸟,体验小珍珠鸟一步步信赖作者的过程。在变化角色朗读中走了几个来回后,不用老师去说教,学生们都感受到小珍珠鸟越来越信任作者,作者特别喜欢珍珠鸟的情感,也自然受到爱鸟,护鸟的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朗读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课后习题。在朗读指导上,薛老师引导学生读好“雏儿”、“小家伙”,让学生比较“小家伙”,如果改成“老家伙”会怎么样?在读中感受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

听薛法根老师教《珍珠鸟》,我对板块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教学活动对应教学目标,有几个目标设计几个板块。教学目标的达成用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一课一得。

课后吴忠豪老师的点评,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向数学老师学习,一课就一个主要知识点,老师讲解用一节课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要给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去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自己在实践、训练中习得。

语文的知识点比较多,一篇课文,生字词要学习,课文要读通,课文大意要知道,有分段、概括段意,有精读精彩片段,有读写结合,在课文学习中渗透写作指导......如此林林总总的目标,太多太杂。结合不同的文本,通过文本来教,一节课只针一个目标,比如一篇课文要教读写结合,就拿出时间,让学生从朗读、体会、理解地基础上,动笔去写,在反馈中随机指导。

年轻、文静的林莘老师竟然是福州市教育学院的校长。林莘老师的绘本课《咚咚咚,是谁呀》为我的教学思想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注入一种新的理念——共同体课堂,U字型面对面的课桌摆放,不追求热闹的课堂,演绎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所谓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指要构建安静安定安全自主合作民主自由的课堂,给予孩子自学的时间,提出合理的相关问题,注意同伴之间协助合作。这种共同体课堂教学强调听。尤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原来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也许是孩子的遇到困难了,这是学困生发出隐性或显性的求助信号,一旦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就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及时予以关注。

《咚咚咚!是谁啊?》以猜测是谁为主要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观察图片上不同人物,作为根据,进行猜测,学生安静讨论,老师与同伴倾听发言。课堂重在教会学生学习、思考,教师在课堂上不评价、不重复,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正所谓会倾听才会学习,让孩子自己思考,学会学习。这种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对后进生来说益处很多,林老师注重引导不懂的孩子向同伴求助,勇敢说出“我不会,请你帮帮我;我不懂,请你告诉我!”这堂课给我的反思是平时上课关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举手的、外向的学生,对内向的学生和不敢举手的学生关注不够,以后要努力引导所有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说出不会、不懂。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还要向学生传递倾听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必要性!整堂课学生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学习。本课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倾听,倾听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提升自己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在日常上课中,要求学生的,我好像做得还不够,孩子们更愿意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课我们不仅惊讶学生对绘本的解读,更感叹林老师的“学习共同体”的创新课堂对学生的“发现”。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应该是迎合他的兴趣(甜蜜点),要有一定难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此外,林老师还指出行为习惯的引领,要慢慢渗透!要利用文化修养进行熏陶!

三、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率达到高效呢?

1、吃透教材是根本。从一节节生动的课堂无不让人体会到老师的扎实语文功底,有着很高语文素养,能深入研读教材。我们都知道,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做足课前功,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研读教材。当面对一篇课文,我们老师首先要当好第一读者,要字字句句认真反复读书。那么不管是词义的理解,抑或段内的知识,再到内容、中心的把握都可以在读中迎刃而解。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了“读者”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者”。

2、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亲切微笑和应有的严格是同等重要的。但两者相比来说,时常微笑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更温和、更亲切。而严厉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敬畏,因此敬而远之。然而,那些善于在严厉中不时渗透亲切微笑的教师,则让学生更加敬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意味着严厉而不苟言笑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因为学生并不是工厂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学生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总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如果教师不善于自己调节自己,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话,就只会产生一种课堂氛围,那就是每节课都深埋“火”源,每堂课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怒气,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低下。如薛老师与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到拥抱。在一定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3、鼓励学生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巧妙、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上好一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一个巧妙而又适度的“留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澎湃。

此次观摩课堂,让我领略到大师的课堂风采,他们的共同点是注重根据课堂实际进行课堂构思,板块教学设计明朗,更加注重感悟,注重语用的训练,思维的延伸,有选择性地讲授,有所取舍。不像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从头到尾,一段都不落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明确提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有句话说:只改变思维模式而不改变行为模式,永远不可能改变事实和结果。

本次学习,收获之多不是本文所能叙完的,更重要的,它带给我内心深处的震撼,它让我感到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次次智慧的冲击,我们在品味中思考,我们在思考中进步,与名师相遇,我们拥有了方向,和“和美相遇”生命从此有了光亮。

以上就是本次学习的收获,感谢领导的重视,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谢谢!

和美课堂11.3 第2篇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张亚琴

2017年10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两语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上海的吴忠豪教授、北京的窦桂梅老师、福建的何婕老师等11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专题讲座。一系列教学活动,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林莘老师所说,各家之言,各成一派,各有各的风采,需要我们从中学会整合,学为所用。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语文教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精彩、生动,无论是课文教学,绘本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下面我就几位教师的课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进入课堂

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就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如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是:“你认为你们班为什么是一班?”“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你来自哪个年级哪个学校?”等等。通过这种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南北方教学理念的碰撞。

本次研讨会的11位专家我大致把他们分为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北方专家与以福建广州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北方专家是以窦桂梅、薛法根、吴忠豪为代表,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石,倡导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融入课堂学习,进而有所收获。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陈琴老师的吟诵,见字如歌,只要是古诗文就可以吟诵,倡导弱而能言、胸藏万卷、化识成智、母语情怀、下笔成文。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夫大人者。南方专家是以林莘、何婕为代表,在小班教学模式,座位都是对面而坐,或者马蹄形,以便更加融入学生。林莘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共同体。简言之,每一个人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协同学习,相互学习,从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林老师的课堂是静悄悄的,在一堂课上只需要提

一、两个问题,其他的时间教给学生轻声的讨论,老师只是一个观察员的角色。林老师说这次教学的转变是学习日本和台湾的教学理念,因为现在的学生面对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一种学习的能力或者说学习的策略。概而言之,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学情,习得方法。

本次研讨会,吴勇老师和何婕老师都在讲解作文的教法,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作文的维度。吴勇老师主张一课一教,一课一得,从整篇着眼落实回归全篇。抓精准知识强调教什么、练什么、评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学生的生产力,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精准知识在产生“语力”。诚如古语所言“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如果说吴老师强调作文的点的话,那么何婕老师就是强调面的问题,何老师直接提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目标的区别,课堂上需要完成写作目标的教学而非写作内容。例如课堂上教学《写喜爱的动物》,通过学写喜爱的动物来学习怎么写喜欢?何老师倡导建构模板、教在上位、教在构思。针对教材作文,强调用教材教,范文引入、例文支架。通过观察学情,用上位理念放入,同伴习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习作。何老师的经典之处在于,成就感优于掌握句式与修辞,框架介绍清楚优于文从字顺,语言模型转化优于精致表达。两位老师的共同之处在于课堂氛围及其活跃,诙谐、幽默、风趣,主持人统计过一个多小时的课程我们竟笑了80多次,可见两位老师的功力深厚。也让我们知道只有活跃轻松的课堂的氛围,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加强课堂优化营造和美氛围 第3篇

一、营造和美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

1.集体氛围

(1)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一面旗子。班级文化的英语一角更能展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精髓。因此, 打造班级文化中的英语一角, 做好英语一角或者做专门的英语般板报对于营造和美的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住构建和美校园、创建和美班级为契机, 以浓厚班级文化氛围为抓手, 全力打造和美英语特色文化,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风。

(2) 从和美的角度出发, 各班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民主性, 充分利用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形式增强班级的和谐性和凝聚力。通过名言、班训、班规、班级文化价值观念的征集活动以及班级墙面的布置, 形成各具特色的和美文化氛围。

2.营造和美班级小组。创建和美小组名称以及和美口号。让学生感觉英语就在身边, 争做英语小天使。从而激励学生从小组一个小成员做起学好英语。营造和美的个人和小组氛围。

例如:

(1) 阳光小组口号:我们阳光, 我们快乐!

Sunshine Group slogan: We sunshine, we are happy!

(2) 炫彩小组口号:炫彩炫彩, 炫出风采!

Colorful group slogan: colorful colorful, show elegantdemeanour!

(3) 精灵小组口号:可爱精灵, 永远开心!

Elf group slogan: lovely elf, always happy!

(4) 希望小组口号:勇往直前, 走向明天!

Hope group slogan: march forward courageously, towards tomorrow!

(5) 团结小组口号:团结就是力量!

Solidarity group slogan: unity is strength!

二、营造和美课堂

1.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色

(1) 教师为教学准备好的课件使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是教学的一种直观展现手段, 能够使枯燥乏味的英语教学变得多姿多彩, 创造轻松愉快的和美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PPT之类的图片画面对抽象的事物进行直观表现。

例如:在译林版三年级英语3AUnit2 I’m Liu Tao教学中A Cartoon time教学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Bobby.

T:Look, who is coming?He’s Bobby.

Please say hello to him.

2.教师展示图片Sam

T:Look, this is Sam.

Try to say hello to him.

Hello, Sam.I’m…

Sam:Hello.

Hello, I’m…Are you Sam?

Sam:Yes, I am.

(2) 音乐渲染意境美。儿童英语歌曲, 并非单纯的为唱而唱, 还让学生感受英文歌曲的魅力, 它同时也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单词与句型提供一个平台。

例如:Enjoy the song: Row your boat

歌词:Row, row, row your boat, gently on the stream,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life is interesting.

这首歌曲欢快而愉悦的旋律让学生不自觉感觉到音乐的美, 同时在学唱这首歌的过程中理解所有字母分别是那些, 如船、愉快的等等。要想不会说都难了。在旋律中欣赏音乐, 在歌曲中学习新知, 让学生爱上音乐, 避开单调枯燥的传统知识接受模式, 全身心感受音乐之美, 营造英语学习的音乐氛围。

(3) 教师的个人技能。板书是否悦目, 最传统的做法是整洁, 一目了然, 能突出重、难点。那么面对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 如何才能从板书中得到学生的羡慕和佩服呢?例如:教师在树上画一只猴子。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tree now?

S: I can see a monkey.

T: Yes, and I can sing a song.

Listen to the song: What can you see?

T: Can you sing the song? Let’s try together.

T: Can you make a new song according to your picture?Let’s try.

引导学生通过简笔画、图片等理解单词的意思, 使语言信息和图象信息同时参与教学过程, 多感官结合, 效果更好。

融通两极,构建和美课堂 第4篇

盛老师在她的文章中是这样论述她的“两极之美”的:“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筑造语文大厦的根基。”因此,“语文课必须得沉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人般辛勤踏实地耕耘”。“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属于心灵、属于精神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才情、诗情,铸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学生一同演绎那种种风花雪月的美丽”。

在这节震人心魄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我们分明感到了盛老师在两极之间的孜孜追求。

一、扎根与升腾——文字与意象的融通

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大量如农人般踏实耕耘的场景,正是由于这辛勤踏实的耕耘,才升腾起了一场“但觉天风扑面来”的浩然之气。

课始,盛老师没有呈现塞北荒凉的图片,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独自,而是从极为朴实的词语入手: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盛老师请同学们慢慢地读、细细地品。于是,一幅苍凉、悲壮的古高原画卷便带着它凝重、深沉的眼神从遥远的塞北向我们缓缓走来,它让课堂一下子奏起了一首低级、壮阔的歌。“天苍苍,野茫茫”,刹那之间,课堂仿佛张开了一个苍茫的穹庐,孩子们升腾起了一种强大的阅读期待。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柳树巍巍然地“撑立”起来了!

盛老师以她独具的慧眼敏锐地抓捕到了这个极具张力的文眼“撑立”,她撑起了“撑立”背后广阔的文字空间,进行了层层铺排。

她依然从文字中最朴实的“形”入手:“这个撑立的‘撑,提手旁加个掌,手掌用力就是撑。”这样一个含而不发的句子引发了孩子们无数的阅读疑问:“它‘撑在何处?”“它是怎样用力‘撑的?”“为什么它要‘撑得如此用力?”

在升腾的阅读期待下,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撑立”背后重重意义的建构:“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凸显出“撑立”是何其艰难;而“复苏”“重新”“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撑立”背后的抗争、坚持、永不言弃。

在如临其境的音效中,在令人震惊的数字中,在一次次的阅读、补白、丰厚中,孩子们完成了一个词、一棵树、一种精神的层层升华。当最后“撑立”转换成永久的“伫立”之时,这棵柳,早已巍然伫立成了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精神丰碑!这位柔婉的江南女子,也已成功地奏响了一曲令听者无不动容的浩然长歌!

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有三重境界:文字的课堂,文学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盛新凤老师的这节课,从最底层的文字、词语人手,经由朗读、揣摩、想象、补白,走向了意象的课堂、精神的课堂,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生共荣。

二、细密与壮阔——语言与情感的共生

在本节课中,令我惊叹的还有盛老师对细节的精深领悟。盛老师极其细腻地把握到了文章第七段句子中的层层递进,把握到了“多少”背后的虐杀、“起死回生”背后的抗争、“又”背后的百折不挠。

借助于课件,盛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层层引读。且听师生的重奏:

(课件中几个“多少”变红色)

师:经历过——

生(齐):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师:经历过——

生(齐):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柳树遭受的摧毁多么频繁!而那柳树,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齐答,声音已非常铿锵):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又——

生(齐):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件中“又”变成了红色)

师:它冻死过多少次——

生(激昂悲壮):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又——

生:z重新抽出了新条!

在层层的引读中,孩子们心领神会,把握到了文章细节处的“内部密码”。饱含着孩子们情感的朗读犹如大海浪涛,回环跌宕,一浪更胜一浪,在这样饱满丰盈的朗读中,师和生,带着崇敬悲壮,一同走向精神世界的强烈共鸣。

文字是有质感的,文字的质感就是文思、情感、韵味。作者的文思、情感正是通过那沉寂的文字、那不起眼的一字一词,静静地、细密地传递出来。那种“一日阅尽长安花”的解读方式是不可能与作者的情感相勾连的。正是由于盛老师对细节的精深领悟、深度开掘,课堂才得以如此的一唱三叹、荡气回肠;青海原的柳树魂才得以如此壮阔、丰满、绵延地传递了出来。细密与壮阔,相互转换:言语与情感,同生共荣!

三、铺排与凝练——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铺排,有如修辞中的排比,让文章一唱三叹、浓墨重彩,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凝练,有如数学中的公理,言简意赅、一锤定音,让人感受到理性的魅力。

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铺排与凝练的高度交融和自如转换,课堂产生了行云流水却又波澜壮阔的艺术魅力。且看“撑立”背后的意义建构:

1背景的铺陈

在聚焦柳树“撑立”背后的恶劣环境时,盛老师首先请学生细细地品读了描写塞北苍凉的一系列词语,然后铺陈了干旱与寒冷持续的时间、程度,而在理解高原雷电和风雪的咆哮时,盛老师更是利用对“虐”的析义和课件的重现进行了着力的铺陈。

2言语的铺陈

在体会柳树遭受频繁摧毁仍撑立的不易时,盛老师借助朗读的回环复沓,形成了诗意语文特有的语言上的铺陈。

师:这几个“多少”写出了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的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这个“又”你们强调得真好,冻死过多少次——

生读: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

生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被劈断了枝干——

生读: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我们看到,为了突出坚忍不拔的柳树魂,单单一个“又复苏过来”就被安排一连读了四次,孩子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激昂。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在朗读和言语的层层铺陈中,课堂形成了密不透风的极有统摄力的言语场。

3想象的铺陈

[片段一]

师:这就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们像无情的杀手在摧毁这株柳树,你能想象柳树在遭受摧毁时无助可怜的样子吗?你仿佛看到它——

生:我仿佛看到它东摇西摆的,柳枝被吹掉了。

生: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慢慢地被连根拔起,枝头都断光了。

生:我仿佛看到这几株柳树的枝干被很厚的雪压断了。

[片段二]

师:同学们,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呢?

生: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一定能冲过许多的困难,最后长成一株茁壮的大柳树。

生:熬一会儿,再熬一会儿,熬过去就是胜利!

生:它在鼓励自己,风雨之后一定能看见彩虹!

背景的铺陈、言语的铺陈、想象的铺陈,让“撑立”背后的意义显得极其饱满澎湃。而此时,教师果断凝练地煞尾:这是怎样的撑立?学生纷纷回答:“不畏艰难的”“坚强不屈的”“坚忍不拔的”“永不言弃的”……至此,课堂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最后,当孩子们把凝铸着柳树魂的词语“坚定不移”“顽强不屈”永不言败”与点染着高原恶劣环境的词语回环复读时,凝练的理性再度流转成浓郁的情感。此时,《青藏高原》的音乐猝然响起,孩子们心中的情感和着音乐轰然进发,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精神颂歌。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感性的。笔者认为,情与理从来不是对立的,语文教学需要感性的投入与演绎,也需要理性的思索与凝练。只有感性的铺陈而无理性的支撑,课堂将失之于散乱;光有理性的概括而无感性的触摸、吟咏、想象,课堂将失之于贫瘠。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情与理在自如地转换,情与理得到了很好的交融和共振。

在如今百花争艳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冲突、极化的理念并存,面对冲突与极化,我们是要非此即彼地去否定它、选择它,还是兼容并蓄地去融合它、转换它?我想,盛新凤老师的课已作了极好的回答:融通极化,整合冲突,让我们的课堂实现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张力,构建和美平衡的生态课堂。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 第5篇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上周末,“和美课堂”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合肥顺利举行。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去到观摩会现场,近距离聆听教育界大师们智慧的语言,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的独到技艺,我收获颇多,也感受颇深。

此次学习,最令我兴奋不已的是,我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著名特级教师,教授,清华附小党总书记、校长——窦桂梅。在我上班之初,还不知道如何去上课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浏览一些教学视频,当我看到窦桂梅老师视频的时候,便被她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这次能在现场看到窦桂梅老师,我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窦老师这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学的形式与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氛围。窦老师告诉我们清华附小在十一月份有个“苏轼文化周”,届时清华附小的教师将围绕“苏轼”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语文老师分工合作,分别对苏轼的诗、词、散文、题跋等不同文体进行公开课教学,数学老师则研究断桥的建造结构,音乐老师教唱苏轼的词,美术老师教学生画出苏轼的诗,还有老师负责研究苏轼的“朋友圈”,也就是跟苏有关的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及其他朋友,可谓是全校总动员。窦老师还告诉我们他们在研究鲁迅的时候有对鲁迅的一篇文章进行教学,也对他的一本书比如《朝花夕拾》进行解读。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劲头也十足,在放手让学生自行研究的时候有的学生还研究到鲁迅为什么总留“一字胡”,为什么头发总是平头而且是竖着的,思维的火花是强烈的碰撞,为我们呈现出多彩的艺术品。这种“全校总动员”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处于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真正全方位的了解一位文人,而且对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打造的清华附小独有的校园特色。

这次教学观摩会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的还有教育界的国学大师——陈琴老师。陈琴老师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教我们如何去诵读,我知道了我们在读“离离原上草”的时候不再是摇头晃脑传统式诵读,还可以是“离离原上草,原上草”或是“离离,离离原上草”,如果我们之前背书背的快要睡着的时候,若听到这样的读书声,可能会立刻精神抖擞。陈琴老师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等这些国学经典熟读成诵,而且她说他们班的学生也是如此,如果不喊停,他们都停不下来,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深刻的教育学者还有福建省名师、作家,何捷,何老师风趣幽默,短短的一节课会场发出了八十多次的笑声;江苏省特级教师,“童话作文”的倡导者,吴勇,他提倡“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教学习作的时候认真学习。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些教育者们令我敬仰的不仅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他们的人格魅力。十四日上午第一节课是由薛法根老师执教,在开始之前,主持人做开场白的时候,我发现黑板后面站着一个人,原以为他是会场的工作人员站在后面扶黑板或是摄像,结果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薛法根老师。还有林莘老师跟学生说话声音特别温柔,就想跟自家孩子说话一般。著名教授吴忠豪在评课的时候总是先给老师们充分的肯定,然后委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到时间时他会询问大家“我可以讲下去吗?”见过几位以前只能在电脑上见的“大师”之后,原来“大师”不“大”,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而且是那样的亲和自然。

和美课堂小学数学 第6篇

听完课之后,大家不禁在讨论:大师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区别到底在哪里?他们为何要这样上?如果我按照这个设计上能否驾驭?他们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样 的成长?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有人说他们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三点:1.会做人、会做事;2.对教学有热情、有责任心;3.悟性高、敢创新。第一点靠品 行和引领,有了这些他们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就有了机遇;第二点靠个性和良心,这仿佛是天生的,但也靠后天的环境;第三点靠学习和实践,没有丰富的积累 和钻研,视野打不开,再玩也是花架子。所以对大师的课我们要膜拜、要对比、要反思、要落实!

今天上午观摩了张齐华副校长执教的《认识负数》,总的感觉是: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依赖老师的讲授,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扮演着有疑助解答的角色,充分体现了自助式学习。

在随后张齐华副校长的《如何把课堂带向远方》讲座中,让我对自助式学习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却 往往忽略了学生们生活中能用到多少;我们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过程;我们让学生做到的是准确无误的答案,却没在意这些答案 背后学生们的真实想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些规律约定俗成的,也是顺其自然的。但是,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活动中,真的就能保证学生们量出的角都是 准确无误的吗?学生在操作中就没有误差吗?学生们一致答案背后就没有不同的看法吗?还是学生们根本就掩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附和同学和老师呢?这些我们又何 曾想过?又何曾允许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呢?我们仅仅站在与学生同等的高度,按照教材中的结论告诉学生这就是应该掌握的。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场所,课堂上,我们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我们应该站在另一个高度来观察学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独立思考、敢与探究,敢于把学生带 向内容丰富、方向更远的课堂;我们不是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是要站在另一个高度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

课堂发言是每个孩子的权利,课堂教学活动是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发言就是师生交流的直接方式。

很多的观摩课堂中,不难发现这样 的共同点:成绩优异的孩子发言的机会多,他们有的是自愿发言更多的时候是老师的举荐。因为这部分孩子的回答多数是老师希望听到的答案,及时他们表达的意思 余老师的有所差别但是意思还是很相近的,这些所谓优生的回答也能让那些不敢举手或者不想举手洗耳恭听,有了优生的回答他们就可以不用回答问题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有些学困生每当听到老师的提问,就会自觉地端坐在那里,准备听他人的回答,因为在他们的心理总是想:我不举手还有别 人举手,不然老师也会提问成绩好的优生回答的,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养成了“洗耳恭听”的习惯;在我们的印象中,优生往往是全面的,不仅成绩好、写字好,回答问题也条理清楚、表达清晰,也就喜欢这些学生来回答问题,既节省上课时间又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所以在回答问题上优生往往成了全班学生的“代言人”,也 节省了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间,也减轻了其他同学去思考的负担了,久而久之,老师抛出的问题不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对“发言人”提出来的,只要“发言 人”去思考,其余同学就等待着“发言人”的回答就可以了。

和美课堂学习心得 第7篇

新桥中心学校 周均匀 2016年3月30日

3月26、27两日,在长沙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举行了2016“小学语文和美课堂” 观摩研讨会。大会分两天进程,7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7节高水平的示范课,课型丰富多彩,并伴随高质量的说课点评和讲座。和美的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教师激励的教学语言,生动的教学风格,平等的合作关系,美丽的教学细节,灿烂的教学微笑等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不愧是一场顶尖级别的观摩研讨会,很有幸参加了这场研讨会。对于这次学习,也有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做一名终身教研型教师

在7位执教的名师中,每位都有着显赫的头衔,一系列的大赛奖项,一篇篇刊发的教育论文,甚至还有个人工作室,出书立说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他们都是在一定阶段的摸索之后潜下心来从学生的生命质量出发做教研,紧扣孩子们的生命体验,扎实做好教育教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努力。如: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合作力量,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啊,我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年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教研型教师。

二、重视国学,重拾大国风采

在这些老师的报告中,无一例外,全都提到了国学,并且强化突出了国学的重要性。大国风采和姿态从国学中觅得,重视国学,从孩子们做起。这些专家老师在他们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对国学的热爱,从而产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最终,重拾我泱泱大国的大国风采。

三、给孩子一个平等的课堂。

每节课,我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的进行备课,哪些环节需要小组合作,哪些环节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哪些环节需要集体探讨,哪些环节需要老师引导。每个环节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我都会进行仔细的思量,力争使每一节都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生生活动,师生活动,共同交流,共同探讨。

四、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感悟知识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每一点知识的获得,每一个规律性知识的形成,都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课堂上,有好多的知识都是通过学生预习、查找资料、家长共同努力、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的劳动所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交流、评价中感悟,使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体验、感悟中的过程中成长了自己。

“和美课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第8篇

“和美课堂”的主旨在于塑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情感、审美教育入手, 提供资助学习的空间, 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活动中, 自由快乐地成长。在“和美课堂”的建设上, 要体现如下四方面的特质:

1.和谐。“和美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所谓“和谐”,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根据这一解释, 我们可以给“和谐课堂”下这样一个定义:和谐课堂是指教学双方与教学要素相互之间协调、融洽的课堂。“和谐课堂”的价值追求, 就是营造和谐氛围、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2.智慧。智慧是“和美课堂”的内在要求。课堂要体现智慧, 教师必须关注“五性”:

(1) 规律性: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智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科学施教, 因材施教, 做到人人有进步, 个个能发展。

(2) 敏锐性: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课堂的变化, 精于观察学生的反应, 让一切在视线内, 让所有在掌握中。

(3) 灵活性:教师要有机智, 能够对课堂做足够聪明的预设, 对课堂各种突发的事件作出明智的处理, 自然得体, 从容大度。

(4) 创新性:教师要勇于反思, 大胆创新, 注重生成, 不断精进, 用智慧驾驭课堂, 用创新提升品位, 用特色追求卓越。

(5) 艺术性:教师善用教学艺术, 促成师生良性互动, 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高, 乐于创造并分享课堂教学之美。

3.高效。“和美课堂”的高效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 它的基本表征是“五注重”:

(1) 注重“三度”:课堂活动指向思维密度、思维深度、思维高度的培养, 师生智慧碰撞, 共同收获。

(2) 注重层次:全体学生当堂达标、部分学生超前达标;基本问题当堂解决, 拓展问题基本解决。

(3) 注重质量:师生互动愉悦, 过程流畅, 目标达成;课堂检测合格率、优秀率高。

(4) 注重减压:课前导学与课后作业适中, 学生课业负担不重。

(5) 注重发展:知行统一, 发展思维, 拓展有度, 充分激发潜能。

4.发展。“和美课堂”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 师生在和美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发展。

二、“和美课堂”的模式探索

在“和美课堂”模式的探索实践中, “变”是一个主基调, 其中“三个转变”是关键———

1.教学观念转变。我校一贯重视课堂效益的提高, 为了有力地推进“和美课堂”建设, 我们要求所有教师重温新课标内涵, 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形成“和美课堂”的基本理念:

(1) 以生为本。“和美课堂”高度重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2) 和谐发展。“和美课堂”追求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3)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 智慧创新。“和美课堂”需要师生富有创新精神, 重视教与学模式的创新, 不断增长教育智慧。

(5) 追求生命成长之美。关注教与学的随机生成,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重点看教师引导力度、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深度、学生知识掌握广度、学生知识运用灵活度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度等。

2.课堂模式转变。我校在学习各地高效课堂经验的基础上, 以“和谐、智慧、高效、发展”为“和美课堂”的价值追求, 探索有自己结构特点、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课堂模式, 初步定制了《滨河小学和美课堂各科评价标准》, 努力探索以“三和”、“三美”为基本要素,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抓手的“和美课堂”模式。

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和美课堂”模式主要体现为“设疑———议疑———解疑”的“三疑模式”:

(1) 设疑:导学引入, 抛出问题, 设置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导学案的引入, 学生初步接触新的学习任务。

(2) 议疑:小组学习, 讨论问题, 集思广益, 合作议疑。在设疑的基础上, 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对问题的讨论, 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集思广益, 合作学习。

(3) 解疑:总结记录, 解决问题, 指导完成合作学习。在议疑环节提出的解决方案中, 小组整合选择最佳方案;教师在解决方案中做出指导, 师生共同完成合作学习。

3.评价方法转变。

(1) 在“和美课堂”评价维度上, 我们依据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课堂评价上特别关注“三个获得”:

(1) 让学生获得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

(2) 让学生怎样获得。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利于教师的引导, 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 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时限内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3) 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的牢固掌握, 过程与方法的正确运用, 情感的充分体验、价值的高度认同、个性的充分张扬。

(2) 在“和美课堂”评价的体系上,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课堂评价标准———《滨河小学和美课堂各科评价标准》 (见下表) 。

上一篇:湘少版五年级上册英语作文下一篇:旅游类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