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观后感

2024-06-26

中国美术观后感(精选8篇)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1篇

中国美术观后感

大二下学期,我选修了中外美术鉴赏这门功课,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我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上了人生第一节美术鉴赏课,当身处在一张张画面前,如同近距离触摸到中国近代史至当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博。看了大师们的画后,给我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震撼。那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那一件件神灵活现的雕塑,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仿佛做梦一般,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认真地看了以下每一幅作品。

其中有几幅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喜爱徐悲鸿画的马,当天得见《奔马》一幅,十分兴奋。我在画前久久驻足,细细观赏。那豪放的笔法,厚重稳健的造型,使这匹马栩栩如生,仿佛要跃出画来,跑到我面前一样。记得唐代大诗人李贺有《马诗》一首,云:“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徐悲鸿的马正是这样,瘦骨嶙峋,但却是一身傲骨,不可羁勒,令人有一种敬畏之感。徐悲鸿常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我想这奔马正是他自己的写照。“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他,在艺术道路上,就是一匹不可羁勒的奔马。与此有异曲同工的作品就是马踏飞燕,其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具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称号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看完这张宏伟的画,我又看到了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的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好作品太多了,每一幅都值得回味,上完这门课,使我有不少收获。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好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罗丹说:“美是到处可寻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幅佳作都是前辈艺术家努力耕耘的结果,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在人生道路上,我会把前辈艺术家们的名字铭记在心里,永远激励着自己前进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2篇

很久以前,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是宇宙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干净又漂亮,大自然赐于我们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还有丰富的特产资源。而现在呢?还能看得到她那美丽的面孔吗?

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变得肮脏不堪,遍体鳞伤。由于人们把树林乱砍滥伐,所以许多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沙漠,可人们还是不惜代价地砍树,无止境地索求、索求、再索求,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难道我们就不能学学阿联酋人民克服重重重困难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把迪拜建设成沙漠中的绿洲!

今年20-年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都频繁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城市空气重度污染,许多人外出时都要戴着口罩,整日都见不到可爱的太阳,所以我们要从倡导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尽量不开汽车,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3篇

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和西南大学联合主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重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周传航、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杨志今在开幕式讲话中,代表文化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王文章副部长对本次论坛的期望。他指出,“中国美术观”的澄清与建立,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研究与讨论“当代美术观”,也是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迫切要求,关涉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面貌和方向。这个议题,显示了高度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探索当代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美术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切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次重庆论坛对“中国美术观”这一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是当今美术界的一件大事。相信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美术家对于“中国美术观”更加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思想观念和艺术理论认识,进而促进中国当代美术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为论坛发来贺信,肯定了中国美术观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并对此次论坛有许多青年理论家的参与表示欣慰。周传航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讲话,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召开的社会意义及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黄蓉生代表西南大学致欢迎辞;张庆善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中国美术观”是当代中国美术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建立正确的“中国美术观”,关系到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中国美术观”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讨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开幕式由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主持。论坛期间,由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论文集》也正式发行。

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美术》、《美术报》和重庆市各大媒体代表二百余人出席。论坛共分5个专场,分别由吕品田、尚辉、凌承纬、林木、黄宗贤、邱正伦、陈醉、刘伟冬、陈绶祥、赵权利先后主持,四十余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走向文化自觉,建构中国美术观”展开讨论,阐述了“中国美术观”这一命题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价值内涵,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美术家的彼此了解和尊重,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美术界铺设了一条道路。代表们普遍认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会成为中国当代美术自觉与文化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一个路标,而“中国美术观”的提出与建设,也将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在开幕式上致词

“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分组讨论会场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美术观

从宏观文化立场、文化比较的角度谈建构“中国美术观”的意义,是我们从理论上进入中国当代美术观具体问题时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对“中国美术观”命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树“中国美术观”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对文化认同这一基础层面的认识,百年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在认同上出现了断裂,才导致对于美术表现形态问题认识的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清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美术观的当代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的文化立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践。当前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价值体系,应该成为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前提。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民族精神、价值传统、民族审美理想、艺术自身规律和时代性、包容性。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曙光认为,中国当代美术观的建构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今天可以充满自信地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正本清源,进行中国美术真正的自主表达。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认为,“美术”一词在20世纪初引入中国的时候,就没有把很多中国的艺术形态吸纳在内,在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里,美术理论界要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

中国美术观是中国当代美术工作者的集体文化立场的自我表述,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努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认为,只有建立起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美术观,中国艺术才能以自己的文化立场,进入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美术观”是所有专业美术工作者共同的思考,其动力来自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正是出于这种担当意识,“中国美术观”提出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五四时期“美术革命”相提并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是一脉相承的。

西南大学教授邱正伦提出,我们应该通过中国美术观的阐述,重新塑造本土中国美术的审美形象特征,重建当代中国美术的主体性。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说,美术馆在当代的表面繁荣,难以掩藏背后的隐忧,美术馆展厅中高水平的、让我们激动的美术作品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关于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必须呈现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徐涟对“中国美术观”概念本身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讨论中国美术观应该向“当代美术观”过渡,在此基础上,应该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再回到艺术实践进行检验,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当代视角看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术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

美术价值观的讨论,是中国美术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关美术形态观、艺术审美观的讨论,最终都涉及对于艺术的价值判断问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论述了价值观重构的必要性,提出我们要以美感的力量,对抗西方现代艺术避免谈美的情形,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可能性和机会所在。艺术的地域属性、文化身份等等,不应该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被消解。《美术》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当代中国美术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新的、民族性的、中国性的价值体系,主要有四对矛盾构成了我们的美术价值观:大众化艺术与艺术的大众化;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四种矛盾,分别与如何面对艺术受众群体、如何面对传统、如何面对西方、如何面对“写实”与“写意”两种艺术呈现方式的问题息息相关。

吕品田指出,我们应该反思“崇洋”的文化认同,反思百年来西洋文化对中国美术观的夹击,一种是“同化”,一种是“规避”,前者是用西方美术理念削足适履地对中国画的改造,中国文化本体由此被二元化,美术从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表现形态,变成了一种局部的构成;后者则是对不太符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采取了一种排除于美术实践体系的姿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梅也认为,“中国美术观”应该包容中国的设计美学和设计智慧,我们的相关讨论,应该把设计纳入其中,也要对当代设计实践产生有意义的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角度讨论了“美术观”的概念本身,认为美术观是一个群体对美术的看法,包括社会大众、社会上层群体和艺术家个体。社会文化形态是一定种族、一定时空中“知”与“行”的总合,而美术就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文化前提。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从事新兴版画及现实主义问题研究,他从鲁迅在上海关于美术的几次演讲人手,认为鲁迅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指出的方向——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民生,仍对中国美术观面向社会现实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董立军认为,美术观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观,这是美术观讨论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所在,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来学习、贯彻中华文化,把中国文化观贯彻到一切美术活动之中,以影响整个中国的文化视野。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从版画家的创作实践立场出发,提出中国美术观包含于中国审美观之中,在当代美术创作中构建和强化中国美术观具有迫切的必要性。

中西美术观的比较与阐述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观,是处在与世界艺术的交流和对话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比较的视野是不可或缺的。四川大学教授林木批评了美术界、设计界把“中国文化元素”当作“中国美术观”的做法,认为这是长期“崇洋”的一种文化心理遗存,只有对民族美术的深入研究,才是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前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提出了很多一线教学的困惑和疑问,认为中国画已经被分解和物质化了,既有的体系和理论已经被科学的话语权所颠覆,但是以有限的物质展现了无限的精神容量这一点反而被忽略掉,造成了中国画解读的困难。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瑀也指出,写意画的源头是书法,经过赵孟頫的改造一直绵延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这在20世纪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画很“新”,但是不耐看,其原因恰是我们在不自觉地用西方标准改造了中国画之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立场的丧失,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清理和反思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认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观在当代已经失效,有必要建立有当代意义的中国美术观,这种美术观不是简单的倒退性“复古”或“泥古”,而是以“师古”为途径,为当下美术创作提供资源。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也指出,中国民间美术看似与“雅”的艺术无关,但它是大地,是起点,中国艺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艺术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以此作为建树中国美术观的重要基础。

在论坛上,一些代表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对比了中西美术观的差异性。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提出了“写意精神”是中国美术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绘画则是以科学原则建立标准,因此以西方美术的标准、体系和观念来衡量中国的美术是没有希望的,应该尽快走出“中国经济的落后,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一认识论的误区。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醒我们不该把东方传统和西方艺术简单地对立起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胡泊提醒,我们不应该把中国美术观局限化,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尽量摈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先入为主的局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说,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实际上对中国艺术很重视,包豪斯的艺术展就曾经引用过《道德经》里面的话作为前言,很多西方的现代建筑里面也包含有很传统的中国观念因素。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非认为,以往的研究欠缺体系性的深入,中西方绘画实质的不同还没有被揭示,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方绘画不同的源头分别是“气”与“光”,并以清静心、平等观来对待,回到源头重新思考,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美术观察》栏目主持祝帅也建议,我们在讨论中不应该把“中国”和“西方”都理解成铁板一块,而应该看到“中国”、“西方”两个体系各自内部所具有的巨大差异。

中国当代美术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今天讨论“中国美术观”,显然是具有当代视野的中国美术观,而所谓“中国”,究竟是“文化中国”,还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政治中国”?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提出了自己对中国美术观若干问题的六点思考,认为“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和民族,而是一个文化实体,构建中国美术观的本质是重建中国文化体系,其中的结构性内容是道德理念、天人关系和人文化成的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滕小松提出,中华文化的文化本位、文化本体和文化本质,构成中国美术观讨论的三重维度,我们应该在这三重维度的基础上完成中国美术观“寻根”和“守土”的历史使命。

浙江大学教授黄河清认为,中国文化的概念中本身没有“美术”,因此提出“文化自觉”应该比强调“中国美术观”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当前应该走出社会进步论的影响,走出文化自卑,在重建中国美术观之前,首先应该重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提出,中国美术观本身就带有当代性,因此,要以“新的中国性”加以言说,在关注“中国美术观”的本土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其“当代性”。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认为,中国美术观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政府和大众中间,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美术观,而意识形态占据其中的主流。今天,国家意志仍然左右着美术观的发展,这是不容否定的,艺术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倘若我们不对此进行清算,回归到艺术的根本上来,美术观就不可能是艺术家自由的探索和真正的解放。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红媛指出,我们现在面对着非常大的精神焦虑与文化压力。过去百年间,我们一直存在着妄自菲薄的心理,缺乏宏观意识,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缺乏热情,这是我们讨论中国当代美术观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指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思考中国美术观,需要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反思。

实际上,我们今天谈论中国当代美术观,强调中国本土立场的美术价值,并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中国的视野和标准丰富国际美术的话语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表示,历史不能假设,现实不能回避,任何文明的进程都要面对精粹被消灭的代价才能不断发展。“书法一打字机——电脑”的更迭,充分说明了这一历史进程,但是,时代毕竟在前进,“书法家”的专门化,也说明了时代毕竟在进步,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态度对待传统。文明的碰撞是必然的,古代的美术理论批评很好,但是在新时代必须补充新的内容,才能建构起面向当代的中国美术观。

中国当代美术观的学理表述与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框架的建立等,无不需要严格的论证。《美术观察》在进行“中国美术观”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对此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孟繁玮回顾了编辑、主持“中国美术观”专题讨论的经过及其复杂性,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何片面的、个体的认识,都会导致整体判断的失误,所以应该认识到系列讨论的难度和重要性,科学、全面地看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认为,“自由”对于艺术家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不要给艺术家套上枷锁,应该通过某种方法,实践我们自己对于学术和艺术的要求,中国美术观的极致,就是放弃“中国美术观”,获得自由、极乐,那将是在束缚中所无法体验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李月林说,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来修正自己,完成对道统的维护,同时又要基于时代的立场吐故纳新,站在当代立场,实现继承传统、发展传统的宗旨。

对于研究方法的自觉,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理论走向成熟和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论坛上,有许多学者对中国美术观的研究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洋思考了作为视角与作为方法的中国美术观的区别,认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点,建构起自身的艺术史观。祝帅也指出,当代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不局限于人文学科,而应该纳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实验、调查、测量等方法,为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建立起相关量表和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形成共识。同时,他认为应该强调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作为交叉学科的美术学在避免成为创作实践附庸的同时,应该警惕成为其他人文学科附庸的危险。

在当今世界,交流与传播更为迫切和重要,一些专家思考了中国美术观的文化输出与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说,我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中国美术观的受众是对外的,因此要依靠市场,提升影响力,所以我们要有文化传播的明确目的和传播策略。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董春晓提出中国美术观的讨论应该重视“受众”和“技术”的问题,认为中国美术的技术和受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化和美术观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

此外,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郭雅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牟群、重庆大学教授龙红、西南师范大学讲师王人杰、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管苠?等代表,也就自己的研究及创作体会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美术观的见解。来自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代表也利用论坛互动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的学术思考与基本观点,气氛热烈,高潮迭出,使此次论坛堪称一次开放、平等、深入的学术盛会。

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观任重道远

闭幕式上,《美术观察》主编李一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几个特点:一、领导重视,讨论热烈。他说,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不必回避,“建构中国美术观”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课题,这个课题与美术管理、体制改革、运作机制等整个美术事业密切相关,因此,领导的重视,对于中国美术观这一学术认识的推进有重要意义。会议代表各抒己见,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此次论坛学术气氛浓厚,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专家互动讨论,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朝气。二、老中青理论家共同探讨,青年理论家脱颖而出,女性理论家崭露锋芒。从“40后”到“90后”共济一堂,其中“60后”是中坚力量,“70后”的代表占了近一半,“80后”走向前台,显示了新一代的学人正在崛起。同时,6位青年女性理论家的出席和发言,充分展示了当代女性理论家的学术风采。“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此次会议必将成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三、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一些有建设性的主题词不断复现,有宏观的谈论,也有微观的分析,有的侧重古今对比,有的侧重中外比较。发言涉及审美观、价值观、形态观,以及美术创作、理论、市场、管理、体制、教育、传播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美术观”概念的分析、界定乃至质疑,对于建构中国美术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有重要的建设意义,使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此次论坛的学术成果,必将会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对推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以及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发挥作用。最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致闭幕辞。闭幕式由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付念屏主持。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美术;西方;思潮

早在上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尝试着将西方美术思潮中的一些理念引入到中国美术的创作中来。在这个艰辛又曲折的求索过程中,诞生了不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美术大师,他们在美术史上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并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美学理念,而这些突破和革新都不得不归结为是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冲击和影响。

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表及里渗透式的,影响广且深。这具体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的工艺造型美术等,尤其是绘画领域尤甚。例如当代的吴冠中、黄永玉、范曾、陈丹青等中国著名画家,他们中晚期的作品都能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这近三十年来受到的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以吴冠中的画作为例,早期受到大师林风眠的影响奠定了艺术基础,强调绘画的抽象之美、形式之美,抽象化的形态,东方化的格调。而林风眠则是20世纪融合中西的中国现代绘画的开创者,不拘泥于中国水墨传统的构图、用笔、用色等艺术形式上都对吴冠中艺术创作之路有重大的意义。曾有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员认为吴冠中的绘画是最能集中反映中国当代美术面貌的东西方艺术汇合与杂交的各种特点。吴冠中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从西方近现代美术思潮入手追求中西融合。从他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那些代表作《周庄》、《春山新雨后》,九十年代以后的《荷花》、《榕树与海》,以及21世纪初创作的《村落》、《颐和园》等,均可以窥出近三十年中国美术尤其是绘画领域受西方美术思潮影响而逐步发生的变革。他的点线面体的形态和色彩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艺术家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并最终为现代抽象艺术开辟了道路。

那么回顾一下吴冠中的艺术之路,除了受到他先师林风眠的美学思想影响之外,具体还受到了哪些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呢?当初吴冠中留学海外后,对梵高、塞尚的作品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并执热于印象派绚斓的色彩。古希腊的雕刻、米开朗基罗、安格尔的绘画、莫迪里安尼、马帝斯的作品都给了他一定的艺术积累和影响。吴冠中认为,对于西方美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其精髓在于视觉经验的新颖性、艺术感觉的敏锐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抽象形式的共通性,这些都是来西天值得一取的真经。

西方美术思潮除了给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变革,那么再看看近三十年中国的建筑发展,这种变革也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建筑制式早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前,通过传教士就已然带入了中国本土,加之清末接二连三的战败割地,租界这个词在中国的政治历时上由此诞生,殖民文化随之在中国扎根,西方建筑则以殖民地建筑的形式入场。但近三十年的中国跟那个年代不一样,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国际重要地位,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来往也更加密切,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的融合出现了新的巅峰,西方愈发的欢迎和重视同中国文化的交流,而中国的各领域也都悄然刮起了“欧美风”,在建筑上体现出国际化的多元与包容。西方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立体派、野兽派、风格派等均出现在近现代的中国建筑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

在雕刻领域,改革开放前所呈现的写实主义风格主要受法国和苏联的雕塑风格影响。而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中国雕塑、篆刻的发展更是愈发的呈现了逐渐西化的趋势,全面开始学习起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加之科技的进步、材料工艺的创新,都使得西方美术思潮对创作和制作时的影响变得更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雕刻作品从传统的具象变得愈发的抽象,通过精炼的点线面体去追求形态之外的灵魂与意念。中国在雕塑、篆刻领域对西方美术思潮的引进是从创作到审美这一完整的艺术活动进行的系统性引进,并在现当代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雕塑创作和审美的主流样式。

从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美术思潮的新思想和外来观念就源源不断的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冲击。开始出现“现代设计”这一概念,从民间工艺到图案设计,从工艺美术到实用艺术,再到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这也体现了中国的工艺美术从传统发展到现代都深深的打上了西方美术思潮的烙印。

2022美术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 第5篇

从小,我就在父母的带领下,游览了许多祖国的名山胜水。有北方的粗犷,有江南的柔美,有海滨的旖旎,有高山的雄伟······这些不禁让我萌生了一个梦想: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将我的足迹留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们的环境正在变得千疮百孔:原先清澈的母亲河,现已充斥着黄沙;原先湛蓝的天空,已经蒙上了层层灰纱;原先平坦的土地,早已坑坑洼洼;原先的青山绿水,现已是荒无人烟······

我们在破坏着大自然,大自然也无时无刻地在惩罚着我们。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污染、雾霾······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安全以及健康。

由于过度放牧、滥砍乱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原因,土地沙化已经愈渐严重。据报道,仅在时,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就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且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意识到土地沙化的严重性及其危害之后,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卫绿地。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截至底,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已降至173.97万平方公里,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在这之后,我们更要绿化家园,恢复曾经的碧水蓝天!

人类是自然之子,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守住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守住蓝天白云、青山秀水,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看到。

守护现在,造就未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更要付诸行动,我也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我会节约用水,合理使用能源,出行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方式,多植树种花,节约用纸······我的志向是做一名作家,因此,我会用我的笔呼吁大家一起参与进来,为保卫美丽中国出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要让美丽中国只存在于史书之上。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6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最重要的体现。只有拥有它,只有我紧着中国的脊梁,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

文化是最重要的,他引领着问我们剖析自己,挖掘别人。以已至花甲古稀之年的巴金,一本《随想录》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展露给社会,正是文化对他的触动起了关键性作用。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余秋雨,肆意挥洒的笔墨将苏东坡等文学大师的内心展示出来,文化是他的垫脚石,他的指南针。

当每个人的黑暗与光明都赤裸裸的被公布于世时,一股革新的思潮便融入文化的长廊,一齐向着腐朽的旧制度奔腾而去。

文化是最重要的,他引领着整个社会开始反思,开始探索。就在鲁迅弃医从文的那一刻,中国文化便开始了崭新的一页,黑暗的旧社会轰然倒塌鲁迅的奇迹,中国文化的奇迹。正是鲁迅看到了中国病症所在人民的根本病症所在,凭借着文化的力量,引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复兴,飞向文化之巅。文化的力量,是充满正义,充满希望,不可阻挡的。

国之文化应在每个人心中深深珍藏,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侵略河文化多元化中立有一席之地。

文化是重要的,是一个人爱国情怀的最低线。随着日韩等国的兴起,哈日族哈韩族在80后90后中持续流行,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潮流。试问诸如此类尚未学懂汉语便整天日语,韩语不离口的中国青少年,如何担任建设祖国的重任?

凡事必有正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也走出了国门。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能心怀中国之文化,令一座座孔子学院拔地而起,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由此足见文化之重要。

文化犹如远航的巨轮,来自过去,驶向未来,他极大下了时代的烙印,又不会湮没于战火纷繁之中。我们应重视它,重要的它才能让中国人民真正挺起脊梁。

中国美术观后感 第7篇

每每我一脸羡慕的央求妈妈带我去看看时,妈妈总是推说到我长大了。

岁月如歌,十年的光阴把一个牙牙学语的小不点蜕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啦!我骄傲的对妈妈说,我已步入青春殿堂,您现在可以领我欣赏您的“乐土”了吧!

妈妈却苦笑着摇头,说那些碧水蓝天早已不复存在……曾几何时,天空不再湛蓝,雾霾接连不断;曾几何时,小溪渐渐干涸,鱼虾不见踪影;曾几何时,追求金山银山毁掉了绿水青山!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由地看看灰暗的天空,想想报道的地震,泥石流,记得前几天我们去园博园游玩时看见,美景旁边竞散落着不少刺眼的垃圾。我痛心极了,这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啊,是该醒醒啦,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收益的是我们自己。

人们都说青春是多梦的季节,那我就用我青春的金线编织一个美丽的环保梦!我要组建一个“梦炫中国蓝”环保志愿队,这就是我的青春之梦!

我要拿出我青春的热情,去向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美化环境。我要从学校做起,哪怕是捡起一片纸屑;从小区做起,哪怕是节约一滴用水。我要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我的“梦炫中国蓝”志愿队壮大起来,让我们祖国的天空炫出美丽的中国蓝!

中国工艺美术 第8篇

刘斌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黑龙江省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刘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华,特别是把古老优秀的雕刻技术从南方移植到黑龙江开花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的新工艺品“角雕工艺画”,“仿生型麦秸、羽毛工艺盒”等独特工艺品,畅销国际市场。他设计的角雕画“三打白骨精”以国家名义赠送给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他设计的牛角圆雕“葫芦瓶”、“秋蟹”和角雕工艺画“七仙女返回人间”等作品均被国家收藏。他的作品多次被评为国家“百花奖”、“设计优秀奖”、“旅游产品设计奖”等奖项。

刘斌在近50年的工艺美术生涯中,不但设计制作了大量优秀的制品,还为黑龙江省养了大批艺徒。刘斌从艺几十的最大特点是:持之以恒的开创性,为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高元英从事玉、牙、赠、石、角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五十多年来亲自设计并制作了大批传统工艺品。同时参与创造设计并制作了角雕工艺画、石雕木片工艺画、麦秸、羽毛立体仿生型圆雕及工艺盒等新型工艺品。独立自主的研发出桦树皮立体动物盒,松塔壳、羽毛、玉米皮等材料制作的多种圣诞节用品小挂及旅游纪念品,受到外商的好评大量出口。近十年来为多家寺院雕塑了大批佛像,深受佛教界的好评。2008年又研发了立体仿生型鱼皮工艺品并投入生产。

上一篇:高校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下一篇:中职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