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2024-06-22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精选8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彬县范公中学 孙凤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例如,我在讲授“明清的徽商与晋商”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园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2篇

歙县中学

宋华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面对新课程,我感到了压力和困惑:

困惑一: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困惑二:“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四: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树立新课改理念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要实现教学观念生活化的几个方面的转变:即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教师”向“学友”的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的转变;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一部人类历史创造文明行动与心灵的足迹与路径,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打开的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话的画卷。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教材文字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容,学习浅尝辄止。

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要想走出这个困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进行大胆取舍。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说:“打开一个科学工作的钥匙毫无疑意是问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以合作转变角色,探究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情境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而以“问题”的形式来精心创设情境,既利于引起学生的悬念,还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欲罢不能”。

1、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一般为1人,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要求人人脱稿发言,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2、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新课标实验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一目时,我就采用了情景复现教学模式。上课开始后,打开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出现徽园图片数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讲道:如果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那首吟诵徽州的千古绝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勾起我们对徽州山水的神往,那仅仅是表象,真正令我们惊叹的是徽商。(放映有关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进徽州,那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书院、徽雕、徽戏、新安画派„„更多的人文景观和艺术奇葩,汇成了一个神秘的徽州神话。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这与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酵母与动力。每当我们惊羡徽州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对徽商、“骆驼商”由衷地赞叹。是他们走出徽州让世人知道了徽州,让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从仅存的这一批批文化瑰宝折射出的它的辉煌历史,润泽当代,惠及子孙,这是中国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帮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也望尘莫及,他们的贡献彪炳千秋。

徽商几乎“无货不居”,但最为重视食盐的经营,由此出现了不少盐商巨子。(打出介绍闵世章的一段文字)歙人闵世章少孤贫,九岁辍学。长大后发愤自学,精通文史。一日读《史记·蔡泽传》,对蔡泽赤手而取富贵的事迹赞叹不已,遂立志法其所为,只身奔赴扬州,为一家盐商管理账目。数年之间,他摸清了盐业的行情,于是自筹资金,独立业盐,终于成为“家资百万”的大盐商。

除贩盐外,徽商还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了他们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放映短片)他们以雄厚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且插手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活动,获取高额利润。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今天徽商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徽商那种锐意进取、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3、角色体验课

学生,喜欢模仿和表演,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们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通过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4.历史探究活动课

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配合新教材的这一新变化,我们开设了校级探究活动课。主要是一课、一沙龙、一兴趣小组“三个一”。开设了历史人物点评课,定期邀请一些学有专长或亲身经历某一历史事件的人到校举办历史沙龙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如我成立了手抄报创作小组、历史漫画创作小组、历史文学创作小组等。

参考文献 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杜

歙县中学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 第3篇

一、新课程和老教材之间“藕断丝连”

新课改的教材和老教材之间的差距很大, 但教辅资料的编写者,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命题者, 这些推动教育教学开展的中坚力量, 年龄肯定普遍较大, 他们教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老教材, 已经适应了老教材, 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新教材的转变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新课程老题目, 新题目老答案, 无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还有些试题难度超标, 教参给的答案也不够精确, 无法帮助学生“解惑”。

二、教学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按照《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设置, 一周2个课时, 每个课时45分钟, 但是, 在教学实际过程当中, 我们发现:新教材内容多, 涉及面非常广, 新教材中有些1个课时包括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3到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 教学难度大, 教学进度缓慢。同时, 课程改革要求给课堂注入新活力, 由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 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互动, 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 教学任务繁重, 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展开, 往往因需要赶进度而流于形式。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高

第一, 新课改实施的是“主题加模块的建构方式”, 它客观上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认知能力不足, 他们对新课程学习深感力不从心。很显然这样的新课程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初中历史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 内容相对简单, 高中却以专题形式教学, 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较, 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第三, 初中毕业会考只是达标考试, 重点考查基本史实, 所以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而高中历史强调的是对史实的理解、分析和再应用, 这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转变。第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 由于现在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选修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明确的大纲, 只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归纳能力, 不直接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所以历史选修中的改革题, 绝大多数是从古代史中抽出一段全新的史料来考查学生,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过硬的古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又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 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教材难以把握, 取舍难定

第一, 人民版新教材内容多, 教材内容表达存在混乱现象, 甚至出现一些内容前后重复的情况, 比如辛亥革命在三本人教版教材中都出现过。而有些内容又过于简练, 比如关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内容。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难以取舍。第二, 教材思考题与教材内容相脱节。教材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 因为教材的编排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掌握好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但事实是很多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积累相当有限, 从而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三, 专题体例分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 这使本来不可割裂的历史内容割裂开来, 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教材的难度。第四, 有些课本的知识太繁杂, 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过重, 教师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已十分不易, 从而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落实。

五、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不重视。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 家长、学生和学校一直不重视历史这门学科, 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学生的知识漏洞太多, 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 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也从客观上造成教学进度缓慢。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相隔太远, 学生无法用他们的经验去理解、判断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新教材按照专题的形式编写, 内容精练, 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 来弥补过去学生知识的缺失。教材内容的跳跃性强, 思维要求高, 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到吃力。新教材适合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但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不够, 因而无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六、教材编写出现错误

中学历史教材的接受者是青少年学生, 他们是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渴望知识, 追求创新和完美。倘若历史教材未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不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再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如在电灯的发明时间上必修三就前后矛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中写的是“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但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中却说“1875年, 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有线电话线, 开通第一部电话”。为了回避这个矛盾, 最新的教材就说“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 应该要做到准确无误, 有争议的地方应该予以解释说明, 而不能刻意回避。

七、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简单应付

有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没有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更没有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 总之, 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 学生、家长基本上都认为高考主要靠语文、数学、英语, 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认为高考要考上二本已经没有希望, 即使学好了历史也没有多大变化, 所以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 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这种消极和冷漠的学习态度, 使这些学生的学习退步很快, 客观上也给教学带来了无形的阻力。

八、困惑中的教学反思

第一, 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历史, 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获取历史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第二, 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历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人格中心型转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来改变过去以教师的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 要以学生为本, 淡化教师在一节课的“领导者”作用,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第三, 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改变评价教师的“唯高考论”和以考试来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 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育的投入, 精心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 组织教师经常进行经验交流,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五, 加大宣传力度, 让社会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改变社会对历史教育“急功近利性”的评价, 毕竟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逐渐走出现在的困境。

总之, 实施新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要扭转这种局面, 需要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齐心协力, 但关键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0) .

[2]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J].中学历史教学, 2003 (12) .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历史教学;新课改

中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垣曲县高级职业中学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计算机、汽修、焊接等七个专业,其中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专业参加普通高考,历史学科是普通高考学生必考科目,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毕业后就业机会也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备受冷落和歧视。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颇具以下困惑:

一、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新课改从初中“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到高中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表明,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历史知识庞杂,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参加了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也高度认同,可是一到课堂上,仍然不能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课改的新理念,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仅仅有观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顺利实施新课程,除了确立正确的理念之外,还必须掌握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老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教材使用上的困惑,有教学模式选取上的迷茫,有知识储备上的尴尬,也有知难而进、不断思索的喜悦。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门反思中顿悟的艺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也许正是有了不断反思后的顿悟,才不至于让课程实践迷失方向,才不至于在课程实践中陷入误区,才能更早融入新课程,才能够稳步推进新课程,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民.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2]沈亚萍.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反思[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第5篇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四)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2013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材料冗长,灵活,理解难度大,主观性强,学生由于应对以上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挖掘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分自然不高。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二)编写出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 教辅”资料和质量检测题。

(三)教师要继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学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四)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本。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发言稿 第6篇

我是一名普通数学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感觉到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也更多了,我也不断的在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可始终很难适应,真所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我的困惑主要有:

一、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很多老师抱怨新教材难教,最主要的问题时“内容太多,课时不够”,教学内容很难在规定课时那完成,经常会出现“赶进度,赶课时”的现象。一个单元教完后,总感觉没有把教学内容搞扎实。无论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每个学期数学新授课要上到期末考试前两三天才能结束,根本谈不上组织期末考前的梳理、复习。因此,每个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促使学生进一步丧失学数学的信心。

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尤其是农村孩子,再加上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自己总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课堂上创设情景,可是时间长了,学生的兴趣渐渐就淡了,有时候自己说一两句幽默的话,但是,又会偏离教学内容„„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喜欢数学?

三、怎样才能经常上好课? 一堂好课难上,更难的是经常上好课。首先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然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每一节课都这样的话我们很难做到。

四、如何更好的提高成绩?

高中教师都感觉非常累,可是教学质量往往又不尽人意。在学校,勤恳工作,呕心沥血的教师太多了,很多老师为了学生,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一心想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一门心思全部放在教学上,可一到学年末始终觉得学生成绩提高不大,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很失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7篇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万安县崇文中学

罗人仙笔者从年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完成一轮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经过一轮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喜悦也有担忧。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一轮过后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是否能达到这设计要求呢?我们教学中的困惑又有哪些呢?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的教学就无法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也无法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笔者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的问题。如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其实考试的重要性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改革我们的教学就很难有什么重大的改革。因此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已成为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成为教师们心里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三年来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心中的几点困惑及其思考:困惑一: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课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于是就只好等着教师说出结果来了,这就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当考试成绩一出,老师一脸无奈,学生一片茫然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课堂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执教能力如何。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并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得教师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教材只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应用模板,教师一方面要分析利用好现有教材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开拓创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按新课程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延续性及恒常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真正有机的统一起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与理念。困惑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的教学,特别强调物理规律的探究性,同时还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们普遍感到现在的课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的缺失,学生课外作业的错误率增加,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知道、理解、应用和体验性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应用平台,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素材。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时与进度的矛盾按照省每周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一个模块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困惑三: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新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困惑四: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作业、测试卷、教材同步辅导、高三复习资料等教辅用书不配套看看省编的同步辅导资料,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资料中很多题目偏难学生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同时也呼吁教育部门要重视这一现象,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新教材选修-第六章《传感器》中介绍的各种元器件我们学校实验中就没有,所以很多情况下根本无法组织相关的实验教学。真可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呀!相信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思考与建议: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新课程实验的投入力度,作为教学仪器仪表的生产厂家要及时生产补充教学实践所必须的教学设备,作为学校应舍得花钱更新实验设备,创造必要实验条件。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但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第8篇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

( 一) 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教学理念由课本转变为读本, 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在改革的教学理念下, 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容量大量增加, 从而导致教学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这一问题的出现。

( 二) 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是采用模块方式进行, 但是这种方式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积极性, 反而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热情, 从而降低历史教学质量。同时, 新课改之后, 知识结构的变化也让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不强, 新课改后的知识结构专题性较强, 涉及的专业知识更为深人, 而学生又缺乏充足的时间去学习、研究, 导致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认识以及学习都存在严重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阶段就会产生巨大压力,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三) 学生容易出现教学和学习失衡情况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如教材内容难度增加、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等, 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阶段就会产生巨大压力, 从而造成学生容易出现教学和学习失衡情况。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现阶段新课改下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 光课程内容就有8个模块, 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欧美的政治制度等, 这些课程内容囊括古今中外的多个国家, 其课程内容十分繁重, 面对不断增长的课堂容量, 教学课时数量却没有发生改变, 导致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 而学生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进行学习, 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十分巨大。

( 四) 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实践指导, 虽然在课程实施之前历史教师有过短暂培训, 但只是仅处于表面的理论教学, 缺乏真正的实践指导。新课程改革之初, 也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在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 其结果就是促使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进入一个多样化阶段, 但是这种多样化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过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虽然能够有效缓解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足,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 从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验探索

( 一) 改变教学理念

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实验探索, 我们得知要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就必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让高中历史教学老师做到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 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新课程内涵有足够理解, 对新课程教学思路能够熟练掌握, 在满足课堂容量的需求下合理增加课时数量, 从而解决课时数量无法满足课堂容量需求这一问题。

( 二) 衔接历史教学教材

当前,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通史式的基础教学, 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一种专题式的人进阶教学, 相较于初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思维跳跃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 其教材内容方面都属于基础部分, 浅显易懂, 专业性知识较少, 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专题性教学, 其教材内容难度高、深度深, 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 复杂难懂, 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适应。所以, 作为历史教师, 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 并注意学生学习落差, 从而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教材进行衔接, 简化教材内容, 尽量降低其难度、深度, 以便让学生教好的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还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 三) 解决模块方式编写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模块编写方式具有单一化的特点, 这给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 为了解决模块方式编写而产生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每个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每个单元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 从而在教学时强调重要的知识内容,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公开探讨,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重点知识内容, 还能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可谓是一箭双雕。

( 四) 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困难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难度高、深度深, 而高中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差, 导致在学习时很难适应, 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 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被降低, 最终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有所降低。因此, 解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困难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对新课程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 指出课程中专业性知识较强的内容, 在教授这方面内容时应进行深入补充和解释, 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的学习这些知识, 从而真正意识到这些专业知识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 五) 选择最优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 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如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 并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从而选择最优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以此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最终需要。

三、结语

总之, 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 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实验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31) :77.

[2]廖明书.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04) :66.

上一篇:医生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发动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