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2024-08-04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精选14篇)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1篇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关键字:新课改

小学体育

创新

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实施,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增加。新课改的实施,不仅顺应了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标准。现在的体育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尤其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完善教育理念,使自身教育方式符合时代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不仅教学手段和内容都对学生形成了制约,而且导致了学生的身心素质难以提高,对体育学习兴趣不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的体育教学无法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创造,同时也无法加强学生在智力上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系统的论述,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开发小学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思路,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组织小学生活动等方式,对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创新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同时在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要求下,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新课改下教学的创新

(一)体育教学在思想上的改革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新课改的规定下,小学体育教学增加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要求,以求让学生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于此同时新课改还提出,要不断的提高体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拓宽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空间。这样即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保持很好的身体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也有利于学生在锻炼身体的时候,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进行合理、科学的锻炼。这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响应了国家全面运动的号召。

(二)体育教学在内容上的改革创新 首先,要完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的一体化过程,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让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力,为学生以后更加刻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体化,以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最后,要不断地增加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创新,改变传统课堂沉闷、无趣的状况。小学体育教学要向着多样化、兴趣化、游戏化的方向发展,以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

(三)体育教学在目标上的改革创新

小学体育教学,不可以仅仅定位在体育知识传输的教育上。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是以思想教导为目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知识。最终要让学生产生自主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接下来在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播与技巧的教授。这才是将体育教学从知识灌输层面,引导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层面的过程。

二、创建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巧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每堂课的开始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兴趣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拨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去,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室内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新知。

(二)适当鼓励学生,引发学习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观察,以敏捷的目光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积极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成就感,这也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更好的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三、倡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选练习项目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组合成小团体,通过小团体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与组内总结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创设自我表现、自我证实、自强自信的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团结意识的培养,防止学生走入“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创新的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是探索求知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的动力。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制造悬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对比、联想等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且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和新课改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要求。使教师的教学力量、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让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等学习方式得到完好的应用。

五、总结

总之,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要求,才能使国民体质得到巩固,才能在学生小时候建立完善的体育思想。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2篇

摘 要: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完善,在新课标改革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课堂的教学质量关系着学生的接受水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的有效落实。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在新课标不断改革下,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教育上也要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小学数学基础关系着以后进入高年级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在课程上去创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让数学在生活中得到学以致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低效率的情境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育要不断创新,创造情境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而有很多教师在课堂里没有创造优良的情境,使课堂过于枯燥,磨灭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是,有某些教师过分地追求情境,没有情境就上不了课一样,花费大部分时间去进行情境设计,没有把握住课堂时间,又误导了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从而不能达到有效教育的落实。这样的现象在当今教学中不断上演。如,教师教学生“1”的加减运算的时候:

(1)设计的情境。(用几张图片,其中里面是一只小猫)教师说:今天的天气非常的好,小猫约了邻居去郊外玩,玩了一天,回到家已经很饿了,但猫妈妈没在家,写了留言贴在菜篮上(拿出有菜篮的图片):“菜篮有食物,妈妈要晚点回家。”

(2)这时教师问学生:“你们猜猜里面有什么?”学生猜了一通。(这里也浪费了时间)

(3)教师说:“菜篮里是鱼干,一共有4条鱼干(拿出小猫的卡片),小猫看到鱼干是什么表情啊?”(学生又说一通)

(4)教师又问:“小猫吃掉一条鱼干后,菜篮里还有多少条?”(学生说3条)

(5)教师又问:“小猫吃掉一条鱼干后,菜篮里还有多少条?”

一直问到“1”时,时间也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了,这时的学生还沉浸在情境中,对“1”的了解还是不够彻底。

二、小学数学如何创新

1.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而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在上课时设计有趣的教学题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可以提出一些有趣并贴近生活的问题给学生讨论,如:

(1)根据自己的父母的年龄,算一算他们是哪一年出生的?

(2)算一算自己家一个月的电费,平均每天花多少钱?

(3)今年的2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2.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小学生能主动学习。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游戏,通过游戏来让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如,可以让学生充当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数学游戏。

活动道具:小面额的零钱、日常用口(牙膏、牙刷、小手帕等)。

活动内容:对日常用品进行标价,分配学生充当顾客、营业员,顾客到营业员那里买日常生活用品,营业员收钱找钱,而教师在这过程中进行指导,检查学生在收钱找钱过程中是否出现差错。

活动总结:类似这样的数学小游戏有很多,这些例子在生活中也是运用到的,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游戏而感到新奇,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数学游戏中去。而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应及时纠正,对表现好的应给予表扬,并讲述数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教育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创新为主,不断提高教育水平,而教师也要主动学习新课标,改变传统模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在生活中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呈现出教学手段众多且先进的特点,课堂教育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然而改革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最明显的情况是尽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而没有浓厚的语文教学气息,人文性增强的同时,工具性在减少;综合性增加的同时,专科性在减少。上述现象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失去本来的面目,变了味,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普遍认为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事实上,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培养语文能力,最基本能力为读写。新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然而新课改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却没有关注核心能力。同时,新课改将语文学习重点集中在对语言文学的感悟与体验上,忽视训练学生语文文字等基本能力, 没有充分发挥语文工具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1.更 新教育观念

先进、科学的教育挂念不仅会影响教师教育方式,还与培养能力突出的学生息息相关。教师在新课改条件下对教师提出更高层次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发挥传统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积极顺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培育积极向上的学生观、评价观,大力倡导教学新作风,树立教师新形象。教师应将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优秀学生作为自身执教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能被已有教育观念束缚, 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人文修养,立足素质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及年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创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引导学生完善心性、塑造人格,将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从而确保语文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2.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在新课标出现变化后,教师的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简单传授发展到当前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理解与感悟知识。对学生来说,在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不再一味凭借传统的死记硬背,而是借助日常积累深化对知识的感悟,以便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倡导学生积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自主理解所授知识,两者兼顾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3.以兴趣带动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不但能提高学习能动性,还能挖掘学生潜能,推进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应借助小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 将课堂教学切入点设为激发学生兴趣,努力创造条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再通过生动、趣味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集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趣味性, 教师利用逐步启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后面将会发生的情节,在锻炼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到讲台讲故事积极赞扬讲得好的同学,让其体会认真学习得来的成就感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

4.注 重情感教育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体育 教学思路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5-02

体育教学始终是高中素质化教育方针贯彻执行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现代专业化高中体育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探索出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双重化培养方针,令学生保留较强体魄基础上,形成社会规范标准下的心理素养和健全人格,至此朝着各类专业领域方面介入发展。究竟如何在新课改环境下培养出合格型人才,顺势贯彻落实体育综合化教育改造指标,这将是所有高中领导和体育指导教师需要全面关注的课题内容。

一、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

(一)体育教学和文化学习关系无法精确化协调掌控

因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交叉限制,使得大部分师生都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文化课程研习质量之上,对于体育锻炼明显关注度不高,严重情况下会直接将体育课程取消,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课程,使得体育教师对于自身职务贯彻实效性愈加不够上心。须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高中生处于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唯独经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才有可能获得身心舒缓机遇。

(二)体育训练项目规划布置欠缺应有的科学性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主流构成单元,但是实际教学环节中,因为高考压力的束缚,使得愈来愈多的领导、教师,认定体育课程是对升学毫无辅助效用的学科。再就是一些高中学校在进行体育训练课程设置时,不能将学校实际状况和身心发展诉求等因素充分地融入进去,随后使得高中生对体育课程整体感知积极性受限,无法达到预设的身心开阔影响效果。

二、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和引导模式创新改造的必要性研究

经过传统应试文化影响,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开始遭受深度忽视,教育主体往往为了盲目性追赶课程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果。须知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不管是教学思路或是引导模式上,都应该引起教育主体关注,如布置一些趣味性较高的竞赛、游戏类项目,鼓励学生彼此进行训练心得交流。长此以往,相信高中生介入多元化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会愈加高涨,身心素质改良拓展之后,才能在今后沉重课业压力中愈挫愈勇。

三、新课改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和引导方式创新改造的措施解析

(一)树立起足够新颖的教学指导理念

最近阶段,教育机构公布诸多全新教育方针政策,为高中体育课程提供较为丰富的战略指导要素。为了确保在新课改大环境下,高中生能够得到全面化发展,灵活协调不同类型学科独有特征,就需要督促教师及时结合实际状况,进行学生思维体系拓展,令该类群体养成强烈的自我身心锻炼欲望。为了顺利达到此类目标,高中领导和教师需要全面关注体育运动、课程的重要地位,透过不同激励手段令学生在适当的身体锻炼中获取强健的体魄,进一步利用全新面貌迎接今后诸多工作挑战。

(二)强化对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视态度和改革沿用实效

高中体育课程本身存在诸多优势特征,具体就是该类课程时常在户外组织,能够令学生尽快地透过枯燥繁琐的课堂之中获得解放,透过大自然亲近谋求自我放松的成果。同时,高中体育课程保留较强的积极和开放特性,和单调无趣的文化课程相比,更加容易激发学生感知介入兴致,同时透过各类竞赛和游戏类项目集体组织过后,和教师建立妥善的情感交流关系。正是在以上优势条件综合作用下,有关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切实地将体育和德育因素融合,这样不单单能够令高中生群体透过锻炼学习中获得乐趣,并且会透过集体活动参与中形成情感化性格。如教师可以借助明星励志性训练经历向高中生进行戏剧性讲述,令学生快速捕捉到这类运动员的人性闪光点,进一步真正理解体育精神并自觉修炼形成标准的人文素质。

另一方面,创设出全新样式的教学实践和交流平台。主要就是鼓励教师利用流行的网络媒介进行体育学科知识教学实践平台创建,同时鼓励师生在体育训练项目组织参与中平等的交往,在细致化解析明确战术和体育技能前提下,将自身对体育运动独特的见解表达完整,进一步发挥各自在体育锻炼领域中无限的才能。

综上所述,新课改大环境下想要尽快完成高中体育教学思路和引导模式创新改造工作,第一要务就是重新赋予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适应地位。另外,作为现代专业化高中体育教师,需要虚心学习各类创新教学技术设施操作规则和项目规划经验,确保将学校已有的教学辅助资源全面集中起来,令学生快速养成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在日后课上课下主动介入到不同类型体育训练实践之中,强健个人体魄、提升与别人交往合作技能和心理素养,最终在全面化发展道路上不断挑战前行。

参考文献: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5篇

试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对话式教学的大胆尝试

吴朝玺

绥阳县绥阳中学,贵州 绥阳 563300

如果说教育是具有对话性的,那么教学也应该具有对话性。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对话的艺术,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是对话的关键。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对话式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当中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同时我国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提出和推广对话式教学,但在对话式教学的实施在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需要加强思想上的认识。从实质上讲,对话教学要求学生与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对话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互相间的理解和成长,是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思想的进步。

二、传统高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的问题

在传统意义上的高中数学对话教学上,学生很少甚至几乎不会主动性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即使是在数学的公开课上,教学的对话内容和方式也由教师进行设定,有一定的框架模式,因此在实际的对话教学中学生无法取得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大多是基于自身的理解并传给学生的。

1.对话形式单一。在一般情况下,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使用之前设定好的问题对全体学生进行发问,以寻找最正确的答案。用一个问题面对全部学生,并且知识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对话教学的作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忽视学生间的对话。在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和主张,在对话碰撞中达成共识。这种对话式的互动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而大多数教师会在数学对话教学中忽视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便变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探究作业,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动力。

3.缺乏教学的倾听。(数学教学论文 )对话实质上是对互问互答情境的主体追求,要求学生在数学对话学习中做到敢说、想说并且能说的地步。但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的话语缺失,让学生在对话表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可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对教学的倾听。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应该是以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的互相倾听为基础建立的。因此,对教学倾听的缺失,让整个对话教学不完整,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行下,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往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提供一种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和思想中释放出来,与教师直接进行合作、交流和共享。有效发挥对话教学的实际意义。

1.平等、民主的对话。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才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接纳,从而进行正常的对话。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排斥,而教师也往往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

2.愉悦的对话。在传统的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上课时的情绪,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这很难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特别是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是需要学生开动大脑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课程,而教师采取的这种对话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不愿意动脑。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首先要吸引学生参与到学生中来,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思维,使之处于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投入到真正的对话学习中。

3.相互间的对话。不同的知识碰撞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启发,从而引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更好地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他人的有效信息,能够有效唤起自身已有的知识并得到巩固。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而这些不同更能够促进对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够进行更深层的探索和思考,以求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取得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论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第6篇

论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文/汪国良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开展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做好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成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创新教学

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并且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政治学习感受到乏味和枯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政治学习的效率,本文就从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育模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积极性的基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将政治知识和时事、历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和关注政治变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生沟通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的思想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一个社会热点来进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由于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够脱离时代,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政治教学。另外,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喜欢去了解时代的最新资讯。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要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把问题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说服力,还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7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振兴教育的人才在于教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那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素养

进入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轰轰烈烈的教材改革,新大纲的推行以及考试制度的调整,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语文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因此,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素养,是成功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保障。那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高尚的人格魅力素养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具有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能比其它学科教师显得更为重要。汉代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语文教师无论是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文化修养,还是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乃至言行举止、仪表装束、居室摆设等方面都要有语文教师特有的风度,能引起学生爱慕崇敬之情,成为学生自觉效仿的楷模。这样,教师在学生中才有较高的威望,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从而集中全部精力和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排除障碍,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二、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

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大力发扬多看书的风尚,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才能使学生心田永远流淌着汩汩清泉。老师要终身学习,才能跟得上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作为有经验的老教师,有了雄厚的知识储备还不够,还要新的知识的不断输入,满足学生的需求。年轻教师思想观念更新快,有充足的精力,有较高的热情,同时他们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教学方面的研究,并不断加强文化积淀。

1.深厚的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开展,才能有效地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一个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给学生的人,充其量只能称作教书“匠”,而不能成其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告诉我们为师之道,贵在传授知识。而授受之法则尤为重要。一个专业知识浅薄的教师是很难把教学工作搞好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目前教师队伍中实行“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综合素质培训”,就是让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好方法。

2.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教育理论显得尤为重要,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教育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这些理论可以具体指导教师去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方法,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合符科学而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3.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克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一个语文“专家”,更应该成为一个懂得百科知识的“杂家”。

这些百科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哲学、法学、宗教、民俗、伦理、文化等等;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等等;思维科学知识,如思维学、科学方法论,等等。

事实证明,一个有丰富知识的语文教师,上起课来才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才能“思接千里,视通万里”,才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三、娴熟完备的教学技能素养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并能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使课件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时,容量要适中。

1.应该具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是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是使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应该具备必要的开拓和??造能力

这是整个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使命。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应边教学边研究,把教育事业变成科学事业,就有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

3.应该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有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完美结合将会使语文教师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出色地演绎“教师”这一角色。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8篇

一、教师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 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 构建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是“三个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适应现代教学, 涵育人文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三个一”教学模式, 变被动为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是否转变, 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尽量考虑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发性的情境, 善用各种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 了解历史, 发现历史, 掌握历史规律。同时,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 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 设计针对性的探究式学习课题。

2. 以教为导,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因此,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未知情景, 而不应去寻求统一的、唯一的固定答案。如在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时, 教材中已分别从中美双方概括了几点原因,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些原因, 但如到此为止, 培养的只是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因此, 我又补充了一些材料, 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分析原因。

3.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萌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 这种定位确定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 强化了学生的服从性, 这是一种不平衡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内容的制造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探讨科学知识。在这种师生关系下, 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得到良好发展。因而要实施创新教育, 发展创新思维, 首先, 要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其次, 要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再次,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思想, 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萌发创新动机。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 巧设问题, 开拓思维

教师的提问, 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 环环相扣, 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 并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发现历史的本质, 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 鼓励发问, 诱导思维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则更是一种能力。教师应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发问, 重视学生的瞬间思维, 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 突破传统思维的定式, 进行求异思维,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异向思维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应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教给他们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鼓励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特质

近年来, 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学者根据亲身体验指出中美两种教育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有一个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理论修养水平也较高。如果单凭书面的, 课堂的理论学习成绩, 美国人通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科学研究的实践领域时, 中国人常叹“自愧不如”, 不如美国人的思维活跃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 原因何在?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呆板化, 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陈旧, 强调师生要“以本为本”“忠于教材”, 学生要“亲其师, 信其道”。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一种“唯师唯书”的心态, 不敢质疑课本, 不敢挑战权威, 失去自我, 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 不敢逾越雷池一步, 又何谈创新?又怎能创新?

历史教学中, 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唯一的, 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挑战权威观点。“尽信书等于无书”“尽信人等于失去自我”, 敢于突发奇想, 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个历史事件, 这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发散思维。如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就只有破坏性吗?”“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市场经济吗?”等。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 有时甚至是一些与教学任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主旨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机会。因此,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都蕴藏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搜集、阅读、整理、研究和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 进行评价的过程, 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它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人文精神, 创新意识和历史觉悟为底蕴的现代历史教育的目标, 反映了时代对人的要求。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 但教师在选择材料尤其是现实材料时要慎重, 要抓住重点, 体现时代脉络。选材时要充分考虑和辨别材料的真实性, 以及与历史问题的关联性和学生的接受度, 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学生选择材料和研究过程中, 要及时正确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要作经常和广泛的交流, 要经常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 教师要及时作出学习评估。

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新课改下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革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发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在愉悦氛围中全面健康发展。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措施;创新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与推进,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所以本文便对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做出简要

分析。

一、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观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定理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经常抱着“走过场”的态度进行实验教学,更有甚者以“实验设备太差不能进行实验”为由来搪塞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也十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积极创造实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缺乏实验机会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积极创造实验机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光现象”的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首先让学生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在其底部打一个小孔,然后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小孔处,然后通过小孔观察点燃的蜡烛,并观察在薄膜上蜡烛的成像。在学生观察完后,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成像的原理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对实验原理以及现象总结发言。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对“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知识点理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三、优化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以及实验器材的短缺,出现了许多物理实验不能演示或者成功率较低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物理实验时,为了应对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通过小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探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除此之外,小组探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根据书本上的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演示,有时候会出现实验不成功的现象。针对这样的实验,教师更需要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创新和改进实验操作,提升实验的成功率。例如:在进行“声现象”实验演示时,在验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由于条件限制,教师很难利用抽气泵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取干净形成真空的环境。这时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模式,将实验演示转换成实例,通过宇航员在航空利用无线电交流的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结论。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目前传统的考核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其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物理知识的考查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能力的考查都能客观地反映,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可将成绩分为实验操作以及理论知识两部分,并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计入总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呈宝.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学周刊,2015(4).

[2]李宗海.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10篇

一、新课改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其涉及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评价、目标、内容、师资等一系列的内容,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从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应该承认改革工作确实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新课改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突出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实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大量的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

学语文教师在课程理念和角色方面仍然没有实现转变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依然还有不少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将学生看做“整体的人”来对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仍然没有很好地从原来的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和角色没有得到彻底扭转是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目标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一环,在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进行,从以往单纯关注学生语文知识接受到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价值观、态度等的养成,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评价方式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扭转,不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语文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片面狭隘,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的价值观、情感的养成,使得三维的语文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3.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评价依然没有明显转变

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通过语文教学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良好态度的养成,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的程度并不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评价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过多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应该积极寻求转变,努力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不断地向新课改的精神靠拢。

1.广大一线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理念,尤其是要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并在实际授课中积极实践

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其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积极接收新课改的理念,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从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发动者,不断以自身力量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前进。

2.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和实践语文教学目标时,广大一线教师要将三维目标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充分关注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又不能机械死板,在设计有关三维目标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情况综合考虑,做到有重点详略得当,难重点突出,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评价的改革力度和步伐

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紧密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更能唤起中小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认真选取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提炼合适的教学内容,突出特色;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教学评价改革的步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11篇

鞠雨佳

(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12篇

论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新

 

朱明高

(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小学)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富有感情、充满个性也极易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狭隘思想,用多模式教学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现象力、创造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面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改善,这也要求广大师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作出改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思维模式,确定师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应试教育,教学时以老师的“讲”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成为教学的主导、主体,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以新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眼光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响应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教学优化,以学生的视角、思想为出发点,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改变和调整,引导学生积极改变、良性发展,才能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关注学生的兴趣等,先以对学生的了解综合调整教学设计,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水平个别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多注意学生的感触,用老师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与想法,给予尊重及适当的鼓励,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不做“以学生为本”的.面子工程,而是要从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能够体现。如,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及教学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参与性,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增加一系列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前提。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近朱者赤”,亦可以让其“近墨者黑”.因此,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枯燥与沉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保持高涨、愉悦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和同学们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如,在上课前用多媒体播放即将开始的课堂内容相关的影片、录音等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资料,直接将学生引入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明确指出的目标之一。小学生目前还不能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综合每个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意见或许片面,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可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再问老师,让老师给出解决意见。这样,大家对问题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得也就更加熟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自如。

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分组预习,然后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问题由浅入深,相互讨论总结。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性更强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们可以相互参考、质疑;像其他两个问题,小组搜集资料、思考、得出结论,效率都要比一个人高出很多。在小组学习中,大家不仅可以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在班级中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新课程的层层深入推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13篇

一、在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方面

要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班级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必须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当今, 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 作为班主任, 在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 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 都应务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 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 已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是社会对班集体建设的期望。所以, 作为班集体建设者, 应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健全他们的人格, 夯实他们的基础, 张扬他们的个性, 发挥他们的特长,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扶持他们的实践能力,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从而使他们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发展, 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想达到上述目的, 在班集体建设中应采用“民主平等、激活因子”的方式, 坚持群策群力, 才能集众智于一体, 把班集体建设好, 达到“以人为本”之目的, 促进每一位学生向“完人”发展。

目标是锁定全班学生言行的鼠标。为统一全班学生的意志和行动, 班主任要善于不断确定并适时提出既能振奋学生精神又能切合本班实际的班集体奋斗目标。目标一旦确定, 班级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此奋斗目标来进行。当目标实现后, 班主任就要及时总结、评价, 同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然后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组织开展新的工作。这样, 近期目标不定地在“提出—实现—反馈—更新—提升”的良性循环中, 引导班集体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在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时, 切忌班主任凭空设想、闭门造车, 应通过班委共同商讨, 最终确定。最好能采取集思广益的办法, 让每位同学一起参与商议, 最终由班主任拍板。这样, 既可以激活班中每一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增加集体凝聚力, 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热爱班级的积极性, 使他们更明确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自觉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还可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一种高度责任感。

二、在选择和培养班干部方面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如何、班风如何, 其中班干部的得力与否是一大关键因素。因此, 要想建设好班集体, 班主任就要精心选择和培养一批优秀、积极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组成班集体的核心。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 我认为, 在选择和培养班干部方面应一改过去的“指定式”与“选举式”, 采用当今社会流行的“竞争上岗, 激活机制”的模式, 以此来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建设必须选拔好、任用好、培养好“领头雁”, 建立好班委会。因此, 在刚接收到一个新的班级时, 就应尽早、尽快地组织好班委会, 先可临时性的组建, 等试用两星期后, 就可在班中加以重新组建, 组建的方式可采用“竞争上岗”式。先在班中进行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班干部”的演讲, 通过演讲, 让全体同学既能进一步认识这位同学, 又可从其演讲中了解到他或她的演讲能力、服务意识、工作魄力、管理方法与创新精神等。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前期的所听、所见, 进行当场投票选举, 最终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 产生新的班委。以后每学期进行一次任职演讲与选举。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促进了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竞争上岗, 激活机制”的模式不仅在组建班委会时适用, 在物色课代表、各类小组长、图书管理员等方面同样适用。这种“竞争上岗”的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使他们能勇于创新, 张扬个性。经实践证明, 用这种方式安排的人员, 他们乐于奉献的思想浓厚, 竞争踊跃, 任职同学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 工作非常出色, 在同学中的威望和信任度都很高。这种班集体建设模式, 不仅为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天地, 提供了舞台, 创造了机遇;同时, 作为班集体建设者———班主任, 还可从中吸纳学生管理中产生的好方法、好经验, 对于班集体建设只需“遥控指挥”, 轻松而有效, 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佳效。

三、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方面

作为新形势下的班主任, 面对精彩又多变的世界, 除了要密切关注校内的班级动态之外, 更要多多留意校外的世界对学生的诱惑以及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扰。所以, 班主任要经常反复教育学生, 以帮助他们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另外, 可以通过树立标兵、榜样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促进班风的良好发展。那么, 如何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呢?

1. 利用黑板报、日记,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行的指导, 以促进正确舆论的形成与班风的正气

黑板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好阵地, 日记是就特殊事件进行个别教育或谈心的好方式。因此, 在班级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黑板报、日记,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的教育与指导是大有裨益的。杨贤江认为“在教育上, 应如何特别利用机会, 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讨论, 如此才配称为‘教育’, 才配称为‘教育者’, 因为必须这样做, 才算走上‘教育即生活’的大路”。这一观点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如何利用各种机会, 做到即时即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这是班集体建设工作的一大关键。在平时工作中, 要寻找一切机会, 切实利用好黑板报与日记, 通过黑板报加以宣传教育, 或通过日记与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从中获悉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班级动态, 及时阻止不良现象, 使歪风邪气在萌芽状态时能得以及时扼杀, 树立正确的观念,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 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确定的教育目标:“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当市教育局下发“有关中小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通知后, 就立即利用黑板报出一期《红绿灯》的专刊, 及时利用黑板报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使学生懂得怎样才算遵守交通规则, 是安全的;怎样算违反交通规则, 是不安全的。这样, 既增加了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从而使他们都能自觉地成为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 真是一举多得。

初中阶段是学生步入青年时期的阶段, 该阶段是人生的起步, 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激情, 可塑性很强。不少同学都想能在此阶段加入光荣的共青团组织, 但苦于不了解团, 又羞于启齿。针对这种现象, 就利用黑板报特开辟两期《请你认识共青团》的专刊, 使同学们明确了团的性质, 了解了团的章程, 明白了入团的要求, 懂得了入团的程序。于是, 纷纷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以团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团组织靠拢, 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

2. 重视日常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创建正确的集体舆论, 形成良好氛围

首先要加强班主任的管理意识。作为班主任, 要做到“五勤”, 即勤下班、勤留意、勤查督、勤交谈、勤记载。如检查早到勤学、清洁卫生、两课两操、纪律、行规等, 通过检查、了解、记录, 把一周内出现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 及时向全班同学做一次小结, 以便及时纠错, 弘扬正气, 使班级更好地发展, 逐渐成为良好的班级集体。

其次, 为优化育人环境, 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 催化正确集体的形成, 可综合运用下面的方法: (1) 在教室墙上张贴标语或名人画像, 以此来达到警策或勉励的目的。 (2) 开展量化考核, 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结合本班实际, 制订出相应的班规细则, 制成《班级公约》, 打印成文, 张贴或人手一份, 并定期评定, 其最终评定成绩作为评比优干、三好生、文明学生及各类积极分子的主要依据。 (3) 发挥班干部、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班委会、团支会, 对班干部和团员提出要求, 布置任务, 指导工作, 积极培养小干部, 充分发挥班委、团员的核心作用, 随时联系, 以便及时了解班级新情况, 掌握班级新动态, 对症下药, 使班级工作开展得更为有的放矢, 真正创建良好的班级集体。

四、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方面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其实, 对于班集体建设也一样, 尤其是在新形势下, 更值得提倡。现在条件好了, 设备先进了, 在组织教育活动中也可多种多样。如:利用多媒体观看革命故事片与爱国教育片, 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举办“我为国庆做件事”或“迎国庆联欢会”、“纪念一二·九文艺汇演”、“庆元旦、话中秋”等活动;邀请校外辅导员讲革命故事, 邀请派出所同志讲禁毒知识和交通安全知识等。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中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还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达到“先欣赏一个真、善、美的清净所在, 以追求真、善、美为理想”,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高尚品德,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与所反映出来的消极落后的思想, 串编一系列演讲题目, 比如《当同学误解我时》、《抄袭作业害处多》、《当别人有困难时》等题目, 利用班队课进行“即兴演讲赛”。另外, 还可以举行“学习方法介绍”、“优秀作业展览”、“‘我看电脑’辩论赛”、“法制教育”、“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我的理想”、“尊敬师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多方面的熏陶、教育和启迪, 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建设无定法。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好班集体, 途径多条, 方法多样, 真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只要切合班级实际, 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能紧跟时代脚步, 顺应社会需求, 都可以采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班集体建设工作也应有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愿“竞争、民主、开放、创新”的模式使新形势下的班集体建设工作开展得更为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完人”, 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立人, 贺世友.杨贤江传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3) .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第14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生活

一、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这节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每组提供工具:一张观察記录纸,一支笔,一个放大镜,然后,让各小组观察三种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看,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并根据观察结果,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从图片上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才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二、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鉴于此种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学科教师的我们,就应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从而变得乐于学科学、喜欢学科学。

比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节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你们有没有关心过天气的变化?看过天气预报吗?接下来,请你们自告奋勇地说一些你们曾遇到过哪些天气,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待学生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继续说道:“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从而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总之,在新课改之风日益推进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改理念,努力寻求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获得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上一篇:大学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蒙山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