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2024-07-20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精选10篇)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第1篇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B、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

②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和西方同时产生,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并严重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C、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二、学法指导

(一)综合法: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可以将以前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农业、手工业、商业分类,并作一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下:

1、农业

⑴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⑵工具:商周时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期: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⑶耕作技术:商周时期:选种、施肥、治虫害;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并推广(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汉时期:耕犁装犁壁翻土碎土,早欧洲千年;西汉播种耧车,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广。

⑷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都江郾(战国秦李冰);秦朝开凿了灵渠;隋朝时期京杭运河;元朝的会通河、通会河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第2篇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领土四至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陆上邻国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

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的

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濒临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主要岛屿台湾岛(No.1)、海南岛(No.2)崇明岛(No.3)舟山岛(No.4)

疆域优势

P4海陆兼备。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国土辽阔,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个省23个

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x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直辖市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6图5-6、P7表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东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亿(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西(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民族56个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布民族分布特点

汉族91%东部和中部地区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55个9%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的特点地势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大致呈三级阶梯

6、三级阶梯(书本P13图5-17)

平均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单元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1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长5400多千米(中国第二长河)6300千米(中国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东省)东海(上海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青海、x藏、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2个)

上、中、下游的划分上、中游的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主要景观“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开封附近的“悬河”、壶口瀑布、“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汉港、峡谷——虎跳峡、三峡工程

作用灌溉、发电灌溉、发电、航运(黄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条河流;黄河下游断流、干旱、“地上悬河”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原因人类过度利用自然,滥用自然,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季风气候带来的弊端。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也是治黄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树木、中游河道裁弯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历史地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发祥地。

8、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c(<00c)高于00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多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

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9、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人口东部人口多,且分布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数量较少,且分布比较稀少

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沈阳重庆、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

工业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比较发达比较缓慢、不发达,但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发达、方便交通通讯设施落后

教育发达教育水平、思想观念较滞后

人才资金技术较为丰富短缺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较快、较为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相比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交通通信教育发达,城市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的劣势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严重的工业污染困扰着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差距较大

南北方交流与互补南水北调工程东西部交流与互补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10、中国主要铁路线

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主要铁路线线路走向

京九线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龙京哈线北京—沈阳—哈尔滨

京广线北京—郑州—武汉—株州—广州陇海线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上海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育

一、上海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简介

根据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的具体要求、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制定的课程方案和《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而编写的供九年级义务教育七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新版历史教科书 (试验本) 于2002年8月和2003年1月正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两本初一年级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以通史的形式, 即按照时间顺序来依次编排、叙述中国历史上重大而又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同时, 他又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和走向多元化的曲折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最终的教育目的。其中,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古代史,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根据《辞海》 (缩印本 (音序) 1999年版) 中的解释, 知识被定义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而体系则被定义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可见, 知识体系就是指若干有关人类认识成果或结晶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知识整体。而历史的概念则是指“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 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然则,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是指人类对于过去的客观存在 (即历史发展过程) 的认识成果或结晶 (即知识) 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认识。

正如前文所述,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古代史。这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类早期社会的历史;政治军事史;经济发展史;社会文化史和科学生产技术史等五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

首先, 从人类早期社会历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目前我国已发现较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开始叙述, 到北京人、山顶洞人、象征原始文明成就的火的使用与石器的产生, 再到有关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传说、农耕文明形成的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直到最后以尧、舜、禹三代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我国早期原始社会历史的系统阐述。

其次, 从政治军事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开始叙述, 到因夏桀暴政而亡国、商朝的建立、因商纣王暴政而爆发的牧野之战、西周王朝的建立及对西周王朝所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阐述, 再到因周幽王昏庸暴虐而导致的西周灭亡、东周时期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 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及其所实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再到因秦始皇暴政而导致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及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到西汉王朝的建立及西汉初年所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再到西汉的“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统治时期及其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到东汉王朝的建立及其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加强, 再到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及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 到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对南北朝历代政权的简单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再到隋朝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创立、唐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概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与完善, 到对唐太宗本人的介绍与“贞观之治”的鼎盛、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政策, 再到五代十国的变迁、北宋的建立和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制定, 到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辽国的建立, 再到宋辽之间的战争、澶渊之盟的订立、西夏与金朝的建立, 到“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岳飞的英勇抗金及被害、宋金“绍兴和议”的签订, 再到大蒙古国的建立、元朝的建立、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统一全国及其所实行的行省制度、驿传制度与民族分化政策, 到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度和厂卫制度的创立、“靖难之役”的发生, 再到女真族的兴起、后金的建立、清朝的建立、军机处的设立和“康乾盛世”的繁荣, 到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清两朝的文字狱, 再到明朝郑成功的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的设立台湾府, 直到最后以清朝设立的驻藏大臣及金瓶掣签制度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再次, 从经济发展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发明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始叙述, 到秦国商鞅变法中承认土地私有制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 再到秦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秦始皇的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到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 再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隋朝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和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黄河、淮河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到隋唐时期都城长安的繁华、唐朝社会经济的鼎盛, 再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 到宋代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和陶瓷业的兴隆、宋代海港城市经济的发展, 再到两宋都城——开封和临安的异常繁荣, 宋朝市坊合一制度的形成及瓦舍和店肆的大量出现, 到北宋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及南宋时期发行的会子, 再到元朝以漕运为主开凿的大运河、明朝工商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和苏州城的经济繁荣, 直到最后以郑和下西洋沟通中外经济交往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第四, 从社会文化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有关龙的传说开始叙述, 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河姆渡人与半坡人之间的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对比, 再到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姓名字号的差别, 中国的玉器文化, 到十二生肖的来历、天干地支的具体内容, 再到西周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到书的历史、古代长城的筑造历程、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及五经博士的设立, 再到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古代年号的由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与东汉班固的《汉书》, 再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道教与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洛阳龙门的石窟艺术、“文房四宝”的概述和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桥梁, 到唐朝开放多元的文化、唐朝陶器的代表——唐三彩、高僧鉴真的东渡日本, 再到中国的茶文化、唐朝的诗歌与绘画及中国的石窟艺术, 到中国古代的衣料概述、国号的由来、两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 再到中国古老的“广告”——市标、古今中外称“中国”的不同含义、“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 到宋词、元曲、不同样式的戏剧脸谱, 再到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 到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代表人物——徐光启与利马窦, 再到华侨的定义、四库全书的简介、江西景德镇瓷器的种类、明清时期的家具及妈祖的由来, 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直到最后以中医的产生与发展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最后, 从科学生产技术史的知识内容编排方面来看, 教材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发明的器具——骨耜开始叙述, 到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器和牛耕、战国时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与郑国渠, 再到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东汉蔡伦的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到刘宋、南齐时期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与《大明历》的编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指南车模型, 再到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指南针的改进和火药的发明与火药武器的运用, 直到最后以宋代的科学技术大发展为结束。从而, 以这些知识内容构成了对中国古代科学生产技术史方面的系统阐述。

总之, 由人类早期原始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和中国古代科学生产技术史等五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相整合而构成了初一年级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知识体系。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编写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政治外交史;军事战争史;社会经济史和文化教育史等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 (因篇幅有限, 故不在此赘述)

总之, 由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知识内容相整合而构成了初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的知识体系。

三、对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探讨与评价

通过对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整理与罗列, 不难发现这两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相对比较全面和完整的。从时间的纵坐标上来看, 两本教材都是按照社会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及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加以叙述和编写的, 其符合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若从知识内容相联系的横坐标上来看, 两本教材又都是以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生产技术史等内容各为一条主线, 分别把整个历史知识内容串联起来, 然后再通过把各个专门史的知识内容并联起来, 最后呈现出一部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历史教科书。由于“人类文明史的重心是文化的发展, 历史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到人类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 所以只有很好地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 才能编写出一本较好的历史教科书。而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就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且其知识内容主次分明, “多一些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发明创造, 少一些阶级斗争、王朝更替、农民战争”, 符合了以文明史为主线的编纂要求。

诚然, 每本教科书的全新改版都会引起一些其他人的不同看法。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同样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还需要作以下两个方面的充实。

首先, “从系统论的理论上讲, 事物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结构性、层次性等”, 而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具体体现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则为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上面。我认为, 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还不十分完整, 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第一学期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其知识内容的不完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有头无尾”的编纂情况。例如:在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知识内容——元代大运河的开凿。教科书仅是对元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作了一个大致的叙述, 而并没有就此展开阐述元朝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比如, 元朝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的繁荣、货币的流通、元代棉纺织业的发达以及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艺等等。这样, 就会造成一个问题, 即这项知识内容从结构上只有一个开头, 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扩展和补充。然而, 恰恰是只有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补充, 才能够具体说明元朝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 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和体会, 以至于更好地达到“以点带面”地叙述历史的效果。二为“有尾无头”的编纂情况。例如:同样是在第一学期教材中有关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知识内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教科书仅是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作了相应的叙述, 而并没有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 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模糊的感觉, 以至于不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知识内容所规定的学习要求。所以, 我认为:应当把自三国时期孙吴对南方地区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罗列出来, 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更完整地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内容。最后就是“中间缺少”的编纂情况。例如:第一学期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我个人认为, 之所以要在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增加“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的原因是:一方面, 为了出于力求历史知识内容的完整性考虑, 而另一方面, 是我认为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知识内容的阐述, 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北宋为何会衰落以至于灭亡的真正原因, 而不是像新版教科书那样, 仅仅停留在是因为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而导致其最终的亡国厄运。正像其他许多的封建王朝一样, 军事战争的失败只不过是其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同时, 我想通过对“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内容的教授, 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对于历史的学习,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其核心的主要内容, 以免让学生在无意之间曲解和误读历史。

其次, 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二个需要充实的方面是:应该在现有的社会文化史线索的基础上, 有系统地增加中国史学发展史方面的知识内容。作为一名中国人, 初中生有义务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 初中生也有义务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倘若一名初中生在学习完中国历史课程以后, 还不知道中国史学的萌芽、发展、兴盛及相关的史学名著的话, 我想我们的历史教育仍然是不够完美的。然而, 在新版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中, 也仅仅只是对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另外, 再加上对班固的《汉书》和“二十四史”的一笔带过, 其余的像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唐朝的“八书二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学史上重要的名家名作都未曾提及。而我个人认为, 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这完全不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情况。从而, 也会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对现阶段的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面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想法。所以, 应当对初一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作增加中国史学发展史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至于新版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因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故不再一一赘述。

四、结语

初一新生学习历史有妙招 第4篇

第一,明确范围。同学们应该知道,历史学科考察范围是:课文中的正文(宋体字排印)和历史地图,这是前言里已经说明白的。其他的部分,了解即可,不在考试范围内。这样,历史学习的范围问题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就清楚了。

第二,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首先,会用目录。我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先把目录认真看了看,从脉络上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了把握。其次,提前预习,按时复习。我喜欢在上历史课前,提前看书,并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用铅笔画出来。这样,不但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而且有些重点内容当时就已经记住。上历史课时,再把老师讲的重点补充出来,再一次复习了所学内容加深了印象。按时复习,在每天休息前,把今天所学内容复习一遍,可以巩固记忆。另外,可以利用手里的教辅资料进行检测复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一定要把课听好,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好笔记。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在课堂上,所以利用好课上45分钟时间很有必要;教师也是利用课上时间讲授重点的,所以上课不能开小差。而补充笔记是教师对重点把握后的总结,也要有条理地记下来。尤其是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不断地记忆,善于梳理知识点。虽然我们都知道历史是开卷考试,但一些基本知识还是要记忆的,可以为以后学习考试节省时间。把知识点按类别提前梳理好,有利于我们总结不同方面的历史要点,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线索。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勤奋是唯一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们有学习的动力。但学习仅凭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好的习惯。我把自己的心得将给大家,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帮助。

(指导教师:左玉霞)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5篇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一月下至期末考试约复习6课时左右。

从每个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第一单元:我的家在哪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大洲大洋、自然环境、世界大家庭、从地球仪看世界

第三单元: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如何认识区域

第四单元:华盛顿、巴黎、班加罗尔、蔚山、巴西利亚、如何认识城市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1、做好学生复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尽早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当中。

2、复习的每一节课目的要非常明确,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完成相应的任务。

3、依据课时少的现实困难,加强集体备课,将重点问题、重点材料题、重点选择题汇总,以弥补课时不足的困扰。

4、复习的重点放在单元测试卷及临界生上。

5、严要求,严规范,严把关,充分利用课堂检查和默写以及小组评价机制提质量。

五、期末目标: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七上P·56)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地间的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后来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表格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8篇

一、理清线索, 简化关系, 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 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 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 而且条理清楚, 简单明了, 不仅有利于老师教,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 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 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 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 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 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 唐和各民族的关系, 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 虽然内容很庞杂, 关系很复杂, 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 把握规律, 对学生而言, 不仅强化了记忆, 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 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 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 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调动视觉功能, 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 譬如, 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 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 如橡树与槐树, 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 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 是能看出异中之同, 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 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 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 中国的四大发明, 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 虽然分布在同一课, 但是内容比较相近, 极易混淆, 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 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 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 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 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 对比强化记忆, 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 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 找出共性和相似性, 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 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 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 时间跨度非常大, 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 讲授新课的时候, 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 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 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 一目了然, 不仅便于对比记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 裂中国西北的阴谋。

4、称赞左宗棠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有抬棺出阵的.壮举,今有留书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政府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三、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台湾回归)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9、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0、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2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

南宋,定都临安。

22、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23、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24、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5、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6、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7、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28、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29、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31、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2、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3、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4、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35、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3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7、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38、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9、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40、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41、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2、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43、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44、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后来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喇嘛”、“**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46、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47、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48、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49、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50、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51、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53、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答

1、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3、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

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4、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6、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这种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强化统治机构: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8、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9、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创设,包括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有六部。科举制:隋朝创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行省制度:元朝创设,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主要有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文章称“八股文”,对读书人危害甚巨。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10、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11、清“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4.宋代三大词人及代表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四大名著及作者《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5、人物与成就 李春:赵州桥;毕升:活字印刷术;孙思邈:记载火药配方;司马光:《资治通鉴》;关汉卿:《窦娥冤》;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郑和:七次下西洋

上一篇:全国xx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万豪酒店集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