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2024-09-10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精选14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1篇

出版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0-07-28 【选择字体:大中小】

一、目前国内出版信息建设的一般内容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的发布和出版社企业改制进程的加速,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从局部信息化应用现状向“编印发财”同平台、一体化的出版ERP系统升级换代。同时,有些出版社还着手引进上线OA协同办公系统和数字出版管理系统,在打造业务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同时建设行政网络办公平台。门户网站也开始升级改造,增加电子书在线销售和纸质书网上发行的新功能。“一网多平台,多系统建设”成了许多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最新目标。

这里“一网”,指的是出版社的门户网站,主要作用在于企业对外宣传和建立出版社与销售商、出版社与读者的商务沟通。“多平台”则指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即用于生产管理的出版业务平台、数字出版平台,用于人事档案管理的HR平台,用于行政办公的OA平台,以及用于企业应用集成的数据交换平台。以下用简单的结构图来表示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内容:

二、目前国内出版信息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的通行原则是“整体规划、分步建设,考虑当前,放眼未来”。一般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1.整体规划

无论是从内部管理考虑,还是考虑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社都因着手考虑信息化建设。一是因为原来使用的局部信息化系统已经过时,而是一个存在大量信息孤岛的企业必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在建设“一网多平台,多系统建设”时,整体规划的原则很重要,一般出版单位基本上都是先完成整体规划,然后按照规划方案开始分步建设。

2.分步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完成整个规划方案建设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更多的出版社会选择整体规划,分步建设。一般会先引进上线出版ERP系统,以更换原用的局部出版信息系统,首先解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即把分散在发行、财务、编务、生产的数据先行合并唯一,同时消除“账账不符”。以求在此后的管理中,不会再出现各个方向数据不一致带来的管理和应用障碍。同时,要考虑未来同其他异构系统的企业集成,为后续上线数字出版和OA协同办公系统,消除大的信息孤岛奠定基础。

3.考虑当前

由于此前使用的是局部信息化管理系统,所以再引进,一般都会考虑完整的出版ERP,而不会再考虑别的局部信息化系统。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下一代网络的日益临近,企业在选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架构,一般来说B/S结构软件,不仅更适合网络应用,而且应用程序只在服务器部署,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也为企业系统长期运行,可节约不少费用。并且B/S结构软件是应用软件发展的趋势,将逐步替代C/S结构软件。

4.放眼未来

再好的系统也需要持续不断的维护和升级,如果中断就意味着投资缺少长久保障。所以,引进产品所使用的开发技术及软件结构需要重点关注,放眼未来。非主流技术不仅很快会被市场淘汰,也会逐渐被企业抛弃。如果是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过几年很难找到会编程人员,比如早年用FOXPRO、DERFEI编写的程序,还有采用C/S结构的软件,这样的系统除了淘汰没别的选择。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2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的普遍应用,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化手腕有效地对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各子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国内各大企业的重要研讨课题。现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性进行研讨剖析。首先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企业构成特性进行扼要的概括,当前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特性:其一,大型企业逐步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和变革;其二,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其三,大型企业间以及企业内局部布的跨区域性;其四,大型企业的组织构造多维度化;其五,企业内部岗位任职的穿插性凸显等。这些特征给国内很多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规划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诸多问题,对应地要逐项处理和改善上述几点问题才干搞好信息化建立。基于上述剖析,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需求特性概括如下:第一,以效劳于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或部门的每一名员工为目的和目标,旨在处理每一位员工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二,以企业内部的职能型组织构造为主线,具备存储和承载海量信息资源的才能,分类管理各项根底信息资源;第三,确保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均有权限应用共享的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中,树立合理并适用的管理与应用流程体系,确保各级各部门均可以共享运用信息资源;第四,完成企业内部的跨组织、跨单位的交流与共享,促进不同的内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第五,设置灵敏而强壮的用户及权限管理体系,处理复合型岗位人才的培育与信息支持问题;第六,规划和设置与传统培训形式的信息与应用的分离点。增强企业科技信息化建立的途径科技信息化建立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消费力革新,信息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程度也曾经成为中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下面对如何增强企业信息化建立进行剖析和讨论。第一,要转变观念,按部就班推进科技化程度,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新形势下,必需要深入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立的关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信息化建立。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公司指导班子及各级中层干部、员工均应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立重要性的认识,有方案、有步骤、有组织地展开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信息学问培训,为科技信息化建立打好根底,做好内功。第二,以企业运营的详细项目为试点或打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立程度每个企业都有本人的运营内容,也都会有详细的项目。我们能够经过对某一个运营项目的试点变革,制定和施行科技信息化管理创新,从而总结经历经验,进而为全公司的科技信息化建立提供珍贵的经历和办法指导。第三,增强培育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后,运转期间常常会遇到维护运用不当、系统毛病、报警等各项问题,这都会给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转和企业管理的正常有序形成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的提高和发展,以至会形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而,企业必需具有本人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网络平安技术人员等,完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完毕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学问经济时期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剧烈,要想在竞争中胜利,就必需充沛分离本身的经历情况和企业特性,放眼将来,以科技化信息化武装本人,寻觅合适于本身的发展战略目的,立足于企业优势以追求完成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3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信息化,共享技术,集成管理

物流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而在我国物流产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 绝大多数中小物流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 几乎没有一个物流软件产品能够较全面的满足企业各业务环节的管理诉求。依靠劳动密集型的物流业是不具有竞争力的, 必须实现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1 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根据部分物流信息化方案提供商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协助下, 企业对客户需求变化反应时间平均缩短了40%~50%, 物流费用减少5%。由于计划性增强, 企业的日订单处理能力随之增强, 总体可以降低约50%左右的支出成本和20%的人力成本, 并使加急成本降低15%到50%。

虽然企业采用物流信息化管理有显著的优势, 但是在以往, 可以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却多是大公司, 中小物流企业通常因为没有合适的管理系统而无缘物流信息化。

2 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中小型物流企业应用的物流相关软件可分为两种类型:

(1) 依赖型。所谓依赖型就是物流企业直接使用上游企业提供的IT系统, 即上游企业将自己的IT系统终端延伸到了物流公司那里, 由物流公司的操作人员进行系统操作。这种架构本质上是以委托方为中心的, 物流公司也就是委托方的录入工具而已。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很明显的, 很多物流公司自己急需的功能在甲方的系统中根本无法得以实现, 其次不同的上游IT企业有不同的系统, 那么对于物流公司的学习成本是很高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 这种合作关系是非常脆弱, 甲方要关闭端口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虽然大家都知道依赖的弊端, 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处于弱势的物流公司尤其是中小型物流公司往往不得不被动接受。

(2) 独立型。意识到依赖的弊端后,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或组建自己的IT团队, 或外购, 或定制开发自建物流管理系统, 自建物流系统的优点是能够满足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从供应链的角度, 业务外包了, 但是如果信息传递出现了断层, 也会影响到供应链的决策, 于是数据接口这个问题出现了, 只有实现了双方之间系统的无缝链接, 才能保证信息在供应链之间的及时准确传递, 这也就是很多制造企业在其物流招标文件中将供应商的数据接口能力列入其中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物流服务是多对多关系, 在没有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的情况下, 数据接口繁复的工作对于甲乙双方都是一件很繁杂的事情, 而且一旦合作关系发生变化, 前期所做的工作都要推倒重做。

依赖型的物流管理系统显然已经不适用于迫切需要独立发展的物流企业;而独立型的物流管理软件是基于供应链构架的复杂而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 购置费用极高, 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范围针对性差, 且多与本公司的软件产品相兼容, 进而造成了物流企业原有单项专业软件的闲置, 且不兼容。

3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构建

3.1 平台结构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 将系统分为决策层、基础层、业务层三个层次, 每层包含若干功能模块。各个层次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信, 每层所包含的功能模块均采用模块化设计, 其中仓储、运输、配送均设有标准信息接口, 以方便使用其它公司同类软件数据。根据物流企业规模、机构和需求的不同, 部分模块可选择使用, 或与第三方软件实现通过接口通信。

3.2 主要功能模块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资料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客户网上服务管理。综合实现并能够满足整个第三方物流各个执行环节的业务运作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各系统能独立使用, 又能集成使用。实训用户可以通过本管理系统详细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模式、业务运作流程、财务管理流程、决策支持等内容。

3.3 技术实现

本系统采用UML建模语言进行需求分析, 基于.NET平台利用C#开发语言进行开发, 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实现基于TCP/IP网络通信协议的B/S、C/S架构的基于综合物流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平台。

企业间需求信息发布系统采用TCP网络协议, 使用TCP网络协议的目的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并在相互进行通信的设备或服务之间保持一个虚拟连接。系统采用B/S、C/S混合模式, 对于面向固定用户群的保密要求高的信息, 如客户信息、决策层信息等等, 采用C/S结构;对于面向不可知用户群的可公开的信息, 如运输、配送信息等, 采用B/S结构设计。数据库访问接口程序, 基于C#语言开发。内置了对Microsoft SQL Server、ACCESS、oracle、MYSQL、SYBASE、BEA、BO Crystal Reports等数据库的支持, 同时为了使系统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本平台提供了标准数据接口, 供其他业务软件主动连接使用。

3.4 平台特点

开发平台附属管理系统, 各个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保证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不同有选择的使用。同时根据需求进行软件通用接口设计, 并保证接口的可扩展性。对于内部管理使用的信息, 采用C/S架构设计, C/S架构可以有效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实时传输速度。

本平台是适合中小物流企业使用的综合管理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在对现有主要单项业务管理软件如仓储、货运、配送等业务软件尽可能予以保留的情况下, 与之配合进行企业物流综合管理。使各个企业即可以使用到适合自身的单项业务, 又可以使物流综合管理广泛应用于中小物流企业, 同时可以实现企业间需求信息共享。

4 结语

本项研究针对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将企业急需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块进行了筛选和集成;并进行了软件通用接口的设计, 同时保证接口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通过此管理系统的应用, 可降低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业务成本, 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加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田, 安军玲, 王玖河.零担专线运输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物流技术, 2010, (5) .

企业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第4篇

摘 要 在信息社会大发展的今天,企业预算管理的应用同样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适应和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平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各种内部管理,从而使全面预算管理观念更易于接受,真正发挥和发展的这项管理的效能。

关键词 企业预算 管理 应用

一、Excel电子表格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Excel电子表格是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它不用编程、易用性强,却有着强大的表格处理、数据库管理、统计图表等功能。应用这样的软件编制预算并进行预算的控制和分析,可以大大降低预算管理成本、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开放性,使预算编制更加准确。

企业年度预算一般包括经营业务预算、费用预算、资本预算、现金预算和预算报表等。在制订下一年度的全面预算前,有关部门应对企业当年度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和分析,编制收支分析表,用数据说话,并就分析提出问题和财务建议。这样才能将预算管理的一般框架与企业实际管理需要结合起来,使预算指标体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上述分析和管理层确定工作重点后,预算日常管理部门(如财务部)着手拟定基于Excel的“年度预算工作簿”和预算说明电子(word)文档。年度预算工作簿应包括上述各预算表,必要时有些项目可单独列表;各预算表年度间应有一定的连续性,这样即利于比较分析,又可减少工作量。单个表格或表格内项目还应注明填报部门,以便于填报、便于分清职责和进行预算考核评价,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费用归口管理。现金预算和预计利润表则在各经营(费用)预算基础上自动汇总并加上财务部门分析填列。

二、集成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一)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上报、审核、汇总和报告等自动完成。其意义在于减少工作量,避免技术性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2.预算的层次、表格模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预算进行不同的应用,同时又能互相比较,并有效避免引用混乱。

3.实现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有效的编制。

4.强大的流程管理、监控和查询功能。解决预算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操作问题。

5.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建立预算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良好可靠的接口设计,提高企业信息化集成程度及其经济效果。

6.安全和可靠性、易用性。安全可靠就是模版、数据、操作上的权限、备份和可逆性,易用就是操作和维护简明、符合手工习惯。

(二)基本模块和功能

1.基础设置:包括预算科目、模板管理、企业信息(内部人员、部门、经营品种…)、目标文件、显示及声音设置、输出设置、接口设置等。

2.预算编制:年度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其他经营预算、费用预算等)、月度预算、临时预算。应具备新建、修改、保存、撤销、复核、通知、导出、打印等功能。

3.預算审批:预算汇总、查询、预算审核等。预算审核可设置多个层次,但一般不能修改原始数据,只能发表审核意见。

4.预算执行:收入分析(大部分数据由会计系统导入)、费用支出申请、资本性支出申请、预付款申请、审核和预警、付款等。

5.预算调整:调整(追加、削减)申请、调整审核、调整查询等。

6.预算查询:资金查询、项目查询、汇总查询、部门查询、经理查询、远程查询等。

7.预算分析、考核与报告:差异分析、纵向比较、横向比较、部门比较、预算考核、执行报表、分析与考核报表等。

8.系统维护:包括用户管理、操作日志、数据库管理、导入导出功能等。

(三)预算管理系统的多维度应用

预算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使其有可能也有必要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分析等模块中进行多维度的应用。即对于一个预算项目,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收集和分析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时,可以使用“挖掘(drill down)”功能列出该数据的详细组成或成因,使预算项目更具体生动,从而能更好地分析并重新审视项目及其数据的合理性,提高预算和管理水平。

三、预算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企业级信息系统(EIS)

预算管理从一定角度来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它与财务会计管理的共同点是都以数量和货币的形式来反映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效益。但两者又有显著的不同,即预算管理是一种事前控制,着重于预测和计划;会计管理是一种事后监督,着重于凭证和反映。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将两者的信息充分整合起来,使事前控制有基础、事后控制有参照,才能明确责任和职权,使企业的管理有章有序。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管理的系统,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各种会计数据,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国外还是在国内,会计信息化的进行快于其他企业级管理系统,从单项会计数据处理到部门级的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与业务融为一体的ERP系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能够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在动态性、集成性、优化性和广泛性等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电算化会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2]梅姝娥,陈伟达.管理信息系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第1版).

[3]刘志艳.Excel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黑龙江通信技术.2003(2).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5篇

一、调研时间:2014年2月24日

二、调研地点: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

三、调研人员:梁斌刘德铭 李国钦

四、调研内容:了解企业标准信息管理平台软件

企业标准信息管理平台软件是具备储存和方便查阅标准化文件的小软件,是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开发的,各单位在申请“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过程中提供,该软件的费用约一万元。该软件的优缺点如下:

(一)软件的优点:

1、具有保密功能:可根据每个标准化文件的情况,对每个用户设置查询权限;

存放在软件中的标准化文件,用户只能查阅,不能自行下载和打印。

2、标准查询方便,具备检索功能。

(二)软件的缺点:

添增用户名工作量较大。该软件是个独立的系统,只能在公司的办公软件上链接,公司的办公软件不能与该软件合二为一,用户名必须单独手动更新。

五、调研结论

从该软件的性价比相对较高,并考虑实施“标良”确认要求,调研组建议公司购买使用该软件。

妥否?请领导指示。

调研组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6篇

摘要: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唐钢信息自动化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完善了一套集系统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点检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事故管理、预案管理为一体的专业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企业线上设备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设备管理

1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传统设备管理方式中针对现场设备的记录易丢失,查找起来不方便等弊端逐渐呈现出来,为了顺应当今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专业设备管理平台正应用到企业的现场管理中。针对以上传统现场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依托信息化技术,完善了一套专门针对现场设备管理的系统,该系统集系统管理、设备档案、点检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事故管理、预案管理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现场设备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可随时查阅现场设备、及时掌握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及针对现场关键设备故障的处理方法等,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实现了企业线上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2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2.1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是现场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设备档案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着现场设备、备品备件、计划上报等方方面面,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需要设备档案中相应设备的型号参数,根据说明书进行。为了防止备品备件缺失对生产造成影响,需要根据设备档案的型号参数进行备品备件的上报,做到有计划的管理。对于备品备件的存放,为了防止存放地点的杂烂无章,我们可以根据设备档案中相应设备的应用位置,将备品备件进行规律的分类存放,做到有规律可循,在现场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找到相应的备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传统管理模式中,无论是纸版的`手写还是后来电子版的存储,都易造成设备档案的丢失,档案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用专业设备管理平台之后,将准确的设备档案导入系统,之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更换,并对设备档案及时更新,以后的现场维修、计划上报、备品备件的管理都可以根据平台中的设备档案管理进行,避免了因找不到设备型号造成处理以上情况的延误。

2.2点检管理

在使用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之前,对于现场设备没有一个规范的点检标准,对于各个区域的现场设备点检没有规律,重点设备点检的频率相对多一点,对于那些相对不重要或者是使用频率本来就很低的区域的现场设备就去的次数频率低一点,有些问题发现的可能就没那么及时。使用该管理平台后,针对每个职工制定了点检路线,既不会对职工造成单日工作量的过于繁重,也不会出现漏检的现象,并及时上传点检结果,便于管理人员了解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在问题的上报以及查询过程中方便了职工,也便于管理,规范了职工的点巡检过程,同时提高了职工的劳动效率。现场设备情况的传递也直接决定着现场管理的水平,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后,每个职工将自身负责区域的现场设备传至信息化管理平台上,便于其他职工随时随地查阅设备信息,区域点检人员不上班的情况下,同样能掌握该区域的设备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

2.3检修管理

在设备管理中,设备保养维修信息至关重要,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设备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况,劣化趋势。以前这些工作均需要记录大量的纸质版资料,每台设备建立一套设备卡片,发生维护保养、检修时找出对应卡片逐项填写,而且总结经验时翻阅资料太多,浪费时间。而使用专业管理平台之后,依托该平台,通过制定维检修作业标准,对现场关键设备制定相应的作业标准,方便职工查询并按其操作,这样就缩短了设备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对于日常检修和周期性维修保养的设备,没有一个规范的记录,这就可能造成以前记录的丢失,周期性维修保养时间记录的不准确,依托该专业管理平台,做到的周期性维修保养设备的有计划进行,并在维修之后对维修后设备的技术参数、维修时间做到准确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2.4缺陷管理和事故管理

对于现场设备的缺陷,也是现场设备管理的一个难点,职工在负责区域点检的过程中发现缺陷,由于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缺陷的识别不能做到准确,现在依托该设备管理平台,职工通过点检发现现场问题,现场拍照及时上报至该平台,通过管理人员作出识别,对缺陷的轻重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并及时处理,方便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查阅。针对事故管理,现场一旦出现事故,无论事故大小必须及时上报,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现场状况,并作出相应的指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事故的扩大化。

2.5预案管理

根据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对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作出相应的安全预案,这就使职工在维检修设备时可能出现疏忽安全操作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现依托该专业管理平台制定现场关键设备的安全预案,并定期进行安全预案演练,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加深岗位职工的对安全操作步骤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梁工谦.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04).

[2]吴刚.炼化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当代化工,2017(01).

[3]吕现传,古锋,张惠民.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煤矿安全,(10).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7篇

探讨“信息化是管理的工具还是平台”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由中国数字医疗网主办、IBM协办的“2013精品医院数字化分享会”城市巡展活动来到了美丽的春城——昆明。3月21日上午,活动邀请到了包括云南省肿瘤医院、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省二院、云南省附属一院、延安医院、景洪第一人民医院等昆明市内外的多家医疗机构信息化主管的积极参与。本次活动获得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本次活动先就“信息化建设到底是什么及医院信息化建设到底该做些什么?”、“医疗数据存储虚拟化技术遇到断电该怎么办?”、“医院信息中心目前所遇到困惑”、“信息化是管理的工具还是平台”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会上,中国数字医疗网(HC3i势对未来数字化医院建设热点、难点和未来远景作了预见。医疗机构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发展。以信息最关键的既不是国家的资金,CIO水平的提升。

CIO谢颖夫就“医院等级评审与信息化建设”做了相关演讲。他主要从准备情况、细则解读、评审办法、医院评审并不只是为了完成评审而准备,善。

IBM高级售前工程师邓春年就“云计算IBM在医疗解决方案中,他重点介绍了高效数新一代存储&V7000。

做了一些系统的改造。会上,云南省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路健把目前医院现在做的虚拟化技术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医院核心应用主要以HIS、PACS为主,路主任从四个方面讲虚拟化,首先是服务器的虚拟化,其次是存储的虚拟化,还有网络的虚拟化和桌面的虚拟化,当然随着云的不断深入,还会有很多的东西不断深入进来。

关于本次会议的详细内容及PPT请关注HC3i即将更新的“汇聚榜样力量助力医疗创新”的专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第8篇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动因

1.外部环境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 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 竞争加剧。企业在更大的地域范围中, 与更多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随着生产力水平和顾客消费水平的提高, 卖方市场已逐渐转为买方市场, 顾客可选择的范围更广, 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企业要想占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平台获取和运用各类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竞争本身也不再是“你死我活”追求单赢方式的, 而是追求双赢、多赢的协同竞争。随着企业加入到全球化产业链中, 将与上下游等相关企业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信息化平台是最重要的合作基础。 (2) 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份量。就在刚落下帷幕的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上, 阿里巴巴创下了全天交易额高达912.17亿元的骄人记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环境将成为企业交易的大环境, 企业依托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促使企业建立和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

2.内部环境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的内部环境复杂化, 对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规模的扩大, 带来了企业人、才、物、信息等资源的急剧增加和错综复杂, 企业只有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 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资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 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巨变, 企业迫切的需要转型升级, 运用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业务流程再造, 实现部门间的协同,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活力, 另一方面信息获取能力提高的同时, 能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 增强生产的柔性、敏捷性, 捕捉机遇、规避风险, 使企业能更好的应对市场。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现状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70年代起步,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据某咨询公司对全国25省市百余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显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的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战略规划

总体而言, 目前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理解浮于表面, 对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实质性的改变缺乏充分的认识, 往往是迫于某些特定需求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 比如来自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要求, 企业上市要求等, 着眼于快速解决眼前面临的难题, 而并非企业长远的发展需求。导致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未纳入高层战略管理中, 缺乏战略规划, 建设投入不足, 建设起点低, 系统分散化, 人才的匮乏, 种种原因很可能造成信息化平台建设最后以失败告终。即使建设成功了也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管理效益。一旦企业渡过了当时的难关, 就不再对信息化建设持续投入和维护, 信息化平台逐渐失去效用而被“束之高阁”。

2.未能与企业业务流程整合

由于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战略规划和指导, 整个建设过程一般都是由软件供应商来主导的, 供应商为了鼓励和刺激企业搞信息化, 往往会在宣导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夸大软件的功能效用, 导致企业在选型过程中一味追求先进, 追求功能模块越多越好, 盲目投入一次到位。结果到了实施应用阶段, 软件供应商一般都是提供标准化的通用软件, 也缺乏熟悉企业特点, 熟悉企业业务流程, 具备管理专业知识的实施人员, 仅能提供软件操作上的培训, 让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 无法将企业业务流程整合到信息化平台上, 更谈不上流程优化了。同时, 信息系统使用之前还有大量的基础信息、期初数据整理工作, 企业人员理解不了整理不到位, 无法达到系统运行要求, 最终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脱离企业实际, 甚至给业务流程造成阻碍。

3.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以ERP (企业资源计划) 为主, 甚至在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中, 企业信息化等同于ERP。该系统通过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将企业的采购、销售、生产、仓库、财务等业务部门贯穿起来, 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管理与协作运行, 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由此可见, 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侧重于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不可能再在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 必须加强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迫切的需要突破企业的界限扩展到企业外部, 进行企业间的资源整合, 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目前, 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也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措施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完善与发展可以从解决上述问题入手。

1.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

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那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信息资源, 为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服务。企业战略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阶段性的, 一步一步的, 那么, 平台的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而应该与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 企业要建设的是一个系统的平台, 而不是一些软件和硬件的简单堆积。因此, 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指导和保障,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 有效的领导。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必须坚持“一把手”原则, 组建领导小组总体制定建设规划方案, 负责实施与推进。其次, 需求驱动。任何的建设方案都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但不能仅仅是企业各部门各自的、分散的需求, 而是在对企业各部门需求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加以整合、统一。再次, 分步实施。以战略规划为指导, 还需要制定分步实施的具体规划,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包括硬件软件资源的投入, 信息化人才的配备与培养, 稳步扎实的推进。

2.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主要应着眼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将先进的管理思想, 管理工具、内控制度等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在平台上融合。企业可以依托以下软件系统来构建平台: (1) 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系统,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 优化了企业的运作模式, 资源合理配置, 信息共享, 各部门协同运作,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 PDM (产数据管理) 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 产品设计阶段, 已经决定了这个产品80%的成本, 产品开发过程的管理是成本控制的起点。PDM系统能帮助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相关信息, 与ERP系统结合后, 更能将产品信息传递到供应链与生产, 实现设计与制造的紧密衔接。 (3) OA (办公自动化) 系统。如果说ERP系统的核心在于供应链和财务, 那么OA则是面向企业全员、全业务的系统, 是ERP系统有力的补充。两个系统的集成, 将OA的审批流嵌入ERP的业务流, 将ERP的业务信息推送OA客户端、用户的手机端, 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真正成为全员办公、管理的平台。

3.建立企业外部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因此, 企业外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应着眼于跨越企业边界, 打通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 企业间紧密合作。企业可以依托以下系统来构建此平台: (1) SCM (供应链管理) 系统。这里的供应链有别于ERP系统中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而是以制造企业为中心, 将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 下游的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以及资金结算银行结合为一体, 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 通过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 从成本、效率、柔性等方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现代企业的经营已由传统的产品导向转为客户需求导向, CRM系统正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互动沟通平台, 影响和引导客户行为, 提供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紧密连接客户, 为客户创造价值, 最终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仍然是一日千里的迅速发展, 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归根到底, 需要企业领导者的战略规划, 更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 在共同的目标下齐心协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动因、建设现状, 并在平台建设方面提出几项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共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韶红.浅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影像技术, 2014, (3) :58-61.

[2]刘燕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06.

[3]李颈松.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 2004.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9篇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印刷企业在不断升级改造硬件设备,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的时候,部分印刷从业人士逐渐意识到印刷信息化对提高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提升企业决策层的决策灵敏度越来越重要。于是有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印刷信息化的研究上,尝试将ERP生产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印刷信息管理和决策平台,以实现印刷数据和信息的良好共享,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印刷信息化进行研究的企业主要有3类:一是传统的印刷类软件系统开发商,例如荷兰的KDR,日本的柯达,国内的北大方正;二是通用ERP供应商的印刷业解决方案,例如美国的Oracle,国内的金蝶、用友等;三是印刷业内人士组建的软件公司,例如国内的科网联,开盟等。虽然印刷信息化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初具规模,但却并没有真正达到普及和应用,究其原因,除了开发商自身开发模式不成熟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其他两个方面的因素:

1 从整体来看,目前许多印刷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普遍注重设备上的升级改造,却忽略软件上的研发,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的集成和应用。使得ERP生产管理系统没有与印刷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与印刷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的结合并不到位,导致目前印刷企业异构平台上不同系统之间在对各数据信息收集、归纳,整合和传播上存有问题。

2 从局部来看,印刷信息化若要得到良好的实施,须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局部数据信息的高度集成,即需要能够对每项数据进行细分,归纳和共享,目前ERP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印刷企业的部分信息整合仍然存在不足,譬如对数字制版信息和生产监控信息的整合。

本文的研究是根据印刷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印刷ERP生产管理系统与数字制版流程和办公系统进行有效链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保证印刷企业的印刷过程经济、高效地运行,提高印刷企业决策层的决策灵敏度,以及对事故的响应速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本项目的研究对于其他中等及以上规模的印刷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思路

本文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功能完善,高度自动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以CRM、JIT、ISO9000、成本为中心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依托,结合包装印刷企业的自身特点,整合而成的一套全面的包装印刷解决方案。

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分为4条主线,即:以ERP生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生产信息流”、以数字制版流程为核心的“CTP信息流”,以安全监控为核心的“安全信息流”和以办公自动化为核心的“OA数据流”。各子系统既能独立工作,又能组成一个大平台协同运行,各子系统之间数据高度共享,数据信息通过JDF文件等作为载体进行数据传递和交互,同时各个子系统预留接入端口,方便对整个系统进行更新换代。

该项目的完成是将生产管理ERP系统,办公OA系统,数字制版流程与包装印刷企业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成功探索,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完成不仅能够为其他印刷企业提供—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相关技术还能够根据其他大中型印刷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从而为进一步加快印刷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印刷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现

本文的构建内容是将ERP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制版流程,办公OA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工作运行时将来自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和整合,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分析结果再对子系统下达工作指令。整个工作过程能够使印刷生产过程又快又准确,企业决策者也能够及时了解各个子系统的生产和工作状况,并及时作出决策,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或者其他生产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点分析

1 具有系统之间信息共享。ERP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制版流程、办公OA系统在整合之前各个系统相互之间是彼此隔绝的,要实现彼此之间数据信息的交互需要人工参与,更没有办法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所以造成对印刷各个环节的监控不够及时,对生产问题的响应速度非常迟缓,信息的不通畅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效率。本系统可完全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了印刷数据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可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无障碍的自由流转和交互,以供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并及时做出决策。

2 能同一环境下进行相互访问,互不影响。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根据印刷企业的实际特点,在整合了多个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各个子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连接,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了信息交流的桥梁,各子系统能够在同一环境下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访问,与此同时,各子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并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

3 具有系统预留接口,方便进行以后升级换代。印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订单数目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往往会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这种升级改造既包括硬件设备的升级和购置,也包括软件上的更新和换代。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在该项目研发的过程中已为以后的升级改进预留了相应的系统接口,并对系统接口所涉及的数据类型、端口类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这样以后在对该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结论

对于印刷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而言,整体应该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有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再经过调研分析,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将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ERP生产管理系统、数字制版流程,办公OA相应的数据接口进行功能扩展和修改之后,再结合企业的规模、产品特点,具体应用到构建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当中,同时也应当兼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印刷数据的标准性,以及数据库存储,编辑及查询的便捷性。

责任编辑:李倩

论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论文 第10篇

[摘要]后勤管理中的复杂性、高效性和共享性要求我们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设标准、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关系,就信息化平台实施提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标准;信息共享

随着“互联网+”的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也势不可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的水平,在实践和理论中都亟待解决。本文结合高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实践,提出关于建设标准和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

造纸工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论文 第11篇

1智慧造纸工厂主要特点

1.1数据处理流程

智慧造纸工厂根据数据流程分为4层:(1)数据获取层:实现从现有业务系统及外部数据来源中检索、接收,将来自不同系统、具有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并去除错误的数据,加载到企业数据仓库中。(2)数据存储层:实现对企业数据仓库中数据和元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并可根据需求建立面向部门和主题的多维数据库。(3)数据分析层:通过多样化的前端分析展示工具,实现对造纸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形成市场经营和决策工作所需要的科学、准确、及时的业务数据信息和知识。通过利用报表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智能管理平台,并能够可视化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4)数据应用层:业务应用及呈现,提供如日常管理、主要指标分析、设备维护等子模块,用户可进行灵活的业务配置。通过统一数据库可将不同子模块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便于适应进一步的业务决策需求。

1.2数据采集及存储

智慧造纸工厂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数据采集方式,连接造纸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数据源,并抓取数据存放到数据中心。造纸企业内部数据包括:生产执行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能耗数据、品控数据、库存订单数据等[1]。智慧造纸工厂支持多种工业网络:DeviceNet、Con-trolNet、ProfibusDP等,通过对应的网络适配器1756DNB、1756CNB、SSTPB3CLXRLL等读取现场数据。库存数据、品控数据等第三方数据通过OPC方式进行采集。造纸企业外部数据包括以下内容:造纸行业需求数据,纸业产品数据,纸业市场的远景分析数据,国家政策及新技术信息等。数据中心采用SQLSERVER数据库,将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转换、集成,结合评估模型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提出预警信息或优化建议,产生各类报表。

1.3决策系统

华章科技的智慧造纸工厂决策系统HZT-Smart2.0采用专家决策系统(见图2),它能够有效地运用专家多年积累的有效经验和专门知识,通过模拟专家的思维过程,做出相应的决策判断。系统以信息化为基础,数据为核心,模型分析为手段。通过对比采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关数据,并进行转换、集成,最后通过评估分析,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决策判断.

1.4其他系统接口

对于企业暂缺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预留相应的管理模块接口,关键数据采用人工录入方式完善数据,待企业信息模块完备后接入管理平台。

2智慧造纸工厂软件介绍

2.1系统要点

智慧造纸工厂采用FactoryTalk工业平台与Visu-alStudio平台相结合,运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与分析。针对造纸生产运营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信息化整合。(1)面对智能制造设备的现场传感数据、设备数据等,在FactoryTalk工业平台中创建底层各自动化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构建网络式、分布式的`数据集成平台,将分布式的、多工业平台数据如AB系统、西门子系统、ABB系统等工业数据进行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库中,作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而针对数据挖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量复杂类型的数据不断涌现,传统的数据挖掘算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类型数据的处理,需要一些更为复杂的数据挖掘技术,如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多媒体数据挖掘技术;文本挖掘技术;Web挖掘技术;数据流挖掘技术;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技术;生物序列数据挖掘技术等[3]。(2)针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结合专家系统模型库中的评估模型,知识库中的评估推理规则和知识,采用基于模型的定量分析、知识库的定性分析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分析处理。(3)根据系统评估分析,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对评估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此外,针对评估结果不满足企业指标的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或优化方案,以提升原有系统的性能。同时,更新和完善评估系统模型库、知识库中的模型、知识和方法等。例如参照建立基于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组合模型对不同纸种的能耗和产量选用合适的指标进行以月为时间跨度的预测,给企业和政府的具体工作安排提供一定的参考[4]。

2.2软件界面

华章科技智慧造纸工厂的首页将企业运营总况数据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给管理者,管理者可以对生产任务、运营数据直观明了。主要指标分析可将造纸订单(见图4)、造纸原料数据、采购数据及生产情况通过数据可视化界面进行同比环比分析,让管理者掌握企业整体运营趋势。设备管理模块可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进行定量管理(见图6),对于毛布、成型网、刮刀等的耗材做到定时提醒更换。可以录入重点设备的维护记录信息,同时增加备件信息,通过备件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意外停机时间。

3结语

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的造纸工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造纸工厂,帮助造纸企业完成信息化整合的关键一步,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一致性。同时,为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开创了新的篇章。智慧造纸工厂,对提高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起了标杆作用,为其他行业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的模板,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及技术的推广,符合国家“互联网+工业”的大政方针,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社会管理成本,而且有助于纾解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经济结构转型,为构建智慧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ZHUJian-ying.Significance,TechnologyandImplementation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J].AeronauticalManufacturingTechnology,(23/24):30.朱剑英.智能制造的意义、技术与实现[J].航空制造技术,2013(23/24):30.

[2]WUQian.Thinking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nPetrochemicalIn-dustry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J].ChemicalIndustry,,34(2):15.吴潜.大数据背景下石化工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思考[J].化学工业,2016,34(2):15.

[3]CHENXiao-bin,LIJi-geng.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andKeyTechnologiesofIntelligentPulpandPaperIndustry[J].ChinaPulp&Paper,2016,35(3):55.陈晓彬,李继庚.工业4.0时代下智能造纸工业的构建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造纸,2016,35(3):55.

[4]YENuo,LIJi-geng,HONGMeng-Na.AnalysisofEnergyConsump-tionandEnergySavingPotentialBasedontheMonthlyDataofEnter-priseinPaperIndustry[J].ChinaPulp&Paper,2016,35(8):35.叶诺,李继庚,洪蒙纳.基于造纸企业月度数据的行业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造纸,2016,35(8):35.

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 第12篇

鄂托克旗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建元一矿 二零一三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添置更换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管理与维护 设备报废 附则

建元一矿信息化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信息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高效、安全利用信息系统,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综合管理部为公司信息化对口管理部门,本制度适用于建元一矿各部门及施工单位。

第二章 添置更换

第一条:信息化设备的配置,原则上根据煤矿各部门需求情况和信息化建设综合需要,由煤矿统筹安排。第二条:因工作需要添置(更新)信息化设备时,由需求部门填写《建元一矿信息化设备添置更换申请表》,明确提出目前遇到的困难和所需设备性能要求,由信息中心进行技术鉴定,然后报财务部、分管矿长审批,由信息管理中心形成设备调拨或采购方案。采购的设备要注重性价比实际功效,力求力行节约、合理配置。

第三条:新购入的信息化设备(含软件)属固定资产范围内的必须按财务制度办理入库和出库手续,所有资料统一归档,信息管理中心应妥善保管好随机资料和软件介质。

第四条:新购入信息化设备(含软件)时,信息管理中心应协助供货方进行安装调试,确保设备正常投入使用。

第三章 管理与维护

第七条:信息化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分别负责。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煤矿系统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煤矿信息化设备的规划、技术论证、采购、调配、维

护、维修和管理。各部门操作使用人负责所有设备的环境卫生和日常清洁维护,各部门负责人承担部门设备的日常管理。

第八条:要充分挖掘现有信息化设备潜力,重视维护维修、功能开发、改造升级、延长使用寿命,确保信息化设备在使用中保持完好,做到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物尽其用。杜绝闲置浪费、公物私化,不得将信息化设备用于与工作无关的事务上。

第九条:各部门操作使用人员需做好防尘、防水、防磁、防震、防盗等工作。计算机设备的键盘、鼠标、磁盘驱动器和显示器是易损件,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保持清洁。磁盘驱动器及移动介质在读写时,禁止移动、晃动。键盘、鼠标要定期除尘。

第十条:计算机等日常办公用途的信息化设备主要责任人是使用本人,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更换使用人。第十一条:各种设备要明确专人负责保管,定期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对暂时闲置的设备应妥善保管,定期保养,第十二条: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信息化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应掌握操作步骤,阅读有关手册,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不得凭主观意识随意操作,避免人为损坏,严禁超负荷运行。

第十三条:连接设备电源时,应明确供电电压的类型和范围是否符合设备的输入电压要求,不符合要求时,不准连接和开启电源、重要新信息化设备必须在配备UPS电源或稳压电源的电网环境下运行,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得震动、搬运或碰撞。严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带电拔插。长时间不用时,应切断电源。

第十四条: 路由器、交换机等重要网络设备和电缆的安装、配置以及因工作需要进行操作和管理。使用部门不

能随意更改相关配置,更不能未经允许随意关闭网络设备。

第十五条:重要网络设备必须监理完整的技术文档和维护方案。网络设备的定期停机维护和升级必须有维护记录。

第十六条:网络设备配置完成后要注意保存设置,登录口令要保密,不得泄露。同事应安装配备相关安全防护工具,第七备份数据,检查安全漏洞等隐患,使之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第十七条:信息化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报煤矿信息管理中心进行处理,严禁非专业技术人员擅自拆卸设备、更换零(部)件。

第十八条:要监理信息化设备借用制度,设立借用登记册,做到借用登记、遗失赔偿、归还销帐。高档贵重设备应建立专门使用管理办法,不得借做私用。

第四章 设备报废

第十九条:计算机设备的报废必须严格履行手续,由部门提出报废申请,由信息管理中心进行技术论证并签署意见,报请煤矿领导审批后,根据财务制度办理报废手续,并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报废处置。

第二十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可以申请报废:

1、主要部件或结构已经损坏,不能达到最低使用要求,且无修复价值的,可申请报废。

2、经技术鉴定,确属质量问题或损坏过重,无法修复及维修费用超过、接近新购设备价格的可申请报废。第二十一条:对违反规定的部门或个人,将依据《建元煤矿违纪违规行为处罚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给公司信息化建设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分管领导的相关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13篇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企业走向市场, 项目施工队伍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批分包队伍、劳务工参与到施工项目里, 成为电力施工的主要力量。由于外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技能不足, 违章事件和人身伤害事故常常发生, 给工程施工带来事故隐患, 也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具体而言, 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1 外包施工人员身份核查力度薄弱

当前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身份核查仅限于抽检。由于外包施工队伍中的作业人员来源复杂、流动性强, 对人员身份和历史工作业绩缺乏有效地追踪手段。这就导致串岗之类的问题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缺乏专业资质, 或导致过重大事故的施工人员, 在被原施工队开除后, 又混入其他施工队继续参与电力施工作业, 这为安全作业带来极大的隐患。

1.2 现场施工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督手段

对施工队伍、人员个体的安全作业素质、历史业绩等均来自于对日常作业成绩的追踪, 而现有的现场作业监督体系缺乏有效自动化工具的支撑, 这就导致对现场作业的督查工作存在效率低、有效性差的问题, 没法对作业现场实现精益化管理, 同时也无法实现对施工队伍和人员作业绩效数据的高效采集。

南京供电公司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建立了一套软件平台。该平台为有合作关系的近百家外包施工队伍建立身份资质识别数据库, 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外包施工队伍的管理, 包括外包队伍人员的资质筛选、身份核查, 有效地解决了人员串岗、无资质人员参与作业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 项目使用物联网技术, 展开对现场作业质量的实时监督。安全员根据作业计划, 到施工现场使用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对现场作业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违章问题, 建立违章记录, 并纳入到相应外包施工队伍及个人的业绩档案中, 作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使用, 从而全面提升对外包人员的管理水平。

2 平台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2.1 施工队、施工员身份资质业绩数据库

这是整个平台的基础, 根据公司对施工队伍的管理规定, 建立施工队伍、施工人员两级数据库, 数据库中保存了队伍/个人的基本身份信息、相关资质情况、历史作业业绩等信息。

数据库的重点是人员施工档案, 其中保存的信息记录了每个施工员在南京供电公司下属所有项目中的工作情况, 横跨其工作过的所有施工队, 包括:曾经工作过的施工队列表、在历次施工中是否有过违章、具体违章内容及相应的处罚等等。信息充分详实, 能够为外包施工人员的管理提供长效管理基础数据。

业绩数据库内置了黑名单机制, 对于在作业中出现过严重违章、发生过事故, 或者受过相关处罚的施工队和施工人员, 达到触发标准时, 将纳入黑名单, 供工程招标、资质查询使用。

2.2 作业现场身份自动识别硬件体系

在业绩数据库基础上, 平台建立了一套作业现场身份自动识别硬件体系, 以此为基础进行身份合规性检查。

图1可见, 工作机制如下:

2.2.1 区域智能传感器

根据作业现场的岗位风险管理需求, 我们将作业现场划分为多个区域, 每个区域布设数个区域智能传感器, 负责对在该区域内作业的外包人员进行身份识别, 并通过4G网络与服务器交互, 进行合规性检查。

2.2.2 身份识别卡

使用TV6证件型射频感应卡作为身份识别卡, 制作为胸卡的形式, , 由外包人员随身佩戴。为防止误识别, 射频感应卡识别距离控制在3~4米。从而精确地标识作业区域。

2.2.3 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

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 具有射频感应功能。由安全员随身携带, 通过感应身份识别卡以确认外包人员的身份, 以进行现场反违章督查。

为适应电力施工现场环境恶劣的特点, 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进行了特殊设计, 确保三防能力达到IPX57级别, 可以在野外、电缆沟等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2.2.4 4G网络

区域智能感应器和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都采用4G网络与服务器交互。但考虑到在某些作业现场没有4G信号, 所以感应器和手持终端自身也提供了离线工作能力, 当有网络时再与服务器进行数据同步。。

2.3 作业现场身份合规性审查

在上一节描述的身份识别体系的基础上, 当外包人员在特定施工区域作业时, 系统通过其所佩戴的胸卡识别出身份, 通过4G网络将身份信息上传到服务器, 自动进行一系列合规性检查:

2.3.1 身份核查

安全员使用手持终端, 读取储存在身份识别卡中的个人身份资料, 查阅施工人员的照片、姓名、性别等信息, 通过与实际佩戴该胸卡的人员对比, 确认人卡对应。

2.3.2 资质有效性验证

自动检查该作业人员的电工证、特种作业证等资质的有效性, 是否过期等。

2.3.3 隶属关系检查

检查该人员是否属于该工地作业计划申报时所指定的施工队。

2.3.4 窜岗检查

在受限区域作业时, 自动识别该区域作业人员身份, 将该区域计划的施工人员名单进行对比, 发现不符即认为窜岗作业;

当合规性检查失败, 则认为发生违规作业, 系统将自动向安全员的安全督查终端发出预警, 并作为违规项目记录到个人业绩数据库, 同时将作业情况自动写入外包人员的胸卡中, 以备以后督查使用。

2.4 作业现场反违章督查

公司根据施工计划对作业现场展开反违章督查, 由安全员使用手持式安全督察终端对现场作业过程进行监控。当发现外包人员有违章行为时, 使用终端对违章情况进行记录, 同时将违章行为以照片、录像、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 作为违章证据上传, 并要求责任人在终端上以电子签字方式进行确认。违章记录自动存入施工队、人员的历史业绩库中, 作为考核的依据。

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由嵌入式无线手持设备和运行在其中的现场督察软件组成。施工前将本次施工对应的检查表格下载到手持终端中。施工中发生违章时, 管理人员选择对应的考核项目, 根据违章行为类型, 系统会根据该违章所要求的证据类型, 自动切换到对应的证据采集模式 (如启动内置摄像装置) , 考核人员采集并上传违章证据。完成后手持终端生成违章处罚单, 然后终端切换到电子签名模式, 要求违章责任人对处罚单现场签字确认。确认后系统将违章处罚单连通相应的证据和电子签名实时传输到服务器上。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 有效降低了现场督察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

3 结语

本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 在建立外包施工队伍、人员业绩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在施工现场布设自动感应装置, 配合手持式安全督查终端, 实现了对外包人员的资质审查、作业现场合规性审查、反违章督查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全面落实了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 达到了强化外包队伍监管力度的目的, 进而督促外包施工队伍人员加强自身管理建设, 有效提升了公司对外包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电力企业中外包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 通过在作业现场对外包施工人员身份、资质进行自动检查, 有效地杜绝了串岗、无资质作业等问题;并支持违章督查功能, 将施工现场反违章工作落到了实处。平台的推广使用有效地实现了外包人员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移动计算,物联网,外包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毅, 王志强, 新时期电力企业外包工队伍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3:47-49.

[2]张鸿鸣.基于CMMI实践的电力软件外包管理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11, 3:134-136.

[3]黄扬洁.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 2009:11 (2) :4-6.

[4]孙其博, 刘杰, 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33 (3) :1-9.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优越性 第14篇

关键词:财务;考核;管理

一、打破组织机构限制、设立虚拟的矩阵式业务管理体系

市供电公司及所辖县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各自完成本单位财务业务处理,以往设置县公司管理专责管理、协调各县公司工作,负责传达工作任务、收集反馈材料、督导工作开展等,此种情况下要求该岗位人员具有全面的知识储备、超强的业务能力,耗费较大的精力,但取得的成效较小。

经过讨论分析,市公司突破所属组织机构的限制,建立虚拟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县公司管理专责统筹各项工作安排,下达工作任务、收集反馈材料,同时市公司财务部各岗位对口指导县公司同专业业务处理。此种组织结构的变革,降低了对县公司管理专责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县公司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二、引入任务管理机制,优化市县公司财务一体化工作管理流程

各项财务工作的下达、反馈,业务系统操作说明、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省市公司通知等均通过邮件进行发送,县公司财务人员信息接收量非常大,其中存在大量无效信息,干扰日常工作的开展,造成工作邮件接收不及时,工作内容混乱、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效率和质量提升。

市公司通过设置县公司管理岗,为县公司财务工作开展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接收省公司工作任务后,认真阅读工作要求、准确理解工作目标、掌握工作开展的关键节点,然后根据省公司安排工作建立工作任务,准确、详细地描述工作内容、要求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说明成果交付的质量标准、标注任务紧急程度。根据自己对省公司工作的理解,描述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操作指导等,事先安排、提升效率和质量、降低风险。按照各县公司工作划分,直接发布工作任务到该人员的待办事项中,提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提高工作完成质量。

三、完善绩效考评机制,调动县公司工作积极性

市公司梳理财务相关考核体系,组织专家讨论指标要求及考评方法,对县公司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对指标的理解、提升对指标的分析能力。建立指标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平台发布指标考评结果,各单位全面了解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差距,主动查找分析原因,稳步提升财务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县公司财务管理平台指标管理功能要点:一是根据工作内容和不同指标的管理重点,对指标体系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分类为:财务集约化指标体系、财务信息化指标体系、菏泽公司财务指标体系;二是系统支持自定义指标模板,设置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满足差异化管理需要;三是省公司指标体系,根据发布的考核情况系统完整记录各单位考评结果,并对各项指标按照单位进行差异分析,出具差异分析报告;四是菏泽公司管理财务指标体系,自行设置指标名称、指标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采取县公司自评与市公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单位得分;五是系统按期间保存不同指标体系历史考评结果,可随时进行查询,纵向分析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横向比较财务集约化和信息化相对优势或与其他单位的差距。

四、强化对县公司业务指导与监管、实现垂直管控

县供电公司上划改制以来,在产权关系上隶属省公司,各项业务在省公司的管理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市县公司之间是独立的个体,市公司仅从业务上对其进行指导,监管不足。市公司在市县一体化思想指引下,将县公司会计核算规范性、预算执行、资金及账户管理、经营风险管控等纳入市公司统一管理体系中,制定适合菏泽县域公司特点的指标体系,强化业务执行过程及目标管控。强化过程及目标管控的措施:一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部署专业管理指标体系,对所属县公司进行考评和排名;二是按照业务专业建立市县公司“岗对岗”指导与管理制度,将县公司业务执行情况纳入市公司财务人员绩效体系;三是通过不定期系统检查的方式,抽查业务核算规范性,预算编报合理性、资金管理合规性、财务稽核及时性等实际业务执行情况。

五、重视财务资源管理、建设资源共享库

随着财务集约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财务人员使用的系统逐渐增加,不同系统操作手册、使用规范,各项工作要求等日益增多,且不断更新,以往主要通过邮件发送,各岗位人员自行保存,在更换电脑、工作轮换等情况下容易遗失,给日常财务工作带来重要影响:不清楚业务在哪个系统操作、系统功能不会应用、业务处理不规范等。对于上述问题,市公司从三个方面做改进提升。一是各岗位全面梳理相关制度规范、系统操作手册、业务处理规范等;二是通过县公司财务管理平台构建财务工作资源库,经过专家组筛选、去重后将历史资料存入资源库,后续工作中新增文档按照专业类别进行维护,并及时更新;三是鼓励相同专业之间交流,编写工作开展心得与总结,丰富资源库,为同类岗位人员提供帮助。

上一篇:班级安全教育报道下一篇:开药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