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2024-07-23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精选11篇)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1篇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黄炎培先生的教学思想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表现,是他长期职业教育实践行动的灵魂和精髓.其教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教学的价值观、课程观、过程观、管理观和发展观等方面.学习和研究黄炎培先生的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 者:陈家颐 Chen Jiayi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黄炎培   教学思想   价值   特征   启示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2篇

浦阳镇初级中学倪立强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看到这些国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举的教育制度,深切感到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导致所学的东西与经济和生产实际相脱离的危害。回国后,他于1917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内知名人士蔡元培、严修、张元济等都在成立宣言上签名。1918年,他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劳工神圣”和”敬业乐群”的口号,以”双手万能”为校徽,倡泞手脑并用的精神,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风尚。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很先进,今人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著名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修养和教育理论知识,于1915年赴美、日考察学习,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具体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

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个理论一反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而具有了民主思想。人们参加职业教育学习不是为了“读书做官”,而是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因为人只有充分发展其个性,才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这是对封建教育压抑人的个性的一个革命;人都有先人的个性基础,而要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人们都要在社会上从事某种职业,而职

业教育就是为人们就业做准备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是为一个国家、进而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做准备的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最准确的理解,最好的阐释,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直到今人仍值得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学习。

二、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他批评清末兴办的实业教育是“非教以农工商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黄炎培的这种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这是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和险释。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黄炎培试图运用职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指出要“因职业的各各不同,与人的人性、人才、兴趣、环境的各各不同,替它分别种类,谁则宜某种,谁则不宜某种”,这种“人职匹配”的思想对于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创造力非常重要。

人的人性、兴趣等各不相同,职业所需也各不相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从事他所喜欢的职业,一般情况下,他会干的很好,反之,则虽经努力也不一定能干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人职匹配”的职业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黄炎培先生所说,根据人的才能特点和职业特点分门别类并予以匹配进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都将大有好处。黄炎培先生身体力行,以他对子女的教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诱泞,在同孩子们的相处中,他时时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人赋和秉

性,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如他发现一个孩子喜欢玩积木,能够制作成各种的建筑图形,便时常带他到高处去看上海的市容全境,培养他对工业的兴趣,引导他去学习研究建筑业。

三、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

教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精英教育,一类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中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多数。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则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目标,职业教育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因此它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而这种职业教育就是大众教育,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都能成材,而社会上每一个执业者都接受过职业教育,这样,整个国家就都是受过教育的人,而国民整体职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人民生活会呈现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黄炎培在20世纪初为我们勾勒的美好前景,虽然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这种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实务性的增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己经使我们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确非常先进,但要

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3篇

一、黄炎培生平简介[1]

黄炎培 (1878—1965) , 字任之, 别号抱一, 江苏省川沙县 (今属上海) 人, 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里,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 学成后的十余年间, 黄炎培举办了多个学堂, 积极从事学校教育, 并于1913年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 提出以实用主义教育改变当时的教育困境。随着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较大发展, 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十分关心国计民生的黄炎培先生坚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 提出职业教育以富国利民。1917年5月, 黄炎培在上海倡导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并在教育实践中建立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他还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 极力宣传、推广职业教育, 直至今天, 该杂志仍是职业教育相关学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刊物。1925年12月他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 更加科学全面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抗战期间, 黄炎培以民主革命家的身份在其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等思想驱动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同时兼顾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黄炎培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1965年12月病逝于北京。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1. 实用主义教育阶段[2]。

黄炎培在南洋公学特班求学期间, 受到了老师蔡元培先生的重要影响, 对其后来成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1903年黄炎培回到故乡, 建立了川沙小学堂, 创办了开群女学, 并在这两所学校里亲自义务任教。创办女学正是黄炎培教育思想先进性的表现, 体现了他对男女受教育权利平等的重视, 并且在后来的职业教育事业中他也是大力提倡女子教育。1907年他主办浦东中学, 担任校长一职;中华民国成立后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黄炎培先生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从兴办学堂到实施地方教育改革, 他一直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 以求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 黄炎培发现了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弊端, 很多学子在饱受教育之后仍停留在理论水平, 实践能力较之很差。这样的教育在他看来是苍白无力的, 教育成效甚微, 更难说通过这样的教育形式挽救民族危亡。黄炎培认为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而进行, 他主张德、体、智全面发展的教育,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育的基础, 实际技能的运用和操作能力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才是健全的教育。黄炎培于1913年正式发文号召“打破平面的教育, 而为立体的教育”, 改变过去偏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 也就是提倡实用主义教育, 主张教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职业教育阶段[2]。

1914年, 黄炎培辞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职务, 转向了个人的教育探索之路。黄炎培发现, 由于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 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 而应用型人才却极度匮乏, 失业现象却很严重, 这是十分矛盾的, 也是凸显了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于是他开展了国内外教育考察以求找出原因, 解决教育困境。在国内, 他深入考察了皖、赣、浙、鲁、冀等省的教育情况, 这些考察活动奠定了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在国外, 他先后考察了美国、日本和菲律宾, 切实看到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达, 看到了职业教育在日本、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现象进一步启发了黄炎培在实用主义教育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的思想, 经过考察后的思考总结, 1916年9月黄炎培正式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定义, 具体可以理解为:在遵循不同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基础上, 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的技能, 并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找到乐趣, 同时履行应尽的义务, 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一己之力。1917年5月6日, 黄炎培联络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的众多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通过这个专业机构, 黄炎培先生开展了很多职业教育活动, 并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他认为, 职业教育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谋生手段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教学中遵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原则;职业教育办学要关注社会需求、要面向普遍大众;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等等。

3. 大职业教育主义阶段[2]。

20世纪20年代初, 一方面职业学校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在1922年的壬戌学制里, 实业学校正式更名为职业学校, 小学增加了职业教育准备教育, 中学阶段设置了一些职业科, 大学及专门学校附设了专修科。这些现象都体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势态良好。然而, 到了20年代中后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很不景气,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随之减少, 就业出现较大困境, 职业教育人才失业率的大幅增加使得社会、家人及学生都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 职业教育办学受到较大阻力, 发展面临严重危机[3]。

黄炎培面对残酷的现实, 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总结, 他意识到, 教育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 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特性。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于职业学校、教育界、实业界各自的努力, 而是应该联合各界的力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对此, 他于1926年1月发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书》, 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 这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自此,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事业中更加注重教育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 提倡职业学校加强校方与企业单位的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 职业指导方面要关注社会需求正确引导入学者选择专业、毕业生择业等。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兴办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 以求实现职业教育面向大众, 走向平民化;进一步致力于农村教育, 建立农村改进试验区等等, 使得近代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启示

1. 重视职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4]。

黄炎培先生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当时是解决教育困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他也是一直秉承这样的信念努力从事职业教育事业, 也确实作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注重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培养, 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所以, 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关联性和发展的同步性。在当前形势下,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之大大增加, 职业教育则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就业及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 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 企业单位要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等, 全面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 各界齐心合作共同努力, 大力宣传和兴办职业教育, 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5]。

2. 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为教育者,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成效, 所以, 师资队伍必然是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资源, 具有实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能力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黄炎培先生正是充分正视到这一方面, 一直在办学中注重招贤纳士, 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现如今,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及时更新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例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积极引进优秀的兼职专业教师, 学生在学习中以兼职专业教师为媒介能够更加密切地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中, 及时了解到企业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充分重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重要性, 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实践;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职业技能和科研水平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黄炎培先生一直强调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保证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加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 自然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6]。在当今社会, 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作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源泉,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更应继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条件, 增加实习机会, 使学生获得较高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和经济也就得到了共同发展, 国家方能日益强盛[7]。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2]尚丁.黄炎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3]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78.

[4]刘祥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5]董仁忠.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7 (23) .

[6]张立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9 (1) .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4篇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5篇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2.1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2.2理论基础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2.3实践支撑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6篇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7篇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被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 学生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 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 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 活阅历等原因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幽默性语言能给学生指明清晰思路,并诱导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课文中去,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局面。

(五)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 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妙语开场法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8篇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 最终达到“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1、“个人谋生”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作准备, 但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要特别注重个性之发展。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过多强调“就业谋生”之准备而严重忽略了学生“个性之发展”, 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能力强, 钻研能力弱, 发展潜力小, 层次比较低, 不利于高技能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2、“个人谋生”与“服务社会”相统一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强调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一个人只有把所学的技能服务社会, 才能正真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这与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

3、“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最终达到“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想最终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促进国家及世界生产力的增长。二是由于国家和世界生产力的增长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提升, 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的和谐社会。

二、黄炎培的“社会化, 平民化, 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及现实意义

黄炎培认为“提倡职业教育, 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 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办职业学校的, 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 须有最高的热诚, 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 容纳一切”;黄炎培将“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列为“办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之首”, 指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 他的教育, 无有是处, 即办职业教育, 也无有是处。强调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 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同时黄炎培认为要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如职业教育中诸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教学原则的确定、实习设施的配置、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自身的建设等都离不开科学原则。

1、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方针使我们意

识到要想办好职业教育须坚持“开门办学”的方针,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办学,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2、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平民化”的办学方针与最近颁

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 面向社会,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 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3、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科学化”的办学方针要求我

们当今职业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场, 搞好调查论证, 合理设置专业, 根据学生特点开发实用教材, 拓宽就业渠道, 始终以科学为指导, 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黄炎培的提出的职业教育原则及现实意义

黄炎培针对清末的实业教育, “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 使学生“有读书之惯习”, 却普遍缺乏动手劳动之习惯, 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他指出“实习非注重, 则能力无自养成”, 他意识到偏重理论知识是职业教育的大忌。为了避免实业教育中的这种流弊, 黄炎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四、黄炎培提出的职业道德教育及现实意义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所谓“敬业”, 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 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 即要热爱从事的职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并尽心尽责地干好, 为社会和人类多作贡献;所谓“乐群”, 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 他指出, 要有"金的人格, 铁的纪律"要有“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他反复告诫青年, “人生必须服务, 求学非以自娱”。只要有益于社会, “职业平等, 无高下, 无贵贱”。求学与求事不是两撅, 如能相互贯通, “其乐无穷”。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重技能的训练, 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好高骛远;工作责任心不强, 朝三暮四;与同事不能友好相处, 人际关系尴尬,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必须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并重, 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回顾分析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探索创新, 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试论黄炎培的教师管理思想 第9篇

关键词:黄炎培;教书育人;师生关系;教师管理

一、端正教育目的做到教书育人

身为教师不能只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进入社会后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能。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以道德教育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注重思想品质及道德的修养教育,是黄炎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主张教育者,同时必注重道德”,认为教育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及学习和道德的培养训练,二者缺一不可,若是离开道德的培养训练,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这样看来,教师仅仅是教书就不行,除了教书还要育人。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所铸造的个性是绝对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绝对不可替代的一一教书育人由此而显出其神圣和伟大。育人比起教书来更为重要,自然也就更加艰难。人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工作和授课以外,应极力提倡劳动神圣、服务重要的理念来增强学生对生活教育和道德培养的深入理解,而这一切都应当与学生有系统的自治紧密相连。当然,这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注意培养。

黄炎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目的,而且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合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已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其对前途的希望。黄炎培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掌握生存技能。他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此乃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可以实施的最大的影响,对于其思想上、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发展他们的智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观黄炎墙的教师管理思想,把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注重学生的整体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做人,学会做人,敬业乐群。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向学生传授什么的知识,这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能够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增进生产力的实用型人才,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技能并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养,尤其着重于其德性的培养。

二、改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师评价中,学生的表现完全不同,说明不同的教学与评价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好的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和成功发展,反之亦然。教育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本,其现实性和紧迫性不可被忽视。

(一)改善教学态度

目前,在我国有许多心智非常健康、活泼、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被固化了的教学模式、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压抑和扼杀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失,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模式呆板僵化,不符合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我国培养人才的需要。1916年,黄炎培到美国访游结束,归国后心中有所感慨东西方文明与教育的天渊之别。他曾到美国克利和兰中校,校长特向女学生讲明男女交合之原理,以及生理上、卫生上种种关系,颇有实效。黄先生大为感叹东西方教育者思想落差之大。纵观美国“他若家庭父兄之于子弟,学校师长之于生徒,在彼纯以开发性灵、激励志趣为事,使有高尚进取之气概,而不屑为恶”,而在我国则是另一番景象了,“在我纯以约束思想,防检行止为事,使有绳趋矩步之素养而不敢为恶。由此自然与强制两点之不同,而教育上一切设施皆缘之大异矣。”这也是黄炎培对于东西方教育中不同的对比,“盖彼之教人,重在为善;而我之教人,重在不为恶也。……盖彼之教人。教之克尽其对公众之责任,我教之人,教之克尽其对于一己之责任。”教育的责任感是建立在人性、道德与良心的基础上,失去了这一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就失去了支撑,就成为非教育和反教育的东西。教育的责任感应始终闪烁着人性、良心、道德。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引導的方式使学生的自然天性得以开发,同时教之以自然和社会法则。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本土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导之以法训之以理,使其内外兼修,才能合乎自然和社会的要求。

(二)建立和谐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应当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存在,教师应当首先满足的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这样看来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学生所需要的是教师的关爱和适时地引导,而教师如果放弃了这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失去了对于学生的爱,那么一切教育活动都将显现的过于死板和生硬,缺乏了存在的必要。1916年,黄炎培在江苏省教育会暑期补习学校讲“教育本能”问题,阐发了他对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的观点。认为当时学校“应启发儿童生理、心理,助长其正当发展”,教师应当逐步转化教育观念,注重发挥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切实转化有关传统的师生观念和师生关系,认真改变教师的角色模式。教师不再是以领导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而是从一个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并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活动,引起学生思想、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我们恐怕不能把平等简单、粗浅地理解为教师单方面地尊重学生、喜欢学生、爱学生,这绝不是平等,而只是一种教师现代教育观念和精神品质的表现,我们更不能把平等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精神施舍或教学技艺。

在当时的情况下,黄炎培就敏锐地意识到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上的不一致性。并尖锐地指出施教育者所给的不是受教育所需的,两者的供需关系是供求不相应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者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样的教育不是有利于民而是有害于民。这样看来,黄炎培就师生关系问题向我们表达了他改革教育,并通过教育改良社会的教育思想。他改革教育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现阶段的教改工作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以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稳定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稳

定教师队伍关键在于使他们安居乐业。如何以正确的理论思想武装教师们的头脑,使学校的正常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合理有序的开展是每个学校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校长工作注重权责分明

校长这个工作是具有其特殊性的。优秀的校长除了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需的素质如渊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准确的经验观察能力、深刻灵活的教育思维能力、卓有成效的表达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真诚无私的教育爱心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意志力。1917年,黄炎培在谈到怎样办好教育时,曾提到有关教育主管人员出于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应负责好学生的教育,“……凡校长与教员之责任,决非仅教至毕业为止,而毕业出校以后可置弗问者。今青年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比比皆是。苟长此不已,教育愈发达,失业者愈多,满地皆高等游民,成何世界!”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校长对于学校的整体建设来说是把握全局的指挥家,整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都听从他的调配,可见校长的权利之大;作为学术上的领头人,校长必须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不断培养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见校长的责任之重。当然,校长的权利与责任是相互交叉并行的并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方面,权利意味着责任,反之亦然。与此同时,校长的责任更是体现在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合理发展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使得毕业不等同于失业,否则就失去了进入学校学习的意义。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应当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从业者和乐业者。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素養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引导和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而不能有意无意地束缚和指责。这时,教师及其影响也就成为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一部分一了无痕迹地融合在学生的发展之中,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1917年5月14日,受教育部之托,黄炎培赴南洋英、荷两属地调查华侨教育状况。他根据其教育现状认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员的选用和协作。教师的管理水平对于教学进度和学生管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一名优秀的老师而言,拥有较高的管理能力不仅意味着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加深每节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拓展能力培养的广度。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准,而良好的个人人文素养和牢固地掌握各种知识、教育技能又是提高每个教师教授和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是每个教师实现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人们常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这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求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必须是很高的。教师的人文素养又包括德、才、识、技等方面,这些方面必须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各方面之间的连续性,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和思维方式。这一体系都是支撑教师完成其教学任务的良好支柱,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作为学校这个教学单位来说,如何选择合格的教师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任用关乎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绝不可忽视。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基石和中坚力量,学校没有了教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学校的良性发展也就更无从谈起了。人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才能促进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四、启迪和借鉴

黄炎培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和政治思想的转变,黄炎培的教师管理思想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在注重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凸显出了极强的时代感和前瞻性,体现出了独特的人文思想内涵,明确了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强教师整体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些年来,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国快速发展教育加以总结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原则。这是办好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指针。在现今历史条件下,通过对黄炎培教师管理思想的回顾,领悟他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管理方面的各种理念,有利于加深理解国家特别强调大力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书育人思想和改善师生关系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切实解决我们教育发展实际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教育,创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通过对黄炎培教师管理思想的研读,笔者认为教师管理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是:要以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端正教育目的做到教书育人;要改善教学态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10篇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 相应也”;对“谐”的解释是“配合得当”。所以, 所谓和谐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系统之间通过“相应”和“配合得当”实现的一种协调、均衡与有序的发展状态。推及和谐教育, 即是对教育的协调、有序发展状态的追求。综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是黄炎培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 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实为当代和谐教育的先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和谐理念的表现

(一) 人自身的和谐

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 使人人依其个性, 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在于:“ (一) 谋个性之发展; (二)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 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

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 黄炎培将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二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和谐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追求, 这是将人的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 是欲使学生实现肉体生存与个性发展的和谐。一方面,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能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 即职业教育首先应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 能为个人谋生做准备, 实现“治生”;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也要“谋个性之发展”, 能提升人精神上的修养, 实现“乐生”。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在于能在“治生”与“乐生”的基础上, 使无职业者有业以解决生存问题, 使有职业者能从个性发展的角度乐业。

从另一层意义来看, 人的基本需求是“求生”, 第二需求为“求群”。对“求群”的重要性, 黄炎培认为:“人生必须服务, 求学非以自娱, 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 总以其所学能应用于社会、造福人群为贵”。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个体“为己谋生”的技能, 在满足个体“求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塑造个体“为群服务”的精神, 满足其“求群”的需求, 进而实现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使学生最终能做到谋生与做人同时并重。“未有不能自谋其生而可与谋国家生存、世界幸福者。故立志愈大者, 立身宜愈稳。受职业教育, 所以谋立身之稳, 以为服务社会、戮力国家地步者也”。 (2)

为了实现人的这两个层次的和谐, 黄炎培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全面培养目标及“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行知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 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 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职业道德观, 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 人与人的和谐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方行为,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和谐氛围的构建有助于职业教育目的的无障碍实现。所以在黄炎培看来, 教育中人与人的和谐应首先体现为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学校无教育, 惟教师有教育。故青年求学, 与其择校, 毋宁择师。而设学者当以聘教师为第一重要事务……今之学校, 直工厂而已矣, 师与生, 从无直接责任。教师受学校之聘约而至, 学生应学校之招考而来, 精神既不相一贯, 安有感情, 安有信仰?” (3)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很大, 教师应以自己的德才取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与学生在精神上做到相互一贯。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对教师有感情, 也才会信任教师。古语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师生关系的和谐状态有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黄炎培还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道德为保障, 从培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入手, 树立学生和谐的人际观。黄炎培提出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 将“乐群”概括为“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 强调职业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 (4) 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乐群的道德观是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之一。

(三) 人与社会的和谐

黄炎培认为教育本身是个社会问题, 之所以出现有人无事做, 有事无人做的现象, 关键是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因此, 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 并提出了社会化的教育方针:“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 譬如人身中的灵魂,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 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 即是社会化”。 (5) “积极说来, 办职业学校的, 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 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 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样的职业教育方针……称‘大职业教育主义’”。 (6) 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实质即在于对教育与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

1913年1月, 黄炎培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 黄炎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 论证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明确提出, 人们之所以需要教育, 是因为通过接受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 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 为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应该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这是教育的本义所在。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与他的个人生活、与周围社会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人就没有必要去学校接受教育了。

另外, 黄炎培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教育思想, 不仅体现在其“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中, 同时还体现在他的“职业教育即为就业教育”的思想中。对职业教育而言, 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及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用黄炎培的话说:“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 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赶速完成应修之课程, 进而谋农、商界之联络, 注意需要, 勤求实用, 自是介绍毕业生出路之良法, 又足为将来发展之地步, 甚好甚好”。 (7)

虽然我们一直呼吁要发展和谐教育, 但由于对“人”的忽视,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认真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就是为了把握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从中挖掘一些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和谐理念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就业软实力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就业问题的普遍解决, 我们一直都认可职业教育实为就业教育, 但学生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指就业率的提高, 也应包括就业质量的改善。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础条件,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 社会并不是不需要职业教育, 而是不欢迎低质量的职业教育。

在黄炎培看来, 学生就业质量的低下, 主要在于技能不纯熟及职业道德缺失。为此, 黄炎培强调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纯熟的技能外, 还要具备纯洁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黄炎培一直主张学生要全面发展, 除了“功课好”外, 还要“身体强健”、“技能纯熟”、“脾气好”, 他尤其重视学生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提出了“敬业乐群”的校训。

虽然教育部强调职业教育也要与普通教育一样重视素质教育, 但在“德”与“能”的平衡上, 职业教育一直更突出实用技能的培养, 从实际情况来看, 职业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夸大了, 人文素质教育被弱化了, 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人格内涵的缺陷, 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是“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重要原因。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尤其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基于此, 职业教育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时, 除了要加强硬实力构建, 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外, 还应重视软实力建设,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就业, 不能单纯地追求就业率, 就业能力培养与质量改善也应是一并加以考虑的问题。

(二) 职业教育应重视社会需求, 实行“订单式”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变革中, 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时刻关注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及时跟上社会需求。当今学生就业的质量总体不高, 甚至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这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严重脱离有很大关系。

黄炎培认为, 办职业教育一定要争取企业的支持, 他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 认为职业教育的原则重在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某种人才, 即办某种职业学校。他曾多次说过, 离开社会无教育, 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其所以为学, 为将来, 为社会、国家服务也。……今之求学者与用人者之间, (如同制鞋者与购鞋者) , 鄙意以为, 今后制鞋者, 一宜求适切之鞋样;二宜及早与购鞋者接洽 (即教育要生产社会所需人才) ”。 (8)

为了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 首先要实现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社会需要什么专业,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职业教育即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 实行“订单式”教育。

(三) 职业教育为民生教育, 落脚点应为民生问题

首先, 职业教育应为平民教育, 应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没有门槛的教育。一个和谐的社会, 必须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黄炎培曾说过: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花瓶, 其重心在下, 如果重心上移, 花瓶就会倾倒。所以惟有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 最合社会所需。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应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须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社会公平, 最大的公平在教育。

其次, 职业教育应为生计教育, 其首要功能在于能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用黄炎培的话说, 人生而为人的第一问题是生存问题, 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 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未获得, 其他任何所谓为群服务、为民造福等, 均不过大言欺世, 职业教育即为培养人谋生存的工具。“所以我们认得清楚:要推广平民教育, 定要从他们生计问题上着手。更认得清楚:要解决一切平民问题, 定要从职业教育上着手;诚哉吾们不主张极端的物质论, 要不能不承认物质问题的严重性呀!” (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因城乡差异、经济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存在, 而且在许多地方相当普遍。因此, 倡导黄炎培的解决大多数人生计问题的民生教育思想, 有助于我们推进和谐教育, 实现教育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 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也指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既注重人自身的和谐, 也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既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 实现了职业教育思想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既注重低层次的“谋生”, 又注重高层次的“乐业”, 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统一, 这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意义, 而且对矫正我国当今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摘要:和谐的理念是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条红线, 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是黄炎培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 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实为当代和谐教育的先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谐,全面发展,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田正平, 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朱宗震, 陈伟忠.黄炎培研究文集 (一)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与职业, 1992, (7) .

[4]王前新, 严权.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7, (6) .

[5]黄志斌.传统和谐理念的当代阐释[J].哲学研究, 2006, (11) .

[6]张志增, 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11) .

[7]陈海燕.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读《黄炎培教育论著选》有感[J].职教论坛, 2007, (2) .

论黄炎培的教学思想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黄炎培;职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一生信奉人类平等、社会正义的理念;为致力于建设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的新国家四处奔走,呕心沥血。他的爱国爱民的理想信念、敬业乐群的道德情操、“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的奉献精神、“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实践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黄炎培职教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体现的职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报告用24个字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黄炎培职教思想也在这三个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和相通性,学习和弘扬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黄炎培生活的时代是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时代,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华民族的悲剧给青年黄炎培以巨大刺激,他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能赢得民族尊严。于是他毅然放弃科举考试,没有继续沿着“学而优则仕”的路走下去,而是考入南洋公学追求新学,开始探寻强国兴邦之路 。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中国到十九世纪末期河山破碎了,人民受尽刀兵饥饿的威胁 。一个受旧文化教育近二十年的青年像我 ,长日忧国忧民而毫无办法。好!跳出圈子。跨上新文化教育舞台,这是我人生第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在恩师蔡元培等人的引导下,黄炎培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且一生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结缘。黄炎培认为:教育是改革社会习俗,扶助国家富强,鞭策人群进化的大事业。他坚信“要救中国,只有办学堂”的教育救国之路。

黄炎培是20世纪初最早看到乡村教育重要性的第一人,他敏锐的地观察到当时中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源于农村教育的缺失, 1925年黄炎培试办乡村职业教育, 1929年黄炎培提出“富政教合一主义”,主张发展农村教育和帮助农村致富要同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提升百姓的劳动致富能力从而创造富裕社会,从而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

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中还非常重视民主精神的培养 其探索民主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直到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他在《民主化的机关管理》一文讲到 :所谓民主即每人要承认自己的地位,成为大众中一分子,在各种组织中,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服从多数人。 所以学校的一切管理,应“以科学化为骨干,民主化为精神。他甚至讲到 “切看群众的倾向怎样,才是民主,这是教育的原则,也就是政治的原则”。 他提出了从六个方面提升每个人的民主素养:“(1)须爱护穷苦无告者;(2)须尊重每个人的人格;(3)须恪遵公认之规律;(4)须虚心听取别人的主张;(5)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张;(6)不得厌恨反抗者。” 黄炎培的民主精神贯穿其倡导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他批判旧教育压制个性,提倡职业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赋能力。然而在当时的中国,黄炎培从事职业教育的环境非常艰难,在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从“教育救国”的层面逐步认识到“专守教育岗位,不足以救国”, 于是日渐从“职教派”代表人物成长为爱国的社会活动家。出于对当时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不满以及自身民主的追求, 1941年黄炎培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 民盟)并任常委会主席 。1945年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成立,黄炎培任理事。1945年黄炎培受邀去延安参观,在延安黄炎培请教毛泽东关于中共党人如何跳出历代政权 “人亡政息 ”的周期律问题成为现代史上著名 的“延安对”。延安之行后,黄炎培彻底成为为民主和平团结呼号的民主主义者。

文明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黄炎培在20世纪初在其倡导的农村职业教育运动揭开了农村改进序幕。农村改进旨在改进农村落后面貌,包括普及教育、发展经济、移风易俗,是深入到农村生活各个领域的多元化文化改进。黄炎培本着“富政教合一”主义,以农民的生活为重心,建立乡村改进会,增强农民自治意识,改造乡民陈旧的生活礼俗,提倡新习俗,倡导乡村公共卫生建设等。黄炎培认为“不好的习俗不去,固然影响建设;尤其是好的习俗不立,无以扶赞建设的进行。“在他的倡导下,中华职教社在各地提倡移风易俗,包括如男尊女卑、吸毒、赌博等社会陋习的革除,也包括新习俗如婚丧礼俗的文明化等。例如引导农民婚事简办、不要铺张,与有识之士一起发起创建了中华国民拒毒会,引导农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黄炎培职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黄炎培认为人生而平等,导致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有一种向上的心理在作祟,有追求地位的向上,有追求财富的向上也有追求教育机会的向上,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黄炎培称之为“畸形现象”。黄炎培信奉“物我平等,物我一体”,他的这一平等理念在他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随处可见。例如黄炎培针对当时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 “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称之为为“职业教育之礁”,提出“劳工神圣”的主张。认为 “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即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哪种职业,都是社会这个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各尽所能,支撑着社会,推动着时代前进。endprint

黄炎培很早就洞悉了中国传统教育对人个性的约束,关于自由,黄炎培更多地是结合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表现为不仅把“为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同时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具有自由精神即具备自动自治的职业能力,他说:“希望青年学成以后,在职业界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要像从前加一鞭走一步的神气。那么职业的效能可以大大增加了。况且自动自治的习惯养成以后,人人觉得我的职业里头有很大的世界,可以发挥我的思想,仪用我的才能,那么就有很浓很厚的兴味发生出来了。所以自动自治在职业教育上确有很大的价值。现今吾们的中国在旧式社会里多不欢迎这种富有自动能力的青年。”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部,实行学生自治,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学校自治部向学生提出的口号是:无论何事皆当做;无论何事皆当自己解决;无论何事何时须能为公众尽力;无论何时须遵守纪律,服从公理。

黄炎培不仅对平等、自由等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同时他也推崇法治精神,他多出谈到,希望未来的中国是法治国家,因为民治的根基,就是法治,想維持整个国家的内部统一,必须厉行法治。任何地位,任何身分的人但凡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核心价值观第三个层面即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这一准则与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为群服务”的爱国爱民精神和敬业乐群的道德内涵完全一致。

爱国主义教育是始终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根红线。从黄炎培的个人经历来看,无论是信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革命救国的理想,归根结底源于爱国。黄炎培认为每个人的学历尽管有深浅,才能有大小,贡献或多或少,但每人总要有一颗赤裸裸的心待对国家,成效不拘多少,每个人必须脚踏实地,把所知所能尽量地贡献于国家。由此他赋予职业教育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他号召学生: “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特别强调“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 ,人人要把“所有的聪明和力量”献给国家。黄炎培的爱国爱民思想不仅仅只是一种职教理念,而是自己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他把自己创建的教育社的社名、校名都冠着“中华”两字。抗战时期他号召青年把“思想、能力、财产、生命统统献给国家民族”。黄炎培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和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正如他所言“吾思想,吾行为,都归宿于一点,即如何造福于民众是也。”不仅如此,其强烈的爱国情怀使得其将为整个民族利益造就人才作为办校宗旨,在不同时期,尽管他的提法不同,都充满了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精神。他一再强调要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洪流中,1918年5月黄炎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一周年提出了著名的职业教育“三旨”说。“九一八”后他深感有必要修正1918年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目标,对“三旨”之二的“为社会服务之预备”作了重新解释,释为“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对此,他多次强调:“这一群人是有爱国心的,职教社就创立在利用富民的一念上。又说“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一切一切靠的是中华,一切一切,为的是中华”。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职业具有事业心,” 即敬重其所习和所事的职业的事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就是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协作之精 ”和“利居人后,责在人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敬业乐群的提出是黄炎培先生针对由于长期受封建科举文化的熏陶,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教育观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农工商中下级人才的教育。当时许多青年尽管为了饭碗进了职业学校,但他们并“非真对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而来”。为帮助职业学校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或所事的职业地位和职业价值,黄炎培先生在他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就是以“敬业乐群”四字为校训,并亲书匾额,悬挂于学校礼堂两侧。黄炎培先生还认为:作为职业学校学生,其服务社会有其特殊性。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即是精通业务,有一技之长。由此,他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职业训练。1933年,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他号召学生们:“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公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黄炎培倡导年轻学生为社会服务、提倡敬业乐群,在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技之长、有服务精神、创造精神的人才,直到今天,这一教育理念依然具有现实价值。

四、结语。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到今天仍有很大现实意义。他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的价值目标相契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借鉴。

参考书目:

[1]、中华职业教育社 编 《黄炎培教育文选》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8

[2]、霍雄飞、黄英《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7

[3]、宋蓓:黄炎培的乡民生活方式改造理论与实践探析 [M] 《新西部》2012.5

[4]、戴建安:试论黄炎培先生关于民主精神与职业教育的思想 [M]《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8

上一篇:2024年习近平新年贺词下一篇:财务报表编制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