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4-06-09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1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1篇

清镇市流长民族中学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施方案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要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为社会所容纳,并具有创造的思想,即教师必须有广泛的生活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因此,只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需要,特制订本方案。

一、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强迫症、躯体化、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其中,农村教师的心理问题比城区教师严重,男教师比女教师严重。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往往喜怒无常。所以,我们在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

目前,我们的许多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的激烈竞争,班级人数逐年增加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教师超负荷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2、经济收入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横向比较,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其他部门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其经济收人相差甚远,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长此以往,造成一些教师性格孤僻,难以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一些中老年教师由于受经济收人的限制,无钱买房子,无钱送子女上重点学校,产生了对家庭、对亲人的内疚感、负罪感。因而产生了焦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此外,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身体状况不佳,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特殊的年龄阶段等因素.也是造成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

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

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情况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 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 的心理状态。

5、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做到不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排队,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与教师的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挂钩,不在学生和家长中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反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工作失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6、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现象,严格控制考试和竞赛次数,对教师的教案采取分层次要求等。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老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闲的时间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7、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 生活条件。

8、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

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心理时空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领导的理解和尊重,有时领导的一句温暖的话语就可以使教师受到极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学校领导将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更贴近教师的职业心态。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情,轻松愉快地投人工作。

四、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特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何剑峰任组长,副校长王小刚、张帮友任副组长,罗锋、周兴伟、郭敏、肖海为成员。

总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定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〇〇九年九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2篇

一、现状分析

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自2011年在全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环境稳定、乐观和积极,对学校管理、同事工作、个人生活、学生成长的心理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并左右其行动。因此,有效克服教师心理障碍,塑造教师良好心态,成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教师的职业发展来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面对教师所表现的现状,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不良情绪产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与工作适应问题:

(1)由于教师岗位调整,教师感到自己很难胜任学习与工作,心理压力较大。

(2)班容量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给教师带来教育管理的难度。

(3)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规划不明晰,产生职业倦怠。人际适应问题:

(1)教师处理班级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时偏激或不当,使学生及家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困扰教师的情绪。

(2)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自信与必要的技巧,影响职业形象。自我适应问题。

(1)教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产生困惑。(2)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值相差较大等,使教师产生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

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的调查中发现,良好的个人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宽容待人的态度和具有渊博学识水平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喜欢的是公正、宽容、幽默、自信、健康的老师。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校情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提炼研究课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的成果,深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使他们不仅要熟悉教育科学、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即要专业成长,又要心理成长,使心理成长成为教师自觉进行自我修炼的需要。

三、工作目标

依托 “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研究课题,继续通过教师负性情绪产生原因的静态和动态研究,总结探究教师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调节教师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让教师在激烈竞争中学会微笑面对工作、微笑面对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待、和睦相处、真诚交流、协作共事。遵循“阳光、健康、快乐”的宗旨,塑造教师阳光心态,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四、工作方法

行动法 调查法 观察法 谈话法

五、工作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全方位实施的一项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力求创新“十大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研究内容,遵循“阳光、健康、快乐”的宗旨,促进每一位教师健康心理的成长。

一是自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实施《牛山小学教师学习成长设计》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制定自我发展三年规划,并有计划的进行实施,特别在学科素养方面全面提升。每学期教师反思写出自我评价,校长及班子成员与教师评语对话,沟通交流。

二是知名心理专家入校指导。学校重点投资帮助、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级各类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室培训。邀请知名心理专家亲临指导,学校赠送心灵鸡汤书籍,滋补教师的心灵。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理论、客观评价自我的标准、有效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能掌握剖析学生、家长心态的技巧,处理好关系,使自己处于心理健康、工作快乐的良好状态。

三是坚持“教师暑期训练营”的长效机制。学校继续坚持层层递进的“教师暑期训练营”,给教师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培训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及情感体验。

四是有效开展“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活动。我们坚持三项策略:一是内容选择注重四个方面的关系: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领导。二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实用效果:专家培训引领,教师资源示范,自我形象构建。三是在年级组织丰富的自主活动与学校特色活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感悟,成为自觉意识和行为。学校根据工作中不同时段所表现出的问题,学校与培训教师共同构思,设计活动,让教师真正通过活动来体验、感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五是实施“教师读书论坛”交流。坚持落实“书香校园教师读书计划”,每学期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学校统一阅读、教师自读书目三本,参与一次读书论坛主讲,提升综合素养。

六是落实“亲情式管理”制度。学校关心教师生活、思想、工作和学习成长,为教师营造和谐人际氛围。

七是彰显评价激励的魅力。学校坚持即时评价、大会倡导、个别谈话的方式,适时鼓励、肯定、矫正教师的工作状态,达到人与人心灵交融。

八是实施“教师自我保健大餐”健身活动。加大教师个人跳绳、调大绳以及踢毽子训练力度,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六、预期成果

1、教师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3篇

一教师自身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认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也应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性格, 学会运用心理训练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和心理保健医生。体育教师掌握了心理学的知识, 就是多了一个武器、一个工具, 教师可运用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和心理咨询技巧, 积极影响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提高育人质量。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 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心理老师的工作, 自己不懂心理学, 也不适合做心理辅导工作。其次, 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就完成了本职工作, 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与体育老师无关。其实, 在体育课堂中由于体育教师和学生有很密切的接触和交往, 具有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 体育教师应改变陈旧的观念,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发挥体育课所具有的优势和运动锻炼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但体育教师只能在学科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小范围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遇见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而超出体育教师的能力时则必须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忙。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有运动技能的学习, 还要有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进行的, 在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既要根据体育具有的学科特点, 又要注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体育教师必须把心理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学会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学会身心调节与控制的方法。另外, 体育教师在安排、运用心理技能训练时也应有意识地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如团队精神、竞争与合作意识、毅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我发展, 从而使心理技能训练发挥最大的效能。只有把心理技能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才能实现育“身”育“心”为一体的学校体育的最高目标。

三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 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 而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创设优良心理环境的保障。宽容、有序、公平、公正、和谐、合作的氛围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和熟悉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熟悉学生在各种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以便能在经常变化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体魄的目的。此外, 体育教师应尽量做到精讲多练, 以满足学生好动的需要, 使他们保持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尽量安排多种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 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成功感、满意感。如果学生将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和苦力活, 肯定不会有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在体育课堂中, 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课堂的练习气氛、行为规范等均构成了具有人际互动和团体动力性质的课堂学习情境。这些情境中潜藏着许多性格培养的机会, 如果教师能充分认识和加以利用, 长期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培养, 必将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

四在体育教学中要着重对困难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露脸”, 尤其是那些胆小、身体素质差、缺乏自信及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差, 在体育课堂中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完成各种体育活动, 要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体貌特征及姿态变化, 更容易使他们感到害羞、恐慌与不安。这些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总是扮演着陪衬的角色, 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日渐低落, 甚至出现了讨厌体育运动等不良后果。若老师能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 多一些耐心和鼓励, 并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 引导他们改变学习态度,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 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充分体验体育的快乐, 收获运动成功后的喜悦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 创设一个轻松、宽容、没有压力的环境, 再采取分类辅导及弹性辅导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五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机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 体育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组织游戏和比赛时, 教师在传授技战术配合时, 要不露声色地将“团结互助、相互配合、公平竞争”的良好心理品质传递给学生, 并要学生做到“愿赌服输”等。当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时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从语言、细小的动作、面部表情等给予学生鼓励。体育教学中有较多的练习时间, 这时体育教师要强调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并对热情帮助他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在体育课中, 每个学习内容结束时都要进行考核, 由于学校的各项规定及学生的好胜、好强心理, 使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在乎自己的成绩, 所以在考试时由于太在乎而经常出现紧张、焦虑, 体育教师要把握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让他们在考试中学会沉着、冷静地面对, 并教会学生如何放松并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自我鼓励。体育课中要用到体育器材, 在借还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辅导时机, 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 不要随意破坏公物, 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

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 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抓住机会把疏导学生心理的手段与技战术及身体素质的练习融为一体, 就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得益彰地得到提高。

摘要: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 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体育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 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 还应承担起健心的重担。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应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寻找教学契机, 创造教学环境, 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的人。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参考文献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4篇

一、身体素质

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需具有良好的身体形象:身体的各部分协调、均匀,坐、立、行、走的正确的姿势和优美姿态。还要有良好的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抵抗能力。

二、能力素质

1.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的学习更为直观,生动,更有利于他们重复模仿同一动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和技术。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学是从小学到大学的长线教学,在小学、中学体育课中重复出现的教学内容,在职中体育课中如何取舍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计激励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这都是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如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思维的效果,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必需解决的问题和必需具备的能力。

3.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需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教书”的教师,而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基本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课题,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教师必须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认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训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所以,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

三、心理素质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充满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还要有适应、协调客观环境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叩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搅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而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再现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也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思想品德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品质的灵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他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尽心竭力地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五、文化素质

学校体育教师要热爱科学,具有文理兼备的基础知识,思维要有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对新的理论和新的运动技术以及运动项目的出现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是新世纪体育教师精深的业务素质赖以建立的基础。

六、审美素质

各项体育活动都具有他特殊的美的内涵,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对体育中各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七、现代急救素质

据调查,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里,每3到5个人中就有一人懂得急救知识与技能,而在我国目前,这个比例则微乎其微。首都北京,也只有万分之一的比例。而当今以健康娱乐为时尚的青年一代,游泳时的溺水,滑板和登山时的摔坠以及触电、烧伤、烫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在学校体育中也常有擦伤、挫伤、撕裂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骨折、脱臼等运动损伤。因此,作为体育课的组织者或意外事故的“第一目击者”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责无旁贷地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以及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体育教师担负着为全社会培养、输送优秀的“第一目击者”、“第一救助者”的神圣天职,不仅要自己懂得急救的知识技能,还有责任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们。

八、体育卫生和营养基本素质

体育教师要具备体育卫生、体育医学、体育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在实际的教训过程中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进行锻炼。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贯彻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为契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我校和谐稳定,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和教育教师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面对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如何控制情绪、调节心态,以减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教师有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2、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的要求,引导和教育教师抛弃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习惯,培养教师积极心态,树立“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新理念,努力使教师实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目的。

3、通过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稳定的事业氛围,为我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集团化办学整体水平服务。

三、活动安排

1、动员宣传阶段(20xx年2月—3月)

①制订《浦南小学关于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方案》;②召开校务会议和学校工会会议,学习贯彻《鹿城区关于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方案》,布置工会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一系列工作和任务;③组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师德教育。

2、分层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工会工作围绕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的学习会、座谈会、个案经验交流会、征文、演讲、心理辅导及登山、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教工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积极培养教师阳光心态,以健康良好的状态,积极投入快乐的工作。

3、检查评估阶段(20xx年9月—10月)

在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区教育工会组织督查对学校开展“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主题教育的情况,工会要做好开展这项活动的总结工作,迎接区教育局工会的检查评估。

4、总结表彰阶段(20xx年11月—12月)

在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取得的实效,树立典型,予以宣传推广,并把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实效的作为评价教师师德和评优评先的依据,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在“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主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个人。

四、具体活动安排

2月份:校园读书节闭幕式(书香教师表演诗朗诵);

3月份:举行首届校园教工演唱比赛;

4月份:①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培训②教师安全知识培训③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修订)

5月份:①工会组织全体教师体检②举行校园“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教师征文比赛;

6月份—7月份:①工会组织教师暑假疗养;

8月份:②学校组织暑假教师师德培训;

9月份:①“教师节”举行校园教职工趣味运动会;②组织举行教师保健知识讲座;

10月份:工会组织举行教师体育锻炼活动(登山);

11月份:①工会组织举行教工乒乓球比赛;

②工会组织举行“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演讲比赛;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第6篇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条件保障,建强专职教师队伍,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织密家校社共育网络,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全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强化顶层设计。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落实“健康安康2030”行动纲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配套措施,加强统筹推进,整体提升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辖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牵头领导,落实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齐抓共管职责,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全力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3.完善学校落实机制。各学校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部门,加快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家庭家长协同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要重点加强心理辅导室和家长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1.配齐配足教师。各县(市、区)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补充年度计划,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岗位设置,配齐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2年底,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应配备至少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争到2024年底,全市所有学生规模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或有200名以上寄宿学生的寄宿制学校,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2023年起,新招录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持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加强培养培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县两级教师培训计划,作为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研修的必修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骨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咨询辅导、危机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到2024年,全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全覆盖,专、兼职教师培训学时分别达到30和12学时要求。

3.保障教师权益。人社、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在教师职称评审中,按照申报人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单独设置评审组,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予以倾斜。各学校要将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入工作量,保证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校本或地方课程,列入课表,保证每班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或心理讲座,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互动和体验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防止学科化医学化倾向。

2.全员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将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作用,结合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

3.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市县两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可借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术团体等专业优势和智库功能,广泛开展体系化研究,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评选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题应用案例成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

4.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指导作用。市场监管、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人社部门要强化对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管理,教育部门要遴选确定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规范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相关公益组织进入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要严格执行国省市有关“活动进校园”规定,须经属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后方可实行。严禁学校擅自引入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相关公益组织,严格杜绝以心理咨询服务为名向学生或家长推销图书、保健品、心理健康课程等商业服务。

(四)抓好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

1.规范心理辅导管理。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项目资金加快学校心理辅导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2022年内全市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保证每日常态开放,小规模学校要确保每日开放时间不少于1小时,充分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各镇(办)中心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要覆盖镇(办)所有教学点学生。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县(市、区)每年应创建市级以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3所以上。

2.切实强化日常预防。建立完善“学校—年级—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健全动静态结合的心理危机筛查制度,加强春季、入学季、考试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学生心理健康常态化排查。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应由学校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并做好全程保密,严禁给学生“贴标签”。

3.精准做好危机干预。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学校制定心理危机紧急处置预案,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各学校要强化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并做好应急处理,对发现有厌世情绪、自杀企图或有自残自杀行为等情况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干预。对疑似有精神障碍或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一时间通报家长,及时会商研判,指导家长和学生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受影响学生的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开展心理抚慰、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积极推进医教协作。卫健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内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加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加强精神病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联片包抓辖区学校卫生责任制度,推动构建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与精神疾病诊治、患者管理、康复服务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的支持协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高效转介服务。对已发现的有重大心理安全隐患并已超出学校工作或能力范围的学生,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各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及时转介到综合医院的专科或专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人社、教育部门要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标准为学校卫生室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专职医务(保健)人员,研究完善学校专职医务(保健)人员专技职称晋升机制。

5.妥善处置极端事件。针对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内极端事件,各校要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并在当地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指导下核实情况、及时处理,做好事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利用网络进行恶意炒作者,网信、公安等部门要快速介入,合力做好应对。

6.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要把教师心理健康作为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帮助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压力应对能力。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

(五)构筑多元协作育人模式

1.深化家庭教育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推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各级妇联要组织开展各类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遴选组建家庭教育专兼职队伍,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咨询指导服务,引导家长端正教育观念,培育良好家风,关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2.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全面加强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引导家长加强亲情关爱,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家校共育。各学校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开展至少1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

3.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完善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大力净化社会环境,全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贫困、留守、流动、残疾和遭遇家暴、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关爱和创伤干预。学校、村(居)委会、妇联、共青团等机构和组织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儿童青少年受虐待问题的举报渠道,发现相关问题或可疑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注重保护儿童青少年隐私。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活动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民政、文明委、卫健、共青团等部门要发挥协调职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站等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引导精神心理卫生专家、心理援助志愿者等专业力量,面向社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安康市综治中心心理咨询服务“安心在线”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并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职责,发挥部门职能,建立并完善定期调度与年度考核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实施路径和步骤,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强化督导检查。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重要指标,纳入各中小学教育督导、办学质量年终评定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市教体局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各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情况督导检查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达标、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建设进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的县区和学校进行通报,对主管领导进行约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第7篇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市心理健康的要求,全面开 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一、培训目的和意义:

1.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有利于了解全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3.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 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4.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5.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 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培训内容: 1.教师心里减压

2.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3.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4.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6、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注意身体保养。

三、培训形式:

1.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讲座 2.聘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

四、培训流程:

1、成立领导小组,提高思想觉悟

学校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求全员 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2、骨干教师讲座。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并现场解答相关问题。

3、心理培训学习,提高活动质量

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 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定期进行研究讨论,积极开展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

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 第8篇

为实现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 适应社会医学的发展, 我院妇产科十分重视产科健康教育, 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在门诊随机宣教896人次, 孕妇学校授课宣教923人次, 产科病房宣教587人次。健康教育的对象为计划怀孕的夫妇, 孕12周至产后27 d的孕产妇及愿意参加的人员。

2 宣教方法及内容

2.1 孕产妇就诊时随机宣教

针对一些产前检查的、前来孕期咨询的、或发现问题的孕产妇及家属, 门诊医生和护士会随时进行解释和宣教, 同时准备有印好的相关宣传资料, 如孕妇保健小册子或指导定时参加孕妇学校授课活动, 或电话随时联系。

2.2 在孕妇学校的宣教

定期进行孕妇学校的授课活动, 每周五15:00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助产士和护士分别讲课, 采取多种形式, 如直接听讲、动手实践等。内容主要为孕产期健康教育。孕期健康教育包括:孕期相关知识、各孕期营养及注意事项、待产期的心理护理、简述分娩过程常识、产后护理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特点及护理。在轻音乐声中, 进行40 min的孕期健康知识宣教, 30 min孕妇与孕妇、孕妇与医务人员面对面的互动沟通交流,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相关知识。并利用多媒体、彩色图片、VCD、示教婴儿模型等教具, 对孕妇进行形象宣教。通过宣教使孕产妇能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有效避免安全隐患, 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恐惧, 解决孕产妇的疑惑, 使她们感到受重视。

2.3 产科病房宣教

对住院待产及产后哺乳期的孕产妇进行宣教, 由于病房工作量大, 必须进行一对一的宣教, 人员相对紧张, 于是下发宣教资料, 增加责任护士健康教育时间, 人手一册健康教育质量标准, 集中家人观看宣教录像, 尽量使产科病房的宣教到位。

2.3.1 待产期指导

当孕妇待产分娩住院时, 医务人员需深入了解孕妇的心理, 收集资料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采取一对一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介绍待产相关知识, 并指导孕产妇如何有效地放松紧张情绪。指导孕产妇听轻音乐、看电视, 以分散临产阵痛的感觉。根据产程进展情况, 适时鼓励产妇积极配合, 以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1]。

2.3.2 传授哺乳期知识

分娩后及时对产妇及家属传授产褥期的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新生儿护理 (为新生儿更换尿布法, 包裹新生儿方法, 新生儿的生理现象及异常情况观察、新生儿沐浴与抚触) 、个人卫生、怎样观察子宫复旧、恶露、早期下床活动、产后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并进行具体指导, 同时帮助产妇及家属改变不良习惯。

2.4 出院后随访

在出院后7 d~14 d及28 d左右医护人员给予电话指导, 以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婴儿护理、产妇营养与个人卫生指导为主要内容, 适当添加一些常识性知识。在本科辖区内进行了90%以上的上门随访指导。 从2000年起, 我科就设立热线电话, 随时为围生期的孕产妇提供咨询服务。对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新生儿的特殊表现,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假月经、乳房肿胀、新生儿的皮肤黄染等情况, 及时给予适当指导。

3 效果

3.1 孕产妇的健康行为发生很大变化

通过全方位的宣教, 孕产妇对就医程序以及入院分娩必要的准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增强了孕妇孕期的自我保健意识。在保证围生期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 如提高了孕产妇的遵医行为。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大多数孕妇感到恐惧和犹豫, 以致造成宫缩不协调, 造成难产甚至危及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孕妇学校对分娩过程及注意事项的讲授, 强化了孕妇对分娩过程的认识, 掌握了分娩时用力的技巧及如何配合医生, 消除了孕妇对分娩疼痛的紧张、恐惧, 提高了孕妇的遵医行为。

3.2 提高了产妇及家属满意度

通过宣教等增进了医患情感交流, 增进双方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避免了医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孕产妇学校互动式的讲授和产后电话的咨询随访, 给予孕产妇提供了一个健康咨询和表达个人意见的平台, 一方面及时解决了孕期和产后母婴保健问题,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科医护人员对孕产妇的关心和爱护, 提高了孕产妇对医院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3.3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增长了育儿知识

由于出现乳头破裂或产后乳汁不足, 往往导致母乳喂养的失败。医护人员及时的电话随访, 给予适当的指导, 减轻产妇的疼痛、担心, 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同时让产妇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越性。通过宣教随访使产妇和家属了解育儿知识、正确给婴儿沐浴与抚触等。

3.4 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现代产科理论要求产科护士及医生不仅要为产妇及家属提供维持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 而且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能力。全方位的宣教活动的开展, 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 护士努力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编写教育手册, 在授课中锻炼他们的技能。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有利于护士对教学新技术、新手段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蒲风萍, 梁冷, 郁扬, 等.全程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6) :381.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第9篇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应三方面入手,一是面向全院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二是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三是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即“班级心理联络员—各系学工办—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同时有效利用学生自发组织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即创建“心理志愿者—心理协会—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模式。

一、面向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大学生是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等。

面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对于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查(UPI问卷),筛选出可能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建档并主动进行约谈咨询,将问题学生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由所在系持续关注并定期上报学生近况。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加入实践、体验环节,多种形式评价课程成绩等。同时举办针对师生的心理健康讲座的数量,增强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3、利用心理健康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每年5月25日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月,利用节日时机在4至5月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心理志愿者、心理協会成员等多种资源,将心理知识的传播日益常态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的关爱。

二、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咨询采取网络咨询和面对面咨询两种方式。

1、对新生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建档,对一类学生进行逐个约谈咨询,同时完成《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下发各系,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教育工作。

2、咨询室由专兼职老师轮流值班,每日保证半天的值班时间。学生可通过网络、电话的方式进行预约。

3、对于咨询学生做好咨询记录,及时建立档案,必要时联系学生家长,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做到及时反馈,必要时转介。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指个体遭遇身心成长变化、环境适应不良、紧急事件或危机情境时,惯用的问题解决方式运用失败,出现的心理混乱、沮丧、极度痛苦、绝望等心理失衡状态。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进而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实施小组,落实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2、完善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机制,确定重点关注对象。由各系学工办落实特别关爱学生的筛查工作,对于普查高危学生、学业(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困扰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行为突发改变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学生最为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同时定期跟踪教育,达到心理危机的预防效果。

3、对于心理危机现象的及时报告制度。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心理志愿者,随时掌握班级或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明显心理异常情况者,及时向所在系辅导员汇报。

4、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一次向辅导员了解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情况迅速以书面形式报学生服务中心。

四、三级网络体系中各级工作职责

(一)院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职责

1、全院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2、开展全院师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存在重大心理问题时,填写《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告知所在系;

3、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为活动平台,以学生服务中心网站为宣传阵地,开展全院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营造和谐融洽、互助友爱的人际氛围。每学年1次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每学期3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多次心理志愿者沙龙;

4、组织新生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联系约谈,排查后对需要日常性重点关注的学生向其辅导员反馈《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

5、每年5月组织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6、心理教育办公室专职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联盟开展日常活动。

(二)各系学工办心理健康工作职责

1、系学工主管组织各系开展特别关爱学生工作,辅导员做到多渠道掌握学生资料,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冲突,包括特别关爱学生的谈心谈话、宿舍走访及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同时每月25日前上报本月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情况报告,学生服务中心存档;

2、实施系学工办报告制度,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向辅导员了解一次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根据学生服务中心反馈的《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与《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干预与跟踪教育工作,每月填报《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报学生服务中心;

3、对突发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流程进行处理;

4、结合本系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与表现,组织开展各系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每学年面对全系学生至少组织1次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每学期每行政班至少1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5、指导班级心理联络员开展日常工作;

6、配合学生服务中心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等。

(三)班级心理联络员工作职责

1、实施学生心理联络员报告制度,关心、关注班级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每两周填写《班级心理状况周报表》,报系学工办;

2、对出现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朋辈心理帮助;

3、对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及时向辅导员、系学工办汇报,帮助其尽快得到心理干预;

4、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负责向心理咨询老师提供同学的表现,并对相关信息做到对外保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第10篇

(试行)

一、培训目标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

1.具备应有的个人特质,心理健康,乐于做一个成长型的人;

2.具备应有的人文理念和理论修养;

3.掌握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掌握个别和团体辅导的理念与技术,具备处理学生与教师成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扰的能力;

4.具备对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群体和个别评估的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发现和转介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并能参与协同心理工作;

5.初步具备识别心理危机与危险性评估的能力,与市、区级专业队伍及其他专业资源进行有效合作与配合,及时发现并处理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6.能自觉遵守心理专业的各项伦理要求;

7.具备应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教科研能力。

(二)中级

1.能够正确认识或处理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2.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修养,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3.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设计、组织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

4.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能够运用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与师生进行良好沟通;

5.具备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群体和个别评估的初步知识和能力,能及时发现和向本校具有高级资格的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员)转介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

6.能自觉遵守心理专业的各项伦理要求;

7.具备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等。

(三)初级

1.能够正确认识或处理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2.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应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修养,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3.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能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与师生进行良好沟通。

二、培训核心内容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1.教师的个人成长;

2.学生成长与发展性课题;

3.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理论;

4.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常识;

5.学校心理工作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含危机干预);

6.学校心理工作实务与督导;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中级

1.镇江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2.教师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3.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及活动的操作与实践;

5.学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6.个别心理工作的理论与技巧;

7.班级心理工作理论与操作策略;

8.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

(三)初级

1.镇江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2.教师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3.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5.学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6.个别心理工作的理论与技巧;

7.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策略。

三、培训部门

镇江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或经市教育局认证的培训机构负责,培训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课时。培训经费纳入到全市教师师资培训经费之中统筹安排,其中,参加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的,培训经费由个人先行垫付,取得高级资格证书后,由所在单位报销相关培训经费。

培训师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主,担任培训任务的专家由市教育局发放聘任证书。

四、培训方式

采取自学、面授等培训形式。

高级:在保证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方法,尤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务的综合训练、在学校的实践学习和督导、个人成长和学习团队建设等。采用小班化培训,每班学员30—40名。培训总时长285学时。

中级:培训总时长140学时。初级:培训总时长80学时。

五、认证考核

考核分开卷、闭卷(或面试)及日常考评三部分。

(一)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员)1.开卷考核:

需提交四份开卷考核材料,即:个人成长报告、个案辅导报告、团体辅导报告、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含调查报告)。四份开卷材料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

2.面试考核:

分口试(就学校心理工作涉及的有关理论、实务进行)和角色扮演两个部分进行;

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二)中级 1.开卷考核:

需提交三份开卷材料,开卷内容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一是个人成长报告——考察教师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自我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体方案——考察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须附校级以上公开课证明);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论文)——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或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论文。可以提交已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但必须是第一作者,独立撰文。

2.闭卷考核: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为主。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三)初级 1.开卷考核:

需提交一份个人成长报告—考察教师以心理学的视角解读自我的能力,内容必须为原创,否则视为不合格。

2.闭卷考核: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为主。3.日常考评:考勤、作业等。

合格标准:开卷、闭卷、日常考评成绩每项均为合格,且参训学员参加集中面授课时不少于85%者视为培训合格。

六、培训课程及课时安排

按照“培训—实践—体验—感悟—再培训”的原则,设定培训课程及课时安排。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方案1 第11篇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结合本校师生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我校将积极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背景: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与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持。

二、培训目的和意义:

1.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有利于了解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5.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 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6.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1.教师心理减压

2.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3.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4.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四、培训形式: 集中培训。

五、培训流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提高思想觉悟。学校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求全员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 师表,言传身教。

(二)心理培训学习。提高活动质量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上一篇:小型超市的“视觉策划”下一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