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概述范文

2024-08-11

教学概述范文(精选6篇)

教学概述 第1篇

课题:教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掌握教学的概念

2.掌握教学的实质,认识教学的本质。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意义、任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时间分配):

第二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上,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学习活动。狭义上,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校

(一)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二)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活动是学生经历化过程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

二、教学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和学是一对关系,教以学为内在的要素,学以教为内在的要素。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网状关系。教学的终极目标设定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教学的沟通与合作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这样来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意图与策略等影响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

(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可较简捷地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在短时期内成长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

(三)教学是传递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知识重要手段

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 怎样的风景?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 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 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

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 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 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 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 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 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没有美与丑?善与恶?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

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 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

姚鼐《登泰山记》云: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李仁甫:(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成才导报),2002年1月15日。

参考文献: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4 .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 美 ]BruceJoyce,MarshaWell,EmilyCalhoun 著,荆建华、宋富刚、花清亮译《教学模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年版。.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7 .吴杰《教学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 年版。8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教学》(上、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教学概述 第2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虽各有不同,但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却是共同的、普遍的:

1.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以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学设计,这是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经验的教学设计的重大区别。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某个部分,如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系统科学方法出发,就是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无论教学设计指向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它都必须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3.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但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了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抽象的理论在这里已变成了具体的操作规范,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这一过程犹如文艺演出中的彩排一样,带有较强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中突出某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种新教学环境的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层次感。

6.易控性。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与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相比,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更容易掌握和控制各种教学要素,能够做到发现错误及时修改,从而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教学设计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都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它既控制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控制着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内容、程序和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7.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为了适应教学活动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固有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的多种需求,教学设计十分强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另外,由于教学设计同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风格、智慧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个人风格与色彩,因而它为教师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天地。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久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作出详细规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即使是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轻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时局限于经验化处理,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系统方法抛弃了静态、片面分析的研究方法,而把重点放在分析客体的整体属性上,放在其动态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结构上。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教学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多种作用方式。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者应自觉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方法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3.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正如加涅所指出的:校舍、教学设备、教科书以至教师决不是先决条件,唯一必须假定的事是有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①

英语阅读研究及教学概述 第3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研究,阅读教学

1 阅读研究

阅读研究始于19世纪欧洲。19世纪70年代末, 冯特开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阅读的过程。此过程的研究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 已成为实验心理学中心研究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单词识别, 阅读中的眼-声跨度、视力余光, 篇章记忆和默读等。而后Cattell则对字母和单词的易读性, 以及学生的注意广度等进行研究。Javal的“阅读中眼球以跳跃的方式移动”可谓一重要发现, 为现今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到1900年, 阅读研究的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此时, 研究的主线基本有四条:阅读过程, 阅读教学, 阅读测试, 识字水平及其在历史上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以来, 一些教育学家及语言教师开始研究阅读行为, 其中以帕尔默为代表。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要先注重听和读, 掌握了这两者后, 才可以主动地说和写, 更流利地使用语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阅读教学研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眼球, 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阅读教学的研究, 起初集中在提倡默读或朗读、易读性、可读性等问题上, 后来受交叉跨学科的影响, 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当前国内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三种阅读理论模式:着重讲解单词、词组、句子的“自下而上”模式 (the bottom-up approach) ;着重运用背景、社会文化知识, 文章结构组织, 情景上下文等信息来理解文章的“自上而下”模式 (the top-down approach) ;以及将两者结合的“交互作用”模式 (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 。20世纪80年代初, 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阅读教学, 他们以先前的阅读模式为基础, 都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模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ough的信息加工模式;Goodman和Smith的心理语言模式;Rumelhart的交互模式;Adams等人的图式理论等。这些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模式都为现代的教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都很重视。这里重点对此做一详细阐述。

2.1 国外研究

2.1.1 20世纪60年代以前

Huey的《阅读心理学与教育学》标志着阅读研究的重点从基本感知转移到了教学和测试研究。随后, Thorndike, Gray和Courtis等人就提出了阅读测试方法。1921年, Gates得出阅读能力与智力在高级理解阶段具有明显相关性。1993年, Gray在5所学校, 采用自然试验法进行了调查, 得出了用于教学改进和评估的模式。

此外, 对默读和朗读进行研究的学者有:Thiesen (1921) 得出:很多孩子在20分钟大声朗读中学到的东西没有在十分钟独立默读中学到的东西多。Huey (1908) 发现默读的效率比朗读高一倍半到两倍, 认为朗读是以损失学生阅读的思维激发作用为代价的。这样倡导默读的呼声取代了朗读的做法。

2.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阅读研究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 形成两股势头:一、了解阅读过程基本性质的研究;二、以改进教育、减少文盲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方法探索。关于后者, 用输入刺激、调节过程和输出成品三个寻求课堂有效性的阅读理解假说来说明, 效果更明显。

De Jager et al. (2002) 回顾了针对阅读教学的两种方法:直接指导法和认知学习法。前者包括复习、介绍新内容、指导性操练、个人操练和反馈、总结及评估, 得出此方法对阅读的基础性技能的掌握很有效果。后者包括激活以前知识、阅读技巧的示范、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技巧操练和评估及反思, 得出该方法对阅读者元认知技能发展有帮助。

Keer&Verhaeghe (2005) 指出当前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还是停留在就文本内容向学生提问的阶段, 因此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变革:阅读策略教学, 即当今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趋势。

2.2 国内研究

英语阅读是一种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活动, 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郑玉琪 (2005) 报告了东南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胡庭山、郭庆 (2007) 对阅读的心理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包含心理评价机制的交互式情感阅读模式, 并探讨此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刘莺 (2009) 通过对英语阅读水平较差的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十周的元认知策略训练, 了解大学英语阅读低分者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束定芳 (2008) 对新世纪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讨论, 得出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阅读材料的可读性,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相关阅读练习, 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阅读技巧, 学会快速、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彭鹏、陶沙 (2009) 应用阅读获得的SVR模型 (simple view of reading) , 探讨单词解码、英语语言理解和一般认知能力在汉语儿童英语阅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途径。魏在江 (2009) 把概念隐喻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得出其理论非常有助于英语阅读教学。王惠萍 (2010) 指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书面语篇具有意义丰富的多模态资源, 通过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实践来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王淼 (2011) 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诠释网络英语阅读, 并尝试提出网络英语阅读动态系统模式。陈金诗 (2011) 以自主学习理论和交互式阅读教学观为理论基础, 采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设计了自主学习环境中的ESP阅读课堂。杨爱英 (2011) 在阅读过程中, 元认知策略的调节与监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以上所述, 对阅读研究的历史, 国内外的阅读教学都有了整体了解。国外阅读教学在蓬勃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不甘落后, 从各个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为我国英语阅读教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也预示着国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值得后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莉萍.第二语言阅读研究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 2006 (6) :31-38.

[2]姚喜明.英语阅读研究概述[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5) :14-18.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状况概述 第4篇

【关键词】中学作文;作文教学;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可谓是重头戏,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更是块难啃的骨头。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和写来看,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很多的学者、老师也都对作文教学进行探索,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大家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总结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许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和一些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综合来看,大致可以从作文教学、学生和生活三个角度两大板块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现状,只有对当前的作文教学和研究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实践。

一、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现状

这里所指的作文教学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教材到教学方式、方法、体系、现状到评改等等都是其中的组成。很多人从自己的课堂出发,对作文教学现状和出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有一些相应的对策,但仍然是众说纷纭。就像杨振亚老师说的“作文教学是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不同的体系”[1];还有一些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看法,但都无定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作文教学序列化、作文教学评价、作文教学批改的研究等。这里着重对作文教学现状的研究进行详细论述。

(一)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1.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体系。

说到作文教学的体系,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学者提出过教学改革,当时也出现了一些作文教学方法体系,可是这些体系并不是很全面,都是关于方法方面,没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体系。现在许多的一线教师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的。众说纷纭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来支撑作文教学,马正平老师说过“当代作文教学体系的性质问题、理想问题、目标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多年来我所向往主张的写作教学三化: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2]这一说法的确很有道理,可是要建立起这样的体系却是不容易的。之所以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因为作文教学知识、方法等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系统,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很难做到“大一统”。

2.作文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人的研究中涉及了这一点,有的人说写作教学形同虚设,这一点在本人这一代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结束都会有一个作文的话题,但是从来没有详细讲授过,每个学期可能会有固定数目的作文篇目,但是都没有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个人,调查过和我一个时期的同学,中学时期其实就是没有真正的作文课,高中亦是如此,只是针对具体的一次考试作文题或者一次作文作业来简单说明,一掠而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确实提高了写作的地位,可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还是没有将作文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当中。

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从客观上看,对于作文教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共识,虽然在课标中给出了初中阶段写作的目标,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简单,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为了考试而写作文;主观上,老师与学生的观念都不正确,并没有真正把写作融入语文学习中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甚至会抄袭敷衍了事,而老师也觉得作文的讲解是费时费力又很难见成效,所以也容易略讲或者不讲。

3.作文评价不彻底。

这里的不彻底指的是作文评价流于形式,不够深入,而且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后没有进一步的修改重写,这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文讲评方式,实际的作文教学就是在评改中进行的。比较典型的作文教学就是在一次考试之后,老师会将整个卷子进行讲解和分析,这个时候作文才会被真正提到,而教师对作文的讲解无非是关于审题立意、结构论据提出一些看法,再给同学们看几篇范文就过去了,这就是作文课!在平时可能会让学生练习写周记,不限内容不限体裁只限字数,学生可能会认真地去完成,但是教师最后只是在每个人的周记后面写简单的几个字,其余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点评没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更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由于对作文教学的不重视引起的。

4.学生写作兴趣不高。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又棘手的问题,有一些教师谈到许多学生都不喜欢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若不喜欢又怎么会做得好呢。学生之所以兴趣不高除了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作文教学和写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不能吸引学生来关注作文。

对于作文教学所出现的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零散的,这里并不详尽说明,综合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观点,对作文教学有了多方位的认识,并想到一些解决对策。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作文教学

1.树立正确作文教学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就像是方向标,能指引教学走正确的路。不仅老师和学生对作文感到迷茫,学校甚至是语文课程的编写者们对于作文教学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就亟须一个观念来明确教学目标。虽然作文教学没有一本专门的教材,但一个学校若能根据本地学生的特点,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考试大纲的特点来制定一个属于本校的作文教学目标和计划,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来训练学生写作,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提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将作文教学融会贯通。

教师本身要有深厚的素养,才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以前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现在改为教师应该是一股长流水。这样说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在作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也可以用“下水演示”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写作,分享自己写作过程及其问题,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给学生,以身示范会更有效果。还可以把作文教学与阅读联系在一起,看得多了,当自己进行写作的时候也会有思考或模仿他人的作品,最后从模仿一定会走向创新的。

3.从观察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最为亲密,很多作文的素材也是从生活中来。学生学习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时候的分数,更是为了能够“我手写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留意生活,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进行写作,学生一定会有所写,有所感。渐渐地就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目前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研究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最多的是关于如上内容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老师和学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作文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二、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起点进行作文教学

很多的老师从学生和生活的角度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探究,这两方面实则衍生于研究作文教学现状和问题中,单独罗列是因为在另外的角度看可以跳出作文教学的本身,从多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更好的分析与总结。

(一)从学生出发具体进行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作文教学,是在如今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得来的,确切地说从属于其方法论范畴。多年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现如今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很多的老师都提倡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进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兴趣等等方面,这些都是在为解决现如今作文教学的困境所提出的一些新观念。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作文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可以从其具体的方法中感受。

1.关注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思维逻辑训练。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个人的经历和家庭不同,都社会和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老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措施。写作不能孤立起来学,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到一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写作思维有帮助的,比如在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思辨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在写作中会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和发散思维进行习作。

2.教学方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平日的作文教学是老师一个人在说,或者是不存在作文教学,这样的方式学生怎么会喜欢,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拓宽视野。比如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从一首歌、一张图片、一个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

3.鼓励学生多写多改。

有些学生可能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就不想提笔去写;也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笔,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敢于去写,并且让学生学会先自改,然后老师改、大家改,最后再重新整理,日积月累下来写作一定会有进步,最难的是走出第一步,让学生敢于去写。

(二)以生活为起点的作文教学研究

很多老师不仅看到了作文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还跳出了作文教学本身的圈子,从生活的角度思考作文教学,这无疑是一种突破,在这一方面主要提倡的是生活化写作、原生态写作、体验性写作、本色写作等等。这些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里详细说一下生活化写作。

1.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依据。

这个依据有现实依据也有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主要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老师对作文没有激情,其原因是作文的写作处在假大空的状态,没有回到作文本身和生活本身,如果学生和老师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美,一定会有写作素材的。另一方面其理论依据则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来看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学都是有利的支撑;另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知识的建构的过程,这其中必然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不是空谈。

2.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

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研究给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使作文教学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学习作文更有兴趣。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还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的探索努力,共同完成。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有一定了解后,对作文教学和作文学习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仍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振亚.多角度建立作文教学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4).

[2]马正平.21世纪作文教学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4).

[3]毛振宁.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5(2).

[4]牟洪.浅谈作文教学的生活理念[J].教与学,2015(5).

[5]马作海.初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6]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岩,女,1992年生,辽宁省北票市人,硕士,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第5篇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 and Bamford(1998:12)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Silent Reading)。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It is a receptive skill but not a passive one.),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的有效途径。4)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Decode and understa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Use our expectations, previou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text first.)•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Use the above two approaches together,the two approa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The reader may shift from one focus to another during the process.)1.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文本的识别,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 Up Approach 是最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篇理解。

因此,使用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来单独进行教学。它具有以下的问题:)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2.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Goodman 在 1970 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到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按照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即所谓“图式”(Schema)。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 , 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修正的过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例如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理。读者不再是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去预(猜)测、创造意义。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not a linear process),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3.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阅读不只是一个解码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Tricia Hedge 指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高、低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有 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信息识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层次。1.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指能够识别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年龄、职业、爱好、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信息识别的练习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2.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并且能够表达所识别的信息。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3.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 read between the lines。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过对事件、逻辑关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理解活动,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可以以下的形式出现: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4.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目的是检查对短文整体或某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的归纳与陈述,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首尾段、首尾句等。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话题判断、标题判断、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回答问题。

5.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 so, therefore, for example 等信息词表达。练习的形式包括: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可以表现为识别或表述,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选择,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回答。6.分析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样包含文章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1.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缺乏动机,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要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3.语言因素

学生的句法意识、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4.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级别 相对年级 目 标 描 述 五级 九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词以上。

从以上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包含: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和元认知层次。1.理解层次

理解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除细节理解之外,还包括大意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2.分析层次

分析也是理解的一部分,有的把分析归入理解层次,属于逻辑关系的理解。《课程标准》中“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属于分析层次的阅读目标。

3.元认知层次

所谓元认知指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就属于元认知能力的表现,而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是资源策略的应用,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虽然属于学习要求,但是同样属于元认知范畴。由此可见,初中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期的阅读目标一般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的三四级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三级属于完成初一学业应该达到的阅读目标。

级别 相对年目 标 描 述

三级 七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

令;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4 万词以上。

可以看出,初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指令、故事,主要是基本事实信息的识别和大意的理解。

级别 相对年级

四级 八

目 标 描 述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0 万词以上。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二阶段增加了应用文阅读、图表阅读,除大意阅读之外,增加了猜测词义的要求。比较五级要求就会发现,推理判断属于初三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属于 learn to read 的层次。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呢? • 语言 • 阅读方法 • 阅读策略与技能 1.语言

语言是否应该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以“精读”为借口,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语法课,阅读课上成了分析句子课,讲解单词和语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不是不处理词汇和语法,而是如何处理词汇和语法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处理应该以服务于阅读理解为目标。2.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方式,培养以下正确的阅读习惯:核心词阅读、语段阅读和默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逐词阅读、总是朗读和唇读、有声默读。3.阅读策略与技能

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以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学生同样需要掌握 Plann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Self-Evaluation, Resourcing 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计划能力,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意策略、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技能、策略的具体支撑技巧与方法。比如 Skimming 中的首尾句阅读等。

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以下的阅读技能进行培养: 1.略读 Skimming 2.寻读 Scanning 3.预测 Predicting 4.推理判断 Inferring 5.猜测词义 Word-guessing

三、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如何准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 1.分析教材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话题、情景、词汇、句型、题材和体裁、结构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活动

▲ 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拓展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技能和策略

2.分析学生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划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其背景图式、语言基础等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方面有:)学生生活经历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智能因素和认知能力等。3)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预测学生在学习本篇阅读内容时的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问题。5)与学生阅读材料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

3.制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设计课堂阅读目标。阅读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的不同层次:)知识性目标: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理解性目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解。)分析性目标:指能够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运用性目标:阅读材料的运用、阅读技能的运用、阅读策略的运用。5)综合性目标:阅读后要求学生写成一个语篇就属于综合能力的体现。6)评价性目标: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做价值判断。

4.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采取整体阅读课堂教学模式(The Holistic Reading),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读前阶段(Pre-reading stage),读中阶段(While-reading stage)和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5.设计阅读教学任务与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中要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和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数与代数”教学概述 第6篇

1.“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比和比例,探索规律。其中,整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四则运算是本阶段“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日常生活的工具。

2.“数与代数”内容的“核心词”

无论哪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都应抓住这部分的“核心词”,因为“核心词”提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标准》指出:数与代数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合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数与代数的核心词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内容,我认为“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构成了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最为重要的核心词。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景和现实素材,认识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以及负数,体会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发展数感。

●知道倍数和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整除、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万以内的整数、简单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运算和相互间的转化,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初步建立货币、时间、重量的概念,认识常用的货币、时间、重量的单位和进率。

●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解方程,并会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符号感。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成反比例的量。

●能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数与代数课程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数与代数课程绝不仅仅等同于计算,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数与代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都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学习数与代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语言,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数与代数除了能解决实际问题外,还提供了“运用数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这种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适用。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指出:“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人们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直到储存、运输、销售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地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精确定量思维是对当代科技人员共同的要求。”事实上,不仅是科技领域,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人文领域的研究中也越来越依靠定量化的思考。

●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符号表示的思想深刻地提示和指明了存在于一类问题的共性和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数、运算、字母等不仅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以及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认识数学的价值。在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与变量、精确与近似等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在变量与函数的研究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和数学的深刻认识。

5.数与代数课程的教学原则

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在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为此教学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围绕着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词认真设计教学。

●应注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即突出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数或符号将进行表示,进行数或符号的计算或推理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为了实现实际问题的数学化的过程,数与代数的教学必将强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和符号用来表示及交流的作用,感受数学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 的密切联系。

●数与代数中存在着大量的规律和法则。对它们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理解这些规律和法则,正确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

上一篇:500字六年级过新年作文下一篇:保险营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