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2024-06-02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精选6篇)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第1篇

旅游景区规划中主题文化包装研究

摘 要:通过对旅游景区规划与建设现状的分析,找出影响主题文化确立的因素,并针对旅游景区规划的特点提出主题文化包装的对策,探索旅游景区规划的新思路与方法,旨在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景区,吸引游客,提升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

关键词:旅游景区 主题文化 包装 景观规划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一、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 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二、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 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 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三、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 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 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发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 全称Visual 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四、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4]李明伟.旅游景区提升和文化包装[N]中国旅游报,2007-05-11(7).[5]王鑫.城市CI理论对城市景观设计战略意义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57-58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第2篇

为了深化旅游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做好近年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aaaa级旅游景区复查和新评aaaa级旅游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省旅游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旅发[]17号)精神和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创建**特色廉政文化体系工作规划》要求,结合**旅游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要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廉政文化进景区为抓手,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素质教育、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旅游廉政文化体系,推动旅游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1.推进景区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对以来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复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2.在新评aaaa级旅游景区的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认真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内涵,选择适合景区实际的形式及载体,对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自然融入廉政文化内容,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宣传讲解廉政文化。

二、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及展现形式

(一)基本原则: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避免在景区直接出现“廉政”相关词语,使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避免说教、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更不能相互抵触、矛盾。

(二)重点内容:景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与促进旅游文明教育与文明旅游的发展相结合;要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与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的现代文明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相结合;要与景区构建和谐旅游、和谐景区相结合;要与促进旅游景区自身发展与建设工作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景区的景观特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和传说故事中廉政文化内容;并将景区历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等传统教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展现形式: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景区展示廉政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力求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要充分发挥游客中心、标示牌、导游词、宣传光碟、触摸屏、门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增加融入廉政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使其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一)4月:各区县旅游局、各景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本地区、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

(二)4月―5月:1.在市、县纪委和旅游局指导下,各景区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提出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2.将景区实施方案(重点反映景区挖掘的廉政文化内容、展现的形式和载体)报市旅游局汇总审核后送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审定。

(三)6月:1.市旅游局会同市纪委对20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检查情况专题报告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2.省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聘请旅游文化专家审定各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并反馈审定意见。3.各景区根据省旅游文化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完善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方案、内容。

align=“center”>(1)(2)

(四)6月―7月:1.各景区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对本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培训。各区县纪委、旅游局聘请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明确建设项目、内容、时间进程、责任人,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业务人员和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督促、指导。

(五)8―9月:1.邀请省旅游局领导及省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我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进行指导。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验收小组,对各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各景区针对验收小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整改、完善。

(六)9―10月:迎接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市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华勤任组长;纪检组长贺强任副组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质量管理科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区县旅游局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根据本地和景区实际,精心策划,创新工作,突出特色;要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紧扣主题

各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编写廉政文化讲解词,对本景区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设置的廉政文化景观和介绍牌要与景区景观相协调,讲解词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各景区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深度挖掘廉政文化内涵,探索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方式、展示的载体和形式,确保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三)加强指导,总结经验

市旅游局规划建设科、市场管理科要分别对景区景观和标牌设置、导游解说员培训、廉政文化解说词编写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各区县旅游局要主动与本地纪委沟通协调,加强对景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要扑下身子,同他们一起研究,一起建设,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法,推进旅游行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第3篇

一、吴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苏州市吴中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在这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 历来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一大批历史名人曾生活在吴中大地, 谱写了吴中历史千古流芳的华美篇章。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文化资源, 为吴中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基础。

此外, 吴中区位于太湖之滨, 自然资源丰富, 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区内民间工艺发达, 传承了刺绣、雕刻、缂丝、建筑工艺、青铜铸造、古琴制作、书画装裱等行业。区内拥有广阔的太湖水面和蜿蜒绮丽的峰峦岛屿。木渎、甪直等水乡古镇仍保留着江南独有的水乡风貌。“太湖风光美, 精华在吴中”, 富饶的物产、旖旎的风光、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分布遍及全区的特色纷呈的风景名胜, 为吴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创设了优良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 吴中区立足自身优势, 审时度势, 抢抓先机,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机制日益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格局日趋完善;发展水平有效提高;品牌影响显著提升等等。

二、吴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吴中区文化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客观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1. 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资源整合不充分、协调管理不到位, 存在体制不一、多头管理等状况, 同质化发展、低水平竞争的问题依然突出;引入、投入机制方面, 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缺乏强有力的旅游投融资载体和平台;产业特色不突出, 产品开发利用上未能发挥资源优势, 产业要素发展不够平衡, 布局不够合理。

2.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 强弱不均

近年来, 吴中区各乡镇在招商引资、生产规模、财政收入等指标上差距有所拉大。全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直接影响到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从城区到农村逐步展开的阶梯状发展态势, 各镇、街道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不能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强弱不均、竞争力不强、重点产业不突出等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各类型发展不均衡,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有些类别极其弱小。

3. 文化旅游行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

一是行业文明的水平不够高。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经常化还不到位。二是联合监管的力度不够大。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监督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齐抓共管的制度还不完善, 管理措施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旅游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端运营人才不足, 缺乏高水平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人才, 一线服务人员队伍配置不够齐整、素质还不够高。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

1.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 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加强理论学习, 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 在新形势下, 应对全区的“大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价值评估, 围绕打造“山水苏州, 人文吴中”的总体目标, 大力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 将弘扬人文精神和营造文化气息渗透到全区各个镇、区、街道的规划建设过程。制定、完善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门类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着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等配套要素建设,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创新, 提高产业素质, 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

2. 狠抓总体规划实施,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今后的主要工作是把增强总体规划“落地率”做为旅游规划工作的核心, 把重点放在各类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项目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上。探索区内现有景区、景点的资源和各类旅游项目设施的整合模式, 创新组建股份公司, 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 叠加发挥旅游项目优势开发、集中投资和统一运营等功能, 提高综合竞争力。执行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继续深化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和培育提升计划, 进一步细化明确配套扶持政策, 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科学合理使用好区财政已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 规范执行使用管理办法, 确保发挥最大效用。

3. 狠抓管理服务建设, 形成规范严谨的行业监管体系

伊春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存在问题;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92-02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旅游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的开发层次及主题定位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文化是旅游地最为重要的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伊春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如何以现代旅游文化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丰富内涵,并将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使伊春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在更高层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旅游文化建设基础理论

(一)旅游文化的含义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发扬。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住、游、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体和旅游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地域性、融合性、变异性、传承性是旅游文化的显著特征。

(二)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旅游文化建设规划、旅游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自身特色。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在乎个性,关注差异和特色。发展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差异性的地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突破口。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必须加强自身特色建设,要不断彰显地域特色和发掘资源文化禀赋,使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特色成为重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地发展,才能保持旅游文化长久的吸引力。

(三)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旅游也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

第一,旅游文化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旅游地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旅游地要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旅游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第二,旅游文化建设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旅游业是现代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旅游开发意义重大。而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对经济有深远、巨大的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有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文化,必然造就旅游业的繁荣,促进旅游门票收入的大幅攀升,并推动地区交通、餐饮、商业、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进而有效推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繁荣。

第三,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旅游文化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旅游业发展中,只一味地为了开发而开发,缺乏旅游文化的指导,就有可能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庸俗化倾向,导致资源品位格调的下降,使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消失。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二、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伊春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但是一直以来,伊春旅游发展偏重在森林、公园等自然人文风光上,对于丰富的文化积淀利用少。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伊春是一座浩瀚的生态博物馆,藏在这里的生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且伊春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伊春旅游界近年来围绕旅游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旅游文化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发展落后。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产品缺乏优势,在全国的知名度还较低。旅游的主流仍然是“白天看树,晚上睡觉”。游客夜生活单调,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落后。

(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根据国内外经验,具有品牌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进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伊春在宣传旅游品牌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在主流媒体上投放伊春旅游宣传广告,并邀请主流媒体前来拍摄旅游专题片,在一些机场设置伊春旅游宣传广告,在一些杂志上以图片、新闻等形式推介伊春旅游。但是伊春旅游宣传仍没有做到让大家铭记于心,真的把游客吸引来。因而如何更快更好地进行文化包装与品牌宣传成为困扰伊春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伊春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还未形成强势旅游精品

伊春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旅游的发展很快,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迅速。但缺乏精致的旅游名品精品,旅游项目单调,旅游设施不健全,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景区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内涵、生态建设、历史特色等等,打造地区特色的精品名品。

三、促进伊春旅游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构筑旅游文化发展蓝图,完善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组织专家学者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伊春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改造。以整体建设规划为前提,可以借鉴其他省市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经验,不断增加旅游要素的文化含量。为旅游文化发展设定经济发展、产业建设、产业投资、文化发展、社会就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打造精品。让人们在休闲度假中切身感受到伊春旅游的文化性、地域性、特色性、知识性和健康性。

(二)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围绕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地域文化中最本质的内容,对地域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从而使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伊春历史悠久、资源富集、生态优良、山川秀美。鄂伦春族是伊春世居民族,现在境内有满、回、朝鲜、蒙古、达斡尔等21个少数民族,多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境内的小孤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横山古墓群、金祖遗址、抗联遗址等,都是人们触摸历史、体验民风的理想胜地。是全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旅游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彰显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对各种旅游产品,都要注重文化内涵、文化形式和细节的文化性,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住、行、吃、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请名家指导、策划反映小兴安岭地域特色的高水平旅游文艺演出,打造伊春文化演艺品牌;不断发掘伊春市餐饮文化,推出具有伊春特色的四季养生菜谱;精心设计、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纪念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三)延伸旅游领域,丰富旅游文化载体

开拓创新,探索模式,培育富有特色的旅游主题。要按照“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春秋”的思路,把夏季旅游向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游延伸;把冬季旅游向冰雪狩猎体验游突破;把春秋旅游向观光游、休闲体育游拓展。同时,大力开发冬泳、冰壶、赛车等专项旅游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要通过文化造势,大手笔策划,举办各种会议、会展、体育、节事活动,扩大影响面。

发展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文化项目。增设反映不同文化内容的文化场馆,多设画廊、茶室、咖啡屋、音乐厅、戏剧院、大型广场、步行街等优雅的文化交际场所,使这些文化亮点成为夜生活及休闲消遣的主文化结构,从而丰富眼下单一色的歌厅、饭店。信息文化报告厅、篝火晚会、文化厅、文化节、艺术展览与商业相依共存,文化发展经济,经济弘扬文化。只有良性的运转,才能使旅游文化显出无限的活力来。

(四)开发旅游文化品质,创建旅游品牌

对一些旅游资源,在保证原有文化品质与活力的基础上,用新的人文观念去设计,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品质,确保自身文化的良性发展。并且要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特色突显。要有名牌意识和精品战略,充分挖掘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对于闪光点全力打造,力争建设一批文化品位高、科技含量大的旅游景观和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始终保持关注、认真、讲究、务实、创新的理念,把伊春的文化品牌做得细、深、精、透。

(五)加大宣传力度,突出伊春文化特色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拓展省内外旅游市场。首先,要加大对宣传的投入,建议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其次,要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创新促销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通过编制风景名胜区简介、导游图以及商品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伊春旅游文化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从而提升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多利用公共设施,进行平面广告宣传,并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策划文化演艺品牌,坚持以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突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

(六)加强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 第5篇

泸县文化工作情况介绍

泸县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幅员1532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浓郁,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龙文化之乡”是省文化厅、人事厅公布的全省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地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评选的“四川省先进文化县”,2009年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公布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选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2011年,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泸县农民演艺网”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县的文化资源,打造泸县文化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战略目标,以战略定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强力推进:一是倾力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依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雨坛彩龙打造龙舞之乡;依托龙桥和宋代石刻打造石刻艺术品牌; 依托农村文化演艺资源打造农民

1演艺艺术品牌。二是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大力实施“文化住处资源共享工程”、“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保证每年每村2场文艺演出)。”三是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特别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成果。经过近年的积极努力,泸县相继发掘了龙脉桥、宋代石刻、泸县龙桥群、千年古县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雨坛彩龙、龙文化之乡、石刻艺术、泸县农民演艺网、激情广场大家乐等,受到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实现了县有品牌文化活动,镇有节庆文化活动,村有文艺演出,特别是由文化馆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乐”,送文化活动极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地域性,融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既有原生态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已经成为了泸县的金牌文化活动项目。

二、以创建“泸县农民演艺网”为抓手,提升文化产业新水平

泸县由于历史上是农业大县和新建县城的特殊原因,城区文化相对较薄弱,文化工作的重心长期在基层和农村;同时瞒天过海卢县文化氛围深厚,有一批长期活跃在云、贵、川、渝及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演艺队伍,农村演出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提高,农村演艺队伍更加少吃,涌现出了上过春晚的巴蜀笑星张德高,还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各种比赛

中获奖的演员歌手等,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泸县文化部门及时抓住这一热点,把握机遇,根据泸县农村已有的86支非常活跃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演艺资源,由政府主导,打造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新模式。一是成立演艺龙头团队,通过抱团整合方式,于2009年10月成立了泸县农民演艺网“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散落在云、贵、川、渝的86支泸县农民演艺团队进行整合,走出科学发展第一步。二是整合演艺资源,充分利用“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86支农民演艺团队的演员、设备、品牌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演艺队伍最优化,为做大做强夯实基础。三是提升演艺质量,通过与四川师范大学等专业学校合作,以及聘请国家级编剧参加小品研讨会,免费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节目编排、创作工作,强制提升演出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四是健全演艺保障,县委县政府把演出列入全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文化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年开展两场文艺演出的“112”农村文化工程,实现了公益演出政府买单、商业演出市场运作,演出团体蓬勃发展、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多元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演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演艺网成立以来,演艺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文化部门组织免费培训,演员素质显著提高,演出节目更加健康且具备竞争力。张德高的小品《星级服务》、《棒棒》经聘请有关专家修改排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播出;另一个被群众戏称为“猪油罐儿”演出团的小品《带着公公出嫁》在去年泸州市建党90周年文艺调演中获得第一名。雨坛彩龙在去年6月到浙

江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舞龙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获得金奖。文化馆还将优秀的作品编辑成《农村文艺演出作品集》,免费发送给演出团队。二是演出市场更加有序,演出团队竞争力更强。通过成立演艺网,结束了泸县演艺队伍散、乱的市场局面。三是演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针对农民演出团队的现状,文化部门强化管理,演艺中心加强监督,加强学习和交流,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提高节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农村文艺调演,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的“112”农村文艺演出工程,积极引导,遏制了部分演出节目存在低级、庸俗的问题,社会反映良好。目前,各镇的演出队伍已经成为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去年12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会上,县委副书记孙海燕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题为《发展壮大农民演艺网,促进农村文化大繁荣》的经验交流发言。今年3月,省文化厅在宜宾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会上,泸县再次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根据农民演艺网的规划,今后几年,农民演艺中心将评级评优,继续组织戏剧小品研讨会、培训班,力争把泸县的草根艺术团推向全国,成为南方的“本山集团”,真正实现“小舞台、大文化”。

三、以全面挖掘地方文化为依托,彰显特色文化优势

泸县是全国文物大县,除“龙脑桥”、“宋代石刻”、“雨坛彩龙”三大国宝之外,泸县尚有馆藏文物总数达14135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3件。泸县境内有170多座龙

试论**市旅游文化建设 第6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为旅游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应该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出贡献。旅游文化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工程,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扎实的工作、科学的规划去实施,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做美**的旅游产业。

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把所在地的文化传播到游览地,使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歌舞、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游客夜晚娱乐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多年来旅游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景区旅游文化,二是宗教文化,三是温泉文化,四是玉石文化,五是冶铁文化。上述这些地域文化,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包装整合,已经成为***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一跃成为***旅游的五大品牌,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旅游文化建设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是对现有的资源、产品把握不够,文化内涵不够深厚,人文色彩不突出;旅游与文化结合的不好,一些新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偏重于表面的形式;个别景区景点文化氛围淡薄,缺乏创新思维,文气、人气不足;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等。

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的弘扬。旅游文化包含社会精神与物质的财富。旅游文化包括了建设文化、环境文化、宗教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是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当然也包括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文化是旅游景观开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有机的组合提升、包装加工后的产品展示。

那么,如何加强**的旅游文化建设呢?

搞好规划、科学定位。一个旅游项目,在立项之前就要搞好规划。在规划中首先要想到文化含量比重,并用文化对项目进行定位。先天性资源产品,也要对它进行准确定位,或以文证,或以口传。比如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嵩山之峻、峨眉之秀、青城之幽等等,为大家认同。这些千百年来的高度概括,就是文化寓于旅游,旅游孕育文化的佐证。

整合资源、打造精品。要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排队,实施精品战略,培育名牌产品。要把千山、玉佛、钢铁之旅作为世界级的精品,全力打造。打造的内容是赋予文化含量,比如千山要做“秀”,玉佛要做“幽”,钢铁之旅要做成“教科书”。对**的温泉和岫玉也要进行深度开发、包装,使其成为中国和亚洲的名牌产品。

突出特色、体现个性。旅游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独。在***,要叫响一个品牌,即“旅游**,精彩万千”。***的特色就是“山、泉、佛、玉”,由过去的单一“钢都”定位,发展成“多彩之都”。要打好两张牌,即世界最大玉佛、世界最大的天然石佛在**。做足三篇文章,即做足**(海城)高跷的文章,举办世界高跷艺术节;做足南台、西柳、玉器三大市场的文章,让购物旅游在旅游业综合收入中唱主角;做足鞍钢的文章,要把中国冶铁历史这部教科书推向旅游市场,让它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推出四条“特色”旅游线路,即自然风光之旅—千山,宗教文化之旅—玉佛苑,工业之旅—鞍钢,温泉康复之旅—汤岗子。

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文化是旅游的出发点,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要在挖掘已有的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争建设一批文化品位高、科技含量大的旅游景观和项目,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同时,要在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上下功夫,将**人培养成**旅游景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增强旅游文化意识,树立城市品牌形象。***近年来按照建设优秀旅游名市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市民、吸引游客、服务游人”的原则,用旅游审美严格对城市进行形象包装,确立城市品牌,努力建设生态、园林、文化、旅游、环保效益型城市,真正把城市作为一个大景点来建设、管理、经营,先后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对城市进行了改造及绿化美化,大大改善了旅游综合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添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上一篇:初一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