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2024-07-07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精选11篇)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1篇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他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阶段有相似之处,主要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具体观察、反复实验而获得。因此,小学阶段教学的是直观几何。

一、如何加强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初步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并在此过程,获得一些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在头脑里进行空见形体的分解与组合而形成空间观念。小学生习惯于熟悉标准图形,但较长时间认识标准图形,遇到非标准图形时就感到困难,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如直角的认识,如果始终停留在标准位置,当出现非标准图形就认为不是直角;认识等腰三角形,如果教长时间接触标准图形(图1),遇到变式图形(图2),有些同学就会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既要用标准图形引入,也要及时应用变式图形进行练习。

2、小学生容易掌握图形中明显触目的特征

图形中的某些特征本质触目可见,学生就容易掌握,一些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则极被容易忽视。如认识圆,学生对圆心、封闭曲线这两点触目可见的本质特征很容易发现,而对于“圆周上的各点到圆心等距”这一本质特征则不容易认识。同样非本质特征明显,也容易掩盖本质特征。再如比较图3和图4中两个角的大小,有的学生认为图4大于图3,以为“边长的那个角大”,而忽视了“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教学时要特别强调那些隐蔽的特征。

3、小学生掌握立体图形比较困难

与认识平面图形相比,小学生掌握立体图形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逐步掌握立体图形,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表象。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他们从平面图形的感知到立体图形的感知,特别是反映立体图形的透视图,学生认识起来有一定困难。几何形体的认识从低年级起合理安排,新大纲从一年级起,按着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知识由浅入深,要求从低到高,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数、形结合,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建立。

二、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感知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

要认识几何形体,必须理解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例如怎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而是通过课本中图形的观察,指出某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但是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的立体不一定都是长方体,所以在教学时,就要拿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装食品的纸盒、铅笔盒、保健箱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的面、棱、顶点的情况。然后把作为教具的空纸盒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课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认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更加深刻。接着再引入正方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平面展开图的观察,突出正方体这一属概念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属概念的性质是长、宽、高都相等,并且能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有些几何形体的概念,不仅要借助教具的演示,而且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来理解它的本质涵义。例如“体积”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先验性的。教学时,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里墙角的书柜之类的物品,想一想,这块地方不把书柜搬走,还能放别的东西吗?还可在讲桌上出示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一块金属块放入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这是因为书柜或容器中的金属块占据了一定大小的空间,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看得到摸得着的感知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空间”“体积”的实际意义,获取一定的空间观念。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贴上彩色纸条后,再拉直展开成相连的4条线段(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让学生到黑板前实际测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计算,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怎样计算周长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获得长方形“周长”的表象,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某些实物的长和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如教室中的玻璃窗、数学课本的封面、桌面等。

学生要得到一个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需要借助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来完成。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之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表象已有所认识。我们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便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教材中是通过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再将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好的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不一定都是两个锐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摆时,学生完全可能由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所以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最后再归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教学大纲强调了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要注意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积的计算教学,忽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不但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善于帮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经验中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2篇

宽城三中:张学民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王老师的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植根于新课标,发自于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值得推荐学习!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抽象推理、逻辑演绎、严格证明的方式要不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但鉴于初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似乎更能适应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正如课程标准所言,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的教学还要立足教材,领着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教材承载着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点滴作用,一点一滴虽然微小,但能小中见大、滴水穿石。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的每个设计意图,并用好这些素材。教师要努力去创造性地使用素材,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乃至各方面数学能力的积累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地使数学教学为学生数学素养的积累服务。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培养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的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教材提供了两种提示性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是通过剪与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计算出面积。最后,教材安排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中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本节课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教学中,通过几何直观性的作用,借助于直观,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几何直观的发展。在这个环节里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且训练了学生学会用学到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1、遵循“渗透——推导——验证——应用”的教学过程。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前,首先通过数方格这个数学活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等积转化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量、算等活动后去观察比较,接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直观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过程,说出拼成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2、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通过几何直观的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数方格,让学生剪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然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这样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3、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借助于几何直观、几何解释,能启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方法;抽象观念、形式化语言的直观背景和几何形象,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揭示经验的策略,创设不同的数学情景,使学生从洞察和想象的内部源泉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经历反思性循环,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观常常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技巧,有时严格的逻辑证明无非是直观思考的严格化和数学加工。几何直观是认识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3篇

在小学阶段,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主要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 其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 能够因循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但是推理能力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一、以丰富、完善几何图形来推动数学综合性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1.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 首先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 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生活中的物品中, 如果认真观察, 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当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发现某些物体的面的形状后, 我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学生一听, 还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 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说可把物体平放在纸上, 沿边描一描, 画出平面图形;有的学生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学生想用桌上的印泥印下某个方面的形状;还有的学生想把纸蒙在物体上沿边缘压一压, 在纸上留下了痕迹, 得到一些平面图形……这样,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 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去操作, 去思考, 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 制出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 实现了数学再创造,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做游客到校附近的小公园找出有哪些形状的花坛, 并绕着花坛走一走, 由此认识三角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讨论决定方法, 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 最后分组汇报。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学习效率大增。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从学生认知和学习方法上探索图形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联系生活、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等方式不断帮助学生在空间几何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悟数学、建构数学、活用数学。

1.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在学习新课之前, 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 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 (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 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 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 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 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如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 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 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 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3. 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 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 如“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 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 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根塑料棒来围成, 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 学生之间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 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 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从教学方式上实践创新图形教学

从教学方式上, 我们分别对观察法、操作法、质疑法和信息技术法进行了应用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预期。

通过研究、实验, 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联系生活感悟图形—操作中用活图形—探究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图形问题,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摘要: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 教师把重心放在公式的运用和准确计算上, 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相对较弱, 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联系生活, 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重视操作, 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巩固;充分想象, 有助于空间观念的深化;借用多媒体, 有益于空间想象的验证;综合运用, 有效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

关键词:图形教学,空间观念,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在几何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J].教育导刊, 2003 (05) .

[2]黄伟星.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J].江苏教育, 2005 (08) .

[3]高月琴.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观察物体”活动课设计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9 (Z1) .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4篇

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形状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培养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只有正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才能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射线的认识”时,首先将电筒光射向纸板,请学生说一说这束光线的端点在哪儿?接着拉大距离徐徐移动纸板,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最后抽去纸板,让学生继续观察,说说现在这束光线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射线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儿见过射线?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一束束光线为主题的激光夜景图,每束光线都从某一点射向天空,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首次感知时就对射线建立起鲜明、准确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窗口,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可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三、加强操作感知,获得空间观念

美国华盛顿国家图书馆的墙壁上有句名言:“我听进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学生亲自动手,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体验各种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时,要求学生将装得满满的书包塞进课桌里后,用手摸摸课桌里剩余的部分,发现课桌里再放其他东西就困难了,说明书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然后比较书包与文具盒在课桌中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就是物体的体积。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可安排以下活动:1、动手切一切。每人用刀把土豆照着实物切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感知;2、用手摸一摸。摸出面、棱、顶点不同的形状,数出各有多少;3、用尺子量一量。量出各条棱的长度,得出每组对边相等,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再结合课件演示,验证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全部相等;4、比一比。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5、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哪些是长方体? 6.说一说。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强化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借助电脑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让学生印象深刻。先画一个原始的角,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缓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再把两边徐徐缩短,让学生反复观察到两条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因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注重实际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掌握求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后,有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运用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但这些问题不是统一要求三个面的总面积。如计算做一个圆柱体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时,则应求三个面的总面积,但计算粉刷圆柱体蓄水池要用多少水泥时,则应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的总面积;而计算圆柱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压路机滚动一圈压的路面面积时,则只需求侧面积就行了。

“空间与图形”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空间观念的过程。

六、重视大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它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

例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水壶,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绘制和比较在不同位置上观察的物体或实物模型的形状,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发明、创造。有一道练习题:下面图1中大正三角形的面积是小正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学生按常规思维,无论是将大正三角形进行分割,还是将小正三角形进行拼补,都难以奏效。若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合理的想象,将图1 中小正三角形旋转180度成图2,并不影响问题的本身,结果却一目了然。这样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把图形变一变,突破思维定势,问题的解决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通过以上几条途径,能够充分地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09年第1期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5篇

以中国历史为例,要注意记忆的年代有以下几种:

1、具有关键决定性的关系重大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诸割据的局面;589年隋的统一,结束了西晋以来分裂的局面;公元960年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分裂和统一的基本情况。因此,这些历史年代是应该让学生掌握和记忆的。

2、推动历史发展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209年是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公元874年是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1628年是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等„„每次起义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有关的历史年代是要结合史实记忆的。

3、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年代。例如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1900年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1911年辛亥革命;1919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是应该引导学生记忆的。

4、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的历史朝代。例如东汉时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我国南朝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明朝时我国医学家李时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技术发明的历史年代是需要让学生掌握的。

5、其他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历史分期的历史年代。例如我国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在西欧,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即公元476年则被看作是奴隶社会崩溃的标志。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要注意记忆的。

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不要用死记硬背的办法让学生孤立地去记年代,应该注意史实的内部联系,适当地掌握一些记忆方法。

1、首先要培养一个概括的时间观念特别是朝代的顺序、世纪公元的概念。把朝代的名称和顺序基本上掌握后,要求弄清世纪、公元的概念。世纪是历史上记年的单位,100年为1世纪,每世纪又以10年为1个年代,例如公元1978年可读为20世纪70年代。又如我国东汉是在公元25年开始建立的,因此中国古代史大致上可以说西汉末以前是公元前,东汉建立以后是公元后,而中国古代从西周后期的共和元年开始,即公元前841年开始,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对历史事件联想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唐末黄巢起义是公元874开始的,起义坚持了十年的斗争,就可以联想到黄巢起义是公元884年牺牲后失败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公元1851年开始的,金田起义后坚持了14年的斗争,就可以联想到公元1864年天京失守后失败的,等等。

3、对历史事件的发生用年人距离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隔是十年时间,而中法战争是公元1884年爆发的,就可以计算到甲午中日战争是公元1894年爆发的。又如抗日战争为期八年,是公元1937年发生的,就可以计算到公元1945年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4、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用年代数字特征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年代中有“789”三个数字是依次顺序的。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年代数字中有两个“19”。为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历史书后的大事年表。

二、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地点),加强历史基本知识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一项任务,学习历史,如果没有空间观念,则无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确定的空间(地点),也不可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活动的地点,是要记忆的。

在历史基本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以下几种内容:

1、历史事件始终在某处活动的,例如闻名世界的北京人遗址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2、随历史事件发展而活动地点有了转移的,例如明朝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3、对某些古代地名要予以注释的,例如两周建都镐京,镐京即今陕西西安,东周迁都洛邑,洛邑即今河南洛阳。

4、对某些地点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说明,例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使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空间关系。在使用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题目,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指出地图的校园要明确,并且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显示它的动态性。例如,用纸剪成箭头和符号,分别放在地图上,随着历史内容的变化,而把它转移。这样可以更加充实历史地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记忆。

2、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地图,因为它可以边讲边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讲授历史内容,一方面把历史内容的进程在黑板上揭示出来,这样对于那些随历史事件发展而活动的地点有移动的,学生更容易明白,记忆会更加清楚。

3、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附图和插图。课本的地图和插图是配合历史内容的,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它并要加以讲述和描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篇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

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例如在《画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课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往往依据感觉,但是对如何确保它的四个角都为90度并不清楚,但有了这次画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画法,进一步认识了垂线、平行线、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此外,还有“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摸一摸”等操作方法,也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它们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只不过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但是要注意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四、放飞丰富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例如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可以采取用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墙面这一情景引入,提问学生这是射线吗?进而把手电筒射向外面,追问这是射线吗?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在外面也被挡住了,那就不是,如果一直在外面延伸,那就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7篇

培崀小学 黄三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几何形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实验观察,积累感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学生对几何形体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可以使客观刺激自身的特点较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促使其表象的形成。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需要观察的图形或图形的某一部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勇保证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制订这样的观察目标: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②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③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④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依据这一目标进行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直观表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二、操作实践,强化感知。

动作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与弄懂问题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使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如:教学“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把矩方体纸盒拆开,看一看,比一比;再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在拆和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感知,而且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

操作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要保证操作在有效地调控下进行,操作前,教师要提出操作要求和程序;操作中要加强操作指导。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要给学生时间上和独立探索的保证;操作后要引导学生离开实物进行回忆,用语言再现操作过程和结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在脑的指令下、耳、眼、手、口多种感官参与的印象也就越深,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变式比较,形成正确表象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8篇

一、在操作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 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如在“旋转”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如下图) :

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另一类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教学时, 笔者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张底卡 (印有这些图形的硬纸卡) 和这些图形卡片, 让学生画或折出两条对称轴后确定这些图形的中心O, 再用大头针穿过图形卡片和底卡上相应图形的中心O, 再进行旋转, 从而发现这些“旋转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理解了可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得出结论。

方法 (1) :每个图形从原来的位置旋转一周, 看它与原来的图形重合了几次, 如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和原图形重合了三次, 360度除以3是120度, 所以每旋转120度就能与原图形重合。而正六边形在旋转360度后和原图形重合了六次, 360度除以6是60度, 也就是说旋转60度就能与原图形重合;方法 (2) :找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然后用360度除以对称轴的条数就是旋转多少度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的答案。

可见, 动手操作是学生形成空间表象、获得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从而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形象, 建立空间观念。

二、在观察比较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对于图形的一些错误认识往往源于这些图形的相似性。因此, 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问题。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 绝大多数学生对对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折后左右两边一样 (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 其对称的概念是模糊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笔者认为, 在这个环节中利用比较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是很有效的。在教学中先出示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凭直觉判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再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判断, 这个过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争议很大, 争议为动手实践和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终于明白了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对折后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者对折后左右两边一样 (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 而后者对折后完全重合。利用平行四边形创设了这样一个比较的学习平台, 为学生最终明白必须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 加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变换、关系等的感知与体验,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空间观念。

三、在放飞想象中升华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 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虚与实的结合, 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轴对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如下图) , 教材呈现了几个剪好的图案, 让学生判断分别是由下面哪种方法剪出来的。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 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 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成轴对称”所要求的想象、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

本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笔者把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步骤: (1) 根据每一种折法, 在头脑中将彩纸展开, 对“半棵小芽”这个图案连续作轴对称变换, 得出结果, 再与上面剪出的图案对照。 (2) 根据图案的特征, 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 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3) 拿出剪刀和彩纸, 动手剪图案, 验证自己的想象。 (对前两步有困难的学生, 先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 再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4) 积极思考, 折叠, 剪图, 交流汇报。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想象、操作, 进一步理解了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 空间观念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无独有偶, 在学生的第一单元测试卷中正好也有这样一题 (如下图) , 在做这题时, 就有不少学生来告诉笔者, 其中第三种折法的展开图错了, 左右两部分应该是相连的 (图中虚线表示处) , 可见学生能利用想象从细微之处发现错误, 他们的空间观念正在一步步加强。测试结果, 全班这道操作题只有两人有错误。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图形, 是学生空间观念较强的反映。因此, 在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 必定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在运用媒体中拓展空间观念

多媒体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别是当课堂教学中很难提供观察的机会时, 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 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明确旋转的含义。在学生认识了旋转的现象之后, 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现象, 如电扇的运转、钟表上的指针走动、风车等, 加深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9篇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生错题成因分析如下:

1.概念模糊

例如: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

错因分析:该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清晰,只是凭感觉判断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折两边大小相等,但忽视了不能重合,从而判断失误。

2.空间观念薄弱

例如:学校要粉刷教室。已知教室长8米、宽是6米、高是3米,扣除门窗的面积是11.4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4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多少元?

错因分析:有的学生没弄清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有的学生虽然知道求几个面的面积,但列式时条件找错了,应求左(右)面面积却求上(下)面的面积,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空间观念薄弱,做题时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教室的空间图形。

3.数形转换的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

错因分析:学生只是凭感觉来判断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他们在数形方面不会进行转换,没有具体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更没想到用面积公式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把图形转换成数据然后进行比较。

因此,我以“空间与图形”知识为载体进行研究,使“空间与图形”教学减负高效,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重视学生经验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减负高效的起点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首要目标是更好地适应我们生活的空间。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应当尊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因为这些现象是图形变换知识的基础和源泉。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课件出示一辆客车,随着汽车开动,同学们来到公园里游玩,一下车,老师让同学排好队拍摄集体照。这时,课件点击最后一排第一个同学,师加入对话:我站在第4排第1个位置。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学生一一确定位置。这时课件又出现柜子上摆放着各種各样的玩具,同学互相交流自己选中的玩具的位置及喜欢的玩具在什么位置……教师利用课件将一个个相关联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串连成“情境链”,看似随意,其实难度逐步提高,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方位知识的理解、强化。

二、问题情境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减负高效的有效切入点

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大量运用“问题情境——建模——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成为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教师在数学课上找准切入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

一位教师教学“平移”时,出示课件问:“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玩俄罗斯方块?”“把眼睛蒙上可以吗?”“我们一起来指挥他。”“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提示,才能让这位同学将方块平移到合适的位置?”(学生热烈地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经验得到补充和概括,逐步上升为“空间观念”,形成一种能力,真正演绎知识建构的全过程。

三、实际应用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减负高效的重要形式

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顺利地过渡到空间形式的掌握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这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如:“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直角边都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20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20÷(9×9÷2)≈35(块),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列出20÷9≈2(块),72÷9×2×2=32(块)。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数形结合很好地促进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是“空间与图形”教学减负高效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的教学,能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多种色彩和适当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可以缩短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在教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时,一部分教师直接让学生记住进率是1000,但许多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是1000。这时如果通过课件演示1立方厘米的方块如何“聚十成百,聚百成千”的动态过程,学生就会对于这个进率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第10篇

通过参加《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专题培训后,充分认识到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应知和必需的知识。就此,本人结合参加专题培训的收获与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进行图形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

例如:在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他们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列举如钟面、方向盘、车轮„„等实物。教师可以通过车轮的转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圆的要素——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

二、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现实背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学生通过对冰箱、砖、牙膏盒等物品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就形成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融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理解的更透彻。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就是求四个侧面的面积,等等。

三、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种感性活动,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经历一个积极的感知过程,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形体表象。如让学生用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使学生感知线段可以度量而且有两个端点这一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角,使学生发现角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一表象;让学生用纸折一折,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的这一表象,等等。

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空间观念 第11篇

金阳新区实验学校:张德民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教具等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与形式主义,导致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薄弱。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空间与图形;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与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形直观、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随着计算机制图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几何方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标准》第 1 页)。更加突出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在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识图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提高学习兴趣同进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为了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利用电脑演示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或旋转。在教学平移时,可以在电脑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电脑画面能动能静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到了中高年级,图形教学中有些复杂、抽象、立体性强的问题,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形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并且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地让学生理解。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起来转化为一个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的情况,我想操作起来就有些费时和有难度了。这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直观的、动态的把圆等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才能拼出非常接近长方形的图,才能让学生直观的发现圆的半径与长方形宽的关系,圆的周长与长方形长的关系,从而在演示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直观图形中发现数学规律、主动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降低教学难度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关键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若只依靠课本上的静态的图片是绝对不够的,那样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难以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很多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四、创造真实情景、提炼数学问题

通过“真实情景”下的数学学习,形成丰富的、真正的、灵活的知识,从而能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显示动态图像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可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教师可适时创设动态情境,以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小学生初次接触空间与图形。但是的在导入时一味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情境的转换。这是一种真实情景与去情境的转换。因为“去情景”下的教学简单、抽象,易于把握抽象数学知识的关键特征,教学注重结果性“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教学注重过程性,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案例4:“认识面积”这一课将面积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动画表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课件先出示一块土地,然后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再利用动画效果将图形添成红色。并告之学生刚刚涂色的范围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在学生理解后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也用颜色表示出来动手做一做。第三出示一个开放的圆形先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哪一部分,再利用动画效果来添色结果颜料从小孔中流出去,从中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有面积,开放图形是没有面积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活动让学生归纳出面积的概念。这个例子中教师就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把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给人印象深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把“真实情境”和“去情境”进行转化让学生完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完成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一课时,难度较大,光凭教具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结合多媒体的演示,不但能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还容易理解。

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一课时,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城市的如金阳在贵阳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去想要方便直接的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中《校园的绿化面积》就是利用所学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割补的方式转化为规则的图形。针对校园的绿化面积,学生通过测量有关的数据,结合多媒体展示平面图,计算出校园总体的绿化面积,并且可以设计校园新的绿化方案,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此课如果缺失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降低信息量,也不利于课堂中多种方法的交流。

上一篇:满分作文:曾经错过的友谊下一篇:无谓失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