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2024-09-14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

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

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于有效“提问教学”的简单反思 第3篇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针对自己班情和学情设置问题,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在教学中可以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 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可以讲授, 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就得讲就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我认为在问题的设置中可以考虑“九字诀”即: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 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 (例如邻边) ;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 还有什么替代 (例如对角线) ;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 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 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 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 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 淹没了教学重点,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 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 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转变教师角色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 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 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二) 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 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三) 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 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实录 分数 整数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0-0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6页,例1、2。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有关分数计算的问题。它既是对分数含义的再理解,又是对分数含义的灵活运用;既是学习分数简单计算的起始,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加法算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考虑到学生极有可能受整数加法的影响,将[28]+[18]写成[316],而忽视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因此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28]、[18]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释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说清分数简单计算的道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图形

师:图1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第一幅图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师:为什么用[12]来表示?

生1: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

师:图2呢?

生2:可以用[34]表示。

师:[34]里有几个[14]?

生2:[34]里有3个[14]。

师:图3呢?

生3:第三幅图可以用[56]表示,[56]里有5个[16]。

师:图4呢?

生4:用[38]表示,[38]里有3个[18]。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分数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正好有小朋友遇到了和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需要帮助,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环节,对于“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个问题,教师依次出示4幅图,让学生复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总结算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题目。(学生独立阅读题目)“求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28]+[18]=(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例1:[28]+[18]=)

师:这道题是用“[28]+[18]”来解决的。那么它的答案究竟是多少呢?

(2)任务一: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借助任务一的图形动手涂一涂,看看它能不能表示。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你的同桌和你涂的是不是一样。(引入)[28]+[18]等于多少?有两个同学是这样算的(课件出示)小明:[28]+[18]=[38],小红:[28]+[18]=[316]。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请你结合涂好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理由。(师巡视)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图汇报展示)你认为谁说的对?

生1:我认为小明说的对。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28]+[18]=[38]。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小红把下面的分母加在了一起,然后分子相加得到[316],她这样计算不正确。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应该等于[38]。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小红为什么没算对?有谁能把理由再说一说?

生3:[28]里面有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所以等于[38]。

[28]+[18]=[38] 2个[18] 1个[18] 3个[18]

(根据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3)教师小结(相应出示课件):刚才我们在计算“[28]+[18]”时是这样想的:[28]里面有2个[18],加上这1个[18],得到了3个[18],也就是[38],所以[28]+[18]=[38]。同学们真能干,顺利解决了问题,最后我们可不要忘了写上“答”字。(出示“答”)

【设计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首先是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究,这里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计算的价值。在探索计算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任务单上的圆形进行涂色,辅助思考,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完成操作后,结合涂色的结果,同桌互相交流讨论[28]与[18]的和;然后汇报展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与争辩中理解算理、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

2.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出示课件:[56-26]= ,问:你们能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计算出这道题吗?请打开课本第96页,独立完成例题2。

(学生做题时,教师板书:例2:[56-26]=)

师:[56-26]你是怎样计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有。

师:[56-26]等于多少?

生:[36]。(生回答时,师补充板书:[36])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能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5个[16],小女孩拿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师:听清楚了吗?有谁能像他那样再说一说[56-26]是怎样计算的?

生:[56]里有5个[16],减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56-26=36]。

(2)师小结:[56-26],同学们都知道是从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等于[36]。

(教师小结同时完成板书)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并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说清算理。

3.巩固练习,归纳算法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图形的分析,自己找出了这两道算式的答案,你们可真会开动脑筋啊!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独立完成任务二的第一题。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21.tif>

[28+58=]      [36-16=]

师:第一题谁来说一说?

生1:[28+58=][78]。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因为2个[18]加5个[18]等于7个[18],所以[28+58=78]。

师:第二题谁来说一说?

生2:[36-16=26],因为[36]里有3个[16],减1个[16],还有2个[16],所以[36-16=26]。

师:同学们不仅会算,还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真棒!

【设计意图】学习了例1、例2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巩固算理。

师:这一道题没有图形给你们看了,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二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24+14=]     [27+47=]

[48+18=]     [15+35=]

[46-36=]     [45-25=]

[67-47=]     [59-39=]

(完成后让学生汇报)

师:他做对了吗?其他同学用一个手势来判断。同学们算的又对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1:我发现下边的分母都是一样的,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有谁没听懂她的意思?如果都听懂了,谁来说说她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2:它们的分母都是相同不变的,得数分子变了,相加或者相减。

师:(引导归纳计算方法)是的,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看图计算”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好,利用刚才你们发现的方法,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三题。

[38+]   =      [67-]  =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认真检查运算符号有没有看错,数字写对了没有,结果有没有写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对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巩固算法。

(三)闯关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看看谁能打开这里的智慧大门!

出示:[(  )5]+[(  )5]+[(  )5]+[(  )5]=[45]

[(  )5]+[(  )5]+[(  )5]=[45]

[(  )5]+[(  )5]=[45]

师:这三道算式应该怎么填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看谁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生1:[15+15+15+15=45]

生2:[25+15+15=45]

生3:[25+25=45]

师(追问第三小题):可以吗?还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4:[35+15=45]

【设计意图】设计了有关分数单位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算理。

师:大家闯关成功!恭喜大家打开了第一扇智慧大门!欢迎大家来到游乐场。接下来第二扇智慧大门,你们还敢不敢挑战?(出示[35+25=] )这道题的和是多少?我们能不能借用前边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吧!(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55]。

师: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2:1。

师:为什么等于“1”?

生:因为一个图平均分成了5份,取5份就是那一整个。

师:(配合课件进行说明)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了[35+25]的和,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看,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里涂了3个[15],再涂2个[15],合起来涂了5个[15]。看,这5个[15],刚好把这一整个长方形涂满了,我们就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生:1。

师:大家用画图的方法又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真能干!恭喜大家连闯两关。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第二扇大门——这里是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欢迎大家来到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

【设计意图】借助于“和是1的同分母分数加法”这道题目,学生初步知道,当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这不仅为教学例3做好了准备,而且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和整数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分数的简单计算。

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分子分母相同时,就是1。

生2: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 [28        +       18        =           38]

2个[18]  1个[18]   3个[18]

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快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加减的计算方法,但对其所表示的意义不是很理解,只会硬套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没有理解说清算理。针对此现象,我们决定在复习引入环节中,结合图形复习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第二次试教,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们决定设计任务单,“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直接给出2个已经平均分好8份的圆,让孩子在平均分成8份的圆上表示出“[28+18]”的算式意思,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汇报展示、说清算理上。另外,我们将课本例1静态图的思考过程,改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8+18]”的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在复习环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分数单位的练习,以及在教学例1时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并说出“[28+18]”是怎样计算的。之后通过让学生反复说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巩固了算理。

本节课的练习是比较充足、有层次的。在例1、例2学习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再从“看图计算”的练习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练习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得还不错。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5篇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会简单的换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课之前了解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经验,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没接触过钱,要掌握存在一定困难。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说说有多少钱,让学生知道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为后面做铺垫。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创设了一个连贯的购物场景,在气球区里我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找出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第2个当中出现1-6=4(角),还有出现6-1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出了该问题的另一个说法,花朵气球比小年气球便宜多少钱?在第3问钟,有出现把3元1角换成31角计算的,我也给予充分肯定。做一做的生活用品区中,有学生出现找错价格的,也恰好暴露,这又是一个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用的时间较多,后面的食品区就没时间逛了。但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状态都还不错,把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中的问题充分展现,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醒要注意的地方,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在提问的环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并能解答。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展示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这就需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组织教学。让课堂更高效。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7篇

何美玲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这一堂课是对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互化,以及前面学习的解决问题和加、减计算的综合运用。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这一节教材是在整学期中的过渡阶段,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两位数相加减的计算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通过摆出指定面值的人民币,兑换人民币,购物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8篇

同时,在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时,需要学生对图形结构相互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图形整体或部分进行必要的变换.有了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已经建立了各种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推理能力基础,有能力采用直观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本节内容.

一、教学实录

上课开始,屏幕上以动画形式播放一个气球在天空停留,一学生站在A点处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30°,然后他向着气球的方向前进了100m,此时小明再次观测气球,仰角为45°,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精确到0.1m)

教师与学生一起画出草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一起看图,逐一说出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

师:要计算CD,可以利用Rt△CBE和Rt△CAE,先找出BE、CE与已知量的关系?

生:可以设CE长为xm,则在Rt△CBE中,由“等角对等边”可知BE=CE=xm, AE=(100+x) m,然后在Rt△CAE中,利用,算出x+1.6的值,即为旗杆的高度.

师:根据上述方程,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解这个方程,不会的相互帮忙一下.

点评:以上的分析过程简洁明了,根据30°角的正切值列出方程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具体在解这个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有很多学生不会解决此类方程,因为方程中x的系数带有根号,而且要先移项,再合并同类项,最后还要经历分母有理化的过程,分母有理化本身是书本上的选修内容,中间还渗透了平方差公式,对于一些对平方差公式不熟练的学生而言,这是解此类方程的一个难点.

教师边引导学生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边引导学生找出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从而保证结果的最简,师生一起努力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生:解:设CE长为xm,在Rt△CBE中,

∵∠CEB=90°, ∠CBE=45°,

∴∠CBE=∠BCE=45°,

由“等角对等边”可知BE=CE=xm, AE= (100+x) m,

在Rt△CAE中,∠CEA=90°,

教师点评:这一种方案是先在Rt△CBE中设未知数,再根据“边角关系”用的代数式表示BE,从而表示AE,最后在Rt△ACE中利用tan30°的函数值列出方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除了用以上方法解决问题外,同学们观察一下图形的特点,能否找出已知线段与未知线段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

生:AE-BE=AB.

师:能否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呢?大家先独立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组同学交流.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利用第一种方案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展开思维,也有的同学在“AE-BE=AB”的基础上重新设未知数,结果得出的方程与第一种方案一致.

师:请想出不同方案的同学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全体同学一起努力,最后得到如下结果:

设CE=xm,在Rt△ACE中,∠AEC=90°,

教师总结:以上给出了两种方案,从解题的技巧和解题方法来看,第一种方案利用小Rt△BEC的边角关系设未知数,再由大Rt△AEC的边角关系列方程,由内而外地展开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得出方程后解此方程有一定的困难.第二种方案由两个直角三角形同时进行,利用边角关系表示AE, BE,再根据“AE-BE=AB”直接列出方程,而且这个方程比第一种方案中的方程容易解,由此评价方案二比较可行,但是方案二中表示AE, BE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师:将问题中的特殊角改为27°与40°,其他数据不变,求气球的高度,选择一种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案,自己先试一试.

(在巡视的过程中,选两位用不同方法解答完成的学生上黑板板演.)

生甲:设CE=xm,

生乙:设CE=xm,

在Rt△BEC中,∠BEC=90°,

在Rt△AEC中,∠AEC=90°,

教师与学生一起点评,生甲的方案是建立在“AE-BE=100”的基础上进行的,方程比较简单,解题的过程简洁明了生乙的方案是由内而外展开,由小Rt△BEC内的边角关系设未知数,由大Rt△AEC的边角关系列方程,所列方程稍微有点复杂,但是只要细心,照样可以解出答案.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有着一条公共的边呢?

生:有,是线段CE.

师:能否根据公共边相等列方程呢?此时设哪条线段为未知数比较合适呢?

生:设BE=xm,则AE=(100+x) m,在Rt△BEC中,∠BEC=90°, ∵

在Rt△AEC中,∠AEC=90°,

最后求出气球的高度即可.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学会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步步逼近.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解决锐角三角函数的三种方案:方案一,由内而外,利用三角函数列方程求解;方案二,根据两线段之差等于已知线段列方程求解;方案三,抓住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列方程.这三种方案各有千秋,平时解题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二、总评

1.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方法,求解过程不必统一,鼓励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第9篇

关键词:课改,有效教学,与专业课结合,数学应用,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为了深入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功能,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校数学专业组联合机械教研室开展“中职数控专业的数学应用”的课题研究。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就是选自课改中的“解析几何与应用”模块的第一节,让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来计算阶梯轴零件的节点(即点坐标)。该学习任务是本模块的基础环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突破点,突破它,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使教学更具有专业的针对性,使数学教学更有效,从而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是数控专业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以往我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广全主编的《数学(共用基础平台)》(上、下册)进行教学。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是全新的教学内容,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内容到练习,乃至课后的作业都得考虑在内。通过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我成功地完成了本课,也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一、必要性可行性的反思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的工科类职业学校,其中数控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同时是广东省的重点专业。所以我校的数学课课改首先从数控专业入手。

据调查,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数控零件加工”中,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数学上称为点的坐标)。在这补充说明一下:在数控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中,程序编制人员需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材料、轮廓形状、加工精度等选用合适的机床,制定加工方案,确定零件加工顺序等等,改写或编写高质量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加工。在编程时需要正确计算基点或节点的坐标。这就是说,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它是基础,而非重点。之前的教学状况使得专业老师老是抱怨:学生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使得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加工零件前必须把这部分知识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后,不少的学生还是困惑茫然,不懂运用。从而影响教学进度,降低了教学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和抱怨,我认为,这和学生的学习素质有关。学习专业课时需要学生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本来就不高,根本不知道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更不用说,如何运用了。

针对这个现象,如何解决学生的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这两个问题,是课改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我从巩固初中的直角坐标系这个内容入手,让学生们初步掌握如何灵活建立坐标系,巩固学习计算点坐标、学习坐标轴平移公式。基于以上的几点我设计了本课,本课有它的专业需要、学生需求,而且学生还能巩固和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得到培养,故,本课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主要是备课,进行教学设计。

如教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首要的是解决如何把握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即如何区分数学课与专业课。这其实也是课改中急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难题之一。把握住了切入点,数学课才能与专业课紧密联系,让学生更容易转入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与专业课区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一些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否则,数学课就成为专业课,一堂笼统的专业课了。另外,本课涉及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但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内容不少,本课应使用哪些知识点?相应的知识点过去专业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现在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什么困难?遇到哪些新问题?现在应用哪种方法,效果会如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合理,设计前我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我考虑的是:①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学生不善于甚至不会建立,主要原因是除了以往学习直角坐标系建立时,比较多的只是一点而过外,更多的是学生忽略它的重要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从本课的一开始,就强调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把如何建立坐标系贯穿到整次课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建立;在往后的教学内容里也多次插入灵活建立坐标系的课例和练习。②如何求节点,即求点坐标。学生遗忘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尤其是不善于应用,在进行实际图纸节点计算时,往往出现不知如何入手的状况。所以,学习新知识前需进行一些必要的复习和设计大量难度递进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转化问题,掌握求节点的计算。经过一次授课后反思,以及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本课的数学知识容量不大,感觉像专业课。如何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考虑再三,我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坐标轴平移公式,(在数控专业中称为增量坐标),减少一些课堂练习,把它们放在课后的作业中解决。原因是,专业老师介绍,增量坐标的计算在专业课中十分常用,而学生难以掌握;而且,坐标轴平移在数学中也是个难点。调整以后,学生巩固和学到的数学知识多了,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也能解决专业课中的难点和需要,一举两得,较好地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

2、关于图例。经调查,我校的中职数控生在数控专业中,课程要求掌握的零件主要是阶梯轴零件,所以课堂例题、练习、课后的作业采用的图均是以典型的阶梯轴零件图纸为蓝本,考虑到是上数学课,思维的发展从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图纸进行简化。为更好与实际联系,并让学生知道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巩固练习中,准备了一张没简化的实际阶梯轴零件图纸,按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完成相应部分的节点计算。

3、关于专业名词。本次课上的是数学课,需要引入专业课的名词吗?因为引入了专业课的图纸,有些名词是专业基本的述语,专业课上经常使用,如尺寸基准一致,尺寸基准不一,增量坐标等。考虑再三,核实无错后,我把这些基本的专业名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表达简便,还加深了学生们对它们的印象,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的需要。

4、关于坐标系的建立。加工零件的实际操作中,机床的坐标系建立、点坐标标注等与数学的习惯有所不同。本课上,是按专业课的常用坐标系来建立还是按数学习惯建立呢?和专业老师多次讨论以及查阅有关的书籍,最后,我还是按数学的习惯来建立坐标系,并进行点的标注。主要原因是本课是数学课,而且在实际加工中,坐标轴的建立往往按实际需要灵活建立、改变,另外,车加工与铣加工的坐标系建立也有所不同,本课不可能以一代全,加上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是太强,如贸然改变,学生容易混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考虑到学生需适应专业应用中坐标系的有所不同,课堂中设计了一个相应的引伸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先练习,并在下次课中让全部学生加以训练。

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根据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准确建立坐标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正确计算节点。

3、坐标轴平移公式。

4、坐标轴平移时,根据不同类型的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正确计算节点。

教学过程的预设在目标引导下,致力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运用。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主要是课堂调控和应变。

本课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效果如何还需要教学过程的检验,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上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时,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较大差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状况,我做了几个工作:1)在课前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了数控实训室、课堂观看零件加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指导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学习、自评、互评,并协助老师辅导学困生;3)引入新内容前通过游戏、复习练习卷、提问检测等手段,复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以便拉近全班同学的起跑差距;4)一步一练,每个知识点都配以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设计了两个巩固练习,循环巩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5)整次课中都渗透了分层教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继续做提高练习,适当地加以提示,指导这部分学生把知识引伸,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灵活性。

另外,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设计问题,如何用适当的词语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遇到新类型的题目时,教师适当的提示,一来,可引导学生思考,二来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到自己问题所在,思绪卡在哪里,是审题问题,还是数学知识没掌握,是哪个知识点问题,抑或是不会运用的问题;找出问题后,通过对比、关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学着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思考、反思问题,不仅可以学会相应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以后各方面的学习都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主要是回顾、总结和提高。

通过对教学内容、导入、过程、效果等等的反思,特别是实践后的反思,教师从教学内容设定是否合适;细化的每个知识点是否适当、到位;练习、作业设计合不合理;教学的方法,哪些有进步,哪些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不同层的学生的引导方法等等的所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课后的表现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地调整今后的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教学内容增加了增量坐标公式(专业课),即坐标轴平移公式(数学课)的内容,较好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切入点问题。为了突出本课是数学课,复习数学知识点——引入数学知识点——应用解决专业问题——小结,最后也得回归到数学知识上。

又如学习坐标轴平移公式,在第一个班学习时,我首先引入公式,再把它运用到专业课的具体例子中,课堂沉闷,当需要运用公式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学困生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反应数学公式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于是,在第二个班学习时,我首先通过游戏、专业课具体例子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试自己推导增量坐标公式,然后加以说明,指出在数学中相应的是坐标轴平移公式,这才展示公式,并一起分析例题、独自完成练习。如此处理,效果明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大大加深,大部分的学困生也能完成练习。

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些班采用同质分组,而另一些班采用异质分组进行;学习基础较好的班学习时,延伸练习难度设计加大等等。

通过对整个教学设计实践前后的反思使教师积累了应变案例、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调控和驾驭能力。让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地学,既能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培养一些数学技能,又能运用到实际专业中去,达到我们的课改目标——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使教学更具有专业的针对性,使数学教学更有效,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当然了,要使数学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教师不仅要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掌握教学的技能,也要了解一些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专业课与数学课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广全 《数学(共用基础平台修订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李广全 《数学学习指导与技能训练(共用基础平台修订版)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李银海,戴素江、李银海、戴素江 《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10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的好朋友,请看是谁?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评析: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声形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课堂。】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析:创设情境对话,以此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3元8角=( )角 6元4角=( )角

26角=( )元( )角 78角=( )元( )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评析: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杨梅干 葡萄干 冬瓜条 花生 糕点

1.50元 3.00元 1.20元 2.00元 0.80元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杨梅干 葡萄干 冬瓜条 花生 糕点

1.50元 3.00元 1.20元 2.00元 0.80元

1元5角 3元 1元2角 2元 8角

【评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给以热情的表扬、鼓励,营造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竞争意识的促动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5、简单的计算: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 。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7、出示课题――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三、实践活动,感悟数学: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评析: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教育。】

四、总结知识,反馈信息:

(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小朋友,今天你们可真棒!下次我们还向大家学习知识,好吗?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五、课后延伸,体味数学: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评析: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知识面,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总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www.3edu.net),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一、面向问题――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明明带了这么多钱,要是掉了一个怎么办?”学生提出“换钱”这一好办法。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二、面向生活――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舞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给“聪聪、明明”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节课中热情高涨,可想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经济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等“人文”的东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面向合作――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体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广阔的合作交流空间。学生在“帮明明挑选物品,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时,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对于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教师都及时启发、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书上第57页例

5、例6。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认识完商品买卖中常使用的人民币,主要以“元、角、分”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熟悉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开展主要以元为单位的购物活动及简单的计算,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深切地体会到“元”是人民币的常用基础单位,感受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部分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和不进位和不退位的简单计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同时培养孩子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指导,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经历了购物过程,有的学生可能早就会简单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和计算,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购物经历,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我们需要把学生感性的认识抽象化,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并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完成计算,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度,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方式,经历简单的购物过程。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悉人民币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引导探究法、活动教学法、语言训练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探究。

2、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有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图案的气球的卡片袋和学习单。

2、实物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3、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图案的气球的卡片袋 教学建议与策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我创设了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购物活动,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以上观点,联系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1、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体现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此我便创设了分一分、说一说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2、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分为哪两类?

1元=()角 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设计意图:设置有针对性的复习,为新课做铺垫,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将生活经验转换为数学知识。

小丽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的奶糖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丽1元2角,小丽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你是怎么想的?

(思路:1元=10角,1元2角=12角,1角1颗,一共可以买12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牵引学生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即大面值一点人民币,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你是怎样想的呢?

(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的1张和2角的1张。)

做换钱游戏:教师指名一学生配合老师做示范。

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

师:可以换成38角。你算算对吗?

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38角。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

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桌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并相互纠正,逐步熟练零整互换。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对话来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计算做铺垫,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元、角之间的换算有了更深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到了数学。】

(二)情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羊村超市出示五种漂亮的气球和相应的价钱,全班齐读3道问题,各小组选最喜欢的问题来解决,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感兴趣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第1小题(问题:我买圆形和爱心形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第2小题(太阳花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对于不同单位之间的计算要先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第3小题(问题:我买太阳花和鸭子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如果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对于不同单位之间的计算要先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探究点设立着眼于本课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和算理】

三、课堂巩固

1、做一做P57第1题

2、做一做第二题课件出示商品图片和价格标签(p57的第2题)。

3、拓展练习如果把一种蛋糕和一种饮料配成套餐,你喜欢怎样搭配?价格是多少?

要求孩子们任意选一种蛋糕和一种饮料配成套餐,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然后到“收银台”(老师处)结账。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出现差错的学生及时辅导。(实施此环节时,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组织好,使购物活动有序进行,务求收到实效。)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训练学生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

四、课后练习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陪同下做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算账付款。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关于元、角、分的计算,它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不少生活中的问题,以后还会进一步学习。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和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

五、用微课视频总结计算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和有关培养孩子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例5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例6 5角+8角 1元=10角 10-6=4角 =13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1元3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和学了元角两个单位有关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的基础上,创设了生活购物情景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我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买气球的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让学生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第一次接触利用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起初他们不知从何下手,我采取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在旁敲侧击,对于单位不同的俩个数量的计算,学生存在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利用已用的兑换经验和同桌合作探究完成计算,学生从直观演示成功过度到抽象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和算理,接着我乘热打铁设计了5道具有代表性的计算题加以巩固算法和算理,计算得到优化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接着我又模拟一个购物情景,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加快计算能力,算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上一篇: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良田小学总务工作新局面下一篇:素质拓展感悟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