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

2024-07-18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精选9篇)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 第1篇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评价
本人看了《长恨歌》这部小说感受颇深,于是我又上网看了根据小说改版的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我对电视剧中的程士砥程先生这个角色相当敬佩,虽然原著中的程先生形象跟电视剧中 的有点出入,但是电视剧中的他真是专情到了极点。爱了王琦瑶一辈子,疼了她一辈子,无 怨无悔,直到死,还是念念不忘王琦瑶。我在想王琦瑶何德何能?身边有这样一位痴心绝对 的追随者,她还求什么?电视剧中有很多镜头都看的我好心酸。一个人,前世要修多少行,下一辈子才会遇到一个如此绝对的追求者?一个人要有多爱另一个人,才会放下尊严,放下 一切只求她一切安好?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 第2篇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工作。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1年初与李章结婚。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简析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作品目录

第一部

一、弄堂

二、流言

三、闺阁

四、鸽子

五、王琦瑶

六、片厂

七、开麦拉

八、照片

九、“沪上淑媛”

十、上海小姐

十一、三小姐

十二、程先生

十三、李主任

十四、爱丽丝公寓

十五、爱丽丝的告别

第二部

一、邬桥

二、外婆

三、阿二

四、阿二的心

五、上海

六、平安里

七、熟客

八、牌友

九、下午茶

十、围炉在话

十一、康明逊

十二、萨沙

十三、还有一个程先生

十四、分娩

十五、“昔人已乘黄鹤去”

十六、“此处空余黄鹤楼”

第三部

一、薇薇

二、薇薇的时代

三、薇薇的女朋友

四、薇薇的男朋友

五、舞会

六、旅游

七、圣诞节

八、婚礼

九、去美国

十、老克腊

十一、长脚

十二、祸起萧墙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文体特征 第3篇

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以及《长恨歌》对传统小说理念的突破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放弃了传统小说的最高目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她曾经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明确提出“四不政策”, 即: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 不要材料太多, 不要语言风格化, 不要独特性。王安忆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概括和归纳的结果, 每个人物都不是个别的、具体的、人性的人, 而是普遍性的、有规律性的、理性化的人……他们都是意图的表征、意图的替身。[1]她九十年代以后小说的人物是作者头脑中已有文化理性概念符号的集合。而传统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要求具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越有鲜明的独特性越好。具体到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塑造的人物都是抽象的人物, 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文中对王琦瑶的描写只是抽象化的叙述, 没有一般小说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如在三小姐这一节中, 王琦瑶的婚服表演这个场景中, 一般的作者可能会动用心理描写, 让王琦瑶发表点关于人生的见解, 但王安忆没有这样做, 她使用了分析性的叙述来写王琦瑶的心理, 在小说中也彻底剥夺人物发出自己的心声的权利。“这一刻的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的, 能见明日的落花流水。王琦瑶穿上这婚纱真有体己的心情, 婚服和她都是带有最后的意思, 有点喜, 有点悲, 还有点委屈。这套出场的婚服, 也是专为王琦瑶规定的, 好像知道王琦瑶的心。穿婚服的王琦瑶有悲剧感, 低回慢转都在做着告别, 这不是单纯的美人, 而是情景中人。”[3]57作者没有直接让王琦瑶心理直接呈现, 而是对其进行评价型的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王琦瑶是是物质化女人的代表。程先生是崇拜女人的美的优雅知识分子的代表, 李主任是权力的代表, 蒋丽莉是做作的喜欢把生活戏剧化的一类人的写照, 长脚是虚假繁荣的化身。他们都是类型化、脸谱化、抽象化的人物, 而不是典型小说中的典型人物。

在王安忆的《长恨歌》的环境描写都是在叙述中一带而过, 人物几乎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之中, 不同于传统的小说要创造典型环境, 尤其是典型的社会环境。如叙述李主任的死亡时, 社会背景是新中国建立前夕, 可以大写特写其社会环境的, 但文本中只提到这样几句话:“这些日子, 报纸上的新闻格外的纷而乱:淮海战役拉开帷幕;黄金价格暴涨;股市大落;枪毙王孝和;沪甬线的江亚轮爆炸起火, 二千六百八十五人沉冤海底:一架北平至上海的飞机坠毁, 罹难者的名单上有个名叫张秉良的成年男性就是化名的李主任。”[6]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王琦瑶离开了爱丽丝公寓, 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再者, 文本中出现的新中国建立初期、文革时期、八十年代等社会背景都是在文中一带而过, 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描写。

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经验性情节, 故事的大概面貌大多以发生过的故事为蓝本。经验性情节虽然感性鲜活, 但一般缺乏构成故事的动机, 如果只依赖经验性情节, 小说难免走向绝境。而王安忆的《长恨歌》的情节是逻辑性的。王安忆在《故事和讲故事》中说, 逻辑是一种相对独立于思想内容的存在, 这也正是小说构成的那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小说的物质化过程中, 她非常注重小说的人工制作性和技术性:“现代小说非常具有操作性, 是一个科学性过程, 它把现实整理、归纳、抽象出来, 然后找到最具有表现力的情节再组织一个世界。”[1]王安忆称这种最具表现力的情节为“逻辑性情节”, 并认为它可能也会使用经验, 但它必是将经验加以严格整理, 使它具有一种逻辑的推动性, 可把一个很小的因, 推至一个很大的果。[1]逻辑性情节具有把故事推进下去的动机, , “它是来自后天制作的, 带有人工的痕迹”。[1]王安忆曾说过:“我觉得有时要找故事, 写小说就是写故事, 那么, 我觉得《长恨歌》里的故事非常好。我是很偶然地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当然这个素材和后来的小说又有了很大的距离。当时留在我脑中的最简单的一个印象就是一个40年代的上海选美小姐在80年代被一个社会流氓给杀了。这非常非常吸引我, 这个脉络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距离非常遥远。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一个上海小姐她怎么会和一个流氓混迹在一起, 这就需要我做很多推理。其实小说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王安忆访谈) 王安忆只知道故事的结局, 要想把这个故事说的完整就必须经行推理了。王琦瑶由一个平民女孩成为一个上海小姐是需要有一些条件的, 于是作者虚构了要参加上海小姐之前的去片场的情节和去照相的情节, 从而推理出程先生这个重要人物, 要竞选就得有背景和财力的后盾, 所以又推出蒋丽莉这个人物做王琦瑶的同学, 至于李主任更是必要的人物, 因为必须有一个当权者垂青于她, 他才会进入上层社会, 至于王琦瑶为什麽会被社会青年杀死, 就必须让她走下坡路, 沦落到平民的境地, 所以在情节上要安排李主任死。李主任死后王琦瑶就得去避难, 于是又安排在避难时遇见阿二, 阿二对美的向往和对城市的向往也激起王琦瑶回上海的心。王琦瑶为什麽会被流氓杀害, 就得让王琦瑶年老之后生活在年轻人中间, 那么她就必须有一个女儿, 她必须是独身被杀的可能性才大, 所以才会在情节上安排王琦瑶和康明逊相爱不能结婚, 才会有一个私生女。可见《长恨歌》的情节是在逻辑上推理出来的, 而不是先验性的情节。

《长恨歌》的叙述策略。叙述在《长恨歌》中占有中心地位, 王安忆对叙述的重视远远大于描写, 可以说在《长恨歌》中几乎没有纯粹的静态的单纯描写, 即使偶尔出现几句, 描写也叙述化了。作者运用叙述性叙事与分析性叙事把小说写到底,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人物个性也不再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而是由文字叙述所包含的意蕴反映出来。小说中也没有人物的生活语言, 出现的仅仅是作家的转述语言, 并且彻底放弃了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 她写的对话是作为叙述来处理的, 作为叙述的一部分, 她的对话语言不讲究个性, 不在意对话的场面性, 她不赋予对话特别的内涵, 只是叙述事情的经过。王安忆在第六次作代会闭幕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长恨歌》是我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一个东西。用我自己的话来讲是我把一种叙述方式坚持到底了。”可以说《长恨歌》采用了一叙到底的方式。

二、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美学意义以及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在创作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樊篱, 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气息。尤其在叙述方式方面创造了叙述的神话, 因为没有一个作家能在一个长篇中把叙述进行到底, 是对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的一次反叛。但是一叙到底的叙述方式, 复述性叙事和分析性叙事贯穿整个文本, 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剥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顿悟、潜意识印照等审美快感, 缺乏咀嚼不尽的审美愉悦, 在某些地方容易给人冗长、拖沓、沉闷之感。抽象性人物和逻辑性情节更容易表现作者的心灵世界, 更能表现心灵世界的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小说中的抽象人物没有精神人格的独立化诉求, 缺乏精神主体性, 是非常物质化的人, 这种人物形象非常单薄, 是刘再复所说的“扁平人物”, 不立体, 不深刻。《长恨歌》采用逻辑性情节, 太注重情节的逻辑性了, 以致于她的逻辑性情节无力担当小说的精神功能, 从而使小说的精神世界趋于贫乏。在《长恨歌》中塑造的抽象人物流于概念化, 没有厚度, 不能让人反复咂摸, 产生回味悠长的效果。人物的经历只构成情节上的因果链, 不具备隐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作家》[j].1995年第10期.

王安忆《长恨歌》技术故障举隅 第4篇

王安忆喜用量词“一股”,并非始于也不止于《长恨歌》。喜用指的不是数量,而是指不该用也硬用。《长恨歌》共使用了六十八个“一股”,大致可分两类:

A.写客观

(1)它们其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有点“大风始于青萍之末”的意味。

(2)穹顶下有一股荒凉的气息扑面而来。

(3)这房间里有了一股欣欣向荣的气象。

(4)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

(5)尤其是在那种悠闲的下午,这叫声便传远,有一股殷切的味道。

(6)带了一股胸腔里的啸音,是哮喘的症状。

B.写主观

(7)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

(8)暗底里生畏的,却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动。

(9)早晨的揭开的花窗帘后面的半扇窗户,有一股等待的表情。

(10)不知从何而起的一股辛酸,一下子溢满了胸口。

(11)心里忽就有了一股陈年老事的感觉,是往下掉的。

(12)阿二心中突兀而起一股悲恸之情。

以上例句其实很难分清作者是用“一股”来定量主观还是客观,因为在量词“一股”后大都跟着主观性的修饰语。虽然六十八个“一股”散见于长篇的海洋,但对语言文字稍具敏感的读者,便会感觉它们“一股股”涌到眼前,原因就在这些“一股”大多可省,不可省的亦可改用其他量词,如例句(3)可改成“一派”,例句(4)可改为“一种”。小说中使用“一种”比“一股”高出六个。但“一种”不像“一股”那么具象,适用范围较大,因此也不引人注目,而“股”字较具象,搭配不好便不伦不类,比如“一股噬骨的感动”,改用“一阵”更妥。

小说中其他的“一股……”,下面用省略形式展示:

一股饥不择食的慌乱劲儿;一股失而复得般的激动和欢喜;一股因烦躁而起的凶蛮之气;一股隐隐的却勃勃的生气;一股同心协力的精神作用;一股朴素敦厚的享乐之风;一股临驾于一切的空气;一股无奈挣扎的表情;一股不祥的灾祸之气;一股稳熟亲近的气氛;一股如临深渊的心情;一股压抑着的心声;一股幽秘的气息;一股认真的悲怆;一股小女儿情态;一股挣扎与不屈;一股难言的凄婉;一股暗中的活跃;一股报复的痛快;一股娟秀之气;一股感人的意味;一股时代潮流;一股高贵气质;一股热闹劲;一股温煦;一股委屈;一股体贴;一股同情;一股惶惑;一股坚韧;一股快乐……

无论是客观事物还是主观感受,王安忆均以万能的“一股”对付之。这究竟是无意识的惰性使然,还是刻意为之?在王安忆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大量“一股”的类似用法。比如小说《妹头》出现三十六次“一股”,大都与《长恨歌》雷同,仅举不同的五例:一股嫌恶和羡慕夹杂的感受;一股轻灵的稚气;一股勃勃的兴致;一股疾疾的动力;一股忧伤。

其他作品中还有:一股含蓄的潮湿;一股空虚感;一股说不出的失望;一股绵密而柔和的沙沙声(《我爱比尔》);一股凄戚;一股温吞吞的河(《小鲍庄》);一股凶恶的念头;一股欢欣鼓舞的活力;一股无名的狂躁;一股说不出来的荒凉;一股抹不去的清静秀丽;一股预感;一股知觉;一股欲念;一股不安静的欲望(《小城之恋》)。

这些“零件”的罗列足以证明,条件反射般地使用“一股”,是王安忆不假思索的行文习惯。语言是作家风格的组成部分,但像王安忆这般沉醉于“一股快乐”之中,即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也绝不是好风格。真正的大作家都非常警惕自己的思维惯性,因为顺着惯性只能使思维不断滑入习惯的窠臼。精妙独到的词语频频亮相尚且令人气闷,何况出了技术故障的习惯用语反复现身,只能让人厌烦。词语不过是辞章的最基础部分,基础不良,作品的大厦无论建得多么宏伟壮观,哪怕暂时获得文学大奖也枉然,“史诗”得历史说了才算。

(二)

《长恨歌》首页仅十四行三百八十八个字,却有三个“……似的”句式,八个“……的”句式,还有二十一个“是……”句式。“是……”句式中最败坏阅读兴味的一类,第一页上竟然就有两句:

(13)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14)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

无论前一句的描述,还是后一句的暗喻,加上“的东西”三字,描述就变得不精确,暗喻也少了许多妙味。还有不少这类暗喻,如:

(15)鸽子是这无神论的城市里神一般的东西。

(16)人是灯影那样的东西。

(17)她们的花容月貌是这城市财富一样的东西。

(18)外乡人的衣服是羽衣霓裳,天边晚霞那样的东西。

有人批评王安忆太啰嗦,且不说内容的琐碎,仅这些句子的表达就够啰嗦,“是……的东西”既未增加思想内涵,也未增添语言色彩,全可视为句子的赘疣。

《长恨歌》中类似的程式化句式还有如下几种:

句式A“……里的一个……”:

(19)她们俩却是这漠然里的一个活跃。

(20)这也有些像置办嫁妆,是茫然的前途中的一个握在手。

(21)红盖头动了一下,抚着她的脸,是这一下午的紧张里的一个温柔。

“一个握在手”这种故意奇崛的单音节组词法,似乎故意要把读者的一口气噎住,呛你一下,奇而不妙。更有下面这样表达的:

(22)结婚礼服的白可是百感交集,有千万句话要说,终还是哑口无言,其实最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是善解里的善解。

(23)她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芍药样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谈阔论里的一个无言。在这不夜城里,要就是热闹,否则便是寂寞里的寂寞。

“寂寞里的寂寞”简直有点小儿无赖相。偶一为之还觉新鲜,一而再便有技穷之嫌。

句式B“……的样子”或“……的意思”:

(24)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

(25)屋脊连绵起伏,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样子。

(26)等待也是无名无由的等待,到头总是空的样子。

(27)场里的蛋饺肉丸上下翻滚,也是乐开花的样子。

(28)镜头里的世界是另一个,经过修改和制作,还有精华的意思。

(29)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

(30)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

(31)这城市的时尚,是带些埋头苦干的意思。

“……的样子”与“……的意思”在小说中出现多达一百四十次和一百零五次。“样子”太多,“意思”不明,比如“带些埋头苦干的意思”的时尚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究竟有什么意思?吊读者胃口是可以的,但吊胃口的应该是语言背后的精神意蕴,而非夹生且故障连连的表面文字。

句式C“……似的”。这是小说中更常用的一种句式,先看首页上的三句:

(32)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

(33)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

(34)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

这些句子读来别扭至极,除了蛇足“似的”,还有其他语病。例句(32)中有两个“那”,四个“几”,两个“几乎”;“看上去”与“几乎”、“似的”意思都相近;“是……的”常常可用可不用,而不用更简洁。《长恨歌》中类似的句子无数,举不胜举。例句(33)“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还违反了语法规则,“好像”即“好似”,与“似的”重复,用了“好像”或“像”,便不能再用“似的”,这是小学生也懂的常识;中间两句删去两字合二为一,“平直的光勾出轮廓”,比原句简明得多。

例句(34)“细工笔似的”是比喻,似乎无可非议。但比喻有多种,最常用也最初级的是明喻,“……似的”正是明喻句式。《长恨歌》多达二百七十七处的“……似的”,功能都是形容,近三分之一用了明喻。小说中也有不少暗喻,在此不拟讨论,既然最简单的明喻也用不好,复杂的暗喻就不必再探究了。好的比喻起码有两项标准,一是新鲜;一是妙味。《长恨歌》里新鲜的比喻极少,触目所见大都是比喻滥调:

(35)鼻子也是凉凉的,小狗似的。

(36)在那高大的穹顶之下,人变虚变小了,就像个小人国似的。

(37)万花筒似的景象都是从这里引发伸延出去。

(38)萨沙帮她脱下大衣,露出被毛衣裹紧的胸脯,两座小山似的。

(39)严家师母对了王琦瑶像有几百年的心里话,竹筒倒豆子似的。

或者是无甚妙味却又自我重复的:

(40)三轮车和轿车穿梭似的。

(41)人和事是像穿梭似的。

(42)拿自己整段的岁月,去做别人岁月的边角料似的。

(43)平安里的光和声是有些碎的,外面世界裁下的边角料似的。

(44)只有听见电话铃声,才可领会到“爱丽丝”的悸动不安,像那静河里的暗流似的。

(45)这城市再是夜,也有一些萌动的挣扎的光,河的暗流似的。

(46)薇薇就像踩高跷似的,将每一双皮鞋都套在脚上拖一圈。

(47)皮鞋的后跟,只顾高了,却不顾力学的原则,所以十有九又是歪的,踩高跷似的,颤颤巍巍。

或者是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乱比:

(48)这城市就像受过洗礼似的,有了平常心。

(49)“沪上淑媛”是平常心里的一点虚荣,安分守己中的一点风头主义,它像一桩善举似的。

(50)这城市所有的康乃馨都集中到了新仙林花园的前厅,康乃馨的舞池似的。

(51)留给他们自己相知相交的只有些缝隙了,打擦边球似的。

要么堆砌比喻,或者拉面一样抻拉过度,稀释了韵味:

(52)她们彼此都是闺阁岁月的一个标记,纪念碑似的东西;还是一个见证,能挽留时光似的。

(53)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半通不通的句子,全不顾语法修辞,胡乱搭配,叠床架屋。

例句(47)颠来倒去,不明白主语究竟是“皮鞋的后跟”,还是省略了的“皮鞋设计者”,或者是“颤颤巍巍”的穿鞋人。

例句(52)拖沓累赘,“纪念碑”原本就是“标记”和“见证”,大可不必“还是”。如果抽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只剩主谓宾就成了:

她们是标记,是东西,是见证,能挽留时光。

句子主干部分大而无当,空洞无物,《长恨歌》的叙述便只能倚仗华丽的修饰语。句式变来变去只是微调,“……的样子”、“……的意思”、“……似的”纯属同类变种,作者却还一味强调这三种句式,以为有什么不同。句式应隐蔽,正如小说结构要隐蔽,若句式的风头盖过了句子的内涵,就是喧宾夺主。

一本三百七十六页的书,读者若非与“似的”两字照面,就得与“样子”不断邂逅,与“意思”不停招呼,加上令人不适的“一股”,“是……,是……,还是……”的一唱三叹,“多……啊”的抒情。“歌”的效果是有了,不过是民歌小调,无法言传“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长恨”之意。王安忆对此居然毫无意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我觉得《长恨歌》是我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一个东西。用我自己的话来讲是我把一种叙述方式坚持到底了。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你写小说的第一句话就已经决定了你整个的叙述方式,有的叙述方式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不行了,要换另一种叙述方式,这样就有破绽了。这种叙述方式的特征就是一种华丽的、缜密的、在写实的基础上的一种夸张。”

叙述方式最终得用词语、句式、句式结构和小说整体结构等体现出来,王安忆所谓的“华丽”,在小说用词和句式结构中所体现的只是“华而不实”的修饰性“附丽”,假浪漫的排比,伪抒情的感叹,浅熟明喻的堆砌。这绝非华丽,而是糜费,也不是缜密工稳的写实,倒是词肥意瘠的夸张。

何况仅以“……似的”为例,这也绝不是《长恨歌》的独特之处,相同句式在《小鲍庄》中使用五十五次,频率略高。在《小城之恋》中出现一百零八次,比前两篇小说高出一倍。《长恨歌》与《小鲍庄》一写都市一写乡村,一长一短,风格迥异,写作时间也相差十年之久,“似的”句式出现率却几乎相同。这就足可说明,十多年间王安忆一直在不自觉地使用这一句式,在明喻的使用上毫无进步。如果说不自觉地滥用量词“一股”是缺乏语言敏感,那么无意识地大量使用“……似的”句式,便是文学基本素养的匮乏。王安忆虽然明白了“艺术是创造”,但不明白创造首先要从一个小小的比喻开始,因为正是那位让她明白“创造论”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比喻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天才的标志。

(三)

《长恨歌》第二部“外婆”和“上海”两节中,分别有如下两段:

(54)这红是亘古不变的世界的一转瞬,也是衬托那亘古的,是逝去再来,循回不已,为那亘古添砖加瓦,是设色那样的技法。

(55)邬桥的真实和虚空,邬桥的情和理,灵和肉,全在这水碓声中,它是恒古的声音。昆山调也是恒古的声音,老大是恒古的人。

查遍词典都无“恒古”一词,这显然是王安忆的自铸伟词!她不愿重复使用“亘古”,而求变为“恒古”,这一字之变即可窥见其创作焦虑。她也明白产量不是一切,要继续写下去,只有求变,哪怕变个词也好,可惜变得不甚高明。作为固定词汇,“亘古”是亘古如斯的,而“恒古”是亘古未有的。其实常用词完全够用来写小说,自铸伟词,必得“伟”才有理由铸,王安忆的自造词汇,如“倾说”、“人意阑珊”、“罄售一空”、“失不再来”、“冥灭”、“于无声处听真言”等,还不如现成词,起码能看个明白。

除了生编乱造词语,王安忆的遣词造句也每每令人费解——

(56)……叫声此起彼伏,惟有那女人是个不动弹。

(57)课余的生活又回到老样子,而老样子里面又是有一点新的被剥夺。

(58)陌生人是不必相互躲的,她们却有些躲。

(59)这一刻的静由不得人寂寞心来,还疲惫心来,一天已到了尾声,却还有个未完成。

(60)任凭乾坤颠倒,总是在人头顶上的一个无边无际。

(61)那大红灯笼虽不是对着她来的,可洋洋喜气却是有主也没主的。

(62)他建议红是粉红,和王琦瑶的妩媚,做成一个娇嫩的艳。

(63)她一次比一次有轰动。

(64)要说她才是舞会的心呢!别看她是今晚上惟一的不跳,却是舞会的真谛,这真谛就是缅怀。

(65)他的眼睛从窗户望出去,是对面人家的窗口,关着窗,不知藏着些什么,他想,那大约是罗曼蒂克的底蕴一般的东西。他在房间里慢慢地走动,听见脚下地板松动的嘎嘎声,也是底蕴。

不必上升到何等高度来求全责备,仅从这些语言零件的拆解结果,就可看出王安忆的创作态度很成问题。语言是小说基本层面的要求,王安忆渴望“语不惊人死不休”,却也不该如此“惊人”——

《长恨歌》首句:

(66)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这一错误后文还有,已是第五版第十九次印刷了,这一别字还没见改过来,看来不是排版问题。向往“至高”没什么不对,但“制高点”需一级级拾阶而上才可能到达,性急不得。

《长恨歌》尾句:

(67)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

《长恨歌》王安忆 第5篇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1995年发表于《钟山》杂志,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且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本书中,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内容梗概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王安忆长恨歌课件 第6篇

王安忆《长恨歌》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

教学设计说明

华夏民族是一个善感的民族。在落花流水中我们感慨逝去的年华;在清风明月间我们悲吟难酬的壮志;在消逝与永恒里我们咏叹生命的长恨。古人习惯于在诗歌中寻找这存在的声音,而今人亦可在小说中聆听到同样的悲鸣。

《长恨歌》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屋檐上四处张望的鸽子、里弄间咿咿呀呀的留声机、阁楼上垂着流苏的碎花窗帘,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从文中流淌出来,那是历史的跫音,又似上海的情怀。

选择《长恨歌》是因为有感于这种怀旧情绪。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选好的作品,无疑是教学的捷径。选择小说一是因为它更直观可感,二是因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具有诗的魅力,而《长恨歌》正是这样的作品。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情、人性,让学生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历炼自己的人生。

课堂实录

导语:

这里有华丽的旗袍、洁白的鸽子、潮湿的空气、连绵的雨、繁华的夜。上海的里弄走出了王琦瑶,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今天让我们随王安忆女士的笔走入上海这座城市,走入上海的故事,共同来吟唱《长恨歌》。

我知道班级已经有几位同学读过这篇作品,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完成表格的填写,让我们共同来熟悉故事。

(多媒体展示表格)

时 间 地 点 女 主角 男 主 角 关系 礼物
  上海闺阁 王琦瑶     纯真的爱
  李 主 任    
解放 后   康 明 逊 女儿的父亲  
    真诚的帮助
八 十 年 代 平 安 里   女儿的朋友  
长 脚    

学生:作品的开始时间是四十年代。

学生:王琦瑶的一生始终在上海度过。从闺阁走出,来到爱丽丝公寓,再走进平安里,最终消亡在平安里摇曳的灯光下。

学生:我认为将“纯真的爱”和“真诚的帮助”作为礼物送给王琦瑶的人是程先生。他也是作品中唯一懂得爱的人。

教师:你的分析很透彻。

学生:80年代出现在王琦瑶生命中的男人是老克腊。王琦瑶爱上了自己女儿的朋友,甚至为了挽留他的爱想把自己珍藏的一匣黄金送给他,因此我认为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一种对爱情的幻想,很美,但也很残酷。

教师:是啊,她只是被短暂的幸福迷了眼,她只是有些虚荣有些轻浮,经不住虚幻美的诱惑,于是现实狠狠的给了她一巴掌。

学生:作为女儿的朋友的长脚他与王琦瑶的关系很简单,为了那盒黄金,他勒死了王琦瑶,所以他与王琦瑶的关系应该填生命终结者。(笑)

学生:我不同意,我认为杀死王琦瑶的是她自己,长脚只是一个执行者罢了。

教师:读书就要有个性的见解,很好。

学生:李主任是王琦瑶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作为上海要员的他如果不保养王琦瑶,那么也许王琦瑶就嫁给了程先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平凡女人了,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残酷的命运。

学生:我来说说康明逊,在作品中他是真正与王琦瑶两情相悦的男人,他是王琦瑶女儿的父亲,可是他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人,他爱却不敢承担责任,相反王琦瑶却比他更勇敢,没有怨恨,一个人抚养女儿。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既是一个女儿,也可以说是人性的自私。

教师:在《长恨歌》中,她就这样信步而来,带着少女的青涩,一脚踏进了诱惑的世界,站在本不属于她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注定是悲剧的戏。李主任也好,程先生也好,结局就只有残酷。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你给它以浮华与虚荣,它便还给你空虚与坎坷。

教师:大家谈得很精彩,让我们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有了大体的认识,那么这节选修课让我们共同去体味这部出色的作品吧!

关于作者:

提问:请同学们以关键词的形式介绍作者?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上海” 王安忆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定居上海。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事写作至今。她几乎一直生活在上海,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上海色彩。我还看过她的《启蒙时代》,也是以上海为背景的,所以我认为王安忆有“上海情结”

教师:你说得很好,就象贾平凹有商州情结、陈忠实有陕西情结、迟子建有鄂温春情结一样,对乡土的热爱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有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我记得有关的评论是这样说的“在王安忆的这一系列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内在的舒缓和从容” 。我觉得那是一种女性的气度。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母亲”。 她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所以我觉得在文学修养上王安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她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教师:你的意思是“虎父无犬子”吧(学生笑), 确实王安忆对文字的敏感是产生于婴儿期的,那对文字特有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使她的作品多了一分华丽与圆润,也使她成为当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茅盾文学奖”。它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所有获奖作品的艺术水平都很高,《长恨歌》是第五届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教师:大家对王安忆的认识很全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投影展示: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抒写了一位四十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软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教师:这段颁奖词肯定了王安忆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就从“上海”和“女性”两个角度来阅读作品的选断《围炉夜话》,寻找上海的“蕊子”!

提问:请大家默读作品找出文中体现上海特色的语句!

学生:(读原文)严师母无限感慨的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上海是一个精致的城市,它的审美倾向就是华丽,所以上海人关注精致的生活,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服装的重视,小海作家张海玲不是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子嘛,将生活比作服装,这也许是上海的特色吧。

老师:精致、理性、冷静是人们历来对上海人的文化品味的定位。

学生:(读原文)他们的白天都是打发过去的,夜晚是悉心过的。

上海有夜都之称,相信“夜上海”这个名称大家一定不陌生,霓灯初上,歌舞升平是上海的一种怀旧情绪。这段故事发生在1957年,此时,上海也失去了旧有的繁华之夜,但悉心的.过夜生活,这到底是上海的文化气息。

学生:刚才姜珊的回答提醒了我,文本一开头写到“这是1957年的冬天”。1957年冬天也就是说快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代了,此时中国的政治可以说如火如荼,可是小屋中的几个人却只关心零食、衣服,说着“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挑棚子”“九连环”“七巧板”,这些都体现上海小市民的自私与封闭。我认为王安忆在以一种平静而琐碎的口吻,陈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底子,它隐约透露出一种担忧,一种批判。

老师:你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没有忘记情节所处的时代背景,这说明你是一个会读小说的人。人是不可能离开她所处的历史背景而独立存在的。

学生:文中出现了很多食品,如“糖年糕,炒春卷,核桃仁,炒栗子,糯米圆子,酒酿。它们都是甜食,这也体现了上海的特色。我读过汪增祺先生的散文集《五味 》,正如汪先生说,饮食也是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体现了不同人情风味。

学生:(读原文)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想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

在一个将“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竟然认为穿衣比吃饭更重要,我想也只有上海才会生成这样的怪胎。

教师:鲁迅《上海的少女》写到,“在上海生活……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老师:大家谈得都很到位,作者在“围炉夜话”这一情节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王琦瑶的小圈里的人交谈的内容,但她其实却比直接的记叙告诉了读者更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静水流深,雪落无声的境界吧。

提问:《长恨歌》中有大量这样的文字写弄堂、流言、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平安里,这些上海的标签构建了故事的风骨,那么这细碎的描写是闲笔吗?

学生:我觉得作者的设计是刻意的,那一曲长恨歌,必须在上海的弄堂中悄然响起,也必须结束在弄堂里摇曳的灯光下。它对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学生:我也认同宋爽的观点。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是一道浮华与荒凉交织的世界。弄堂、流言、留声机,爱丽丝公寓、华服、钻石…..开场大篇幅的叙写上海的真实生活,将王琦瑶的出场常渲染成惊艳,仿佛上海的全部美与丑在此距焦。

学生:我想王安忆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向读者揭示“为何上海会是个如此令人着迷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世界,这里是一个衣香鬓影的温柔乡。上海滩是是滩,它的文化特质就是开放,它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消融一切,高尚的、真诚的、卑微的,肮脏的、被黄浦江的浪头,激碎在岸边。它的魅力是它的纸醉金迷,是它隐藏着神秘弄堂,更是抑郁复杂的人心和繁杂的生活。

老师:人是特殊环境中的人物,这是小说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学生:我认为文章中关于上海特色的介绍其实也是在交待本文的文化背景。一个关注面子比关注里子更多的地方,才会产生这么多光怪陆离的人!表现波澜不惊的王琦瑶,每天来混吃食却又人骨子里瞧不起严师母、王琦瑶这群人的混血儿“萨沙”等,这些怪胎出生在上海滩,是如此的恰当,甚至是很和谐的。

老师:你的观点很好,老师也认为环境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

刚才大家一致认为文中对上海文化特色交待是极其重要的!就像巴黎圣母院之于扎西莫多,沙皇统治时代之于安娜卡列尼娜。环境、文化、心理造就了一篇成功的小说,读《长恨歌》我们不仅感慨于故事,那种关于上海的苍凉与落寞时时敲击着我们的心。

提问:将历史、城市作为作品的底色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那么你觉得《长恨歌》还有那些突出的艺术特色呢?

学生:我认为王安忆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即苍凉。苍凉的爱情,每一个给王琦瑶的爱情幻想的男人最后带给她的都是残酷。里弄里的风景是黯淡、氤氲的,人物的命运是在无望中挣扎,上海的女子把眉毛涂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然后把泪掩藏。

老师:张爱玲说,执子之手是最悲哀不过的诗句,因为牵手之后便是放手。苍凉和寂寞是繁华的上海女子真正的“底子”。

学生:王安忆则是冷酷的,《长恨歌》中没有爱情。李主任对王琦瑶是一种占有的欲望,康明逊、长脚体现了男人的猎艳心理,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痴迷则更多是一种对不可能得到的事物的不甘心态。所以王琦瑶不会幸福,必将走向死亡。

教师:你的视角很新颖,你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学生:我想谈谈语言特色。作品中的语言多用对比和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营在造氛围。(读原文)“在后弄的黑洞洞的窗户里,不知哪个就嵌着这样纯洁无瑕的梦,这就像尘嚣之上的一片浮云,恍饶而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还是一夜复一夜的”。 “黑洞洞的窗户”,“纯洁无瑕的梦”,“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的云”,这样的文字大量地出现在小说中,意味深远。平安里、闺阁、里弄、流言、摇曳的灯光,这些意象始终回荡在《长恨歌》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王安忆运用了纯叙述的语言风格。我们节选部分的文字只有一句对话,其他的文字即使是人物的语言也是一个人的独白,如(读原文82页,最后一段,略)。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

学生:王安忆作品风格是精雕细琢的华丽。她不同于男性作家如鲁迅的犀利,她们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温情,即使是批判,也能从文字的间隙中寻找她深沉的爱。

学生:我觉得王安忆的《长恨歌》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生活的片段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黯淡的意象层层堆积,我们就这样被她轻易地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我觉得王安忆的小说也有这种感觉,表面平淡,低色却是荒凉。

教师:李碧华评价张爱玲时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这样一位女子。那么听了你的评价,我想说文坛不会寂寞,这样的女子不只一位。赋予荒凉以色彩,只有这样的女子能达到此种艺术境界。

自五四运动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风格迥异,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训练,请大家以“我喜欢——————,我亦欣赏————。”为形式仿句,谈谈你喜欢的其他女作家与王安忆的风格差异。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繁复,我亦欣赏冰心的淡雅。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对于爱情的冷静和透彻分析,我亦欣赏三毛的为爱走天涯。

学生:我喜欢安意如的古典情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忆,我亦欣赏王安忆的上海情结,《长恨歌》歌不尽哀伤的无奈。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真实,我亦欣赏林徽音的温暖。

学生:我喜欢萧红的自然天成,我亦欣赏王安忆的精雕细啄。

有人说比较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更坚信这句话了,鉴于时间有限,很多同学还没有发表看法,那么让我们课下以作业的形式继续交流吧。

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文学短评《我谈《<长恨歌>》

结语:

将人文关怀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透过故事,解析历史进程,细腻而又不失大气,王安忆用《长恨歌》再次诠释了经典的内涵。希望同学们课后用心再去读《长恨歌》,有更多的收获。

感想

文学是浩瀚的海,多想有一日驾一叶扁舟,携二三知己,提清酒一壶,穿行于唐风汉雨之间,观诗之壮美,品词之妩媚,悟人生之真谛。

今天,选修课的设置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翻开教材,扑面而来的有古韵悠悠的经典名著,有至情至深的纯美诗歌,有质朴厚重的历史散文,有动人心魄的优秀小说,甚至有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文学的殿堂原来如此宽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选修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选修课正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为所有的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

王安忆长恨歌书评 第7篇

王安忆中期作品的杰出之作《长恨歌》中,女主角王琦瑶在前往当铺的路上偶遇十二年未见的程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人物摄影师陈先生给王琦瑶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了杂志,之后她赢得了上海小姐选美比赛第三名——她生命中的一个小巅峰。他们再度重逢,已是20世纪60年代。悲剧和不幸的浪漫主义让王琦瑶声名扫地;她怀上了情人的孩子,却拒绝透露对方的身份。当时的食品短缺让很多人难以为继,程先生出于同情,邀请王共进一顿有米有肉的简单午餐。在他的公寓里,“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她看到内在的小世界几乎没有变化,那个小房间好像被装入了时间的密封舱。„王琦瑶没能理解,正是这个神秘不变的小世界,成了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的一张底根”。

这些观察可以成为这部美妙小说的题词,在诸多主题中,小说考虑的是什么能够持久,什么能够保持不变——什么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流逝,又是什么会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屈服。本书的时间跨度始于1945年,终于40年之后,这一点以及内容方面对女性生活的关注,都可以看成对张戎《野天鹅》的追忆,后者的作品是对她的家庭在那个时代遭受的痛楚的回忆录。但事实上,两部小说却完全不同。 小说中,上海独特而神秘的弄堂和她的市民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为诸多诗意的描绘提供了场景,正如这段少女卧房的描绘“一切都可能发生,即使忧愁都是喧哗吵闹的。下雨时,雨点在窗上写下‘忧愁’两个字。弄堂后巷里的迷雾也模棱两可地令人忧郁„” 对于渴望逃离这些空间的少女而言,历史也经过了时尚透镜的过滤。

共产党的到来让蓝色的“解放装”代替了她们精致的绣花旗袍;然而,当服装店在林荫大道上开业,购物的热情在人群中传染,王琦瑶的女儿和女儿的同学敏锐追逐“街头最热门的时尚”时,我们知道,一个更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启了。与此同时,这个城市已经变得令人几乎难以辨认。到最后一章,老上海已经成了一个受污染的现代都会,弄堂的迷宫蒙上了丑陋的高层建筑的阴影。 形成对比的是,小说的角色,或是或非,都有一种独特不变的特质,不光超然于历史的教训之外,也丝毫不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多少强制的“解放”都无法让王琦瑶的邻居超越他们的谈话,无法让他们原谅王琦瑶和有钱有权的李主任在一起的罪恶。王琦瑶的闺中好友蒋莉莉成为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之后,穿上了军装,努力用自我训练替代原先的自我放纵。她年轻时的“舞风弄月被钢铁般的觉醒和无私的牺牲言语所替代。”蒋莉莉仍然仰慕温文尔雅的程先生,可程先生的心却在给王琦瑶拍过照片之后就永远地属于了后者。

最后,是王琦瑶,承受了最多,却改变地最少,正是王安忆对女主角复杂而敏锐地描述最好地展现了她小说家的.天赋。迈克尔•贝里和苏珊•张•伊根优雅的翻译中,只有少数被不和谐的美式俚语破坏,有助于我们了解,王安忆何以成为华语世界最受好评的作家之一。

尽管有人告诉我们,王安忆的女主角无时不刻不在思考、感受,她的本质特点对我们来说却很明显——只要我们观察到在其一生中不断出现的模式就能发现。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三角关系之中,无法看到在过程中她造成的痛苦,尽管处世分寸得体,却没能充分理解他人情感的炽热激烈。

小说尤其敏锐地阐释了女性友谊的主题,什么让女孩和女人们在一起,又是什么让她们分开。王琦瑶对女儿的爱甚至不如对女儿最好的朋友,后者与生俱来的自如的时尚感唤醒了王琦瑶年轻时的魅力。

当王琦瑶终于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自己激发的男人对她的热情之后,却为时晚矣,她已伤害他们太深,以至于身边的男人没有选择,只能离开她。但尽管有种种不是,她却从未无情过。作为一个异常美丽却平凡的女人,她太容易在时尚、财富和欢愉面前盲目,而认识忠诚和仁慈的价值却太过缓慢。当《长恨歌》归于暴力、忧郁、悲伤的恰当结尾时,读者或许可以感到对小说中逝去时光普鲁斯特式的怀念,萦绕于王琦瑶心头的忧伤,弥漫在迷人的、几乎消失殆尽的上海弄堂的悲伤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

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

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 第8篇

关键词:长恨歌,情节,叙事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女作家中一位比较高产而且风格多变的作家。《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 曾获矛盾文学奖, 讲述了旧式女子王琦瑶与大上海的故事。小说在2005年被香港导演关锦鹏改编成电影, 电影版《长恨歌》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在一个多小时的影像世界里呈现。影片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并成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在众多对情节的评论中, E.M.福斯特的定义是最有权威的。“‘国王死了, 然后王后也死了’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 王后也因为悲痛而死’这是一个情节。时间顺序呈现出来了, 但是却被因果关系掩蔽。” (福斯特, 1974:87) 乔治.布鲁斯特指出小说可以很长但是电影必须精炼。小说的读者可以自由的支配他们的阅读时间, 而电影观众的观看时间必须由放映机的放映速度来决定。电影的特点决定了其结构和。

结构——情节的大致设计

小说与电影的主要情节是相似的。小说分为了三个部分, 四十四节, 为我们展示了从40年代的旧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王琦瑶的人生悲剧历程。她的一生与程先生、李主任、阿二、康明逊和萨沙等人发生一系列的情感纠葛, 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理想爱情的归宿。她漫漫一生经历了旧中国的解体、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几个重要时期, 但她始终生活在旧上海繁华的旧梦中, 一生充满了孤独和悔恨, 最后死于他杀, 空留一曲绵绵不绝的长恨歌。电影版的《长恨歌》一共用了一小时49分钟的时间, 主线和小说是一致的, 都是描写王琦瑶悲剧的一生, 但是里面很多故事情节和原文本无从对应, 包括人物角色也有较大改编色彩。电影比不上文字的绵密与诗性, 导演片段的采撷了小说中的经典情节, 通过华丽的画面跳跃的再现他眼中的上海风情。

电影中的情节简化

由于电影的放映时间有限, 整个故事的内容和发展都必须被剪辑和删减。大致说来, 改编的电影简化了很多原小说中的事件和情节, 一些角色也被简单化。

在小说里面, 作者用了九节的文字来描述其女儿薇薇长大、读书、交朋友、谈恋爱到结婚、然后去美国的过程, 为我们详细展示了薇薇这个人物的特点及经历, 在描写薇薇的同时, 这些细致的描写也是从侧面让读者更加了解主人翁王琦瑶在养育女儿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情况, 加深了对人物的刻画与理解。而在电影里面, 由于放映时间的有限性, 对于薇薇的出生到成长然后结婚去美国只用了短短几个画面, 这样情节的删减让我们对薇薇的了解也很有限。同样的作用也在刻画萨沙、老克腊以及长脚这些角色身上体现。而在电影里面, 由于没有小说里面故事情节的鲜明刻画与推动, 王琦瑶的突然被他杀就显得比较突兀, 绝代佳人就这样的香消玉损, 让人惋惜不已。

电影里一些角色的缺失

“情节”这个词语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他认为, “角色是由行动和情节来决定的”。情节比角色更重要。角色仅仅是为了情节发展而存在的。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的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小说和电影里面不同的情节。同样的, 小说和电影里面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因为他们只是不同情节的代表。小说里的一些角色在电影里的缺失可以验证这一点。

小说里面的很多角色在电影里面都被删减了, 例如阿二、萨沙、老克腊以及严家师母, 在小说里面, 当王琦瑶搬出爱丽丝公寓后, 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 其间遇到了阿二这个小伙子, 并与之发生一段微妙的没有结果的感情, 在电影里这段插曲被完全省略了。而小说里的萨沙和康明逊在电影里面却被合为了一个人, 也就是孩子他爹, 包括严家师母这个角色, 在小说里也算王琦瑶后半身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在电影这个角色也是完全没有的。总之, 小说家可以逐步的延长叙事, 读者阅读的时间也可以无限延长, 因此小说家可以自由的展示小说里的角色。但是电影艺术在有限的展示时间里就需要速度和效率了。过多的情节和角色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因此叙事就必须简单, 线索也必须清晰, 发展要紧致。另外, 电影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影角色不能和小说角色一样复杂, 尤其是配角。

综上所述, 电影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方面比小说略胜一筹, 但是在开掘思想和感情, 表现复杂的主观人物关系方面却又难与小说媲美。所以说, 这里并不存在某一手段更“高级”的问题。小说和电影各有特点, 都可以充分表现坐着的主观意图, 也都有能力达到伟大艺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宋家玲.《影视叙事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长恨歌 (王安忆小说) 第9篇

关键词:女性意识;叙述视角;日常生活;性格特征;命运

一、女性化的叙述视角

《长恨歌》中王琦瑶与不同的男性之间发生的不同的感情经历,正是她这一生纷繁琐碎生活的缩影。而这样一部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作为故事主角贯穿全书始终的作品,其中必然有意或无意地包含着某种女性意识,斯帕克斯认为:“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身份使得她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种有别于其他男性作家的独特倾向。本文就从叙述视角、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三个方面来对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加以分析。

(一)女性叙事视角切入的“全知全能视角”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采用的是“全知全能视角”。虽然看起来作家对全局都有一个客观、冷静和理性的把握,但读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本书的真正叙述视角是从女主人公王琦瑶展开来的。全书的故事内容都紧密地围绕着王琦瑶展开,故事线索简单清晰,而对王琦瑶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跨越了四十年时间,从旧社会一路走来的优雅女性形象。而书中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那些在不同时期陪伴在王琦瑶身边的女性,从她们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女性化的叙述视角带来的独特感受。

作为从上海的弄堂里走出来的最普通人家的女孩子,王琦瑶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这从书中对上海弄堂生活描写的繁复和对上流社会生活的一笔带过之间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作家虽然没有在叙述中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但笔下都是王琦瑶所看见的世界。而读者则像是书中频频提及的“鸽子”,“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全知全能的是读者,作家则是始终站在王琦瑶的身后来观察生活。

(二)女性叙述视角的影响

从整部作品来看,男性角色的重要性显然要略低于女性角色,王安忆认为“人类关系其实充满了装饰性的对称感,这种对称感最为自然的具体体现,大约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 ,但显然在这部作品中,她对女性的观照要比男性多了很多细节性的内容,同时以其自身的情感经验融入到女性角色的情感体验当中,从而使得作品的叙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女性化。

女性化的叙述视角,一方面能够更为真切地展现出女性在面对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与其他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作品相区分,使得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叙述更加精致细腻,不落俗套。而在那些宏大叙事的作品中往往被家刻意忽略掉的细节,则成为女性化叙述视角下观察的绝佳对象,并借由这些看似是细枝末节的内容联系、发展成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其中寄寓着对女性生活、命运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和探索。

二、平淡叙述中见女性生活的全貌

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几乎没有截取任何社会、政治生活的大事件来作为故事内容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第二部中涉及到“文革”的内容,也只用程先生的自杀事件来一笔带过,仅仅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全书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平心静气地讲述一个普通女性的平凡生活,而王琦瑶的生活也正是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生活的缩影,在这种平静的叙述中,甚至还或多或少地寄寓了一点对于女性命运和人生出路的思考。

《长恨歌》的故事开始于四十年代战争结束后的上海,与其他以这一时期作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不同,书中并没有对战争和炮火下的人们进行描写,而只是一笔带过地提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孤岛”岁月。少女时代的王琦瑶则是以非常普通的弄堂女孩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这城市里乃至这世界上到处都是王琦瑶,人人都可以是王琦瑶。在作品的第一部中,最高潮的部分不过是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而成为了“三小姐”,此后出现的李主任可以说是一个与政治紧密相关的人物,而作家并没有从借由李主任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当时国共内战的大背景上去,而是更加细腻地对住进了爱丽丝公寓的王琦瑶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刻画。

(一)女性视角的多角度阐释

《长恨歌》中对于这一时期的生活主要靠着平安里的两个家庭来表现,即独居的王琦瑶和严家师母,最多加上康明逊(毛毛娘舅)和他的朋友萨沙。这一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就是他们四人聚会打牌的场景,这场景又实实在在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普通至极的画面。然而从王琦瑶们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来看,又不难看出他们内心的一种不安情绪,严家师母虽然对麻将牌表现出深切的怀恋,可刚开始加入牌局的时候却也是小心翼翼。在作品的第二部中,只有程先生的死较为直接地触及到那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但作家同样没有借由这一事件就转而将注意力放在政治生活中,在这样个人化的生活中,七十年代也悄然流逝。到了第三部中,读者对书中描写的日常生活就更有一丝亲切感,“……变粗鲁了,马路上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说脏话的人,还有随地吐痰的人”,“这城市变得有些暴雨急风似的,原先的优雅一扫而空,乘车,买东西,洗澡,理发,都是人挤成一堆,争先恐后的。谩骂和斗殴时有发生,这情景简直惊心动魄”。“上海这地场从来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大都没有正式职业,但吃喝穿戴却一律是上乘”。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改变的年代。

(二)在责任感的追问中探讨女性的力量

王安忆没有鲜明的女权思想,但她在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女人比男人更成熟更坚强,有着超过男人的力量和才华,在《长恨歌》中就表现出一种潜在的以女性为中心的思想,并通过王琦瑶的形象表现出来,而在这种不同的比照中,我们不难看出,《长恨歌》所塑造的正是这种成熟坚强的女性形象。

书中出现在王琦瑶身边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在这些男性形象中,除了李主任以其高高在上的权势和对女性心理的准确把握,曾让王琦瑶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以外,其余则多是些平庸之极的男子。《长恨歌》中,是一系列各有特点却又有其共性的男性角色。最初对王琦瑶产生感情的是开照相馆的程先生。而程先生本人在面对王琦瑶时也一度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程先生甚至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程先生是如此文弱不堪而又带着一丝旧式文人的优雅。进入五十年代以后的程先生依然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当他内心重新燃起了对王琦瑶的爱慕之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怀上了“来路不明”的孩子。可以说程先生在对王琦瑶的感情上是认真的,也是失败的。

作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一扫以往作家“重男轻女”的创作倾向,通过对一个上海平凡女子王琦瑶一生命运的讲述,抒写出这样一种女性:一直往前走,不向生活妥协,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建立起一个属于女性心灵的、情感的世界,突出女性意识,让女性的心灵空间自由地抒发,体现出作者的文学理想。总之,王安忆以一种客观的眼光观察、反映、思考着置身其中的世界,以女性自身的敏感性表達着自己的女性观,乃至对男性世界的认知,执着地探寻中国女性的命运以及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

参考文献:

[1]陈希.人生、命运、根源:《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浅析[J].文学评论,2012.4.

[2]王春荣.新女性文学论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3]李玲.以女性风趣阉割女性主体性[J].世界中国.

[4]吕颖.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长恨歌》解读[J].当代评论,2006.11.

[5]卢月风.论《长恨歌》中女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上一篇:学生入党志愿书格式下一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