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2024-05-18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精选8篇)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第1篇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本课题是区级课题。近一年来,在盟、县的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不断促进课题研究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课题组每位教师明确自己在课题中所承担的任务,在教学中自我把握、批判反思。教研组内定期研讨、及时总结,注重资料的形成。在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中,努力做到“读书、实践、写作”三个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反思性教学、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五条途径相结合,构建“课题组——教研组——教师”的科研网络,初步形成“人人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2010年3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课题组以卢校长为主要领导,课题组制定了规范的便于操作的课题实施方案,依照方案要求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把课题研究纳入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议事日程,做到“月月讲课题,周周议课题”。

我校初中部现阶段共有32个班级,人数共有1500人。2010年3月——2010年9对课题实施一个多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改进精读课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010年12月下旬课题组组织教师收集有关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资料,利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学习先进经验,并把收集的有关资料编辑成册。

2010年12月下旬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先后由王小华老师举行《孤独之旅》公开课、孙艳青老师举行《杨修之死》研讨课。

2010年12月课题组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实验班教师对本学期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利用寒假每人撰写1篇教学案例。课题组撰写阶段性小结。

三、研究成效

通过对本课题半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精读课文学习方略的研究,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阅读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

2、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力的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往课间、自习课,学生或聊天,或做一些自己加量的习题。现在,学生一旦完成作业,能主动拿出各种杂志或名作来读,甚至有些学生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读完自己的,再主动去借着读或换书读。

四、反思与努力方向

1、初中生由于学习时间比较近,学习压力比较重,阅读的语文活动还不够丰富多彩,今后争取多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把学生自主阅读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与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联系更紧密些,阅读与作文相结合,充分为作文服务。

3、引入个性化的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寻求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实施标准多元而不唯

一、要求中肯而不过高、方法多样而不单

一、处置灵活而不呆板、注重阅读过程而不仅仅重视阅读效果、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一部分的评价。

4、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突泉三中语文课题组

2010年12月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第2篇

一、藤野先生(鲁迅)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2、(1).选段1-3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只不过,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的情感。“这样”指代“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标致”你怎么理解?

(4).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2、(1)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2)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3)“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4)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二、《我的母亲》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课文6-7段),完成第1到第3题。(6分)

1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的眼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评析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6分)1.(2分,两个方面各1分)“严格的管束和深沉的爱护。”或“教之严,爱之慈。”2.(2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答“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给1分。3.(2分)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爱戴、感激和敬爱之情。4.善良 宽容 慈祥 温和 正直 严厉;5严格,有时过于严厉。但严中有慈。

三、《我的第一本书》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四、《雪》阅读“朔方的雪”的片段(课文4-6段),回答问题:(课后一二题)

1、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对北方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都是作者所写的诗句,最能体现“朔方的雪”精神的一项是()A、两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C、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你认为作者的人格更像哪一种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朔方的雪

1、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2、孤独、奔放,从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和“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中可看出。

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4、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

5、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6、(B)

五、《海燕》<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1、试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

2、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3、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答:

4、“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5、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答:

②“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答:

6、“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7、“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海燕》

1、这首散文诗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式,热情洋溢的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2、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这样写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3、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4、拟人。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5、①“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②“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6、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7、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六、《敬畏自然》课文的1-3段

1、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

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3、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5、第一段画线句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6、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答案:

1、征服自然

2、敬畏自然

3、“狂妄的表现”是指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窃笑的依据是:(1)人类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为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4、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改后没有原句语气强烈。

5、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一片森林:人类的智慧就是一棵小树。

6、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都是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同样也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七《喂-出来》见智大课内阅读题目

八、《云南的歌会》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4、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2、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

3、“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4、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海底两万里》相关练习

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3、()是一名()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的体现。

4、《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国人。

5、阿龙纳斯的仆人叫(),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鱼叉手之王”指的是()。

6、鲸鱼用()进行呼吸,《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叫()。

7、潜艇的主人是(),他会说()种语言,分别是()。

8、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做的。

9、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有()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万法郎。

10、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

《名人传》相关练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7、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读《 》(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8、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9、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

10、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11、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

12、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3、《贝多芬传》还附有:()。

14、“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5、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6、“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17、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海底两万里》参考答案

1、《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

2、(诺第留斯)(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3、(尼摩船长)(反抗压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

4、(儒勒•凡尔纳),(法)

5、(康塞尔)(《海底的秘密》),(尼德•兰)。

6、(肺)(鹦鹉螺号)。

7、(尼摩船长),(四)(法、德、英、拉丁)。

8(大叶藻)(贝壳类的足丝)(鲸的触须)(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9、(12000)册,(200)

10、(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鹅掌菜)

《名人传》参考答案答案:

1、(罗曼•罗兰)。

2、(德(贝多芬)、(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俄)(列夫•托尔斯泰

3、(《约翰、克里斯朵夫》)

4、(《第九交响曲》

5、(《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贝多芬)

7、示例:读《名人传》,我了解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8、答案: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9、(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答案]: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0、(“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11、(《大为》)。

12、(《胜利者》)

13、(医嘱、书信集、和思想集)。

14、(托尔斯泰)

15(米开朗琪罗)

16、(贝多芬)

语文精读课文教法探讨 第3篇

一、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要转变观念, 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 大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真的很重要,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偏离了对“读”的理解, 一味地让学生读, 坚信“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放手让学生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读, 忽视了对学生读书做要求, 忽视了在学生读中加以指导, 忽视了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指导的, 这些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培养的。

那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的能力呢?

1、要练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等各种方式的朗读, 带着目的读, 带着问题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传情。

2、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

力,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能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读完一篇文章, 要能概括文章写了些什么, 我们要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尊重文本, 同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 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的体验, 能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

二、要重视学生的积累。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能力不强, 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 语言积累不多。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 而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范本, 都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在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少”指的就是学生读的少、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读、多积累, 天长日久, 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 储备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 品味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等。

三、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写作练笔指导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经过精挑细选的, 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独特典型的选材、准确生动的词句、合理巧妙的谋篇布局……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本。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设计“小练笔”, 就文取材, 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彼此交融, 相互促进。是我们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课堂小练笔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可以在课文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填白, 还可以让学生续写、仿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通过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在阅读、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把阅读和习作很自热地融为了一体, 既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 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 因文而宜, 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 看到一片新天地, 获得一种新认识, 养成一种好习惯。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总之, 无论怎么上好一篇课文, 怎么教语文, 只要重视读的指导、读书能力的培养, 重视引导积累, 重视写作的训练,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学好了语文。

摘要:“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更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 不管我们怎么教, 教学哪篇课文, 我们必须将培养读的能力、重视积累的作用、注重写的指导作为训练学生的重点。

精读课文中词汇学习方法实验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精读课文;词汇语法;课堂实验

一、引言

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模式,即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和自上而下(top-down model)的教学模式。自下而上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解新单词,新结构然后再逐句逐句地仔细分析全文。这种模式认为精读是建立在对单词,短语,结构的理解基础上,而且还需要学生大声朗读来加以巩固。以此相反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认为对文章背景知识和篇章的了解在阅读过程比新单词,新结构更为重要。比如我们在阅读时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使没有生词也读不懂一篇文章,即使有很多单词都不知道但文章却读懂了。Goodman(1970)就曾经说过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据此,笔者对两个自然班进行了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试图证明哪种方法更有利于英语词汇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高。

二、实验设计

1.因素与变量。本实验的因素为英语水平测试(前测)成绩和期末考试(后测)成绩。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实验组(A班)采用自上而下的授课模式,即先讲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新单词和一些复杂的结构在出现理解困难时由教师当场处理,再加以讲解和举例。对照组(B班)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更为直接的授课方式是由老师先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及句型讲解清楚,然后再回到课文当中,理解全文,也就是课文的讲解和单词的讲解是分开进行的。

2.实验对象。被试者为恩施职院07级两个本科自然班。A班30人,男生23人,女生7人。B班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这些学生入校时英语水平基本一致,多数学生表示对英语课较为感兴趣,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气氛活跃。

3.测量工具。本实验的前测为07级新生入校时的大学英语摸底测试,后测为学期末的英语测试。同时。笔者自行设计了5套词汇练习的试题。每套试题由15个单词填空组成。这15个题目所涉及的单词均出自这5篇课文,或是与之相关的同根词,近义词,每套题目都和课文互相配合,是对该课文的一个巩固练习。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读完句子的基础上用课文中学过的单词填入,要回忆所学的课文内容才能完成。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统一阅卷。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也是讲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老师都做了仔细的讲解。

三、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从第6周开始共13周,第20周期末考试。

实验过程:在A班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B班使用自下而上的模式。每周各班各上4个学时,每次上两个学时,每个单元用5个学时完成。在本单元结束的时候,留最后10到15分钟给学生做词汇测试题,要求闭卷。这样总共进行了5次词汇测试(分别从八个单元挑选5个单元做词汇测试),然后进行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

四、结果及分析

英语水平测试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词汇能力无显著差异t=0.036(p<0.01)。可以認为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一致。这说明两个班无论是在词汇水平还是在英语成绩上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两组学生对课文单词的掌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见表2 和表3)。实验组的词汇掌控能力明显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其中第5次的词汇成绩两组之间的平均数已达3.4分,t=8.82 (p<0.00) 这证明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词汇掌握是有明显帮助的。

笔者在测试后也向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多数同学表示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记忆单词能增加对单词的记忆,并且对单词的外延和内涵掌握都比以前更加深刻了。表4是该学期两个班英语期末考试的成绩,其中t=3.22 (p<0.01)这一数据说明了这种词汇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减少了他们的记忆负担,而且对英语学习的提高也是有益处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验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自上而下的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已经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批判,更多的老师倾向于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通过与一些教师交流会发现,自下而上的方式节省时间,目前大学英语普遍都存在“赶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如果把两个学时拿出来单独讲单词,只需要一个学时就能把课文讲完,这样就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很多老师更愿意先讲单词,然后再把课文串讲一遍。另外,很多学生更适应自下而上的方法,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被动,自下而上的模式正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也迎合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笔者的这次实验中发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能跳出以前的学习模式,站在篇章的角度上理解文章,从上下文来理解和记忆单词。

这次实验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无论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比入学时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组织一些随堂测试对学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各取所长,将两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英语成绩。同时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些因素可能没控制好,比如说性别的因素,学习者的性格差异,以及在考试中的作弊现象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第5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篇篇优美的范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怎样教学精读课文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在此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粗读课文——读通文本,了解梗概

粗读,日常生活中是指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地粗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初次接触陌生文本,以读通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为目的阅读方式,也称之为“初读”。初读课文两次较好,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扫除读音障碍,读通全文

初读课文时,第一遍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不通顺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课文后通过自我拼读、查找工具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第二遍读文要求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采用指名读、齐读、轮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两次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自我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本,理解想象

细读是指全面、仔细地阅读课文,是让学生不加删减,不加选择地读完全文。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文,读懂课文。细读课文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突破难点词句,初步读懂课文

⑴理解难懂词语。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提倡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我们主张先运用“猜想法”——根据上下文意思给词语作出最合理的猜想。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

⑵突破理解障碍。在细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读不懂的语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课文内容自我或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

3、调动学生想象,加深课文理解

在细读课文过程中,有些课文单靠对文中字词的揣摩,理解远不够深刻,这时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到阅读中来,边读文边想象。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月光曲》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调整情绪,闭起眼睛,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呆板的文字叙述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味情感

品读是指对文本有选择性、重点地深入阅读,也可称之为“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有选择地、深入地品读感悟,获得自己独特感受、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品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引导品读

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品读,一般是老师参考课文后“思考·练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品文酌句,边读边悟,从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猫》时,我首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打开学生的话匣:“我们经常能见到猫,猫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你对猫的独特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纷纷表达了自己见解。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老舍爷爷十分喜欢猫,在老舍爷爷的眼里,猫是一种既古怪又淘气的动物,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猫的这些特点?”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到文中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并能在文中相关的地方写下自己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积累运用词语,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效果比“填鸭式”教学大大增强。

2、自主品读

这是指学生自主地感悟课文、领悟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方式。

⑴指导学生学做眉批和旁批。可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地找出含义深刻、感悟较深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教给学生做眉批和旁批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根据“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了……我体会到……”等形式记述感悟。

⑵指导学生赏析词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认真评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评语——好在何处、为什么好。

⑶指导学生写收获。学完一篇课文时,能让学生写写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可让学生根据“学完本课后,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以后我该怎么做……”的形式写感受、谈收获、抒情怀,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合作品读

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第6篇

为加强阅读教学改革,摒弃繁冗分析,实现“自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我四年级语文学科组全体成员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字、词、句、成语积累贫乏,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外收集不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独立阅读能力不强,而且阅读无目标,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甚至读完一篇文章后毫无感受,或者感受肤浅。),于是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不管是哪层次对话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把课文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需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自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第一个层面:教师自己读懂教材

教师首先要与教材的编者对话,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编排体系、选文的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意图等。接着要钻研每一篇课文。首先通读课文,对全文有整体印象,再细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师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抛开所有教辅资料,独立深入解读文本。支玉恒说过:“我备课,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先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细读,看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什么方法描述等”。支玉恒老师四十岁从一名体育教师转成为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专家,这与他每次教学时都能独立解读文本是分不开的。教师要能独立解读文本,不断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只有深入独立阅读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能读懂文本,那就谈不上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了。

独立解读文本,不是完全摈弃教辅资料,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先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思考,再参考其他资料,使阅读更全面。如果一拿到文本就翻阅各种资料,往往是别人的阅读代替自己的阅读,久而久之,自己的阅读能力就会减退。在自己独立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广泛参考别人的理解,吸取有益的成分,完善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全面深刻。教师只有全面深刻的解读文本,才能把握文本的基本解读,才能合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个性化解读是基本解读的升华,个性化解读前提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个层面:充分预设

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后体验阅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接着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解读。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可问自己:学生会如何理解课文,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促进学生的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如何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中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再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这一潜在的文本,提高对教学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听说读写的活动。这样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全面深入解读教材,才能有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1)充分预习进行自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促进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充分,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刚把课文看一遍,教师就开始提问、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和所提的问表现出茫然的神色。这种教学肯定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读独立阅读。预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开始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留下的痕迹都是浅层的,阅读目的很模糊。教师在引导时要把握年段阅读要求,将阅读方法和所需培养的能力有机的结合来。四年级学生阅读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读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学生在三年级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的能力,到四年级指导学生预习时可做以下提示:

a、把课文大声读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b、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

c、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做记号,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借助字典理解词句意思。

d、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边读课文边思考。e、学习课文中你有哪些想提的问题。f、划出本课你欣赏的词句。

这六步提示是对学生自学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是紧扣第二学段学生阅读所要达到的能力提出的。每次预习也可根据课文特点作一定调整。如果学生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项任务引导,逐步提升预习能力。(2)课堂交流

在教师和学生分别都充分解读了教材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课堂交流了,包含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本交流等。

交流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预习状况。

学生课前做了预习,教师要认真督促检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了解学生识字的情况,了解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和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受程度;要求学生质疑,质疑与思考有密切的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深度。还可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如何自学的,自学中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彼此之间能互相学习交流自学的方法和自学的内容。

交流的第二步: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要适时指导。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应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哪些内容已掌握,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再把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还有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该采取哪些措施。教师的指导应该对学生的自学起到梳理和调整的作用。在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要求学生提问时,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问题还很多,教师要能从纷乱的提问中捕捉那些对理解课文起到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提问的能力,开始学生的提问可能是浅层的,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防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加思考就提出问题。

课堂交流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还要考虑如何把课标中要达到的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a、“读”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应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的能力,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课程标准》指出:“在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默读的训练。朗读:多读少讲,自主阅读

入情入境,体会感悟

模仿实践,逐步提高

默读:时间充裕,静心思考,检查效果

带着问题默读,在读中思考,边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找出答案。在默读中要求学生动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使学生读思写结合,动手动脑相结合,通过“圈点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会文”。

实际教学中,略读是容易被忽视的。如何指导略读?略读和默读总是连在一起的。略读的训练时机应放在初次接触文本时,要求学生一目一行地默看,然后说出文章的大意。开始训练时,可要求学生略读某段,说出大意,然后略读几段,最后略读全文,并都能说出文章大意。略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学生都能做到,但如何达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还需教师不断的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解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不管是初读还是精读或者是整体回归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都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欲望。b、理解词句的能力

词是句子的基础。理解词语的方法一般有3种:借助工具书,根据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借助工具书和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最终落脚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词句常常只是停留在对词语的字面理解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同时也在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中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词语的含义。两者相辅相成。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一定还要回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所以平时教学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c、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

(1)理解重点词句。

(2)边读边展开想象,形成画面。(3)理清文章思路,用自己的话叙述。

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体会感情的方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领悟表达的方法:

(1)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2)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3)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4)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d、概括复述的能力

四年级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能力。要训练学生复述的能力,首先得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说出文章的大意,在学完课文后再要求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课文主要内容,再想主要内容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又讲了哪些内容,这样在学生脑中搭起课文内容的框架,复述就容易了。f、积累的习惯

中年段是语文积累阶段,在课内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精彩语段,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也积累下来。平时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将优美句段集中本上,经常阅读,有时还可以建议学生背熟。每周检查交流,可引导学生将积累本趣味化,根据内容描花添彩,贴卡通画,增强学生趣味性,积累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了一定会有效果。周卫华老师介绍的“十读”(课件)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习概括段落大意)。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各部分的意思(初学分段)。

四读课文,提出质疑(不理解的句子与词语能主动提出来)。

五读课文,发现课文重点词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六读课文,发现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巧(品读词句)。

七读课文,发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读懂作者的描写顺序)。八读课文,发现作者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及表现形式等)。

九读课文,体验作者思想感情(与作者平等对话,尽量从对方的角度体验作者的感情。)

十读课文,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想(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写法指导

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对教材中每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点应掌握清楚,本学期要向学生介绍哪几种表达方法也要清楚。再考虑本学期将向学生介绍的几种表达方法在哪几篇课文表现比较突出,在引导学生理解那几篇课文时有目的向学生介绍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体会这各种表达方法,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练笔。每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有机结合,总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小练笔,长期坚持训练,学生不仅可学到很多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学生还会很自然地运用这些表达方法。学生的小练笔要及时评析,评析重点放在学生是否把本节课中介绍的表达方法在合适地运用。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小学语文高年级精读课文基本流程 第7篇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能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4)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三是为第四环节做好铺垫。第五,(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第一,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三,该阶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在教学设计中该阶段是否要体现出来,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课文篇幅的长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初中语文精读课文研究总结 第8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被我们置于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它课文学习的巨大带动作用是不容质疑的。鉴于此,我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精读课文中重点段落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粗浅的论述:

一、我认为进行小学语文精读片断教学的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哪些部分或段落是文章的精读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要像在具体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做到有取有舍,避轻就重一样,我们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文最能够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部分(即课文的精读部分),集中精力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我们要教给学生确定文章重点部分的方法。我认为文章的精读部分,就像前文已论的定义一样,是文章中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它是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它应该是作者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根据文章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它在文章的位置也不一样。我们举《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向我们描绘了神奇的桂林山水,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需要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内容的教与学上。我们再以《开国大典》为例子,再来分析分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三十万群众与我们的党和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经历了这一难忘的时刻,课文依次介绍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布置、群众的到来、典礼程序、游戏呼号等内容。文章向我们传达的是刚刚成为新中国主人的群众的那份骄傲和自豪感。哪部分的内容最能传情达意呢?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我们觉得典礼过程的记叙这一部分内容最能抒发刚刚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心中对国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即文章的精读部分。

二、当我们找到了一篇课文需要进行精读教学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突破文章重点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经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的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亲身参加或者观看了许多的联欢会,比如我们的每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会,大家回忆一下,当时会场的布置如何,同学们的心情如何,大家都表演了什么样的精彩节目?(同学们畅所欲言)现在我们学习《狱中联欢》,来看看那些身在狱中即将迎接充满光明的新中国的革命者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联欢会的,他们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你认为精彩吗?哪些节目能触动你的心灵?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地引导下,学生去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读”的训练。

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本段中这个句子:“母亲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交流,读完之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交流,同学们理解了,这样细致地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 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理解了句子蕴含的深意,我们回过头来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同学们又会有一番感受的。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们可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如教学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时,我们首先确定了该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渔夫用自己的智慧将魔鬼骗回胆瓶,从而战胜了魔鬼这一部分内容上。我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了几组学生分别扮演渔夫和渔夫,将渔夫战胜渔夫的过程演一演。通过对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能恰如其分的将故事内容和故事情感表现出来。通过演的方式,同学们都深深为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所折服,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慌张,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我想到此本文的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已达到。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所能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

三、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大量的阅读课外的文章,从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本堂课(或本篇课文)完成之后,理应让学生借助课堂所学,去接触其它文章的阅读与体会,或者将自己的收获化为具体的行动。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其文,还要悟其情,体其意,最终的目标是化其行。比如说我们学习了《荔枝》一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对作者肖复兴母子间那深深的亲情所感动,还要让同学们将这份感动之情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因此我在教学任务完成任务之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一件礼物送给父母亲,看看父母亲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她(他)的动作怎样、神态如何、会说些什么,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学生通过这次小练笔,深切地感悟到母(父)爱的无私与伟大。这是一个良好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机会。

四、精读文章(或部分)的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议”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我们在教学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围绕“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进行充分地交流与讨论,从而领悟红军之所以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取决于红军这支队伍所体现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长征精神。我们还要让学生重点领会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含的深入理解。

上一篇:职场新人总结下一篇:快乐的一次旅行500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