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2024-07-24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精选6篇)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第1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姓 名: 王 岩

学 科: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院 系: 文学院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及词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入手,着重对词汇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引言: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

研究汉语词汇教学至少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词汇量的控制;字词的选择;字义和词义解释;主要的练习方式。下面分别讨论这几个内容:

1、关于词汇量的控制

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教多少词。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常用词汇的有限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无限性指的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汇;有限性指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汇的数量是有限的。至于教多少词汇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教学目标,即必要性;另一个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可能性。

2、关于词汇的选择

进行语言教学,不但要考虑词汇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汇的范围。所谓词汇的选择,也就是确定要教的词汇范围。词汇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常用性,二是针对性。最常用的词汇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汇,这是选择词汇的重点。词汇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教材中,选择常用词汇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选择好话题,在常用话题中还要选择常用的语句。

3、关于字义和词义解释

要真正学会一个字词,除了掌握这个词的发音和声调以外,还要懂得它的意思。要帮助学生掌握字义和词义,就必须进行字义和词义解释。

4、关于词汇的练习

词汇的练习包括感知性练习、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记忆性练习和应用性练习等不同性质的练习。词汇练习的侧重点是词汇的选择。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从内容上来看,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词汇量的控制方面:难以测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掌握多少词汇。因为人们习得字词的潜能以及学习和教学中的许多变因难以测定和控制,难以进行量化处理,包括对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部分要求;学生课堂练习的机会和课外学习的时间;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语言环境等方面。因此,教学要求、组织言语材料的方法、学生课内练习机会、课外学习时间等等都是影响教学词汇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难以掌控及不确定性,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量也就难以控制。

2、词汇的选择方面:词汇的选择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常用的词汇,这样以来,不常用的词汇因为没有了使用的机会,就很难掌握。

3、字义、词义解释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文化悠久,在许多字义、词义方面渗透着深层次的含义,这样就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很多字义、词义是二语习得者无法深入理解的。因而,字义、词义的理解是词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

4、词汇练习方面:词汇练习的难点在于应用,如何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切身感受。

三、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对汉语词义的理解,而难点往往也是重点。下面几种方法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常用到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事物或图片解释。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中实际存在的事物,例如“桌子”,教师可以结合眼前的实物来告诉学生“桌子”这个词的内容及意义。再如“熊猫”,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将熊猫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形象生动,而且简单易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都应当尽量使用。

2、用字义解释词义。例如用“国”解释“国家”,用“树”解释“树木”,用“海”解释“海洋”。用字义解释词义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用表演的方法解释。表示方向的词以及简单的动词,如“摇头”、“握手”等,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

4、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解释。可以利用近义词词性相近和反义词的对比性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例如:大——小、远——近等。

5、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解释。例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学了“鞋店”、“鞋”和“衣服”,就可以用“鞋店”类比“衣服店”等等。

6、用媒介语解释。有些词如果直接采用对译的方法,可能会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方面造成误解。例如,“吹捧”在汉语中是贬义,而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flatter”不但有“吹捧”的意思,而且还有“过奖”的意思,如果把“吹捧”简单地译作flatter,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误解。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语境帮助理解,也就是下面我们要谈到的语境教学。

(二)语境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语境可以帮助导入新词;其次,语境可以解释新词;再者,语境能够帮助区别同义词;最后,语境还可以帮助避免歧义。下面,展开来看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1、导入生词

教师向学生讲解生词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将生词放在语境中,展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从而达到导入生词的目的。例如,要讲“又”这个词,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语境:

“昨天晚上,我吃了一个汉堡,又喝了一杯可乐。”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手可得,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创设这样的语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还可以进行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2、解释生词

有很多词的义项往往不止一个,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避免在实际生活中产生误用,要根据不同的义项创设不同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加以区别并正确运用。例如:“干”有干燥、关联、徒然等意思,可以创设下列语境:

例1:好久不下雨,地面很干硬。例2:这件事,与你何干? 例3:他干着急却什么也做不了。

3、区别同义词

同义词的学习是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语境中区分同义词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而且,依赖语境还有助于记忆。例如:

例1:他俩在展览会上相识,并交换了名片。例2:他俩都对天文感兴趣,正在交流经验。

这两个句子就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交流”和“交换”搭配对象不同,从而加以区别。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别,教师还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加深理解。

4、避免歧义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词的实际意义往往取决于它所存在的具体语境。为了避免歧义,可以将词汇教学放入语境中,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其真正含义。例如,“她的脸很白”

例1:她的脸很白,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例2:由于长期身子虚弱,她的脸很白。例1的“白”值得是白净,肤色好;而例2中的“白”则指的是脸色苍白,体质弱。若不放在语境中,这两个“白”根本无法区分。

结合语境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教师在创设语境时要根据客观现实,提供真实而明确的语言信息,最好是源于或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之符合语言的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设定好的语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创设语境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学习,所以,一切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尽量多练少讲,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语境的设计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词汇的用法,更是为了是学生掌握词汇,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学习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因而语境的设计要适度,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每一个学习者。

第四,课堂整体性原则。结合语境教学的课堂通常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活跃不代表不受控制。教师在创设语境时,要把握住课堂的整体,收放有度,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学习。

(三)语素教学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韵律一般表现为一个有正常声调的单音节。之所以提出语素教学法,是因为汉语里大量的合成词是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集合而成的,语素所包

含的意义往往能在词义中反映出来,汉语词汇构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常用语素和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构成新词。进行语素教学时,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者未学的语素进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对于单音节词,要掌握其语素意义,从整个义项群的义项系统中去寻找语速的核心意义,然后观察成字内部稳定字素或活性字素如何在语素核心意义这个层面上参与表义的。对于多音节词,教师应该先对词中语素进行讲解和辨析,来使学生掌握词义。

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两方面:第一,语素拓展成词语;第二,“核心”语素。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并且在遇到有这些汉字组成的新词的时候,能够理解其基本意思,学会举一反三。

(四)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词汇,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义等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深记忆,协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仅仅研究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何将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作为外部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纽带,营造轻松、愉悦、亲切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推动教学。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教师要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以情来投入学习,师生间就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不惧怕老师,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自然,教学反馈也会更加真实。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鼓励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克服对知识的畏难心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外汉语词汇教学。

2、收放有度

学生在一定时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掌握好这个度,不能一味地追求“量”而不顾“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是个难点。必须全面地考虑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时间、课下练习的机会等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例如“感觉”这个词,仅仅知道词的意思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而且,在学习了新词之后,还要回过头联想旧词,一起复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科学的安排学习计划,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3、结合课堂与实际生活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还需要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词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会;第二,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多让学生用新词造句,纠正不恰当的地方;第三,要结合语境,分析讲解词汇,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词汇。

4、纠错练习

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出错,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于常常出现的错误,要注意归类,总结原因。纠错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或者互相指出问题加以改正。要及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语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者进行汉语表达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和重点,着重提出了对词汇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以及掌控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第2篇

关键词:语言教育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复,外国学生又全然没有语感。至今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未找到高效的词汇教学途径。中国人学汉语都由字及词,经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是,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把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材中只列词义、不列字义,忽论文联盟略了汉字与词的密切关系,结果使得“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起词汇困难很大”⑤。

胡明扬先生曾经指出:语汇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每个词语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不那么多,不便于进行系统的教学⑥。词汇间相互在音、义、形关系上总是处于相互制约、矛盾统一的状态,“教一个学一个”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在起始阶段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后期则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现行的词汇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是汇量编排不均,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课后所列生词编排不均,少的只有51个,多的达135个,生词数量的分布不均让学习者无所适从;二是词语选择失当,《中级汉语教程》选取的课文多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生词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三是词语练习设计单调,现行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练习设计不合理,《中级汉语教程》仅有词语连线、词语搭配、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和选词填空几项,这些练习大多属于语法训练的范畴,没有严格意义的词汇形态变化的特点,难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后真正掌握汉语词汇的具体用法。⑦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好上课的进度和难度,留学生的自身情况也很难通过考试分清,这些也使得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一定程度处于被动。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拓展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用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实现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正确运用。

1、进行语素教学。“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语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⑧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语素拓展成词语和“核心”语素的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因为这些字的基本含义与包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的整体意义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2、注重“语境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所教授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而词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正是语言环境的存在,才使一个词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汇释义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论文联盟编辑。

环境。因此,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应从不同的语境入手,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汇教学。

3、重视“语用色彩”教学。词汇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用色彩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色彩。如“第一次到昆明,我下榻在翠湖宾馆”和“放假回家,我会晤了很多老同学”,这两个句子的错误均是由于“语用色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要用在郑重场合,并且用在大人物身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词的褒贬色彩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近义词、多义词、虚词等,一定要结合句子及上下文进行讲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身体的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得以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拓展了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词汇,通过图像剪辑手段从电视或电影中剪辑某个片段为词汇教学设置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情感交流。在词汇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师生关系模式。要强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双向的,教师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用情来参与学习。情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论文联盟重要的,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将外语在认知结构中内化而产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摆脱词汇课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正如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指出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外,要营造趣味浓厚的课堂气氛。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情感交流更加容易进行,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

2、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一堂课学生能接受多少信息量,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是达不到这个“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所教词汇。所谓“学会”一个词汇,仅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不能算学会,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直接用汉语思维在不同的场景运用这个词汇。此外,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授常用性的词汇。比如:大量很专业的科技词汇,都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科技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可以不必予以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开展基本词汇和最低限度词汇的研究,有了这方面的研究,词汇量的控制才能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3、教学中的词汇讲授技巧。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达到真正掌握呢?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汇及构成该词汇的字的意义,这是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第二,要注重词汇用法的讲解,许多用词不当的病句,不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该词汇的意思,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该词汇的具体用法;第三,要结合教材中课文实例,分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境,对出现的词汇进行透辟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掌握所学的词汇,而且更能让学生懂得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4、在纠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传授知识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责任。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由于语境的不同而常常出错。所以,与当前所学词汇有关的错误,尤其是对所学词汇尚未掌握或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纠正的错误,教师除了直接纠正外,还需要给出一定量的练习供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可以自己纠正的错误,教师可采用重复、提问,或运用体态语,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此外,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熟悉汉语词汇,并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①.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②.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6).③.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④.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8~101.⑤.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8).⑥.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⑦.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07,(9).⑧.王周炎等.语素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

摘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并且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单词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越强,所以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有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本文则尝试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以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教学法:

一、“结构一情景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法都侧重于语法教学,以建构学生系统的语法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法教学长期处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已有大量的语言学者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提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心论”。暂且不论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语的学习应该贯穿其始终。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各种语法关系,学习词汇也连带学了语音和语法,所以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故词汇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且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词汇教学体系,所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缺乏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汉语的词汇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中国人学习母语都由字开始再到词汇的学习,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中也忽略了汉字和词的密切关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规律,更不了解在不同语境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和搭配习惯,所以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困难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语素教学法”“字本位教学法”等,都试图抓住汉语的特质,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汉字(语素)来进行汉语教学。这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法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庞大复杂的汉语词汇。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缺乏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复杂繁多,各类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褒贬义词数量众多,这不仅是汉语词汇在归类上的特论文联盟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利用,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使用词语。要让学生了解词的本义、语境意义、词的搭配及其使用范围等。在课堂中,注重对各类词汇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解释,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但由于汉语词汇量大也很复杂,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达到预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利用已学旧词,掌握新词含义

利用已学汉语词汇来解释新的汉语词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的词语对新词自己理解,然后老师再纠正和归纳。这样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了,并且使词义较难理解的词也浅显易懂了。例如,新学“死板”一词时,可以解释成“顽固”“固执”;解释“惬意”一词时可以讲成“舒适”“满意”。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意思,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二)近义词比较,分辨词义、用法

近义词教学也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对感情色彩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语无法区分,在使用中也常常发生混淆。区别近义词词义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如“团结”和“勾结”:“团结”一般用于赞赏某个集体,或是群体,含有褒义;但是“勾结”常常是针对某个人与另一个他者的关系而言,含有贬义。二是区分近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如“美丽”“美好”:“美丽”是形容女孩子长得漂亮,或者风景宜人;而“美好”则是指美丽的东西给人舒服的感觉。二者看似相近,但是修饰描述的对象不同,也不能互换。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清晰地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近义词的差别。

(三)反义词对比,加强联想记忆

汉语词语中除了近义词,还有常见的反义词,通过对词语的归纳总结,教给学生反义词,不仅教会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词语,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归纳能力,还能提供学生兴趣,降低畏难清晰。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联想记忆单词,更多更快地掌握词语。例如:

美丽——丑陋 前进——后退

表扬——批评 正义——邪恶

通过反义词的比较,既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凸显了词语问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汉语词汇。

(四)利用语境,教习词语

课本中的词语是静态的,学生对其理解也只是一种描述方式的释义,如词典中的释义、教材中生词的释义。但是学生在交际中使用的词语是动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大多数词语其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所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离不开语境。例如:“不”和“没”这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虽然英语翻译都为not。但是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用法,而学生们也常常混淆。

例句:

(1)他明天不想去图书馆。

(2)我不会做饭。

(3)昨天他没去上班。

(4)她还没洗澡呢。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不”和“没”虽然都表示动作的否定,但是“不”用在句子中,是主观叙述的现在或将来的事实。“没”用在句子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或过去的事实。二者须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这常常是学生们容易忽略了,但也是易错点。

在词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词语的语用色彩,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区别,学生常常容易犯如下错误,如“莅临”“下榻”这样的词,如果没有结合句子或者给出适用的语言环境,学生往往造出这论文联盟样的句子:“第一次莅临成都,我下榻在锦江宾馆。”所以,在教给学生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时,应该告诉学生应该用于正式隆重的场合,学生就不会犯此类错误,对于复杂繁多的汉语词汇就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本文简述了我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以及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技巧。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的意义,掌握在不同语境下恰当使用词语,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汉语词汇,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词汇进行分组归纳,帮助学生记忆,相信这些技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1]仲清:《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3]参见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4]许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5]参见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9期.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王数财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该学科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的教学渗透着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对外汉语教材和图书在内容的安排上需要适时地导入文化情境,以传播中国文化。教材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而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方向和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文化传播

论文联盟论文联盟编辑。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陆续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兴学科,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习汉语;同时,国家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许多知名高校也都跟外国的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派遣中国教师到外国进行汉语教学,据雷小兰的数据调查,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改革开放3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如火如荼,各大高校也争相效仿,申请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不断地将外国留学生吸引进中国,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底将突破1亿人。如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在新时期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这对于汉语国际推广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承载着文化的主体,对外汉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势必会透露或展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文化的情境中学习汉语具有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换言之,对外汉语教学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也在传播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而在所有的教学工具中,教材的编写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跟外国留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渗透是同时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涉及教材的编写和文化传播的协调关系,如何将不同层次和特点的文化植入教材的内容,将章节的安排跟文化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索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而文化传播架构了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减少了文化冲突所引起的障碍,反过来促进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协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已成为国际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无疑,对外汉语教学首当其冲地承担了文化传播的责任。张幼冬指出,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教学,二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涉及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更为广泛,通过交际活动可以透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情操等等。另外,张幼冬也提到,非语言交际的因素对于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譬如举止、手势、衣着、饮食等等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高级形式,它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上,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文化交际活动便更容易操作与进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而教材与图书是关键的教学材料和工具,课堂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新闻报刊、网络传媒等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文化背景纳入教材之中,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来实现文化的折射,则教材的编写对于如何将不同层级的文化合理地安排在章节内容之中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又要遵照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如何在教材中导入文化背景是进行文化传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的导入与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蕴藏在世代相传的汉语和汉字之中,汉语的口头和书面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在汉语的语境中生活必然会逐步了解汉文化,而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也直接将汉民族文化托现在留学生面前。赵金铭曾经强调,“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书面承担者,教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生动有趣、文化性突出、科学实用的教材能极大地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文化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知识、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以及科学、艺术等在内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剧烈的冲击,势必会跟现代工业文明产生摩擦并逐步融合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糅合西方现代文明在内的新时期文化逐步形成。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导入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阮静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把握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基础和关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族性,应该让留学生的心灵受到三个方面的灌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安排是一项既困难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将主流、健康、民族精神性的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材是编写人员的重要职责。

然而,实际情况是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应该根据汉语水平的不同层级来安排学习内容和文化的导入。笔者对近年来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粗略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中高级水平的教材中所导入的文化比较深刻,主要涉及思维形式、价值观点等方面,属于文化层次的高级形式,教学的难度比较高,而初级水平的教材中主要导入汉民族的饮食、服饰、问候、友情、待客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模拟性和可操作性。可见,文化传播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册)和《汉语会话3叭句》(康玉华、来思平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上册)进行了对比,两本书都是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教学,所导入的文化背景都比较浅显易懂,主要涉及礼貌性的问候、陌生人的自我介绍、身体健康、节日祝福等方面的内容,情境对话的设计都围绕文化特点而展开,既进行了语言教学,又渗透了文化的因素,这是一个快捷有效的传播途径。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论文联盟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具有广泛的宣传渠道和力度,它与文化传播是间接的促进关系,通过教材内容的编排来进行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目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对外汉语教材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文化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对外汉语教材主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类型包括阅读、写作、听力、综合汉语等,一般都由初、中、高级组成,适合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的编排以教学的目的为导向,系统完整地对某一方面的文化进行介绍与传播,使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为文化的传播不能间断式地进行,否则会破坏文化的整体性,也会影响留学生学习和了解的欲望以及积极性。

(二)对外汉语教材进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层级性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对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更应该注意教材的编写不能笼统地进行灌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动机进行内容的编排,做到生动有趣、由简到繁,从初步的礼貌问候、饮食起居到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逐步进行,让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留学生的心灵上烙下痕迹,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传播是交叉互补的

某一本或一套教材总是就某个方面的文化内容进行介绍,它不是全局式的概览,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且传播中华文化中主流、健康的文化,教材之间的文化传播势必具有交叉互补性,通过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内容编排以真正达到汉语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和图书的出版以及宣传是极为重要的手段,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外国留学生的心灵,他们通过交流进一步将文化扩散到更广阔的群体和范围,以此达到间接宣传的目的。

(四)对外汉语教材开放性地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渗透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和谐稳定,对外汉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有关国家利益的事业,教材和图书的出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派遣中国教师出国教学,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发散、类推式的过程,以开放性的战略眼光将教材推向国外,让更过更广的海外群体接触汉语,了解汉文化,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意义。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发展还不完备,教材编写与图书出版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如何有规律地将中华文化导入教材和图书,以正确地引导留学生学习汉语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将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一)教材类型相对单一

市场上所流通的教材大都侧重语言教学,以视听、阅读类教材为主,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文化的意识和思考,导致语言学习脱离文化传播。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跳脱原始外语教学的框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进行策划与编辑,书面上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以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将插图、文字艺术编排等各种形式寓于多种类型的教材之中。无论是视听类还是阅读技能类教材,文化传播都是可以顺利进行的,内容编排要丰富,通过系列教材来合理安排。

(二)文化导入不够系统完整,应结合当下生活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吸收与剔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具西方先进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地、准确地导入当代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与过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一套“新闻听力”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陈旧,以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体,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教材和图书出版质量有待提升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的书面载体,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将中国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对编写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汉语知识,还要能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粹,以适当有效的方式编排在教材内容之中。另外,图书出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编辑的业务素养和文化知识是教材校对的一道门槛,要严格把关,对教材和图书的出版进行周密的策划,以确保高质量的图书流通。某些出版社争相出版对外汉语教材,但内容不够丰富,编排陈旧,文化特点不突出,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净化图书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让市场上流通健康、主流文化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材是编辑校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系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在语言深处引起不小的涟漪。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新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

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他们交际范围。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使之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因此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扩大交际范围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新词新语的引入,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追随时代前沿。我们相信,新词新语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发相关问题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冰.《今日财富》.2009年11月

[2]汤志祥.汉语新词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3]何彦杰.对外汉语新词教学.《汉语文教学》.2008第2期

对外汉语中的语音与词汇教学 第3篇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字, 是困扰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国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它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很多外国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圈的学生都会说汉字难写、难记, 太难学了, 原因在于“汉字不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语素、词中几十个音素和几百个音节, 而是用成千上万的符号去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 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因此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语素文字。”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它贯穿学习的始终, 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 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 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说:“语法的基础是词汇, 最足以代表汉语特征者是词汇, 所以, 应从词汇问题讲起。”长期以来, 人们把汉语词汇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汉语的语法问题, 并不是按照西方词类的分法就可以解决得了的。如名、形、动之间的转化, 实词转化为虚词, 实词和虚词的大量兼用以及有许多成分的半虚半实的性质都是汉语独特的语法现象。所以, 把虚词从词汇中抽出来, 归为语法研究的对象看来并不合适, 汉语的词汇本来就包括实词和虚词。“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包括虚词在内, 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 其语法关系主要是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现。“以词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应该说是符合汉语语法特点的。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 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 并让他们跟读、认读, 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所以在面对汉字教学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 要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多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的方法更有助于教学。还有就是汉字是一点点演变到今天的, 所以可以根据象形字来讲解。有些汉字还可以拆开来讲解, 例如“暑”字, 这个字的上面是个“日”下面是“者”, “日”有太阳的意思, 太阳给人的感觉就是热。又如“迟到”这个词, 我们可以拆开语素来分析, “迟”有“晚”的意思, “到”经常说“到了一个地方”, 那么“迟到”就是晚到了一个地方, 这时候如果再配以一张图片讲解, 效果就会更好。一个好的、有趣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 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 并反应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所以, 要努力地把对外汉语的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会使汉语学习者有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会发现汉语的语音对汉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多困扰。“语音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 它载负着语言信息, 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因此, 汉语的语音学习也是尤为重要的。不同国家的学习者会在不同的语音上产生问题。汉语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 音节由音素构成,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 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 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一般对汉语学习者来说, 辅音的发音更容易造成困难。例如对印度的学习者来说, “p”和“f”的发音经常容易弄混。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对这一问题多加注意。面对这个问题时, 应该让学习者了解这两个辅音字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p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双唇、送气、清、塞音。发音的情况和b相比, 只是多一股较强的气流, 其余都相同。f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唇齿、清、擦音。发音时, 下唇接近上齿, 形成窄缝, 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 气流不颤动声带, 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挤出, 摩擦成声。在声母教学中, 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 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而英语没有, 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 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 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 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 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 分别与an相拼, 组成dan和tan。

对于初学者, 老师应该利用图片, 清楚地指出各个部位, 同时利用手型和视频等方法, 让学生初步掌握发音技巧, 课后让同学们多加练习。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 如果纠正三次之后还是没有达到标准, 最好不要继续纠正, 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焦虑, 严重的话会使其丧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另外, 外国学生对声调的掌握也是个普遍的难题, 这个可以用手势法, 在学生读的时候用手势提醒,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己用手势来提醒自己。很多外国留学生都喜欢用英语解释来理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子, 这样做有利有弊, 毕竟有些英语解释和汉语的意思还是有差别的。所以,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要注意, 一定不能用英语来解释。这样做不仅为了避免解释上的误差, 还有就是如果课堂上是多个国家的学生, 如果用英语解释, 会让有些学生感觉自己的国家受到了歧视, 这样不利于老师与学生建立感情。总而言之, 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 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 语言知识的综合, 而且也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展开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重视。总之, 在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老师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 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根据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学重点。在汉语热的今天, 每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 都应该积极地发现教学中的每个问题, 并用心研究、解决, 以使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更加壮大。

参考文献

[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对外汉语词汇修辞教学浅论 第4篇

一、词汇具有语体色彩

千百年来,汉语就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较口语而言,显得庄重文雅;口语较书面语而言,显得亲切自然。书面语和口语混用是留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之一。

教师在教授这类词汇的时候,除了采用同义词的方式,将词语带入语境,帮助留学生辨别外,还可以用词的语音形式、构词形式等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

1.语音形式

在语音形式方面,叠音词、拟声词、轻声词一般都带有口语色彩,比较容易识辨。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儿童的习得现象,比如叠音词,“包包、宝宝、东东”等。此外还有“花花草草、哭哭啼啼、嘻嘻哈哈”等。拟声词则是模仿声音的那类象声词,如“哗啦啦、洗刷刷、轰隆隆”等。轻声词,后面的音节又短又轻,如“桌子、口袋、木头”等。

2.构词形式

如果带了具有口语化的词缀,这类词往往是口语词。如“子、儿、阿”等词缀。

子:桌子、椅子、杯子、枣子

儿:花儿、鸟儿、草儿、虫儿

阿:阿妈、阿爹、阿姐、阿妹

词的语体色彩,在工具书和教材中无法完全体现出来,但可以依靠上述几种方法来分辨,此外结合语境,是很好的辨识方法。

二、词汇具有意义色彩,即所说的态度标示功能

一般而言,词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这种词义色彩在书上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大量存在。如“雄心—野心”“羡慕—嫉妒”“盲人—瞎子”“残疾—残废”等。这种具有态度标示的功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避免留学生犯一种态度标示错误。如果留学生说“他是个盲人”和“他是个瞎子”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后者有明显的贬义词性,相当于骂人的话。因此,区分意义色彩,具有相当高的修辞价值,也能使留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语体色彩,我们可以简单从语音和构形上来区分,那么意义色彩就得从意义层面去区分。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从词本身的概念义上来区分它的词性。

1.概念义

一般而言,如果词汇本身具有明显的意义色彩,那么这些词绝大多数是可以从概念义去判断词本身的色彩意义的。比如“聪明、美丽、漂亮”这类词,从概念义上解释,都是夸人的意思,表达的是这类事物的美好,具有褒义,标示赞美、赞扬之义。而“丑陋、丑闻、厌恶”这类词,很明显是表达了一种贬义,标示批评、批判之义。

2.词缀

上文說的“儿”,就是一种表达喜爱之情的词缀,如“花儿、鸟儿、草儿、虫儿、孩儿、猫儿”等。而“老”则标示一种长者,含有尊敬、喜爱的意思,如“老师、老革命、老者”等。

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色彩义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因为有些词,语境不同,色彩义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如“利用”一词,“利用时间”和“利用朋友”,后者就带有很明显的贬义色彩,“唯利是图的小人才会利用朋友”。这里“小人”和“利用朋友”都是根据语境而形成的贬义词。“小人”一词是标示“小孩,小朋友”的意思,但这里词性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要注意词汇的跨文化意义

这种意义区分跟长久以来的汉文化互依互存,密不可分。外国留学生初到中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区分意义色彩相对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西方,“龙”是种凶残的怪兽,是一种不吉祥的象征,但是在中国,却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称得上是龙,属于神龙转世,他们的儿子称为龙子,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现代,许多家长也经常用望子成龙来形容他们育儿的心情。在世界上,中国人也经常以龙的传人来称呼自己,有首口耳相传的歌就是将中国比喻成巨龙,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同样,在汉语中,“红色”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人家里有喜事,常常会贴红喜字,或者大红灯笼高高挂,过年过节也是穿大红衣服才觉得喜庆,很多人到了本命年,还常常穿红色的衣服来辟邪。反之,“白色”则是灾难、不吉祥的象征,如果有人去世了,会俗称家里有白事,过年的门联也从红色改为白色。但是在西方,这两个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结婚喜穿白色的婚纱,认为这是一种神圣、纯洁之色,红色则会带有一种血腥味,认为是不吉祥如意的。

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材,通过介绍汉民族的文化习惯、历史背景、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讲授词语的文化内涵。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词汇色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内涵。比如词汇具有地域色彩,如北京人会说男人为爷们,山东则称为好汉。由于历史文化等一些原因,人们常会说江南女子,这很容易在人脑海里形成温婉娴静的女子形象。这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地域文化色彩。此外还有语域文化色彩等等。语域文化色彩,即特定的行业用语,人们俗称为行话,比如教师有教师用语。

参考文献:

廖佳.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D].四川大学,2007.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第5篇

字号:大 中 小

目前,全球的“汉语热”方兴未艾,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它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并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语言的教学中,词汇教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在交际中所犯错误不仅来源于语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

汉语中的词汇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这是因为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其“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在不同的语义学和词汇学著作中,对词汇意义有不同的划分。如英国语言学家杰·N·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中,认为有七种意义。其中理性意义也称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而“内涵意义”指“一个词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具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隐含义,在“旧恩如水满身流”句中的“水”即言其“流动”。

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詹人凤将词义分为理性义、伴随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言社团色彩和时间地域色彩等。“伴随义又叫内涵义,它指的是在说话时可能暗示出来的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意义”。“伴随义是开放性的,不稳定,可能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看法也可能不同。伴随义在词典中往往没有反映,但在理解言语作品时却仍然起作用。”许威汉主张把词的意义分析为三种:概念意义、联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从以上各家的分类看,都提到理性意义、隐含义和其他伴随的意义。这说明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每个词都具有理性意义,但是每个词突出的语义特征却是各不相同的。

汉语词义的研究在我国渊远流长,它萌芽于汉代而极盛于清代,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大量的训诂书和训诂学著作及各种字典辞书里。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对词的概念意义和深层“隐含义”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如《广雅疏证·释诂》:“刲者,《说文》:刲,刺也。„„《说文》:刳,判也。„„以手抠物谓之楏,亦谓之挎„„两股间谓之奎,亦谓之胯。《说文》奎,两髀之间也。„„凡与刲、刳 二字声相近,皆中空之意也。”(卷三上)这里王念孙所指出的“刲, 刺也”“刳,判也”正是词直接体现出来的概念义,而上述诸词“皆有中空之意”的说解,则是揭示了词深层的“隐含义”。“隐含义”是抽象的,体现了人们关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感受。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词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不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义项基本固定,属于封闭系统,而隐含意义却随着民族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往往能影响到词语选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如冰和玉的概念在汉人和英国人是共同的,但汉语“玉”和“冰”跟英语“ice”和“jade”的词义却各有其民族特色。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英国的汉学家老翟理斯Giles 在《中国文学菁华录》中译作: 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直译为汉语即是:告诉他们,“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因为在英语中ice和 jade没有汉语的“冰清玉洁”的隐含义。

词的隐含义还具有时代特色,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乌龟”的“龟”,古汉语的伴随义是长寿,所以有取名“龟年”的,但到近代却产生出“妻子不贞”的意义,感情色彩也起了显著的变化。再如紫色,在汉代以前被认为是间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朱熹《论语集注》曰:“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孟子》有:“恶紫,恐其乱朱也。”的说法。中国在三千多年前以赤、黄、青、白、黑为五大正色,而认为红、紫乃是间色,包括孔子在内都不喜欢紫色。但是这种观念在汉代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汉代的三公九卿分别是“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的待遇,再如“取青紫,如拾芥”句中“青紫”即指高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朱光潜在《谈翻译》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对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化作为概念提出来,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高级阶段,“充溢着文化氛围”。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征,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前文所述,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代理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

再如英国的east wind(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留学生学习第二种语言,由于不是母语,所以词语中的隐含义与词典中解释的概念意义往往对不上号,这种现象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显得更加突出。如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时,如能讲清其典故,对理解其中“鹅毛”一 词将大有帮助。此典出自《路史·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缅伯高送天鹅给唐天子,过沔阳湖,天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来就用“鹅毛”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在汉语古诗文中,颜色词的隐含义则更加突出。如通常我们可以把“青、苍、碧、绿”四色英译为:“blue, grey, bluish green, green.”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这四个词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青”,不是“blue”而是“black”。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汉语词汇和古今词义的变化也很大。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复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者虽是复音词,但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如白居易《病起》:“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句中“劳动”是“感谢”(thank)之义,如果理解成“labour”就不对了。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可见,词汇的学习及其意义的准确理解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上文所言,词汇意义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于语言意义,对于有些词汇,即使了解了词汇本身的意义或其主要意义,并不能说明就掌握了它真正的涵义,因为词的内涵远比它的理性意义丰富、复杂得多。

就外国留学生而言,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目的语和本民族语语汇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世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第6篇

中国

王淑华

杨仁君

(上海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和词汇量的增加,近义词辨析日益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近义实词来说,可从概念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三个方面考虑。就近义虚词来说,它们出现的语境在时(过去、现在和将来)、体(已然和未然)、主观性、位置、搭配、音节、句式或句类的选择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近义虚词

辨析

On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to Foreigners

Wang shuhua Yang ren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g hai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foreign learners’ gradual improvement and increasing vocabulary in Chines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As to the synonymic notional words, the discrimination can be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e., the conceptual meaning, the color meaning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The contexts where the synonymic function words appear, however, show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erence in tense(past, present or future), body(perfect or imperfect), subjectivity, location, collocation, syllable, sentence structure or sentence pattern.【Key words】Foreigners’ learning of Chinese, the synonymic function words, discrimination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词汇教学一直是基础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词汇量,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会遭遇阻碍,而随着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不断推进,学习者所学词语数量的不断增多,近义词的辨析也就成了一个需要倾注一定精力的教学内容。如何辨别词语之间的差异,如何精确得体地使用汉语词汇,是教学活动中应该教授学习者的重要内容。

一、以往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近义词的辨析一直是对外汉语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孟祥英(1997)指出近义词辨析,可以以词为单位,突出“同外之异”;也可以以义项为单位,突出“同中之异”;杨寄洲(2004)主张针对不同词性的近义词,采取辨析不同的方法;张博(2007)主张转换视角,认为基于中介语词语偏误的现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易混淆词辨析;李绍林(2010)认为在辨析过程中要坚持简单实用、明白易懂、温故知新和解决主要矛盾四项原则;苏英霞(2010)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归纳出9个易混淆虚词辨析的基本视角。

纵观以往的相关研究,关注的中心一个是近义词的概念与范围,另一个是宏观的辨析方法,较少有人根据实词与虚词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我们认为,鉴于实词和虚词在意义的“实”“虚”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辨析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实词辨析

一般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含概念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个组成部分。近义实词的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等。相近的部分,主要是表现在它们的概念意义上,而相异的部分,则可能在概念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从概念意义上辨析近义实词

概念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会在词典中固定下来。传统近义词的辨析方法都是先释义后辨析,考虑到大部分近义词都有相同的语素,所以我们可以一组近义词中不同的那个语素入手来发现近义实词之间的差别。

例如:布满——充满。在辨析这组近义词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含有共同的语素“满”,因此,我们可以把辨析的重点放在“布”和“充”上。“布”的语素义指“分布、散步”,它所支配的应该是一个二维平面处所;而“充”的语素义指“填充”,它所支配的应该是一个三维立体处所。所以,与“苔藓、铁路、云、脚印”等搭配的词应该是“布满”,与“泪水、气体”等词搭配的应该是“充满”。

又如:失望——绝望。这组近义词中都有共同的语素“忘”,因此我们只要辨析“失”和“绝”即可。“失”强调“失掉、丢失”,“绝”强调“彻底断绝”,因此,“失”和“绝”就显示出了这两个词在语义轻重上的差别。

再如:边界——边境。共同的语素“边”先放置一旁,查词典可知“界”的语素义是“界线”,“境”的语素义是“地方、区域”,因此,“界”和“境”语素义的差异显示出了本组近义词在词义范围大小上的差别。

此外,我们从近义词的构词语素入手,在关注相异语素意义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各语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例如:帮忙——帮助,是汉语学习者经常混淆的一组词。在解释“忙”、“助”两语素不同意义的时候,如果考虑到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那么解释起来必将事半功倍。“帮忙”中,“忙”是“帮”的宾语,因此“帮忙”后面不能再加宾语;而“帮助”中,“助”与“帮”是联合关系,都是动词性语素,因此“帮助”后面可以加宾语。

(二)从色彩意义上来辨析近义实词

色彩义属于词的附属义,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对于那些词义大体相同,只是附属义不同的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区分:

雅俗色彩。如:去世——死,它们的基本意义完全一样,但因人们在使用时注入了不同的情感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去世”指“离开人世”,一般用于值得尊敬的或年长的人的死亡,而“死”则更直接,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并不包含感情因素。它们的差别也表现了中华文化中长幼尊卑、忠孝节义的观念。

语体色彩。如:谈话——聊天儿。“谈话”是书面语,显得严肃庄重,“聊天儿”是口语,显得随和自在。

褒贬色彩。如:鼓舞——鼓动——煽动。虽然这三个词语都可以表示“激发人的情绪使人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舞”是褒义词,“鼓动”是中性词,“煽动”是贬义词,在色彩上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从语法意义上来辨析近义实词

语法意义是词的表示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的意义,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概括程度更高的意义类型。就实词来说,其语法意义一般由词类和句法成分两大部分构成。

例如:战争——打仗,概念意义比较接近,但“战争”是名词,一般处在主宾语、定中

短语的定语和中心语位置上;“打仗”是动词,多处在谓语位置上。

又如,偶然——偶尔,都表示不经常,但“偶然”是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除做状语、谓语以外,还经常作定语,如“偶然的机会”“偶然的事情”“偶然的现象”;“偶尔”是副词,一般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再如,突然——忽然,它们都表示在短时间内速度快,但“突然”是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可以做状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突然情况”“突然的变化”“突然的打击”等等,偶尔还可以作宾语,如“感到突然”“事出突然”;“忽然”是副词,一般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谓语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虚词辨析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多集中在实词方面,虚词由于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虽然一些近义词辨析词典也收入了一些虚词,但相对来说,仍然是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对于近义虚词的辨析,我们认为,只有将它们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寻找与它们共现的语言环境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才能达到辨析目的。

(一)时态

在语法里,时或时态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汉语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但在辨析某些近义虚词的时候,句中某个成分所要求的时态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某些虚词可能只适用于其中的某一种或某两种时态。

1、一直——从来。这两个副词都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这样”,但“一直”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从来”只能用于过去和现在,不能用于将来。

(1)他从来/一直没有晚来早走过。

(2)你们必须坚持下去,一直到最后胜利。(*从来)

2、已经——曾经。这两个副词都可以表示有过某种事情或状态,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可以替换不影响基本意义,但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体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李丽张敏(2005)指出“已经”表示的事件一直延续到参考时间,所以,只要设定适当的参考时间,“已经”便可以用于将来;由于“曾经”表示的事件在参考时间以前就已经结束,因此只能用于过去。

(3)他已经/曾经受过两次伤。

(4)等到明年的今天,我已经在某一所大学的校园里漫步了。(*曾经)

3、从——自从。这两个介词都表示起点,但它们引介的词语在时间上有差异。当两者都带有时间词时,“从”后可以是过去的时间,也可以是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而“自从”后面只能跟表示过去的时间。

(5)从/自从去年八月以后,我就没有见过他。(6)从明天开始,我要锻炼身体。(*自从)

(二)已然和未然

“已然”是指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未然”指尚未发生的事件或情况。在虚词辨析时,“已然”和“未然”也是我们辨析的重要参考因素。

1、又——再。虽然它们都表示同类动作或情况重复发生,但是“又”一般用于表示已经发生了的事情1,“再”一般用于即将发生的事情。1 彭小川等(2004)指出只有在表示将来肯定会出现的重复、对将会重复出现的情况进行估计、表示由于客观的需要或主观的意愿将要重复出现某种情况时,“又”才可以用于将来尚未发生的事情或情况。

(7)他又唱了一首歌。(已然)(8)好,我再唱一首歌。(未然)

2、赶紧——连忙。这两个副词都表示时间快,不拖延。“赶紧”既可以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尚未发生的事情。但“连忙”只能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表示尚未发生的事情。

(9)听到爸爸回来了,她赶紧/连忙跑过去开门。(10)下星期就要考试了,我得赶紧复习功课。(连忙*)

3、立刻——顿时。“立刻”和“顿时”都表示时间短,但“顿时”只能用来叙述已经发生的情况,而“立刻”既可以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尚未发生的情况。

(11)他的演讲结束后,听众席上立刻/顿时爆发出来雷鸣般的掌声。(12)你明天一到那里就立刻给我发短信。(*顿时)

(三)主观与客观 Lyons(1977)认为,“主观性”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与此相对,客观性就是如实陈述事实,话语中不含有个人的主观感情和态度。很多近义虚词在是否含有主观性方面表现出差异。

1、很——太。虽然它们都是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但“很”一般只是用来说明客观的情况,“太”却包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说话人用它来表示自己的看法、感情。

(13)上海很大。(客观陈述)(14)上海太大了。(含有主观评价)

2、不——没。虽然都是表否定的副词,但“不”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意愿,“没”只是陈述客观现实。

(15)2001年我决定不参加NBA选秀,但感觉上有些失落。(主观决定不参加)(16)在这份名单中,没参加过奥运会的新人大概占到2/3。(客观上不能参加)

3、不再——再不。两者都表示以前曾经有的情况停止了,但“不再”通常是客观地陈述某种变化,“再不”通常表示主观上的决心或保证,经常用来发誓,表明某种情况以后永远都不会发生。

(17)从此,他不再喝酒,不再稀里糊涂,并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客观陈述)

(18)“你说再不喝酒了,可仍说话不算数,咋日又喝醉酒了。”(主观保证)

4、但——却。两者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虚词,“但”表示转折时,侧重于客观叙述;“却”表示转折时,暗含对比,侧重于主观评价,表达了某种语气。

(19)你每天都要走过教室的台阶,但你很可能并不知道台阶一共有多少级,因为你没有记住台阶的目的。(客观叙述)

(20)“你是个坏蛋!你父亲不久前死去,给你留下1块金表,你却已将他卖了!”

(表示不满)

(四)强调内容

强调指词语所侧重的对象或范围,很多近义虚词正是因为它们所强调的对象或范围的不同而相互区别。

1、对于——关于。“对于”侧重于指出对象,这个对象多是主句谓词所涉及到的;“关于”侧重于指明范围,介绍出关系到的事物。

(21)对于我们的学习方法,老师很满意。

(22)关于我们的工作学习方法,老师说有很多毛病。彭小川等(2004)指出例(21)中,老师的态度是“很满意”,“我们的学习方法”是“满意”的对象;而例(22)中,不是在说老师的态度,而是在说“有毛病”,用“关于”引出范围,说明“有毛病”的是“我们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别的方面。

2、都——净——全。这三个副词都可以表示“全部”,但侧重点不同。“都”表示前边提到的人或物的全部,强调这些人或物之间具有相同性;“净”强调在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性质单一,只有一种;“全”强调的是人或物的全部,在它前面一般有一个确定的事物的范围。

(23)桌子上都是课外书。(桌子上的书具有相同点,属于同一类——课外书)(24)桌子上净是课外书。(桌子上只有一类书——课外书)(25)你要的课外书,我全带来了。(“你要的课外书”是“全”的范围)

3、正——在。这两个副词都可以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但侧重点不一样。陆庆和(2006)指出,“正”着重指时间(说话的那段时间某动作正在进行之中,不能中断),“在”着重指状态(某动作处于进行、持续的状态,这种状态还没有结束)。

(26)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我正洗澡呢。(不能停下来接电话)(27)电话铃响起来的时候,我在睡觉呢。(睡觉的状态还在持续)

(五)句中位置

虚词出现于句子中的具体位置,也可以作为我们辨析近义虚词的重要参考。虚词句中位置的不同首先表现为位于主语之前(句首)还是主语之后(句中)。

1、而——却。两者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虚词,有时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基本意义。但是连接分句时,它们的位置有较大的区别。

(28)感谢信从祖国的各个方向飞向你,而你依然那么平静。(“而”用在主语之前)(29)感谢信从祖国的各个方向飞向你,你却依然那么平静。(“却”用在主语之后)同样是处于句中位置,虚词和能愿动词连用时,是置于能愿动词之前,还是置于能愿动词之后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2、还——再。“还”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延续,常常位于能愿动词的前面;“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添加,常常位于能愿动词的后面。

(30)这件衣服很漂亮,我还要买一件送给我妹妹。(31)这件衣服很漂亮,我要再买一件送给我妹妹。

(六)共现成分

近义虚词间的差异有时还会在与之共现的成分对比中显现出来。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必须与某成分共现;二是与之共现的成分在语法特点上有何差异。

1、很——怪——太。“很”是客观性的程度副词,“怪”和“太”是主观性程度副词。它们形式上的区别在于“怪”必须和“的”共现,“太”经常和“了”共现,“很”则没有此项限制。

(32)这件衣服很贵。(33)这件衣服怪贵的。(*怪贵。)(34)这件衣服太贵了。

2、不——别。虽然它们都可以表示否定意义,但“不”是单纯的否定,否定的对象既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性质或状态,因此既能跟动词共现,也能跟形容词共现。“别”是表示禁止或劝阻,用于祈使句中,所以一般只能跟动词共现,不能跟形容词共现。

(35)没有金刚钻,不/别揽瓷器活。

(36)海滨气候宜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别冷,*别热)

3、和——并——而。这三个连词都能连接词和词组,但是所连词和词组的类别不同。“和”一般用于名词性成分的连接,“并”一般用于动词性成分的连接,“而”一般用于形容词性成分的连接。当“和”连接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性成分的时候,该短语一般是处在句中非谓语(主语、宾语和定语等)的位置上。

(37)中国象棋协会秘书长容坚行对第四届棋王赛感触很深,认为这是一次提高和普及的典范。

(38)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七)搭配音节

根据搭配音节的单双来辨析的近义虚词多集中于近义副词和近义介词中。这类近义虚词本身有单双音节的对立,因此与它们搭配的词在音节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对立。

1、据——根据。它们都是表示凭据的介词,但在所搭配词语音节的单双方面,表现出来一定的差异。和“据”搭配的,既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但和“根据“搭配的,却不能是单音节词。例如:

据悉、据说、据传…… 据考察、据了解、据研究……

*根据悉、*根据说、*根据传…… 根据考察、根据了解、根据研究……

2、过——过于。都是表示超过一定限度和分寸的副词,但和过搭配的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和过于搭配的一般都是双音节词。例如:

过长、过累、过热…… *过谨慎、*过马虎、*过庞杂……

*过于长、*过于累、*过于热…… 过于谨慎、过于马虎、过于庞杂……

(八)句式及句类的选择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近义虚词在不同句式或句类的选择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有些差异表现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对立上,有些差异表现在陈述句、祈使句等不同句类的对立上。

1、千万——万万。两者都是用于劝阻的语气副词,但“千万”既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万万”只能用于否定句。

(39)这件事情,你千万要替我保密啊!(*千万)(40)损人利己的事千万/万万做不得。就句类来说,“千万”只能用于祈使句,不能用于陈述句中。

(41)他万万没有想到,来人并非一般的买主,而是有着极特殊的身份。(*千万)

2、毕竟——究竟。“毕竟”只能用于非疑问句;究竟”既可以用于疑问句,也可以用于非疑问句。

(42)老工人毕竟/究竟是老工人,干出的活儿就是不一样。(43)爱情,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毕竟)

3、常常——往往。两者都是表示行为、动作多次发生的频率副词,经常可以互换。但是“常常”有否定形式“不常”(常用形式)“不常常”(少用),“往往”没有否定形式,不能说“不往”“不往往”。

(44)我每次去那里,都觉得不太舒服,因此我不常去那里。由于“往往”一般只能用于过去的时间,而祈使句表示的动作、状态等都是还没发生的,因此,“往往”不能用于祈使句。

(45)他握手告别时一再嘱咐:“要好好学习,要常常给家里写信。”(*往往)

此外,由于“往往”多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所以基本上也不用于一

般疑问句中。

(46)你怎么知道我常常做白日梦呢?(*往往)

(47)年轻人啊,你们有没有常常去思考你们的未来?(*往往)

四、结语

词汇教学一直是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说得是否地道、得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用词的准确、规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词和虚词的不同特点,探讨一些常用的辨析方法。认为在辨析近义实词时,可以从概念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方面入手;在辨析近义虚词时,可以从时态、已然与未然、主观与客观、强调内容、句中位置、共现成分、搭配音节、句型与句类的选择性等八个方面进行辨析。我们也发现,虽然实词与虚词由于各自的特点,在辨析视角的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特征,譬如在色彩意义上有共通之处,很多虚词在语体色彩、雅俗色彩上也存在着差异。

现在的工具书多半有近义词辨析的内容,也有不少专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但在教学中却仍然觉得不够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期望能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问题提供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李丽 张敏(2005)“已经”和“曾经”,见金立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虚词辨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李绍林(2010)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祥英(1997)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彭小川 李守纪 王红(200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北京:商务印书馆。苏英霞(2010)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虚词的辨析视角,《汉语学习》第2期。杨寄洲(2004)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博(2008)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英]Lyons.John.(1977)Semantics.2nd.v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王淑华,女,1976年10月出生,安徽安庆人,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shuhuawang@126.com;

杨仁君,女,1987年8月出生,四川达州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renjunyang@yahoo.cn。

通讯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中文系 王淑华

上一篇: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下一篇:正、副班主任一日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