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2024-07-26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精选6篇)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1篇

质检总局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方案

截至2014年底,全国电梯总量达到360万台,并保持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上海、北京电梯拥有量分列世界城市前二名。电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梯安全涉及民生保障,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目前部分电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选型配置与使用条件不适应、维护保养不到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渠道不畅通,以及老旧电梯逐步增多等原因,电梯事故时有发生,电梯困人等故障还较多,电梯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安全、便利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贯彻落实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保障公众安全乘梯、便利乘梯,进一步服务和保障民生,按照2015年质检工作要点,总局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全面掌握在用电梯安全状况,着力推动“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电梯以及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等“老大难”问题的综合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和风险;加快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年底达到中等城市全覆盖,缩短电梯困人后的救援时间,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降低电梯故障率,让群众安

— 1 — 全乘梯、放心乘梯。同时推动建立维修资金简便使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等机制,试点电梯故障统计和风险分析监测,逐步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把关、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二、组织机构

质检总局成立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指挥部,由总局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统筹协调部署全国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相关工作。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分别成立地方指挥部,按照总局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成所在地区的工作。

三、工作内容

一是全面开展电梯安全风险大排查,对“问题电梯”进行评估建档,逐一评估安全风险,逐一制定整治方案,组织力量集中攻坚、消除风险;二是针对管理薄弱的“三无电梯”(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通报地方政府,联合有关部门,挂牌督办;三是对状况较差的老旧电梯,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

同时要结合电梯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深化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创新,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加快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构建更加清晰的安全责任链条;二是调整生产许可制度,促进电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试点建立电梯安全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电梯乘用安全知识、电梯安全监察和检验工作情况、大会战排查和解决的隐患等,发挥市场淘汰和社会监督机制;四是进一步加— 2 — 强定期检验,开展抽查检验和风险评估,提高检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全面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加快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达到中等城市全覆盖,其他地区也应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建立社会救助和服务体系;六是发挥政府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对电梯安全问题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新机制。

四、工作进度

(一)第一阶段(3月31日之前)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各地向当地政府汇报电梯安全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建立健全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系工作机制。各地要成立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指挥机构,结合本地电梯安全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集中部署大会战工作。省级质监部门要制定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制定工作计划。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大会战的目的意义,动员有关部门和电梯生产、经营、使用等相关单位,以及行业协会、业委会、保险机构等积极参加大会战工作。

(二)第二阶段(4月1日-6月30日)自查自纠,消除隐患。各地要督促电梯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对在用电梯逐台进行隐患和风险排查,对发现问题的逐台制订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消除隐患和风险,并将自查自纠情况按照“一梯一表”的要求及时上报当地质监部门(参考式样另发)。要督促电梯制造单位对所制造电

— 3 — 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使用和维保单位的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和自查自纠工作提供技术帮助和指导,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要及时告知使用单位,并向当地质监部门报告。对投诉举报属实或制造单位报告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电梯,质监部门应责令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进行针对性排查和整改,并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三)第三阶段(7月1日-9月30日)分类建档,重点督查。在电梯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逐台自查基础上,各地根据当地情况,组织安全监察、检验检测、稽查执法等人员,结合电梯定期检验等工作,以使用时间长(15年以上),使用强度大(地铁、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水平低(回迁房、保障房等)、管理力量弱(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以及自查发现问题尚未完成整改的、群众投诉举报的、制造单位报告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电梯为重点,组织对辖区在用电梯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和风险,要责令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尽快落实整改。对不依法整改的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特别对使用时间长(十五年以上),且故障多、投诉多的电梯,可结合定期检验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向业主和有关部门提出修理、改造、更新的建议。

对自查自纠还未完成整改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电梯,要逐台建档,督促使用管理和维保单位逐台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并尽快完成整改,消除事故隐患。

(四)第四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挂牌督办,集中攻坚。

— 4 — 对前期建档还未完成整改的电梯,要集中攻坚,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力争完成整治工作。对于“三无电梯”,要报请地方政府,发挥乡镇街道基层政府作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重点要落实电梯使用管理责任单位、落实维保单位、落实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筹措。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对已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重点是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便利使用的机制,推动住建、财政等部门明确维修资金简化使用的程序;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缺失或不足的,重点是由地方政府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政府统筹、财政支持、技术支撑、群众参与、过程公示、部门协同”的原则协调解决,并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后期筹措机制。

对于存在严重事故隐患、仍无法落实整改的电梯,要依法予以封停,同时书面报告当地政府,提请作为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涉及有关部门职责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提出工作建议。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客观向社会公开电梯安全状况及整改的建议,推动隐患整治工作。

(五)第五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各地要总结大会战中好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电梯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要按计划完成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并进行数据的汇集统计和风险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督查检查。电梯安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关系生命安全和民生保障,也是体现“质检为民服务”宗旨

— 5 — 的重要落脚点。各级质监部门要充分认识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并逐级开展督查检查,力求实效,按时完成。期间,总局将对各地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二)落实主体责任,发挥社会监督。生产、使用单位是保障电梯安全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在用电梯使用管理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其安全首负责任和对电梯进行隐患排查整治的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隐患整改措施,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要落实电梯制造单位保障电梯质量安全,以及维保单位保障电梯安全性能的责任,以其为主力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同时要畅通群众投诉举报的渠道,调动业委会、居委会等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统保方式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并将责任保险与电梯安全排查相结合,发挥保险机制事故防范的作用。探索开展电梯维保质量评价并公布相关信息,以市场手段推动维保单位的优胜劣汰,促进电梯维保质量提高。

(三)建立协调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电梯安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多个部门,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以及住建、财政、安监等有关部门的合作,这是取得大会战成功的关键。各地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政府或安委会发文;发挥政府和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争取将电梯安全工作列入民生保障项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等,加大对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保障力度,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将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纳入政府应急平台中。按照“管行业必须— 6 — 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各地要落实相关行业管理、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加强与电梯安全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多元共治,齐抓共管。要积极发挥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严格开展电梯检验工作,承担隐患排查整治的技术支持工作,并按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稽查执法机构要密切合作,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电梯隐患整治工作的进展。

(四)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对大会战的宣传,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加电梯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地要继续在9月“全国质量月”期间组织开展“电梯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集中宣传活动,让群众学习和掌握电梯安全常识,提高电梯安全乘用水平。要积极向社会公布电梯安全状况、监察和检验发现的问题、电梯应急平台统计的数据等,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存在问题的解决,促进全社会关心、关注电梯安全,营造“电梯安全、你我有责”和“安全乘梯、文明乘梯”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大会战取得的成绩和进展,营造“人民质检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五)总结提炼经验,建立长效机制。工作中要注意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大会战的有效性。各地要按规定按时报送隐患排查情况、整改情况等统计数据和阶段性成果,年终报送工作总结。要以已运行的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为基础,向其他城市扩展,加快本地区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的建设进度,并发挥应急处置平台信息汇集作用,探索建立电梯安全综合信息平

— 7 — 台,汇集电梯应急处置、检验检查等统计数据,开展风险分析和监测。要系统总结大会战中好的经验,如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检验检查信息统计分析等,延续到以后日常工作中,并将其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电梯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构建电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

一、电梯安全形势

目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截至2014年底,全国在用电梯达到360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其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质检部门高度重视电梯安全监管工作。2013年11月,质检总局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创新工作,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明确电梯使用管理责任主体等5项改革创新的措施。各地积极试点和推进,取得较好成效。近年来,电梯事故趋于平稳下降,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安全态势。2014年上报电梯事故共48起,死亡36人,万台死亡人数约为0.10,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安全水平。但是,由于目前还存在住宅电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造成电梯维护保养不到位、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不及时,电梯困人等故障时有发生,电梯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安全、便利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电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降低电梯故障率,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乘梯、放心乘梯的新期待。

二、总体目标和要求

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法》,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试点和推进改革的经验,在《意见》提出的5项措施基础上,全面深化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创新。

进一步理顺电梯制造、安装、使用等各环节权责关系,以电梯使用管理单位首负责任为抓手,建立电梯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推动电梯维修资金提取制度的完善,构建起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电梯安全运行责任链条。坚决转变以强化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监管理念,减少事前审批和微观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宏观调控,加强部门合作和社会监督,努力营造自我约束、优胜劣汰、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企业全面负责、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监管、检验技术把关、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电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法规体系,构建清晰的安全责任链条。加快制定部门规章《电梯安全监察规定》,并争取与住建部联合公布,明确电梯从选型采购直至报废更新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在使用环节,强调电梯使用管理单位承担首负责任;在生产环节,强化电梯整机制造单位的责任,逐步推进制造单位维护保养电梯并对电梯质量安全终身负责的制度。整合优化安全技术规范,建立安全技术规范与相关标准的协调体系,在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基础上,建立更加严格、适合中国国情的电梯标准体系,— 10 — 提高电梯的本质安全。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电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行政许可改革的方向,取消合并电梯安装、改造和部件许可,促进生产环节安全责任向制造企业集中。调整制造许可的方式和条件,强调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维保服务能力,促进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发展、维保企业连锁化发展,提高生产集中度,构建责任清晰、权责一致、利益均衡的新型电梯产业链。

(三)促进行业公开透明,发挥市场淘汰和社会监督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的要求,积极推进电梯物联网建设,扩大群众投诉渠道等,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监测并及时向媒体和社会公布电梯安全状况的信息,发挥社会监督和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以市场无形之手倒逼物业、维保单位等主体责任的落实。同时,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在行业内倡导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公示电梯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情况,电梯生产企业公示维保、修理、改造等服务的内容、价格和零部件清单等,促进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的形成。

(四)推进检验改革,提高检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合检验检测机构改革进程,强化企业自检、优化检验机构法检、加强政府抽查,提高检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强化自检,明确并强化电梯制造、使用、维保单位的定期自行检验检查,加强对企业检验检测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落实电梯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二是优化法检,试点由企业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检验机构实施法律法规

— 11 — 规定的强制性检验,强化新产品型式试验和一致性抽检,在安装监督检验中增加对整机配置的检查,根据风险情况,调整电梯定期检验的周期和内容,使强制性检验更加科学有效。在企业自检和检验机构法检基础上,争取财政立项,由政府所属公益性检验检查机构,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对电梯安全状况进行抽检,对生产使用单位及检验机构工作质量进行抽查,更好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督作用。

(五)加强公共服务,建立社会救助和服务体系。突出电梯使用的公共属性,加快在全国推广和建设“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把“96333”建设成保障群众乘梯安全的民生热线和服务群众的窗口。全面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工作,发挥保险机制在事故赔偿、事故预防的作用,建立保障电梯安全的社会救助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部等深入开展电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电梯安全常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构建“电梯安全、你我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加强部门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新机制。电梯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和多个部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住建、商务、安监、保监等部门沟通协作,推动相关部门尽快解决电梯选型配置、施工安全管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提取、保障房电梯维保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各部门职能,形成安全监管的合力,完善多部门综合监管和隐患综合治理机制。

抄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安

全与节能促进会,中国电梯协会。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5年3月13日印发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近期有关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统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提高统计制度反映新形势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指标体系的引领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有利时机,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方式的现代化,不断推动统计生产力的发展和统计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

合理配置和统筹使用各种统计资源,统一规范统计调查的组织模式和统计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能。将所有面向企业单位、住户以及个人的调查内容统筹考虑,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既满足各方统计需求,又方便调查对象填报,全面、高效的统计调查制度。按普查周期对普查与常规年定报进行一体化设计,保证统计调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国家、地方和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提高统计制度方法的整体性、统一性、互补性和可操

- 3 - 作性。将统计设计与现代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元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提高统计工作效能。充分考虑基层的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工作条件,有效减轻基层及调查对象负担。努力满足调查对象的统计需求,提高调查对象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四)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推进统计制度改革,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总体规划、明确目标的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抓重点改革,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二、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质量可靠、数据协调、组织合理、运行高效的统计体系,推进国家统计体系和统计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大周期设计,建立健全科学完整和有效引导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进程的统计制度体系,技术手段先进、获取渠道多样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管理严格规范、过程质量可控的统计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有效引导转型发展。

1.加快构建转型升级指标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特别是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经济- 4 - 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发挥好引领导向作用。

2.建立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数据基础,研究建立反映科学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淡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加大资源消耗、质量效益、生态环境、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指标的权重。

3.完善监测评价数据发布制度。随着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分地区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及时调整统计监测制度和发布制度,逐步加大数据发布频率,及时反映和衡量各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切实提高数据质量,努力提供可靠支撑。1.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不断改革统计制度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确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基本前提和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新技术应用,优化统计业务流程,优化统计报表和指标,不断拓展统计范围,更加自觉反映经济建设,全面揭示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政治建设,系统搜集社情民意情况;更加自觉反映文化建设,系统揭示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实际;更加自觉反映社会建设,系统揭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程度;更加自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监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情况。

2.全面实施统计生产全流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可

- 5 - 靠性。加快建立统计法律法规、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统计业务流程管理相关规定》、《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国家调查队统计流程规范》等重要统计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确保统计调查项目设计设定、统计调查组织实施、统计资料管理公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不断完善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评估办法,科学审核评估数据。严格落实县乡两级基层统计工作规范,提高基层一线统计工作水平。提高企业、住户等统计调查对象源头数据的质量,推进国家通过联网直报、手持电子终端等方式直接采集原始数据,进一步优化软件功能,对数据质量实施监控。

3.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切实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源头数据质量核查机制。

(三)解决主要数据矛盾,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1.实现国家与地区数据衔接。实行GDP统一核算,实现地区与国家GDP数据的衔接。实行能耗统一核算,实现地区能耗与国家能耗数据的衔接,以及国家与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的基本衔接。

2.提高国民经济重要比例数据的协调性。改革国家GDP核算方法,从源头上解决基础数据质量问题,提高第一、二、三产业,投资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等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数据的协调性。

3.增强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的匹配性。重点解决工业增速- 6 - 与GDP核算中工业增速数据的不衔接。

(四)着力确保摸清家底,更好服务宏观决策。

1.科学设计普查方案,反映基本国情国力。要科学设计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方案,合理设置普查内容,为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查清第一、二、三产业经济规模、布局、结构,查实产业组织和发展状况,准确掌握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的最新变化,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基本国情国力统计数据。

2.充分利用部门普查资料,摸清自然人文家底。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开展的地质、水利、矿产、地理信息、海洋经济、文物等普查资料,摸清自然、文化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家底,更加全面反映国情国力。

3.不断拓展统计领域,全面反映总体布局。要建立健全反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计制度,特别是要不断拓展反映政治文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统计领域,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利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债务负担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填补统计缺失。

4.编制资产负债表,摸清国家财富家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摸清整个国民经济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总量规模、分布结构以及国民财富与总体经济实力的家底,为深化改革

- 7 - 和顶层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统计效能。

1.巩固拓展“四大工程”。尽快实现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2.广泛应用大数据。利用互联网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记录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大数据拓展统计调查资料来源,为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全力推进商场、超市和电商等企业电子化记录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加快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财务会计和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软件。加大对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的应用力度,进一步强化统计与公安、民政、财政、税务、工商、质检、测绘等部门在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上的共享。

3.积极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和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普查区划分、普查地图绘制和普查单位定位、住户调查样本抽选,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监测。

四、重点工作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加总的地区生产总值的衔接。

改革GDP核算方法,结合向SNA(2008)过渡,改革城镇居民自- 8 - 有住房服务价值、居民消费支出核算方法,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修订国家GDP生产和支出数据。积极推进地区GDP统一核算,2014年,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结合GDP核算方法改革,统一修订2013年及以前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3年及以前地区与国家GDP总量相衔接。2014年,在认真研究并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地区GDP国家统一核算的正式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如果国务院通过此方案,拟于2015年初,统一核算2014年国家和地区GDP,实现2014年地区与国家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并从2015年一季度开始,正式分季统一核算国家和地区GDP,实现地区与国家季度GDP总量和速度相衔接。

(二)建立主要专业当月当季统计调查制度,实现当季生产总值核算。

一是改革现行以累计为基础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分季(分月)专业统计调查制度,为分季GDP核算提供规范的基础数据;二是根据调查资料和相关基础资料,采用国际通行方法计算分季GDP及各行业增加值;三是对分季GDP及行业增加值做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四是制订分季GDP与GDP的衔接方法,使分季GDP之和与GDP相衔接。

(三)完善能源统计核算方法,建立全国能源统一核算制度。制订统一的全国及分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方案,确保2015年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数据

- 9 - 基本衔接;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关资料,修订国家与地区2013年及以前历史数据,力争实现国家与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基本衔接。

(四)加强网络零售统计,进一步完善零售额统计方法。按照“卖家三分,买卖共统,普查为基,大数支撑”的总体思路,加快电子商务零售统计改革。一是完善卖方统计,即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对数量较多的未登记的个人卖家,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大数据进行推算;二是加强买方统计,通过住户调查对买家网上消费支出进行统计。通过买卖共统,比对验证相关统计数据。

(五)建立创新调查统计制度,实施全国企业创新调查。2014年上半年提出科技统计工作整体方案,研究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组织实施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为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提供统计保障。

(六)完善城乡划分标准,建立健全城镇化统计制度。完善城乡划分标准,改进城乡界定方法,增加对建筑物的质量、用途等的判断,综合确定城乡地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可操作性。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等核实城乡划分情况,多角度、全方位验证城乡划分数据质量。

完善人口变动调查,增加反映城镇化质量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反映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输入地农民工调查,推动建立农民工市- 10 - 民化进程监测调查制度;增加发布有关城镇化结构分类数据,科学引导推进城镇化进程。

(七)加快研究改革工业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加快研究以工业生产指数替代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方法。采用产品物量指数与价格缩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幅增加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品种,进一步完善工业生产指数的编制工作。

(八)深化和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改革。

实现投资统计调查对象由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选取几个省份进行全省范围三种渠道的专项或综合试点;2015年全面双轨运行,并总结全国经验,最终形成并下发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2016年在全国正式执行非金融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按月发布联网直报企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季发布全部企业和重点部门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按年发布全社会非金融资产投资情况统计数据。

(九)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

完善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合理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和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的业务分工,科学确定全国劳动力调查的调查范围、频率、方法、指标及数据采集报送方式;进一步提高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质量,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和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奠定基础。

(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改进统计工作。积极利用大数据编制运输业价格指数;提出利用大数据计算汽

- 11 - 车、电脑、手机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等特殊商品价格指数的办法;制订超市、商场以及网络销售等电子化价格数据的利用办法。拟定各项价格指数的权数编制方案,调整CPI和PPI分类,为下一轮基期、权数轮换奠定基础。

加快推进遥感技术在2014年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等农业调查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地抽样调查,提高直接调查能力,争取三年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的可靠性。加快农产量快速调查车系统研制,争取2014年投入使用。

(十一)扎实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深化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的方法制度改革,2014年完善能够体现居民福祉的住户调查指标体系,研究多主题轮换调查方法,落实大中城市缩短调查户记账时间工作,加快推广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切实减轻调查户负担。全面加强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做好样本管理和维护、加强业务人员培训、做好现场调查组织、严格基础数据审查和开展全过程质量评估,切实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做好一体化数据的发布解读,积极稳妥做好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收入数据的测算、新老口径数据的衔接和报告发布工作。

(十二)健全完善新型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统计。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2014年研究提出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目录初稿,组织重点地区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开展测算。2015年研究提出与标准分类目录相配套的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客观、真实- 12 - 反映各类服务业新型业态、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统计调查,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2014年扩大调查范围,将金融业纳入统计范围,开展农业和非企业电子商务统计制度研究;研究建立电子商务定期监测调查,适当增加分品类统计;结合经济普查及部门统计资料,研究全社会电子商务总规模的推算方法,并推算全社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

(十三)加快建立统一完整、不重不漏、真实可靠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对基本单位名录库进行全面更新,并对联网直报单位进行重点核实和比对,确保联网直报调查单位真实可靠。要利用经济普查工作中形成的部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利用部门资料及时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要在普查形成的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做好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和可视化展示工作。

(十四)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今后一个时期,将从以下方面积极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一是认真研究资产负债表的国际标准;二是合理界定我国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范围;三是深入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与法人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四是广泛搜集相关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五是研究主要资产和负债的估价方法。

- 13 -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组织领导,国家统计局成立全面深化统计改革领导小组,马建堂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张为民、李强同志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其他副局长、党组成员、总师为副组长,各相关司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办公室设在统计设计管理司。

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履行对全面深化统计改革的领导责任,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实际,制订改革工作方案,明确领导主体、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统计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为开创统计改革新局面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3篇

一、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档案的出现, 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特殊的信息记录方式, 决定了它的管理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原有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 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法律法规显然已经不适用于电子档案的管理, 在信息化新形势下, 建立健全的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深化档案工作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 它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 运用特定的应用软件进行记录、修改、传输、存储和利用, 没有计算机, 电子档案将失去其保存的意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特殊性, 对电子档案进行重新编辑不会留下任何修改、删除或拷贝等痕迹, 难以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同时电子档案的信息与载体是分开的, 也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 或脱离载体通过网络传输, 无法通过载体的原始性来判断所读信息是否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 从而导致其法律凭证作用受到质疑。

(三) 纸质档案的信息一旦记录于纸质载体上, 修改、删除都有迹可循, 因此只要将文件办理过程中的相关纸质材料收集齐全, 就能保证纸质档案的完整性。电子档案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编辑、办理、保存的过程中看不到具体直观的过程, 而是会不断产生反映文件办理过程的背景信息, 并以元数据的形式保存。这些元数据的缺失将会影响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及长期保存的有效性。

二、深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加快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和制度改革。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依法治国, 党和政府的各项事业都必须有法可依, 档案的管理更必须有法律的保护、制度的保障。在信息化背景下,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 相继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电子文件管理的具体工作规范和制度, 形成电子文件在收集归档、移交与接收、保管与利用过程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2005年4月1日, 《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法律保障。如此一来, 按照安全规范要求生成的电子文件, 具有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法律、法规效力, 可作为法定的办事依据。同时,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档案管理监督制度, 制定电子档案管理违法违纪处分条例, 对恶意破坏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违法违纪处分。

(二) 构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首先, 对文件的生成、办理、收集、移交、传输、保存和利用等工作流程实行全程控制和管理, 严格控制管理和访问权限, 利用设置登录密码、数据库访问密码、指纹认证等方式, 只对特定用户开放文件办理和利用的权利, 不仅能有效防止电子文件未经授权被非法利用、恶意篡改, 还能根据用户登录情况进行追责。其次, 将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结构、背景及其在处理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与文件正文一并保存, 及时记录文件办理过程的日志文件并登记说明, 确保电子档案完整并长期可读。在设计、升级和维护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时, 确保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规范、真实、完整、可读。第三, 选用性能良好的数字载体, 创造适宜的存贮环境, 注意防火、防盗、防虫, 防尘、控制温湿度, 还要防磁, 并避免强光直射和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侵蚀。

(三) 配备合适的、相对安全的系统环境和网络环境。首先, 及时进行操作系统升级, 安装专门针对各种病毒的补丁。安装可靠性高的防火墙并时时更新, 及时弥补各种安全漏洞, 以防病毒和黑客入侵。安装杀毒软件, 时时更新病毒库, 以便及时清理病毒。利用软盘、光盘或其他可移动介质传输档案时, 一定要先查杀病毒后才能使用。其次, 设置安全的计算机访问密码和网络口令, 对不同用户组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通过身份认证、指纹认证、数字签名等手段授权给特定的用户, 以防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或档案信息网站被非法登录。

(四) 强化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保护档案, 守护国家记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档案工作部门作为档案信息安全和保密知识的宣传基地, 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加强档案工作人员和利用者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教育, 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定, 自觉维护档案信息安全, 不恶意破坏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从而预防和控制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风险。

(五) 人才保障。电子文件的一切管理与开发利用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 因此,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 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档案工作者应顺应信息社会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尽快转变管理理念, 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 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成为复合型的档案专业人才, 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邢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西安档案, 2004.1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4篇

一、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预防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预防部门应当结合预防工作的职能特点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准确把握服务保障的切入点。以上海为例,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国企国资改革为切入点,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进一步推进国有国资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当前各地都在部署和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任务。上海作为大型国企聚集的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国资国企改革的成效必将对上海经济未来发展的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国资国企领域却是职务犯罪案件多发易发的传统领域,改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腐败犯罪和国资流失风险的增加。比如前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就带出大量国企转制腐败案件,2009至2013年上海检察机关共查办了国企转制环节案件92件97人,这些案件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也损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预防工作在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主动介入,及时开展预防工作,防范国企腐败和国资流失。二是以民生事业为切入点,促进社会和谐与矛盾化解。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来看,涉及民生的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保、保障房建设等领域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群众意见很大,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去年奉贤、嘉定、杨浦等区院分别查办了残疾人补贴、农村医疗补助、“万人就业项目”等环节的贪污案件,虽然涉案金额不高,但却直接损害了基层困难群众的利益,暴露了政府财政补贴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民生无小事,处理不好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很可能阻碍改革的进程。预防部门应当结合发生在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以点带面深入开展系统预防工作,努力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发生,通过预防工作增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三是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保障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中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速,由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腐败问题日益凸显,如农村征地拆迁、涉农财政补贴、配套资金管理等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领域,乡镇干部、村官的腐败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据统计,2010至2012年上海检察机关仅查办的村官案件就达40件42人,涉及征地拆迁、整治拆违、涉农资金、社会保障、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诸多环节。这些基层腐败问题难免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因此,预防部门应当以涉农案件等为切入点开展预防工作,在保障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是以专家型人才为切入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离不开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专业人才往往专注于其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常常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容易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陷入违法犯罪的误区,既造成了人才的不必要损失,更影响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比如,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查办了多起医疗卫生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其中涉及一些国内相关医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主任医师、教授,这些专家型人才的成长需要历经长期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有的还是海外引进人才,因为法律观念的偏差和制度上的缺陷而陷入腐败犯罪的泥潭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因此,预防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工作,通过各项灵活的举措为各类专家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一方面提升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防范腐败的观念,另一方面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减少人才的不必要流失,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和属性决定了预防部门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有效防范改革过程中的各类腐败风险,尤其是那些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制度性、系统性因素。当前,改革正在逐步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空前巨大,而推进预防腐败方面改革最大的障碍在于现有的权力运行机制、利益格局以及长期积存的观念与习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发挥好防止腐败功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提供保障,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推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着眼点,提升预防腐败工作的整体合力。去年年底,中央下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对源头防止腐败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主体之一,在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承担了重要职责。落实好预防工作职责除了要结合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加强预防调查、警示教育和预防宣传等常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全局中部署推进,主动加强与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最大限度地提升预防工作的合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同配合,使预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使预防工作的成果能够切实转化为相关行业、领域和部门的工作规范和预防制度,形成一系列预防工作长效机制。二是要以推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完善为着眼点,提升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效果。腐败发生在人身上但根子问题在于权力,权力失控、监督失效为腐败的发生创造了基本条件。约束权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和职务犯罪问题之所以在某些行业、某些部门屡禁不绝,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设定和执行等关键环节上存在重大漏洞,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的河南省交通厅四任厅长“前腐后继”的案例正是制度失灵、监督失范的典型。因此,预防工作应当以推动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把推动制度建设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作为评价预防工作的基本标准。在开展预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重点剖析制度上的漏洞和隐患,努力提出建章改制的高水准建议,积极探索制度加科技手段在预防工作中的应用,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三是要以推动预防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提升预防工作的文化内涵。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既有制度的原因又有文化的因素,因此,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既要从制度、法制入手消除腐败产生的机会条件,也要从文化根源入手消除腐败形成的观念基础。廉洁文化建设是中央反腐倡廉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预防部门应当结合自身职能在推动预防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预防职务犯罪“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等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廉洁观念,培育廉洁文化。对于上海的预防工作而言,在落实高检院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的同时,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服务区位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好“预防教育进党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等工作,提升预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应当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廉政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为载体,积极营造“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观念。

nlc202309032225

三、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点

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创新,是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应当以保障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创新举措为重点,有效预防和减少改革中的职务犯罪风险,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以上海预防工作为例,应当着重在以下三个创新点上下功夫:一是以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为创新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预防工作经验。建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预防工作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之一。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这对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预防部门一方面应当切实加强调研工作,深入自贸区主管部门了解机构组成、职责、权限等基本信息,加强沟通联系,共同研判新的权力运行方式之下的廉政风险点,及时堵塞新制度之下的腐败漏洞。另一方面应当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推进自贸区的预防工作,从加强执法风险排查、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预防、国有资产保护、非公领域预防、诚信体系建设、中介组织行贿风险防控等多角度切入,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二是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创新点,拓展技术预防手段的运用空间。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市场有序竞争的过程中,预防部门可以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等技术手段,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近年来,预防部门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构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在新的形势下,预防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应用范围,将行贿犯罪查询制度运用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同时应当进一步提升行贿查询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探索与其他征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高效、便捷的查询机制。三是以探索社区预防工作模式为创新点,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基础。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经验说明,预防腐败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腐败才能无所遁形,预防腐败工作方能取得持续的效果。因此,预防工作应当积极探索扩大社会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比如,深入开展社区预防工作,联手社区检察部门,以社区检察室为平台,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以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等为契机,配合组织部门推进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促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预防服务保障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前提是要推动预防工作自身的改革创新,提升预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此,关键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关键抓好预防工作机制的完善。上海检察机关预防部门成立20余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创新,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预防工作机制,比如形成了各级院预防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内部协调配合,增强了内部工作合力。近年来积极探索“立体预防”工作模式,加强内外预防力量的整合,探索实践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预防工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预防工作的作用和影响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必须在预防工作机制建设上有新进步,尤其是应当大力推进“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实现侦查和预防工作的良性互动、无缝衔接的效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促进侦查和预防效能的全面提升。二是关键抓好预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检察制度的演进史来看,预防职务犯罪无疑是一项年轻的工作,是在法律监督的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产物。总体上看,预防工作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在开展预防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没有过多陈规旧律的束缚。实践表明,预防工作的成效往往是在面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取得的。在服务保障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在职务犯罪的风险预警方面,应当探索新的举措和办法,推动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以便更加及时地预警和防控改革过程中的新风险。三是关键抓好预防专业人才的培养。预防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预防工作的重要因素。随着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所涉及的行业性、专业性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必然更加突出。比如在服务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就涉及负面清单管理等新概念和新做法,这些都是之前预防工作中所未曾遇见过的。面对这些专业性问题,预防干部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才能满足预防工作的新需求。各级检察机关都应当加强对预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从人员招录、业务培训、岗位锻炼等方面不断选拔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预防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预防工作的职能作用。 (戴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

林仪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综合科科长、首届全国检察机关预防素能比武优胜标兵。)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5篇

1.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概述

1.1现状分析

公司以推进安全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和现场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信息化档案建设,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由于近年来公司经营困难,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环保压力日渐增大,安全行势不容乐观。

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公司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

2、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部分危险工艺未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要求加装自动控制系统。

3、公司危险废物储存处置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4、动力厂锅炉脱硫装置,因运行成本原因未长期运行,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对周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村民意见很大。

5、动力厂锅炉房布袋除尘系统大部分设为露天布置。由于日晒雨淋,装置老化严重,四台布袋除尘系统先后停止运行。现场环境很差。

6、废水不能达标排放,加之省、市、区环保部门加大了执法监察力度,部分生产线面临停产。

1.2经验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总结形成条纲式、需要继续完善和优化的经验)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加大安全投入,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提升监管质量,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

2、对公司涉及硝化、磺化等危险工艺装置实施自动化改造,实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DCS集散型自动化控制和紧急停车自动控制系统,以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切实提高公司本质安全。

3、规范储存和处置公司危险废物,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4、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动力厂锅炉脱硫设施运行成本,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

5、更新动力厂布袋除尘器,收集制煤和输煤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减少生产现场粉尘对环境污染,改善员工操作环境。

6、通过不断优化工艺,逐步实现公司废水达标排放。

1.3问题及表现形式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总结形成条纲式、等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并以实际案例表现形式举例说明)

1、废酸处理厂、二甲酚厂、间氨基酚厂等生产线设备设施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故障频发。

2、二甲酚厂、间氨基酚厂面临生产许可证换证,其中二甲酚磺

化工序、间氨基酚磺化工序和硝化工序自动化程度均达到换证要求,面临被取缔危险。

3、废酸处理厂处理硝基苯生产线废酸清淘出废药直接堆放在生产现场,紧临雨水沟;DNT厂DNT废药贮存场所无防雨设施;TDA厂间苯二胺产生的危险废物焦油按环评要求要经焚烧炉焚烧处理,但该厂实际却是外售处置;废水处理厂生化废水产生的污泥按环评要求送到公司锅炉房混入煤中焚烧处理,目前实际却是直接倾倒在工业垃圾场;间氨基酚生产线产生多种危险废物均外送或外售,采取不规范的处置方法。因此公司危险废物管理系列问题急需规范化,以达到国家环保管理要求。

4、目前要实现动力厂锅炉尾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运行成本很高,运行费用每年需要数千万元。因此平时锅炉脱硫设施没有运行,当有检查时,也象征性运行一下,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对周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村民意见很大。

5、动力厂锅炉房布袋除尘系统大部分设为露天布置。由于日晒雨淋,装置老化严重,四台布袋除尘系统先后停止运行。现场环境很差。

6、公司进入生化系统处理的废水,除PH外其余指标不能达标排放,而未进入生化系统处理的废水更是严重超标排放。目前省环保厅已在公司废水处理厂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废水处置和排放,如仍采用老系统、老办法处理废水,公司部分生产线将面临停止生产的局面。

2.改革方向与计划

2.1改革方向、目标与成果

(注:此段结合前段分析,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与主要成果标志)

1、按必须、必要的原则,逐年、逐步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

2、对二甲酚磺化工序、间氨基酚磺化工序和硝化工序实施自动化改造,加装经济实用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满足换证硬性要求。

3、进一步加强公司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开展清理排查,彻查不规范事项,提出整改方案及解决措施;修订公司《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及危险废物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危险废物管理知识,提高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和意识。

4、调研锅炉尾气治理新方法,降低锅炉脱硫设施运行成本,实现二氧化硫达标排放。

5、对动力厂锅炉布袋除尘系统进行改造,更新四台布袋除尘器系统壳体、芯子、风机、电机。对锈坏的吸尘管等部件进行更新,增加输煤走廊主体工房段3#、4#炉吸尘管,确保除尘系统有效平稳运行。

6、一是改进各线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及浓度;二是加快对尚未进入生化废水处理系统的废水研究,寻求解决办法;三是加大

环保运行费用的投入,提高内部排污费收费标准;四是对废水排放始终不能达标的生产线关停。

2.2改革的具体任务与工作计划

2.2.1任务进度计划

(注:对各目标梳理形成实施计划任务清单,清单要明确任务目标、完成标准、启动和完成时间节点、责任人)

2.2.2里程碑事件与措施

(注:根据前段任务计划,将影响计划实施的主要关键事件整理形成里程碑事件和措施,以备公司定期跟踪与激励)

2.3实现改革任务需要配备的资源/支持

(注:根据上述分析与目前现状,提出需要的支持。支持要求要可量化、可实施)

3.风险与预防措施

(注:根据前述分析,提出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措施应至少有两套以上应对方案)

4.编制团队与附件资料清单

4.1编制团队

(编制单位:XXX方案编制负责人:XXXX

方案编制参与人:XXX)

4.2附件资料清单

(编制过程中,引用、收集的各类数据报表、政策法规、制度清单)

1、《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 第6篇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刚刚过半,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党中央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

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习近平。

短短8个多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透过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稳慎的工作部署清晰可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工作规则,并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会后,各专项小组按照“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的工作要求立即运转行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改革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了责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经纬,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早春3月,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会议期间,习近平分别参加5个人大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在广东代表团,总书记表示,爬坡迈坎、敢于改革,殷切希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6月,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进入半程。习近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调整,必须杜绝局部利益以各种理由阻挠、虚化、拖延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防止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仅仅又过两个月,刚刚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回到北京,习近平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改革进展,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强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次会议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突出关联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蹄疾而步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的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去年11月18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

半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今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习近平先后于6月6日、6月12日和6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此前,国务院已就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

今年以来,一批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方案摆上改革决策者的案头。

一纸户籍,犹如立在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将中国人的身份牢牢地隔离在城与乡的两面。能否给户口簿松松绑,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希望之窗”,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广、人口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乎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考验着改革决策者的决心与智慧。

同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样,《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道审议程序而获得通过,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坚冰开始融化,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重大改革方案的议程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6月5日:《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

6月12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7月1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8月28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习近平分别于6月30日和8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相关改革方案。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半年多来的改革“组合拳”,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令人由衷振奋、充满期待。网民评价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为几十年来所未有。”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张张进度报表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来。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

——国务院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已逾600万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启动;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重要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着力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专项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立行立改,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进,犹如阵阵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

8月初的安徽合肥烈日炎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窗口前,27岁的刘少辉正认真填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4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少辉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的限制取消了,以前横亘在刘少辉创业路上的“坎儿”消除了。他说:“改革圆了我的创业梦!”

“中国的改革因其人口众多而独特,中国的改革是为了13亿人的改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今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旁观者是敏锐的。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鲜明论断,已经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中国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中找准改革切入点——

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反映强烈。为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中央在整治违规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的同时,决定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多数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公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提升了家庭发展能力,增强了家庭养老功能;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发展、科学选才,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后,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取消由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院士的途径,增加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改革举措受到科技界广泛赞誉。“减少行政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这个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说。

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

尊重人民首创,开展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体制改革剑指司法不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谈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要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

完善司法责任制,既赋予法官、检察官相应的职权,又落实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司法职业特点,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改革试点,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推进改革中,宣传动员凝聚改革共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巨大热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江南到塞北,从高原到边陲,研讨班授课、宣讲团宣讲,以及网上宣讲和进基层、进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讲活动,广泛播撒、准确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改革涉及切身利益,个人要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应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力。

近一时期,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解读、典型案例、背景链接等多种体裁,以图文并茂、多媒体呈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改革进行充分报道。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向着改革总目标奋力前行——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总书记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建立督办总台账、落实督办责任制,按任务进展时间节点到有关部委办走访督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改革任务的督办落实,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国务院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大督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各地区各部门也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

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

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辽宁整合市场监管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在京津冀,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河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地已启动通关一体化,正在共同推动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浙江实施“河长制”推进环境治理改革;

在长江流域,覆盖11省市、促进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开始实施。

聆听时代脉动,改革步伐坚定向前——

在东部,广东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福建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海南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山东探索改进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

在中部,湖北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安徽、河南、湖南加快农村改革;

在西部,四川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推动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在全区推广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贵州、云南、青海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陕西、甘肃加强党政机关效能建设,宁夏探索农林科学院改革,西藏推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10项措施;

在边塞,新疆加快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内蒙古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各领域合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让改革落地,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

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这是党中央的清醒与担当——“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这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全面深化改革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改革精神,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8月27日,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谆谆告诫全党。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的鲜明时代印记。

深化改革,剑指作风顽疾;

优良作风,凝聚改革力量。

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正是改革攻坚的宣示。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禁令指向月饼、贺卡、会所,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是除顽瘴、克痼疾的实招硬招,是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5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在习近平主席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女子仪仗兵首次精彩亮相,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由女兵参与执行外交司礼任务,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外交礼宾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今年以来,从选拔女仪仗兵,到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换发新式礼宾服装,再到外国领导人访华欢迎仪式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处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改进外事礼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上一篇:员工收购分析下一篇:聚优公司周年庆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