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企业大学

2024-09-20

如何构建企业大学(精选6篇)

如何构建企业大学 第1篇

创建于1914年的的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最初是以生产制表机起家的,后来经过系列购并变成了IBM公司,经过90多年的发展。2006年IBM已居美国500强企业中的第10位,全球500强企业中的第20位,年产值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利润达79亿美元。IBM公司成功的经营经验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蓝色文化,给予IBM茁壮成长的永续动力,也是企业的内固外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久盛不衰的传世之经。

一、尊重个人

IBM公司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员工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实现。在IBM学历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决不会是获得最好待遇的凭证,IBM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和业绩有直接关系,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与薪金没有必然关系。长期以来,IBM 坚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业时期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企业第二次创业的重要资本,是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代表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企业成员对事业的坚强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企业员工意志的集合。管理学家研究认为:企业发展到今天,其成败已经不取决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也不取决于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管理工具的采用,而取决于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扬。企业精神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通过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支撑意志、鼓舞士气,在企业中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事关企业创业成败的关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就在于树立企业全员的共同理想,就在于使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动力。通过共同目标的激励,激活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起员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员工就会认识到他们的努力,既是为企业,也是为自己,员工的工作热情就会极大的迸发出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力,就是企业成就的激励。企业成就激励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成果,包括产量增长,质量提高,单耗下降,成本降低,利润增长,员工收入增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开拓市场新局面等

持每位员工每年必须接受20天的进修。公司认为,像IBM这样的科技公司,每3年技术业务知识需要更新一次,如果业务员不进修,即使是人才也会不成其为人才。对于管理人员特别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能做出敏锐的反应和具备应付挑战的头脑。有能力的员工应该给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当他们工作时能够体会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都愿意为公司的成长贡献一技之长。IBM公司晋升时永远在自己公司员工中挑选。如果一有空缺就由外界找人来担任,那么对那些有干劲的员工是一种打击。公司坚信员工只有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时,才会真正感到公司对他们尊重的具体含义。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它东西,而是员工。每一个人都可以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在IBM公司里,每间办公室,每张桌子上都没有任何头衔字样,洗手间也没有写着什么长官使用,停车场也没有为长官预留位置,没有主管专用餐厅,那是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每个人都同样受人尊敬。此外多年来IBM的员工受到不公正对待时,都可以直接向高层领导反映,在IBM有四条制度化的通道给员工提供申诉机会:

1、与高层领导面谈。员工可以借助“与高层管理人员面谈”制度,与高层经理进行正式的谈话。员工可以选择任何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来讨论。这种面谈是保密的,由员工自由选择。面谈的内容可以包括个人对问题的倾向意见,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等,员工反映的这些情况,公司将会交给有关的部门处理。所面谈的问题将会分类集中处理,不暴露面谈者身份。

2、员工意见调查。IBM通过对员工进行征询,可以了解员工对公司管理阶层、福利待遇、工资待遇等方面有价值的意见,使之协助公司营造一个更加完美的工作环境。

3、直言不讳。在IBM,任何一个普通员工的意见都可以送到总裁的信箱里。通过这条通道,可以使员工在毫不牵涉其直属经理的情况下获得高层领导对员工关心的问题的答复。

4、申诉。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IBM民主制度,IBM用这条途径来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意见。员工如果有关于工作或公司方面的意见,应该首先与自己的直属经理恳谈,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员工认为工资涨幅问题不便于和直属经理讨论,便可以向各事业单位主管、公司的人事经理、总经理或任何总部代表申述,这种申述会得到上级的调查和执行。托马斯•沃森之子小托马斯•沃森说:“作为一个事业家,我们要考虑到利润,但是人员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当一位员工作出杰出的业绩后,IBM公司会为他个人举行一场专场庆祝仪式。一位员工这样回忆他的那次受表彰的经历:“仪式刚开始就用大屏幕播放我的家庭和我的事迹,伴随着屏幕的播放我走上了讲台,由高级领导为我颁发了荣誉证书,之后又做了一场演说,内容以我的业绩为主。经过这次仪式,我激动的心情三个月内不能平静,它促使我不得不努力工作。”

二、顾客至上

IBM公司认为,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是企业长久不衰的重点。“IBM就是服务!”是美国IBM公司一句响彻全球的口号,是IBM企业文化之精髓所在。IBM公司的服务体现于诚、信、情、礼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IBM企业文化,它已向人们清楚证明:服务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多么重要,优质服务(早已被视为企业最佳管理法的一把利刃)是企业信誉的关键因素及可靠保障!IBM以服务充实了自身企业文化的内涵。这种旗帜鲜明的企业文化,被滴水不漏地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发展乃至财务会计、员工培训之中。

老托马斯•沃森为了使IBM成为一个“顾客至上”的公司,他特别强调,IBM的任何一举一动都以顾客需求为前提。

IBM从顾客或用户的要求出发,帮助用户安装调试,排除故障,定期检修,培养技术人员,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提供产品说明书和维修保养的动手资料,听取使用产品后的评价和意见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使顾客或用户达到百分之百的满意,从而建立起企业有口皆碑的信誉,营造出独特的IBM文化。

IBM“集中服务”的现象也很可观。IBM的客户,LANIER公司资料处理的负责人回忆道:“记得有次我们发生问题时,他们在几小时之内赶到了,为了我们的问题,他们请来了八位专家,其中至少有四位来自欧洲,一位来自加拿大,还有一位是从拉丁美洲赶来的。” IBM主管行销的副总经理罗杰斯特先生特别指出了IBM提供服务的金科玉律。他说:IBM对客户提出的每一项提案计划,都必须符合顾客成本效益的要求。他说:IBM是以顾客、市场为向导,绝非技术!罗杰斯特别要求每一位业务人员:“为顾客服务时,就要像拿他薪水似的为他做事。”这位副总强调:售后服务才是真正关键之所在。为了确保经常和顾客有联系,IBM每月定期评估顾客满意的程度,评估结果是对于员工,尤其是资深主管的资金报酬的多寡,具有相当大的决定性。此外,每隔九十天,他们要作一次员工服务态度调查。IBM总公司的高级主管也需要经常拜访客户。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的客户,那么他怎能订出一套受客户欢迎的政策呢?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公司在全球所属公司投下了大量钱财,对业务人员进行密集的训练及各种培训,基础业务训练长达十五个月,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用于各分支机构接受实务训练,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则花在教室里上课。此外,还有定期举行的各种高级训练。每年有1000人以上,参加所谓“总经理班”的训练课程,由八位哈佛大学教授与六位IBM教授负责指导。他们还主办“财务主管班”,也是与哈佛大学合办,每年大约有1000人左右接受训练。主要是学习各公司负责采购的财务主管的想法。IBM规定:不管年资地位多高,公司每年每人都必须接受十五天的在职训练。

三、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IBM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尊重个人”和“顾客至上”得以有效贯彻的精神力量。对一个企业来说,有人说优秀是一种负担——有许多责任和压力;有人说从优秀到卓越是一种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IBM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建立了三方面竞争优势:

1、战略与执行要融会贯通。战略与执行是鱼与水的关系,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战略包括市场洞察、战略方向、创新重点、和业务规划。执行是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它涉及到人员、正式组织、关键任务以及气氛和文化等诸多因素。作为一个目标明确、愿景清晰的公司,一定要在制定战略的同时去考虑战略的可执行性。

2、创新和转型的融合。创新是态度,转型是手段。很多企业重视科技的创新,但是创新不只在科技创新,还在于创新的业务模式。成功的公司应致力于发明与行业洞察力结合,用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能够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转型则要求不断变化。这两件事同时关系到战略与执行,企业家们必须在制定战略和价值观时就注意强调创新,并致力于使业务模式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相配合,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来调整自己,向着一流企业模式和流程进行转型。

3、用高绩效的文化来吸引优秀人才。除了需要持久以恒的价值观,高绩效的文化是留任并激发潜能的关键。IBM的做法是找到最合适的人,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得到锻炼和培养,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工作。IBM从挑选员工计划开始就注重从全国最好的大学生里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再让他们接受公司的密集训练课程,在日后定会有优异的工作表现。IBM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环境的公司,它所创造出来的气氛可以培养出许多优异的人才。在IBM公司里,同辈竞相竞争取得工作成绩,因此每个人都不可以自满都要努力争上游。每个人都认为任何有可能做到的事,都一定能做得到。这种态度是IBM员工追求优秀业绩的一种表现。小托马斯•沃森写道:由于我们工作力求完美的精神以及我们勇于担负那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使得公司内很快便形成一种最好的称之为基调的精神,这便是乐观、热诚、兴奋和进步的使命精神。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战略与执行、创新与转型、人才与文化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始终关注的问题。

IBM的蓝色文化为人才的发挥、市场制胜搭建了平台,追求卓越体现了顾客至上的企业精神,增强了IBM公司长期保持蓝色巨人形象的生命力。IBM蓝色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要用好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人,好的人才战略来培养人,好的人才用在为顾客服务上,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自身出发,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做,头可以伸到云彩里,但脚必须要踩在地上

如何构建企业大学 第2篇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构建不同的企业大学。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在“市场如战场”的企业竞争环境中,企业大学的“身段”和组织结构,也必须应时而动。那么,企业应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企业大学,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要想量身打造自己所需的人才,不可能将此任务完全交给传统大学,所以企业大学应运而生,为企业培养人才成为企业大学当仁不让的基本使命。

不仅如此,企业大学的使命远远超过培训本身,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它既可以是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沟通的最佳空间,也可以是传统企业文化的最佳平台,还可以延伸到供应商或客户那里成为整合战略性资源的秘密武器。

然而,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构建不同的企业大学。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在“市场如战场”的企业竞争环境中,企业大学的“身段”和组织结构,也必须应时而动。那么,企业应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企业大学,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建立企业大学首先要改变企业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善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培训既有的心智模式,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其关键点包括:

其一,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于拥有或启动企业大学的企业来说,它应该在其企业文化中补充这样一点:提高企业全员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意识到持续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不只是管理层才需要提升工作技能,提高生产力应该基于每一名员工,企业的学习对象应该由定制的特殊群体转向全体员工。

其二,致力于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已经远远不够,企业应该将培训的焦点从提高个体员工工作技能转向培养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此时,工作和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回事,企业大学使传统组织中忙碌的工人转变为忙碌的学习者。

其三,在培养全员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使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直接相连,以便切实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获得全员的认可,并使持续学习成为员工自主的行为。

其四,企业在改进企业文化以建立企业大学时,还应意识到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培训恰恰正是企业大学的核心课程。企业大学需要面向企业所有层次的员工,而不仅仅是面向新员工反复传播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愿景。愿景陈述应该是鼓舞人心、令人难忘、可信和简明的,而且应该是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

像运作企业一样构建企业大学

在构筑企业文化、统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建设企业大学的组织架构。一般而言,典型的企业大学组织由五个部分构成,即市场开发、产品设计、销售发行、财政和执行,企业大学通常以这五个部分为基础展开架构,各功能板块履行各自的职能,同时又集中在一起工作。而传统的培训中心在组织架构上则仅以产品为基础。以产品为基础建立培训中心的组织模式,其最大优点是形式简便且易于管理,但缺点较多,如冗余责任带来的费用、企业组织上下难以共享培训资源、培训中心与企业的整个组织缺乏一致性等。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企业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其组织架构也应该像健全的企业一样以各功能部分为基础建立,那么企业很快就会看到它的收益。在建立企业大学时,企业应该改变原有培训中心的内部组织架构,使其以市场开发、产品设计、销售发行、财政和执行这五大核心部分为基础建立完整的组织架构,并保证各功能板块各司其职、良好运作。在这样的企业大学中,人们将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他们将原有培训中心的通才变为专家,更致力于自己角色下的本职工作。

在企业的整体组织架构中,培训中心一般被安排在人力资源部下,向人力资源部汇报工作。活动范围大的企业大学可以改变这一点,同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并列,直接向企业的最高层汇报工作。当然,不同的企业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来决定企业大学的执行系统。扁平化、柔性的组织更适合建立企业大学,并且使其直接与组织的不同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

组织架构的改变决定了企业大学的人员设置不同于培训中心,同时企业大学对人员的要求也不同于培训中心。那么,企业应如何为企业大学配置合适的人才?

首先,要牢记企业的经营战略,保证企业大学的人员完全具备与企业经营目标直接相连的商业敏锐性与工作能力。其次,在已经成型的企业大学组织架构中考虑需要建立的职位,细致描述每个职位的职能和工作要求,再以此来甄选最适合的人才。

对企业大学的培训师资,我们也必须知道他们不再等同于培训中心的原有师资。培训中心在聘用师资时,大多到企业外部寻求,着眼于高薪聘请知名的大学教授或培训顾问,但这样做对企业经营的改进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大学在寻求教学师资时,应该将目光从外部转向企业内部,让具有实际经验的高层管理者或者专家担任企业大学的培训师资。

企业的管理者和专家具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战略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在开展培训时更有的放矢,能够始终保持与组织战略的联系。在进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培训中,内部培训师的优势更加明显。而且,从财务方面看,用自己的管理人员做兼职师资更具优势。

当然,外部师资也不能完全摒弃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大学应建立内部高层管理者、大学教授和培训公司顾问联合组成的培训师资联盟。一旦明确企业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企业大学的具体任务即确定企业大学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

企业大学的三种“组织结构”

企业大学是独立的企业培训组织模式,其自身组织结构的确立可明晰培训管理工作的责权划分,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大学的组织结构通常有三种:项目式、职能式和矩阵式,这些形式在实际运营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项目式

这种形式按培训内容划分为若干培训项目,如管理类、技术类、营销类等,每个项目又是由教学人员、课程开发人员、培训管理人员组成的队伍负责完成;当项目规模较大时,也可由若干小组组成联合团队来负责。另外,还需设置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等职能部门管理学校的日常性事务。

项目式往往采用独立核算的方式管理,运作较灵活,各职能间能高度协调,可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但失去了各职能的规模效应,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各项目之间缺乏协调,相互整合和执行标准化较为困难。

职能式

这是比较常见的组织形式,它按照企业大学所涉及到的基本职能来进行组织结构设计,通常情况下,设有培训服务部、课程开发部、教学管理部、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等,再根据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能设置二级岗位。

职能式组织能够促进各职能的规模效益,提高各职能所需的深层次知识和技能,有助于组织实现职能目标。但容易导致高层决策堆积、执行层超负荷,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横向沟通协调,对组织整体目标的认识有限,对环境变化反应较慢,缺乏创新。

矩阵式

当需要同时专注于每个专业领域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工作的各职能时,可以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形式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根据项目灵活调用相关专业人才所采取双重管理的结构。它根据不同的业务单元划分不同的培训单位,各培训单位下又分职能部门。比如惠普培训事业部下署有商学院、IT管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IT技术学院;而在惠普商学院下又分教务部、讲师部、宣传部及销售市场部。

矩阵式的企业大学结构便于沟通协调,适应快速变化的复杂决策,实现各培训项目间人力资源的灵活共享,并为各职能和各项目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改进提供机会;但是容易导致员工卷入双重职权而导致沮丧,需要很大精力来平衡权力,并在经常性的协调会议和冲突解决会议上耗费时间,所以,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

企业大学的四种“变形”

企业大学组织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固企业大学的定位,另一方面则可能使具体规划和期望的实施效果达到一致。

前凯洛格公司(KeyLogic)咨询顾问左传鸿,在纵观国内外企业大学最佳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将企业大学的组织模式分为四类:指导型组织模式、合作型组织模式、独立型组织模式、战略联合型组织模式。

1.指导型组织模式

指导型组织模式的企业大学成为HR(人力资源)部门的子部门,HR部门负责企业大学的战略规划,并指导教学方向。企业大学一般对内,是费用中心,根据HR部门的发展路径规划学习管理,并向HR部门提供培训数据以辅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设置教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进行课程和讲师管理,并联合各专业学院进行课程体系更新、提供学习方案。企业大学依据HR部门制定规划,以培训为导向,工作开展相对容易。但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来看,由于HR部门并不适合完全主导企业学习,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变革。

以中国电信学院为例,它肩负打造中国电信“一个基地、四个平台”的目标,即中国电信领导力发展研究支撑和培养基地,面向内外客户的知识共享创造价值的平台,发展员工关键能力的平台,面向集团全体员工的传播企业文化、贯彻企业战略、统一员工理念、推动企业转型变革的平台,汇聚和传递最佳实践、助力成功经验快速复制和规模分享的知识管理平台。中国电信学院由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业务指导,把握学院教学方向,听取学院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及工作汇报,并指导电信学院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中国电信学院设置教研中心和综合管理部两个部门。教研中心负责课程体系的更新、学习方案的提供,下设领导力教研中心、核心员工教研中心、VIP客户教研中心、在线学习教研中心和教务部。综合管理部负责保证培训的及时有效开展,承担采购、技术支持、信息系统支持、场地设备管理等。

2.合作型组织模式

合作型组织模式的企业大学与HR部门是平行关系,为对内的费用中心。这种模式的企业高

层非常注重人才培训和学习,CEO等高层出任合作型组织模式企业大学校长,积极参与确定企业学习战略和企业大学目标规划。企业大学根据战略进行学习管理与规划及HR部门的数据传输,设置培训部门指导学习计划及学习开展,各学院按照供应链或SBU划分,负责提供学习活动和学习项目开展,设置公共部门为各学院提供培训管理、课程制作、教学设计等公共职能。

合作型组织模式的企业大学向高层汇报,可从战略角度直接获得资源,并且企业大学直接从企业战略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可使人才发展直接与战略目标挂钩。但是这种模式需要企业高层重视企业大学建设和实施,企业大学本身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投入大量精力完成从战略分解各层级员工能力的任务。

海尔集团为培养出国际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于1999年兴建海尔大学,它是为满足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转移而成立的,现已成为海尔集团培养员工管理创新的基地。海尔大学由副总裁担任校长,根据海尔在生产、质量、文化和管理上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开发学习项目、制定学习计划及学习开展,并直接向总裁汇报。人力资源部门与海尔大学的工作保持高度的一致。海尔大学成为海尔集团整体培训工作的责任部门,保证了培训工作从需求挖掘到课程开发、从课程运作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顺利实施。

3.独立型组织模式

独立型组织模式主要对外,是利润中心,一般企业大学发展到这种模式,必须具备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或资源,并且对学习管理有一定的积累。企业大学成为企业中又一个市场的探测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HR部门的决策。企业大学根据市场制定学习管理策略,并提供给企业各层级和各部门(包括HR部门)。这一模式下需设置市场和销售等部门。

独立型组织模式的企业大学以外部输出为主,可实现利润收入,并且打造学习品牌,提高企业影响力。但在内部学习和管理功能上相对弱化,对于内部学习和人才发展需求的跟踪和挖掘相对会出现不足。

比如,海尔大学在培训能力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尝试将培训对象由海尔内部员工延伸到外部,开展针对分销商、专卖店的培训,扩展到信息技术、生产制造、金融保险、石油化工、快速消费品、高等院校以及政府机构等领域。

4.战略联合型组织模式

战略联合型组织模式是企业大学发展的最终模式,采取这一模式的企业应在学习管理上有着足够积累,并且企业高层已将学习视为人才管理的主要途径、坚持不断地推动企业学习和发

展。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根据战略灵活调整自身定位,企业大学成为人才管理规划的关键部门,成为企业战略的催化剂。企业大学作为企业中一个独立核算部门,向HR部门提供人才发展数据,根据战略共同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这一模式中指导委员会是最重要的机构,可由内部专家组成或内外部专家联合组成,统一指导确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开展。

战略联合型组织模式下,企业大学可根据企业战略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和管理方式,在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方面起杠杆作用。但需要企业高层重视企业大学的建设和实施,除企业大学专职员工,还需要各业务单元专家、HR部门管理者参与,协同程度要求较高。

此类案例可比照卡特彼勒的企业大学。卡特彼勒(Caterpillar)是一家集大型机械制造、改装、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为一体的多元化跨国集团,是世界100强企业之一。Caterpillar的企业大学名为CatU,校董会由CEO以及集团副总裁组成,指导确定学习战略和企业大学目标,确定预算;成立顾问委员会,由各业务单元副总裁推荐人选,CatU院长和教务长审批,顾问委员会传达各业务单元的培训需求,辅助CatU确定针对各业务单元的培训计划、课程开发的优先顺序和开展方式;设置领导力学院、市场营销学院、技术学院、生产系统学院、六西格玛学院、通用技能学院等6个学院,各学院提供学习活动,并分别设置学习委员会,由来自各业务单元的HR管理者组成,负责对学习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提出意见。公共部门为各学院提供课程制作、教学设计等公共职能,学院之间共享公共部门资源。

企业大学的四种组织模式,各有各的特征,也有各自的优劣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应的模式。

如何构建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第3篇

回顾我国30多年来高等学校教师考评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整体来看,各个时期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基本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基本满足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与职能。概况起来,我国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从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三方面进行。

一、思想政治评价

注重把考核评价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使得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保证高等学校办学的方向。把教师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育人标准,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这是当前大学对教师考核评价要求和实践运用中的最鲜明特色。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学院,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职责。所以,高校常常出于多种目的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有效,又常常采用多个信息来源、多种评价方法。评价中强调多方参与,鼓励教师本人、同事和学生及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来,不断探索运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使教师考核评价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考核评价工作一直连续不断地进行,并不断提高改进的原因。从各类学校对教学质量评价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来看,主要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

1. 系主任评价

系主任评价是教师绩效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系主任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一般采用书面评价形式。一方面,系主任根据自己对教师的观察和日常对教师工作的检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系主任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综合出教师的教学总体水平,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书面评价。

2.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在大学教师考核中也受到很大的重视,绝大多数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都采用系统的学生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各学校采用不同形式的学生等级评价量表或检查表,最常用的有总括检查表、自助系统评价及以目标为基准的检查表。有的学校还采取定期邀请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教学质量。

3. 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在大学也很重要,同行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与被评价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深教授,也可包括外校的资深教授。在评价教学时同行所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填表式评价、书面评价、匿名小组评价。

三、科研评价

在各个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中,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各校对科研和学术水平评价有一些重要指标,其中比重最大的主要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高层次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注:本条例所言学术论文包含学术论文、专业译文、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公开出版的著作(专著、编辑、译著)、教材等;省、直辖市、国家部委办等主办、公开发行的报纸学术版面或学术专栏上发表的超过2000字(含2000字)的署名文章;通过合法学术机构、专利机构或技术部分鉴定的科研成果;取得成果的国家、部委、省市、院和区级科研课题;各类应用性科学技术课题成果、专利及已转让的成果等;地市级以上政府(含地市级)、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各类合法的学术组织(学会、协会),合法学术组织组织的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等,获得等级奖励的科研成果(“优秀奖”、“参评奖”不被计算);已被学院应用的教学与管理较大型的软件开发成果等。

总之,大学教师绩效评价非常复杂,我们必须对其予以深刻认识并严格遵从,否则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关涉重、导向性强,所以在实践中必须遵从规律、慎重行事,大力和科学地开发利用教师绩效评价的教育性,从而引导大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广辉.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科技大学, 2001, (2) .

[2]李海, 张德.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KRIF四要素绩效考核模式的理念、方法与应用案例[J].北京科技大学, 2005, (4) .

[3]新华文摘[J].2009, (15) .

如何构建企业会计模式 第4篇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制度,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范围、管理要求和人员素质设计和实施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应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机构是组织和实施会计工作的组织。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各职能岗位之间的运行是否协调,将对会计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环节。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机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目标一致,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围绕企业主要经营目标设置会计机构,避免因为工作目标的差异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其次,机构内各部门之间步骤协调,实现总体效率最高。第三,机构内部各个环节职责明确,实现业务分工在整体上的连续性和在各自工作步骤上的独立性。

2、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就要保证会计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引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方法和程序主要包括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在会计管理制度中包含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将上述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恰当的设置在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会计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

3、会计人员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会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会计人员管理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从目前情况看,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并且成为企业聘任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所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考试后的继续教育上。要通过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会计人员感受到增强业务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自觉的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同时这也是为会计人员创造提高会计业务水平的最好机会。

②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工作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工作中带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各行业会计所公认和遵守的。由于职业道德大多要通过会计人员自觉履行来体现,而很少靠强制规范来实现,所以为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发扬和推广,应该在设置会计管理制度中,特别鼓励和提倡会计职业道德,并辅之以必要的奖励措施。

二、设置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可靠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和运行,就成为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置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会计信息流程等几个要素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素之间的有机配合。

所谓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通常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以及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而应该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括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指标,也可以包括反映企业现行状态和预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括的信息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这些规定都是定性标准,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将其加以量化,以便于执行和操作。会计信息流程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分类、汇总、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帐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日记帐、明细分类帐、总分类帐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方法。这个流程就是按照会计信息指标体系将原始会计信息分类拖入会计信息系统,按照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按照会计信息质量指标的要求进行报告的全过程。所以,信息流程的设置,实际上是将上述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指标融会贯通,付诸实践的过程。

由于会计信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差异,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容易同时兼顾。所以在设置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要考虑具体情况。例如在设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时,需要了解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相应地需要设置什么会计指标。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该根据确定的会计指标体系来选择合理的方法。如:为了提供有关资产耗损情况的信息,就需要提供按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信息;为了提供有关商品定价决策的信息,就应该采用公允价格计量的成本信息。在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指标时,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要根据主要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三、建立建全会计监督机制

完善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监督工作由谁来做,如何做,这是会计监督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分离的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会计人员从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解脱出来。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用于说明受托人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是否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则要由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认定。与此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企业文化如何构建 第5篇

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

而且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

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不仅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

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

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

企业文化如何变成赢得客户的利器?

怎样做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全员的群体个性?

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

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碍到什么”。或者说是“你需要什么,就得激励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企业提出“创新为魂”,但创新如果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激励,而且甚至还可能受到排斥和打击,那“创新为魂”在这个企业一定只是句口号。

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防止“两张皮”的最有效手段。

激励(Motivation),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或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应该以人们对他们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得到回报的期望值为基础。为了增加激励的强度,激励主体应该清楚激励客体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奖励,并保证客体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得到支持以获得成果。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以层次的形式存在的,人的需要按照等级层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期望更高层次的需要。

那么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建设企业文化。

1、参与激励,促进认同。

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发动员工广泛参与。企业愿景是反映和体现企业理念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引领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在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过程中,重视员工的作用与否,其结果大不相同。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员工积极参与和讨论,使员工认同。

员工参与制定的企业愿景不但容易被员工认可,而且能够确保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发动员工共同参与,不仅对参与的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使员工加深了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更能激发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宣传。

2、制度激励,文化互动。

我们在公司里提倡一种理念时,就要把这种理念尽量地流程化,让员工按照此理念所要求的程序去工作。例如我们提出质量观,那么我们员工在产品生产时就要严格按照相关国际标准,严格管理,按要求去工作。企业文化理念流程化要通过制度来承载,也就是文化通过制度来体现和实施,实现文化制度化。同时,制度又不是脱离企业文化的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应并行不悖,不能文化高唱山歌,制度淌走水路。例如,企业贯彻“精诚服务,顾客至上”的理念,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还应在执行中表现出来,公司可以通过每个月进行内部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打分,同时将结果与各个部门的考核和员工的薪酬相挂钩,这样一以贯之,理念就能变成文化从而促进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互作用,实现抑制与引导结合,他律与自律互动。现在公司正要进行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期权股份激励,就是一非常有效的制度激励机制,主要是采取科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手法,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考评各级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的工作实绩,同时让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捆绑,公司管理层或其他激励对象利用杠杆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成为公司股东,与其他股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实现持股经营。在风险与共,利益同享的时候,激励对象的工作参与度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偶像激励,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内部实践企业文化的优秀人物最具有号召力,也最直观形象,可以说是文化落地的“生力军”。

企业中实际发生的故事亲切、可感、最具有传播效果。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树立能代表企业文化的典型人物,发掘能体现企业理念的典型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实践企业文化。在这方面,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或以言行激励进行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所以必须在每项工作

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在工作实践中起到表率作用。

4、精神激励,声誉引导。

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优秀评选活动,比如优秀员工、优秀团队、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分子等,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重点通过板报、企业网站、企业内刊等渠道充分宣传,以鼓励更多的员工实践企业文化。

人的声誉在人的行为决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对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说,声誉对其行为的影响尤为重要,声誉甚至可以替代报酬之类的显性激励因素。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声誉是其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是体现其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及努力程度、敬业精神的公共信息。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声誉是对其认真有效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为企业作出贡献的肯定。当然,要使精神激励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声誉机制要避免扭曲。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相关信息的产生和传输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只有根据准确的声誉信息对企业员工进行奖惩,才能体现精神激励。反之,会起反作用。

5、反向激励,批评后进。建设企业文化,既要对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进行鼓励表扬,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也要进行批评惩罚,彰显态度,以弱化不良行为的动机。

6、生涯激励,愿景规划。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个人发展规划,激励员工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教育、促进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能为企业文化作出贡献的员工,才能在企业里获得快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7、兴趣激励,寓教于乐。

通过系列性的、周期性的、专题性的文体活动、文化事件来让文化落地过程有声有色、深入人心。企业的各种团体拓展、集体旅游、知识竞赛、周年庆典、歌舞表演、体育竞赛……都是不错的选择。

问题的关键是对活动的设计要精心,要与企业倡导的文化和理念相一致。这种“一致”的表达方式可以是明白通畅的,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般的。

如何构建和谐企业 第6篇

‚三流企业靠厂长,二流企业靠制度,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企业文化建设尤显迫切。为此,江苏济川医药集团在建设具有济川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和谐企业‛、共创‚五感‛、提升‚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构建‚和谐企业‛,符合企业和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与员工是休戚与共、荣辱相连的共同体,只有建立和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良好关系,才能使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和谐企业。所谓“和谐企业”,就是要符合企业和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与员工是休戚与共、荣辱相连的共同体,只有建立和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良好关系,才能使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而从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育员工的“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所谓“归属感”,就是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对企业充满感情,表现为团队意识、个人能动性体现,从而达到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自觉把企业这个平台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成长感”表现在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下,实现个人与团队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奋斗得到持续成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不断进步。“成就感”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向激励。通过及时激励,充分发挥员工潜能,使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赢得尊重。

1、依法执行劳动合同。

2、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工会与公司行政签订了劳动集体合同,建立了工资分配平等协商机制和员工工资增长机制。

3、依法保障员工劳动经济权益。公司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依法为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为员工谋福利,在夏季开展为职工送凉爽活动,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体检等。

4、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以职代会为载体,组织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调动员工的一切积极因素,制定了企务公开实施细则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实施意见。

5、尊重和维护员工精神文化权益。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争先创优的劳动竞赛、欢庆元旦、春节等形式多样的构建和谐企业的活动,满足了员工的文化需求。

6、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劳动竞赛。每个部门评比出自己的部门的先进分子,推动职工的竞争意识,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7、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平时做好劳动法规的宣传工作,调解企业劳动争议。

上一篇:历史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哪些下一篇:班级综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