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2024-06-09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精选14篇)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1篇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歌赏析

【作品简介】

《送灵澈》由刘长卿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的题目也叫做“送灵澈上人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稽,与刘长卿、皎然友善。 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4.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5.荷(hè):背、负。

6.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7.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与刘长卿】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评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中英对照翻译】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ON PARTING WITH THE BUDDHIST PILGRIM LING CHE

Liu Changqing

From the temple, deep in its tender bamboos,

Comes the low sound of an evening bell,

While the hat of a pilgrim carries the sunset

Farther and farther down the green mountain.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三阮;可“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 / 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押。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2篇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⑸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 译文一】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译文二】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一】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诗人简介】

刘长卿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中兴间气集》: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3篇

《送灵澈上人》是刘长卿用二十个字描绘的和尚归山图。它凝炼、简约到极致。头两句巧用“苍苍”“杳杳”这两个叠词,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点染出灵澈归山时幽深寂静的氛围;第三句的一抹斜阳, 给画面带来些许暖意;最末一句则勾勒出灵澈孤独的背影。因之, 在看似淡雅的画面中, 透出了作者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的意绪。诗人虽然躲在画面之外, 我们仍可以感觉到诗人站在与灵澈道别之处, 久久没有离去, 一直目送灵澈的身影消失在青山深处。寺院是佛家弟子的修身之所, 也是世俗人士所向往的心灵净化之地。寺院的晚钟召唤僧人回到佛堂礼佛诵经, 也警醒世人去恶从善, 让心灵回归善境。深受官场是非困扰的刘长卿, 羡慕灵澈的身心已有所皈依, 然而自己却不能斩断俗念, 与灵澈一道同行, 遁入空门。灵澈孤独地上路了, 而送行者也凄然孤独。诗的言外之意, 画外之情, 也许是这样的吧。

灵澈 (746-816) , 中唐时期的著名诗僧。越州 (今浙江绍兴) 人, 俗姓汤, 字源澄。上人, 即上德之人, 唐代常用以尊称僧人。灵澈喜欢写诗, 在吴兴结识了著名的诗僧皎然, 通过皎然的推荐, 在京城结交了一些“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的达官显要, 一时间名声大振, 不料遭到一些僧人的嫉妒和诽谤, 竟被朝廷逐出长安, 远贬汀州 (今福建长汀县) 。后遇赦返回故乡, 元和十一年死于宣州 (据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一卷, 仅16首。灵澈与刘长卿的年龄相差在二十岁以上, 可谓忘年交。他结识刘长卿, 肯定在他进入长安之前。

刘长卿, 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约生于公元八世纪初, 卒于八十年代末。祖籍宣州 (今安徽宣城) , 迁居洛阳。大约于天宝中期得中进士, 从唐肃宗至德年间开始在江浙和湖北一带做官, 最末的官职是随州刺史, 后人称他为刘随州, 称他的集子为《刘随州诗集》。他的同时代人对他有过评论, 曰:“长卿有吏干, 刚而犯上, 两遭迁谪。”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首次流贬之地为潘州南巴 (今广东电白) , 行至饶州 (今江西上饶) 而放还江浙。后来, 又遭人诬陷而再次被贬。看来, 刘长卿的仕途很不顺利, 人生有许多苦楚。不过, 他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也许足以弥补他的不幸。他的五、七言新体诗写得极好, 尤其五言绝句, 可以说在唐诗史上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他自诩为“五言长城”, 诚非自夸。他在何时何地结识灵澈, 《送灵澈上人》写于何时何地, 均无确凿记载。有学者推测他与灵澈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 相遇而又离别, 大约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 (769-770) 。其时, 灵澈作为一名行脚僧, 云游于镇江竹林寺。不过, 唐代称竹林寺的寺院, 北至幽州, 南至杭州, 不下五六处, 灵澈落脚何处竹林寺, 恐难以确考。文人雅士、政坛要人与僧人交朋友, 在唐代是一种时尚。灵澈乐于结识刘长卿, 着眼于和诗家切磋诗艺;而长卿和灵澈交往, 则也许希望与之探讨佛理, 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之道。刘长卿有四首诗是写给灵澈的, 二人的友谊颇深。

送灵澈上人 第4篇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 第5篇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阅读题一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23.(4分)(1)(2分)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

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2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说明:两个小题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给分。

阅读题二

1、解释词语:

苍苍: 杳杳: 荷:

2、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3、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送灵澈上人》

1、解释词语:

苍苍:深青色

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背着

2、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3、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4、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刘长卿--《送灵澈》 第6篇

【内容】: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著名的诗僧。《唐诗纪事》载:“灵澈生于会稽,本汤氏,字澄源,与吴兴诗僧皎然游。”

杳杳:深远貌。

荷:负。

【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赏析 第7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

《送灵澈上人》古诗鉴赏 第8篇

作者:刘长卿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 第9篇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3.(4分)(1)(2分)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

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2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说明:两个小题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给分。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中学生改写古诗《送灵澈上人》 第10篇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苍苍:深青色。

②杳杳:深远的样子。

③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④带:披着。

⑤独:独自。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简评]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也抒发了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1.默写: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2分)

(2)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①荷:

4.诗中的`“杳杳”“苍苍”分别是什么意思?

5.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练习资料答案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

C【解析】江南立夏后进入阴雨连绵的季节,约四十天,叫黄梅天。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约客》

B【解析】“闲敲棋子”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和怅惘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1.默写: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2分)

(2)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①荷:背着。②带:披着。③独:独自。

4.诗中的“杳杳”“苍苍”分别是什么意思?

苍苍:深青色。杳杳:深远的样子。

5.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6.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赏析 第11篇

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怎能留得住呢?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三、四句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注释

上人:对 僧人的敬称。

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

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时俗之人。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12篇

赠微上人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七绝 禅门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在剡山。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13篇

寄普门上人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体裁:五律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赏析 第14篇

寄灵一上人(一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一去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上一篇:安全进课堂演讲稿下一篇:关于尊重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