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2024-07-18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精选10篇)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1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二、本课题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如下:

1.可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煤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关于“模拟酸雨的危害”实验,因学生同时做硫燃烧实验存在污染问题,可由教师课前配好“酸雨”,课上分给学生做实验。如果当时的现象不明显,可能与所配“酸雨”的浓度或植物叶子等的不同有关,可以将被试物浸泡稍长时间后再观察。酸雨中不只含有亚硫酸,在此只是简单模拟,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来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2.可通过书中的讨论,并结合“化学·技术·社会”中的资料,说明化学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3.可由学生谈一谈所知道的各种能源的利用情况。

4.关于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在课后完成,将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进行交流,或通过板报、墙报发表。也可课前进行调查,课上结合本课题的内容进行讨论,再写出报告、小论文发表或交流。

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及说明

1.(1)A(2)A(3)D(4)D(5)C

4. 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氢气

四、资料

1.酸雨及其危害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雾、雹等降水过程。

一般地说,天然降水都偏酸性,pH约在6左右。这是由于大气中的CO2溶解在洁净的雨水里形成碳酸的缘故,降水的微弱酸性可以促进土壤里养分的溶解,便于植物吸收,因此是有益的。但是,当降水的酸度增大,pH小于5.6时,对生态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2)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3)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4)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料等。

(5)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酸化的水中铝、铜、锌、镉的含量比中性地下水中高很多倍。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析表明,酸雨中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们占总酸度的90%以上,其余为一些弱酸。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酸雨中含硫酸一般比硝酸多,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目前世界各国对酸雨的形成机理还不很清楚。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富集,在水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形成亚硫酸,然后经某些污染物的催化作用及氧化剂的氧化作用生成硫酸,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形成酸雨还要有一定的环境气候条件,如湿度高、雨量大、无风,以及一定的地理因素等。

煤和石油中往往含有硫,在燃烧时,绝大部分硫转变成二氧化硫随烟气排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酸雨。

我国的酸雨问题有以下特点:

(1)酸雨分布面广,据23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情况表明,有20个出现酸雨。

(2)酸雨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并且有从北到南逐渐加重的趋势。

(3)不少地区的酸雨已相当严重,而且逐年加重。(4)酸雨的发展速度很快。

(5)酸雨主要是由硫酸及硫酸盐引起的。

如何防治酸雨呢?

要防治酸雨的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高硫煤(煤中一般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3%~5%)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大力进行煤炭洗选加工,综合开发煤、硫资源;对于高硫煤和低硫煤实行分产分运,合理使用;在煤炭燃烧过程中,采取排烟脱硫技术,回收二氧化硫,生产硫酸;发展脱硫煤、成型煤供民用;有计划地进行城市煤气化等。

2.氢能

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燃烧后唯一的产物是水,无环境污染问题。氢作为能源放出的能量还远大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1 g氢气燃烧能释放出142 kJ的热量,是汽油发热量的3倍。目前世界上氢气的年产量为3 600万吨,但绝大部分是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中制取的;电解水制氢气因消耗电能太多,经济上不合算,只占4%份额。所以,研究新的、经济上合理的制氢方法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研究课题。

图 7-2 氢能源循环体系构想图

上图是一种最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太阳能和水是用之不竭的,而且价格低廉。极需研究的是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它能在光照下促使水的分解速率加快。当然,氢发电机的反应器和燃料电池也是需要研究的领域。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将使人类永远可以各取所需地消耗电能。

光分解水制氢的研究已有一段历史。目前也找到一些好的催化剂,如钙和联吡啶形成的配合物,它所吸收的阳光正好近似于水分解成氢和氧所需的能量。另外,二氧化钛和某些含钙的化合物也较适用作催化剂。酶催化水解制氢亦是一种途径。已经发现一些微生物,通过氢化酶诱发电子与水中氢离子结合起来,生成氢气。总之,光分解水制氢方面还应加强基础研究,寻求新的方法和催化剂。一旦有所突破,这将能使人类在能源问题上一劳永逸。

(摘自《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3.几种能源简介

太阳能 地球上最根本的能源是太阳能。煤、石油中的化学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成的,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其实也都来自太阳能。太阳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为50×10 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费的1.3万倍,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利用太阳能的前景非常诱人。阳光普照大地,单位面积上所受到辐射热并不大,18如何把分散的热量聚集在一起成为有用的能量是问题的关键。太阳能的利用方式是光热转化或光电转化。

太阳能的热利用是通过集热器进行光热转化的,集热器也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板芯由涂了吸热材料的铜片制成,封装在玻璃钢外壳中。铜片只是导热体,进行光热转化的是吸热涂层,这是特殊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封装材料也很有讲究,既要有高透光率,又要有良好的绝热性。随涂层、材料、封装技术和热水器的结构设计等不同,终端使用温度较低的在100 ℃以下,可供生活热水、取暖等;中等温度在100 ℃~300 ℃之间,可供烹调、工业用热等;高温的可达300 ℃以上,可以供发电站使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这类热水器曾有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美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安装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住宅很多(10%~35%)。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建成若干示范性的太阳能热发电站,用特殊的抛物面反光镜聚集热量获得高温蒸汽送到发电机进行发电。

太阳能也可通过光电池直接变成电能,这就是太阳能电池、光伏打电池。它们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不需燃料、无需架设输电网、规模可大可小等优点,但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因此比较适合阳光充足的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或边防部队使用。已有使用价值的光电池种类不少,多晶硅(Si)、单晶硅(掺入少量硼、砷)、碲化镉(CdTe)、硒化铜铟(CuInSe)等都是制造光电池的半导体材料,它们能吸收光子使电子按一定方向流动而形成电流。光电池应用范围很广,大的可用于微波中继站、卫星地面站、农村电话系统,小的可用于太阳能手表、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充电器等,这些产品已有广大市场。

对于利用阳光发电,在美国有Solar 2000计划,目标是到2000年美国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1 400兆瓦。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阳光计划”。近年来,德国的ELDURADO计划等也都是致力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始了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太阳能电池现已有小批量生产,受到西藏无电地区牧民们的欢迎。这种小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以为一台彩色电视机和一部卫星接收机提供电源,或为家庭照明和家用电器供电。

风能 这是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扬帆助航等的技术,这也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干净能源。按人均风电装机容量算,丹麦遥遥领先,其次是美国和荷兰。我国东南沿海及西北高原地区(如内蒙古、新疆)也有丰富的风力资源,现已建成小型风力发电厂9个,发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风力发电也将是电力建设的一个方面。

地热能地壳深处的温度比地面上高得多,利用地下热量也可进行发电。在西藏的发电量中,一半是水力发电,约40%是地热电,火力发电只占10%左右。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的水温在150 ℃左右,台湾清水地热电站水温达226 ℃。温度较低的地热泉(温泉)遍布全国,已打成地热井2 000多处。地热能与地球共存亡,地热潜力不容忽视。海洋能 在地球与太阳、月亮等互相作用下海水不停地运动,站在海滩上,可以看到滚滚海浪,在其中蕴藏着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这些能量总称海洋能。从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前苏联、加拿大、芬兰等国先后建成潮汐能发电站,波浪能发电和温差能发电的示范装置也都已问世。我国在东南沿海先后建成7个小型潮汐能电站,其中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能电站具有代表性,它建成于1980年,至今运行状况良好,并且还在海湾两侧,围垦农田,种植柑橘,养殖水产,取得很好的综合效益。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2篇

浠水县英才学校

袁小胜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就将我授课的思路向各位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说课程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在第七单元,前两个课题分别讲述了燃烧和燃料。本节课,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讲述了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及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调动学生探索新能源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分析

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知识目标)通过对“酸雨危害模拟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目标)3.重难点 重点:

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主要教法:启发、引导、分类、归纳

3.学法分析:

阅读、交流、实验、合作

三、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亮点、四个阶段。一条主线即以“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①为什么使用燃料会对环境造成影响?②使用燃料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③针对影响,我们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两个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三个亮点一是分组让学生感受到酸雨的危害性;二是通过实验和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三是问题设置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个阶段即: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学以致用→交流展示

化学说课案

第1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我创设对比图片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心理,为引入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阶段:探索新知

本阶段包含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我将此阶段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看视频直观感受酸雨的危害,并牵引出造成为危害的不仅是煤的燃烧还有汽车做燃料燃烧的尾气排放。从而归结出酸雨到底有哪些危害。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目的让同学们自己亲身体会酸雨的危害,从而树立环保的意识。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找到了污染的根本原因。第三阶段:学以致用 通过前面的牵引学习,学生学到这个阶段就可以自己分析得出解决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阶段:交流展示

对于教材中第二部分内容“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和能源”。我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这样设计充分考虑到学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能锻炼他们展示自我。之后,对学生的展示加以补充,重点指出乙醇和氢能源。并提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它的制取成本却较高,如果能发现一种廉价催化剂代替水通电,使水快速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让氢气燃烧,氧气支持燃烧。那我们的环境将不再受酸雨、温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天空将仍旧是一片蔚蓝。我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插上幻想的翅膀,以造福人类为动力,自由的在化学天地里翱翔。

认识完这两种能源后,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其他的新能源。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新能源的前景,从而认真学习,为环保和开发新能源而努力学习。

小结本节课内容后,布置课外延伸任务,加深印象。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是想通过我的教学,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学生知道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二是树立起为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案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3篇

1复杂海洋环境的几种形式

1.1中尺度涡

中尺度海洋涡旋是指一种特性的水团被另一种特性不同的水体所包围,同时自身具有封闭的顺时针和反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的海洋中尺度特征。在大洋中,海流流系两侧通常存在环流性涡旋,即中尺度涡。中尺度涡中的温、盐、声的空间结构与涡体外的结构明显不同。中尺度涡直径一般为100Km~200Km,涡流流速可达2Kn~3.9Kn,影响深度可达几百米,且中尺度涡的持续时间很长,有3~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寿命。

1.2海洋锋

海洋锋一般指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波带。狭义而言,有人将其定义为水团之间的边界线,广义的说,可泛指任一种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变带。海洋锋的持续时间,短者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月或更长。海洋锋附近流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平行于锋的流分量,在垂直于锋的方向上常有强烈的水平切变。

1.3内波

除了海面的波动外,在海洋内部也会发生波动形象,称为海洋内波。海洋内波是指密度层化的海水在受外力扰动后,在海水内部产生的波动,其最大振幅发生在海洋内部,具有独特的波形、远距离传播特性和很强的随机性,其波长一般为近百米至几十公里,周期一般为几分钟至几十小时,振幅一般为几米至百米量级。导致海洋内波的发生有两大要素:一是海水稳定分层,密度层化是内波存在的必要条件,密度层化强度越小,内波频率就越低,内波的传播速度就越小;二是存在扰动,如海表层的风、各种海流、海底地形的起伏、地震等引起的海底剧烈震动、船舶或潜体的运动以及鱼群游动等。

1.4海面和海底

在风的作用下,海面会生成波浪,海面波浪既呈现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又呈现随机起伏性。当水中的声波入射到起伏的海面上时,就会产生散射波,其中一部分声能量弥散到散射场,造成能量损失。海底也是影响海洋水声环境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一般可以把地形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阶梯形,这类海底主要是在浅海环境中对水声探测影响较大;第二类为海沟形,这类海底对水声探测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浅海海区;第三类是斜坡形,主要在过渡海区和浅海海区对水声探测影响较大;第四类为海山型,主要在深海海区和强切割海区出现。

2海洋水声环境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影响

不同的海洋水声环境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影响各不相同,并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影响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海洋水声环境种类很多,这里仅从海洋锋、深海会聚区和中尺度涡这几种对其使用影响较大的海洋水声环境作简单的介绍。

2.1海洋锋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影响

例如某海峡附近海域水声环境非常复杂,强劲的黑潮从东边流过,温暖的黑潮水和较冷的陆架水交界处会产生显著的水平温度变化,形成“海洋锋”,由于黑潮强烈搅拌,还会产生涡旋。它们的空间尺度大约几百公里左右,时间尺度几天到几个月,在海洋学中称为中尺度现象。类似的还有近岸的潮汐锋、涌升流锋、河口锋等。锋好似一道水下声屏障,而且还会引起声线弯曲,大大降低水声探测设备的方位精度和探测距离。

2.2深海会聚区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影响

深海声道或声波汇聚,是声波在深海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海区必须具有足够的深度,这样由声源发出的传播于海水中的声波便不至于触及海底而产生散射,而是通过各层海水的折射向更远处继续传播,形成多个声波会聚的区域,处于会聚区内的水声探测设备便可在该区接收到声波信号,深海的这一特殊的水声传播特性———会聚区现象,将使其作用距离可能增加至几十海里,甚至一百余海里。利用会聚区效应测得的目标信号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是目标信号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这正是由声会聚区和声影区影响所致。由于装载平台与目标都在运动,相互态势随时在变,目标信号突然出现,表明目标驶入声会聚区;目标信号突然消失,表明其驶出目标声会聚区。

二是目标信号持续时间比较短,通常为数分钟。这是由于装载平台与目标相对运动,而会聚区的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

2.3中尺度涡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影响

海洋中尺度涡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中尺度现象,由于具有较强环流特点和温度、声速结构的变异特性,其对舰船的航行安全和水下隐蔽、目标搜索都会带来重要影响。

一是在舰船行动展开之前,要充分掌握和了解活动海域海洋涡的分布情况,了解是否有海洋涡存在,以及海洋涡的基本属性、水平范围和影响深度,活动海域在海洋涡中的位置等。

二是如果活动海域在海洋涡中,水声探测设备相对于目标位置,适宜在偏冷一侧布设;冷涡时应远离涡中心,暖涡时应偏向涡中心。

3水声探测设备使用的几点思考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水声领域的广泛应用,水声探测设备的发展非常迅猛,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使用,使得其功能极大增强,探测距离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下面是对水声探测设备使用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是在提高水声探测设备性能的同时,加强对舰船自身降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舰船的自噪声会极大地影响其性能的发挥。

二是应大力加强海洋水声环境建设,开展对海区海洋水文气象、海洋水声环境的研究,搞好预报,并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加以运用和检验。

三是在现有水声探测设备条件下,努力提高人员的训练水平,特别是目标识别训练,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识别准确率。另外,要加强对水声探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挖掘潜能,使其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是逐步完善规范对舰船噪音的情报收集工作,建立目标噪音特征数据库系统,提高水声探测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对目标的辅助识别效果。

五是人员要加强对海洋水声环境的掌握和应用,合理利用水声探测设备观察器材,掌握对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梁民赞,孟华,陈迎春,卢克华.水声环境复杂性对声呐探测距离的影响[J].舰船科学技术,201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4篇

中图分类号:F40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4-01

摘 要 目前,随着国内市场上煤炭价格的一路高歌猛进,对于燃煤的火电机组来说运行成本越来越来越高,很多电厂因此败下阵来。各个电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节能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运行成本,本文主要阐述了上都电厂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降低入爐燃料热值来达到节煤,减少运行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 热值;流化床;原煤;煤矸石;磨损;热效率

前言:上都电厂13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国内较早上马的一个应用新型燃烧技术的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脱硫效果好,调峰能力强等显著特点,电厂13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入炉燃料为原煤与煤矸石混合,热值为12122KJ/Kg,原煤热值为22990KJ/Kg,煤矸石热值为4180KJ/Kg,原煤与煤矸石配比为1:1.4,演马电厂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特性及自身的技术水平决定通过改变入炉燃料热值来节煤。

上都电厂首先将原煤与煤矸石配比调为1:2,此时入炉燃料热值降为10450KJ/Kg,现假设相同的发电量N(额定发电量60万KWh/天),锅炉热效率不变(实际运行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热效率会有所不同),入炉热值为12122KJ/Kg时,耗用燃料M1吨(设计值为720吨/天),入炉热值为10450KJ/Kg时,耗用燃料为M2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M1×12122=M2×10450,由此推出M1/M2=10450/12122, M2=1.16M1;入炉热值为10450KJ/K时的原煤量为1.16M1×33.3%=M1×38.6%;入炉热值为12122KJ/Kg时原煤耗用量为M1×41.7%,可节约原煤M1×3.1%(每月节约原煤30×720×0.031=669.6吨),实际运行一个月后,锅炉运行良好,节约原煤660吨,锅炉受热面磨损情况良好。

其次将原煤与煤矸石配比调为1:2.5,此时入炉燃料热值降为9614KJ/Kg,假设此时发电量也为N,锅炉热效率不变,耗用燃料M3吨,则M1×12122=M3×9614,由此推出M3=1.26 M1,原煤用量为1.26 M1×28.6%= M1×36%,可节约原煤M1×5.7%(每月节约原煤30×720×0.057=1231吨),实际运行节约原煤量为1050吨,经调查发现,主要是料层差压增加,物料流化状态不理想,灰渣含碳量增加,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锅炉热效率下降,造成燃料的浪费;另外对锅炉受热面检查发现,受热面有一定程度的磨损,但锅炉仍能稳定、安全运行。

上都电厂继续将热值下调,将原煤与煤矸石配比调为1:3.5,此时入炉燃料热值降为8360KJ/Kg,假设此时发电量也为N,锅炉热效率不变,耗用燃料M4吨,则M1×12122=M4×8360,由此推出M4=1.45 M1,原煤用量为1.45 M1×22.2%= M1×32.2%,可节约原煤M1×9.5%(每月节约原煤30×720×0.095=2052吨),但此时锅炉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渣管的排渣量远远满足不了运行要求,引起料层过厚,一次风机电流增加近10A,另外料层过厚,容易造成物料流化质量下降,大颗粒沉积在底部,流动不起来,极易结焦,经常造成渣管下渣不利,需要人力疏通渣管,900多度的红渣对人身安全也极为不利。强力排渣造成了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缩短,燃烧不充分,灰渣含碳量太高,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锅炉热效率下降,造成燃料的浪费,实际节约原煤1500吨;另外运行一个月后,对受热面进行检查,发现炉膛内墙浇注料部分脱落,蒸发管下层护瓦大量扭曲变形,省煤器上排管道管壁出现棱边。

现将以上分析作下表比较:

由上表可知,入炉燃料热值保持在9614 KJ/Kg~10450 KJ/Kg范围时,不仅可以节约原煤,而且锅炉还能安全、稳定运行;但为了延长锅炉的运行周期,需要对受热面的防磨保护近一步加强。由于燃料中灰份的增加,烟气流速的提高,受热面的磨损加剧,初期设计的防磨保护措施满足不了运行要求。

上都电厂根据磨损的实际情况,利用检修时间对蒸发管进行了改造,在易磨损部位加装护瓦,防护瓦材质由原来的1Cr20Ni14Si2变更为Cr25Ni20;对省煤器在容易出问题的部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每组由上至下前3根管子取消扁钢,变为光管。所有第一根管子及弯头内、外侧喷涂耐磨材料后加装半圆护瓦。喷涂材料为LX88A,厚度为0.5mm。省煤器管夹、护瓦材质由原来的Q235—A更换为1Cr13。在省煤器管排上方加装了导流板,避免了高速烟气直接对管排的冲刷。

改造后,锅炉运行周期明显加长,由原来的40多天,延长到60多天,最好时达到90天,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2014年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5篇

达标自查

1.下列燃烧中,最清洁的燃料是()。

A.优质煤B.天然气C.汽油D.氢气

2.下列燃烧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B.煤C.石油D.酒精

3.煤燃烧生成的下列气体中,能溶于雨水而形成酸雨的是()。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4.下列措施: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剂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④改用压缩天然气;⑤改用液化石油气;其中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5.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和烟尘等。

能力提高

6.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B.都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7.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秆,下列有关秸秆的处理方法不妥的是()。

A.做饲料B.制沼气C.造纸D.就地焚烧

拓展探究

8.“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你认为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有(至少填两种)。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第6篇

1、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本课通过图片、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新能源的重要性。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通过图片、及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中,重点突出了“酸雨”的“酸性”的探究:在学生做完镁与SO2的水溶液反应后,问学生反应的现象与我们所做过的什么实验相似,从而得出镁与SO2的水溶液反应的反应类似镁与盐酸的反应,进一步得出SO2的水溶液呈酸性,再让学生猜测SO2的水溶液与大理石反应的现象,如何验证产物,然后做SO2的水溶液与大理石的反应并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生成的CO2气体,这是本课的亮点;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制取SO2,而是用稀盐酸代替SO2的水溶液,没有SO2溶于水的过程,原因是SO2有毒,制取太多对环境不利,所以用稀盐酸代替做实验,但提出“反应的现象与我们所做过的什么实验相似”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探究。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本课学生自学、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燃料对环境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完成情况

在解决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方面,本课通过酸雨危害的具体模拟实验中及时引导学生,重点突出了“酸雨”的“酸性”的探究;在正反两次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突出了燃料燃烧污染空气的原因及选用燃料的依据,并强调了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3、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

①本课的亮点是: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中,重点突出了“酸雨”的“酸性”的探究:在学生做完镁与SO2的水溶液反应后,问学生反应的现象与我们所做过的什么实验相似,从而得出镁与SO2的水溶液反应的反应类似镁与盐酸的反应,进一步得出SO2的水溶液呈酸性,再让学生猜测SO2的水溶液与大理石反应的现象,如何验证产物,然后做SO2的水溶液与大理石的反应并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生成的CO2气体。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第7篇

通过实际的教学,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教材是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书本桥梁。教师在充分备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教材中对教学内容的编制思路。按照人教版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放在了乙醇和氢气的介绍后。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引出了乙醇和氢气作为燃料是由于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热量,从化学的角度看的话是由于乙醇、氢气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放出了大量的热量。学生对化学反应中有能量的产生只是在第一单元中接触到,是关于化学反应的特征来进行学习的,但是学生对能量这一层面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与淡薄的。

作为要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一种教学策略,就需要适当地建立和安排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能充分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建立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这里,通过学习乙醇等的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乙醇是一种燃料的内容,让学生及时的获得了将要在最近发展区获得知识的基础,顺利的承接了接下来的内容——化学变化中伴随有能量的产生。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8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口碑,用户使用意愿,中介作用

1 引言

近几年,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着手机网民不断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手机网民人数增多的同时智能终端价格继续走低, 大量低端智能手机被推向市场, 流量资费日益平民化, 中低收入人群也将逐步转化为智能手机用户, 智能手机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 所以谁能主导智能手机的市场谁就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如今市场上智能手机品牌花样繁多, 哪个品牌的口碑好, 当然就会更受消费者青睐。口碑 (Word of Mouth) 在影响消费者决策及行为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1]。学者Silverman认为, 口碑之所以有威力是在于口碑的传播是可信并且独立的, 这种可信且独立的信源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间接的消费经验, 从而降低消费的购买风险[2]。郭国庆、杨学成、张杨研究表明, 在口碑影响前后, 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有了显著的变化, 口碑影响前的消费者态度要高于影响后的消费者态度[3]。而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 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作一个解释说明[4]。在这个模型基础上, 唐岩认为影响3G手机采纳意愿的主要是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相容性、可观察性、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等[5]。Biljon和Kotze对手机的使用意愿进行研究, 认为社会影响和促进条件也是影响因素[6]。Verkasal等学者也同时认为技术障碍、行为控制和感知娱乐性也是影响智能手机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7]。虽然这些影响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因素也在影响着口碑, 但是口碑在这其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没有太多学者去研究, 本文认为口碑在这其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 所以将在这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只有清楚口碑在这其中的关键作用, 才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使用意愿。

2 研究模型及假设

以之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 本文结合影响智能手机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关键要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 初步建立一个假设模型, 如图1所示, 假设智能手机的口碑在这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下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假设及理论依据。

2.1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智能手机的口碑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TAM模型里两个基本的要素。感知易用性, 在本研究中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感知有用性, 指用户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对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感受到的有用程度。徐琳在研究网络口碑时发现, 感知有用性对口碑呈正相关的关系[8]。毕继东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发现,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对网络口碑有着正向的影响关系[9]。Cyr等人也在研究中证实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在用户手机品牌的忠诚度方面有着正向的积极作用[10]。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1.智能手机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对智能手机的口碑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H2.智能手机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智能手机的口碑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2.2 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与智能手机的口碑

感知娱乐性表示使用者在执行某一行动时或者采取某一行为时所感受到的乐趣的程度。Moon和Kim认为用娱乐性是作为内在信念来解释个体内部动机行为, 并将感知娱乐性定义为个体与网络互动时的信念能够满足其内部动机的强度, 这种互动产生愉悦、娱乐的感觉而非其他的外部报酬[11]。田垒认为感知娱乐性作为内在激励的变量之一, 尤其在研究互联网和IT技术时, 加入感知娱乐性变量后, 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均有所提高[12]。所以我们在研究智能手机用户行为的时候加入感知娱乐性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3.智能手机的用户感知娱乐性对智能手机的口碑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Venkatesh和Davis在其研究中将主观规范定义为使用者感知其所重视的人是否觉得他应该采取某一信息科技系统[13]。Taylor和Todd的研究证实当主观规范作为TAM模型的外在因素时, 使用者的使用态度会受到主观规范的正向影响[14]。如果使用者的态度受到了影响, 那势必会对产品的口碑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4.智能手机的用户主观规范对智能手机的口碑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2.3 智能手机的口碑与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

Newman在研究中证实口碑在增加新产品的知名度、刺激产品试用、传播产品信息、说服消费者采取行动等方面非常有影响力[15]。尤其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口碑的作用越来越大, 波及范围更广, 传播速度更快。毕继东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网络口碑的信任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意愿有着正向相关的影响[9]。杨学成等人研究发现口碑信息对消费者品牌转换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6]。方靖等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在用户购买服装时网络口碑信息通过影响用户的品牌态度进而正向影响消费者服装购买意愿[17]。国内外关于口碑对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的研究很多, 基本都认为一个好的口碑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着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5.智能手机的口碑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2.4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

Heijden研究发现, 使用信息科技系统如果可以使用户在从事某些行为时获得较高的绩效, 那么其使用信息科技系统的可能性较高, 因此, 用户对信息科技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对于用户本身的使用意愿会有正向的影响[18]。Venkatesh、Taylor和Todd也都研究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着强烈的正向影响[19,20]。同时, 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加入可以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6.智能手机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H7.智能手机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2.5 主观规范、感知娱乐性与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

在用户购买智能手机之前对智能手机的评估不是个人的行为, 事实上, 用户也许被其他相关群体或个人影响, 比如自己的朋友或家人, 消费者遵守他们的评估及购买行为是基于其它相关人的行为, 所以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接受和使用是和与他相关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的, 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Ajzen和Fishbein早在1980年就认为来自外部的主观规范和个人内在态度是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最关键的两个因素[21]。Venkatesh和Oavis研究发现主观规范对用户使用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Hung在对WAP服务的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时也认为主观规范会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对于感知娱乐性和使用意愿的相关关系, Dulyalak和Malisawan在对泰国3G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发现, 娱乐性的变量加入会对消费者的接受意愿有着正向影响[22]。学者Shin在研究网络电视的用户接受意愿时也发现, 感知娱乐性对用户意愿有着显著影响[23]。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8.智能手机的用户主观规范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H9.智能手机的用户感知娱乐性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2.6 在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中智能手机的口碑起到的中介作用

从上文提到的大量文献中我们已经看到,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这4个关键的要素同时影响着智能手机的口碑和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 而且口碑同时也影响着用户使用意愿, 可以看出智能手机的口碑在这里起到的是中介作用, 但是还没有进行过实证检验, 所以我们假设如下:

H10.智能手机的口碑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主观规范及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

3 研究调查及分析

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首先在数据收集阶段, 我们通过在北京地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智能手机用户, 一共收到了502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在问卷的设计方面, 每个关键影响因素的调查问题都是依据有关文献参考,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下各设5个问题, 依据的是Davis在1989的研究;感知娱乐性下设5个问题;主观规范下设3个问题;用户的使用意愿下设3个问题 (田垒, 2010) [12];口碑下设6个问题 (罗时鑫) [24]。在问卷衡量工具方面,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点尺度进行评分, 其范围从“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到7的分数, 这是一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量测方法。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我们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而不是像一般研究所采用的结构方程的统计软件, 因为偏最小二乘法在探索实验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25]。本文通过计算Cronbach's alpha值检测问卷的信度。当Cronbach's alpha值在0.5以上时, 问卷的信度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当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时, 认为问卷的信度较好。研究问卷信度检测的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我们看出, 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 所以我们认为问卷的信度较好。

对问卷聚合效度进行检验是很有必要的。聚合效度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时测量结果的相似程度。本文以Fornell和Larcker提出的方法为依据[26], 计算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及各个要素的组合信度和平均萃取变量, 一般认为因子载荷>0.5, 组合信度值>0.6, 平均萃取变量 (AVE) >0.5。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本研究问卷的各项都符合条件, 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同时我们还要检验各要素的区分效度。区别效度指标指, 测量建构中的项目因子本身的平均萃取变量 (AVE) 大于其它任何两个建构的项目因子的共同方差 (或相关系数平方值) , 则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在表3中, 对角线上的数字是平均萃取变量的数值, 其他的数字是相关系数的平方值, 可见对角线上的数字比其行、列的数字要大, 所以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注:双尾检测中**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3.3 分析和验证

下面我们通过构建的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偏最小二乘法不能像结构方程那样生成拟合优度值指数, 所以模型通过R平方值来检验;模型中还加入方差膨胀因子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 来检验各因素的共线性。经验判断方法表明, 当0

对于口碑中介作用的分析, 本文以Baron和Kenny的研究为参考[27]。首先在模型三可以看到, 在加入了口碑变量后, 口碑 (b=0.253) 对用户的使用意愿有着正向的影响, 由此可以支持本文之前的假设H5;其他4个因素的值都有所下降, 只有主观规范下降最少, 从0.198到0.184, 这说明主观规范是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而其他3个因素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即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是通过口碑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所以之前假设的H10只是部分成立。

注:双尾检测中**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4 研究结论和讨论

4.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的检验, 我们发现智能手机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之间是通过口碑的中介作用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 而用户的主观规范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近年来关于口碑的研究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受重视, 但是对于口碑对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意愿影响的研究不太多, 所以对口碑中介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由于口碑在影响使用意愿中发挥关键作用, 所以智能手机口碑的好坏将会影响到智能手机厂商的成败。

4.2 研究结论的管理启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口碑的中介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和经销商除了需要对手机本身的易用性、有用性、娱乐性功能进行改善提高, 还需要做好口碑营销这一关键环节, 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企业需要提高品牌口碑信息覆盖量, 为品牌建设奠定良好的网络口碑环境基础, 不断优化产品的口碑, 从而影响手机用户的使用意愿, 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获得忠实的用户,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4.3 研究局限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9篇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导学稿为教学的载体,充分体现“激发情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迅速反馈”,的十二字方针,要善于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聚焦课堂,要能够巧妙地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及活动,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情趣,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稿是否能起导学作用,为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备课组各成员的能动性,对知识点由浅入深导入,使学生预习过程中,能解决大部分的知识点。

2、能否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后,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凝难问题;能否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知识,或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能否每节课都能保持讲练结合;

3、每节课后争取利用5 min对学生进行小测,及时反馈,应做到节节清;

4、是否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燃料的燃烧不仅给人类的生活造福,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激发情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迅速反馈”,的十二字方针影响:空气质量的下降、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因此,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用一段关于“温室效应”的MTV作为切入点,再用一段关于天气预报的新闻片断作为联结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5、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提高科学的探究能力。本课题的教学中设计了“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演示试验和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初步得到实验结论,再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最后通过对比课本与课堂上老师改装的实验装置,使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深刻认识到大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小到避免污染我们自己学习、生活的课室环境的重要性、实效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是学生不能做到小组合作讨论,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应的资料,预习不足,有部分学生抄袭现象,若能解决以上问题,效果应该会有更好。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第10篇

作者:谭娅 指导老师:徐文修

摘要:地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地膜应用面积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负面报导不断增加。本文通过收集不同使用年限、不同地膜残留量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应合理使用地膜,增加地膜厚度,及时揭膜和加大地膜回收管理力度,有效保护土壤永续利用。关键词:地膜;土壤环境;防治途径

Abstract: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plastic film tha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maximumly ,But along with the plastic film applications and tenure use of the increased, negative reports increase.This article by collecting different tenure use of plastic film and different quantities residual plastic film of influenc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amage soil structural,and for crop development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large quantities residual plastic film which causes “white pollution” Not only affect agriculture, soil, the destruction of crops normal growth and caused crop yield reduction.We should be rationally using plastic film thickness, and increase the membrane in time to get the recovery management and plastic film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soil lasting use.Key words: Plastic film;Soil environmental;Prevention means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作物达40多种。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它以增温、抗旱、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促苗早发、增加作物产量等显著特点为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显著,所以发展快速.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农膜在土壤中年残留量不断增加,重污染区已达近130 kg·hm-2—270 kg·hm-2.多数农膜是由一种由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聚氯乙烯)组成,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光解性较差, 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即使降解也将产生有害物质。因而在土壤中长期积累,造成“白色污染”,如此下去就会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譬如土壤透气性变差,水分、养分的流动受阻,土壤板结, 根系得不到正常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等。本文阐述了地膜残留量对于土壤环境质量和作物生长的之间关系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途径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1 我国地膜的应用现状

何文清研究表明,地膜在我国应用已将近30年。地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之一。目前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0.13亿hm2,每年用量近百万吨。棉区是我国地膜应用的主要区域,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田每年地膜用量为37.5~45 kg·hm-2,西北内陆棉区每年地膜用量为79~90 kg·hm-2。随着地膜应用量和应用面积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残膜留在了土壤中。

据农业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国17个省市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地膜覆盖过的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残留量平均为60 kg·hm-2,最高达135 kg·hm-2。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以及农业环境监测部门也对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在地膜广泛应用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污染,如河南省中牟、郑州、开封等地花生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年均为66 kg·hm-2,最高可达135kg·hm-2。河北省邯郸地区棉田土壤地膜残留量达59.1~103.4 kg·hm-2。在这些地区中,尤以新疆地区棉田土壤污染最严重,根据最新调研结果,新疆石河子地区棉田耕层中平均残膜量为300.7 kg·hm-2,最高达381.1 kg·hm-2,而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

严昌荣根据过去十几年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及使用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1981年农作物覆盖面积仅为1.5万hm2,1991年达到490.9万hm2,2001年上升到1 096万hm2,2005年更进一步达到1 350万hm2,是1981年覆盖面积的797.8倍。农膜使用量也大幅度上升,统计表明,使用量从1991年31.9万t增加到2005年的95.9万t,增加了近3倍,增长速度非常快。2 残膜造成污染因素 2.1残膜的难降解性

据刘金军、李团结、曾祥斌等等的研究报告知道:目前使用的地膜多为聚乙烯农膜,它是由聚乙烯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而制成的有机化合材料,具有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耐化学侵蚀,能缓冲冷热等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它的光分解性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难以使其降解,即使长达上百年的时间,残膜仍多以独立的形式存留在土壤中。2.2 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大

刘志锋表明,据技术人员调查测算, 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地膜在土壤中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污染严重的地方多达90~135 kg·hm-2,甚至高达270 kg·hm-2 据专家测定,种植棉花3~5年的土地,平均废膜残留量13.5g/m2, 每667m2平均残膜残留量8.99kg,8~10 年的土地,亩平均存废膜量12.5kg,土地减产7%,种植13年以上的土地,平均每22.87kg/667m2,相当于一年的覆膜全部留在地里,减产达17%。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若干年后土质严重恶化,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土地将无法耕种。2.3 回收难度大

郭希敏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残膜回收基本上以人工捡拾的方式进行,新疆地区多年来残膜回收也一直以人工捡拾为主,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多,劳动力少,人工捡拾的残膜回收率非常低。再加上农民普遍选用超薄膜,以降低生产成本,而超薄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更不易捡拾,不利于机械回收。因此使得残膜回收十分困难。李燕红还认为农民对残膜的危害认识普遍不够,对于残膜的清理回收不重视。只注重当年土地上的产出,不注重残膜的回收。又由于新疆等地春季风多风大、雨少、表土易干,压膜土较多,加上灌水泥砂大,秋后膜面便被泥砂覆盖,加之秋季忙于秋收,无人顾忌捡拾残膜,因此人工清理回收十分困难。孙孝贵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不揭膜对产量的影响。因此,没有把人工揭膜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道生产工序,这是生产管理、劳动安排和宣传提高认识上存在的问题。3 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状包括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以及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的保水保肥特性等。大量研究表明,残留地膜会影响土壤正常结构的形成。3.1残膜在土壤中分布的层次性

残留在土壤中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但由于各地农作措施的不同,残膜在各层次中分布的数量也不一致。齐小娟等研究表明,土壤中残膜集中分布在0~10 cm,一般要占残留地膜的2/3左右,其余则分布在20~30 cm,再往下基本没有分布。马辉等研究结果为,0~10 cm土层中残膜的片数约占总量的58.5%~76.4%,1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数的22.3%~35.1%,20~30 cm土层中占总数的1.3%~6.4%左右,大部分残膜集中在0~20 cm层土壤中。而新疆地区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土壤耕翻尺度深,所以在30 cm以下的土壤仍有分布。何文清等的研究显示无论在哪个地区,0~20 cm内的土壤耕层是残膜污染的主要区域,占土壤中残膜总量的90%以上。3.2 残膜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

由于土壤中大量残膜的存在,导致了土壤物理结构层次的改变,使得土壤水分、养分向下运移受到阻碍,土壤空隙度、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影响土壤正常结构的形成,最终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又由于残膜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致使土壤含水量下降。

赵素荣研究发现,当农膜残留量由0提高到225 kg·hm-2时,土壤容重增加18.2%,土壤孔隙度降低13.8%、土壤含水量降低11.7%,而且这些土壤参数随残留农膜碎片增大而劣变。南殿杰的试验结果,水分下渗速度与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呈对数相关关系,当残留量达到360 kg·hm-2时,水分下渗速度明显减慢,只相当于对照的2/3。李青军的研究发现,残留量为0 kg·hm-2时的含水量分别比处理为225、450和900 kg/hm2减少1.29%、4.39%和11.22%。还有研究表明,在新疆等干旱地区由于残膜的存在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等。4 残留地膜对作物造成的影响

刘志锋根据近年国内的许多报道。普遍认为:土壤内非降解膜残留膜数量如超过土壤允许容量时,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下茬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据农业部门测定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达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死亡率1.19%,子叶期棉苗死亡率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12.9cm。如果不采用高密度种植技术,减产量达12%左右。每667m2有12.5kg残膜量的地块与无残膜的地块对照田相比减产达8.8%。

解红娥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根数、主根长度、茎粗、果枝及皮棉产量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残留地膜量为720和1 440 kg·hm-2的棉花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皮棉产量显著降低。还认为残膜对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这是因为玉米和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型,而且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的耕作层,受残膜的影响较突出。还有研究表明在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37.5 kg·hm-2时,小麦基本苗较对照降低了25%,冬前分蘖数较对照降低了17%,表现出苗慢,出苗率低,根系扎得浅,有些根系由于无法穿透残膜碎片而呈现弯曲横向发展,残留地膜对玉米、茄子、白菜和花生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青军试验结果表明,残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残膜改变了土壤正常的结构层次,造成水分、养分的运移被阻断,从而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大幅度减产。第二就是由于土壤中残膜存在,导致作物在生长的时候经常会使幼小的根系被残膜缠绕,从而导致水分、养分的吸收被阻断,造成作物死苗。5 结论

针对以上的问题,对残膜回收工作的有以下几点建议(l)要防治地膜污染 “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2)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地膜,加大对可降解膜的研究与开发,努力降低农膜成本,积极寻找功效相同、成本相对低廉的替代品。(3)加大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如果在残膜回收机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能进一步地提高其回收率,可大大减少残膜污染。(4)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进人土壤里,会影响土壤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物质结构。(5)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的污染。

根据已报道的结果分析, 农田残留地膜对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常年地膜覆盖的地块,若土壤中的残膜得不到及时拣拾,就会使土壤的容重增加,残膜使土壤水分的上下移动速度减慢。并且地膜残留刺激根系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养分,使棉花地上、地下部生长不平衡,作物的产量降低。若残膜长期存留于土壤中,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导热性,将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分布以及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降低作物的抗逆性等,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清理回收农用残膜是保护有限耕地资源、促进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和检查力度,尤其是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用残膜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推动农用残膜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文清,严昌荣.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3):533-538 [2]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6期 [3] 郭希敏.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浅析.农业科学通讯,2010.9工作研究 [4] 侯凤岩.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科技与装备,第2期总第182期2009年4月

[5] 严昌荣,梅旭荣,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269-272.[6] 马辉,梅旭荣,严昌荣,等.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570-573.[7] Kenneth Moller,Thomas Gevert.Arne holmstrom examination of a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film after 15 years of service as an air and water vapour barrier[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1,73(1):69-74.[8] 孙孝贵,刘文江.新疆棉田残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棉花·新疆棉田残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2005, 33(2)∶7~8 [9] 李团结,郑新伟.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1期

[10] 王晓方,申茂向.塑料农膜-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和曙光[M].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1998.[11] 李青军,危常州,雷咏雯.白色污染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新疆农业科学 2008,45(5):769-775.[12] 解红娥,李永山,杨淑巧,等.农田残膜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26(增刊): 153-156.[13] 刘金军,王环.农用地膜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第23卷第6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14] 南殿杰,解红娥,高两省,等.棉田残留地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6,8(1):50-54.[15]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15(2):9-10.[16] 严昌荣,王序俭,何文清,等.新疆石河子地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研究[J].生态学报,2008,28(7):3470-3484.[17] 杨志新,郑大玮,靳乐山.京郊农用地膜残留污染土壤的价值损失研究[J].生态环境,2007(2):414-417.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长期使用地膜对土壤环境质量

影响的研究进展

谭娅

农学院

种子科学与工程

农学074

073131402

徐文修

职称:

教授

2010 年 12 月 23 日

上一篇:描写我的哥哥的作文200字下一篇:教导主任素质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