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教学反思范文

2024-09-18

聋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聋校教学反思 第1篇

聋校教学反思

篇一:聋校>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二:聋校教学反思

书本从开始的第一页,渐渐的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页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开始是一种迷茫的状态,不了解孩子们,只是一味的上着自己的课。在这学期里,、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或许是得到了许多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上课,首先必须要的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学,会让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图孩子会给你什么,首先你要给孩子什么!在明白这些的时候去上课,应该比在进了教室上自己的课要好的多,其次要学会在学生中找出他们的特征,比如我们班级的周海宝,他上课的时候,思想比较活跃,你在上课的同时要多让他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他跟你的配合会更好一些,而对于像沈同杰,千万要给他足够的自信,范红雨要多夸奖,我们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了他们的特征之后,现在上课基本上属于顺利状态,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被他们气的没有话说了。

最后,在教学句子的时候,必须想方法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看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上课方式,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上课的模式一直在变,孩子们抓不到我讲的目标,、现在我讲课基本分为几大块,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知识,所以现在一节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我现在上课不是很成熟,这也仅是不成熟的意见,记录我的教师道路!

篇三:聋校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聋哑学校的教学课堂。聋校许多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二、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

3、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聋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

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聋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正确认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和作用

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罔森博和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以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5)我认为罔森博和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问题是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2、计算机多媒体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2)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聋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聋校数学教学模式。

(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四)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

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聋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聋校教学反思 第2篇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聋哑学校的教学课堂。聋校许多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二、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

3、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聋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

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聋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正确认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和作用

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罔森博和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以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5)我认为罔森博和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问题是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2、计算机多媒体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2)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

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聋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聋校数学教学模式。

(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四)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

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聋校教学反思 第3篇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引进了国外流行的思维导图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思维导图越来越多地在普通学校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目前,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查阅思维导图的相关文献,尝试分析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期望为聋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案例背景

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初一(2)班共有十名聋生,其听力残疾程度重,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薄弱,教师教学以手语为主。

本教学案例选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山雨》。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为读者展现了美丽的山林雨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浓浓喜爱,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案例使用两课时。此前,教师用一课时带领聋生初读课文并学习生字词。

二、案例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山”字,请一位聋生发挥想象力,画出他心中“山雨”的图像,这样,由一幅图画组成的“山雨”课题成为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央节点。

接下来,教师要求聋生快速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第1至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下雨前山中的景象。第5至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下雨时作者的见闻。第8至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雨后山中的环境。教师据此在思维导图的中央节点处添加三个分支。

随后,教师请聋生从课文中找出下雨前、下雨时和下雨后作者的见闻与感受,并指定7名聋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相应的图示:下雨前,作者感受到“一阵阵湿润的山风”,看到“山中一阵阵轻盈的云雾”,听到远处传来的雨声;下雨时,作者听到雨点打在石头、树叶和绿草上,“唱”出一首首“优雅小曲”,看到雨中山林丰富的色彩层次;下雨后,风“屏住了呼吸”,鸟儿在远处鸣叫,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

教师通过分析“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等关键句,引导聋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至此,《山雨》的思维导图由师生合作绘制完成(见图1)。

最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概括出文章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并请一位理解、表达能力相对较好的聋生和一位理解、表达能力相对薄弱的聋生参照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复述《山雨》的主要内容。前者能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者也可完整地陈述思维导图中涵盖的所有信息。

三、讨论

1. 思维导图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生理学的研究证实,人脑中约有上万亿个有着放射状树突的神经元(图2),活跃的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神经元构建连接,形成密集的神经元网络。因此,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在错综复杂的神经元网络中进行的放射性的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思维导图的基本形状与大脑神经元结构相似,符合人脑的发散思维模式,有利于帮助人脑掌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思维导图使用多种色彩绘制,有利于激活人脑的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使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可调动左右脑合作思考,实现“全脑思维”,促进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2]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语词在一个维度上的连续排列,其结构是线性的,知觉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通过唤起人们的已有知识来传达意义,是缺乏创造性的。[3]不仅如此,书面语多为单色线性文本材料,缺乏重点、关联、图像、色彩和视觉节奏等重要的刺激信息,使学生难以掌握重点,建立联系,展开分析和联想,限制了大脑的活跃思维,降低了学习效率。相对而言,思维导图使用视觉媒介,通过运用丰富的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将大量线性书面语信息转换成彩色、容易记忆、高度组织性的图像,有利于提供知觉对象的完整思维模型,呈现出理论推理时所需的各个维度。

研究证实,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后,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成绩也相应提升。[4]学生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行为和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5]通过学习思维导图,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的能力得到强化,故事叙述能力明显提高,叙事内容结构更加复杂,主题更加清晰、更具创造性。思维导图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力。[6]它是学习者中心的学习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协作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等均有显著的作用。[7]

2. 聋校阅读教学的特殊性

由于听觉通道的损伤,聋生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难同健听人进行语言交流,致使其身心发展与同龄的健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聋校的阅读教学也因此拥有了特殊性。

首先,聋生通过听觉渠道随机获得的信息少,缺乏对语音的感受和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受到极大的制约。研究发现,聋生受听力残疾影响最为严重的发展领域是理解和表达健听人使用的主流语言的能力,[7]这给聋校阅读教学赋予了补偿听力残疾的特殊的意义。但由于手语和书面语的载体、语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聋生在学习线性书面语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阅读能力发展相对迟滞,篇章阅读的整体效率低于健听学生,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增添了挑战。[9][10][11]

另一方面,聋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其视觉记忆广度、视觉图像识别的敏锐度、视觉搜索效率等均优于健听学生。[12][13][14]为了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促进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聋校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知识可视化”成为聋校阅读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知识可视化”,即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将复杂的口语、书面语知识建构出来,[15]将线性语言、逻辑思维转化为空间图形,以弥补口语、书面语在思考、表达上的单一性和线性不足。[16]

3. 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思维导图是实现“知识可视化”的主要工具之一,有利于充分利用聋生直观形象思维优势,补偿其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不足,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聋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板书方式使聋生耳目一新,调动了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给予聋生展示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体现了聋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师生合作、互动提供了中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将课文中的大量书面语信息转换为简洁、形象的视觉信息,帮助聋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和记忆, 完整地把握课文脉络和主要内容;聋生参照思维导图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训练聋生语言的逻辑性, 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对听力残疾有重要的补偿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认识手段,思维导图值得引入聋校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未来的聋校教学中,教师可以板书、手绘或使用一些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并将其运用于分析教学内容、展示教学内容、改革笔记形式、分析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点的交流与共享、开展写作等过程,从而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改善聋校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学习、使用和研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有利于促进聋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聋校学习型教师团队。

4. 思维导图在聋校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绘图时需要的主要工具包括:空白纸张、签字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笔)和橡皮等。绘制过程一般经历七个步骤: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在中央节点上,用一个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有利于刺激大脑的兴奋性;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多种颜色,以增加思维导图的生命力,加强记忆效果;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将主要分支与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创造出思维的基本结构;让思维导图的分支线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那样枯燥;在每条直线上使用一个简介的关键词;自始至终使用图形,使思维导图直观、生动。[17]

为满足人们对于制作更多、更复杂的思维导图的需要,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化工具也开始运用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

参考思维导图在健听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8][19]聋校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一般环节是:使用思维导图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复述和背诵阅读材料。思维导图还可运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在导入课文时出示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另一种方法是,导入课文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围绕阅读材料的主题集体制作一张思维导图,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课中,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所学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单独或合作绘制与该材料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也可请学生进一步感知教师课前制作的思维导图内容;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回答相关问题,理清材料脉络,指出材料各部分的关系,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参考思维导图复述材料内容。

聋校低年级句子教学的反思 第4篇

【关键词】聋生     句子教学     低年级

句子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句子掌握得好与差直接影响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由于听力所限,聋生不能自然地形成很好的语言习惯。大部分聋生为写句子犯愁,写出的句子不完整、不生动,又缺乏情感。聋校的语文老师是聋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领路人。我们要积极进行探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逐步培养聋生理解句子和用句子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语言发展铺平道路。

一、聋生句子教学的要求

(一)句子教学与词语教学相结合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词语的语义直接影响到句子的含义。例如,“爸爸打我”与“爸爸打了我”只是多了一个字“了”,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有了微妙的变化。同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会对句子的含义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爸爸打我”与“我打爸爸”两个句子中,组成句子的词语是完全一样的,但两个句子的含义却截然不同。因此句子教学与词语教学密不可分,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才有可能理解词语组成的句子的含义,同时对于句子的理解又会促进聋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二)句子教学与生活结合

句子教学的目的是让聋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句子进行交际,最终培养的是书面语言的使用者。我在聋生二年级的句子教学中,基本上不讲语法知识,而是引导聋生密切结合生活理解句子内容,根据需求说写句子,在大量的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写话规则。在句子理解方面将句子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准确把握句意,比如我经常通过看图、表演、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为学生呈现直观景象,帮助他们理解句意。

(三)句子教学要读写并举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句子教学不仅要引导聋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更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运用句子完整地表达思想情感。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聋生理解句意,接下来引导他们总结出句式,然后模仿例句说写句子。模仿是句子练习中的一种好的形式,通过模仿,他们可以了解句子正确的表达方式,掌握句式的规则。进行模仿训练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举一反三引导聋生说写句子,鼓励他们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学过的词语按照句式的规则对句子各部分进行替换,从而生成数量繁多的新句子,灵活掌握句式。

二、聋生句子教学的过程

聋校对聋生进行句子教学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一)出示例句,理解句意

理解句子的意思是进行句子教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要运用各种方法帮助聋生准确把握句意。对于一些比较形象具体的句子,可以引导聋生通过观察实际情景、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将语言文字与直观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对于无法通过直观方式理解的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聋生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句意。

(二)朗读句子

让聋生朗读句子非常重要。 聋生由于缺乏口语基础,在读句子时经常会出现断词断句的情况,影响对语言的理解。朗读句子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同时朗读还有助于他们内化语言规则,形成语感。朗读句子要求聋生做到正确、流利、有表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朗读时能正确停顿。除了按标点停顿外,朗读训练要特别注意引导聋生按照句子的结构正确停顿,在此基础上要求聋生把句子读连贯。对于具有感情色彩的句子,朗读时还要指导聋生根据句子的内容辅以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做到入情入景。

(三)熟读句子,积累语言

聋生学习句子不仅是为了理解句子,同时还要积累语言,为写句子做好准备。因此朗读之后要引导他们熟读句子,对于二年级聋生我还要求他们能背诵并默写句子。对于能够用实际事物或动作来表现的句子,我都会用实际的表现来提示聋生,让其说出句子。

(四)总结并进行扩展训练

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句式。然后创设新情境,由聋生根据新情境说写新的句子,进行扩展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训练说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练习把所说的内容写出来,训练他们看(听)话写句子的能力。

三、对聋生进行句子教学的策略

对聋生进行句子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法

直观法是指聋生通过观察实物、动作、图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形象来学习句子,低年级句子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直观法把情景直观地展示在聋生眼前,聋生可以通过视觉观察了解句子的含义,同时有利于他们将语言文字与实际情景结合起来。

1.观察实物

实物展示是指直接将实际情景或事物展现在聋生面前,有助于聋生将真实的生活环境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不仅更具形象感,而且还有助于聋生借助这些真实情景进行交际性的练习,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兴趣和能力。

2.观看动作

对于一些描写动态变化过程的句子,观察实物不容易了解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观看动作演示来帮助聋生理解句子。在教学“芸芸的铅笔芯断了,她在削铅笔。”一句时,我让班上的一个学生拿一支断了芯的铅笔,然后又拿小刀削铅笔,以此动作展示让学生明白此句的意思。在扩展练习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比如,让一学生拿一把笤帚扫地,引导学生说出是“谁拿着什么在做什么。”

3.看图学句

聋校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主要是看图学词学句,每课都配有图片。课文中的插图为聋生呈现了直观形象的物体或动作,可以有效帮助他们理解句子、表达句子,同时使用起来也简单方便,是最直接的教具。

比如在教授句子“孔雀的羽毛比老鹰的羽毛漂亮”时,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基本没见过真的老鹰和孔雀。我就利用书上原有的插图,指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看图:图上有老鹰和孔雀。比一比,它们谁的羽毛漂亮?学生看图回答出孔雀的羽毛漂亮,然后归纳出新句型:谁的什么比谁的什么漂亮。

4.多媒体辅助学句

展示实物、演示动作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图画不能形象地呈现动态过程,多媒体展示则结合了实物展示、动作演示和图画展示的优点,为聋生学习句子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要注意直观形象与语言文字密切结合,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聋生的观察、思维能力相结合。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在句子教学中通过对新旧知识、相似知识的比较,帮助聋生分化知识,掌握句型和句式。

1.新旧知识的比较

已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旧知识可以为学习新知识建立良好的先行组织,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学习句子“柜台里摆着各式各样的手表。”时,我先让学生看图回答“柜台里有什么?”学生回答出有“手表”后,让学生看柜台里面手表的摆放整齐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让学生理解“摆着”的意思,并且和“有”相区别。

2.容易混淆的知识的比较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同时又非常精细丰富,词语的顺序、句子的结构、句子的断句等方面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句子意思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教授句子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句子。聋生在理解和运用这样的句子时很容易出现错误,对于这样的问题通过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聋生学习句子。

3.书面语与手语的比较

聋生交流时经常用到手语。手语的语法规则与汉语书面语的语法规则是不同的。汉语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句子的,一般来说汉语句子中主语放在谓语前,修饰语放在中心语前,例如:青蛙捉害虫。而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聋生打手势的顺序按事件在视觉中的先后顺序进行。视觉必须在看到表述的主客体后,才能看出主体要对客体“干什么”。因此,同样一句话用手语打出来就成了:青蛙害虫捉。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聋生对两者进行比较,帮助聋生掌握汉语语法规则。

(三)生活体验法

直观形象可以帮助聋生在语言文字与句子含义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帮助聋生学习句子。但是受到条件限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法进行教学。更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引导聋生通过结合生活体验来掌握句子的含义。引导的方式就是教师举一些聋生熟悉的例子,为他们理解句子创设情境。例如学习复句“田玉华头上戴着帽子,手上戴着手套,脚上穿着旅游鞋。”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穿着,体会冬天戴着帽子、戴着手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来描述自己的穿着,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句子教学时,教师所举的例子很重要,事例要为聋生所熟悉,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而且所举的例子要具有针对性。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第5篇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丁丹

普小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包括“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而我们聋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也包括了以上的教学,只不过将“口语交际教学”改为“沟通与交往”。阅读教学

反思1: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理解与积累。

反思2:您是怎样进行阅读教学的?

反思3:您是怎样进行朗读的?

朗读要有序推进,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我们要要求学生善于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体态和灵动的双手来表达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思想,要利用学生的残余听力边读边打手语。首先要求正确,我们要让学生能正确的读出(打手语)课文的内容,采用学生先读书,找出不会打(不懂)的词语,然后教师集体指导,学生再自读,教师再个别指导,学生互读的方式解决正确的读。其次要流利,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很流利的读(打)出来,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实现。在流利基础上要做到有感情,这对聋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要有语感(比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例举生活中的现象(50米短跑冲刺)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看战争片解放军吹起冲锋号向前冲的情景来理解:下坡时,我迈着轻快的脚步,喊一声:“冲啊!”这一句话中的“冲啊!”,并让学生体会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读的时候,注意脸上的表情和语速。)

追问1:阅读教学怎样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70%—80%,语文教学效率底,主要是阅读教学的效率底。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设置目标,要监控过程,要反馈调节。在设置目标时要明确意图、任务前置、分布定标;在监控过程中要调整速度、进行判断评价;在反馈调节是要掩卷反思、复述内容、自我提问(学生、老师提问)、完成作业。

要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初读通、再读懂、细读入其中。阅读阅读重在读,要在“语中悟”、“读中学”、“读中写”,要读到悟理、煽情,要从文本中走出来,从而到达说心理话、写心理事。

阅读教学,要创设情景,以读带讲。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的许多东西;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要抓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能力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贮存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迁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抓阅读教学的聚焦点——字、词、句。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注重词语的教学,要抓要紧的、关键的、精彩的、复杂的、深邃的重点词语来教学。要重视好词、好句、优美的段、好的文章的积累。

追问2:阅读的心理活动是啥?阅读心理活动包括:感知、理解、运用。阅读感知:对书面材料的认知,积累。阅读教学是一个整、分、合的过程。即整(整体感受)←→分(要素分析)←→合(综合领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标题探路展开探索与推想:知梗概;明大意;看重点;辩好恶;寻思路。可以以结构切入,进行分析与综合:认文体;理脉络;探深意;明中心。与写作关联,指导迁移与运用:品词语;写句段;搞类比;做联想;赋新意。

聋校语文教学 第6篇

应注重“两条腿走路”

语文生活化教学观的认识与尝试 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 黄晓梅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在课堂上,不管采用怎样完善的教学方法,都不能保证十全十美的教育。对课堂中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学起来也非常困难的人,就越不能把他的智力生活只限于基础知识。要防止学生成绩不好而无止境地挽救他们的不佳成绩,而要把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引到丰富的智力生活中来。”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必须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注重课内与课外“两条腿走路”,才能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为聋生适应社会生活,继续学习和参与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关键词:语文教学 “ 两条腿走路”

生活化教学就是以丰富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情境教学为手段,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构建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聋生主体活动,激励聋生主体参与实践、探究、创新,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消除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背诵词语、分析课文、回答问题,以语导文的形式去理解、积累、内化课文的语言,很少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的弊端,将学习目的、要求转化为聋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参与活动,引导其自己去探索、发现,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解决问题,培养聋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态度和习惯。

目前聋校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用短短的40分钟负担那么重的语言(口语、手势语、书面语及其他)学习、训练任务,同时还要兼顾聋生的思想、智力、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没能利用语言能力环境浅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专以培养聋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一起,来发展聋生的个体语言能力。然而,今天聋生步入社会生活的迫切需要,已经呼唤聋校语文教学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圈内。笔者经过几年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对生活化教学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起始教学中萌发探究意识

聋生由于视觉感知,留在脑中的视觉表象较多,联想、搜索能力差,特别是对抽象事物更是难以接受。针对这一点,在起始教学中,把课文学词识字和环境学词识字结合起来,从小培养探究意识,是聋生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把握大纲,抓住教材,在生活中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环境中一切物体的名称,如广告语、招牌、门牌、标语等语言的手势语。在活动中认识一些动作词语的手语。再指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手势语按汉语语法说句子,逐步说句群,描述简单的场景及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一年级学词识字中,教学《笤帚、簸箕》时,先把课文所学用具的名称,在生活中对照实物用手势语教给学生,再在实物上贴上牌子,使其挂牌“上岗”。学生做值日时,指导其明白各种用具的用途。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字、词的音、形、义。不但按课文要求仿写了“谁拿什么做什么”的句子,聋生在环境中识了词,说了句,还生动地描述了每组同学做值日、扫教室的情境。如此真正理解了词意、句意,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词又作书面认识、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能牢固地记住了语言,积累了材料,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教学中提高理解能力

教材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幅幅切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培养聋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于聋生的语言障碍,丰富的语言信息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输入他们的大脑,造成他们理解和运用的困难。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语导文的课文内容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学生生活中,才能补偿其信息接受不全的缺陷,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1)在生活中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季节与天气的变化,一些处所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情况的变化,并结合生活的真实情境调节教学内容。这样在教学内容《春天天气暖和了》、《雨天》、《我爱家乡》等一类课文时,可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观察、记录,把课文与真实的自然环境相对照,使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2)有目的地与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口、手、笔齐下表述的场景,体会活动的内容。如:在教学《老鹰捉小鸡》时,课前组织并参与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老鹰怎样捉,母鸡怎样保护小鸡,小鸡又是怎样做的情景,再在课堂中学习,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去自学课文。(3)古诗、寓言等一类内容抽象的课文,把内容剖析成场景,精心制作课件,用电教的手段使其直观、形象。如:在教学《蚕妇》时,把蚕妇女采桑叶、辛苦养蚕的情景和“遍身罗绮者”的形象精心制作成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投放到屏幕上,形成对比,加上手语解释,学生真正理解了“泪满巾”的含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的道理。(4)采用与家长交流、制作假期学生跟踪调查表的形式,指导家长在学生在假期间,教其观察家庭环境,家禽、家畜的饲养情况,认识亲戚人员及关系,并参与家庭劳动,作好记录。这样在教学《养小鸭》《我学会了做饭》等一类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如:在教学《今天我喂鸡》时,先让学生把假期观察或亲自做的情况进行表演,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兴趣高,轻而易举地读懂了课文,并能对照课文讲述自己家养其它家禽、家畜的情景。这样课文与生活相互对照,“两条腿走路”的原则起到实效,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实践中发展运用能力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聋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事实证明,老师的“讲书”、“分析问题”不能补偿聋生的语文缺陷,使其充分运用语言进行写作和表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聋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虽然不同于文学写作,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环境。他们只有在大自然、生活、社会中搜集材料,才能激发表达情感,体验和实践语言,形成能力以至发展。在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1)基本功练习中运用语言。首先在平时生活中坚持用流畅的手语和书面语进行交流,并引导同学之间养成如此交流的习惯。其次有目的地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把已理解的内容,用说话、手势语、身体语言告诉老师,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描述出来。再指导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摘抄自己已理解的句子或句群,并养成按语序说、写句子、句群、写日记的习惯。为聋生的写作和表达打下基础。(2)阅读中运用语言。这是激发学生把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实践中。如学习了《晨读》后让学生仿写第一自然段,写《我和姐姐争冠军》后,仿写决赛局等等,用熟悉的课文来提供语言材料。(3)直接体验运用语言。这是指导聋生亲身参加活动,体验一些词、句的运用,使其较快地寻找灵感,进行表达。如在擦玻璃的劳动中,先指导学生明白要擦的地方:玻璃、门框;擦什么:灰尘;按什么顺序擦:低处(蹲、弯腰),高处:(踮、伸、仰、爬);怎样擦:洗、搓、拧、抹,先用湿抹布,再用干抹布。再引导学生写出《擦玻璃劳动》的作文。如此,使聋生在生活中练习说、写句子、句群,在阅读和丰富的实践中,激发写作兴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作文的信心,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外延中培养交际能力

聋生生活在语言的社会群体中,必须要同正常人进行交往,达到生活共事。因此聋生能运用语言表达心理,而不能交际,也不能达到心理与感情上的必需。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寻找时机对聋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如:笔者采用创设情景表演,带聋生上街购物、利用参观游玩的时机、指导聋生与家长及亲戚进行交流方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从穿着打扮上来确定人物的身份,明白与不同年龄的人所用的不同交际语言;学会根据地点、说话人的身份及关系的行为语言;把乘车问路、寻药求助、讲价购物、咨询求职等社会交际语言列为重点培养等等。如此培养了聋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促使其从学校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

生活化教学观把课堂知识引入生活,又使生活知识走进课堂。教学内容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扩展了,教学活动也丰富了。从表面上看,似乎加大了学习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质是聋生从中获得较多的信息,积累了充足的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整和了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上一篇:形容睡莲的句子下一篇:技术出口合同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