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盲人节主题

2024-06-01

国际盲人节主题(精选9篇)

国际盲人节主题 第1篇

国际盲人节主题:宣传贯彻保障法 携手迈入新世纪。

国际盲人节主题: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国际盲人节主题:发展残疾人事业 共同奔赴小康。

国际盲人节主题:情系我的兄弟姐妹 帮扶贫困残疾人。

国际盲人节主题:平等共享 促进残疾人就业。

国际盲人节主题:真实的了解 真挚的关爱。

国际盲人节主题: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建和谐社会。

国际盲人节主题:残奥在我心中,文明从我做起。

国际盲人节主题: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参与能力 。

国际盲人节主题:完善细节给盲人世界“一盏灯”。

国际盲人节主题 第2篇

1992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 。

★ 小学生国际盲人节演讲稿

★ 国际盲人节演讲稿:关注盲人,给予他们宽容和帮助

★ 国际大学生节策划书

★ 国际大学生节含义是什么

★ 国际气象节祝福语

★ 国际民防日活动总结

★ 国际禁毒日活动总结心得精选

★ 欢庆国际六一儿童节活动总结

★ 小学国际三八妇女节活动总结

国际盲人节主题 第3篇

尽管这部电视剧以毕飞宇的小说作为蓝本的, 然而由于小说与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因此剧中对原著中的一些情节与人物做了调整、增删。当然, 这在电视剧的创作中是无可厚非的, 这正是导演、编剧等电视工作者创造性的体现。但不可否认, 对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的改编, 还要考虑其原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与价值, 否则, 便失去了原著的精华。

小说《推拿》中的核心精神便是在叙述盲人群体日常生活中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并以此展现出对于盲人, 及所有残疾人群体而言最重要的事物——尊严。通过这部小说, 使得社会重新审视盲人的存在和他们最重要的心理需求, 甚至也让读者得以反思整个民族、国家的尊严的问题。这是小说最为深刻和触动人心的地方。

电视剧版的《推拿》, 却在改编的过程中将这一重要的主题丢失大半。电视剧是现代娱乐的产物, 从根本上就决定与它的目的与文学不同, 前者是观众茶余饭后的消遣, 后者则更多地承载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因此, 电视剧版的《推拿》对原著进行的调整与增删, 基本达到了故事更加连贯、热闹且吸引观众的目的。可恰恰是在戏剧化、可视化的过程中与小说的主题与核心思想背道而驰了。

一般来说, 由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 编剧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文学的表现方式转化为可视的——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如台词、表情、动作等。这一点上, 电视剧版的《推拿》是比较成功的。除此以外, 剧中对小说原著的故事情节和一些人物做了调整和改变。当然, 情节的发展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因而剧中的调整与改变都可视为对人物形象的改编, 可这在某种程度上, 却违背了原著精神。

一、对人物外形的强调

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即是所塑造的形象是否生动。作家借助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使读者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 想象出的形象再生动也比不上视听艺术。小说《推拿》中的这种不可回避的抽象性对于盲人群体这一题材的表现可谓相得益彰, 因为这种抽象性正类似于“盲”的状态, 成为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

文学作品中, 作者有时可以完全忽略人物外貌, 仅从其性格、品质等内在方面描绘 (这也正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目的) 。与之不同的是, 电视剧则必须借助人物的动作、话语来传达信息, 属于视听艺术。电视剧中, 演员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原著中, 出于情节发展的需要, 作者仅描述几个个别人物如都红、小马的外貌;此外, 小说中很难见到对人物外形 (尤其是脸) 有过多叙述。在电视剧中, 人物的长相却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诚然, 扮演都红、小马的演员一定得好看。但其他角色则无此需求。如沙复明的扮演者濮存昕, 他以往大多扮演正面人物, 在观众中已形成固有印象。这在剧中影响了角色的设定:原著中的沙复明精明、市侩、功利;在电视剧中, 他却变成了举止温文尔雅, 待人温和宽容, 热心, 神乎其技 (并且由于演员知名度的原因, 也影响了张宗琪形象的塑造趋向反面) 。

其他角色如小孔、金嫣、高唯、邓小梅等演员, 也都是漂亮的类型。此外, 小说中多次写到推拿师们的职业原因, 每个人的手指都已变形。剧中没有直观地呈现出这一点来, 也是顾及到了外形因素。

对于盲人, 一个人的外形是他 / 她的声音、皮肤和身体的形状、气味 (和“明眼人”的评价) 。十八章中小马对小蛮的一次次光顾也是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来“看”的。当观众们首先看到是演员外貌, 而后才慢慢了解他/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 原著里所营造的“盲”的氛围就消失了。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 恰恰无法展现文字带给读者体会“盲”的直观感受。

二、人物身份的“拔高”

如果说外形问题在小说与电视剧的转换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那么电视剧中对人物身份的“拔高”则更加凸显了其反原著的倾向。小说中, 沙复明并没有从三岁就开始熟读中医著作的好家庭, 相反, 他是有点“土”的, 面对外国顾客时有限而又结巴的外语和初次“约会”时引用的不合时宜的格言、警句。小孔的父母只是皖北的乡村教师而非大学教授。

电视剧中对人物身份的设置一方面是出于“现代化”的考虑, 如徐泰来 (剧中改名曲芒来) 的故事是通过微博传扬的而非小说中仅流传在盲人圈里, 把盲人群体的生活定位在观众身处的时代;但另一方面, 更加显而易见的企图是通过拔高人物的身份来美化人物形象:沙复明多了温文尔雅的气息, 小孔多了书香气质, 这给电视剧带来的是理想色彩, 而非原著中表现的写实主义。这样的理想色彩不但给观众带来了美的视觉感受, 也带来了心灵上的抚慰, 减轻了小说本身的沉重感。再者, “高出身”的人物追求尊严, 似乎要比一个草根出身的人追求尊严更容易被接受。毕飞宇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尊严是严重缺失了”, 如果连“正常人”都从未考虑到尊严问题的话, 观众如何能接受一个出身“低微”的残疾人对尊严孜孜以求?

电视剧以“拔高”人物身份的方式迎合了观众, 却也是对小说最大的反叛, 因为毕飞宇在创作时, 恰恰意识到了“在今天的中国, 如果还有一群人、一类人在讲究尊严的话, 那一群、那一类是残疾人”1——而且无论出身, 这是每个残疾人都在追求的。

三、人物的增删与强弱化

对原著的人物形象与相应的故事情节进行一定的增删、强化或弱化, 在影视剧改编中是相当常见的。这部分最能体现编剧的个人色彩。《推拿》原著篇幅并不长, 改编为30集的电视剧, 其中的需要增删和调整的人物与情节必定很多。

剧中新增的人物牛三勇, 在原著中不过就是王大夫听到的一个“好听的声音” (第十六章) , 却在电视剧中成为了主要角色之一。以牛三勇为中心, 一方面, 王大夫替弟弟还赌债的故事变得完整且易于观众“欣赏”, 也突出了沙复明宽厚、热心的性格;另一方面, 由他展开了高唯的恋爱, 于是, 原本在推拿中心里相对弱势和次要的人物高唯强化成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显而易见的是, 牛三勇与高唯的交往, 已经完全成为了一部普通的、甚至拙劣的言情剧。这与小说原著里以盲人为主要对象的初衷已经完全背道而驰了。

另一新增的人物是崔云, (还有崔云连带出的丈夫吴和平、儿子吴迪) 。这一形象的设定和情节, 这对讲述沙复明的初恋故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崔云这一角色出现的主要任务——强化沙复明这一形象的媒介。

当然, 电视剧中也通过删减一些次要人物突出矛盾和强化其他人物。如把在推拿中心做饭的金大姐变成了张宗琪的妻子使得沙、张两位老板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删除杜莉一角, 以强化高唯的形象。转变张宗琪这一形象, 把一位兢兢业业致力于工作的推拿师变成了剧中一个反面人物, 凭着比盲人稍强的视力负责推拿中心的外交工作, 从中骗取钱财;以及强化邓小梅这一形象, 使得徐泰来与金嫣的故事变成了三角恋, 都是出于戏剧冲突的考虑。

此外, 还由于人物的增加和情节的调整, 电视剧中故事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盲人推拿师圈子和推拿中心这一场景中。“健全人”角色的增加、情节的复杂和多样、地域的扩大, 也都与原著中作者的意图相悖——“在《推拿》当中, 我更多地考察了人物的‘内部’, 对‘外部’, 我做了最大的压缩。《推拿》的格局是相当小的。”2毕飞宇所说的格局主要指人物、时间、空间方面, 所说的“小”实际上是“专注”。相反, 电视剧的格局扩大了, 却也把焦点从盲人及其尊严问题上转移了。

电视剧的本质是娱乐, 给观众带来快感, 赚取利润是电视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这与文学一贯要求的思想性、无功利性是大相径庭的。因此, 当影视剧试图以娱乐和利润的角度介入文学作品时, 自然会削弱或丧失文学中的精神价值。

总的来说, 电视剧版的《推拿》在近年的电视剧中是比较优秀的。在改编中, 有一些新的因素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是有帮助的, 比如将“徐泰来”改名为“曲芒来”, 以与“盲”谐音, 再如对原著中年代的调整, 使得作品距离观众身处时代的更加接近而带来震撼的效果, 又如删减掉介绍都红来推拿中心的季婷婷这一人物, 更能突出都红追寻尊严和理想的决心。这些都可以看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然而, 不可否认的, 电视剧的本质、媒介都决定了在改编时只能触及小说核心价值的皮毛。由于其娱乐和追求利益的根本特征, 通过美化人物外形吸引观众眼球;必须通过突出戏剧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来抓住观众胃口;通过增删、强化或弱化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调整故事情节使电视剧看起来更流畅。但以上种种, 恰恰与《推拿》原著中表现的盲人生存状态与尊严问题相冲突。

影视化改编对文学作品其实是好事。但在改编中最容易丢失的却是文学作品原本要表现的深刻思想与独特价值。如果电视工作者能更多地关注电视剧的社会意义而非利益与娱乐性, 呈现出文学作品本来的面貌, 这对文学、对社会则会更有价值。

摘要:由于电视剧本质上是为了赚取利润与娱乐观众, 电视剧版的《推拿》对小说原著进行了一些改编与调整, 主要表现在人物外形的强调、人物身份的“拔高”以及人物形象的增删与强弱化三个方面, 这使得电视剧丢失了小说原本要呈现和关注的盲人群体及其对尊严的追求上, 即丢失了小说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推拿》,电视剧,小说,盲人,尊严

参考文献

[1]毕飞宇.推拿[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毕飞宇.推拿的一点题外话[J].当代作家评论, 2009.

[3]毕飞宇.推拿的体温[J].上海文学, 2008.

[4]刘玉霞.推拿中的伦理书写意义[J].批评与阐释, 2012.

“国际盲人节”特别报道 第4篇

数字

“31”

在1984年之前,盲人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些欧洲国家的盲人们经常在秋天举行文艺活动,并把这项活动的纪念日称为“白手杖节”。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2014年10月15日是第31个国际盲人节,主题为“走进盲人,服务盲人”。

“1731万”

目前,我国有1731万盲人,农村盲人约占全国盲人总数的75%。根据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京籍盲人达到6.7万人。这些年,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盲人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盲人按摩师

黑暗里也可以活得精彩

在北京市西城区残联的按摩室里,记者如约见到了时秀清。

刚刚听到脚步声,时师傅就老远地打起招呼。今年54岁的他穿着白大褂,声音洪亮、笑声爽朗,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精气神。

据时师傅讲,他虽然眼睛看不见,精神世界却更充实。平时除了工作以外,他还有三大爱好:唱歌、军事和足球……

17岁开始学习按摩

由于患有先天性的视神经萎缩,时师傅的视力从小就非常不好。起初,他还能看见一点光亮,模模糊糊地也能看见东西的轮廓。

“1977年我开始在盲校学习按摩。别看是‘盲人按摩’,也不是谁都能学的,必须是盲校里学习好的才能学。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门门功课都是90多分。”说到这里,时师傅笑了起来,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还是感到很骄傲。

由于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谁都没想过将来能靠按摩混饭吃,决定学按摩纯粹为了多学一门技术。可是,盲人按摩并不容易,首先要记住并且找准经络、穴位,这对一个盲人来说本身就很困难,只能死记硬背。其次,还要掌握好手法和力道,不能用蛮劲,而是要用巧劲……4年学习期满,时秀清按照分配进入了一家残疾人福利厂,在车间里制作纸盒,并且凭借自己的悟性很快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

到了1982年,22岁的时秀清彻底失明了。他去了好几家医院,结果都被告知“不能治、也治不好”。

“‘视神经萎缩’是眼科的一种疑难病症,即便现在也没有特效药。不过后来也有医生告诉我,如果早些年能够及时治疗,或许能够保住残余的视力……”回想起多年前的往事,他一直保持微笑,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尽管如此,彻底失明后的那几年对时秀清来说绝对是最痛苦的。“以前起码能看见一点光亮,找个东西也不费劲,可是到了后来想找个东西都找不到,真是让人起急啊!而且我还是个急脾气,走路着急、动作猛,磕磕碰碰更是经常的事……”时秀清记得,失明后的那几年他经常发脾气,没少和爱人吵架,幸好妻子不离不弃,陪伴他经历了多重难关。

后悔当初没选择单干

随着岁月的打磨,时秀清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平和,尤其是干了按摩以后,许多客人就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在聊天过程中,他的心结也被慢慢疏解开了。

时秀清是从1997年开始做按摩的,那时候,厂子不景气,面临倒闭,许多工人都“买断下岗”了。由于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残疾人买断工龄,所以他每月还能领到最低工资,但也不用再去工厂上班了。

那时的时秀清刚刚30多岁,他不想从此就“混吃等死”、虚度光阴。而且自从女儿出生以后,家里的开支也一下子增加了不少,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于是,他决定做回老本行,到按摩店去打工。

1997年前后,盲人按摩业刚刚起步,他的工资也不高,每个月大约能挣八九百。到了2000年左右,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好,按摩行业逐渐被人们接纳,他的工资也水涨船高,平均下来每个月能挣两千多。

出门打工对时秀清来说,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毕竟盲人出门有很多不方便,尤其是在公交车站等车,如果同时来了几辆公交车,那他就懵了,不知道该上哪辆车,这时就得向周围的人多打听。当然,也有些人会对他不理不睬,但他从来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许多盲人不敢出门,其实就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害怕周围人的嘲笑,甚至害怕上当受骗,总觉得与正常人隔着一条鸿沟。但是,我一直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热心人多。此外,还有些残疾朋友觉得‘社会亏欠他,别人应该照顾他’,这种想法也不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们还有脑子、还有手有脚,同样能够自力更生,应该对家庭、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一味地想着索取。”

时秀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虽然看不见,但是如果听见有人问路,只要他认识就一定会大声地告诉对方,而且保准比其他人描述得细致;他虽然没有正式收过徒弟,但是只要有人想跟他学按摩,他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按摩技艺;他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是收到区残联的召唤,就辞去了外面的工作,来到残联服务……

不过,有一件事让时秀清至今仍然后悔不已,那就是打了半辈子工,自己也没能干出点事业。“因为年轻的时候有工作,也不用为养老发愁,再加上贪玩,就没顾得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按摩店。如果要是自己当老板,肯定比给别人打工挣得多啊。不过,现在说什么也都晚了……”

爱好广泛的乐天派

虽然看不见,时秀清的爱好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说到“玩”,他就仿佛上满了弦,滔滔不绝。

时秀清的第一大爱好就是歌曲和戏曲。平时只要文化宫有演出,他就会要求爱人带着他去听。尤其是逢年过节,逛庙会、听演出,更是少不了他。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他总是感到很快乐。

除了喜欢听,他还喜欢唱。起初,他经常在各大公园里和朋友们一起唱,北海、景山、陶然亭都有他的身影;之后,他又经过层层考核,考入了北京市残联的合唱艺术团,跟着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练唱歌;再往后,他还走上了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参加了《蓝色多瑙河》的大合唱。

“与肢残人士相比,我们盲人学唱歌更困难,因为我们看不见乐谱。即便你听力再好、音色再好,但没有谱,终归是唱不好。”为了学好唱歌,时秀清只能上课时认真听,然后把每一首歌的歌词翻译成盲文,再用录音机把谱录下来,拿回家去死记硬背……

除了爱好唱歌,时秀清还是一个资深的球迷。虽然他从小就喜欢足球,但真正爱上足球还要从1981年算起。那一年中国国家足球队第二次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以全胜战绩闯入亚太区决赛,最后因为沙特放水新西兰,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机会。尽管如此,中国队还是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球迷,时秀清就是其中之一。自此以后,他虽然看不见比赛,但是他能用耳朵听,尤其是赶上世界杯、欧洲杯等重大赛事,他更是场场不落。

此外,时秀清还是一个十足的军事爱好者。每天除了通过电视、收音机了解最新的时事政治以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上微信,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盲人上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在电脑上安装了读屏软件,不但可以浏览一些网站,也可以使用QQ和别人聊天,只要将鼠标放在对应位置,就能读出对应画面上的字……”时秀清告诉记者,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东西,但通过网络,他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变化。“其实,盲人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失明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人生中诸多困难中的一个而已。人的一生中,谁还不会遇到几个坎儿呢?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能不能迈过去。”

盲人接线员

失明让我必须重新出发

在北京市西城区残联的电话呼叫中心里,身穿一件亮粉色外套的徐嘉,坐在那里很是显眼。只见她头戴耳机,一边忙碌地接听着热线,一边熟练地对着电脑打字……见此情景,你很难把她和盲人联系到一起。

事实上,今年刚刚30岁的徐嘉,5年前因为突然得了一场病,从此不得不与黑暗为伴。

失明几乎毁了她的人生

5年前,正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读研究生的徐嘉即将完成学业,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然而,上天却在这个时候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被查出患上了青光眼。

此时的徐嘉由于视力急剧下降,不得不停下自己学习和工作的脚步,住院接受治疗。在接下来将近1年的时间里,虽然她接受了多次手术,但奇迹最终也没有发生,不得不接受失明的事实。

“青光眼是排在全球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原因不明,在治疗上也是全世界都还没有攻克的难题……”提起失明的原因,徐嘉平静地叙说着自己当时的病情。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徐嘉生命里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突如其来的“黑暗”把她的人生完全打乱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一直生活在绝望之中。

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谁也不想见,她不想让同学、朋友看到她糟糕的现状。如果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什么东西,或者想找什么东西突然找不到,她就会大发雷霆,发泄心中的怨气。除此之外,最让她无法忍受的就是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出门时父母总是小心翼翼地扶着她,上楼梯时还要用数数来提醒她……这些举动经常会让徐嘉感到崩溃,因为她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她是个盲人,更不想让其他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

“家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盲人,谁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父母总是想竭尽全力地把我照顾好,但是,他们越是努力反而越让我感到自己是个‘废人’,越是感到无限的绝望。”

就这样,经过了1年多的时间,徐嘉才慢慢接受了现实。

为黑暗的生活调整方向

“算了吧,生活还要继续!”在接受了现实以后,徐嘉不得不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重新制定计划。

由于徐嘉之前有过学医的经历,所以许多人都曾劝她去学盲人按摩。不过,她却对按摩没兴趣,也不甘心。在医科大学学习了7年,她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她还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过一番考虑,徐嘉决定学习心理咨询,并且希望将来能够以此为业。在她看来,盲人并不是只能做“肢体按摩”,他们可以凭借坚强的性格、敏锐的感觉能力和缜密的思维,为别人做“心灵按摩”,帮助更多的人。于是,她参加了盲人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相关知识等10门课程,并且顺利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

2012年前后,徐嘉进入了一家企业员工培训公司,准备大展拳脚。

“这家公司除了老板,其余的导师都和我一样是存在视力障碍的人士。它是一家利用‘黑暗体验’来进行企业培训的公司,类似于‘黑暗中的对话’。在漆黑的课堂上,正常人要在视障培训师的带领下参与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当参与者走出黑暗时,便会获得许多珍贵的体会……当时,这类项目刚刚进入中国,不论对于正常人还是视力残障人士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我们当时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不过,由于公司实力有限,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来。”回想起失明后的第一次从业经历,徐嘉的话语中充满了遗憾。

自此之后徐嘉的心气也越来越高,毕竟她也是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材生,而且又有了工作和管理的经验。然而,现实再一次无情地给了她重重一击,她投出去的数十份简历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信。

“有一次,我没有在求职简历上写明我是一个盲人,很快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我本来想在电话里说明一下我的情况,可是对方却有点不耐烦,希望见面再详谈。结果,等到面试那天,对方一看到我的情况就把我赶了出来……”徐嘉记得,她当时应聘的职位其实只是电话客服,但是没有人愿意给她一个机会。

“比起肢残,或者听力有障碍的人士,盲人群体在找工作时更困难。实际上,除了影音类工作以外,盲人可以从事的职业有很多,例如文案、翻译、销售等工作。尤其是有了读屏软件以后,我可以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一般的文案工作完全可以胜任。”

如今,在西城区残联的帮助下,徐嘉成为了一名接线员,除了每天从早到晚接听咨询电话以外,她还要负责编写年终总结等文件。

看不到希望也必须勇敢

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相比,目前最让徐嘉担心的就是父母。

“人一上了年纪,身体状况就会进入一个大下坡,各种疾病也都跟着来了。试想,如果一个正常人的父母生病了,他可以替父母挂号、陪父母看病、为父母煎药,而我呢?不仅什么忙都帮不上,就连他们感到不舒服时我都不知道。记得在我失明后的第二年,妈妈在一次身体检查中被查出肺部有阴影,去了几家医院都怀疑是肺癌。由于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我又是双目失明,以至于一切压力都落到了妈妈一个人身上。除了去医院检查、复查、拿报告,回到家后还要照料我的生活……庆幸的是,妈妈患的并非是癌症。”

也许正是从那时起,徐嘉对父母身体状况、养老问题有了危机意识。看病、挂号、买菜、做饭、交水电费……总有一天,这些事情都需要她去面对。

“因为以前我就会做饭,所以做饭对我来说并不困难。盐、糖、酱油、醋等各种炒菜用的配料以及锅碗瓢盆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我都能找到。切菜时两手配合,基本没切过手。唯一的问题就是炒菜时不容易掌握火候,有时候翻炒几下就把肉炒糊了。”

与这些家务活相比,徐嘉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独自出行。不是害怕磕碰,也不是害怕走丢,而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她害怕周围人异样的目光,甚至以此为耻。那段时间,徐嘉每天上下班都要妈妈负责接送。在妈妈的陪伴下,她至少可以装得像个正常人。

然而,有些事情注定是绕不过去的。有一次,她的妈妈把脚扭伤了,爸爸又不在北京,出行的难题还是摆在了她的面前。“当时,妈妈四处托人,希望找一个和我顺路的,能够照顾。但是我总觉得这样做实在太麻烦了,于是只得尝试自己出行。那一天下班回家,我和同事搭伴来到地铁站,然后便踏上了一个人回家的旅程。幸运的是,那天一路都有好心人帮忙,先后有好几个人主动给我引路,不仅帮助我顺利到家,也给了我很多正能量。”

后来,在区残联,她还接受了定向行走训练,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感官确定自己与其它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能够安全、有效、独立自如地行动。徐嘉说,虽然对于未来的生活她依然感到很迷茫,但是她必须鼓起勇气去面对。

对话专家

盲人都去哪儿了

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盲人行走在盲道上的情景。对此,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副主任张曦也有自己的看法。

环境不太友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对于残疾人来说,还是存在出行环境“不友好”的问题。例如有些盲人害怕走盲道,因为经常会撞到东西;有些盲人害怕过马路,因为经常有车辆不知道礼让。此外,马路上也有许多好心人,看到盲人会主动帮忙,但是由于不掌握方法,结果让盲人也很害怕。为此,我们开始培训志愿者,帮助这些有热情但是缺技能的志愿者掌握导盲随行技能,为改善残疾人出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行难过心理关

“我看不见了,还出去干嘛?”这是盲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失明对人来说,不仅是视觉丧失,还严重影响盲人的心理。此外,周围的人对盲人所持的态度,也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可见,盲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能减轻或化解残疾带来的痛苦,其次只有实现心理健康,才能顺利地适应社会。

他山之石

英国

2010年,英国通过《平等法案》,是对《残障歧视法案》的升级,并将残障人士的权利平等与性别、宗教、种族等权利平等放到统一框架内。

这些法律为残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诸多层面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歧视提供了监管和维权的依据,比如,所有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都需要满足残障人士通行需要,规定具体至轮椅上车的扶梯、斜坡、残障人士优先座位、出入口标识、通道、扶手等。出租车则有义务免费承载导盲犬等。

就业方面,从工作申请表、面试安排、能力测验、工作机会等,都必须保证残疾人不会只因为残疾就被拒绝工作机会。这种鼓励“自立”的政策使得英国残疾人有了较高的就业参与水平。

英国政府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英国残疾人中有近一半都有某种形式的就业,包括受雇和自雇。而在就业的残疾人中,有49.6%属于“高水平就业”,即担任经理等高级职位,或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

德国

根据德国官方统计,德国有残疾人约670万,已有的残疾人立法包括《残疾人权利平等法》、《社会公德法》、《残疾人康复与社会参与法》、《联邦社会救济法》等。其中最专业和完善的是《残疾人权利平等法》,内容涉及残疾人使用交通工具、受教育、就业、选举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平等的社会参与权,避免受到歧视。

在就业方面,法律规定,德国的企业必须雇用至少5%的残疾人,如果企业不按这一比例雇用,必须为此交纳补偿金,这些钱被用于残疾人事业。被雇用的残疾人有权获得特别的办公设备,这些费用由政府支出。

在交通方面,必须尽可能使残疾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政府和残疾人协会开设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便于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美国

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法》从法律上明确并全面禁止对残疾人的歧视,保证每个残疾人都能享有均等的机会,并能够独立生活以及融入社会各个方面。

根据该法,任何残疾人在寻求雇佣过程中若遭受歧视均可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现有的公共汽车、城际交通工具或设施等也必须为适合残疾人使用进行改造,而新购的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必须符合残疾人使用。相关规定还包括:餐馆不能因为残疾人可能打扰其他客人而拒绝其进入,杂货店货架高度要能够便于轮椅上的顾客自由取下货物或雇佣专员提供协助服务。如果违反法律而遭到投诉,商家往往要赔上一大笔钱。

除了法律保障以外,还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其能够承受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所付出的成本;其次, 整个社会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基础。在美国,多数普通民众认为残疾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所以他们会给残疾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非基于怜悯或同情。

国际盲人节历年主题 第5篇

国际盲人节又叫白手杖节,是1984年世界盲人组织在利雅得会议上确定下来的。世界盲人联盟是国际统一的盲人组织,成立于1984年。

国际盲人节是几月几日:2015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初三,星期四

国际盲人节是一个国际性节日,对于活跃盲人生活,增强社会对盲人的关爱程度和提高盲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国际盲人节源自欧洲国家的“白手杖节”,1984年的世界盲人联盟会成员大会确定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

历年主题

1991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宣传残疾人保障法。

1992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

1993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扶助共进。

1994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我们同行——为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献爱心。

1995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一助一 送温暖。

1996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预防残疾 增进健康。

1997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助残与自强。

1998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扶贫解困。

1999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无障碍与视觉第一。

2000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志愿者助残。

2001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宣传贯彻保障法 携手迈入新世纪。

2002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2003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发展残疾人事业 共同奔赴小康。

2004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情系我的兄弟姐妹 帮扶贫困残疾人。

2005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平等共享 促进残疾人就业。

2006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真实的了解 真挚的关爱。

2007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建和谐社会。

2008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残奥在我心中,文明从我做起。

2009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参与能力。

2010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完善细节给盲人世界“一盏灯”。

2011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自强、创业、奉献”。

2012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推进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

2013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清除障碍,促进融合”。

2014年 国际盲人节主题:“走进盲人,服务盲人”。

【相关内容推荐】

>1.>>国际盲人节演讲稿2015

>2.>>国际盲人节领导讲话稿2015

>3.>>国际残疾人日历年主题

>4.>>助残日历年主题

“国际盲人节”主题活动方案 第6篇

二、活动目的:让盲人朋友能顺畅的走在盲道上

三、活动地点:xxx市解放大道文明路至乐山路段

四、活动时间:xxx年10月15日 上午8:30---11:00五、活动流程

(一)8:30在解放路与文明路交叉口东南角邮政局广场集合签到。

(二)9:00活动开始:

1. 由义工给现场盲人一个拥抱,让盲人体验拥抱的温暖并赠送一个盲杖,结成帮扶对子。

2. 徐工介绍第三十届国际盲人节和第二届盲健运动会的筹备,启动和开幕、运动比赛的幕后工作,并对财务公开。

3. 向所有参加盲健运动会的盲人赠送盲杖,每人一根(由各县盲人代表领回发放)

4. 带领盲人清理盲道(沿解放路南人行道向东),沿途把市民占用盲道的交通工具移开(无法移开的除外),并插上爱心提示卡。终点在新华书店

5. 盲健参加者合影留念。

6. 发给盲人交通补贴(按盲人参加活动实际支出发放),把盲人送到公交车上。

7. 11:00活动结束。

六、活动效果

让市民关爱盲人,不要占盲道。

七、活动要求:

1. 参加人数不限。

2.按时参加,统一行动。

3.不要态度强硬引起冲突,如有不理解之人以劝导为主。

4.不得以任何原因损坏占道的物件,尽量让物主自行移开,如找不到物主,要采用合理的方法移离盲道

八、配合活动负责人

1. 向盲人发盲杖(负责人:余xxx)

2. 清理盲道(负责人:xxx)。

3. 签到负责人:xxx(负责义工),xxx(负责盲人)。

4. 安保负责人:xxx。

5. 全程拍照负责人:xxx。

6. 物质采购:xxx

7. 盲人帮扶负责人:xxx。

8. 活动宣传负责人:xxx .

国际盲人节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第7篇

活动时间:10月15日

活动地点:三餐门前

活动目的:1、宣传“盲童光影”活动,为后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通过此活动,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盲人、关爱盲人;

活动人员:青协机构会员16人。签名5人,体验活动5人,录音3人,发放单页3人

活动流程:一、前期准备:

1、设计喷绘、单页和横幅标语及现场讲解内容。(10月11日)

2、联系校广播电台和宿管科盲人学校,取得______。

印喷绘、单页和横幅,确定桌子和展板,准备音响、录音设备和路障物品,盲生的书籍,书写工具。(10月12日)

3、联系校内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台、人在鲁大、校报编辑部等)

4、购买眼罩和盲杖、去盲校借相关物品。

提醒广播电台和宿管科活动事宜。

确定活动人员名单,分好组。(10月13日)

5、会后给活动人员开一次简短的会议,介绍活动大致情况。(10月14日)

二、活动:

1、10:50布置活动场地:摆放展板、桌子、横幅、音响,设置路障

2、11:00活动开始:分为签名、体验活动、录音,展览盲人用品四部分。

①签名:会员在桌后引导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讲解);

②展览盲人的书籍、书写工具、及课外作品并讲解;

③体验活动:会员帮助参与者佩戴眼罩,带领体验者去食堂打饭或在设好路障的路上行走;

④录音(广播电台):录下同学们对盲童的寄语;

⑤发放单页,宣传盲童光影活动(边讲解);

3、12:30活动结束,整理活动场地。

三、整理:

将录音整理,送给盲人学校,让盲童感受同学们对他们的关爱。

经费产生:眼罩、盲杖、彩页、喷绘、签字笔、横幅

注意事项:体验活动中注意参与者的安全,物品准备及时到位。

活动主题/名称:国际盲人节活动——关爱盲人,共浴阳光

时间:10月15日中午

地点:木兰路及外院

活动负责人;徐靓 张咏真

基本内容:

以宣传栏的形式普及有关盲人的知识。

宣传栏共分三部分:

关于盲人节的介绍;

关爱盲童图片展。主要是我院支教志愿者在长沙盲聋哑学校支教图片以及英语联欢会图片;

第三,留言板。留下我们的寄语祝福,同一片天空,携手共浴阳光。

活动器材及资金预算:

国际盲人节主题 第8篇

“盲人摸象”是一个流传广泛的佛经故事。千百年来,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因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而落下了笑柄。但换个角度思考,那几个摸象的盲人其实也有可取之处。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大象就好像是真理,盲人摸象的过程就像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实践活动,即使我们“触摸”到了真理,也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全部的真理。那几个摸象的盲人虽没有触摸到大象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地摸到了大象真实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底,那几个盲人之所以闹笑话,是因为他们没有交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交流与合作对于人们来讲,成为一种生存所必须的技能。教师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个体,其职业价值就在于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时至今日,许多老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仍旧缺少业务交流。

所谓同伴主题研讨,就是指特定学习群体,在组织者引导下,结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或主题),依据自身已有经验而开展的个人反思、相互交流与集体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同伴主题研讨以同伴互为学习资源为基本理论,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为研究载体,以个人反思、同伴平等交流为研究手段,以解决问题或形成共识为研究的预期目标。

同伴研讨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教师的成长,要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他人经验,能否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有益资源?这是教师的学习不同于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

对于教师个体来讲,由于受专业知识、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教学经验就如同故事中那几个盲人一样,难免有局限性。加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从而带动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

同伴研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同伴研讨最基本的理念是把每一位教师及他们的专业经历都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必须承认,每一位老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都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如盲人摸到的大象的局部一样,虽是局部,但却是真理的局部。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同伴研讨的任务是整合教师智慧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研讨与专业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反思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直接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效率低下。教师要迅速成长,只靠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说到学习经验,或许我们会想起那些在专业发展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名师,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的。那怎么办?别忘了,我们处身的环境,周围都是有各种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学习资源!

同伴研讨的目的就是整合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智慧,并使之成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理论。

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教师群体性发展

教师群体性专业水平可以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群体中,不乏精通专业的个体,有的甚至是一方名师,他们是学校的名片。但教师个体的成长不能替代教师的群体性成长,怎样把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性经验,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任务。

同伴研讨可以将教师个体的优秀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广与应用,其受益者,不仅仅是教师个体,还有教师群体,更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局。追求教师群体性的专业成长,是同伴研讨的终极目标。

同伴主题研讨的操作与策略

同伴研讨的形式多样,教师间的谈话、教研组内的交流、观课、议课、学校组织的专题研讨……都可以纳入同伴研讨的范围。但这些研究形式,往往因为组织形式涣散,没有明确的主题等原因,收效甚微。

为确保同伴主题研讨的有效开展,在操作时需要注意:

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确定研讨主题

我们尊重教师的专业经验,并视之为宝贵的资源,但经验往往作为记忆深埋在脑海中。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的再现需要外界刺激,因此,要找寻散落在教师脑海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必须要有一定情境的外界刺激。开展主题研讨是一种很好的刺激方法。每次活动,可以先设定好研究的主题,以主题为情境,展开真实、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与交流中总结、升华经验。

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在设定研讨主题时,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设定主题前最好先展开调研,充分关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教师的需求,这样设定的主题才能吸引教师,引起他们的兴趣。

创设民主、平等与真诚的交流环境

挖掘、整理教师已有的专业经验,是同伴主题研讨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的活动质量,直接决定了研讨活动的成与败。

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针对已设定的研讨主题,组织者要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展开深层次的个人体验与反思,并将个人体验与反思的成果整理、记录,以便交流。

对于教师体验与反思的成果,可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积极补充,使小组成员的个体智慧整合为小组集体智慧。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出现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一点意见上的分歧,进而发生争论,这都是正常的情况。关键是教师要树立尊重每一位研讨伙伴的成果的意识,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有新的收获。

小组内形成统一见解后,要进行组际间的交流与展示。展示活动的形式要有所創新,活动的组织者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活动中来,注重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形式,二者的创新可带给教师更深刻的感知。

研讨成果的整理与利用

组际间的交流成果就是研讨活动的成果,活动的组织者要注意及时将这些成果收集整理,形成文本,进一步发挥“专业引领”的功效,使活动成果具有普遍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研讨活动的成果一经形成,就成为指导教师开展下一轮研究的理论。教师要自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施行与验证,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同伴主题研讨的作用。

后续活动的跟进与教师持续发展

每一次的同伴主题研讨,都应该是系列化的活动过程。虽然同伴主题研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成果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必要时,还要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同一主题的研讨,直至教师的困惑得以解决,研讨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同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国际盲人节主题及活动策划方案 第9篇

10月15日是第33个“国际盲人节”.为感恩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关心与帮助,倡导广大盲人团结互助、携手并进、立足本职、奉献社会,展示盲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劳动技能,经市残联同意,现将组织开展此次“国际盲人节”活动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各级残联和盲人协会要高度重视,围绕主题:“扶贫解困,助残自强”,精心组织好本次活动。要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公益服务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使广大盲人朋友思想认识有新的提高,服务能力有新的增强,组织建设有新的发展,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盲人的了解、理解与帮助,推动残疾人事业更加健康与迅速的发展。

(一)各级残联和盲协通过举办学习会、座谈会和读书会等形式,让广大盲人朋友了解国家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大政方针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通过走访机关、企业、学校和解放军部队等单位,走访帮残助残的先进典型,感知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通过演讲会、报告会的方式,宣传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盲人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帮助广大盲人朋友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充分了解本地区残疾人工作发展的愿景,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能力,主动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残疾人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各级残联和盲协要安排好专题学习会,请当地政府建设部门领导做解读《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辅导报告。通过学习讨论,提高对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了解无障碍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增强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自觉性,并积极和主动参与无障碍建设的督导工作。

(三)盲人协会要组织盲人协会骨干、能工巧匠和学雷锋服务队,在商业街、市民中心、社区活动中心、乡镇文化中心和社会福利院等地点,为广大民众做好事,办实事;深入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残疾人企业、特殊学校和阳光家园等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场所,进行现场观摩和交流活动,增进盲人相互了解,搭建残疾人互助平台;深入盲人朋友家庭了解情况、开展服务,为兄弟姐妹排忧解难。

(四)盲人协会要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活跃基层生活。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举办盲人电影、歌咏、舞蹈、朗诵、体育锻炼和郊游等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让盲人朋友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提倡有技能的盲人向社会公众提供部分公益服务,回报社会。

二、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地残联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精心策划和组织各项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动员基层残联和盲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

(二)做好宣传,扩大影响。要把组织盲人活动日的工作与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及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结合起来,提高社会各界对盲人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各地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宣传盲人努力学习、乐观向上、自强自立、改变命运的精神;及时追踪报道“国际盲人节”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际盲人节主题】相关文章:

国际盲人节总结08-04

国际盲人节倡议书07-12

国际聋人节主题口号06-26

国际大学生节活动主题01-24

盲人的光明05-21

“盲人”画画作文05-14

盲人读书机06-01

盲人摸象作文08-26

盲人的作文-800字08-08

体验当盲人作文范文06-24

上一篇:我们这一个班作文400字下一篇:郑大自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