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2024-07-29

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第1篇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鼓励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我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帮助孩子营造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回想起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惟命是从的那种师道尊严,大大阻碍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将学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感想、敢说、感创新。

在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中,我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促进者。我了解孩子们刚刚脱离幼儿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有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本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板书。“你的名字叫什么?”后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说出自己名字时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范婷婷。”“我叫杨唐愈。”“老师,我叫吴倩莲。”真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不仅快而且准确。我忙趁热打铁问到“如果老师用唱的形式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能!”学生齐声答到。老师演唱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学生高兴的介绍自己。我问:“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认识了大家,可你们还不认识我,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想!”学生的兴趣高涨。“哪个同学们愿意来问,老师来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宽松而热烈。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学生在互相的介绍中认识了老师与同学们获得了广泛的交流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中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创造音乐的前提。发挥音乐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节课的成败,与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课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范唱两遍后问到:”说一说你在老师演唱歌曲时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歌词是什么?“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其多列”这句歌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说:”老师,我想“其多列”是真高兴的意思。“生2说:”老师,我认为“其多列”是上学的意思。“生3说:”老师,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的争论着。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在《玩具兵进行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音乐的体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老师将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段聆听我们来为每一段加入小标题好不好?”“你想为第一段旋律加入什么样的标题?”学生答到:“玩具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举行阅兵仪式。”“好,我们就来听着音乐表现一下第一段音乐”。学生们听着音乐拍好了整齐的队伍,他们挺胸抬头走起来可真神气了。“第二段你又听出哪些变化?”“第二段的音乐比第一段快乐,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请大家表现一下好吗?”孩子们这会的步伐有些变换了,脚步似乎更加轻盈,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在队伍中窜来窜去。“那么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欢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们高兴的跳起了舞蹈。”音乐还没来得及放,学生们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学中,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开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整合能力

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整合,是以学科为本的整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我在《碰钟》教学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如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碰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教师出示碰钟。”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观察这个新朋友为它起一个名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老师看它的样子,我为它起名叫铃铛。“”不,老师你看它长的多像小葫芦,就叫它小葫芦吧!“”老师它的声音很清脆,应该叫它小叮铛。“”我要叫它叮叮。“等等。”同学们它的形状有点象寺院里的什么?“生一齐答到:”钟。“教师板书――钟。”两个钟轻轻碰在一起就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真实名字叫碰钟。“教师板书――碰钟。学生齐读名字:”碰钟。“教师又问到”谁能说一说,这个碰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答道:”声音很尖。“很响。”“有回音”“声音很长。”等等。我忙趁热打铁问到:“碰钟发出的长音是均等的响声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不是,是开始的时候声音响,后来声音渐渐的小了。”“对,但是在音乐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强弱。”教师板书――强弱。“那么碰钟的声音是先。生:强。后生:弱。”“对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听到的声音用画或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吗?”“能。”学生齐答道。开始绘画。学生创作的绘画及形象又具有创意,而且各有特色。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音响,加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式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多么离谱,多么荒谬,教师都不能批评她们,反而应当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提问题、敢答问题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符号、一次创新纪录;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句赞扬的感叹、一次鼓励的掌声。“好”,“你真行!”“有进步!”“想的好!”“这个观点很新颖”等等话语对学生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开放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这一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实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学习的开放课,采用活动课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从改革研讨课活动。达到上课自动运用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改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与教学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及学生材料归纳分析。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好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也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作为新一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及子课题的承担者更要集思广益、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进行更加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第2篇

歌曲《小象》教学反思

《小象》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个欣赏曲目,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的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在一年一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讲述了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小象,特意为乐曲做了解释,再请学生听音乐,之后提问:你感到小象在做什么?结果孩子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在玩耍嬉戏。在一年二班上课的时候,我省去了对乐曲过多的解释,直接切入:请同学们欣赏管弦乐《小象》,说一说小象在干什么?听后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刮目相看:小象在喝水、小象在唱歌、小象在跳舞、小象在打滚、小象在快乐的走路、小象在妈妈身边玩耍------多么精彩的想象!

《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两只小象》这节课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引导学生用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两只小象》,从而懂得爱护动物,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小学生喜欢小动物,乐意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动作,所以这节课我以“小动物”为主,贯穿整个课堂。一开始,用《数鸭子》歌曲,让学生听音乐拍手进教室,紧接着唱《小动物唱歌》的发生练习,学生边唱边模仿各种小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教学时,我模仿小象的动作,让同学们猜,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连接的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而且个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的注意力时时刻刻跟着老师走,歌曲新授完之后,我又加进了打击乐器,让同学们伴随着打击乐,边走边跳边表演,整节课在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我又让学生们静下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小象)的图片,供他们欣赏,并进行德育渗透,从而结束这节课。但在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四分休止符”时,我出示了一首儿歌,儿歌中有“”这个符号,我把“”这个符号比作“红灯”,这样打比方,接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符号,用手势表示时,我做了一个动作,是“手打开”的动作,学生们都能按我的要求做出来,但在教唱别的歌曲,出现“二分音符”时,通常要用到那个手势,这样,就发生冲突了,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忽略了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动作,这样,记忆更深刻,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

在教授二年级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要求学生用优美、抒情而有连贯的声音歌唱。同学们在欣赏了歌曲后,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出草原上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草地、蒙古包、牛羊成群??于是我请大家用模声词“呜”轻哼歌曲旋律,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地唱了起来,可突然几下又低、又重极不和谐但又十分熟悉的。“呜”声转入耳际,“一定是刘强!又是一阵低而重的“呜”声,还夹着几声偷笑,我心头顿时掠过一丝不快,这时又另有几名学生竟然也偷偷地跟着学,顿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我真想把琴声停下,对他们批评一番,但转念一想,还是耐住性子,只是边弹琴边用目光搜索到那几个孩子,在目光的对视中,他们的声音轻了下来。唱罢,我离开钢琴,默不作声地走到大家面前,几十双眼睛都盯着我。我认真地说道 “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蓝蓝的天空,

洁白的云朵,太阳公公笑眯眯——突然飘来了一朵乌云,又飘来了几朵乌云(边说边看这几名学生),遮住了太阳,遮住了白云,哎!我们玩不成了,游戏也做不了了,真扫兴!”同学听后也都满脸扫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道:“你想对‘乌云’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乌云,你快走吧,把好天气还给我们5”“乌云你真讨厌!”同学们的话使“乌云”低下了头,我见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便说,“让我们一起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轻轻地用‘呜’再来唱一遍,老师相信,乌云听见了我们美妙的歌声一定会变成白云的!”

说完向“乌云们”投去相信的目光。音乐起,这回再也没有听到不和谐的声音。

歌曲《小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可分成两段音乐。因此,在第一段音乐中,我从其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段音乐速度稍快,富有弹性的节奏让人感到明快、活泼的气氛,旋律上下起伏,让学生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启发:“你们想到了哪些钟的声音呀?”他们联想到了“有小钟,大钟,还有布谷钟,他们正在进行唱歌比赛。”于是我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表演中,让他们来表演: “用你的手指当分针和时针走路,注意要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 如:有的用手指划圈;有的左手上举不动,右手划圈;有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围成圈,中间两个小朋友扮分针和秒针走动??。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接下来在第二段音乐的欣赏中进行与第一段的比较得出这段音乐比较安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你们听那是老爷爷在为小闹钟看病呢?”让学生不仅可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也可以用口头来表达所听到的内容。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对于小学一二年级低龄儿童来说,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

歌曲《母鸡叫咯咯》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激发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让学生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农场,与鸡妈妈一家做朋友。”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喜欢各种小动物,所以在节奏形的学习中,他们也十分乐意。

歌曲《下蛋啰》教学反思

歌曲中母鸡的叫声很形象,有特点,在教学中的节奏转换成x x|x- || xxxx x|,学生在学习节奏时,兴趣很好,形象的解决了 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这节课效果较好!

歌曲《海》教学反思

第七课《大海的歌》,围绕大海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声音,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表演《海》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但是,根据音高来读歌词难度较大。

歌曲《云》教学反思

《云》这首歌曲,节奏舒展平稳,抒情优美。寄托了孩子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有几点感受:我在范唱歌曲时,用轻柔的声音说:“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唱,你有怎样的感受。”同学们会说:“老师的声音很轻,象一片云一样,软软的。”然后我在要求学生跟我学唱,同学们很感兴趣的学着我轻柔的声音,认真地哼唱着。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云朵,在“蓝天上”

尽情的歌唱。

《云》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节奏平缓,旋律优美。在教唱时,我以以听唱为主,并且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求学生从声音上来表现歌曲旋律优美的特点。

编创环节中,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把每朵“白云”组合起来,就像天空中一幅美丽的云图画。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想象和体验,有的编创云火车、有的编创云房子、有的编创云南瓜等,同学们参与得特别积极。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激励学生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反思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的选录欢快、活泼,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在教授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唱衬词“啊哩哩”,经过几次接唱,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些印象,我又采取教唱法,分句教唱歌曲,这样学习歌曲效果较好。对于彝族的民族服饰特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对彝族有更多的了解,如果说彝族的一些民族特点,只是教师口头说一说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印象不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是很有兴趣听,这一环节我做得不够,所以孩子在演唱歌曲中就犯了一个错误,把“银项链”唱成“金项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为歌曲编排集体舞这一环节,孩子们跳得很开心,效果也较好,孩子们更好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韵律感。

歌曲《乃呦乃》教学反思

《乃呦乃》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能在动中体验音的高低,明确三者之间的音高关系,再通过唱歌曲、找位置、编创等方式来加深巩固,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歌曲《粉刷匠》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强调学生参与,重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让他们回想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在《粉刷匠》音乐声中,让学生动手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表演,让其充分表现自我,通过身心愉悦的活动,引出新课内容“粉刷匠”,为本课的创编歌词打好铺垫。

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第3篇

一、给学生创造反复聆听的条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 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过程。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艺术的本质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聆听。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听, 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可实施新课程后, 我们为了强调学科综合, 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 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介绍云南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上;在欣赏《粱祝》时, 绘声绘色地大谈其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回顾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背景用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对于音乐作品, 我们却认为让学生听一遍就足够了, 多听学生会反感。殊不知, 任何一种音乐作品, 只有反复地听才能体味到它的美感。只有熟悉才能产生感情, 当一段音乐听了九十九次之后, 他会终身牢记这段音乐。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初听、复听、分段聆听、精听等方式不断地聆听音乐, 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励、情景设置、问题设计等方式去引起学生聆听的兴趣, 让学生在不断地聆听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体验。

二、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音乐中充满着想象,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有一位同学这样谈到他欣赏音乐的感受:“录音机里传出的优美旋律已从我的耳朵传到我身体的每个细胞, 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我的思维在飞翔, 各种画面在我头脑中浮现, 我的心灵也随着音乐在舞动……”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啊。可是我们常常用我们自认为聪明的方式去打断学生的这种感觉, 有时我们甚至没有给学生获得这种体验的机会。比如在聆听《春节序曲》时, 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教师多媒体展示的热闹喜庆的节日场面中;在聆听《粱祝》的过程中, 学生的眼球被老师制作的蝴蝶翩飞的动画牢牢吸引;在聆听《新疆之春》时, 学生又会沉湎于课件展示的精美的风光图片中。学生的思维被死死禁锢, 这样的音乐课已失去了音乐的本质, 失去了审美的真意, 剩下的只是光华鲜丽的外壳。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年龄的时代,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和联想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 是聆听者感悟音乐内涵的必要方式。在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 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借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重新塑造音乐“形象”, 他们会更好的去理解音乐作品, 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深刻的感悟。

三、给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机会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从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是不能“教”的, 可我们在音乐欣赏中, 常常会通过讲解、介绍, 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灌输给学生, 把音乐说成“死”的, 把音乐说“僵”。其实, 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但在具体操作时, 我们又会常常忘记。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学生, 但对于他们来说, 这仅仅是是一种“知识”, 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而对于学生来说, 经验是尤为重要的, 在学习中, 应该多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成功, 也包括失败和错误, 这才会使他们积累自己的经验。其实, 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来自城镇或是乡村, 无论其智力高低、个性差异, 对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他们甚至也都希望把自己的音乐感受拿来和别人分享, 可音乐教师 (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 常会认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还有限, 谈不上什么感受, 或者会认为学生的感受、想法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要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成了一句空话。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 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不会在我们的讲解中得以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音乐的内涵, 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审美体验、交流获得的审美信息, 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四、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其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 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强烈感染力, 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情操。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 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 不如说是情感的过程。”从某中意义上说, 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它既要学生身体的参与, 也要学生心灵的参与。但新课程实施后, 我们由于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往往忽视了音乐作品本身所传递的情感。“教师备课重要的是备音乐”, 而我们在备课时, 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应用怎样的教学模式, 如何准备教学课件, 怎样实现师生互动, 偏偏却忘记了在音乐的本质内容上下工夫。一位教师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 在聆听了几遍歌曲以后, 就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手语舞的教学上, 忽视了音乐情感这条主线。其实这首合唱所表达的和谐博爱的情感更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而我们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这种情感, 没能同音乐作品和谐的交流沟通。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而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 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 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 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中职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音乐课程;音乐素养;教改对策

音乐教育在人的音乐听觉、记忆、情感审美、节奏、旋律、和声等诸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实践中,要注重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积极拓宽音乐课程结构,引导学生从音乐审美中建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推进中职音乐教育改革,首先在从课程改革中来强化教育目标,推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其必要性表现在:一是优化音乐课程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中职招生政策的不断放宽,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尽管在职业技能上突显了学生的专业性特征,但走进工作岗位时,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眼高手低、抗挫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多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有关。二是优化音乐课程改革有助于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强化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关联度。在中职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上,由于基础性较强,学生在音乐素质和音乐美育上缺乏应有的学科视野,艺术修养相对欠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就业的适应,因此要从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入手来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三是优化课程改革是强化学生职业定位,顺应就业导向的基本需要。中职音乐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音乐职业能力,还需要从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给予提升,要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需求。

二、确立中职音乐课程改革目标

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要首先明确目标任务,找准人才培养方向。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要发挥音乐教育在人的职业素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明确课程改革目标,其主要内容有:一是要符合当前中职音乐教育知识性需求,能够从音乐素养上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器乐表演、声乐演唱、舞蹈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二是要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修养的提升,特别是从职业理想上,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心态,满足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基本素养,如音乐审美、音乐鉴赏及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三、改进中职音乐课程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来拓宽中职音乐课程改革范围,着力从学生的音乐素养上来提升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迫切需要从课程架构改革中来完善。

(一)注重课程结构优化,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音乐课程教学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来完成,对于中职学生音乐素养来说,必然需要从优化课程组织上,兼顾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由于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其音乐基础相对较差,在音乐课程理论教学上,抽象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带来厌学情绪。为此,要从学生需求分析入手,注重音乐课程知识点的重新组织,淡化理论讲授,贴近学生职业岗位实际。如针对不同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倾向,来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渗透不同地域民族音乐、从民族音乐曲风差异性上来探讨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西北民族音乐高亢、豪放,南方民族音乐婉转、悠扬等等,让学生从中激发音乐好奇心,改善学习态度。

(二)强化音乐课程对学生情感艺术的培养

音乐教育不仅在于音乐技能的训练,还要从音乐学习中对学生的职业态度、情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从音乐审美和音乐鉴赏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如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让学生从音乐鉴赏中来激发师生的共同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再者,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赏析,从声乐、器乐等方面选择广泛的音乐体裁,歌剧、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地方戏曲等内容,借助于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拓宽第二课堂,从音乐知识的学习上延伸至音乐课堂活动。如组建音乐合唱、音乐剧社、中西乐队等,从音乐艺术实践中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创造不同的音乐艺术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和领会音乐的魅力。

(三)强化职业需求,优化课堂教学互动

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在课程体系组织上,要从中职学生专业方向及未来就业实际,融入并渗透音乐素质就业,特别是在音乐文化、音乐人文精神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的熏陶,抓住音乐鉴赏与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在基础知识层面,注重对音乐音符、音高、节拍、节奏,以及音乐要素、音程、和弦等知识的学习;在音乐歌唱技巧上,要从歌唱的姿势、呼气、发声、共鸣、咬字、嗓子护养及歌曲选择上进行学习;在音乐史料知识学习中,要拓宽音乐史、音乐作品、音乐文化的学习,丰富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中职音乐教育要体现职业性特点,要将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相关联,从课程改革及教学上,强调知识的运用。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统一,在师生共同参与中来完成。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不拘一格的创新教学手法,提升音乐学习趣味,并在课堂实践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便于学生从知识的理解、认识中接受并掌握。如在节拍、节奏、速度的学习中,可以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出来,以舞蹈方式来渗透节奏、速度知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节拍的交谊舞中来体验不同节拍的差异性。同时,舞蹈教学活动的渗透,让学生能够从参与中体验知识,在合作中加强理解。

四、结语

中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拓宽范围,特别是从未来人才岗位需求上,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从工学结合中融入企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实践、实习中实习对音乐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司家伟.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微探[J]. 职业教育研究. 2012(08)

音乐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第5篇

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不可多的机遇。面对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味跟风,照搬和完全抹然的做法大概都不可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经常在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变革。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愿落后于其他学科,因此,在基层音乐学科教学中,也开展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各种竞赛,当然也少不了“说课”这一内容。

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的东西不是*说出来的,它要借助一定的环境影响,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身林其境感受一种东西,再通过老师的演唱、演奏,以老师的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就会自然的流露。这就是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点。音乐教学就是要用“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课堂上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在“说课”中是无法“说”到的,更是无法去想的。

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的教学反思 第6篇

人需要华丽外衣的装扮,是为了更美,同样,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至今还震撼着我,“既然我不是名师,不是特级,我无法让我的一支粉笔说话,无法让一支粉笔生动起来,无法让本色的课堂带给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那么,我只能让我的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让我的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老师们鼓励的话语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可是在深入第一线的音乐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在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华丽外衣下,似乎已经隐含着一种倾向化、曲扭化的东西,音乐课抓住的只是华丽的外壳,失去的却是音乐的本性。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形式多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寻找华丽外衣,当前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哪几件华丽外衣呢?

1、肤浅——兴趣唯一

如果说学生对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习和重视是因为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的话,那么,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可能成为虚设。可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不安地发现,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了,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手法很新颖、课堂气氛很热烈、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最终并未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的现象。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中,再也看不到视唱曲谱这个环节了,再也听不到一堂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了,甚至再也听不到学生柔美的歌声了,有的只是热闹与浮躁。为什么?老师怕啊?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关的东西,学生就没兴趣了,怕一进行技能训练,课堂就冷下来了,更怕一出现划拍视唱的环节,就有人说:老套。对于兴趣,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冷静下来分析,如果你的学生对怎样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感兴趣,对一个个的小音符不感兴趣,对欣赏经典的名曲不感兴趣,这是真正的音乐兴趣吗?

2、时髦——参与无效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它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听音乐做各种动作,听音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地感受都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参与体验方法,,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我的这个参与活动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作用了吗?学生必须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参与吗?于是,在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打闹的现象。如《动物说话》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都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现在请大家听音乐各自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看谁模仿的最像?最可爱?

接着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做着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可有的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一不小心,一个滚到了地上,一瞬间,一堆人挤到了一起,没有一个在仔细的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课堂上简直乱成了一片。

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图形式,是无效的。

3、花哨——综合大拼盘

对于综合这件华丽的外衣,我想,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各个学科或多或少都披上了些。许多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将语文课上成地课等等现象时常看到,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到其他省观摩音乐课,一教师在上《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傣族风土人情,孔雀的种类,学跳孔雀舞等等。惟独没有花时间好好地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把傣家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一直播放着丰富的多媒体,惟独没听到老师弹一句琴,唱一句歌。一位听课的其他学科教师说:现在的音乐课流行这样上了吗?现在的音乐课不用唱歌了,不用弹琴了吗?是呀,没有钢琴,学生很难找到准确音准概念,没有钢琴,无法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更严重的是,不弹琴,不唱歌,我们音乐教师的特点、优势如何体现,光用多媒体,别的学科教师也能胜任音乐课,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基本功共会越来越生疏。

二、剖析华丽外衣,是什么导致了华丽的外衣华而不实?

1、没有正确处理好形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式”,是事物的“外壳”,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游离于教学目的去大谈特谈。有的教师误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希望通过手段和形式的变化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光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新课程的形式与实质必须统一。

2、没有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虽然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他具有了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课标表述:音乐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但新课程并不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其实,结果不好,更应反思是我们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曾有一位特级教师在听了一线教师的研讨课后,感慨地说,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新课程理念不好,而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3、没有正确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科综合之间的关系。

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第7篇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教师也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走进课程带给我们的生机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青蛙、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走出课程带给我们的误区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音乐,这的确是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走入了一个误区。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师片面的理解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个理念,一贯的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如《郊游》一课,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的创设情景,设计过田野,过小桥等形式,让学生每到一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没有真正的去让学生仔细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生玩的很开心,但一节下来到底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道。

2、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创新,很多老师喜欢照搬照抄,不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的设计,例如听了周俊老师的《动物说话》的歌词创编,觉得特别的新鲜,以后上课的时候经常去做一些什么歌词创编,似乎音乐课只有歌词创编,而对其它的音乐要素却无人问津了。当然不是不可以歌词创编,只是音乐的创编空间还可以再大些,如从力度、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来创编。

3、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音乐课程整合应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当前许多课为了突出音乐的课程整合,将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美术课,地理课等等。如在教唱《我的家在日客则》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藏族特产以及习俗等等,但这样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

4、合作性探究学习。为了突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探究学习,有些问题明明学生一下可以回答出来的,但是老师往往喜欢进行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如我在教唱歌曲《四季童趣》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一句要唱得渐慢渐弱?”其实这个问题在书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因为书的最后用了渐慢渐弱的记号,我却做了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第8篇

1 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

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 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活动。人生活在世界上, 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 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于人的美的感受, 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 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 如“当倾听某种歌声时, 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 便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 有时会使人狂怒, 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 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 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 (引自玛克思·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中第三章:《审美经验》) 。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 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 而是来自对这些音本身的愉悦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 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 是通往关于音乐艺术的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以上所述, 是关于音乐欣赏感性经验赖以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点。事实上, 音乐欣赏感性经验的主要特点在于, 欣赏者在欣赏时, 不是把音乐音响看做一些互不相关的、零散和没有意义的部分加以承受, 仅仅追求一种单纯的初级生理和心理快感, 而是将音乐音响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这其中, 有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感觉, 更意味着对这些要素及其结构的综合形式的感受, 如旋律感、节奏感、协和感、曲式结构等, 还包含着对音乐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活动, 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对于音乐音响的具体感知和体验, 欣赏者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音乐表现的深层内涵, 对音乐的艺术价值作出审美判断, 使欣赏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音乐的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从而构成完整的欣赏心理结构。

例如, 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时, 通过对乐曲标题、创作背景和意图的了解, 欣赏者知道这是一部以19世纪俄罗斯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 保卫祖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史实为题材的标题音乐作品。但是, 对于欣赏而言, 这仅仅是一种提示和介绍而已, 它所能够做到的, 是在欣赏者头脑中形成一个“期待”的模式, 真正的欣赏还必须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倾听来进行。

乐曲开始, 出现一个由弦乐组奏出的引子。通过乐曲的解说, 欣赏者得知这是一首庄严的赞歌。但是, 只有当欣赏者通过听觉具体听到由弦乐器在低音区按照严谨和声结构奏出的慢速庄重的主题, 从其缓慢的速度、浑厚的音色和平稳的、多音重复的旋律进行中感受到一种肃穆虔诚的情感性质时, 才能将这种感知效果和体验与乐曲的文字提示和头脑中的“期待”模式结合起来, 进而产生相应的音乐想象和联想, 并理解这一音乐形象的深层涵义。对于乐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马赛曲”所寓意的法国侵略者形象以及副部主题“俄罗斯民歌音调”的音乐形象的把握等都是如此, 即: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于具体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和基本情感体验等感性活动, 才能进一步达到对乐曲的深刻理解。这其中, 欣赏者从乐曲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主要还是对于音乐作品情感表现的一种初步体验, 要达到对作品内涵的深刻体验, 还需在理解判断等理性要素的参与下多次聆听。欣赏者只有在对音乐的表现意义有较为明确的理解基础上, 才能更为准确深刻地把握住其中的深刻内涵。

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这种想象联想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显意识的过程。通过想象联想, 一方面, 它使得欣赏者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体验更为具体, 更为形象而生动;另一方面, 它将音乐本身和音乐艺术所赖以表现的客观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和认识。音乐想象联想主要是在描绘性音乐和情节性音乐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引发出来的。

2 音乐欣赏的理性经验

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向理性经验跃进, 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中的理解, 是指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而达到的对其内涵意义的把握。这一过程中, 除了听音乐以外, 还有赖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标题、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以及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的了解和分析。例如, 在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 通过对作曲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作曲家本人的精神和思想状况以及创作思想的了解, 通过对其创作手段和方法的分析, 就可能从音乐中明确地领会其“通过斗争, 得到胜利”, “通过苦难, 走向光明”, 以及在特定的生活时代从作曲家心灵中表现出来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深刻的哲理思想、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因为如此, 就要求人们在欣赏时, 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音乐的感性体验上, 而是要充分运用理性, 进行深深的哲理思考。又如在欣赏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感性经验使你获知了它的基本情绪。作品以起伏多变的旋律, 强烈的力度变化再加上其标题, 使你得知这是一首借景抒发作者悲愤交集的内心世界的作品。这一判定, 通过心理结构与你多次欣赏同类乐曲联系起来, 并进而联系他人、前人欣赏时和你发生共鸣的部分, 联系到关于这首乐曲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 把你欣赏经验中所把握的当前的时代气息联系起来, 这样, 华彦钧的这首二胡曲就会使你悟出它并非一般的写景乐曲, 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痛苦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欣赏者在对作品达到充分的体验和理解基础上, 便会在心目中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抽象思维中的判断, 而是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判断。如, 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欣赏者在反复聆听, 充分理解的同时, 会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上的独创、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以及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予以称赞和肯定。这种称赞和肯定又会进一步增强欣赏者欣赏该类作品的欲望, 激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艺术审美需要获得极大的满足。

3 欣赏心理展开过程

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 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 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欣赏注意则在于它是专门指向欣赏对象的, 从注意的生理机制来看, 它在于中枢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 这个规律决定着在大脑皮层上发生的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注意的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就必然地导致注意之外的其他神经过程的停止。这里说的注意, 是欣赏主体为艺术需要发现与捕获所必需的条件的心理特征。有了艺术注意才谈得上艺术动力的发动, 谈得上欣赏动力的发动。

需注意的是, 每个欣赏者的音乐判断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它与欣赏者本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和趣味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思想境界高尚, 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和健康的艺术趣味的欣赏者, 欣赏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 是能够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得到深刻的心灵净化和启迪的, 并肯定会对其推崇备至;而对那些思想不健康、情调庸俗低下、艺术价值不高的音乐则会产生反感并自觉予以抵制。但是, 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缺乏艺术修养、趣味低下的人, 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判断则与前者有着巨大的差异。

须指出的是, 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 各种欣赏心理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互相渗透和融合, 即使在对音乐的初步体验中, 也有着理解的参与, 而理解与判断的作出, 既以音乐的感性经验为前提, 其本身也是在不断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中实现的。在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划分, 而主要体现出音乐欣赏多种心理要素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4 结语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其心理过程并非如一般认识活动那样, 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到高级的, 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过程。音乐欣赏以审美体验为目的, 而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高于感官刺激而又超越理性认识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 理解、判断与认识所起到的作用是对审美体验的强化, 其结果导致了完备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化建设下一篇:诗经关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