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

2024-08-06

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精选8篇)

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 第1篇

物理文化与教育读书报告心得

在学习《物理文化与教育》之前,我认为物理文化是物理文化,教育是教育,这两个几乎是平行线永不相交关系的两个概念怎么会同时存在呢?阅读了解世雄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对于物理文化在教育当中的作用做了一个深深的思考。作为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都是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但是在阅读改书之前对于物理与教育之间联系还是吗,懵懵懂懂的,这本书在物理教育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物理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既然是文化活动,就需要物理文化来支持物理教育。了解物理文化的各种功能,方便我们在教育中灵活运用。下面我首从对物理文化的美学功能出发理解这几个功能在教育中的运用:

1.物理的现象美;美丽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关注,物理的美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质地等形式因素构成,要发现这些美就要去观察和去体验,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物理的现象美学让学生们在观察和体验中分析物理现象存在的现象和意义,让学生在视觉、触觉和听觉个感官上认识物理,培养物理人敏锐的物理嗅觉,通过现象去分析物理本质。

2.物理的实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不止授人以鱼同时也在授人以渔。通过各种简单的实验把自然界的物理规律明显的显现出来,让受物理教育的人通过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理解物理规律,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程中利用物理规律来对事物进行创新。物理实验还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人的探索精神的功能。

3.物理的理论美;物理的理论美包即含了概念美也包含了公式美,无论是力学的、热学的、电磁学的还是光学的物理概念,都是在每一位物理学家不懈的努力下呈现在我们是眼前的,它们以最简洁、最清晰、最深刻的方式反映了物理共同体的科学认识。它们是物理规律的简洁美。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对智慧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它们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是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着每一个物理人向前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物理的文化。

再来物理文化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美学文化,也是求知文化。因此物理文化有认识功能。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改造的历史,人类不断进步,认识也不断增多、人类视野不断扩大、自然规律不断被人类发现和总结。中国老子的“道”阐述了万物的本源,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述说“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从宏观物理到微观物理,这些物理文化不正是记录着人类的进步吗?而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物理的发展文化和物理的认知文化不正是教育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认为物理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物理文化是鲜活的文化,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综合体。课本定义为:古代哲学家、近代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共同体历经数千年逐步创造的物理知识体系、观念形态、价值标准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物理文化的传承与物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物理文化通过各个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学家世代相传并且一步步完善。物理教育一方面保证物理文化在新一代身上再生,以保证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把人纳入一定的社会模式中使其社会化,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现代人力资源;因此在物理教育培育人才过程中物理文化的做用就有:1.形成物理探索精神

物理文化是探索的文化,是科学文化。物理学习活动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欲望,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有益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

2.培养物理科学的认知

从物理文化的认知功能理解,物理学能帮助人类解释物质世界,帮助人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与自然的相处能力,开阔人们的认识视野。

3.提高物理思维物理规律的审美

物理文化有其特有的理论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物理文化有助于学习者从自然规律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理解物理公式中的互补和统一。也有助于学习者对物理规律的构建

研究物理文化是每一个物理人必做的事,就好像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史一样。物理文化在教育中传承,在教育中创新。物理文化应该深刻镶嵌在物理教育中。参考书上所说,物理文化离不开物理教育,系统地研究物理文化,并从文化视角去探索物理教育问题,会给物理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有助于丰富物理教育理论,提高物理教育质量。

以上是我对物理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思考,在学习《物理文化与教育》过程中的想法,也考了解世雄老师“物理文化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所写。在本文结束阶段我想说:虽然物理文化是最近才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但是它一直存在。文化是需要一直传承下去的,作为物理教育的工作者,在传播物理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物理文化,还要利用物理文化来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才能使得物理文化在我们身边延续下去,每一个物理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 第2篇

科学文化背景下的物理教育受到了挑战,物理教育改革需要理念引导.从文化视角入手,首先指出物理文化概念的世界背景,其次阐述物理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最后探讨文化视野下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

作 者:解世雄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物理系,广东,梅州,514015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7(7) 分类号:NO31 关键词:物理文化   物理教学   理念  

物理文化与大学物理教育 第3篇

一、大学物理教育中物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物理文化不仅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对人类的观念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具有变革社会的功能。其次,物理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时刻影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渗透于纷繁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之中。最后,物理文化也蕴含着大量显性与隐性的美。学习和了解物理文化有助于公正而全面地认识物理知识以及整个科学。因此,不能把大学物理教育仅仅看作由概念、公式、数学推导构成的枯燥的知识,而要把它看作有血有肉“活”的物理文化。

二、大学物理教育中物理文化传播的践行

1.建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奠定物理文化传播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让学生自愿去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以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辑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安排学习过程,要明确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等问题。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鼓励学生,打消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怀疑。其次要给予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式、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中学已经基本掌握了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重点和难点,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最后,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适当布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2.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开拓物理文化传播途径

物理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提高大学物理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物理课程基本的文献资源有:大学物理教科书,大学物理教学辅导资料,物理学史、物理科普、物理科学方法等方面书籍。教师要想把干巴巴的公式、烦琐的计算推导还原成为鲜活的文化,就必须注意开发和补充教材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另外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是网络物理课程资源,包括官方机构物理教育网站、大学物理教育网站、科技网站、物理工作者个人的教育网站等,它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其强大的互动功能使得原本繁杂、枯燥、抽象的物理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也帮助了学生及时了解物理学前沿动态、探讨研究经验和体会、参与论题的分析与评价、进行物理学习的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重要的一环,首先,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在开放的实验室里,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搭配实验仪器、决定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其次,我们要倡导利用低成本,甚至生活废弃物做物理实验,像易拉罐、饮料瓶、塑料盒、塑料泡沫、气球、纸币、乒乓球、旧纸箱、别针、一次性纸杯、铅笔、手电筒等均可以进行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方面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操作,手、脑都得到了锻炼,不仅从中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发现的乐趣。最后,教师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传统实验室,开发利用物理实验的应用软件,将真实的教学实验内容模拟下来,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课上的讲解,也便于学生课下的自主预习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当然,学生身边的自然与社会资源有很多,这是物理课程中最为生动具体的资源,也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讲“电磁屏蔽”时,可以举防辐射服的例子;讲“透镜成像”时,还可以结合近视、远视的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工厂、物理名人的故居等,让学生受科技文化的熏陶。

3.提升物理教师综合科学素养,发挥物理文化载体作用

物理教师是借助教材系统向学生讲述物理知识、介绍物理方法和历史,培养系统理解和掌握物理文化精髓的活的文化载体,他们保证了物理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作为大学物理老师,首先应具备大学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纯粹物理知识系列: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以及应用物理的知识系列: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分析等,还得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其次,还要掌握实验设计与操作的知识,对于物理学史与方法论也要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包括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创新实验等,史料以及方法论这些知识隐含在物理知识建立过程和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掌握这些知识,可以使得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久久难以忘怀。

再次,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技能知识。这几方面是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毕竟无论多么精彩的内容也需要以完美的形式展现。

最后,教师还应该深入理解物理学的价值和科学道德精神。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我们在享受它带来思想上的智慧与思辨以及物质上的诸多产品发明的同时,更要弘扬它的科学道德精神,要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求真的理性思维传递给学生,呼吁和推进真、善、美的统一,要尊重原创、尊重事实、尊重实验,谨慎利用科学发现,保证科学真正造福人类。总之,优秀的大学物理教师需要把科学和人文知识完美地融合。

三、结论

文化与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教育,大学物理教育承担着传递物理科学知识和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站在物理文化这一高度来看待大学物理教育,恢复大学物理教学传播物理文化的本质地位,从而形成超越公式、符号,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物理文化传播。

摘要:文章论述了大学物理教育中物理文化的建设,并联系当前的大学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物理文化的构想,提供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使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对物理文化的传播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物理文化,大学物理教育,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岳玉荣.后现代视域下的牛顿物理文化思想[J].人民论坛,2011,(32).

[2]薛永红,王晶莹.文化取向的物理课程概念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3,(12).

[3]黄宁宁.物理文化与人文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6):176-180.

[4]解世雄.关于物理文化的学术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17-21.

论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第4篇

提到文化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社会科学才有文化所讲,而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讲文化,是没有什么好讲的.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现象之所以成为文化,必有其特殊和稳定的创造群体、特殊的语言符号、相应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社会组织以及广泛的人类共享群体等,并且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此意义上看,物理文化是由物理科学家群体在认识物理世界和相互作用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且能被广泛的群体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个总和由物理科学共同体、物理科学语言符号体系、精神观念体系、科学方法体系、研究部门以及其共享的群体等构成.这里,物理科学共同体是由物理科学研究者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物理文化的创造主体。文化形成的一个标志是文化共同体的确认,也就是该文化的稳定的创造群体的形成.作为物理文化的创造群体--物理科学共同体,它的形成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以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产生为标志.随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得到公认,在科学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物理科学共同体.此后,随着物理学理论和物质性成果的发展、扩展和其辐射作用,使得不但物理科学共同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而且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群体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文化的发展;物理科学语言符号是用于物理科学共同体内部相互间的交往以及成果的表达工具;物理科学方法是物理科学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借助的并导致了成果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物理学的理论、实验和实践性产品;共享群体是物理文化所辐射的广泛人类群体(包括物理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也是物理文化的受用主体。

二、物理文化精神

物理的文化精神就是物理学上的真、善、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由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物理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要实现对物质、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之“真”(即实事求是)的认识,当某种“真”的认识借助于技术并服务于社会,使广泛的群体受益并接受时,即表现为物理文化的“善”。而“真”与“善”在物理学体系本身以及在物理文化中实现统一和和谐时即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实际就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美.对物理文化从萌生到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上述所谈的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贯穿其始终,而某一事物的精神必然是能够在贯穿该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高度抽象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物理文化精神,起码其主要内涵,就是物理科学共同体对物质、物质结构及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之真、善、美统一的执著追求。在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中,物理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物理科学共同体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不断的发展,正是因为人类的物理文化精神的内在动力的驱动和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执著追求。

三、物理文化的教育意义

1.物理教育中的文化背景问题

现代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特定的心理过程都内在地蕴含着文化因素.不仅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包括它使用的概念、命题、预设也都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对同一概念或理论产生完全不同的思路和理解。虽然物理科学的符号、概念、定律不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其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的人对其产生的理解是与既定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心理学研究中对文化的重视以及科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从侧面说明了文化背景对于科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要向学生展现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必然牵涉到文化背景问题.物理教育起着传承物理文化的重要使命,从物理学到物理文化的转变,是对物理学在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如何将物理文化有效地通过物理教育传授给学生,避免或弱化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物理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微观的但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2.物理课程与物理文化关系

课程是由人类共同拥有的学科结构转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的阶梯。课程结构决定于社会结构、学生心理结构和学科结构三者的交叉和结合。课程缘于文化传承以及对人教化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因此,在课程中自然积淀有与人的活动、实践、审美情趣、价值观等密切相关的文化品性。课程的文化品性具体体现在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观、方法论及其教育价值观等方面。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物理课程仅作为传输物理知识的工具而存在,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品性的大量缺失。物理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物理知识被任意肢解化、凝固化、线性化、定量化的知识“碎片”;物理知识被剥离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蕴涵着丰富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物理学家群体的探索历程常常被物理课程基本舍弃;物理文化的精神——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常常被物理课程遗忘等等。这种物理课程本有的文化品性的缺失,又最终导致教学以追求学生占有与掌握物理知识的效率为目的,进而也就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种被异化了的物理课程文化品性。因此,还原物理课程本有的文化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

我们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学生不能持久保持对物理学的兴趣并且缺乏将物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不能熟练地使用物理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对物理学的过去及物理学的现在知之甚少,并且对物理科学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处于无意识的冷漠状态、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物理课程改革的取向上以及物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中都有突出表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与我们学校物理课程过度强调物理学科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隐含在其中的唯科学主义有关系。而从物理科学到作为文化的物理学或物理文化的认识过程,是从强调物理学的科学性、逻辑性,到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人文性的认识过程,是将物理科学从“神坛”回归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常态”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从整体的、历史的、人文的角度进行物理教育,对解决物理教育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3.对物理教育的文化思考

物理学不光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种文化。物理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事实的传授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因此,从文化角度去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必定会有助于物理教育的健康发展。物理教育是实现物理文化延续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以保证物理文化的连续性。当我们从文化角度来考虑物理教育时,物理教育就不只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主学习的过程.物理文化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物理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的。物理文化除了具有延续性以外还具有创造性,物理教师既要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充当文化的整理和创造者。物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智慧,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能感受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闪耀着科学创造之光。物理教师要在学校中创造出一种“活”的物理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充满探索、发现、创新,充满好奇心。物理教学过程要始终把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把物理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的天性,建立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物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的物理教育受知识观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学生被动接受物理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并把物理教育看成是一种目的鲜明的系统的灌输、教化、培养的社会活动而非文化性的活动,因此就没有意识到物理教育中存在着的文化的深层作用。任何特定的心理过程都内在地蕴含着文化因素,当我们在物理教育中提升文化意识时,物理教育便不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物理教育就是将物理学习者社会化的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的结果是学生能运用物理学科的科学语言、物理科学方法及物理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在物理文化的网络中自由交往,从而逐渐使物理文化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根植于学习者的头脑和社会整体文化中。显然,这一结果的宏观状态与物理教育中长期执行的学科人才的选拔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效果,则更符合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教育的根本宗旨。物理文化对于物理教育的价值则在于:物理文化侧重于强调物理学的历史性、整体性、思想性以及人文性,侧重物理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且全面地表现出物理学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物理科学教育中所欠缺的和被长期忽视的。因此,广泛发掘物理文化在科学与人文方面的潜在的教育价值,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二者的融合教育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慧君.论大学物理课程的文化品性.平原大学学报,2003(10).

[2]吴宗汉.文科物理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解世雄.物理文化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6(4).

[4]李刚.论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2007(9).

素质教育与物理 第5篇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 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 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 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 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 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理论 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 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任务,科学课程同样负有美育的责任。物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把科学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供试验用的新高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在适当的地方已经用旁批的形式作了指点,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新教材强调了电学规律与磁规律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同时以注解的形式指出磁单极子存在的可能性,意为向学生展示对称美与对称破缺的美。新教材加强了守恒关系的教学,这也是对称美的一种表现。目前,在科学课程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素质教育与物理 第6篇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概念、公式,而忽视教学方法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的扩展,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质点概念时,首先,教师应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障碍是各个部位的运行情况不同,之后再列举出一些有关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对这两组例子进行对比,经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研究,能够得出结论,有时可以忽略物体的形状、大小,进而建立有关质点模型。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教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找到与德育方面相关的内容。例如,可以向学生列举出我国物理学的主要成就,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学生能够了解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2]。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例如,在物理学领域里,有很多科学家为了寻求真理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是牛顿、哥白尼、伽利略等众多科学家的共同成果。

(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举出一些和日常生产、生活有关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不断的进行研究、探索,主要是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学到有关摩擦力的相关关知识时,依据摩擦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产生摩擦力的根源,进而分析和研究自行车所受摩擦力的情况。

二、教学课程

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以往的教师为主导转化为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的自觉性、主动性、参与创造性,学生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有,才能在不断变化中应用自如;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侧重点,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教师应不断的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成立学习小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最后,教师应不断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进而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一个关键环节,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评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四、结论

素质教育与物理 第7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当今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提出了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二是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三是具有与人交往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素质教育是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提出的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的教育,是生理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的整体教育,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它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观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能充分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先天的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做到;健全、健康、强壮、灵活;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文化素质上,使学生及时获得现代科技的新信息、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还可使学生在自学、操作、实验、人际交往、综合分析、社会适应、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顺利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见,要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内容

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建立在素质的结构、育人的方向和现实条件这个三维度上,因此,可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交往素质这七种素质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的目的地进行政治立场,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充分看到物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根据《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焙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要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要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导”与“学”相结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使“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表述、操作等来实现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之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素质。

3.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等。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体魄,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科学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要特别强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物理教学与身体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等。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是少年儿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审美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具有高尚美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视美育可有可无的偏见,要纠正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做法,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5.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劳动技能素质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掌握等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使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上选修课、劳动、参观、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进行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教育。让学生学到初步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知识。若条件允许,可结合教材,组织学生搞小修理、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

6.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因素和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组成的非智力因素两部分。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成熟,这是物理教学中的新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教法和教绩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实到各章节各知识点教学中,并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在当今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7.交往素质教育

交往素质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这是学生进入社会正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交往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的教育,是通过社会活动,群体生活来完成的。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通过物理科技活动小组、物理游戏、物理分组实验、物理故事会、夏令营等形式,培养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提高交际能力。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自觉地向素质教育转化。

2.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增加学生负担,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合理安排各方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3.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以素质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线,进行改革、试验,探索。

4.全面把握物理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5.建立健全备课制度,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备课中去。在备课时,结合教材,充分挖掘进行素质教育的素材,合理安排素质教育内容,把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6.素质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几句话简单扼要说明的介绍式,可采用参观、讲座、专栏、第二课堂等专题式,可采用潜移默化的迁移式,还有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形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多变。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用性教学,拓宽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8.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

四、结束语

物理文化与物理教育 第8篇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素养

随着物理学不断发展, 一套探索自然的方法应运而生, 并形成物理思想,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在运用这些方法、思想的时候, 难免会受到不同文化、个人喜好等的影响, 但总能不断鞭策人们更好地前行, 在获取客观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能促进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 是以知识教育为媒介, 更加注重获取各类物理知识的方法、途径等, 注重物理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这种以文化为中心的物理教育有利于打破常规物理知识本位教育圈子, 使物理学科巧妙地融入到其它学科中。这样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认识到学科章节知识、不同学科知识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 能够更好地发现自然乃至社会具有的共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等, 不断完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以此, 促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精神来说, 就是对科学世界图景的信仰, 并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 科学精神是世界观的一种, 不具备宗教信仰的排他性, 能够帮助人们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准确认识、理解各种信仰。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 借助物理知识的产生、运用, 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的客观性, 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而不是随意推测, 缺乏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准确把握自然的有序性、可理解性, 使物理学和人文文化有机融合, 为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供有利的保障。

1.3 有利于学生具备科学态度

就科学态度而言, 就是面对知识的一种认知态度, 是证实知识生产过程的态度。公有性、普遍主义等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组成元素, 属于一种外显科学精神。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 科学态度是其诚信原则的呈现, 是科学家必须遵循的首要准则, 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以文化为中心的物理教育更加注重在获取物理学中, 其获取过程和相关经验之间的联系, 并不物理知识本身已有的体系, 具有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 更加注重学生对一些个别化物理知识的深入探索, 具有质疑的精神, 而不是一味地相信书本上的内容, 具备批判精神。长此以往, 极易促使学生具备科学态度。

2 注意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加上物理学难学的影响, 对误解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 误认为只是对物理知识教育的一种简化。实际上, 它属于物理知识本位的一种物理教学。在开展围绕文化的物理教育中, 需要对一些问题引起注意。一是:需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注重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结合班级学生各方面特点,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 并深入思考物理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在分组讨论中, 要安排好讨论课题与时间,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 但必须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当下社会热点等内容, 并采取适宜的组织形式, 确保分组讨论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注重和物理实验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鸭填式”、“放羊式”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把物理实验教学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因为物理实验是证实物理知识最有力的证据, 还能不断发现各种新的物理现象, 更好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合理安排实验环节,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3 结语

总而言之, 物理学是自然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经过近代科学革命洗礼之后, 逐渐形成稳定的创造主体, 比如, 物理学共同体。在新课标背景下, 更加注重以文化为中心展开物理教育, 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它能够不断增加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 注重学科章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不断完善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等, 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发现新的物理现象, 不断揭开物理世界的神秘面纱,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实施基于文化物理教育的时候, 要对一些方面引起注意, 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一概, 更好地展现物理文化, 不断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 把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以此, 促使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顺利进行, 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促进物理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借鉴下一篇:客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