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2024-05-19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精选6篇)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1篇

谈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创 新

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嵇山中学

姜华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聪明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遍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计;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中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项互动创新性语文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一).以教为重心慢慢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到学,从传授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队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质擬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手,动口,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形式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也可以打上六七十分。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感,喜爱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老师的口才,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多 教育家卡尔罗杰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中获得的,学生根负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见,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得到的。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被动的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到主观努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近几年来,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作了一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横幅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2篇

凉山州越西县西城中学秦照美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因此,要更新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上进行变革,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式内容;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而且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语文教学内容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创新。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很多,现在我主要从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语文教学观念要创新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学习,只会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①时代背景;②作者简介;③字词理解;④段落大意;⑤中心思想;⑥写作特色。这些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毫无关联的东西,教师却讲得头头是道,然而主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却讲得苍白无力。老师在课堂上只图口舌的快活,但是忘记了学生的接收能力,造成学生只能张着嘴读,拿着笔记,成了应声虫,这样学生自然就厌学了。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老师只管传授死的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被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教师应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创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的尊重学生,无时不刻的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创新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观”里提到: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课程素材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彰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只对着文本照本宣科,不能只靠现成的教科书去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必须拓宽教学内容,让所有有益于学生受教育且在学生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找到情感寄托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都引进我们的课程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宽阔、更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开阔更辽远的视野。

三、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让学习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猜谜语、听音乐、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那么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这首歌里提到的父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表达父爱的,从而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情感、带着兴趣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二十一世纪今天,国家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让他们想象假如现实中真有这样的皇帝,这个国家会怎样?很多学生想象奇特,从而明确童话的特点是利用夸张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揭露社会的腐朽,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采用师生对话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人独唱”的现象,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和学生们站在同等地位,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摆脱指挥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将转变为“对话合作交流”的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并不仅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应包括人生体验、生命感悟、情感体会等精神、生活层面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是师与生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将更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在学前,教师要将正确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并给学生以鼓励。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协助他们完成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错误给予更正,指导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调节过程中,要注重使用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师生之间的合作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把这种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同学们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此畅所欲言,用匿名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消除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异,使交流更顺畅、更透明。

六、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法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自指,抒发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然而,有少数学生认为诗词中作者有贬低历史人物之嫌。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获得了正确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不多,并不否认他们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讨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讨论的环节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必有A、C层学生各一位,B层学生两位,A层学生当组长,B层学生做桥梁,C层学生积极参与,即让A层学生发言,B、C层学生作补充,教师巡查,并进行适当的点拔。讨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设置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产生的质疑。组织这样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增大,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助的课堂学习气氛。

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使学生有兴趣地进入情境学习,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而且对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多样的,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和问题,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面对这种机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第3篇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由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驿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作文《滥竽充数的启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己》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并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出示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平时我还注重向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所突出的中心。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4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就必须坚决打破落后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论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拓宽创新的有利空间。譬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每个学生都有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商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要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的积累,来源于社会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活动,大量有意义的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学生只有负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才会有促进,能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见,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关注社会热点,安排参观采风,评论时事政治,研究身边事物,发表独到见解,这样,学生语文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才会极大激发。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要扎扎实实搞好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譬如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通过阅读材料围绕话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当有些学生思维出现滞塞时,教师要有策略地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领悟写作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解决问题更要有启发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思想的火花爆发得更壮观、更美丽。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的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也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呈现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它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语文教学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思维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得到极大的扩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理念 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 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 合作精神 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 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 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 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社会的巨变已初露端倪。新世纪的教师要做一名在21世纪的土壤中培养健康花朵的园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祟高的敬业精神为躯干,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智能品质作四肢,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 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愿新世纪的教师们努力塑造自己,为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6篇

岑巩县新兴第二小学教师戚 楷 摘 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

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

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板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上一篇:投资价值分析论文下一篇:一级建造师必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