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

2024-08-20

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精选8篇)

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 第1篇

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

曾粗读过一本书,名为《狼图腾》。书中说道,狼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狩猎的时候是靠集体的力量,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齐心协力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许多动物不怕单独行动的狼,但是一群有着团队精神和严密组织与配合默契的狼,却足以让狮、虎、豹等任何比其更为凶猛的野兽汗颜。狼群的最大特点是它们的合作精神,而要维护好这种精神,需要它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从集体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起初,我对这种观念没有太多深入的认识。但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的变化和生活阅历的积累,我才愈发明白这种精神的重要与可贵,尤其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彼此间是息息相关,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群体团结协作的关系。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者具体到一个工程来说,我们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环境而独断独行。每个人都想在各自的岗位表现的优秀,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去干好,干得出色,这无可厚非,也更是领导所希望的。然而为什么结果却不尽人意呢?原因很多,举其一是有些人想单打独斗,凸显自己,闭门不说,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上没有团体共同发展的意识。其二呢,另有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什么事情差不多就行,就低不就高,只要是不在自己分工范围内的,就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而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都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只有凝聚在一起,才会迸发无穷的前行动力!也只有彼此团结协作、集大家的智慧所在,才能使团队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如果不能有效地把这些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凝聚力的话,那这个团队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团队。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山倒,力众海移。这其中态度是我们做事的前提,而团结协作才是关键所在。

狼既然都深谙的浅浅道理,我们又为何不能掩卷深思,认真的学习学习呢?

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 第2篇

解读学校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果班子成员团结如一人,配合像左右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则学校的发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历史上,刘备、孙权联合抗曹,火烧曹操连环战船,大败80万曹兵;刘备、孙权联合破裂,结果被各个击破,国破家亡,则应了世间之事:分则“衰”,合则“兴”的道理。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合力,从而不断促进学校发展壮大。

学校得不到发展,班子成员没有活力,从领导集体来看,班子成员之间问题存在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貌合神离型。这种班子表面上看一团和气,我好你好他也好,看似相安无事,但彼此不信任、不坦诚,无共同奋斗目标,当然难成气候;二是我行我素型。班子成员间缺少沟通,缺少交住,观点不一致,意见难统一,形不成合力,成不了大事;三是校长家长型,校长用家长式的作风来管理学校。校长独断专横,班子成员内部抵触情绪严重,凡是都要等校长来决断,其他成员怕也不敢承担责任,这种学校无发展可言;四是唯唯诺诺型,班子成员无主见,遇事推诿,校长怎么说就怎么做,不敢越雷池半步,校长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学校难以创新;五是矛盾公开型,班子成员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矛盾突出,学校维持艰难,不敢言发展;六是“官官相护”型。班子成员间构筑了一个“小集团”,与 1 群众划上了一条深深的鸿沟,常出现“小集团”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冲突,是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

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学校领导集体,让学校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一、正确认识领导集体中各成员职责,摆正其位置关系。

(一)、领导集体的范围。学校领导集体是由校长和其他经过一定组织程序产生并行使领导职能的成员所构成的统一的正式群体。它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中小学的领导集体一般包括校级领导者,主要指校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等;中层干部成员,主要包括教导处正副主任、总务处正副主任、团队干部等。

(二)、正确诠释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具体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所谓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的学校领导体制,其内容是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领导,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其特点是管理领导工作的职、责、权一致,决策与指挥相统一。

(三)、明确领导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校长负责制认为,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支部书记对行政工作加以保证与监督,对行政工作不干预;工会主席参与民主管理;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当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明确校长与副校长之间不是工作协商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校级领导与中层领导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层是执行层。

二、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校长与书记的关系。校长是学校行政一把手,书记是党支部领头羊,根据校长负责制的诠释,校长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和决策地位。但校长在决策时应征求支部的意见,书记在学校管理事务如中层干部的任命中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支部的支持和认可。支部起到保证与监督的作用,主动为行政保驾护航,而不是与行政争权。

(二)、处理好校长与副校长的关系。校长要正确对待副校长,要把他们当成事业上的合作者、助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味的只要他们“听我的”,凡是我说的才算,不给副校长必要的权利与尊重。副校长也要从职务上认识到自己与校长的差别,明确与校长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要克服那种认识上过于狭窄、片面,认为自己是“丫环拿钥匙,当家不做主”,的错误思想。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导致自己分管的工作放不开手,疑虑重重、畏首畏尾。同时还要克服那种认为“上级不听我的是不信任,下级不听我的是不尊重”的错误思想,校长与副校长之间应该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合作关系,既有分工负责,又有协调统一。

(三)、处理好校级与中层的关系。通常上讲,校级领导是决策层,中层领导是执行层。在正确处理校级与中层的关系时,绝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这样认识。中层领导与教职工接触最密切,矛盾也比较集中,问题也常常在这里被暴露出来,通常是中层领导们最头痛或最困惑的事情,则是学校最需要解决的事情,从这层意义上讲,中层领 导是最有发言权的,中层领导们扮演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这一重要角色。校级领导在对待中层上要尊重他们,充分听取其对问题的看法,允许其提出不同意见。中层领导也要各司其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尽量做好,做到矛盾不上交,问题尽量解决在基层,为领导分忧解难。

(四)、处理好中层与中层之间的关系。中层领导之间同在一校难免为自己部门的或个人的利益相互间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中层领导一是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把自己部门和个人的利益放到学校大集体的利益中来,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看待问题,成员间要有一种换位思想,理解其他部门的同时争取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多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和关心他人,最后获得双赢。

三、发挥校长的决定性作用,排除学校发展中的阻碍因素,打造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

学校发展仅仅只停留在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上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没有合力,没有激情的团队是创造不出奇迹来的,构建学校发展的愿景,创设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子成员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

(一)、上下协作,达成共同愿景。在构建共同愿景时必须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充分发扬民主,做到上下一致,齐心协力。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在这个愿景中明确自己发挥的作用,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完成共同愿景的绘制。真正的愿景不是校长或校级领导几个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全体教职工智慧的共同体。只有形成了共同愿 景才会在教师中,在领导集体中形成一股合力,大家对此才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才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才能为实现这个共同目标作不懈的努力。学校领导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才会发自内心来干工作,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

(二)、必须正确认识团队与“小集团”的关系。正确的团队意识。团队就是一小群有互补技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支持的人。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最基本的是要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即志同道合。它代表了一系列的激励、倾向、积极响应他人的观点,对他人提供知识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团队的业绩来自每一个成员的个人成果,以形成集体成果,是一种积极,有正确价值取向的集体精神。而“小集团”往往则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彼此间达成一种默契,这种所谓的团结是建立在小集体私利基础之上的,带有极不光彩的一面甚至是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成份。如公司集体骗税行为,可以说公司上自总经理下自公司员工上下“团结”,为一个“共同目标——骗税”而努力,虽说他们相互团结,有共同愿景,但这不是团队精神而是违法行为,它的集体利益是建立在以损坏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基础上的,是人们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学校领导集体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做到公私分明,难免陷入“小集团”的误圈,可能会出现群众所说的“官官相护”的境况,甚至走上与群众完全对立的面上来。

(三)、正确处理集体内部的矛盾,着眼学校发展。领导集体是由人组成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认识也有所不同。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结论也会不相同,所以班子成员间 出现内部矛盾是不足为怪的。出现了矛盾关键看校长如何处理和引导矛盾发展的方向,这才是值得研究的。从矛盾产生的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职务型矛盾和非职务型矛盾。职务型矛盾,出现这类矛盾主要是由于对同一事物,理解与认识上的偏差、认识上没有统一,产生意见分歧,班子成员中有不同意见是好事——“流水不腐”。说明大家不迷信权威,克服了一言堂现象,班子成员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明确的观点。处于学校中心和决策位置的校长,在出现分歧意见时,既要多听听对立面的意见,又要科学分析,不仅着眼于当前,还要目光长远,不仅看到问题的局部还要看到问题的全局。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矛盾就容易解决了。非职务型矛盾,这是班子成员之间非工作直接关系的矛盾,而是个人的品德,人格认识上的偏差,虽非工作因素但却影响到工作,思想觉悟不高的班子成员常都将情绪迁移到日常事务中,这就成了所谓的“对人不对事”,作为校长,就要求校长在处理和化解此类矛盾时展现其个人魅力,将所有成员都团结到校长的周围,加强班子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校长要为此多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开展面对面交谈,带领班子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等。从而达到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之目的。

(四)、不断学习,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说:“你需要实力坚强的团队,因为平庸的团队产生平庸的结果,不论团队的管理有多么完善。”联想集团前任总裁柳传志有一个很有趣的“鸵鸟理论”: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大家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只火鸡,人家是只小鸡时,你觉得自己大得不得了,而人家才 会认为咱俩一样大;只有你是只鸵鸟时,小鸡才会承认你比他大。提出“鸵鸟理论”并有它作为指导,使得联想人不断的努力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得到提升。作为学校领导班子中的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如从合作中学习,向他人学习,自己的不断反思。建立学习障碍机制,如开会,教育与培训,班子议事制度,读管理书籍,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等,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在个体素质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才能产生出集体的高素质来,也只有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教育来。

四、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充分调动班子的管理积极性。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是促进班子成员各司其职的重要保证,当然再完善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实施,这与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果凡是都要找校长,都由校长来决断,校长势必陷入纷繁的学校事务中,可能是小事没管好,大事管不了,同时班子成员又不能尽其职责,所有制度与职责形同虚设,只是校长一人主事,集体作用完全发挥不了。在学校众多的事务管理工作中,校长要充分授权,提高班子成员的管理积极性,才能抽出手来抓大事。学校工作校长做到不该校长管的不要管,不该校长问的最好别问,要充分信任班子成员的管理能力,最忌事必躬亲。授权并非故意不去注意工作,授权是赋予他人权利、责任和义务。授权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任和支持班子成员;二是避免追求完美;三是给予有效的工作指示;四是承认他人有完成工作的天才和能力;五是跟踪进度;六是称 赞班子成员所作的努力;七是避免推翻授权。校长只有在充分授权的前提下,调动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班子成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凝聚领导集体的管理智慧,才能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文献参考:

1、《小学校长工作手册》

2、《管理十二诫》

对汉英量词的一点思考 第3篇

我认识的一位留学生把老师给他打错的题拿给我看。下面是这位留学生量词误用的例子。

一位老师 (√) ;一位同学 (√) ;一位小偷 (×) (改为个) 。

一匹马 (√) ;一匹牛 (×) (改为头) 。

以上二组中, 第一组是因为学生不懂得“位”有尊称的意思, 小偷往往不会令人尊敬的, 所以小偷不能用“位”。第二组学生很是纳闷, 马可以用匹为啥牛不能呢。老师解释说:这是汉语的习惯用法。

这几天, 我要努力地学习, 我一秒也不会浪费的。 (×) (秒后面应该加上钟)

你们再等10分就可以了。 (分后面也应该加上钟)

上面两句都是只使用了半个量词, 汉语习惯的表达法应该是“秒钟”、“分钟”。

他原来是很好的孩子。 (孩子前面加一个)

这些句子从语法搭配的角度来讲, 不算错误,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的口语中或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 有时也确实可以不用量词或数量短语。以上句子没有量词或数量短语不是语法偏误, 但是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整个句子的表达显然不够通顺自然, 听起来很别扭。如果加上括号中的词语, 句子就顺畅多了。但为什么加上量词或数量短语整个句子就通顺自然了, 笔者还没有找到原因,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生宿舍每 (个) 层有一间洗手间、洗澡屋。 (删除“个”)

那过了一 (个) 周后, 我和家人一起去你家。 (删除“个”)

以上例子是错将量词叠用, 把后一量词“层”、“周”等错当成名词。

从这些误用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 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对量词的处理还处于经验性阶段, 带有盲目性, 我们的老师在给留学生解释量词现象多以汉语的习惯为理由去解释;大多数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以多凭语感来搪塞学生, 叫学生多练习。我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下去无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更不利于汉语走向世界。但是在研究方法上,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改变英语的词类系统或是语法规则, 我们应该在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中下功夫, 从实践中总结理论, 使汉语量词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与英语中所谓的量词对应起来, 再者就是规范汉语量词的使用, 外国留学生之所以滥用、误用、最根本的是汉语量词用法太灵活, 太复杂, 今后汉语量词的研究任务任重而道远。

下面我们按照汉语中对量词的分类来讨论英语中所谓的量词

关于汉语量词的分类, 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我们在这就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把量词分为两大类, 两大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类。

(一) 名量词即物量词。表示人或物的计数单位的词, 又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临时量词、部分量词等。

(二) 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量词 (一般是借用名词和动词) 、重复量词。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汉语中典型的几个词类:

1. 个体量词在英语中大都反映不出来

如:一只狗 (a dog) ;一个书包 (a bag) ;一把刀 (a knife) ;一条鱼 (a fish) ;一座房子 (a house) ;两本书 (two books)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这类词都是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在英语中是直接用冠词或是数词加可数名词。那么另一部分则是不可数名词, 如:一张纸 (a piece of paper) ;一杯水 (a glass of water) ;一块面包 (a piece of bread) 等等。这里面我们所谓的量词在英语中实际上是计量名词+介词+不可数名词构成的, 在英语语法中我们有时候通常把它叫做介词短语。

2. 汉语中的集体量词实际上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

如:一双手套 (a pair of glove) ;一群羊 (a flock of sheep) ;a herd of elephants (一群大象) ;a pack of wolves (一群狼) ;a pride of lion (一群狮子) 等等, 句子中的pair、flock、heard、pack、pride在英语中实际上都被归为名词。

3. 汉语中的度量衡量词

如:一码布 (a yard of cloth) ;三吨水 (three tons of water) ;三加仑汽油 (three gallons of oil) 等等, 在英语中也归为计量名词或是度量名词。

4. 动量词

专用动量词中的“次、趟、回、遍”可以用英语中的名词time来表达, 其余的在英语中都表达不出来, 这些动量词中有些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如:年 (year) ;天 (day) ;星期 (week) ;小时 (hour) ;月 (month) 等。在汉语中重复动词的量词在英语中如:试一试 (have a try) ;看一看 (have a look) ;休息一下 (have a rest) 等等。在英语中我们把它叫做动词短语。而且后面的动词在这里被看成是名词。

通过上诉分析与对比, 英汉中表示数量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 汉语中尽管有了量词这一独立词类, 但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 尤其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的话, 更有待于改进和讨论。而英语中没有量词这一词类, 即使我们在汉英翻译中把这些词叫做量词, 但实际上很勉强, 而且也没得到很多本体语言学家的认同, 所以说怎样看待汉语量词和英语里所谓的量词, 还有待于语言学家们的思考, 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汉语走向世界, 也有助于促进汉英之间的翻译。从而更能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摘要: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 一般会受到本体母语语法规则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非常强烈。母语为英语的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使用量词可谓是洋相百出。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 英语中是没有量词的, 所以说量词的使用就成了外国留学生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主要就汉英量词的使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关键词:量词,英语量词,对外汉语,对比

参考文献

[1]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对“残缺”、“完美”的一点思考 第4篇

《庄子·德充符》中有鲁哀公问于仲尼的一段话,里面涉及一个“恶骇天下”的人叫哀骀它。“恶骇天下”即指此人形貌丑陋残缺到了极点。但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

这里出现了一个审美标准与取舍的问题。通常的标准是人或者物的端正貌美能给受者以亲和力,而丑陋甚或残缺的人或者物往往引起受者的下意识反感。但庄子反常理而提出新的审美尺度(针对于先秦而言其新),即丑的外在形式中有某种完美的内在体现,这使得我们看问题不再单一片面。就此,笔者试着提出一点浅薄思考,求证于大家。

笔者认为这里文字蕴涵的意味可以从两个层次解读。第一层是,主观追求着某方面的缺陷而成就更高层面的完美。即舍弃和成就的统一。

上古的师旷为了提高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感受和领悟能力,特意刺瞎双眼。这样以来,他就只能靠耳朵来感知世界,于是目不明了,耳却理所当然地更“聪”。他也成了当时冠绝天下的音乐大师。慧可大师,南北朝人,中国禅宗二祖。早年精儒道,通老庄易学;后弃俗学,依宝静禅师出家。为求无上大法,立雪断臂,师事达摩。慧可大师的“断臂”而求法之举,当与师旷的自刺双眼异曲同工,都是在形体上自求残缺而希冀达到更高境界,这种境界的完善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完美追求。(两者也有不同处:师旷的刺眼更直接的利于耳聪,而慧可的断臂更侧重表明求法的诚心和勇气。)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完成了一件人物雕塑作品。别人观赏时,都赞不绝口。特别是对人物雕塑的双手赞不绝口。罗丹马上找了斧头砍下了那双手,他说,不能因为这手而忽视了雕塑整体之美。我们这里先不考虑罗丹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对这件雕塑作品整体与部分处理的技巧差异问题。单就罗丹砍下妨害整体的手时,艺术家的本意提醒我们,宁可让其残缺,也要保持整体的美感。同样的道理:当古希腊著名雕塑“断臂维纳斯”面世后,人们惊叹于作品高超的艺术美感,然后就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维纳斯双臂断去,不是一个整体了。而这件作品的本来面目已不可被知晓。所以,曾经有人尝试着给她装上两臂,而所有的努力都最终失败了,因为这“断臂维纳斯”的缺陷之美已经不容任何附加物破坏。正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混沌一样,被凿开了七窍,结果死去。

我想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我的国文老师》里徐先生改文章的方法:全篇大段大段地删,剩不了一些内容,但是这样一来。那些文字就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这位徐先生大概师承于清朝桐城古文派,文字讲究精少、瘦硬。这种文章上的讲究也类似于在形式上求缺,而在精神气韵上臻致完美。绘画方面的空白理论也是“求缺致美”的典型。

第二个层次是完全超脱了形体的桎锁,精神上已经达到极高境域。这与第一层次有着承继关系。这个层次来看,形体作为精神的载体,是任意的,是低位的,基本对处于高位的精神实体没有影响。而精神作为主体,是唯一的,崇高的。文章开头所引的那个“恶骇天下”的哀骀它应该进入了这个层面,并且那些“丈夫”、“女子”还有鲁哀公在审美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层面出发。又如神话八仙过海里的铁拐李,曾经灵魂出窍,回来时原来的肉身遭到损坏,临时找了一个瘸叫化的肉身附体,他还是他,只不过瘸了一点而已。

同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见“ 豚子食于其死母者。”指出它们“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初看觉得畜生太残忍,母刚死便食之,其实在庄子看来,它们的这种行为无可非议,它们爱的是有“精神”的母亲,而母亲死后,肉身载体是很次要的,大可以吃掉。《世说新语·任诞》记阮籍与嫂面别,为人所讥,阮曰:“礼岂为我辈设也?”阮籍这里也就超出了一般的礼法束缚,精神上达到自由通脱。

禅宗的这些例子很多。其一:两和尚出游,道遇死尸。一和尚埋之,一和尚不顾而走。有人不解,问其师。其师曰:“埋为慈悲,走为解脱。”和尚的师父都肯定了他们,两者都合佛法。但慈悲者尚有形体挂碍,而解脱者已经通脱自由。其二:两和尚出游,河阻道。有年轻女子苦不能渡。一和尚将其背负过河。后,另一和尚告之犯了佛门清规。和尚道:“我已将其放下,奈何你仍背负于身?”这个例子也是很典型地说明摆脱形体声色挂碍后的自然超脱和依附甚至被桎梏于物质形体之间的区别。

所以,禅宗的呵佛骂祖与庄子的“道在瓦砾,道在屎溺”一样,就是要破除我们对物象的依赖,明心见性,得大自由。在寺庙里我们从佛教塑像都可以看到这种教化。有的庙宇里佛像外观素朴无华彩,有的庙宇里却极尽修饰之能事:脂粉钗环无一不备。有的菩萨庄严曼妙,有的菩萨罗汉却造型怪诞,污秽不堪。这些都是在讲述着一个道理——超脱形体的桎锁,精神出入于世间。

理论是灰色的,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出为我所用的源头活水。当今社会中个体的人越来越感受到生存与生活的艰难。原因太多,不可一一叙来。而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由我们没有把握好出入于物象和精神之间的“度”所导致。芸芸众生都在寻求“快乐”的法门,然而都在从外界物象中去寻找,即以物欲的满足来实现内心的平衡,提升。结果往往更加痛苦,因为物欲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我们的古圣先贤具大智慧,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只能返诸内心,才能得到大欢喜。

一种做法,就是哲人所说:诗意地栖居。将外在世界看个清楚,将自己也清晰定位,力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第二层次所言,以高远超脱的心态来对待物象与心境。但这谈何容易!非有大定力者而不能为也。那么我们还可以有另一做法——师法于第一层次,舍弃一些而成就一些。也即老子所说的“抱残守缺”。外在物象纷繁复杂,永远追求不完,是人的烦恼之根本。只有当我们把物质方面的追求转向内在精神的提升时,才能在绝对的空间里感受到相对的自由。才能在车马喧闹中感受到“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美丽,才能心随庄周做逍遥之游。

我对师德的一点思考 第5篇

----关爱是教育的信仰,尊重是教育的灵魂

“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

-------卢梭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方能产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

我们人生下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现在所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已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肯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也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议论满腹。

“好学生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赞许,差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安慰。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不摆架子,在课下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一直是我们追求的,这样的教师,才会像朋友一样值得交往,像家长一样值得依赖。”听到这样的呼声,我想我们教师一定会明白很多吧。

谁不渴望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对社区矫正的一点思考 第6篇

黄银秋韩文杰

摘要:社区矫正是一项新事物,在我国开展社区矫正是有利的,符合世界趋势的,在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仔细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为社区矫正的更好开展扫除障碍。

关键词:社区矫正;原因;问题;对策;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英文Communitycorrection,有的国家称之为“社区矫治”,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

社区矫正起源于西方国家,其产生与发展深受早期启蒙思想家和近代新派教育刑理论的影响。今天,社区矫正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

二、开展社区矫正的好处

目前我们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主要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

1监外执行的5种罪犯。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符合世界刑罚改革发展的趋势。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刑罚适用都已经进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社区矫正模式开始成为刑罚适用的主导。世界上多数国家在社区中矫正的罪犯人数都比较多,这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社区矫正方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方式,不仅社区矫正适用的数量大并继续呈增长趋势,而且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多数国家设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人员,社区矫正的种类也很多,社区矫正的成本低、效果好是深受世界各国青睐的主要原因。

(二)开展社区矫正能够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刑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实施社区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狱内交叉感染,另外罪犯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会、仇视社会,有效地防止其重新犯罪。另一方面,也为罪犯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有利于调动罪犯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它还有利于罪犯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减少社会对立面,缓解部分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原则。

(三)开展社区矫正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把罪犯放在社区进行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和国家对监

狱运行的投入,降低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改造的压力,使监狱能够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恶习深且社会危害性大的罪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而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三、目前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一)现行试点工作中主管机关的角色与法律规定不协调

社区矫正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多数落在了二支队伍和力量身上:一是以司法局(所)为主的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而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一般就是以司法局(所)为主的专业主导力量。例如按照我区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在矫正期间将首先到所在街道司法所报到,由司法所为其登记造册;此后矫正人员要根据个人情况定期向社区司法所电话汇报,定期到司法所当面谈话;司法所负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走访教育。由此可看出司法所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了主角作用。

然而,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却规定了对被宣告缓刑、假释、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进行监督考察都应该由公安机关执行,由此可以得出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应是法定的执行机关,而社区矫正对象所在的工作单位、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包括司法所也只是有责任配合的协助单位。

但我国公安机关目前任务繁杂、工作经常超负荷,很难再顾及社

区矫正的监督考察工作。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工作,缓解了公安机关这一问题和困难。

因此,早日对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修改、完善,另行制定更为详细的《社区矫正法》,明确社区矫正的主管机关和监管模式。笔者认为,从目前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来看,社区矫正的主管机关应该为司法局(所),而监管模式则应设置成以司法局(所)为主、社区为辅的模式。应该在司法部(厅、局、所)里设立社区矫正监管部门,由专人负责,行使权利。并由该部门对社区志愿人员进行组织和培训,以确保社区矫正监管人员的素质。

(二)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少。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刑思想的影响和担心社会不稳定等原因,加之相关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大量使用监禁刑,而对于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例如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在实际中适用量却很少。这个我区目前尚无一例管制类别的社区矫正对象就可以看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面考虑。

首先要在立法上加以重视,在刑法中增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刑罚适用的范围,同时要放宽这些刑罚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定。

其次,还要尽快完善对社区矫正的立法工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区矫正机构和制度保障,让司法者能够放心适用非监禁刑罚。

(三)如何解决矫正对象的就业、生活等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很大,下岗人数较多,外地的流动人口源源进入城市,而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因此,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问题并不乐观,而没有正当生活收入,就会造成当事人情绪的不稳定。如果不能妥善安排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这可能会成为他们重新犯罪的隐患。

因此,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努力保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与主观能力之间的矛盾等等,就成为社区矫正工作者首先面对的问题。如我所就通过与民政部门联动,成功为数名社区矫正对象申请了社会救济,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社区矫正工作者还应该根据每个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矫正对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关心,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摒弃千人一面、一刀切的矫正思路和方法,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刚性、死板的矫正管理、纪律、要求等灵活实施或变通体现,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事求是地实现以个别教育为主的社区矫正目标。又如我所社区矫正对象吴仲阶是个有钱仔,由于年少贪玩,法律意识淡薄,与别人一起参与了抢劫,我们针对其犯罪情节轻微,社会交往复杂,观念不成熟,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容易被诱惑,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抓住焦点,结合其自身的“前车之鉴”、讲解典型青少年犯罪案例等教育方式,强化法律意识,同时与其父母、社区等进行帮教联动,司法所要求他每天到父母商铺帮忙,严禁夜归等,有效控制他再度与以前的损友交往。目前吴仲阶思想基本稳定,并即将成为我街第一个安全解除社区矫正的对象。

对社区戒毒的一点思考 第7篇

所谓社区戒毒,就是把正在接受药物戒毒治疗人员、新发现的吸毒人员、新型毒品成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纳入社区戒毒,通过社区戒毒监护人员和禁毒社工跟踪帮教和美沙酮维持疗法等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转化为社区康复,成为正常的人。社区是特定区域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开展好社区戒毒工作,是防止新吸毒者滋生,提高戒断巩固率,减少乃至逐步消除毒害,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有效形式。

一、我国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开展社区戒毒不但有利于吸毒者身心和行为矫正、纠正原强制戒毒、劳教戒毒这两种隔离式戒毒措施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发展实践中所探索的社区戒毒经验,弥补强制隔离戒毒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吸毒者的人身自由,体现了戒毒人性化管理,显示出社区戒毒作为《禁毒法》中一大亮点的独特优势。但是在实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区戒毒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戒毒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费不足是社区戒毒工作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社区戒毒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社区戒毒工作。以前在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中,由于经费无保障,多数戒毒所缺少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必需的医疗设备,以致戒毒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我国有效的戒毒机构有限,无法满足全员收戒吸毒人员的现实要求,众多需强制戒毒人员滞留在社区,给社区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戒毒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戒毒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戒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社区监控管理和帮教工作有待加强

社区戒毒是将戒毒人员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戒毒,这既是其优点,也可能是其致命的弱点。比如吸毒者熟悉毒品来源和市场,容易得到毒品,导致边戒边

吸、复吸的不良结果。而在实践中的社区戒毒工作中,还存在着图形式、走过场,对吸毒人员的帮教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禁毒法》第34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但由于缺乏经验,社区之间没有注意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吸毒人员的迁入、迁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将情况及时通知其他社区,使得监控戒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戒毒方式上偏重药物治疗,忽视心理矫治

目前,我国的戒毒治疗方法一般只是药物替代疗法或冷伙鸡疗法,而且治疗也无能为力。然而毒品的成瘾性非常强烈,吸毒者在吸毒成瘾后产生的心理依赖使他们在个性、性格、脾气、思维等诸方面发生了改变。心理的变态常使他们对戒毒是否成功抱有无所谓的思想,从而阻碍了戒毒的成功。目前的情况是缺乏一套专门针对吸毒者的、可操作性的、系统的心理疗法教程。仅凭戒毒医生个人掌握的技术水平进行操作,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几项措施

(一)深刻认识加强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投入,为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戒毒工作要取得实效,走“社区为本”的道路是条捷径。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戒毒工作的重要性,才能使社区戒毒工作在行动中夯实社区戒毒基础,理顺社区戒毒机构的职责任务,落实力量配备和经费渠道,加强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戒毒装备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等,以促进社区戒毒工作。

(二)实行以省级主管机关垂直管理为主,当地政府配合的双重领导,形成统一、顺畅、高效的戒毒工作体系

禁吸戒毒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公安机关的作用是不够的,各地各级党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一方面为社区戒毒投入人、财、物力,提

供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开展社会帮教工作,共同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心理,树立同情和关爱的风尚,形成健康的社会帮教氛围。根据《禁毒法》第38、39条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协调好社区戒毒与强制隔离戒毒两项戒毒措施,并根据社区具体戒吸毒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戒毒措施,如明确对吸毒成瘾者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具体情形,防止其与社区戒毒发生冲突,以保障两种戒毒措施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

(三)完善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建立健全社区戒毒专门工作体系

《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的执行主体赋予了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又实际将这一执行责任交给了以居委会、村委会为主的“有关基层组织”,并且通过社区戒毒协议的方式来执行,这一执行机制既十分脆弱,也是欠缺专业性的。建议尝试将社区戒毒执行与已经初具规模的社区矫正改革统一,将社区戒毒工作交由社区矫正人员负责,同时,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戒毒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给戒毒人员树立榜样,吸取成功的戒毒经验,提高戒断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加大社区戒毒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由于《禁毒法》刚刚出台,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地方甚至还不了解新的《禁毒法》的内容,因而更不了解社区戒毒这样一种戒毒措施。因此,加大对社区戒毒的宣传教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社区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在机关、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开展广泛的戒毒宣传,重点做好对青少年、个体经营者及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公众拒毒能力,并主动检举、揭发毒贩违法犯罪活动。

(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社区涉毒人员情况

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彻底查清辖区有无毒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掌握现有吸毒人员及有可能染毒及易染毒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在外人员涉毒情况。掌握本辖区吸毒存在的场所,毒品分销网络和地下零售市场 的情况,以及毒品流入、流经渠道的情况。

(六)做好帮教工作,降低复吸率

对艺术歌曲的一点思考 第8篇

听她讲台湾的艺术歌曲, 我不由得想到我们大陆的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

艺术歌曲原本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声乐体裁, 盛行于浪漫主义早期, 即大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水平比较高的诗歌, 钢琴伴奏与歌曲主旋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 它的调性丰富, 曲调表现力强, 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是适于音乐会演唱或作为声乐教材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 需从学堂乐歌说起。学堂乐歌一般指在20世纪初期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 (当时称唱歌或乐歌) 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主要是采取选曲填词的形式进行创作, 也有少量的创作歌曲。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被认为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

从“五四”运动以后的1920年开始,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开始进入第一个繁荣期, 我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应为根据宋代苏轼的词谱曲的《大江东去》。之后, 又有箫友梅的《华夏歌》、《问》、《南飞雁语》等, 赵元任的《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等等都是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 尤其是赵元任先生的创作代表了中国新型艺术歌曲前期的最高水准。在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以后的30、40年代, 有上海国立音专的师生, 还有其他一些城市的音乐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 从而使这一时期称为艺术歌曲少有的多产期。涌现的歌曲有黄自的《睡狮》、《玫瑰三愿》、《天伦歌》、《卜算子》;应尚熊的《吊吴淞》;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赵元任的《西洋镜词》、《老天爷》;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夏之秋的《思乡曲》;刘雪庵的《红豆词》;冼星海的《别情》等等, 黄自、青主、冼星海等人的创作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水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虽然艺术歌曲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生命力, 但总体上而言, 艺术歌曲的创作还是创作除了很多的艺术歌曲, 例如:《多情的土地》、《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周总理, 你在哪里》、《清晰的记忆》、《我和我的祖国》等等, 这些都是当代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

可见, 近一百年来, 艺术歌曲在大陆的发展持续不断, 创作层出不穷, 但与民歌、流行歌曲等相比, 近几十年来艺术歌曲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像民歌创作, 流行歌曲的创作等等, 艺术歌曲已经被边缘化, 长久遭受冷落。当然艺术歌曲走到今天的的境遇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但我想我们在学习美声唱法, 演唱国外艺术歌曲的时候, 是否给予我们自己的艺术歌曲足够的重视。轻视我们自己的艺术歌曲的做法是不理智的, 因为这是我们的艺术精髓, 它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想艺术歌曲也应该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因为词与曲的组合, 正是体现了音乐与我国语言的完美结合。

赵琴博士在台湾对艺术歌曲的推广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我似乎很少听到有什么关于艺术歌曲的专场音乐会, 只能在某某的独唱音乐会上能听到一两首艺术歌曲。我觉得赵琴博士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把艺术歌曲重新并集中得搬回舞台。虽然, 1999年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外艺术歌曲音乐会”, 同年7月, 中国音协又邀请专家就推广艺术歌曲的创作举行座谈会, 2000年以来, 又连续推出全国性的艺术歌曲比赛、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等等都推动了艺术歌曲的推广,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举办几场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 让一些经典的艺术歌曲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因为艺术歌曲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并且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在一些音乐会上每当这些艺术歌曲响起时, 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并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足以证明, 艺术歌曲是有市场的, 我们的大众对艺术歌曲是有很强烈的需求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艺术歌曲给以足够的重视, 它一定能绽放她永久的生命力, 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与喜爱。

艺术歌曲, 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还有利于音乐的普及与教育。

摘要:艺术歌曲, 这一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声乐体裁, 20世纪初期在我国有较为快速的发展, 并且在以后的几十年, 一直有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随着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兴起, 艺术歌曲渐渐被冷落, 广大群众很少能听到艺术歌曲的演唱, 但艺术歌曲并没有失去市场, 只是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艺术歌曲,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汪毓和200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团结协作的一点思考】相关文章:

团结协作精神07-09

团结协作初一作文08-03

团结协作共建和谐09-05

公司团结协作范文05-31

坚持团结协作范文06-01

如何团结协作范文06-05

团结协作精神范文06-07

团结协作方面范文06-07

和谐共事团结协作07-16

家国情怀团结协作07-18

上一篇:自我介绍例句下一篇:第一期行风建设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