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2024-05-11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精选8篇)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1篇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我校现有教师17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15人,学历达标率100%。都是小学高级职称,共有3名专职教师(2名体育、1名音乐)。其中,市级骨干教师3人,在我校的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环境,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内涵。

我校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时举办师德典型事迹报告会和暑期师德集中培训会,开展师德“教育月”、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表彰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定期召开家长会,印发《告家长书》,广泛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师德建设的意见。我校严格治理“三乱”现象发生,坚决杜绝乱收费、乱办班、乱订资料现象,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侮辱学生现象发生。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引领,现身说法,向专业化发展。我校多次请区教研员及名师来我校“现身说法”,对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每次教研活动及时安排有关教师全程学习——观摩课例,听取专家对课的精彩评析。通过活动,我校教师在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授课理念以及课上教师关注视角等方面都有了眼界开阔之感。专家近距离地与老师互动交流,给老师们以细致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全面提升。

(2)、骨干引领,全方位互动,加快教师同步发展。学校成立帮扶结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经验交流、示范课、集体备课、常规听评课等形式,通过名师的传授、交流、示范、指导、帮助其他教师发展提高,做到整体学科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梯队建设,真正实现教师同步发展。近年来,我校多名教师在省、市组织的讲课、论文评比等活动中,都取得斐然的成绩。

(3)、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我校校本教研形成“三线,四化,五环节”,“三线”即教研的研究方向围绕“课标、课堂、学生”三条主线开展;“四化”即教研形成“中心化”(每学期指定一个研究中心)、主题化、系列化(研究主题形成系列)、“精细化”的特色;“五环节”即教研的流程经过理论学习,教研组研讨,课例实践,评课反思,成果推广五个环节,教师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4)、课题引领,激励提高,使教师向专家型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尽快突破自身发展的“高原期”,学校支持基于自己课改教学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各学科承担的课题都在有序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深入教师心灵,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二、科学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出更出色的“优秀教师”

1、学校在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引导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思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作全面自我诊断,剖析自身专业发展的薄弱点和优势点,从而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点,制定出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对短期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各专业素养的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围绕个人目标,每学期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就

个人制订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完成情况,做到分步实施,自查自纠。

2、积极倡导教师通过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自我教育中要求教师完成“双五一”工程,即在教育理论方面:每位教师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或一份教育教学刊物(并读书笔记一本),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每月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课堂教学案例,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学技能方面:每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每学期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都有一次高水平的主题发言或评课发言,每学期制一份试题,每学期制作一个课件,每周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通过“双五一”工程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和课堂教学能力提高。

3、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4、学中干,干中学培训“优秀教师”

学校有丰富多彩的培养方式,总结为一句话即在“学中干,干中学”。

(1)赛课:

对能认真钻研业务,热心工作且有一定成效的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是压担子,鼓励他们承担重点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工作;二是多指导,多给他们上公开课和比赛课的机会,同行及领导多听课,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近年内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

(2)教学观摩:

选派骨干教师献优质课,邀请教研室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指导点评,并组织好全校教师听课、评课,写心得体会。

(3)创造科研氛围 实现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研究教学、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做到细而实、小而精,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筛选,指向教师个体本身,适合教师发展实际,使其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发展教师,解决问题。学校教导处从教师能力与潜力入手,指导教师做小课题。

(4)评选各类优秀:

在抓好常规课堂的基础上,评选各级各类优秀、先进,总结推广其经验、风格,在思想上关心、业务上支持帮助他们,巩固已取得的培养成果,使他们在各方面更趋成熟,成为青年教师的榜样楷模,成为“优秀教师”。

(5)建立科学实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各类教师健康成长

①学校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教务处和政教处从学生、教师、教务三个方面分别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②对在业务上能虚心听取老教师成功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进行教改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青年,学校予以重点培养,教务处领导和学校分管领导多听他们的课,会同政教处进行指导,争取在教育和教学两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尽可能成为 “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等实绩称号的教师。

以人才培养为起点,以素质提高为重点,以激活用人机制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2篇

“推进长安经济社会双转型,保证长安今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基础。加快长安教育的发展,实现创建教育品牌的目标,教师是关键。”这充分表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镇各中小学从实际出发,从2004年开始,就有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的提高师资能力建设工程。

一、创新思路,策略鲜明,方向明确

自2004年制定《长安镇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我镇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实现了中小学教师本科化的预期目标。为了继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锻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发展增创人才资源的新优势,我镇科教办领导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结合长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阶段性新目标、新思路,确定了2007年的教育思路和主题: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实施“一校一品牌,一园一特色”。今年制订了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打造名师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工作规划。教办领导的这一创新工作思路,为我镇各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蓬勃开展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领导重视,制度保障,措施到位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镇各中小学校的领导把努力塑造名师、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师资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学习、考核、奖惩制度等。

如锦厦小学制订了名师评比条例,从“职业道德要求、教育观念、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识水平”五个方面评选出学校名师。

上沙中山小学将师资能力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

新安小学、厦岗小学、中心小学等也制订了《开展教师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师能力建设。将教师的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师资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校制定了校本培训的管理、学习、考核、奖惩制度等。

如锦厦小学制订了名师评比条例,从“职业道德要求、教育观念、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识水平”五个方面评选出学校名师。

上沙中山小学将师资能力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并实行了“四挂钩”制,即:每位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教研组考核挂钩、与教师评聘职称挂钩、与教师业务考核挂钩、与教育教学评优挂钩。

新安小学、厦岗小学、中心小学等也制订了《开展教师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师能力建设。将教师的参培情况和教师奖金挂钩,并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搭建平台,加强培训,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了“五六八”工程,走内涵发展之路。“五六八”工程即:“五项基本功”口语表达、三笔字、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六项课堂教学技能”:导课、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练习设计。“八种教学能力”①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②思路清晰,准确的板书能力③熟悉的动手操作能力④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⑤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⑥灵活的思维应变能力⑦坚实的教研科研能力⑧一定功底的写作能力。培训内容与形式:①通用基本功:重点抓好普通话、规范字的培训。②学科基本功:重点抓好上课、说课、评课、“电脑备课”,课堂教学研讨。③综合能力训练,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课堂教学培训为重点,抓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的办法。④信息网络技术的培训。

第一小学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是采用“菜单式”培训,培训专题有:教育理论学习、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教学基本功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现代科技与人文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新教师上岗、教育教学评价等;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有:集中学习式、教师自学式、案例分析式、小组研讨、参与、反思式、组织观摩式、个别指导式、举办讲座、资源共享式、课题研究式等,这些都给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为了在校本培训中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充分的发挥菜单式培训的实际作用,学期初,学校向全体教师发放校本培训调查问卷,教师们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发展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选择菜单内或菜单外的培训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方式;学校依据教师的培训需求,梳理出不同年龄、学历、专业水平、学科教师对自身的需求,对教师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培训专题,制定学校培训计划,并加强组织指导,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教师的培训对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四、骨干导向,提高能力,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发挥骨干教师在师资能力建设上的作用,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措施,以此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如:实验中学构建了《长安实验中学教师专业成长阶梯系统》,确立了“教师—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专业成长阶梯,改变过去按所教班级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教师考评结果的做法,建立每个教师的“发展记录袋”,将教师每学期的校本研究成果,包括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等纳入工作考核范畴,结合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业绩等,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通过每年一次的“教学能手”评比活动认定“课堂教学能手”;通过对“课堂教学能手”三年的业绩考评认定“教学骨干”;通过对“教学骨干”综合素质的评议认定“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中推荐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师参评市、镇“名师”。通过建立上述头衔的职责、待遇和管理制度,强化规章的约束,并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长安职中也根据该校的特点,注重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大学进修和培训。

锦厦小学采取师徒结对,培养教学新秀。他们的做法是(1)开放师傅的课堂。开放师傅的课堂,由徒弟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年青教师在与师傅共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提高把握、挖掘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学法的能力,组织课堂的能力有了比较快的提高。(2)走进徒弟的课堂。方法一:共同备课,带着期待走进徒弟的课堂。方法二:不定时走进徒弟的课堂,真实地把握徒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3)给徒弟压担子,师傅背后扶一把。“公开课或比赛课”是对青年教师最好的锻炼和磨砺,凡是公开课或比赛课师徒一块研究教材,收集资料,设计教案、课件脚本,制作简单课件,甚至亲自示范,然后让徒弟走上课堂。徒弟在不断经历一个个这样的磨砺过程中,课堂教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4)师徒同上“精彩一课”。开展徒弟上课,师傅评课的“精彩一课”比赛。这是师徒共同展示个人风采,体现合作效果,突出徒弟拜师学艺成果的一大举措,其效果非常明显。

五、课题带动,立足课改,内涵发展

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能充分调动和挖掘教师潜能。

上沙中山小学始终做到优化教育科研环境,使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努力做专家型的教师。学校坚持教育科研从教学中来、服务于教学”的工作精神,纠正教师对教科研的理解偏差,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坚持“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的选题原则,把课题实验研究真正建立在教学实践上。此外学校不断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课题实验,促使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通过写实验日志、札记、论文等活动促使教师不断反思,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名师人人主持一个科研课题,在锦厦小学已成为责任与习惯。他们通过课题的研究带领科组全体教师立足课堂、扎实研究,既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促进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长安中学实施了以课题牵动,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方案,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手段。

六、素质提高,成效显著,品牌初成

几年来,我镇不断加大师资能力建设工作力度的,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效益快速提高,确保了持续高效、和谐的发展。

1、教师师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通过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师德培训活动,目前,我镇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2、教师教学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狠抓课堂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培训,教师实现了教学观念能转变、教学模式善提炼、教学结构会构建,几年来,教师上的优质课在市以上级教学竞赛等各种活动奖共奖励达35节。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现场作文、演讲、讲故事、青少年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书画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共有2235人次获奖。

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开展科研培训,目前,我镇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由“普通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转变”。几年来,我镇共有143项科研课题在全国、省、市立项,有47项科研成果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有77项科研成果获东莞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306篇,获市级以上奖励论文986篇。

4、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我镇目前拥有镇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0人。他们在专业领域上迈上了更高层次,成为各学科的尖端力量;这些骨干教师积极推动我镇的教育教学改革,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技能对学校的其他教师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5、几年来,各学校围绕创建教育品牌,结合自身实际,争创办学特色,如实验中学的英语教育,长安职中的德育管理,长安一小的经典诵读,涌头小学的综合实践,锦厦小学的心理教育,乌沙小学、霄边小学的家庭教育,中心幼儿园的体艺特色、新安幼儿园的幼儿英语、乌沙幼儿园的少儿体操等,都初步成为了学校品牌。

加强教师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3篇

教师合作的涵义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认为合作是教师文化的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他认为教师的合作文化有五种特征’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性$成果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 (新时期新名词大词典) 中指出’合作是群体行为类型之一"是行为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完成的行为#合作标志着人们个体间的协调作用越迁到最高层次"其前提是合作双方达成相应的共识"并在合作中双方互相检测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根据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教师的合作首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可表现为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工作"也可表现为完成教师自己的工作目标"只有目的明确"合作才有方向"同时"在共同目标下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教师的合作具有互惠性"即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都会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成果$或经验$或智慧的提升"这样"教师才有积极性"教师的合作才能持续下去#再有"教师合作具有自愿性$平等性"这是保证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只有出于自愿$平等的合作才能让合作的参与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所以"教师的合作是教师们为了实现学校或教师个体的工作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彼此相互配合$互动"在教育实践中共同提升专业水准的行动#

教师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 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就提出了*教学应被视为专业+的观点#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成长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得以更新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水准$获得持续发展#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结构的完善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归宿#

2.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第一"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根据教师和学校的需要来确定专业发展的活动内容#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活动类型较多’开发校本课程$观摩研讨同事的课堂教学$交流彼此的工作经验等#

第二"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课程行动研究被认为是教师的实践与体验#它有实践性$参与性$试验性$批判性等特征#教师进行课程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专业职能的拓展"促进教师从传统的教授者转变为研究者#

第三"教师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既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又要有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既依赖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背景"又要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批判反思#

可以看出"任何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以及教师自主发展来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和提升专业素养"都要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完成"而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离不开学校$离不开教师群体#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而教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职业#所以"撇开合作去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即便是教师的自主发展"也需要在教师的合作中才能反观到自己的优劣"从而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二) 教师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合作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教师的工作历来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再加上当前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过于崇尚竞争$优胜劣汰使得教师们倍受工作中的孤独感$无助感的侵扰#同行之间日益疏远!自我封闭!很少真心探讨工作问题!拒绝与别人交流经验!害怕他人超过自己"在这种极端竞争的文化氛围下!一些教师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于是他们甘于满足现状!无力竞争!成就感丧失!代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失去热情%

教师间的合作!可以改变这种压抑的文化氛围!因为教师的合作是建立在平等&自愿&互惠的基础上的!可以帮助教师们从自我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融入教师群体之中!在合作中感受群体的力量"迈克尔’富兰 (Michael Fullan) 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个别教师的孤立的激情!我们需要的一种包括但又超越个体的激情%$教师合作可以使每个教师在张扬自我的同时!又将在共济互助下实现自我%在这过程中!教师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智慧!明确问题的根源!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消除工作中的惰性!激发工作的热情!自觉地体会&发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教师合作能不断更新教师知识

教师知识指教师在揭示其指导信念&分享其教学方法&关联其教学结果&提供其教学哲学以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观念&见解&感受及理解等%可见!教师知识既关注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也关注教师的教育实践%所以!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价值观&专业实践等都是教师专业知识的表现%

教师的专业价值观不是自发地形成&完善的!它需要在教师群体的共振中不断深化对专业的认识与思考!把握时代脉搏%因此!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合作%

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经验&成果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教师合作中!通过交流&探讨学科的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最新的研究方向与成果等!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也可以通过与专家合作来接受指导%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Join Stuart Mill) 在, 自由论-中指出*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取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总之!教师合作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合作能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证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前提!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深入持久的教育变革%所以!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乍看起来!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是教师个体自发地完成的!所以!教改以来!一些学校要求教师上完课后写反思日记并定期检查!以此来培养反思能力%但有研究表明!反思的意愿和能力不可能只是个体地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合作的支撑%如迈克尔+富兰 (M ichael Fullan) 所说*.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流!我们能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在合作中!通过对话&交流!教师之间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专业上的帮助!这样!教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实践的时候可参考的范围扩大了&标准多元了!反思过程动态化了!反思的深度也会越来越触摸到事物的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会更高%

教师合作的策略

(一) 营造利于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

教师合作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愿!这种意愿能否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工作环境是否充满合作的气氛%因此!营建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是推动教师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1. 提升学校领导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领导的品格就是一所学校的品格!学校领导能团结&合作一定会带动教师的合作%因此!学校领导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明确教师合作对教师个人&对学校&以至于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所在!并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以实际行动感召广大教师主动寻求合作途径%

2. 建立利于教师合作的机制

科学&民主&和谐的工作机制是教师有效合作的保障%

第一!树立教师合作典型%善于启用合作意识强&合作能力突出的教师!让他们承担较重要的教学&管理任务!有效带动其他教师的合作%

第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合作意识与能力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之中!让教师认识到合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素质之一!督促教师走出自我!走向合作%

第三!采取科学的竞争机制%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同时!有奖惩必有竞争%有研究表明!竞争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消极的互依关系!而消极的互依关系会导致彼此对立性的互动%所以!要认识到竞争不当给教师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中!既要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又要保护教师的自尊心%竞争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多开展以教师团队为单位的竞争!对竞争的结果!也要合理奖惩%

(二) 激发教师合作的意识

合作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参与团体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完善人格修养%

1. 认识合作的意义

首先要让教师们认识到合作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可请专家给教师作报告!分析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座谈!回顾并展望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座谈中也要了解教师们对合作的认识!消除顾虑!树立合作中的#共赢$思维%

2. 丰富合作的体验

倡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合作&经历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感悟合作之#道$%在实践中感受合作的价值!进一步萌生深层合作的意愿%

(三) 提高教师合作的能力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合作的知识与技能%

二是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合作需求"主动寻找#创造合作机会"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合作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育教学论坛等"在活动中"本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三是总结合作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合作提供借鉴%

(四) 展示教师合作的成果

一是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报告会等"汇报合作成果"交流合作体验"体会合作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是开展竞赛"维系教师的合作热情"提高教师在团队合作中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合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合作要有共同的目标"合作的参与者要出于自愿#明确并承担自己的合作责任"能自觉配合#支持其他参与者的行动%

其次"教师合作应体现互惠的原则"合作团队应是每个参与教师的利益共同体%合作中"可共同分享团队中的资源#获得理智的启迪和情感的愉悦%

再次"教师合作要遵循平等#民主的参与规则"避免教师合作团队被少数人主宰"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平等的权利"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最后"合作团队的形式可多样化"如$同伴指导#协同教学#课题研究等"确定合作形式要尽量满足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 255.

[2]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5.

[3]饶从满, 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 .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4篇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师德水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一样的教育现象,然而有的教师因为忙于教学,忽视了这些教育现象背后蕴含的教育契机;有的教师即使发现了这些教育现象,也只是随便处理一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为了让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乐里镇中心校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除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还给教师们推荐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列出教师应读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等。教师们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把握教改动态,提高教学本领和道德修养。另外,学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个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教师们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为了让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顺利进行,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教师读书网络平台,下设不同的专栏,如“读书笔记”“好书推荐”等,供教师们互动交流。很多教师在读书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案例,和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

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后,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思想提升了,在工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了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活力和生机。

二、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内化师德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实践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教师的品德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优化师德建设,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乐里镇中心校从剖析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人手,组织教师们围绕教育教学案例,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针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经过交流讨论,学校提出在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总量方面进行控制,建议低年级学段不留书面作业,中年级学段的语文、数学可适当留一些书面作业,但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一个小时;高年级学段可以布置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学生作业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为了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乐里镇中心校开展了“结对子帮扶活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结对子”,落实帮扶责任。教师帮扶的对象主要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每位教师对帮扶对象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找出帮扶对象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比如:每周与帮扶对象谈话一次,并做好谈话笔记;帮助帮扶对象协调好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将这些与师德建设相关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以此提高师德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根据现有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取的师德建设措施都是统一培训,如开展师德讲座、学习师德榜样……这样的师德建设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乐里镇中心校创新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首先,建立全新的师德培训机制。围绕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依据教师的性别、年龄、岗位等,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学习培训,如班主任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龄长的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健全师德评价考核制度。学校列出考核细则,给出具体的考核目标,使师德考核更具操作性。如将考核内容分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考核的成绩纳入评优评先、學习进修、职务聘任的标准。此外,学校根据师德建设情况,创新机制,采取民主测评的方式,如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对师德建设状况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师德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乐里镇中心校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得到一条经验,那就是师德建设必须依托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让教师们在教学实际中意识到师德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情感的共鸣,进而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注: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科研重点课题《教师成长研究》子课题,课题名称是《教师师德成长研究》。课题编号:CTFl20918——JS1279.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5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初中数学教研组的成员,我们初中数学教研组由8位教师组成,其中李志英老师是从35中反聘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超人的奉献精神,对人非常热心,我们数学组不论有什么事情需要李老师帮忙,李老师总是面带微笑的说“没问题”,是我们数学组每位教师学习的榜样。杨志龙老师是我们组在职教师中唯一的一位高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了十多年的高中数学,对于高中教材非常熟悉,当然现在对于初中教材也比较熟悉,而且杨老师还会用英文讲授数学课,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杨老师的英语比数学还好。李艳玲老师,何宏老师是我们组中间力量,也是高中,初中都带过的教师,干工作都非常认真,细心。武雪云老师是刚刚加入我们团队的教师,武教师对工作也非常认真,虚心好学。刘瑞老师是我们组的大帅哥,是初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许萍老师我们组唯一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也是刚刚加入我们团队的教师,对工作也非常认真,虚心好学。

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理解。

一. 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要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特别是在作业管理方面数学组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作业的改错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在老师发下作业后会主动改错,及时找老师复批,当然个别学生还需要老师多叮才会改,老师也会主动复批作业。还有试卷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的试卷在格式上更加规范,质量也有很多大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初中数学组各个年级的学案设计已经形成了数学组的一个特点。不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周一的分层教学,每位老师,每个备课组对于学案的设计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有教学中老师课件的设计、各种试卷,考前的知识归纳、复习卷的整合,备课组都能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做到资源共享。利用人力资源,“接对”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资源共享

不仅仅是同头的教师,不同年级的教师也同样资源共享。每次新学年开学,大家都会把自己整理的资料主动留给下一年的老师。年轻教师对多媒体操作相对比较熟悉,因此要多利用多媒体,利用它们信息广的特点,提取有用信息。年长的老师,多向年轻人传授教学的经验,做到“资源共享”。“老搭青”的互助模式互惠互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然这些资源还需要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选择性的应用,并不只是完全照搬,还要进一步的优化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三.组内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仍旧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名言。说的就是交流,多向交流也能促进教研组的建设。各施所长,各显其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我们十分重视加强组内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每一次教研活动时,也是人人参与,共同准备,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使得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尤其是在研究课的评课活动中,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优点说优点,有问题谈问题,每位教师同事之间不分彼此、勇于担当、赤诚相待、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同仁之间的关爱、帮助应该不是停留在感情层面上的消遣,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同一个备课组中交流就更加重要了,在对每个学案的设计,每次的试卷的命制,每位教师都会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作一个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有新老初三教师的交流,每年的新学年开学,我们组也会组织新老初三教师进行交流,谈谈比较成功的经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面,更多的是如何指导尖子生,辅导学困生等方面,每位教师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还有那些优秀毕业的学习经验,我们也会互相交流,以便对新初三的学生提供一些学法指导,在这里我代表数学组的每位教师对那些每次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的老师说一声谢谢,相信有你们的付出我们我们会越来越好。除了这些我们还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有和专家的交流,特别是毕业年级的教师,我们每月至少有两次和专家的交流,谈谈前一段工作中的问题,下一步该做的具体工作。当然和专家的交流不仅仅是毕业年级,还有我们组的青年教师,也是经常和专家进行交流。在今年刚开学的前一天,夏老师就提前来上班,和我们的年青教师一起备课,在刚开学的第一周,学生还没有上课,我们的专家夏老师每天中午在和年青教师一起备课,真的很辛苦。这里我同样代表数学组的每位教师对我们的专家夏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您对我们组老师真心的帮助与默默的奉献。

同样虽然有些老师已经来离开了亚太,进入新的学校,但在听到他们谈起在亚太时教研组对他们的帮助时人人仍然很清晰,我是从内心感到幸福。

四.团结协作,不分彼此

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数学组的老师能够做到不分你我,特别是同一个备课组,经常需要做学案,出试卷,做课件等等,哪个老师有时间都会主动去做,不分彼此,不计较做多作少,辅导学生不管是不是自己教的学生都一样对待。学生也是有问题哪个老师都一样可以问。在去年我们初三组经常听到杨志龙老师说我把哪个课件做好了,你们可以拷一下,经常听到何宏老师说我把哪个学案做好了,你们看看可以吗?分层上课只要有哪个老师身体不舒服,其他老师都会主动说,今天我上吧,你不舒服,多休息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和这样的同事在一起工作,心里总是温暖的,幸福的。也就不觉得累与苦了。杨志龙老师经常开玩笑说等我女儿上大学我就该退休了,我和何宏马上就会说,那怎么行,等我们俩退了后你才能退。真的是团结协作,不分彼此会让我们走的更远更好。

“教研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何从加强教研组有效建设中搭建起行之有效的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以此创建出优势学科,打造出特色教研。这是今后一个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的话题”。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6篇

学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育智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重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于以上认识,校领导班子,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制定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学历层次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五年发展规划。为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实验课题,经过三年来的反复论证,我们提出了“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研究这一课题。

为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促进教师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求。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主体思想、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反思性实践,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成长提出了新的思考。为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为培养和造就新型教师,结合我校校本实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新教师培训,打好坚实基础

为使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尽快地进入教学角色,我校对新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岗中指导。一是岗前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由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目的使教师快速进入角色,适应教学要求。岗前培训人员达到100%。二是岗中指导。新教师在承接教学任务的同时,与学科骨干教师结对子“传、帮、带”,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常规工作,重点是课堂教学,使新教师一年进入角色,二年达到合格,三年进入骨干教师行列。教师中有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庞静、张艳梅、门海涛等教师率先进放区教学新秀行列。

2、培训者培训,促进能力提升

教学管理人员在自我提高的同时,积极参加市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培训部举办的培训者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培训技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走进课改,并解决课改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月两次的校本培训,教师通过培训者的引领,掌握课改新动态,借鉴名校先进经验,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3、骨干教师培训,树立学习典型

“十五”期间,我校被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省级骨干教师有3 人,市级骨干教师8 人,区级骨干教师12人,均参加了培训,现已结业。“十一五”期间重新认定的新一轮省级骨干教师有1 人,市级10人,区级22人。这些骨干教师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对教师成长与发展起着领引作用。如送教下乡活动中的城乡教师同台献艺、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走近新课改引路课等等)。数学学科的李文娟被评省数学科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区级首届名师;关春霞被评为市教学新秀、区学科带头人、区第二届名师;语文学科的王海燕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率先列为高级研修班学阳天员;朱永丽、宋金莲、候红艳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郭小红、宣丽娟、宋玉杰、门海涛、赵丹这些骨干教师被优选为区名师班学员。

4、教师岗位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中,我校教师全员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通过培训,补充了教师本体性知识,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底蕴,使教师实践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以完善,条件知识得以进一步更新。在培训中,村小教师克服路途较远、严寒酷暑等困难参加学习多次受到好评。褚福莲等八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

5、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学科整合

结合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使用,我们从教师中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四位青年教师承担教师计算机校本培训任务,他们善于钻研,进行自学自悟。一是参加市电教部举办的信息技术学科培训;二是由于各校设施配置不同,有的是借助WHNDOWS操作系统进行教学,有的是用DOS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为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通过有效的教研互动,互相学习,互相促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之势,使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有序开展。与此同时,也为其它学科信息技术进课堂提供了便利条件,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骨干教师。王江锋、初传军两位教师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杨兆明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学新秀,巴连余被评为电化教学优秀教辅人员。孟香君老师的课件“环境保护”荣获省课件制作一等奖。杨兆明老师的信息技术说课荣获市二等奖。

6、学历提高培训,完善知识体系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提高学历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强,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教师利用假期及时充电,进一步完善更新、知识结构,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构建教研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快速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立意高,视野广,观念新,力度大。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自身素质构建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健。我校遵循省、市、区课改实验工作要求,本着“自主实践、感悟体验”的培训理念,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位和”边实验、边研究、边学习、边总结的教研原则,采取了分层(科)培训、课题牵动、优化管理等具体措施,让教师在学习、实验、研究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培养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

1、结合课题研究,把常规与科研整合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我校省“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确立“十一五”课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验”,其目的在于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科研促课改,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研上,我们提出了“五个一”的科研工作目标。结合校科研课题,提出一个子课题(小课题),设计一个实施方案,写出一份实施计划、上一节研究体验式公开课、发表一份高水平科研论文。结合小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举办教师全员性“优质课”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查找不足,修正自我。第二个月开展骨干教师“典型引路课”活动。第三个月实施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请家长同志走进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第四个月开展学期课堂教学“汇报课”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构建了学科教学模式。郭小红、门海涛老师在参加市学具课评比活动中所做的课荣获一等奖。宋金莲、候庆云两位教师参加市、区说课竞赛分获一、二等奖。教师荣获省、市、区教学设计奖32项,取得省、市优秀科研成果223项。吴永军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十佳”教师,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省级青少年科技大赛二等奖、市级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殊荣。

2、优化常规管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教学常规上我们很抓了“四课”。“四课”是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在备课中我们提出:一是扩大备课阅读量,拓展信息来源,阅读相关资料;二是补充重组教材内容,使教师善于处理教材,敢于超越教材;三是提倡多学科、多元化的整合性教学设计,提倡多学科教师合作备课。

上课即40分钟时间的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

(1)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探究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悟、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了学生发展的精神需求。

听课包括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之间每周互听课。

评课指听课后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抓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这两个环节。

3、结合自学自练,丰富教师内涵

每学年开学初,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计划,目的是丰厚教育理论,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教学特色。一是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做到每天书写一板粉楷,每周写一篇钢楷,画一幅简笔画。二是强化教师学科基本功。做到每学期上一节优质课,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份教学体会,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三是提升教师文化品位。做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每周背诵古诗两首。教师结合自学自练,补充了自身知识缺陷,丰富了文化底蕴,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杜宏波、温慧鑫、吴永军、三位教师在市举办的音、体、美学科教师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受到好评。王秀艳老师在市、区举办的英语竞赛中荣获六项殊荣。孙波加省四城区体育研讨会论文获一等奖在大会上交流,所做的课受到好评。教师在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竞赛中都获得了成功体验。

三、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以反思性教学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形式,它的基本策略有自我反思、集体备课、互动研讨、案例学习、专题论坛和课题研究。

校本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渠道,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改的关健。为此,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策略,依据我校校本实际,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1、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教师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对教育问题的反省、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从而促进自己观念转化,能力提升。要求教师每月写出一份教学反思,写出自己的行为记录(学生分析、策略分析、亮点分析),得出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这一活动中,青年教师进展很快。如郭春红、张兴波、寅丽娟等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集中反馈,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快速提高,今年有13人参加了市、区教学新秀、能手评比。

2、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主要突出交流与反思。程序是个人备课、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 修改。每学期中心校范围内举办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由教研组长负责按集体备课程序进行,备课结束后要向教导处进行汇报。为避免集体讨论和交流流于形式,中心校教学人员进行实地考查,对在集体备课中认真准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在这一活动中,受益最深的是村小教师,因为他们每学年只有一个班,平时没有机会与同学年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集体备课是同学年组共同研讨的最好时机。

3、互动研讨—促进教师优势互补

互动研讨是围绕典型课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考的培训形式。环节: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大会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等环节进行。互动研讨的重点是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互动研讨按不同的学科每两月开展一次,教师在互动研讨中,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内在潜力,使教师间经验得以互相借鉴。

4、案例学习—促进教师经验积累

为更好地开展案例学习,培训者注重收集典型案例,引导教师定期“讲述自己的故事”,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境模拟等方法激发参训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培训者对案例要做全面、深刻和点评。即要把优点说够,要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鞭策。

5、专题论坛—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专题研讨的内容主要基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对于个性的问题由学年组间探究解决;对于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由教研组协调研究解决。这种专题性论坛促进教师围绕专题查阅大量资料,总结思考自己的经验,通过调研访谈、同伴质疑,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6、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功效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题研究中有意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真正领悟“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步骤是:问题—设想—尝试—总结—反思。提倡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确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校本培训模式构建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开展的一种尝试性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通过反思修正,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修正。

四、学习型团队建设再思考

(一)校本培训,注重实效,以评促变

培训思路:

1、把校本培训做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

2、科学规划今后五年校本培训规划与计划。

3、在中心校范围内全面启动,抓点带面。

4、抓住校本培训的关健环节,促进教师快速发展。

具体做法: 一是在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和战略构想的原则下,指导和帮助教师确立自我提高计划; 二是组织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人人都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三是组织每位教师就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教学 中的优点及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四是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五是组织教师结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本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六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必备条件: 一是校长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是学校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三是要有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 四是骨干教师和先进教育设施;五是建立培训管理的激励机制。

(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一是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敬请区教研室人员,来校进行调研,以促进我校拉近城乡距离,跟随时代发展需求;二是开展与名师互动活动(送教下乡)。通过观摩名师班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借鉴他人之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三是与区内学校开展校际间活动,下属分校能够与市内学校结成对子,帮扶弱势学校,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四是发展的有潜质的骨干教师与区内名师建立师徒关系,借名师效应,名师引领,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五是与市小学教研部经常性沟通,关注农村教育发展,使教研活动、师资培训向弱势学校、弱势群体倾斜。目的是快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激励机制,发挥潜质,创造机遇

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充分用好教师30%津贴和岗位补贴,对于成绩突出和有特殊贡献的人在评优、晋级、提升给予优先考虑。

一是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二是引导教师敬业爱岗,精益求精;

三是鼓励教师勇挑重担,多做贡献。

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引发其强烈的需求动机,以进一步唤起、激活和弘扬教师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四)自我剖析,正确引导,营建氛围

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引教师快速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并依据学校实际,进行自我剖析,制定出有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体制,形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管理氛围。

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行动,让自己享受生活;思考,让自己更加聪敏; 收获,让自己更加充实。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型团队建设承担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教师也在学习力提升的过程中,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经验走向科学与艺术,最终实现了教师发展质的飞跃。

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第7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理念,教师职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本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而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务实,讲究实效。我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坚持以校为本,大胆实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让老师深刻领会校本研究的实在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校本研究这种新名词渐渐走入了教育教学第一线,一开始,广大教师对此缺乏认识,不了解什么是校本研究。为了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不走弯路,我校首先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必要的宣传和培训,让广大教师都能深刻领会校本研究的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即研究目的是为了学校,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其次是“在学校中”,即研究实践在学校中,以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课例为载体,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问题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方案和成果要在学校中实施。再次是“基于学校”,即研究课题基于学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我校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有更大的潜力可挖,必须充分利用。在研究中要坚持合作与互助,不论是专门教研人员、骨干教师还是一般教师,大家都是伙伴关系,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及时收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断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思考、探索,在同伴的互助下或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地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我们有计划的召开全校集体大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学习,向广大教师反复宣传校本研究对我校发展的实在意义,让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其重要性,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增强实效性。

二、开展校本培训的实际方式。

为了切实搞好校本研究,提高实效性,根据我校实际,我们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地方式:

1、加强领导。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种新型研究形式,加强了对校本教学研究的组织领导。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班主任为骨干,全体参与课改教师为成员的研究队伍。

2、物质保障。我们为每个年级都订有各种类杂志与报刊,使每位教师都能及时了解最新最全的教育教研信息和课改新成果。另外教师随时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充分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3、理论培训。我们订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经验光盘,用于对广大教师进行课改培训。我们派出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经验,然后回来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

4、集体充电和个人自修相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并购买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发给全校教师,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人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制订学校校本研究方案。

5、小课题带动。为了提高实效性,实施小课题带动战略,即教师的课题基于学校,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随问题而研究,随感而发,从而解决问题,得到提高。我校教师人人有课题,处处搞研究,人人有提高。

6、师徒结对、观摩听课、组内组际交流。为了搞好研究中的合作与互助,我们实行了新老教师之间师徒结对,广大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听课,教研组、年级组相互之间广泛交流,使大家形成研究中的伙伴关系,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校本培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而研究,它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它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挖掘学校的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增强学校的活力。因此,它不是“花瓶”,只是一种摆设,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态度务实,讲究实效。所以,它必须和教学实际和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为此,我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研训一体化探索,具体做法有:

1、教研活动制度。由教研组负责组织各科教师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的形式。教研组在每学期初要认真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经批准后认真实施落实。认真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坚持组织全员参加的组内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搞好教改实验。督促教师撰写论文和总结,经常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做好活动记录,我们设有《教研组活动记录册》,有学期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栏目,活动记录包括主持人、中心发言人、参加人员、中心议题、活动内容、效果自评等项目,学校进行定期检查。这样形成了整个教研活动制度,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良好途径。

2、备课活动制度。我校制定有详细的教师备课制度,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们严格执行三步备课程序:首先教师自己备课,个人深钻教材,拟出教学目标,找出疑点、难点问题;然后集体备课,各备课组按学校安排每周一次,每次安排一个中心发言人轮流主讲,着重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的方法,并做好活动记录,为此,我们专门设有《备课组活动记录册》,也有学期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栏目,学校进行定期检查;最后再次进行自己备课,根据集体备课统一意见,再次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设计修改教学方案,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把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好教学程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精讲、巧练、少讲多学,做到“三讲”、“三不讲”。我们对教案的设计编写也有具体要求,要求写可行性、实用性教案,严禁抄写、补写等应付检查式的教案,每节课后,务必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而来提高自己。现在,我校形成了组组有记录、人人有教案、堂堂有反思的良好风气,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成绩日益突出,效果显著。

3、听课、评课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听课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制定有详细的教师听课制度,另外,我们举行了大量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评委、老师参加听课,集体评课,大家抱着共同提高的态度探讨教法,讲优点,谈不足,提建议,进行深刻反思,共同提高。通过听课制度,广大教师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风气,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4、师徒制度。给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实行师徒制度。青年教师要主动、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指导教师要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分析教材、钻研教法,传授教学经验,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种制度对于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的迅速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教师新老交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校本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问题意识。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已成为共识。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看不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的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那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就会对那些年复一年的周期性的工作感到枯燥乏味。课题研究一头连接着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头连接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进行校本科研。学校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整合教导处教研组等各种力量,建立立体、开放的教研网络。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互支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研究内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8篇

一、我校的实际及面临的挑战

我校是一所有着68年历史的民族地区农村高中, 2003年学校抓住机遇通过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验收。近几年来,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 使我校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校教师191人, 40周岁以上的教师16人, 绝大多数是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虽然学校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在职进修和教学技能培训,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我校教师的素质整体上较差, 缺乏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懂得教育规律、善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 而学校送教师外出学习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 这些矛盾更加凸显出来。

为有效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们从学校的现实出发, 把重点放在推动我校教研活动深入开展上, 努力实现教研活动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我们设计了“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五环”教研活动模式,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实施。

二、“五环”教研模式的基本步骤

“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教研活动模式的第一步是说课, 即我们常说的集体备课, 是教师面对其他教师, 根据确定的课题, 运用讲述的方式, 分析教材和学情, 介绍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说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研究备课规律, 掌握备课方法。通常是以学科组为单位, 由科组长主持, 先由一位教师说, 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然后再由其他教师点评、补充和完善, 达成共识, 并做好记录。第二步是上课, 是由指定的教师到课堂上课, 同科组的教师有目的地听课, 通过“看同仁上课, 想自己的课堂”, 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及时记录, 以便再实践, 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第三步是评课, 是集体研讨, 评课活动由学科组长主持, 全组教师参加, 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 评价课堂教学的得失, 反思、总结讲课的经验教训, 找出改进的措施, 调整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然后由执教教师再次写出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第四步是再上课, 经过评课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后, 由原来上课的教师再到课堂上同一内容的课, 把讨论后获得的认识不断提升并落实到行动中, 同科组的教师同样到课堂听课, 共同实现由反思到实践的飞跃, 使教育教学行动更加有针对性。第五步是再评课, 由学科组长主持, 再次分析教学全过程的成功与不足, 以及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灵感和机智。这样不仅提高了执教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也使得全组教师在研讨中得到借鉴和提升, 扬长避短,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这样一系列融教学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活动中, 教师人人参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 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开展“五环”教研模式的体会

1. 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在“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教研活动模式中, 课堂教学是核心, 说课是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要求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有关理论, 分析教材内容, 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这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课是把教学设计变成现实, 其中也要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 展现教学的灵感与智慧;评课是教学评价理论与说课、上课实际的结合, 通过评课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不仅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也为教师搭建了研究的平台, 逐渐唤醒和增强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意识。可以说, 通过“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 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 凸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要成为反思型、学者型的教师, 学习和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两大主题。通过“说课—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教研模式的实施, 教师们在说课、评课中运用现代课程论和现代教育理论, 认真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 边研究、边反思、边改进, 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并在反复实践中, 努力探索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新方式、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既有教师个体独立的反思与体验, 更有学科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研讨, 教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合作、互助的快乐。

3. 唤醒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的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而且,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如何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确立主体地位意识, 自觉地寻求发展, 是校本教研能否顺利开展且具有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应聘工作简历下一篇:丰县县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