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申报

2024-05-27

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申报(精选6篇)

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申报 第1篇

兔峨村老龄幸福院建设项目申报的 请

一、基本概况

兔峨村地处兔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地民风淳朴,是兰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怒族居住的乡,而兔峨村是怒族聚居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555户,农业人口1916人。本村共有党员66名。其中有8名常年在外。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兔峨村老年人现状

目前兔峨村1916人中,老年人口达766人,占全村总人口40%,留守独居老年人数400人。而且,有100余名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村”。改善村内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已经刻不容缓。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对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方面投入少,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2、幸福院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具体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广大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让老年人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3、幸福院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

老龄工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4、幸福院建设是减轻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压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后顾之忧,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锻炼和服务、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轻家庭和政府的压力,对解放劳动力、增强生产力,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5、幸福院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搞好农村幸福院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发展、促进老年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需要。

三、幸福院的选址

该项目拟建于兔峨村各村民小组活动室。因为,各村民小组活动室有空置房屋、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交通较好适宜老年人休闲娱乐。

四、建设内容

购置床铺20张、设置棋牌、书画、阅读、健身等娱乐活动设施。

五、幸福院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形成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特成立兔峨村老龄幸福院,具体分工如下:

院 长:杨海军(村委会主任)

副院长:王常青(原村支部书记)

段茂龙(村支部书记)

成 员: 杨潇(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杨正冲(村副主任)

欧树梅(村委委员、村妇女主任)

李七繁(村委委员)

欧正昌(村委委员)

杨宝元(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

欧庆元(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

及各村民小组组长

六、项目资金的管理

项目资金严格执行村财乡管的财务制度,实行报帐制。

七、该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

1、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该项目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使每一

位老年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2、解决部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子女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压力的加大,并且常年在外工作。在赡养老人方面的表现在弱化进而招致老人的抱怨,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思想观念不同也常常会产生冲突,由此导致家庭矛盾。所以,幸福院的建成可以缓和家庭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以上分析表明,本项目的建设能改善兔峨村的养老状况、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水平和管理能力,在社会上能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建设兔峨村老龄幸福院很必要,并且迫在眉睫。

特此请示

兔峨村民委员会

二○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申报 第2篇

——xx镇幸福社区暑期活动优秀组织奖申报材料

为了全面提高我辖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实青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使青少年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2008年暑假,幸福社区假日学校在镇教委的殷切指导下,在社区党总支的关心领导下,在社区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各项活动。今年暑期我们以“我健康、我成长,快乐暑期,幸福生活”为主题,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社区学校这样一个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实践、快乐、成长”的暑假。

指导思想及暑期活动宗旨

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暑期里幸福社区始终以服务社区学生为宗旨,面向全辖区青少年,一切工作从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假日学校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社区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特色。

假日我们幸福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集学习、娱乐、实践于一体,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参与。

7月8日举行开学典礼。典礼上我们社区党总支书记对社区假日学校寄于厚望,对社区的学生提出了五点小小的要求:

1、遵守作息制度好;

2、暑假作业完成好;

3、确保卫生安全好;

4、家务劳动完成好;

5、健康运动身体好;让学生们人人争做“五好”学生。典礼后,我们又邀请社区民警王警官专门为中小学生讲解了法治安全教育知识。

7月11日,激情乒乓—迎奥运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同学们都勇跃参加了这次活动,你来我往,不甘落后。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的心也更接近奥运了,心情也蓬派起来,对于2008夏季奥运会的到来,也充满了期待。

7月15日帮妈妈做家务,中小学生剥毛豆比赛。这一活动吸引了参加暑期班的众多学生。他们剥掉了社区干部为他们准备的10斤新鲜的毛豆。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们的劳动兴趣,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培养了他们尊重父母,热爱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7月22日,爱心传递,慰问小区内重症患者,此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心,让他们明白博爱,知道助人为乐,关心孝敬长辈。

7月24日,微笑迎奥运活动,在文化中心听取东方大讲坛专家的报告,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以最佳的状态迎接百年奥运的到来。

7月28日 我是环保小卫士,在社区小区内寻找白色污染物、烟蒂等垃圾大手牵小手,做好护绿保绿清洁家园。

8月3日,书香飘社区,开放阅览室,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诵读名著片断

8月5日平安奥运 看《福娃学法》,学习紧急自我救护方法。

8月13日 绿色地球—我的家 听退休老师张爷爷讲环保节能保护地球知识。

8月14日,新面貌,新未来 暑期假日学校总结评比活动。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奖。领奖台上,同学们一个个灿烂如花,拿着我们的奖状,捧着我们的奖品,真正感受到了社区假日学校的温暖。

做好常规工作——暑期工作做到实处

社区学校的学生,不仅在假日学校有活动的时候勇跃参加,在平时我们也经常让他(她)们到社区的活动室里,打乒乓球,看书,下棋,做暑假作业,真正让学生在暑期积极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社区干部还为学生指导读书心得,提倡他们看好书,看精品书,提高自己的写作感悟力和技巧。还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等,特别叮嘱第一时间关注奥运赛事,为中国加油。

认真做好相关资料搜集,做好各项活动小结

每项活动中期拍好照片,活动后期写好小结,做好相关的文字资料的整理,并及时上报。接受区暑期办公室和镇教委的检查和指导

暑期活动结束了,用社区居民们的话说:“今年的暑假与往年不同,社区假日学校组织的活动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贴近了我们的生活实际”。

回顾短暂的工作时间里,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创新中求实,在求实中创新,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团结协作、动手动脑、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营造假日学校团结、向上、生动、活泼的健康集体环境,努力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幸福社区

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申报 第3篇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思路清晰, 成效显著

与以往的扶贫方式相比,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方式最大的特点是, 把扶贫开发重心下移到村到户, 建立瞄准机制, 把扶贫任务落实到各级各帮扶单位, 把帮扶责任明确到人, 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实施“靶向疗法”, 没有具体扶贫项目的不给资金, 通过对贫困村的全面摸查, 建档立卡, 电脑管理, 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创新扶贫模式, 实施了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智力扶贫等为主的扶贫方式, 解决了“如何扶贫”的问题。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推进两年多来, 全省贫困地区、贫困村和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巨大变化。

(一) 引入帮扶资金项目多,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到2010年底, 全省整合资源, 已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4.21亿元, 其中, 财政专项资金19.14亿元, 各单位自筹资金12.8亿元, 个人自筹资金2.03亿元, 社会捐资投入3.86亿元, 社会引资5.13亿元, 信贷资金0.33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 全省3409条贫困村共落实帮扶资金94.85亿元, 平均每条贫困村投入277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3444个, 其中农业开发项目9471个、工业开发项目1748个、商贸旅游项目903个、招商引资项目1322个, 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 农村面貌大大改观。

(二) 提高扶贫标准, 受惠面明显扩大。广东扶贫标准经过几次调整, 到2001年提至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双到”工作实施意见, 由省财政安排资金, 将重点扶持的3409条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扶贫标准从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提高到2500元, 未达标的全部列为扶贫对象, 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广东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 贫困户增收幅度大, 贫困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底, 全省3409个贫困村的37.1万贫困户、155.8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2410元, 与帮扶前相比人均增收822元、增幅达51.8%;有15.6万贫困户、69.3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占贫困户总户数的42.1%。340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49万元, 比帮扶前增收5859万元, 增长133.46%, 平均每村达3.01万元。其中, 全省有7个市贫困村全部实现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目前, 全省已有25万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占贫困户总数的五成左右。贫困村贫困户的明显增收, 对全省城乡差距从2010年的3.03∶1缩小至2011年上半年的2.9∶1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 贫困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11年9月, 全省累计解决了6.1万户贫困户住房困难, 完成500条贫困村共8000户的搬迁安置任务;符合农村低保政策的6.65万户贫困户纳入了农村低保;49.8万贫困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正常在学校就读。为贫困村修筑硬底化道路1.19万公里;完成农田水利整治受益面积达182.3万亩。全省共解决76.4万户贫困村内农户饮水安全问题, 贫困户饮水安全率达95%以上。新建村公共文化卫生设施12808个, 实现了大自然村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贫困村落后面貌基本改变。

(五) 探索多种扶贫新模式, 脱贫效果明显提高。按照“远期近期结合, 大小项目结合, 产业扶贫和培训转移就业结合的原则”, 广东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探索创新出产业帮扶、金融帮扶、智力帮扶、区域经济协作帮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帮扶、基本生活保障帮扶、基层班子建设帮扶、搬迁帮扶、社会力量帮扶等十大行之有效的帮扶方式, 效果很好。如中山对口帮扶汕尾建了13个试点基地, 开发面积1600亩, 为当地贫困村实现增收超过500万元。村均达到30万元以上。94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带动贫困户近十万户, 每户增收1200元。惠州市集中资金, 帮助贫困村入股商业店铺、小水电站等, 使全市74个贫困村“村村有物业”, 每村新增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肇庆怀集县劳动培训中心为贫困户开设了酒店管理、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等实用性强、就业率高的培训课程, 实现转移就业2600人。省水利厅资助帮扶村1820人参保新农合, 为193名60岁以上老人购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省委办公厅捐资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的福利院, 用以集中供养帮扶村的五保户、孤儿及重度残疾人。省政府办公厅帮助贫困村修建水渠、护堤、小陂头, 整治河道、自然村公路, 使被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碧桂园集团发挥自身优势, 为扶贫事业捐款2亿元, 投入1750万元帮扶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 2010年树山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6356元, 同比增长72%, 脱贫率达81%。

(六) 扶贫和党建两手抓, 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全省对3409个贫困村“两委”干部及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了轮训, 提高了镇村干部整体素质。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 帮助村“两委”班子摈弃消极畏难和“等、靠、要”思想, 增强带领致富、带头致富的能力。贫困村领导班子更加团结, 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村组织活动阵地基本实现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 为贫困村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致富工作队”。实现了在最近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无一投诉, 无一上访。

扶贫开发“双到”措施得力, 亮点纷呈

两年来, 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双到”作为重要民心工程来抓, 全省各级、各部门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举措得力, 效果突出, 为扶贫开发工作创出了新路。其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一) 党委政府抓落实, 扶贫工作开创新局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高度重视, 亲自挂帅, 多次主持召开会议, 指导制定相关文件, 大规模派驻干部, 保证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领导重视, 精心部署。2009年6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2010年-2011年3月, 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7次会议, 听取21个地级以上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专题汇报;省委、省政府召开4次工作现场会、座谈会, 推进工作落实。省委13位常委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 每人挂钩联系一个市, 负责联系督查;省四套班子领导同志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指导, 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直单位和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全部挂村挂户抓点, 进村入户现场研究“双到”工作;2010年全省各级领导到村帮扶近20万人次, 干部职工到户达140万人次, 帮扶单位工作基本落实到位。二是建章立制, 出台文件。两年来, 广东在建章立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实行专题汇报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出台考评办法;建立问责机制;制定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扶贫法规;建立检查监督机制等等, 保证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2009年出台《关于我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2011年7月《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草案) 》被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是首次以立法形式肯定了广东各历史阶段行之有效的扶贫办法和经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扶贫“双到”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科学规划, 靶向疗法。省直单位和各市县均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省建立了扶贫信息网, 全省27万多户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资料均建档立卡, 录入电脑, 实行全省联网、动态管理, 便于督查帮扶单位的帮扶措施和进展情况。建立了“瞄准机制”, 对贫困村、户实施“靶向疗法”, 推动了帮扶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扎实展开。

(二) 把扶贫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党建工作是推动扶贫开发的基础和保障, 也是开展“双到”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驻村驻点, 扎实工作。2009年6月以来, 全省共落实帮扶单位5662个, 派出3541个驻村工作组、11524名工作队员, 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 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如阳江市抽调了150名干部驻村, 组成50个协调工作组, 驻点广州市帮扶的50条贫困村, 协调落实各项帮扶工作。中山市派出了20多个干部担任帮扶村所在镇的党委委员, 每村安排2-3个干部驻村干部, 强力推动各项帮扶工作开展。驻村扶贫干部坚守岗位, 深入基层, 与“两委”干部结对子, 出主意、谋发展, 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能力, 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两手”并重, 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驻村工作队坚持扶贫与固本强基并重, 与贫困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 从党建入手, 帮助村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帮扶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为进一步调动帮扶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有些帮扶单位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协助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和《村“两委”干部协助扶贫开发工作考评办法》, 从“输血”发展转向“造血”发展, 为贫困村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 严格问责考核机制, “双到”工作落到实处。由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 制度配套非常重要。一是严格考评, 增强帮扶责任心。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等部门出台《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干部选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 对“双到”工作实行全程、全员、全方位跟踪监督, 严格考评, 严肃问责。省、市、县 (市、区) 分别组织几百个单位上千名干部对“双到”工作进行交叉大检查、量化考评等, 促进“双到”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二是奖优惩劣, 调动干部积极性。为保证“双到”措施落到实处, 对驻村干部, 经考核合格, 符合有关任职资格条件的, 按干部管理权限提拔一级职务;对长期不驻村、工作不落实的驻村干部, 已提拔任职的免去提拔职务, 未提拔任职的不予提拔。

(四) 首创“扶贫济困日”, 形成社会扶贫大格局。省委、省政府加大媒体舆论宣传力度, 广泛动员全社会、全民参与持贫, 举全省之力, 集全民之智, 广开筹资渠道, 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汪洋书记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提出, 要进一步整合人、财、物等社会扶贫资源, 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由汪洋书记亲自倡导, 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省委、省政府将每年6月30日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 这是广东在全国首开先河的扶贫开发工作创新举措, 也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平台。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 全省各界两年捐款达62.18亿元, 摆脱了仅靠政府一己之力进行扶贫的局面, 形成了先富帮后富、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对促进不同阶层的交流、理解和支持, 减少不和谐因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扶贫工程, 民心工程, 更是固本强基的党建工程, 改善社会风气的工程, 建设幸福农村工程, 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崇高执政理念。它更长远的意义作用还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缩小贫富差距。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汪洋书记多次强调, “我们发展到今天, 最穷的地方仍然在广东, 这是广东之耻, 是先富地区之耻。一个省之内贫富差距这么大, 是我们的耻辱!”这就告诫我们, 经济越是快速发展, 越要重视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 省委、省政府把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 从非均衡发展转向注重均衡发展,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普惠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扶贫开发“双到”为突破口, 帮扶贫困村加快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重点解决贫困户就医、就学、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薄弱问题, 通过脱贫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与贫困村户“点对点”帮扶、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市对市”的对口帮扶, 走出了一条“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扶持新路子, 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不仅直接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了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还有力促进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广东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幸福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有力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传统的“输血型”扶贫容易助长“等靠要”的惰性, 其不可持续性难以根除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现象。而扶贫“双到”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着力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龙头企业, 利用当地资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培育形成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贫困户和村民围绕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既能为市场提供了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及加工品, 又能减少了市场风险, 增加收入, 直接促进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三是有力拉动内需, 增强经济社会内生发展动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涉及道路、住房、农田、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每个贫困村投入扶持资金二、三百万元, 资金投入总量将达一、两百亿元。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 拉动了建材、电力、家电等相关市场需求, 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各种形式的产业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增加了贫困农民收入, 大大提升了农民的购买力, 有助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四是有力巩固基层政权,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党建带扶贫, 以扶贫促党建, 以贫困村的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 抓好党支部一对一帮扶活动, 大力开展村干部培训教育, 优化班子结构, 增强了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政权。“双到”工作能够培养锻炼一大批干部, 驻村干部真正“住”村, 听民声、解民意, 解决贫困户最直接最现实问题, 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提高了工作能力, 增进了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农民脱贫, 民心脱怨, 增进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扶贫“双到”作为扶贫方式的一大创新, 对解决广东乃至全国贫困问题探索了新的路子, 取得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扶贫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进展不平衡。虽然目前全省平均每个村的帮扶资金达到277万, 但仍有42个村投入不足50万。各地区、各部门帮扶能力也存在差异, 一些人财物资源充裕的经济职能部门, 投入帮扶资金就多、效果就好;部分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资源缺乏, 扶贫经费少, 帮扶效果就不明显。二是长效扶贫机制尚不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重集体项目轻到户项目, 重设施建设轻产业帮扶, 重短期效益轻长期项目的现象, 比如在3409个贫困村中, 真正落实产业扶贫的只占40%。三是扶贫工作机构、扶贫标准有待健全和提高。200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双到”工作实施意见, 只把重点扶持的3409条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 全省扶贫标准还有提高的空间;广东扶贫机构与其所承担的统筹协调职能及工作量不完全匹配, 乡镇一级没有扶贫机构, 经费紧缺, 开展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缺乏力度。必须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巩固扶贫“双到”成果, 建立长效机制脱贫奔康

最近, 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 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今年, 广东将全面完成三年扶贫开发“双到”任务, 但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 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既要立足当前, 努力打好扶贫“双到”攻坚战, 完成既定目标;又要着眼长远, 探索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 打好持久战, 巩固扶贫开发“双到”成果, 把扶贫开发推上长期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 狠抓扶贫关键, 全面完成三年扶贫“双到”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扶贫“双到”的工作目标是: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口达到农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上, 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今年是扶贫“双到”的关键一年, 没有脱贫的村、户条件更差、工作难度更大, 我们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 攻坚克难, 巩固成果, 保证“双到”扶贫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和关键, 各地各帮扶单位应当把扶贫“双到”工作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建设贫困村产业示范园结合起来, 集中力量扶持有条件的村重点发展一两个主导产业, 努力打造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农户增收的新支点。要着力推动建设100个主导产业示范园、村, 扶持100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提供可靠资金支持。在13个小额贷款试点县, 推广郁南县金融扶贫的经验和清远市“扶贫互助资金”做法,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贴息贷款, 加大对贫困地区信贷支持。确保2011—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每年增加100个以上的互助资金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探索设立扶贫基金会, 拓宽筹措扶贫资金渠道, 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继续加大对贫困村危房改造、搬迁移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校舍改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要加快完成搬迁500条自然村8000户的任务, 争取2012—2014年每年搬迁1.5万户, 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2011—2015年, 完成农村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住房问题。大力推进300个“幸福安居示范村”建设工程, 抓好示范村的选点、规划和建设等工作, 带动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

四是强化劳动技能培训, 提高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能力。抓住“双转移”的重大机遇, 充分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为主阵地, 制定对贫困户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计划, 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帮助贫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加速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 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增加务工收入。

五是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解决农民生活后顾之忧。扶贫开发与低保将是今后我国完整扶贫战略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开发则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低保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将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要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 一次性为贫困村60岁以上的老人购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现3409条贫困村新农保全覆盖。要加大力度推进贫困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 将3409条贫困村中未纳入新农合的困难户全部纳入合作医疗范围, 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六是进一步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继续坚持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 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为载体, 通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典型评选和宣传表彰, 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力量。

(二)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实现全省农村脱贫奔康。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解决温饱, 而是要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 到2020年,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广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总体目标, 在全省扶贫开发“双到”的目标任务完成后, 在巩固扶贫开发“双到”成果的基础上, 以扶贫开发“双到”的创新思路和有效举措, 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到2020年, 率先实现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现脱贫奔康;贫困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 村容村貌明显改变,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一是建立法治化扶贫协调机制。贯彻执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抓紧制定和完善广东扶贫开发工作法规和实施细则, 使各项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率先出台《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 (2011—2020) 》, 进一步推动广东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今后10年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前瞻性、更科学的政策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 理顺关系。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粤东西北14个市、县扶贫办可独立设置, 并按照贫困人口的多少配置相应的行政编制。珠三角7个市的扶贫办应落实固定编制, 配备专职人员, 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财政支出结构向扶贫倾斜机制。在广东即将出台的扶贫开发条例中应明确规定各级财政将每年财政增量部分的一定比例安排为扶贫专项资金。省财政应加大对县一级及其所属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 增加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的投入, 提高市一级对项目的资金补助比例, 减少经济欠发达县财政配套资金比例。要准确把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根本区别, 保证专项扶贫资金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三是逐步提高全省扶贫标准。在绝对贫困人口占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对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新的不平衡我们更不可忽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提高, 广东可以先把原定的扶贫标准从现行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下阶段可按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参照地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0%—50%确定扶贫标准的要求, 把扶贫标准提高到35%左右, 让更多农民都能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继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扶贫开发“双到”的成效能否巩固, 村“两委”建设是关键。要加强镇村领导的上岗培训, 全面提高镇村干部整体素质;加大力度选拔“大学生村官”及选派年轻干部到县、镇挂职锻炼, 鼓励年轻干部在贫困地区干事创业。

五是建立健全资金规范使用监管机制。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及报账制, 做到程序规范、手续完备、档案齐全, 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尽快出台《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条例, 加强对捐赠款物接收使用的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六是健全扶贫工作考核问责机制。继续落实《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 完善考核指标和考评方法, 使工作考评真正反映扶贫工作的实效。挂驻和帮扶干部的考核结果应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要给予严肃处理, 直至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对被帮扶对象也要建立奖惩机制, 防止产生争戴“贫困帽子”的现象。

与以往的扶贫方式相比,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方式最大的特点是, 把扶贫开发重心下移到村到户, 建立瞄准机制, 把扶贫任务落实到各级各帮扶单位, 把帮扶责任明确到人, 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扶贫工程, 民心工程, 更是固本强基的党建工程, 改善社会风气的工程, 建设幸福农村工程, 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崇高执政理念。

建设新农村幸福在开远 第4篇

主持人:开远的姑娘果真漂亮!

李存贵:开远除了山美水美,怎么样,人更美!这是我们评选的乡村丽人。

主持人:咱们开远的乡村佳丽们为什么一上场都拿着棒子?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来打人的。

李存贵:不是打人的。

主持人:果真是来打人的!

李存贵:姑娘们不要吓他。

主持人:我觉得我走过很多地方啊,敬花的敬酒的都不如挨揍的感觉舒服。

李存贵:她们拿着棒子欢迎你。

主持人:为什么要用棒子来欢迎我? 李存贵:响鞭舞。

主持人:好像还给我带了礼物是不是今天?

李存贵:少数民族服饰。

主持人:这是什么装扮?

观众:苗王啊。

主持人:你们家苗王都是戴这么一大堆东西对不对?

乡村丽人:还有这个包。

主持人:这是苗王出去买菜时侯用的对不对?然后苗王戴上这些东西是不是要跟李书记坐在这一块儿来欣赏响鞭舞?

李存贵:用鞭子欢迎他。

市委书记叫“贵哥”

主持人:李书记,在这啊我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你。来到咱开远呢,我知道你还有一个名字,叫贵哥!这贵哥是怎么叫起来的?

李存贵:当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是在庐江公园,当时我到庐江公园有一群中学生在那玩耍,碰到我就老远大声的叫贵哥来给我们照张相!后来我下乡到社区到街道碰到很多老百姓,碰到我就这样称呼我。有年龄比我小的,有年龄比我大的,听到这种称呼我是特别亲切,事实上是表达了开远民众对我们这个领导团队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你要不要叫我一声坡哥什么的?来到咱开远啊第一个印象就是开远的美女太漂亮了!我就觉得呢我不能再看更漂亮的了,要再看更漂亮的我就担心我回不去了。

李存贵:有。

主持人:什么样的美女?

热情开远民族风情

杨秀芬:大家好。

主持人:果真是体态如此之婀娜,风姿如此之绰约。是获得过评比大赛的冠军对不对?

杨秀芬:是的,是咱们红河州举办的那个咪彩苗族选美大赛。

主持人:当冠军名副其实!我不禁要问,有男朋友了没有?

杨秀芬:没有。

主持人:什么样的男朋友?

杨秀芬:有孝心,有上进心,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强壮。

主持人:现场有没有报名的?

李勇:有!

主持人:哟,你为什么报名报的这么快呢?你晚一秒钟我就报名了!

李勇:因为我相当的冲动了。

主持人:人家美女说了要求很高的,要非常强壮才行。

李勇:相当强壮的。

杨秀芬:咱看外表可不行啊,咱们就先让他背着主持人转一圈行吗?

李勇:没问题,背十圈都没问题的。

主持人: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李勇:彝族汉子没问题!

主持人:好吧走一圈。

李勇背主持人转一圈

主持人:哎哟,我的天啊,行了行了。我得采访采访你,背我的时候是不是心里想着她呢?

李勇:对。

主持人:我说呢,人家刚才女孩子说了,不光要强壮,还要考虑综合素质。今天能不能当着大家伙面儿展现一下你有何本领?

李勇:可以的,我有我们彝族的带来的一首原生态的歌曲。

主持人:冲着嗓子我看还可以,这光唱不行,能不能再加上点动作让我们瞧瞧呢?

李勇:可以的。

李勇铃铛舞表演

主持人:你是哪个族?

李勇:我是彝族。

主持人:今天能不能给大家伙儿展示一个正宗的彝族舞蹈?

李勇:来自于我们开远市灵泉办事处白打村的烟盒舞。

主持人:果真非常非常的精彩,李书记,你作为咱们这个地方的市委书记,今天我要问你个问题,你眼中的开远人是怎样的?

李存贵:最简单地讲就是开放兼容,这是开远人的特征。它对历史的兼容和尊重上,你比如说开远现在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兄妹婚神庙,他说中国的西南地区唯一保存至今的一个神庙。再一个兼容特征呢是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兼容,我们各民族之间的宗教各大主要宗教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和谐共生。第三个呢是这种包容体现在现代文化的包容,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尊女性的裸体雕塑,就在开远出现。你再比如说,在现代文化的包容上,我们农村的小伙子城市的小伙子,居然会形成一种街舞的热潮,而且这个街舞几次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

主持人:还有什么事情能体现包容?

李存贵,外地人到开远是免费喝水。

主持人:我要在那儿不停地喝不停地喝?

李存贵:也是免费。我们的游泳池是向市民免费开放,但是外来务工者也是免费开放的。比如说我们的厕所,向全世界到开远的人免费开放,免费提供手纸。你再比如说,我们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公交车我们全部是免费,全世界所有的老年人到了开远都享受这个政策。

主持人:咱们现场啊有很多观众,我们大家伙儿呢一块来听一听,大家伙儿心目当中的开远人是怎样的。

大伙儿眼中的开远人

观众1:开远人给我的印象是热情,一是体现在姑娘上,二是体现在美酒上。美丽热情的姑娘让我爱上了开远,也让我娶了一位开远姑娘。开远的美酒四处飘香,只要你到了村村寨寨都有美女端着美酒来欢迎你。这就是开远的热情。

观众2:我觉得开远人能吃苦,敢于拼搏,因为我是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彝家人,我的当年的梦想是我能够到城里做城市人然后能到城里吃大米饭,现在我不但做了城市人,而且吃了大米饭很舒服,现在我做了幸福开远人。

主持人:好好好,李书记,刚才你谈到了这个开远人开放,中间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呢农家的小伙子也会跳街舞是不是?

李存贵:跳的而且是非常好。

主持人:今天呢让我们现场的观众来领略一下,怎么样?

李存贵:来,小伙子。

主持人:李书记啊,刚才我们一起呢领略了咱们开远的姑娘小伙的风采,接下来呢我们一起呢跟大家伙儿聊一聊您个人的故事。

李存贵:初中(第)三年吧,养了三匹马,(第)一年买一匹瘦马来养胖然后卖掉又赚点钱,一年赚一百多元吧。

小片1:开远市被誉为“滇南明珠”,彝苗回壮等33个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在这里。这里气候温和、余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7度,“插根扁担都能发芽”,是名副其实的老少宜居之地啊。1910年,中国第一条通往国外的滇越铁路便途径这里,如今这里是云南省唯一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市和第一家挂牌的花卉苗木基地。(字幕:李存贵,1967年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大板凳寨,2009年,任开远市委书记。)市委书记李存贵,被当地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贵哥,当年,又有怎样的放马经历呢?

“贵哥”曾经年少时

李存贵:买一匹瘦马来养胖,然后卖掉又赚点钱,一年赚一百多元吧。

主持人:听说你跟着你父亲一块去卖过甘蔗?

李存贵:这个其实印象很深的,我是农村出生,而且我老家是个半山区,过了春节上学要学费,没有学费呢老父亲就载了甘蔗砍甘蔗到城里面去卖。那个时候卖甘蔗不容易,定的价格糖厂说多少就多少,蔗农是没有资格说话的,这还不算了,还要甘蔗票。你没那张票,你就没法运去(卖)。所以为了那张票去求人,带着家里面老母鸡背着去求人。

主持人:人家送礼?

李存贵:弄那个票遭白眼,不屑一顾啊,高高在上一副看不起人的神色。农民本身好像天生就低人一等,就这种感觉,从小我的心里面就烙上这个烙印。那个尊严,谈什么尊严,都谈不上的。

主持人:小的时候最得意的事是什么?

李存贵: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块上海表,名牌啊当时,一百二十元。这是天文数字啊,他的目的不是要讲排场,他要他的儿子到城里面去上学,不要被城里人看不起。

主持人:那个时候你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当一个地方的市委书记吗?

李存贵:不敢想过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你的最高的人生目标是啥?

李存贵:去水泥厂乡镇企业当工人,我的特长是在文科,就是为了当工人的理想就使我去读理科。后来发现不对,这个搞错了。

主持人:我原来是当市委书记的料。那个时候年轻的时候啊,都吃什么我很想知道。

李存贵:那个苞谷饭的味道现在想起来都还知道。

主持人:今天咱们开远的老百姓都吃些什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介绍?

李存贵:你看,在那!

开远美食一锅烩

主持人:这个是你的西瓜对不对?

普永生:对,我是种西瓜的村书记。

主持人:这不就是普通的西瓜吗?

普永生:这个瓜,我们开远市不是统筹城乡发展吗,我们把那个分散的土地集零为整了,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个合作社,合作社从外地引进了这个西瓜,在我们开远的土地上种出来的西瓜,就是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它非常的甜。

主持人:让我尝一尝,来。很甜啊!

普永生:再尝这个。

主持人:更甜!我不明白为什么西瓜到了咱们开远,就会变得这么甜?

普永生:开远的人好,土地好,西瓜更甜。

主持人:这位大哥,这是你带来的好东西对不对?

李发启:这是我自己种的水果。

主持人:听说你曾经是咱们开远的首富?

李发启: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主持人:二十年前首富有多富?

李发启:那个时候我自己有四五百万。

主持人:哎呀真看不出来,人不可貌相啊!二十年前就有四五百万?现在呢?

李发启:现在不是首富了,但是我比首富还富,因为我绿化了五千亩荒山。你从北京远到这儿来,我要想给你

亲自树上采我的水果自己采自己吃,所以就赶快把我的水果抬上来!

主持人:这不水果不已经在这儿了吗?哎哟!

李发启:这是我的杨梅,这是我的桃子,你看,这是我的李子,脆的。

主持人:你骗,很酸!

李发启:你看,像这个成熟一点。

主持人:明显好很多,谢谢。它就一直不停地在这儿叫啊,没上场的时候我就听它在场下不停地在叫。今天呢,是让给大家伙儿展示好吃的来了,你为什么把它给带来?

罗忠兰:我还不是要展示它漂亮嘛

主持人漂亮,我们又不是选美大赛,我们是要说有什么好吃的。

罗忠兰:我带来了羊也能吃你也能吃的。

主持人:羊呢就是吃涮羊肉,我呢就是吃东坡肉?

罗忠兰:不是,是一种草。

主持人:来,我尝一尝,好吃啊。这个羊跟别的羊有什么不同?

罗忠兰:就是它吃的和一般的羊不同,而且我的羊是睡在床上的。

主持人:你们家羊都睡床上?

罗忠兰:对。

主持人:那人都睡什么地方?睡房顶上吗?

罗忠兰:对。

主持人:啊对?它怎么了?

罗忠兰:它害怕了。

主持人:它从来没见过市委书记这么大官是吗?

罗忠兰:我今天还带了它的小羊,等一下这个小羊跑到谁面前我就送给他了,不带回去了。他们送水果吃,我送小羊,来,把你们的小羊把它放出来。

主持人:啊!跑到谁面前就送给谁,谁抢到这个羊羊就归谁听见了没有!啊这么好看的羊,天啊,我要抢一个!好可爱!现场有没有想要这小羊的?

观众:有!

主持人:我数一二三,咱们大家伙儿一块上来抢怎么样?谁抢到了就归谁,来一二三开始!

罗忠兰:没人要啊?

主持人:这个是我的。你看抢的连那笔都掉了,你都有一个了你还要再抢。还剩下你自己一个人,我刚上场的时候我看到的第一个走上场的就是你,然后呢我上场看到最重要的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你手里拿的筷子。

小芬:因为要给你吃好吃的当然要。

主持人:哎呀呀,还抢羊呢你啊?差不多就行了。

小芬:往我们那边看一下。

主持人:哇噻!

小芬:如果要这样子的话我们可是要让你坐在那里,我喂你吧。

主持人:这是什么风俗吗?

小芬:这个呢一般在我们这里是土司,土司在我们这里呢无论是吃东西或者是干嘛的时候,你都不需要亲自动手。

主持人:今天让我在这里享受一下土司的待遇?对不对?

小芬:你请坐。这个呢是我们这里的芭蕉叶,芭蕉叶芭蕉心还有芭蕉花,都是一条心,所以您吃了以后凡是一条心。

这个是石榴花,石榴花象征着多情,所以多情的石榴花,我看你也挺多情的,献给多情的你哦。

主持人:你怎么看我很多情的样子?

小芬:这个是那个茉莉花,不是有首歌叫《好一朵茉莉花》对吧?

主持人:我那个还没咽下去呢。

小芬:这是木棉花,这个是蜻蜓的幼虫。

主持人:哇!不是这个土司不是(很好)。

小芬:这个呢是蜂蛹,这个呢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小虫子,叫竹虫。

主持人:你今天会把各种各样的小虫子都给我吃了?

小芬:前面那些算是对你客气的了。

主持人:啊!

小芬:这个非吃不可哦,现在呢你不吃它它要吃你了,要吃完哦。

主持人:哎呀!

小芬:谢谢主持人。

解决农民14难

主持人:来到开远,大家伙都有机会享受到土司的待遇,我知道这里是云南省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县市单位。

李存贵:实施了99项民生工程,解决农民14难。

主持人:我很想知道农民有哪!4难?如何解决?

李存贵:你比如说行路难、就业难、养老难、保健难、看电视难、就学难、洗澡难。

主持人:你说这第一难就叫行路难?

李存贵:当时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所有自然村的进村公路和村内的街道要全部实现硬化。

主持人:通了路之后老百姓都是什么反应?

李存贵:路通了情通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

主持人:这仅仅是行路难,我随便点一个,照明难?

李存贵:我们是把所有自然村全

部免费安装路灯,它的电费和管理费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所有的村子不仅免费修,还免费用,当时有极少数的同志提出来,农民的事农民自己管,让农民积一点资凑一点钱,他才爱护。这种论调我认为是奇谈怪论,我们城市一条大道的路灯就是两三千万,用半条路的城市路灯的支出就可以解决所有农村的路灯。

主持人:洗澡难怎么讲?

李存贵:每个农户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那市里面补助500块钱。太阳能在开远大概800块到1000块就可以安一个,他回到这里一个热水澡可以洗一洗,很清爽很舒服,带来健康带来快感。

主持人:现在假如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咱们开远农民的生活状态,应该怎么讲?

李存贵:美丽新农村,幸福新农民。

主持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肯定涌现了不少产业能人?

李存贵:来。

主持人:我听说你创办了一个卫彪热线对不对?

张卫彪:就是专为我们农民朋友开通的科技卫彪114热线。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统计这个卫彪热线帮助过多少人?

张卫彪:上万人。

主持人:你那个电话怎么打?

张卫彪:就是拨打114转卫彪热线。

主持人:就能够转到你?

张卫彪:对。

主持人:厉害厉害,来这位大哥,我看你拿的都是大米?

李文祥:是的。

主持人:都谁吃过你的米?

李文祥:有日本的前首相村山富土。

主持人:你还准备送给谁?

李文祥:奥巴马。

主持人:你怎么想送给他呢?

李文祥:因为他是世界上有名的总统,所以我想让他(吃米)。

主持人:都卖到什么地方?

李文祥:卖到上海,还卖到北京。

司文达:我是云南开远根雕协会的副会长司文达。

主持人:你上场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家伙看到根雕的样子。

司文达:来了,看好了,这是我的镇馆之宝金蟾。

主持人:这个还能动。

司文达:这个是转财的,要这么一摸谁就会发财。

主持人:我很关心这样的一个东西能卖多少钱?

司文达:两年前出过最高价钱的是500万我都不卖。我还有一件我要当场表演一下,那个根雕制作。

主持人:我们的带子不够,时间没那么多。

司文达:有表演完了以后作品要送给你好不好?

主持人:如果是送给我的话我认为是可以考虑的。一束鲜花怎么讲?

尚云秀:开远我们最好的花,也是我们自己种的花。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你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尚云秀:尤其我们这个跳舞兰,是这个开远是全国这个最好的。我这个在长期的工作中我已经常用的一些花草树木有香味的,我都能这个闭着眼睛都能闻到香味。

主持人:都能识别它的花?闭着眼睛?

尚云秀:对,还有树叶,这个是三个品种的这个树叶,这个树皮也能摸出来。

主持人:花也能摸出来?

尚云秀:花可以闻出来。

主持人:确定你什么样的树叶都能摸吗?

尚云秀:这个常用的。

主持人:等一下,我这边办点事,来,我让你摸着一个这样的树叶。

尚云秀:你是现场采的。

主持人:你能摸出是现场采的?

尚云秀:这个是榕树的那个(黄欣荣)。

主持人:颜色你都能摸出来?不用再考察了,我觉得没有问题。我在这里我要问您一个问题,这个种这个花种了多少年?

尚云秀:我种花24年了。

主持人:我听说这24年您好像还没有闲着对不对?

尚云秀:绿化了这个云南省这100万平方米的那个土地。

主持人:我来看看这位,抱着这个斗鸡?一只斗鸡要卖多少钱?

宋红云:像这只鸡就是可能值个四五千块钱。

主持人:一只鸡四五千块钱?为什么这么贵?

宋红云:因为它是战斗鸡,它非常非常勇猛,只许朝前不许退后。

主持人:怎么说呢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大家伙瞧一瞧?

宋红云:好。

主持人:我看它挺温顺的样子,它有那么勇猛吗?哇!上来就斗,一上来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开始了。拳脚功夫果真了得,轻功也不错。

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

主持人:要说我们开远这些年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接下来呢我们请现场的观众朋友呢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聊上一聊。

观众1:我们村子过去是叫有名的口袋村,提着口袋去找粮食吃的那种村子。但是到了现在我们从口袋村变成了别墅村,家家户户都有别墅。

主持人:有轿车的能有多少?

观众1:现在达到了80%。

主持人:厉害,变化果真不小,旁边那位先生。

观众2:现在我们开远那个汽车在堵,包括我自己也买了一辆。

主持人: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啊?

观众2:种地啊。

主持人:你是种辣椒的是不是?

观众2:是的。

主持人:以前是干啥的?

观众2:我以前是打点小麻将,以前是打麻将的我老婆用扁担打我。

主持人:告诉我你老婆用扁担怎么打你?

观众2:她就打了我的脊背,每天每夜在外面赌嘛。

主持人:什么原因让你发生了改变?

观众2:我说大家都这个盖了楼房了,我整天在这里赌,我在这样下去就家破人亡了。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现场呢还来了一些专家,我们请现场来的专家来讲一讲。

专家1:这个确实是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新农村建设,我觉得取得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成果。

要发展还是要保护

主持人:今天的这个节目现场来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夫妻二人呢会为一件事发生争执,今天我们大家伙一起来听一听他们夫妻二人到底为什么事发生矛盾,来你们分别讲一讲。

观众1:我们因为是拆房吵架。

主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要吵架?

观众1:他要盖小洋楼。

主持人:盖小洋楼咋了?太舒服了你不愿意是不是?

观众1:因为老人遗留下的。

主持人:你舍不得?先生怎么想?

观众2:老房建新房的时候她跟我吵了架。

主持人:能有多厉害?

观众2:几天都不跟我讲话,还回娘家。

摄像:肖老师您的微博粉丝有问题要问,这纠结的李包包说现在的开远,村村建别墅户户住洋楼,以前祖祖辈辈住的苗寨竹楼现在都不见了,年轻人现在也不会说民族语言了,民族服饰也不穿了。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是不是一点民族特色都没有了呢?

主持人:你看刚才我们有微博的粉丝就这个问题呢,也进行了这样的提问。看来呢在咱们开远类似于你们这样的这种争执还有很多,现场的观众有没有对这个事情比较有感慨的?大家说一下。

观众3:我支持男方主持人,看看别墅式的新房使我们农村的朋友能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主持人:旁边那位女士。

观众4:我当然是女的我要支持女的。

主持人:你是女的就要支持女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女的我都支持?

观众4:因为这个老房子是我们老人传下来的,民族传统,应该给它保留下来,再这样拆来拆去就没有了。

主持人:男方说的我刚才觉得挺有道理,然后这女同志一讲完我觉得也挺有道理,我觉得这个事我们还是听一听专家的意见。

专家1:我呢更倾向于传统,你们的这个家不愿意放弃是因为你们的祖先在这里住过,你们的祖先在庇护着你们一代一代的后人,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

李存贵:那我给大家看几幅照片,这个是在隔壁的村子叫发兴村,这个东西又没有什么民俗文化的存在。破破烂烂难看无比。我认为这么差的东西是改拆的,那么拆了之后大家看一下,我们觉得改造的效果,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个不是效果图,这是实景。这个呢是典型的我们的传统民居,破旧但是一个四合院。那我们改造之后,现在是现在的样子,大家对比。

主持人:看了这么多可爱的人,听了这么多可爱的事,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咱们当地的罗书记怎么讲来。

罗书记:开远市在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当中,实实在在的让农民朋友享受到了新农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李存贵:这是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但是幸福从哪里来,从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来。

主持人:能不能在这儿给我们憧憬一下开远的明天?

李存贵:那在这里呢我请大家看几幅图,这是现实版的开远之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开远建设的白天像这样如诗如画、夜晚如梦如幻、让你如痴如醉,使开远人幸福,外地人羡慕,来方者赞叹。

村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宋庄村位于西潘乡东1.5公里处,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常住居民246户,耕地面积1181亩,总人口600多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同时又是盂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近年来,村委、支部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清理发展思路,因材制宜,量力而行,在搞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并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全村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良好氛围。

二、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

宋庄村东太路,高岭公路横贯全村,是通往盂县,太原,的必经之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捷的条件。

三、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按照环境优美,村貌整洁的要求,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旧村改造,多方筹措资金,邀请规划部门对村庄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高起点规划,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立足本村实际,认真做好新村规划,以“三清四改,六通一气”为突破口,狠抓村庄建设,同时在道路两旁栽植果木和花草,对各个街道架设了路灯,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等设施,完善了文化大院,购置了文化书柜,使新村布局日渐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真正达到了新农村。

四、发挥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的主要特色,就是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村支部村委围绕宜瓜则瓜,宜果则果的原则,在遵循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先进带动,逐渐形成以核桃树栽培和玉米、黄豆、谷子的间作套种模式,实现了向单位面积要效益要产量的格局,同时达到了优质产品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集约化。

六、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宋庄村村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高标准完成了文化大院,政务公开栏,村级合作医疗卫生所等新村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和文化书籍,选举了卫生保洁监督员,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利用村广播定期通报检查情况,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制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了大操大办的现象发生。营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七、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宋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支书檀全明同志亲自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责权利分明,形成了乡领导督导,村两委亲自抓,群众配合的工作机制。基础设施完善后,如何突出有效管理,实现长效管理,巩固发展成果,宋庄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

了村务民主管理,通过了村民代表会议制订的系列村务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干部的行为,同时动员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回乡安度晚年的退休干部等贤能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加强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每个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三带头”,即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致富,带头团结奉献,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重点加强卫生、治安管理、卫生、治安管理关系到村民身体健康、安居乐业等切身利益,是村容整治,培育良好村风民风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卫生管理上,我们通过召开会议,制订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要求村民对门前屋后的柴草沙石,杂场自觉清理,生活拉圾定点堆放,每周清扫三次,对工作量较大的垃圾清运,公共卫生维护等工作,由村民小组集体出资,有偿承包给村民、确保公共环境有专人负责的日常保洁,在治安管理上,我们组建一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治安联防队,由村治保主任联防队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联防队员分两组负责全村夜间巡逻,做到坚持不懈,警钟长鸣,确保了一方平安。由于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抓好防控,堵塞漏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村连续2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八、抓根本,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抓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一是抓民主法制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广泛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动员村民广泛参与村务管理,建立健全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机制,通过向村民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和组织村民观看禁毒,禁赌教育片等,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使村民远离“黄、毒、赌”,在党员的结对帮扶下,使村里以前不务正业的人也走上成家立业的人生轨道。二是抓公民道德建设,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设立大型宣传棒球窗两幅,张贴文明生活用语宣传标语86幅,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新风。三是抓乡村文化建设,每年的春节,我们都组织一年一度的新春文化活动,平时村民也经常到文化活动室自娱自愿,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幅归属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使农民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巨大变革,不仅进一步改进了村容村貌,使昔日脏乱差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也教育引导了树立和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现代文明素质,同时全体村民从党支部的行动中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九、下一步工作打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推进经济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20字

精神,三楼村下步工作打算如下:

(一)抓增收,确保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得实惠。

一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稳定经济作物面积。

二是鼓励农民劳务输出,通过本地解决一批,外出流动一批的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二)抓主线,推进农村事业健康发展

抓住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将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真正落实。

(三)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这篇文章。

1、大力进行绿化,农户庭院清洁卫生,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初步达到生态家园标准。

2、大力推广沼气、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3、完善村卫生室内部设施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逐步普及电话及移动电话,30%以上农户实现电脑宽带上网。

5、全村人均住宅面积合理,住宅外墙整洁、粉刷。村建有垃圾箱和垃圾排放场,无“脏、乱、差”现象。道路两旁全部栽培绿篱,统一规划,整齐划一。

6、新建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地面硬化绿化。搬迁村小学。

7、农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0%,村民实现家家有现代化的电器

和交通工具。

8、大力发展核桃树,对核桃进行深加工,使农民增产增效。二是提高农民素质,做好培育文明乡风这篇文章。

1、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2、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3、对本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确保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2门以前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98%以上掌握3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4、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户标兵评比活动,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乡村。

抓规划,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新农村。

1、成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机构,进一步制定细致规划,明确分工和职责。

2、健全村级组织,增强干部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关于村社会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 第6篇

在云南的边陲小城--孟连。有一个民风淳朴的生态村庄,这里有保留完整的傣族民居,有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傣燕人民;有全县最多的纯正的傣味农家乐,这就是娜允镇景吭村上允角小组。“谁说女子不如男”娜允镇景吭村上允角小组就活跃着一群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巾帼队伍。近年来,上允角小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致富、小康、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在建设中实现“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上允角小组共有70户285人,其中组干部4人,女2人:党员12人,女党员3人;团员18人,女团员8人。共有劳动力218人,女劳动力102人。全组共有水田面积515亩。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255927公斤,农民人均有粮898公斤,年经济总收入12718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2元。

一、制度健全,作用突出该小组妇女主任是一名妇女工作经验丰富,致富有门的女党员咪岩相章,在她的带领下,妇女之家、妇女学校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明确了妇女学校的任务,制定了妇女活动之家活动制度。依托妇女学校进行妇女职业技术培训,并建有外出务工妇女联系制度。

二、创业致富,涌现典型借发展生态旅游村的东风,上允角妇女探索出了一条致富之路,那就是发展服务业,在妇女主任咪岩相章的带领下,先后共有咪岩丽等五个妇女同胞开起了味道纯正的俸味农家乐,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同时,一些妇女发挥城郊优势,响应市场需求,不断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业等。从中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妇女致富带头人,比如,40多岁的咪叶章就是养殖业的佼饺者,单黄牛就养了40多头:咪a章、咪岩砖等种植的蔬菜、香蕉的收入也相当可观,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妇女们的样榜地;手工制作的咪a央也不示弱,时常在农忙之余进行傣装加工,年收入可高达5000元左右。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人物,是妇女的榜样,为该组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组织培训,掌握技术充分发挥妇女学校的作用,联系劳动部门和农业部门等,不断进行妇女职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家政服务等培训。2006年共组织学习培训4次269人次。通过培训,指导妇女就业,帮助妇女掌握两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拓宽妇女的就业渠道。

四、增强法治意识、及时调解纠纷,维护社会安宁为增强妇女学法,用法、守法意识,懂得依法维权,利用妇女学校,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思想教育,使妇女同志掌握7一些与农村工作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妇女接受妇女病检查,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五清五进”教育,提高了妇女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妇女主任和妇女干部对夫妻间矛盾、邻居间纠纷,婆媳关系、老人赡养等婚姻家庭纠纷都会及叫做出调解和处理。使农村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发生。

五、倡导文明、营造和谐一直以来,在上允角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生男生女都一样,优生优育是最好,只要后代素质高,不怕来世无吃穿”。这里的妇女不仅是这样口头上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从2001年至今,上允角无一人超生,无一人抢生,并且还积极配合开展“三为主”、“三结合”等工作,不仅如此,近年来,上允角小组无辍学女童,无火情事故,无打架斗殴事件,无偷盗及被盗事件,全组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基本属于“零暴力村庄”。以妇女为龙头,坚持以家庭为载体,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续评、“美德在农家”、“平安家庭”、“道德评议”等创建活动,以富有特色的工作,凝聚妇女、带动家庭,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平安家庭建设,以家庭美德教育推动全村文明进步,激发家庭成员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有80%以上的家庭都参与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2007年有1户家庭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到目前共建星级文明户达70户,占全组总户数的100%,1999—2002年上允角小组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被评选为县级文明村,2001年被评为县级“青年文明村寨”;200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小组”;200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小组”,2001年被授予地区级妇女之家,2004年被授予省级妇女之家。生活富裕了,文艺文化生活也丰富了,目前,组内建盖了一问60平方米的妇女活动室,并配置一些“农村实用技术》等图书,妇女们在农闲时经常会聚集在那里一起学习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组上成立了有20个妇女组成的文艺队,她们优美的舞姿时常出现在县里的各种大型活动场所,她们的嘎光舞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傣族的悠久文化。

六、美化家园,村容整洁要改变寨容寨貌,妇女们首先在美化家园上下工夫,抓点带面,全面实施以“绿色家庭”为主题的“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向全组妇女发出了“十树十花”的庭院绿化号召。然后妇女还与团员青年共同组织栽种和维护文明路两旁的绿化带,并对历史结存的暴露垃圾进行集中清运,树立治理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陋习的好榜样,做到村旁、路旁、宅旁、河旁无垃圾。同时,组上还建起了以妇女为首的保洁队伍,负责村民主要道路,清除垃圾,保持路面整洁,垃圾进池,定期清运。使村环境面貌换新颤,以实际行动展示妇女的风呆。开展农户卫生评比活动,以家庭卫生促进“村容整洁”,以家风文明推进“乡风文明”。现在走在上允角的文明路上,路旁种满了四季芳香的花草,迎面而来的是扑鼻的清香。在往前迈进,一棵“千年榕树庸懒伸展着枝叶,仿佛向你挥手问好。紧接着就是整洁有序、别具一格的傣式宅院,在树木的掩映美伦美奂,这又何尝不是新农村的新面貌呢。

七、设施配套,生活宽裕2007年该组共建沼气池10口,生活用水改造14户,节能灶改造7户,牲畜圈台改造77户。经济发展7户,上允角人民的生活也富裕了。目前,全组已有电话17部、手机156部,电视机76台,影碟机61台,冰箱7台,洗衣机8台,柴油机15台,磨面机3台,小型碾米机3台,饲料加工机5台,液化灶15台,照相机30台,小车(微型车)3辆,摩托车86辆,全组通有线电视率达100%,水泥路面2000米,厕所2个(间),垃圾存放池1个,这一组组数字显示着我们上允角人民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过上了生活富裕的日子。一个文明、和谐的小组,一个生态、富裕的小组,上允角妇女们以身作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他们用实际行动参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

上一篇:室内设计毕业生的一份自荐信例文下一篇:教学大比武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