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2024-06-30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精选8篇)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1篇

让“错误”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却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教师会如何处理呢? 案例1:曾经一节“减数分裂”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提问:如何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学生非常配合,纷纷在座位上说了起来,但大多数人说的答案是“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面对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答案,授课教师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正确答案。

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常见,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花时间纠正一个个错误认识,不如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这样就能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殊不知,对于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退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案例2:在一节“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借班上课,也许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位教师每一次提问后,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他都会说“很好”、“很有道理”、“不错”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公开课上会出现得比较多,教师言不由衷的鼓励充斥了整个课堂,名义上是运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可实际上这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具体指导的随意性表扬,学生都不以为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案例3:一节“呼吸作用”的常规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有氧呼吸的图解,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变化,结果连喊两个学生都回答错了。于是这位教师非常气愤,批评学生看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再喊到第三个学生时,虽然这位学生总算回答对了,但听得出她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似乎难以容忍,动辄呵斥学生。甚至侮辱学生,导致学生非常害怕在教师面前出错。其实,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理解和帮助,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粗暴的批评只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可见,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教师视为无物,有些教师视为猛兽,没有变“错”为宝,加以利用。而教师之所以没有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首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 2.1“错误”是一种学习常态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仅仅反映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某个阶段的水平,并不代表其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也恰恰就是在学生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错误”,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所以,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学习常态。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完全没必要谈“错”色变,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纵容,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脆弱的情感,又要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迅速成长。

2.2“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错误”而言,一方面,这些错误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据此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对教学预设做出及时地调整,将课堂打造成动态流动的课堂;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的错误不是教师上课的“绊脚石”,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错”,乐于说“错”。此外,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凭借其智慧和经验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呢? 3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3.1以错引入,激发求知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特别当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时,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阶段巧设“误区”,让学生从“错误”中启航,一路探索,在与错误的不断碰撞中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教学时,一开始与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如花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如果你不幸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些玉米,你会“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呢?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生存策略,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等到学生课堂上掌握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后,自然会豁然开朗,于是学生兴奋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体验成功的快乐。

可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知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自己改正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2将错就错,内化知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错误答案时,教师有时也可以打破常规,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根据错误答案巧妙改编题目,使错误答案变为正确答案,从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加深理解,教师给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0个”。立即就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题目并说出正确,答案,刚才答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说:“你能把这道题改编一下,让你的答案成为正确答案吗?”听说让他改编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积极地思考起来,最后还想出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把题目中的“DNA”改成“mRNA”,还有一种是把“DNA”改成“DNA的模板链”。回答完毕,全班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可以利用的“错误”,将错就错,鼓励学生通过自行修改题目从而保留“错误”答案。用这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错误”中内化知识。

3.3诱错纠错,攻坚克难

教师非但不能惧怕学生犯错,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引诱”学生出错。课前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见,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犯错,充分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然后教师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历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故意这样问学生:“二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那么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呢?”不出所料,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暴露出学生对单倍体的来源理解得不够透彻。然后,教就引导学生从单倍体的概念中分析出单倍体的来源,并组织学生讨论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各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是不确定的。

所以,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中的易错点,创设问题情景,诱使学生出错。待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在出错、纠错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4以错为媒,激发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这时候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将“错误”资源化,使之成为探究活动的“生长点”。课堂就会因为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记得有一次,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材中要求将滤纸条减去两角,结果笔者发现有一桌粗心的学生忘了剪角就直接做起了实验,直到看了邻桌同学的操作,方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错误,赶紧把滤纸条从层析液中拿了出来。教师指出:“想知道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吗?”“想知道答案就自己探究吧!”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取6张滤纸条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剪角,一组不剪,其余操作均相同,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现象差异自己分析出了滤纸条减角的原因。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非但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拦路虎”,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生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滋生点,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2篇

[所属学科]小学数学

[所在单位]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红石林完小

[作者姓名]向圣云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错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哪里还有问题,哪一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课堂教学再添活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错误 数学课堂教学 亮点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 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错误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哪里还有问题,哪一个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利用错误资源,培养发现意识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但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能预测的错误,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生成性,稍纵即逝。教师抓住了它,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富有生命力。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向完善,收获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如在上《圆锥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一 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 sh。

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3二、利用错误资源,激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利用学习错误,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如在教学这样的问题:3名工人2小时加工120个零件,某车间12名工人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大多数学生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算式为120÷3÷2×12×8=1920(个)。有一位学生却列式为:120÷3×8×(12÷3)=1260(个),我发现该学生的解法有创意,于是板书于黑板上,其他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我笑了笑,请该学生大胆地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的人数是条件中人数的(12÷3)倍,前两步表示3名工人8小时加工的零件。”说到这里该同学说:“120÷3”不正确,应改为:120÷2×8×(12÷3)。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解法。在该同学的启发和影响下,其他同学也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列出了120÷3×12×(8÷2),120×(12÷3)×(8÷2)等不同的解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使其茁壮成长,为课堂教学增添鲜活的生命力。

三、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反思能力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我教学一般应用题,出示一道这样练习题:“三年级3个班每班借书52本,四年级4个班每班借书40本,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借书多少本?”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52×3=156(本),40×4=160(本),156+160=316(本)。老师听后没有表态更没有批评,而是说:“如果将题目更改两个字,那么完全做对了。”他听了,茅塞顿开,就很快列出正确算式。这样,学生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可见,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改正错误的能力,达到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标。

让课堂小结成为教学的亮点 第3篇

一、让课堂小结吻合儿童的天性

陶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也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游戏引入课堂小结并巧妙设计新颖的小结形式, 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情景, 让儿童感到学习的乐趣, 也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例如, 在教学了《克与千克》这一课时后, 我设计了“我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 老师当售货员, 学生当顾客, 把孩子真实地带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中来, 快乐的心情溢于言表.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最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 它操作性强, 能增加课堂学习气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具、评价、多媒体、口诀、表格等多种方式进行小结, 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吻合孩子的天性, 同时给了学生多彩的知识空间, 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情感需求.

二、让小结焕发出数学的文化魅力

在课改浪潮的席卷下, 数学课的枯燥、学生对数学的冷漠, 应该不再出现.教师在小结中, 应挖掘数学教材的文化因素, 在文化意蕴中追寻理想的数学殿堂.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必要的时候还配上几幅诗情画意的图片、再配上几幅悠扬动听的音乐, 把整堂课装扮得美轮美奂、让学生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后, 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数学文化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数学知识点本身所蕴含的思维含量、逻辑推理、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文化最本质最能打动人心的内涵.如在学习运算定律时, 我在学生学完加法交换律后, 进行课堂小结, 引发学生猜想: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在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跋山涉水、峰回路转的曲折过程.“验证一个猜想成立要举很多的例子, 要验证一个猜想不成立只要一个例子就够了”这一朴素证明思想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在此过程中, “交换律的知识”被弱化了,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猜想—验证—新的猜想—更严密的验证”的思考路线、由“此知”及“彼知”的数学联想获得凸显, 成为超越于数学知识之上的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 也是数学文化的特性所在.

三、将小结延伸到课堂之外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 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因此, 在数学课堂小结中, 教师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因材施教, 将小结延伸到课堂之外.

比如,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就是数学日记.以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润滑剂.通过数学日记,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记叙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展示数学学习的成果, 反思学习过程的对与错, 寻找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明晰化.

又如, 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并鼓励他们根据已学知识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探究.

在延伸型的课堂小结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把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 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这样的小结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 它将数学学习延伸至课外乃至校外, 有效地缓解了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总结的紧张与匆忙;这样的小结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 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4篇

关键词:错误;制造;引出;将错就错;善待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93-1

一、制造错误,争中分析

南师大一位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在正常授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错误”教学,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错误。一个问题,老师总讲的至善至美,一一给学生讲解分析,学生听得头头是道,短时间学生也能明白,而这种学习是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探索,是一种模仿和识记过程,窒息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自创性,是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象认识,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而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分析错误中学会反思,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平衡”的支点,学习新知识。

二、引出错误,争中反驳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这样做却是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寻找、思考、交流和反驳的过程,正是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我们不但要利用学生的错误,还要主动制造一些错误,引发学生的争论,反驳,真正利用错误的价值,更好地学习知识。例如,我们在求证:sin2x+4sin2x≥5时,有学生直接用均值不等式求最植,而细心分析一下,发现是错误的。错误是因为sin2x+4sin2x≥2sin2x·4sin2x=4中,等号只有在sin2x=2时才能取到,而这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解法中优先考虑了均值不等式法,这非常正常,但此题不能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解题,经分析发现,可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最值证明不等式。

证明:显然0

任取0

∵t1-t2<0,0

∴1-4t1t2<-3<0

∴f(t1)-f(t2)>0,即f(t1)>f(t2)

故f(1)是函数f(t)=t+4t在(0,1]上的最小值

∴f(t)=t+4t≥f(1)=5

即sin2x+4sin2x≥5

回味一下,给题是十分精彩的,用到了构造法,由sin2x+4sin2x,构造出函数f(t)=t+4t(t∈(0,1]);用到了最值法,由f(t)在(0,1]上的单调递减性,得出f(t)≥5的结论;还用到了转化法,把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题目还设置了一个sin2x+4sin2x≥2sin2x·4sin2x的暗礁,间接地告诉我们使用均值不等式必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三、将错就错,争中明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同一问题时存在许多差异,若教师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不明智的,所以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对待学生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把“错误”变成“新发现”,变成“新习题”,更变成“闪光点”。教师大可不必害怕学生的“错误”,只要错的合理,错的其所,教师也不妨试一试“将错就错”,尤其是对出错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些机智,给予学生自信,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所习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他们所内化吸收的本领。

四、善待错误,争中内化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在教材、教学的各个层面,又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去修正错误,以此点燃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错误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错误,更要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善待学生的“错误”,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在争论中内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5篇

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会芹

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素养,但科学素养的形成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依赖与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科学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大胆地猜想与假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

二、实验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科学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的形成、合作与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心跳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中,我先让学生提出大胆的假设,再把学生合理地分成了6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做课外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六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得出一个共识:“心跳的快慢与运动剧烈程度有关,运动越激烈,心跳的次数越多”。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有促进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三、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便于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概念,掌握自然现象及规律。看到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激发他们实验兴趣。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树上落地的苹果而成功发明了万有引力。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创新榜样,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早走上创新之路。

四、运用现代手段,提高实验效果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应用在小学科学和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动态教学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表现的,而多媒体却能实现这一教学效果,让实验操作过程、生物特征十分鲜明,可见度高。例如讲《月相变化》时,使用了多媒体手段使其显示出月球和地球的运动情况,把抽象的空间知识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

让课本剧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第6篇

作者:谢文锋,来源:陕西教科研网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的编排更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和广泛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小学的教学内容十分的有趣,许多课文都有着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从很有趣味的故事中体验到快乐与有趣,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做不到的。如果将课本内容编排成一个个简单的小品故事,让学生表演,那么这些难题就更加容易解决了,而且还能培养语文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肢体展演能力。这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些,变学语文为演语就显得文尤为重要了。 课本剧的编排在我们山区比较少,更不用说课本剧表演了,笔者曾大胆尝试过小学生低段的课本剧表演,收到了奇效,如我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小猫钓鱼》等一些课文时,我为学生编排了课本剧,学生对那些课非常熟悉,而且终生难忘,更不说理解课文内容了。

有选择的开展课本剧教学,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重要一点是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要做好指导,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地进行编排,让学生自导自演,教师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但不是代办,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合作参与来完成,这样以来更能显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演能力,这才是课本剧最初的价值。

课本剧教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过程,还要进行针对性的反思。教学的程序如何,学生态度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并不是为了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以及文章的主旨,更是为了让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经过反思,让学生之间提出不同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对课文深层次的认识。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学会创新的目的。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不是所有的课文篇目都适合课本剧,课本剧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策略欠优化、学生参与少和缺乏相应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对策,不断优化。尽管课本剧具有多方的好处,但宁精勿滥。课本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每一片课文都适合。比如一些文质兼美的看图学文,议论性文体等篇目在进行教学时就不太适应或不太容易开展课本剧教学,故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地实施课本剧教学。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我们在实际课本剧教学时所需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不能盲目追求课本剧的优势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课本剧教学的同时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7篇

陈建辉,福建省漳州一中分校,363000 把数学史纳入高中数学选修课中成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一大亮点,《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虽然在初中还没有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是在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数学史料,研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知数学的未来,最适合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因此数学教学中,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思想,感受数学发展的曲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1.1.展示祖国传统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介绍我国数学的光辉成就以及数学家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漫长的数学发展历史和令人感叹的杰出成就.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数学史,使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如:在有理数教学时,介绍我国早在约二千年前就有“正负术”,而国外最早引入负数的印度,大约在公元628年;在指导学生阅读《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还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的研究过程和成就.我国在近代、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丰硕成果,在数论、微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成功地证明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通过这些数学史实和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胆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优良个性品质.1.2.介绍富有启迪作用的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脍灸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个精彩的故事总是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从清康熙帝微服南巡时,处理“公差与卖马牛伙计之争”的故事引入;讲“位置的确定”时,可介绍笛卡儿睡醒观察天花板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了解析几何的故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数学的发展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斗争和挫折,特别在重大突破的关键时刻,不仅会遇到世俗观念的阻碍,还会遭到数学界传统观念的排挤,数学家本人也会犯错误.第一个发现无理数的希帕金斯(Hippasus)被毕[1][2]达哥拉斯的忠实信徒们抛进大海;哈密顿也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13年而不得其果.但是数学家们并没有被困难、挫折、诽谤所吓倒,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强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1.3.展示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都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历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如:在数与代数部分,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关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等内容.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中的人都有很大的推动和启发作用.比如欧拉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中所使用的一般化方法,同时也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善于使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家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家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不少学生只知道做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类似这样的数学史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应冲破思维的局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4.挖掘数学史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

[3]弦„„,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通过数学史渗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例如: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

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

此外,像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多阶幻方等给人以美的欢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心旷神怡.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提高数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 1.5.再现历史数学名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数学选修活动课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加强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的训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尤其是差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使学生更加重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数学训练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和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曾难住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同时,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四库全书》中的“庄氏算学”,介绍我市清代数学家庄亨阳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不怕困难、为官清廉、献身事业的感人事迹.在徐州治水、清理淤沙、扩建水闸、加固堤岸中,他都进行精确测量绘制图表,他注意西算中用,把数学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编写《算法书》、《河防书》等普及读物.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2.1教育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必须是正确的.不可随意编造,特别是在介绍我国数学史时,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2.2趣味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有趣.在数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选材恰当,表达合乎情节,知识与趣味共在. 2.3.广泛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不分年代、区域.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不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共同取得的财富,是各地数学家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数学史渗透时要注意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史料,不能只局限于我国数学史.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展示数学史的全貌.

2.4.灵活性.渗透数学史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将来工作都有作用.限于授课时间安排,只能有所侧重.数学史知识应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自然引出的,要把握时机、适时介绍,不应过分渲染、喧宾夺主,要正确把握数学史渗透和数学知识生成的主次.

2.5拓展性.除课堂教学外,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阅读课外读物,继而进行自学,使学生终生受益.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四点建议

3.1.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史的意义和作用,并借鉴高中课改区开展“数学史选修”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初中校可以利用选修、活动课开设“数学史”选修,介绍数学史,开展乡土数学史教育.3.2.在教材“阅读材料、附录”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匹配的数学史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或出版一些有关数学史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科普读物的传播功能.

3.3.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数学史研究小组,做好数学史的渗透研究;让学生编辑数学小报《数苑撷英》,介绍数学家事迹、选登历史名题,乃至编辑校本课程《数学史》普及读本.3.4.数学教研组可以与学校图书馆(室)联合开展数学史专题的读书活动等,如:组织专门的数学晚会、出数学板报、开数学史专题讲座以及伟大数学家生忌纪念会等.参考文献:

[1].庄瓦金,数学思想史教程[M].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4 [2].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 [3].[美]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北大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陈慧玲,浅谈数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J].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电子信箱:zzyzcjh@163.com或 cjh@zzyz.net 备注:本文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兰州)2008年第1期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第8篇

一、创设疑问, 激发情趣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创设疑问导入新课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困惑中思考, 在思考中收获, 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这对学生的思维发散大有裨益。如果在导入中能够运用连环疑问, 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其效果之好不言而喻。比如, 在讲了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后, 提出了一个疑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当学生通过画图, 得出“不可能全等”的结论以后, 又提了一个问题:“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是否是全等三角形?”等学生的结论再一次出来, 又提了第三个问题:“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 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 还要满足几个条件?”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并不抱有多大的期望值, 因为直角三角形的全等知识要到下一堂课才能讲到, 提问只是为了考验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掌握程度。然而, 笔者高兴地发现, 至少有一半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正确地作出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断。这使笔者喜出望外, 虽然没有特意把三个问题结成了一组连环问, 反而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因为细心的学生已经看到了后面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内容, 毫无疑问, 连环问应该是导入的好方法之一。由此笔者想到:数学来自生活, 如果课堂导入能够联系现实生活, 增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的兴致可能也很高。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将导入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讲“反比例函数”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笔者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导入了圆柱形煤气储存室的底面积、高与体积三者间有怎样的关系, 运输过程中的速度、运输时间与运输总量三者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等等, 创设了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作业纠错, 引导探究

数学作业是对学生当天所学知识的检测, 作业的对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由于数学每天都有作业, 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导入, 既为教师进行集体纠错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也切合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急切的期盼心理, 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既纠正了上一堂课出现的知识性错误, 也为新授课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 可谓一举多得。纠错导入的常规做法是教师对头一天的作业进行小结, 指出普遍性错误的地方, 分析原因, 解决疑难, 这个方法通常由教师一人完成。但在纠错导入中, 笔者常常采用师生互动的纠错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也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因此, 笔者常让个别作业错误的学生在第二天上课时到黑板前来重做一遍, 如果这个学生做对了, 就会祝贺他;如果他还不会做, 再叫别的学生答题, 一直到做对为止。简单说, 即是把纠错的权利交给学生, 做错了的是学生, 纠错的还是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 利用作业纠错导入, 千万不要以批评的口吻, 语气要缓和, 说话要艺术。因为学生是来学习的, 有错误难免, 也很正常。运用作业纠错导入,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导学生去探究, 去解决问题。

三、讲述故事, 启迪思考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喜欢听故事, 初中生也概莫能外。数学领域有许许多多或发人深省或启迪睿智或令人捧腹的故事, 如果在教学导入中选取合适的故事进行讲解, 这对学生理解新授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名人求学的刻苦精神、促进自身学习有相当的帮助。笔者在备课时有意收集这样的故事, 作为课堂的导入。初一开始的第一堂数学课, 笔者会讲这样的故事:“华罗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数学家, 但是当他初中毕业后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时, 却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他没有消沉, 依然顽强自学, 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每天学习在10个小时以上。20岁时, 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 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 他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 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还自学了英、法、德文, 并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 两年时间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赏。华罗庚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天才出于勤奋。”在讲“平行四边形”时, 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上有怕苦畏难思想, 笔者作了这样导入:“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这个事实就是在正方形上发现的。但是这个发现却与毕氏学派‘万物皆有数’的信条大相径庭, 它会动摇毕氏学派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据说希帕索斯因此被囚禁、折磨, 最后被沉舟身亡。后来的数学发展证明了希帕索斯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纪念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他发现的‘不可公度的量’这一惊人事实取名为‘无理数’。这也是‘无理数’的由来。在数学研究领域, 多少科学家付出了汗水辛劳和宝贵的生命啊。”相信这样的导入一定会震撼怕苦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从此振作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 在选取故事时, 要注意紧密结合知识点, 千万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如果出现了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故事, 那就像写作文离题一样, 其效果是大打折扣了。

上一篇:我的作文教学下一篇:高温天气注意防暑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