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2024-07-30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精选6篇)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第1篇

红旗渠——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春暖太行,万物复苏。走在红旗渠千里长堤,抬头看到在太行山的春光中,一道雄渠奇崛兀立,自天而来。它巍然如山,静默如碑。

上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战天斗地,劈山凿石,历经十年,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刻在太行之巅。

总书记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回望红旗渠精神,她仍然绽放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时代光芒。我们要大力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让这条精神长河流淌不息、永葆生机与活力。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水,是林县人民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因此,林县县委团结带领林县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也要修建 红旗渠。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党员干部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和群众同甘共苦。林县的群众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粮食缺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馍让给民工吃,自己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县委书记杨贵曾因挨饿晕倒在工地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然而,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下,仍有少部分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贪赃枉法、腐化变质,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前公安局长武长顺,涉案金额74亿多元,且长期与多名女性通奸,生有6名私生子,其各类违纪问题相互交织,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作风专横于一身,把2003版《纪律处分条例》中所列130种违纪行为当做行动指南,一一“贯彻落实”,以致于总书记怒斥其“无法无天”。这样的官员,心中哪里还有人民情怀,眼中哪里还看得到民生疾苦?最近几年,还出现一种新的官场现象,怕出事不干事,为官不为。总书记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源在于其宗旨意识淡漠、担当意识缺失。清朝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够对民众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何况我们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立党初心和 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呢?

新时代大力弘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心系人民、扎根群众,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在漫漫十年的岁月里,红旗渠的建设者,住山洞、睡帐篷、吃野菜、啃窝头,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逢山凿洞,遇壑架桥,终于修成红旗渠。

历史无数次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人的脊梁。近期“中兴通讯危机”备受关注,一个年产值达到万亿级,员工7万余名的超级巨无霸企业,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其立即进入休克状态。中兴通讯的“缺芯之病”,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块“心病”。总书记说,“核心科技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尚能够在一穷二白、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今天的我们,为何要把命运交给他人主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必须牢牢掌握在 中国人自己手里。

新时代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继续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止的满足感。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苦干实干拼命干,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最强音。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在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五道人墙,拦住凶猛激流,使大坝如期合拢;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悬崖峭壁间艰难除险;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价值观上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一个坚持“集体价值大于个人价值”的集体主义,一个坚持“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与肯德基、麦当劳、美国好莱坞大片等一起进入国门的,还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甚嚣尘上,尤其年轻一代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很多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将无私奉献看做是一种“傻气”。2008年汶川大地震,扔下学生跑得比兔子还快的范跑跑,强 烈冲击着我们的道德良知。今年1月安徽合肥火车站,一女子为了等候自己的丈夫上车,扒住高铁列车车门,阻碍发车。在扶跌倒在地的老人之前,先看看周围有没有摄像头、想一想自己的收入是否赔得起医药费,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心态。

新时代大力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让人民拥有美好精神家园。

球王贝利曾经说过:“一个球队可以没有球星,但必须要有灵魂。有了这个灵魂,就可以将每一位球员培养成球星。”江苏省*****院就是这样一支具有灵魂的团队,这个灵魂就是“测天绘地、崇实致远”的精神,它与红旗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时代,江苏省****院党委将继续弘扬“测天绘地、崇实致远”的精神,以质量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为方针,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凝心聚力奔小康。

巍巍太行山、雄壮红旗渠。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静静流淌的水,我仿佛又看到了铁血汉子腰系麻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了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太行山间。昔日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们,你们还好吗? 林县人都说,红旗渠是一渠水,一渠粮,一渠电,一渠社会主义的蜜……我却分明感到,红旗渠,还是一渠担当,一渠务实,一渠奉献,一渠情怀,一渠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第2篇

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于空中,我仿佛看见了1840年英国强行让我们购买的鸦片,他们用天价的鸦片,抢走我们的数亿白银,民族英雄林则徐毅然烧光了所有的鸦片,唤醒了国人的良知。恍惚中我又看见爱国诗人朱自清宁可活活饿死,也不吃美国送来的救济粮。当江姐被敌人用竹签扎入指头,仍坚决地说:“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决心是钢铁做的!”苦难没有打倒这个民族的人民,即使敌人用鸦片诱惑,用暴力威胁,一代代有识之士奋不顾身地维护着我们的民族尊严。我为那些用精神与行动与肉身去反抗的民族英雄而落泪,该有多大的信念,才能在那个乱世坚守到最后?

还曾记得狼牙山上的五壮士吗?他们为了不让日本鬼子发现主力,冲上了悬崖峭壁。弹药用完之际,也不用日本鬼子的枪。而是抬起磨盘大的石头,带着中华人民的决心砸向了日本鬼子。还有啃树皮,喝雨水的长征红军,他们一路上历经风霜,吃不好穿不好。全靠路上老百姓的支持。还记得与埋伏在草丛里的鬼子打战的雨来?他仅仅只是一个跟我们差不多的孩子,面对鬼子的拳踢脚打,即使痛得血都吐出来了,面对枪毙的威胁也宁死不屈。还记得圆明园是怎么毁掉的吗?那些英法联军放起来的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百五十年的佳作付之一炬,英法联军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使他们把圆明园中带不走的东西烧了,能带走的全都据为己有。敌方有多残忍,我们的民族英雄便有多勇敢坚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亲历那样残酷的历史,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却时刻鞭策着我,要向那些大英雄学习!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红旗飘飘,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英雄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红”。红旗的颜色,那是中国洗刷耻辱,自立自强的颜色;是中国改革开放,拔地而起的颜色;是中国融入国际,不断强大的颜色。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国旗带着这抹明媚的红色指引着我们一代代人奔向希望,奔向和谐。

主持人的一声“礼毕”把我带回了现实。我抬头仰望国旗,它似乎变得更红了。祖国妈妈,我一定不会辜负你!

红旗渠精神的当今思考 第3篇

一、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状况, 提高了生活水平, 促进了经济巨大发展, 而且还形成了伟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容,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 自力更生。

1960年初, 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 红旗渠上马。由于工程规模大, 物资供应、资金和运输都很紧张。林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地条件, 土法上马, 土洋结合。没有水泥, 自办水泥厂;缺少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 就地取材烧制。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的6年间, “红旗渠总干渠和3条干渠共用水泥6705吨, 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 占总用量的77.1%;共用炸药2740吨, 自己制造1215吨, 占总用量的44.3%, 节约投资145.8万元;共用石灰14.5万吨, 全由工地民工自己烧制, 节约投资232万元。”[2]

2. 艰苦创业。

在修渠过程中, 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们的物质生活都很艰苦, 但是, 吃糠咽菜也要干。修渠社员轮班干活, 白天休息的人就上山剜野菜, 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要, 弥补粮食的不足。有的连队采取做重活吃好一点, 做轻活吃差一点, 雨天休息喝稀一点。歇班的喝稀的, 上班的吃稠的, 饭量小的支援饭量大的, 女社员支援男社员。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参加劳动, 与群众实行“五同” (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 抡锤打钎, 装药放炮。

3. 团结协作。

红旗渠是一项跨省域的水利工程, 是几万大军分段施工的成果。修建红旗渠, 充分体现了团结合作意识。首先, 红旗渠的总干渠位于山西省平顺县, 中共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纷纷提供援助, 平顺县渠道沿线的干部群众也给予大力支持, 他们腾出房子、让出近千亩耕地、迁移祖坟、毁掉大批果木等, 尽最大可能支援林县。林县各行各业都把支援红旗渠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在县委统一领导下, 组织了支援修渠大军, 全县“一盘棋”, 前方有求, 后方必应。干部们和民工们也打成一片, 党群团结、干群团结处处体现。

4. 无私奉献。

在红旗渠建设中, 中共林县广大干群临危不惧, 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红旗渠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修建红旗渠的英雄, 80%是共产党员, 他们用汗水和血肉创造了伟大业绩和不朽精神。民工们也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红旗渠建设中, 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生命。其中在总干渠建设中 (含加高加固) 献身的有73名, 三条干渠建设中献身的有8名[3]212。

二、红旗渠精神的实质

从实质上讲, 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 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

1. 红旗渠精神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农业合作化,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956年春,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87%[4]90。1958年, 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升级, 人民公社形成, 农民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这就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在制度上与组织上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根本保证。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 林县县委强调要以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 干群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 干劲倍增。对此, 1974年美联社称:“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突出体现。”[5]88

2.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展现。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克己奉公”的廉洁作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的坚强斗志, 以及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奋斗和奉献等优秀品质, 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具体展现。

3.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建国以来, 我国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2001年10月,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标准, “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6]1983年林县干群修建红旗渠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林县人民永远摆脱恶劣的环境, 免受干旱缺水之苦, 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此过程中, 表现了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 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必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红旗渠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的精神品质, 不仅具有河南省的地方特色, 而且还具有普遍意义, 需要大力弘扬。

1. 弘扬红旗渠精神, 是确保完成经济

建设任务的需要,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今已经进入21世纪,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上升。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教育、科学、文化都相对落后, 我们面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从全球来看, 我们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 这种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下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 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永不停步地前进。”[7]242因此, 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艰苦创业, 居安思危, 始终不渝地将红旗渠精神作为我们的立业之本。

2. 弘扬红旗渠精神, 有利于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1959年底, 林县县委决定红旗渠上马。此时正是“大跃进”运动时期, 各地的“浮夸风”十分严重。但是林县的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 团结实干。广大干部群众也兢兢业业, 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红旗渠精神体现着真抓实干、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真抓实干, 但在一部分人中还存在很多不良风气, 如搞形象工程、追名逐利、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如果听之任之, 必然会妨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弘扬红旗渠精神, 对于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弘扬红旗渠精神, 有利于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 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人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投机取巧, 甚至损人利己, 不顾及社会整体利益, 急需加强管理和整顿。就其本质而言, 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不仅不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矛盾, 而且恰恰是一个企业中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当劳动者确定工作岗位后, 仍然需要发扬红旗渠精神, 干好本职工作。林县人民把个人的利益融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服从分配、精益求精。无论何时何地, 林县人民的这种实干精神都是大受欢迎的。在当代, 弘扬团结协作、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使人们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仍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参考文献

[1]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红旗渠编写组.红旗渠[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2]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红旗渠几项基本数字[Z].全宗号:1;卷宗号;421.

[3]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北京:三联书店, 1995.

[4]李露亮.中国红旗渠资源背景与制度安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程增泉.红旗渠故事[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第4篇

杨贵第一次到林县是1953年的秋天。当时,安阳地委派杨贵带工作组到林县帮助抗旱种麦。那时候,林县还没有能通汽车的道路,他和工作组的同志是背着背包,步行两天走到林县县城的,大家的脚掌上都磨出了大血泡。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是晋冀豫三省连接处,这里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了近50%,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1944年解放时,林县500多个较大的自然村中,有300多个村远道取水。其中,吃水取水要跑5华里以上的村子有180多个,跑10华里以上的村子有94个,其中最远的吃水取水要跑到40华里之外。每逢干旱年头,少有的几口水井旁便排成了打水的长龙,有时一天都难挑一担水回家。因此,在林县素有“水贵如油”的说法。

直到建国初期,因为干旱,林县50万群众仍然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赤贫生活,有的农户依然流离失所。因为缺水,不少山里青年娶不上媳妇,不仅山区建设没有后继劳动力,而且还有断子绝孙的危险,绝户的阴云笼罩着那些向往幸福生活的群众。后来,经民政部门多方努力联系,从江苏无锡孤儿院抱来400多个小孩,分别由深山区的农户自愿领养,一户一个。林县人民在生活上依然还承受着干旱缺水造成的多种煎熬。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此时是1954年5月,杨贵仅仅26岁。

在林县,杨贵一干就是20多年。

在这里,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红旗渠精神。 1996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参观红旗渠时特别指出,红旗渠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修建红旗渠,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那是民族的骄傲,那是人民的创造。

杨贵到林县后的第一件主要工作,就是和县委其他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成几个调查组,对平地、浅山区、深山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林县各乡、镇、村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种植结构、粮食生产、群众生活、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等广泛的基本情况,找准影响发展和生活的主要问题。

杨贵是在沉重、痛苦、悲愤中走了一村又一村的,林县人民缺水的痛苦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曾在县常委会上说:解放后,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作了新社会的主人后,迫切要求在经济上再来个翻身。现在,仍然有“三座大山”压在林县人民身上,成为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这就是水、路、病,而这三个问题,水又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求发展。共产党的县委绝不能眼看着人们群众长期受缺水之苦而无动于衷。

县委决定,改变林县面貌,把水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河里水,挖掘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修渠、打井、建水库、水土保持多管齐下。很快,他们就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对县域内的漳、洹、淅、淇四条河流进行勘测规划。根据当时的条件,确定了水利建设以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方针,决定修建淇河渠、天桥断渠、露水河渠、淅河渠。不久,这些项目相继动工。

林县水利建设从小到大的帷幕一拉开,很快就掀起了高潮,见到了实际效果。到1958年就相继建成了淇河渠、天桥断渠、露水河渠等共300多华里的支、干渠和黄华水库、曲山、西沟、千人泉等六座水库。

从大禹治水到林县全境解放,三四千年时间,林县一直仅有一万多亩水浇地。兴修水利不到十年,全县水利设施灌溉的土地就翻着跟头增加到了20多万亩。

1957年11月,杨贵参加了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面向中央和省部委的领导同志介绍林县山区建设的经验,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当时邓子恢、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和肯定。这使杨贵受到巨大鼓舞,同时也感到了巨大压力,因为一切工作仅仅是刚刚开始,林县人民还没有完全脱掉贫穷的帽子。回来以后,他就代表县委在县党代会上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杨贵在建渠工人代表动员会上说,淅河渠建成以后能使1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地,还可以利用渠水落差兴建水利发电站。有了电,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建工厂,这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为了鼓舞群众修渠的热情,杨贵建议把淅河渠改名为“英雄渠”。

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发挥出来,是杨贵在建设红旗渠和其他水利工程中的实践经验。在建渠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奋战在第一线。568名党员组成了98个突击队,带领138个高级社的8000多农民英雄修建英雄渠,整个工地白天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夜里灯光万盏、炮声震天。

由于修建英雄渠抓住了群众的根本要求,建渠民工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在严寒的冬季,大家睡山洞,住席棚,每到清晨,被子上都裹着厚厚的冰霜。

1958年5月1日,英雄渠建成通水。共历时4个月零18天,创造了林县水利建设史的新纪录。

此间,林县把兴修水利与治山治水双管齐下,还治理了一千个庵子沟,修建要子街、弓上、南谷洞、石门、焦家庄等中小型水库,加上几条水渠和其他水利设施,形成南、北、中三个水利灌溉网系。

杨贵认为,林县缺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了。

然而,现实却是十分残酷的。

1959年麦收后,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河道断流,井池干涸,已建成的渠道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不但大秋作物下不了种,连人畜饮水也发生了困难,很多村庄的群众又开始翻山越岭去取水。社队干部和广大群众纷纷找杨贵要求:“老杨啊,老天爷可是靠不住啊。人没水不能活,地没水不打粮,县委再想想办法吧。”

nlc202309020619

面对残酷的现实,杨贵和县委领导有过反复讨论,干旱是影响林县人民生活和生产的主要问题。一遇大旱,修建的水利设施发挥不了作用,照样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要彻底解决林县水的问题,还得寻找新的水源,必须把眼光放远些,打破区域界限,走出去,或许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修建红旗渠是人民的要求,也是大自然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今天,杨贵回忆修建红旗渠的动议时,还说:“我们倒应该感谢1959年那场大旱,它使我和县委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严酷的现实,不仅考验了林县所有的水利设施,而且对县委的思想也是一次调整和解放。旱情和责任逼着县委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林县缺水的办法。”

1959年5月31日,杨贵等县委领导向河南省委书记处的领导汇报了到境外寻找新水源的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他们马上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分别顺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

杨贵亲率一个调查组沿着陡峭的山路溯漳河西行,当进入与林县接壤的山西省平顺县地界时,峡谷中传来湍急的流水声。波涛翻滚的漳河水激起一拨拨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声响。走了没多远,竟发现一个大溶洞。洞口喷出汹涌的水流,涌入漳河,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

杨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万万没有想到,漳河水在如此干旱的枯水季节竟有如此丰富的水源,他被眼前的景观感染,为之陶醉。当晚,他就深入当地老农家里,认真了解了漳河水源的情况,掌握了第一手的水文资料。次日,他们又详细考察了取水引水点的合理位置。

现在回忆当年,杨贵仍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他说,当时,县里的引漳入林请示,经上级基本同意后,他们就马上通过地区专署和省委与山西省协商,请求对方给予支持。杨贵趁春节打电话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拜年时,请求陶书记在百忙中帮助协调。就在这个春节的正月初五,山西省委有关领导专题研究并同意了林县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县的问题。

杨贵现在评价山西省委当时能那么迅速作出决策同意引漳入林,绝对是因为有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山西省委有全国一盘棋的好思想。

山西省委同意了,林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决战就要打响了。作为战役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不能不对战役的成败得失进行深思熟虑,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旦功败垂成,自己将成为林县60万人民的罪人!况且,专署领导已明确表示:同意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但国家困难,不可能给予资助,林县可自行安排的财力、物力、人力。

县委内部思想也不完全统一,个别领导认为工程巨大,国家不给钱,困难太多。想到此,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向他袭来。几天来,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人民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纷纷表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60多万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促使杨贵把个人荣辱得失抛在了一边。他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实事求是,不蛮干,讲科学,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的开山炮打响了。

作家郝建生记述了那天的情景: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当东方天际朝霞绽放时,林县县城已经成了欢乐的海洋。道路两旁人头攒动,红旗飘扬,鼓乐喧天。人民群众像当年送亲人参军一样为参加引漳入林的壮士们送行。以县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抬着锅灶,向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漳河汇集。尽管早春的寒风凛冽,但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

千军万马战太行,说起来轰轰烈烈,但是在现场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漏洞,有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开工20天后,杨贵和指挥部的其他领导沿着渠线整整步行三天检查了全部工程。他们认真察看每一处工作面、每一处驻地、伙房。他越看越觉得问题不少。

杨贵回忆起了他那时发现的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急于求成,对工程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四万人摆在七八十公里的总干渠上全线出击,战线太长,领导、劳力分散,指挥很不到位。关键部位拿不下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二是技术力量不足,少有的几位技术人员疲于奔波,很多难题不能及时处理。三是民工看不懂图纸,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不但浪费财力物力,而且没有效率,工程质量和安全也难以保证。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有人散布流言蜚语,民工的情绪受到很大影响。

杨贵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在和指挥部全体人员研究之后做出决定:调整战略,改变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拿下20公里的山西段。

为什么要首先拿下山西境内的工程,杨贵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这20公里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群众的承受能力有限,时间拖得越长,矛盾就越多。集中精力拿下这一段,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最重要的是修通渠首段,进行试通水,一来可以检验工程效果,二来可以鼓舞民工士气。

指挥部迅速调整战略,制定了四期分段建设计划。同时,杨贵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他向大家解释:红旗象征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会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力挽狂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前进的坚强决心。

杨贵满怀激情地讲述了渠首截流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渠首引水枢纽工程处在红旗渠工程的最前沿,包括拦河筑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等多个分项工程,其中拦河溢流大坝是整个枢纽工程的关键。按照设计方案要在河上筑起一道长132米、高3.5米,底宽13米、顶宽1.5米的石坝,将奔腾不羁的漳河水拦腰截住,把水导入红旗渠。工程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否则汛期一到,截流工程根本无法控制。经过500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突击队的攻坚,清一色的大石坝已经矗立在河道两侧,仅剩下主河道中间的10米“龙口”。狂傲的漳河水犹如不愿被驯服的野马一般,从狭窄的河道中奔涌狂泻。投入的沙袋、石块一下去便被冲得无影无踪。突击队员们又在这里打下木桩,在木桩间连上数十道铁丝和绳索,想以此拦住沙袋和石块,但是几次尝试截流均未能成功。

nlc202309020619

杨贵等指挥部领导在现场与民工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截流办法,突击队中的党员提出组织人墙挡住激流,拼了命也要如期实现大坝合龙的办法。杨贵实在不忍心让民工去冒这个险,他考虑到水流湍急且河水冰冷刺骨,人体截流有可能发生不测,但是突击队员表现出来的激情战胜了他的优虑。以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奋勇争先跳进激流,大家肩并肩手拉手筑起了一道人墙,紧接着干部、民工也纷纷跳入水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又筑起了第二、三、四、五道人墙。面对着这坚如磐石般的用数万身躯筑起的人墙,凶猛的河水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打着漩涡越过两边的石坝无奈地流向下游。担负垒堰任务的数万民工蜂拥而上,抬石的抬石,运浆的运浆,在人墙下游垒起一块块巨石,摞上一个个沙袋。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拦河大坝如期合龙。漳河水按照林县人民的意愿顺从地流进了红旗渠。

当被问起工程建设时期的安全工作时,杨贵仍然十分痛心。他毫不回避地的介绍了工地发生的第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对安全的认识不足,城关公社的民工在谷堆寺下紧张施工时,崖头上一块巨石突然坍塌,带着巨大的势能滚下山崖,砸向人群,当场牺牲九人,重伤三人。望着一具具年轻的尸体被抬往漳河对岸后,民工们的情绪一时低落下来。

总指挥部连夜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制定新的施工方案。为了民工的安全,指挥部在危险施工段组成了专门的除险队,各渠指挥部的领导也强调与民工实行“五同”,哪里艰险,就出现在哪里。上工前,他们把身上值钱的手表等物件留下,告诉炊事员,如果自己回不来,就把这些东西献给红旗渠。

红旗渠建设的技术骨干吴祖太,就是为了保护群众,在检查险情时,遭遇塌方献出宝贵生命的。党支部书记魏三然带领三个子女战斗在工地,他去世后儿女们挖山不止,女儿魏秀花又在工地英勇献身,两代人血洒红旗渠。民工老张牺牲后,妻子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了工地。她恳求:让孩子留下来接着干吧,俺知道,红旗渠水流不进来,他爹也合不上眼。

多么好的群众啊!

其实,杨贵在修建红旗渠期间的痛苦一点不比普通群众少。红旗渠的建设史,就是杨贵和林县人民流血流汗的奋斗史、牺牲史、奉献史。

正是因为杨贵和林县广大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才换来了21公里总干渠的胜利通水,在进水闸缓缓升起的一刹那,汹涌的漳河水像一条欢快的巨龙,瞬间跃入红旗渠,翻着波涛,荡着浪花,向着干涸的村县大地呼啸而来。

总干渠一期建成试通水,再一次极大地振奋了干部群众的精神。

杨贵和县委顺应民意,乘胜前进,组织300男女青年奋战500天,凿通了二期工程的咽喉“青年洞”,确保总干渠二期建成通水,红旗渠又在村县境内延伸了10多公里。

那些个日子,渠道每向前延伸一步,杨贵都要在墙上的线路图上用红铅笔标出来。他的生命已经紧紧地和红旗渠联系在一起了。

1964年12月,红旗渠总干渠第四期工程全部峻工。至此,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全线贯通。

1965年4月5日是个永载史册的日子。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在分水岭隆重举行,整个林县的百里山川沸腾了!

当杨贵高声宣布 “开闸放水”后,奔流激荡的红旗渠水就欢快地涌出了水闸,顺畅地流进了通往林县各处的支干渠。渠道旁,数不清的群众在欢呼,大家兴奋地用绳子吊着茶缸从渠里提起一缸缸千辛万苦引来的幸福水,开始品尝生活的快乐。

总干渠建成通水再一次极大地鼓舞了林县人民,杨贵带领大家乘胜前进,又满怀豪情地投入了三大干渠及其他配套项目的建设。1966年4月,红旗渠灌溉网络的主体工程全部建成。杨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伟蓝图基本实现。

林县千万年来干旱缺水的历史结束了!从此,杨贵的名字就永远地刻在了红旗渠上,永远地刻在了林县老百姓的心里。

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心中 第5篇

团结小学六年级八班:金卓 指导教师:唐秀玲 ***

当我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会感到母性的伟大,当音箱中播放着《吉祥三宝》的旋律时,我会感悟到家的温暖,当我聆听汪峰的歌曲《我爱你中国》时,我时刻没有忘记祖国的分量与重要性。

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鲜艳的五星红旗淋浴在太阳下,伴着宏伟雄壮的国歌升起。此时,迎风飘扬的国旗就像雄狮一样精神焕发,生机勃勃。我不由得自豪地说:“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我为中华民族骄傲!”

五星红旗是一面旗,更是一扇开启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大门。各族人民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更加生机勃勃。这意味着一个国家要大步向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要奋起直追,一头东方雄狮要从沉睡中苏醒!

看着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让我不禁想起我的祖国和民族。古往今来,多少爱国志士,多少民族英雄,他们视死如归,捐躯赴国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心,民族心。正是由于对民族大家庭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争做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今天,国旗引领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做为一个有重要话语权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望着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我明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民正在昂首阔步以爱我中华为口号,把祖国细细描绘。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可见五星红旗的影子,看见它,中华儿女心潮澎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各族人民正脚踏实地的工作,随着中国梦的不断追求,我们坚信,我们的未来无限光明,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永远的红旗渠精神 第6篇

这是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月27日摄)。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带领群众奋战50多年、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的72岁的村支书张福根。这是张福根(前左)和李从军一起前往村民家。新华社

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

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

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

太阳。

10月13日,河南省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中)在合涧镇小屯村的重修红旗渠工地给参加建设的村民鼓劲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10月12日,林县老书记杨贵(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回忆起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岁月。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9月26日,河南省林州市东姚镇石大沟村支部书记郭变花在山顶劳作。身上有着当年修红旗渠“铁姑娘”影子的郭变花,10多年来带领大家植树50多万棵,绿化荒山秃岭5000多亩。她吃住在山顶上的窑洞里,植树开荒,誓把穷山村变个样。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山林。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十八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10月12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桃花洞村太行大峡谷深处的桃花谷,桃花嫂子申兰英在饭店前讲述桃花谷的故事。11年前,她的丈夫——桃花洞村的原支部书记原海生,在为村里开发旅游奔忙时掉入山谷遇难。申兰英在村里开了一家“桃花嫂子面馆”,如今“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已经成了太行山的品牌。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9月25日,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72岁的支书张福根在太行山上和村民一起修路。几十年来,他带领50多户村民劈山修路、深打旱井、植树造林、发展旅游,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支书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支书,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德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9月24日,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在任村镇阳耳庄村为村民义诊。秦周顺的姑父就牺牲在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他的心愿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的500多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能享受哪怕一次的正规大夫的医疗服务。十几年来,秦周顺带领他的团队行程4万里,足迹遍布林州太行山区的400多个村庄,义诊患者4万余人。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10月12日,河南省林州市中生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桑中升在精馏车间研究回收系统。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皓首,黑发。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上一篇:智能处理:教材分析下一篇:端午赛龙舟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