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4-08-23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6篇)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1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假期间,我拜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的心豁然开朗,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细细品味此书,就好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指点迷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认真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让我震惊,这位教师该有多么热爱他的教师这个事业啊,我们很多人都失败在对工作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一样的时间有人也在忙于工作,教学,可是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主动去研究,所以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收获而且还会常常抱怨事情多、时间不够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应该不断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每天抽时间不断地读书。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可能学会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我们才能厚积而薄发,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我们读书要一边读一边记录,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常读书,就会让我们有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就能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更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更加的得心应手了。在读书与教学实践中我们慢慢积累,就能慢慢摸索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想起来真是可悲!相信哪位古圣先贤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前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自己觉得装够一桶水就足够了,可是通过读书我发现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不断改革,学生的生活接触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在工作中读书﹑学习,从而可以让自己知识渊博,让学生感受的教师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而教师能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向往,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那你就要读书,充实自己。也就能使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成为潺潺不断的流水!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2篇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3篇

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 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要为你所从事的工作储备丰富的知识, 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 我回想自身, 大学已经三年了, 可我认真读过的书却寥寥无几, 从今往后, 我要读更多的书来充实自己。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 学过心理学都知道, 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学习中, 恐怕最大的问题就是, 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教师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 教师要将课上得有趣, 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 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 也是不可能的。那么, 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 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 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 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 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 在教学的过程中, 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 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 例如一个班, 两个班等, 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 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 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 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 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 教师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 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 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 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 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 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在这条建议里, 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 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 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 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 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外, 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

给高三年级的工作建议 第4篇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造成的?怎样改变?是我们每个六中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老师来讲,首先要了解老师、关心老师。了解老师的知识技能、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还要了解老师的疾苦、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克服物质的、心理的困难。只有把老师们的这些问题尽可能的解决掉,除去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老师们心甘情愿、快快乐乐、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身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了解清楚情况之后,和老师们一起制定改进计划和方案,指导、帮助和监督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深入到教师中间,拿出财力、物力和精力,详细的、具体的、一个一个的问题、一位一位的老师去解决。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只有把老师的问题解决了,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老师的积极主动性。只要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态度转变了,学生的问题就好办了,他们就会主动想办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了。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领导者要敢于放权给这些老师。

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了解情况、摸底是必须的。找出主要问题和重点教师关心对象,提供相应的条件迅速解决特困教师的特殊问题及多数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每位教师觉得领导关心他们、尊重他们,是可以信赖和交流的朋友。然后轻重缓急逐步解决其余教师的相关问题。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教师的家庭和生活,教师的健康和锻炼,教师的娱乐和休闲等都需要兼顾。不能只让老师工作,要给他们再学习、再提高创造条件,不然他们科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哪里来?要时时关心问候一下他的家人和孩子,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要定期的让老师们去休闲娱乐,如短途旅游、登山活动、趣味游戏、聚会交流等;要给教师们的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身体是工作的前提,篮球、乒乓、羽毛球、体操、舞蹈和武术等;还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的时间。总之,要让老师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解决学生的问题与老师的方法类似,学生除了学习,还应该让他们拥有休息、娱乐、锻炼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分数和上大学不是唯一的追求,还有做人、健康和快乐也是每一个人所应最求的……老师和学生的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想,学生的学习成绩绝对不会很差,相反,可能会稳步提升!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我说了,领导要敢于放权给老师。但是,放权不等于不管、不问、不帮助,而是怎么管、怎么问、怎么帮助,尤其是对那些能力较弱的老师,和他们一起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老师去解决而不是管理者。大家各司其职、上下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学校工作才能良性有序推进。

所以,我认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们,当下应该制定一个科学的改变管理计划和方案,认真严谨的推行下去,在实施过程中去逐步完善。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此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一语道破天机”:当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大量的事实和结论一下子压到学生肩上,在他的头脑里把一切都搅合在一起了,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生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也就是说,复习是很重要,但要讲究方法,不能硬灌给学生所有学过的知识,在他还没来得及咀嚼就咽下去时,只能引起消化不良,甚至产生疾病。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应考之前的一个必经阶段。良好的复习可以弥补学生以往的学习漏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的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消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文科复习的方法很特殊,内容既多又杂,那我们就该有主次之分,把重要的东西摆在学生的面前,不能本末倒置。相反,如果在复习时,让学生大量的去记、去背、去写,点滴不漏地让学生全部掌握,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他们会觉得又累又烦,不要说弥补漏洞了,就连巩固基础都很难。这时的复习就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呢?除了上述所说的要分清主次之外,他还告诉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从他的建议中我有了以下启示:

一、在复习时要有一定的次序。所谓的次序是指按课时或单元进行复习。不能杂乱无章,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学生被动地复习,是否有成效就可想而知了。

二、在复习时应分类型进行。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分为几个类型,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复习。让学生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什么知识掌握的好,什么知识掌握的不好,应如何去加强,这样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复习时要因人而宜。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因为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基础牢靠,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自然就略胜一筹;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逊色一点,这时就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进行复习,决不能要求他们“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由此才不至于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四、在复习时要讲求效果。我们每复习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对学生进行检测,看看他们复习的质量如何,针对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督促和帮助学生搞好学期复习。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6篇

【关键词】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烈的情感

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从18岁就开始担任乡村教师,把一生中最宝贵的35年时间奉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正是因为这一颗对孩子的炽热之心,他从每个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正是因为他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才成就了这本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烈的情感。让每一个老师读到其中章节的时候都会感同身受,引发会心一笑,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大师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宝贵的启发。他不但在宏观上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也在微观上指导着我们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

课上得有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趔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带着这种理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期望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许多实实在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建议,这些建议就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告诫教师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们极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诉我们: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给予学生多大信任,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多大成果。从我教学的实例当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给学生订下了学习目标,订到80分,学生的成绩就能达到80分,而我修改目标,给其订了90分,他的成绩就往往会提升到90分,学生的本身的智力没有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变,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我想就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你把希望、关注、信任传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这种希望,他们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对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的摧残死的。你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学习困难,只是在我的坚持关注、严格督促之下学习能够跟得上大家学习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他似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说:因为一次考试后,我让不及格的学生站起来,我批评了另两位同学,却没有批评他,他感觉老师对他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已经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自己,听到这些话,我唏嘘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甚至于老师的批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他们不怕批评,怕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冷酷无情啊!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为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我们教师如果在心中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那将是一种多么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7篇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打算写课堂记录的也被这节课深深吸引,忘记做记录。一位教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您的每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我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每节课都用终生来准备,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我们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领域里,使教科书中包含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自己的学科知识海洋中,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看那些优秀教师,无一例外是爱好阅读者,而他们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提高个人魅力。时间每过去一年,教科书这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中会变得越来越小。这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教师将数量转化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能够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师在讲课时思路主要不是在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每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碍。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更能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8篇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目的的迥然相异[1]。素质教育立足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2]。它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获得发展, 教师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培养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分数是学校、教师、学生的命根子, 作为教育对象和主体的人被忽视[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的观显然是倾向于素质教育的。他指出, “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 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因为这样, 我们就“只看到一片花瓣, 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 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 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 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会越冷淡, 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4]”。

同时, 他认为, 教师和学校的舆论不能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 那学生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 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习, 只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能力, 它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个生活。对于那些有学习之外兴趣和能力的人, 教育, 关键是要开发其潜能, 并使其得到合适的发展。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观:生成式学习

生成式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而言的。苏霍姆林斯基显然是支持生成性学习的。他提倡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校的精神生活, 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 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活用的东西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开展积极的活动, 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 。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 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同时, 他对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他表示非常遗憾的是,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学生在学习, 在掌握知识, 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 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4]”。只有具有这种兴趣和吸引力, 就算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而现在很多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 懒惰、散漫, 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原因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4]”

同时, 他指出, 倡导学生的精神生活, 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他指出, 如果我们想要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以及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自己来, 那么就得从小在学校里创造、保持并不断地鼓舞这种自我教育的气氛。因为“只要哪一个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优异的成绩, 他就应当鼓舞起另一个人, 唤醒另一个人身上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源泉”, 而这是集体生活的最主要的规律性之一。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让自己学校的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里不应当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 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 就爱上一样东西, 使他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 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活在当下, 我们小的时候, 以为上了大学一切就好了, 但是等我们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已经远远不是这样了,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代也成为知识的牺牲品,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培养。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观:善于反思

面对需求不同的学生, 因材施教的要求往往让教师感到压力倍增。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鼓励教师在压力面前, 要学会自我调适,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 心理健康, 乐观向上, 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5]”。其次,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向导, 更要以身作则, 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正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5”。读书是教学的基础, 读书的人不一定就能做好教师, 但不读书的教师, 一定不会是好教师。读书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成长的最佳途径。第三,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教师需要用心反思, 善写反思日记。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强调反思的重要性。比如美国学者波斯纳归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6]”。可见,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而进行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坚持写教育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就坚持了三十多年,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是他长期的教学日记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他本人就深感从中受益匪浅。写教育日记有助于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日记不在长短, 贵在坚持, 贵在能够在每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及时捕捉教学闪光点或者遇到的教育问题, 加以记录整理, 再结合平时的教育理论的学习, 就会不断产生新的体验与认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师生观: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是极为强调尊重学生的, 特别是在他把尊重学生作为解决帮助学困生进步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困生也各有差别, 有的是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他们主要是由于思维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觉醒[4]”。有的是属于天赋尚未开发出来的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特长、爱好, 只是没能在恰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教师的作用首先是鼓励他们, 其次是要发现他们的强项, 以促进其发展[4];有的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学困生。对于这类学生, 需要在上课学习的时候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不要让他们因为成绩暂时落后产生自卑感,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只要能够循序而进, 持之以恒, 同时有耐心和爱心, “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4]”。那到底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学困生呢?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实例, 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 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去发现其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所谓的学困生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 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 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第二, 从激发学困生兴趣入手, 扬长避短。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虽有某方面的不足, 但也有长处。在教育教学教程中, 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 并及时进行表扬,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信心。第三, 给予尊重, 树立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差生在学习中找回自尊是他们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 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尊重学生, 也要使学生尊重自己。教师要倍加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尊重学生, 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尊重本身, 而且进一步深化到要把学生的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 使他们感到不无学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学习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狮子, 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 可是没有发挥出来[7]”。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狮子”唤醒起来, 把他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不断推动学生的前进。

《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哪一条的词句是刻意去堆砌辞藻, 但是句句读起来都深入人心, 因为他是出于一个对孩子、对教育有着无限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老师。长期的教育实践, 不断地思索和总结写下的书, 话语如此平凡, 却让多年以后的我们读起来仍然觉得醍醐灌顶。有关书里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 仅是全书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的几个方面, 也希望不断的分析总结能够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摘要:《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专著, 文中既有生动的实例, 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处处闪耀着实践的光芒。本文仅从其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几个角度出发, 简要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几个方面,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目的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师生观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 (4) :25-27.

[2]杨叔子.永必求真, 今应重善[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1) :36-38.

[3]虞秋宁.手指与智力[J].教育文摘周报, 1997, (16) :58-6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15-135.

[5]邬志辉.关于教学环境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 , 1995, (3) :33-34.

[6]贺来.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J].学术研究, 2004, (11) :50-51.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 第9篇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记得曾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么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发,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何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10篇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读完此书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书中提出100条建议对教学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提出理论和事实的分析并且给出相应的建议,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观点鲜明,并且很具有实践意义。书中第46条建议:向在规模大的学校里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很适合我们学校。大集体里总会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领导和同事对他们也都很敬重和佩服,是我们学习的对榜样。不过,教育经验的借鉴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是一种创造。

比如说,你刚大学毕业,到一个新学校担任低年级的教师,在学校里,除了你以外,还有16名低年级教师,他们之中有些人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另一些人表现一般,还有一些人则不时被指出缺点。你作为一名教育新手,几乎每一位教师,即便是在学校里刚刚工作几年的也罢,都有你可以学习的东西。但借鉴别人的经验时,应注意节省时间。如果你依次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就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

作者建议先瞧瞧低年级各位老师的学生练习本。如果你看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字写得漂亮、清秀、正确,这就是直接标志,说明在这个班里能学到很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你应该去听这位老师的课,不仅听写字课,还要听其他的课。练习本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书写也取决儿童阅读情况如何,他们阅读了些什么,阅读的多还是少。

不深刻的了解教师的全部工作,不了解他们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无法了解任何一个方面的教学经验的。起初,你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班去听课,只是为了了解一下他是怎样教学生把字写得工整。但听他课时,你会看到许多似乎和你要观察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包括有许多你平时忽视的细节问题。并把听课的一切同自己的课对比,探索,反复探索,优异的成绩究竟取决于什么。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提升自己。教育事业中没有任何一项结果仅仅取决于某一个因素,每项结果都要靠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着。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我看到我们学校一大批优秀教师:

A老师在授课时引导和激发十分到位,在超市学习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是如此活跃,质疑充分,真正是在思考,是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的,很好地体现了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老师的幻灯片设计新颖独特,极富美感,带给人极佳的审美享受,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C老师在自主探究环节突出对字音字形名句等基础知识的自查引导,很好的切合了学生实际,实事求是,扎实有效。

D老师在对导学案的处理上大胆取舍,重点突出对阅读版块的专项训练,高位引导,科学引领,也是效果颇佳。

E老师在表述反馈环节充分思考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引领,巧妙设疑,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总体来说,A老师的自信大气,B老师的诵读指导,C老师的到位点拨,D老师的从容不迫,E老师的深入研究……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突出育人立意,突出教师的课堂引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让学生在繁重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

听了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通过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努力去提高教育技巧。首先要靠自修,靠你个人的努力提高工作素养。首先是提高思维修养。你对优秀同事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就会越需要作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将会产生你自己的教学思想。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11篇

引用该书序中的一段话“教师是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塑造者,是公民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指导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教师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应当有高于常人的文明觉悟和素养。”在这本书中,作者力图从教育和法律的双重视野中探索一线教师最需要,最实用的法律知识。我便是广大受益教师中的一人。当然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古板且死记硬背的法律条文,真正吸引我的还是那些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也确实发生过的案例。从“故事”中理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仔细权衡并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还记得当时随便翻翻看到一条“对学生的法师、着装规范问题,不宜强制”的案例。这条案例中给出的情景再现大概就是小学要求统一着装、发型,不然便不允许学生进入校门,会被请家长,会被校方禁课。对于这一条案例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曾经就是受这种强制性所谓的“规定”胁迫的人。那时学校规定男生寸头,女生漏额马尾。进入校门,由于有点留海,便被德育处主任用剪子剪了下去,还叫班主任来门口领人。当天班主任还给我母亲打了电话,回家后母亲还批评了我。这让我非常不能理解,难道我的学习成绩和我的发型有直接的联系么?校方不经我同意私自剪去我的头发,导致我一整天都胡思乱想,这才是真正的影响了我。根据书中所给的依据,“学生染发,穿耳,着奇装异服等行为,可能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不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但从法律上看,学生的上述行为并不违法,也不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也不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当然,也并不是提倡学生去染发、穿耳这类行为。只是我们或许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理论为主行为为辅,真正的做到平视对待,将学生看为平等的法律地位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各种法律权利不可侵犯。

书中不光有种种令人感兴趣的案例,也给出了最能让各位老师接受的策略与建议。例如:如果学生在着装、发饰方面违反学校规定,教师应当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教师不要为了执行校规或应付上级检查而采取强行剪去学生的长发,强制学生脱去不符合要求的服饰等管理方式,以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给教师的建议 第12篇

公众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考生和家长社会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 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不断走向公开透明。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节奏放慢, 招生计划比较紧张, 人民群众对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期望更高, 对招生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招的要求更高, 对少数高校出现的乱招生、乱收费现象反响更加强烈。

高校招生涉及到千家万户,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高校招生公平问题,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高校招生公平的程度,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不断完善招生制度, 变革招生录取方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从全国一张考卷到部分省 (直辖市、自治区) 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主命题, 从手工录取方式变革到现如今基本完善的网上录取方式, 以及实施高校招生工作“阳光工程”提高招生工作的监督力度等等, 维护了考生的合法权益,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网上录取的实施, 尽显高校招生改革之成效, 促进了高校招生录取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大大提高了录取工作的效率、准确性, 在创造公平录取的和谐空间中更是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高校选拔高素质、合格生源的重要任务。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招生工作, 确保生源质量, 招生部门不仅要对工作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更应该从技术手段上狠下功夫, 积极主动地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招生工作中, 丰富招生工作职能的内涵, 构建新型的招生管理模式。

网络具有随时访问、双向交互、超级链接、多媒体展示等优点, 是招生宣传的理想工具。学校建立一个招生网站, 把相关的招生信息放在网站上, 就给考生提供了24小时随时查询的方便。而且考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需要进一步关心的问题向学校提问, 学校根据考生提问进行统一回复或者个别回复, 适当的时候学校还可以与考生进行在线交流, 或召开网络发布会。在网页上面介绍招生专业、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超级链接功能对学校的概况、优势、特色专业、学习和生活条件等内容进行介绍, 给学生提供全面了解学校的窗口。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内容, 做到形象、直观, 让考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 同时还能让考生对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

总之, 通过合理的招生网站平台, 将招生信息及时给予发布, 实现招生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可以化解原来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打破私有信息和信息垄断, 增加高校招生和录取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打破考生及家长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 并进一步增强招生工作者自我约束和接受监督的意识, 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 有力地打击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暗箱操作”和“黑中介”等招生诈骗的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建发.高校招生宣传的心理策略与传播技巧[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

[2]李艺.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3]李艺.网络时代的学习需求[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9) .

[4]蒋胜华, 于艳华.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5]聂波, 苟国旗, 冯晓桦.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6]信汝东.对高校招生宣传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7]于薇.高校招生宣传[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 .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 占据人的思想, 激发人的兴趣时, 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 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 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 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作为教师,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 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 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没有这种交流, 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 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 人的思想, 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一些情况下, 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 就在我们的眼前, 你只要走近去看, 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 你得去攀登、挖掘, 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 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 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13篇

李亚楠

第一次听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孩子摘花时,我们又会怎样做呢?不闻不问、又或者是批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苏霍姆林斯基。

当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是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动了。他是真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思考,爱研究;爱阅读,爱自然;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有着无穷想象力的孩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反思,在我大一,刚刚接触关于教育的课程时,我很相信,只要够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经历,我发现我们似乎自然地就会对那些聪明认真的孩子有一种偏爱,而那些现在看来学习有困难,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我们好像很难走进他们心里,我越来越认同边界问题,有的孩子的问题以老师的专业确实没办法,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给了我新的认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尝试。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有没有用错方法,孩子不应该只埋头在练习题、教科书中,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厌恶学习,()要走进自然去观察、感悟,走进有趣的书籍去拓宽视野;有没有总是代替孩子思考,本来需要他自己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却让他重复自己的步骤,并对他说不懂就把它记下来,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这么说,可能我永远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会喜欢这门课,因为我想像一个大侠一样,冲破难关,孩子们也喜欢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喜悦与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精心创设的校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在劳动中创作,这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也有着一颗童心,愿意去想象、去尝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0字 第14篇

为什么同时的教学,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有的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把知识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好好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备课,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我的教学中都各有所获。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使有些学生无法学有所获。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建议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经常都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一昼夜确实也只有24小时,而我们每天一来到就给满满的工作给包围了,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宝贵的建议,迫切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高三8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15篇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新手地理教师的教学建议 第16篇

新手教师一般是指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他们取得了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 进入教师队伍, 但自身尚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没有达到成熟的专家水平。[2]笔者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分析, 结合自己作为新手地理教师的经历, 分析了新手教师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高中新手地理教师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目的是能为新手教师尽快适应角色提供帮助。

一、实现角色转变

新手教师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 他们原来的身份一直是学生, 其主要任务是学习, 是单纯的学习者、被管理者, 更多地受家庭的照料和学校的引导;走向教师岗位之后, 其角色由学生变为教师, 由受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变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然而, 由于很多新手教师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常会出现角色混乱和自身定位错乱的现象,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手足无措, 缺乏灵活有效的处理能力。因此, 帮助新手教师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么, 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呢?首先, 教师应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明确教师的职责, 形成相应的责任感。具体应实现以下四种转变:由学生时代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主动状态, 由学生时代的效仿状态转变为教师的表率状态, 由学生时代的放任状态转变为教师的严谨状态, 由学生时代的从众状态转变为教师的独创状态。[3]态度是影响人的行为及结果的重要的心理成分, 只有在正确的工作态度的指引下, 教师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在行动中履行教师的责任, 牢记教师职责, 严格要求自己。尽管新手教师在大学中接受的是关于新课程、新理念的灌输, 但新手教师大都是在以教师、课本为中心, 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中熏陶出来的, 所以其现代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在参加工作以后, 可能仍然是走传统教育的老路。[4]因此, 新手教师的角色转变还包括从传统教育理念到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掌握教学技巧

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教书育人的技术技巧。对新手地理教师来说, 后者更为重要。新手地理教师刚刚完成本科或研究生学业, 他们的专业知识过硬, 并且对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较多。但具有挑战性的是, 他们怎样把所学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使地理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消化、吸收,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具体来说, 一方面, 新手地理教师应该多探讨地理知识的讲法, 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转化为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体系, 把书本的知识加工为适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另一方面, 要研究学情, 研究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思维特点, 思考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 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反应,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讲授的技巧。对于新手教师来说, 学生课堂行为的错误和偏失, 是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要敏于发现和善于指导。[5]例如, 在讲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时, 教材上的插图标明了各个风带的风向, 许多教师可能会只是把风向说一下, 让同学记住。但是,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同学不理解箭头所代表的风向, 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有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定方法。原因是他们缺失先行组织者: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即风的来向。于是, 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 详细地讲解了风向的知识, 强调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用箭头表示时, 箭头指向的反方向是风向。建议学生画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向标, 把箭头移到指向标上来确定风向。经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对风向理解透彻了, 记忆各风带也简单起来。因此, 新手教师切忌想当然地认为某个知识点很简单, 不用详细讲解, 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讲授内容和进程。

三、增强随机应变能力

新手教师通常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和应变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一堂课很难预先设计得非常圆满。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敢让学生“动”起来, 怕学生提问, 总希望学生的思维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发展。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和生成的教学内容, 他们常采取压制、回避和否定的办法。而中学生思维敏捷、多疑好问, 长期压制必将扼杀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大胆创新的勇气。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兼跨文理, 如此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新手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难免会遇到“被问住”的尴尬局面。因此, 新手地理教师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尤为迫切。遇到偶发事件首先要沉着冷静, 巧妙迂回, 灵活处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选择当时情境下的最佳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快速树立教师的威信, 赢得学生的尊敬, 对日后师生间的教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 在讲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时, 教材中只提到了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为了与之前的原因 (砍伐森林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相对应, 笔者补充了植树造林这一措施, 当即就有学生提出异议, 说树木太多了也会导致全球变暖, 因为绿色植物也吸收氧气, 放出二氧化碳。因为学生的这一质疑, 笔者当时比较紧张, 一时忘记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对于植物为什么吸收氧气表示不解。笔者及时进行了调整, 想到了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 但是仍无法判断学生疑问的对错。于是, 笔者在表扬了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之后, 表示该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鼓励大家课下搜集资料, 下节课再具体讨论。课后, 笔者查了相关资料, 证实学生的顾虑是不存在的, 在下一节课时给学生进行了解释, 从而化解了尴尬。学生在课堂中的异议是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的表现, 即使对所谓的“知识权威”提出挑战, 教师也应首先对学生的做法提出表扬, 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 可以把疑问抛给学生, 这样就使学生增加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时间。

四、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6]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 梳理自己的课堂, 可以不断发现问题, 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 改进教学方法, 促使自己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7]反思是促进缄默知识外显化的重要过程, 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是促进新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因此, 反思应成为新手教师的必修课之一。

新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乏亮点, 新手教师在课后反思中, 要把亮点记下来, 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 使亮点上升为一般规律, 应用到更多的授课中。比如, 在讲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时, 学生对于风带的风向不理解。于是, 在授课时, 笔者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十字坐标画在副板书位置, 引导学生把箭头移到方向标上, 再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验, 他们就能很容易地读对风向了。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亮点, 通过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 地理教师在讲到比较抽象的概念时, 应多用图像展示, 或用教学器材进行演示,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体会到, 地理知识的价值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此外, 总结亮点是新手教师对自己的肯定, 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自信心。

授课中的不足是反思的重点。在结束一堂课的讲解后, 新手地理教师应该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把实际的效果与自己备课时的设想进行对比, 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 找出其中的差距, 重点分析原因, 尤其是自身的原因;思考课堂教学策略、组织策略的实现情况, 与预想的存在什么偏差。通过分析思考, 进行再备课, 对教案进行及时、灵活的修改。另外, 地理科目的教师一般同时带两个以上的平行班, 在不同的班级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地理教师要善于互补。尤其是在新课时的第一个班, 遇到的问题往往较多, 在第一个班遇到了问题后, 教师要抓紧调整, 争取在第二个班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而对于第一个班, 可以在下节课知识复习回顾环节进行补充以弥补不足。

五、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行为的期望。研究者认为,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8]就教师自身来讲, 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以及乐观的心态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就外部条件而言, 外界的表扬鼓励, 由学生成绩的提高带来的成就感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新手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增强自信心,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尤其是在遇到难题时, 让自己安静一秒钟, 对自己说, 你可以做到, 那么你的表现就会好一些。

在讲授新教案时, 笔者经常感觉没有把握, 甚至是忐忑不安。为了减轻这种紧张感, 笔者的习惯性做法是, 利用课前几分钟再一次熟悉教案, 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上课铃声响过之后, 在向讲台走去时, 对自己说几声加油。这样做之后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课上也会从容一些。在授课过程中出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 笔者也会稍镇定一下, 暗示自己要沉着, 鼓励自己能把问题处理好。通过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多鼓励自己, 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把课讲好, 增加了自己对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期望, 也就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同时, 要抓住一切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机会, 重视外界对你的评价, 利用积极评价提高自我效能感, 而对于消极评价要进行分析并合理归因, 争取把一切因素都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

六、学习优秀教师

实行“师徒制”是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之一。“师徒制”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是指通过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合作的形式, 使新教师通过对资深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 通过资深教师的具体指导, 逐渐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知识, 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的一种对新手教师进行培养的方式。[9]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 可以帮助新手教师在实践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缩短适应教学工作的周期。新手地理教师要与优秀老教师结成帮带关系, 定期听课、评课、及时交流。作为新手教师要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注重领悟与吸收, 与自己的教学特点相结合, 尽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手教师不仅要观摩指导教师的讲课, 还应广泛听评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讲课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了解地理与其他学科异同的基础上, 总结各自教学过程的特点, 吸收多位教师教学的长处, 使自己的授课过程更加丰富;另一方面, 可以学习更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 把不同教师对同一种教学技巧的使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自己的体会将会更加深刻;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技巧进行融会贯通,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新, 就可能升华为一种更为高效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清辉.浅析青年地理教师的培养[J].时代教育, 2007, (27) .

[2]李良.中小学新手教师适应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卢玮.新教师进入角色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 2001, (7) .

[4][5]高原.新手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提升之策略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4.

[7]顾勇革.新手教师的成长过程与特征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8]郭敏, 李葆华.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当代教师研究, 2008, (3) .

上一篇:规范职工行为下一篇:克孜勒镇乡土人才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