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2024-07-09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精选12篇)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1篇

《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课题研

究阶段小结

我校数学科组组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的研究。本课题将为期三年,主要是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及时清除其学习上的障碍,使其后续的学习得以较顺利的开展。具体操作流程: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主要研究有上进心,肯学,但由于知识结构缺陷或学习习惯不好,思维策略不足等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数学课题组要求每个老师在所带的教学班中挑选出5~10名“学困生”,成绩一般在40~60分左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分别选择2名中上生和一名尖子生作为参考对象。

二、“学困生”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期望成果

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校课题组成员都觉得进行学困生的错题收集与诊断非常有意义,并把它作为我校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以下几项目标:

1.前两年主要是进行错题的收集,根据区教研员对初中数学各知识点的编码对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建立错题资源库,并对错题进行初步的诊断与解决策略探讨。(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进行诊断)

2.利用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寻求他们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错题资源库。3.通过课题组老师三年坚持搞错题研究,使教师们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每一个初中数学知识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有预见性,从而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诊断,根据诊断提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纠正。所以,做好学困生课题,对科组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开展情况:

(一)学校及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对本课题开展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课题开展初始阶段,因为很多实验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课题研究经验,所以出现了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很大,害怕做不好的思想,从而课题开展开始不久后有一段时间曾陷入过低谷。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张伟春主任给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放下了思想包袱,扎扎实实搞课题。

同时在张主任的帮助下,我校“学困生”课题组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将在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诊断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二)加强了相关理论学习和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会

进行学困生的错因诊断,需要我们要学习相关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为此,课题组购买了一批相关的理论书籍,鼓励老师们多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做好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三)错题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方法:(1)错题的选取方法:错题大部分来自所研究对象的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错误,小部分来自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有的老师尝试通过研究对象的错题本(含错题,更正及错因的自我分析)收集错题;有的老师则通过每天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扫描。

(2)错题的整理与分类:

如何进行错题的整理及及时上传到区天河部落交流平台,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反思。从一开始是按章,后来确定为按每知识点进行错题分类。也可以设一些专题:如证明题常见错误等。有关的编辑格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分工合作:

“学困生”课题组分三个年级同时开展课题,各备课组还把所负责年级的错题分块分任务进行扫描,上传到科组错题资源库及天河部落学困生专题。其他老师则做好分内错题扫描与上传工作的同时,对同年级老师上传的错题根据自己收集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回复。

(4)他山之玉:

通过把错题上传,一方面可以与兄弟学校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数学同行老师们的“跟贴”回复,给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四。课题开展存在的困惑及努力方向 困惑一:

课题主攻方向是错题收集与诊断,所以所选的错题是否不只局限于几个研究对象,而可以是所有所教班级中符合界定的学困生中收集?

困惑二: 对知识点所收集的错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对象中出现的不典型的错误是否不予以收集?

困惑三:

代数方面的错题较容易进行知识结构方面的错因诊断,但有关几何部分的错题却较难以判断,诊断上有点吃力。

困惑四:

对错题的诊断分析应抓住那些细节,那种格式比较好。我校四个学困生课题组的老师所上传到天河部落上的错题分析形式各有不同。从数学角度去写错题诊断,是否要注意补充一些什么方面的内容?

总之,对于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重,课题研究过程会比较辛苦的,而且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所以课题实验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同时要有追求“学困生”课题研究内在价值的态度,要有吃苦精神。

附:本课题组几个老师的收集与初步诊断材料,希望在格式或做得不够之处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2篇

龙门镇初级中学

张军侠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一起合作做一做,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非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合作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1、选择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理解题意,找出思路,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较适合于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人教版13.1《轴对称》第一课时时,为了突破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动手剪了一些图形,请你把它们摆成如图所示的情形.(第一幅图是轴对称图形,第二幅图是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分别移动或旋转图1中的松树和图2中的一个小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发现?

生1:在移动或旋转松树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没有变,位置变了.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请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生2:是,轴对称图形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个图形,与位置无关.师:很好!谁能类似地说说图2?

生2:在移动或旋转图2中一个小人的的过程中,两个小人的形状没变,但一个小人的位置变了,两个小人已不再关于某直线对称,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通过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有兴趣去组合去亲身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2、选择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善解答,容易混淆.为此,在教学中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更恰当.在合作教学中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终问题得以完美解决.例如:已知,如图①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蚂蚁从A点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沿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②后,容易求出最短路程为 cm,待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可将习题进行变式,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展开?

(2)、如果半径和高均为6cm,最短路程又为多少?

(3)、若将点B移到点A的正上方,如图③,最短路线是哪一条?

(4)、如果从点A绕圆柱一周后到达点B建一悬梯,则悬梯的最短长度是多少?

(5)、如果图③中的圆柱较高,为了减少坡度,点A需绕圆柱两周到达点B,最短路程又是多少?

这样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逐渐提高难度,学生要独立正确解答出来,难度就很大,这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教学,要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正确地空间想象以及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4)、(5)虽然较难,但(4)可仿照原题的思路解出,而(5)可以将其转化为(4)来解决,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样,对于一些可以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优点,在讨论和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开阔,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3篇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类型

1. 知识梳理型

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式.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时,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提出: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去分母.)

(2)什么样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才可以用去分母法进行求解呢?

(系数中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3)你觉得去分母的根据和方法是什么?

(根据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方法是方程两边都乘上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

(4)你认为去分母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没有分母的项也要乘上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②当分子是多项式时,去完分母后要用括号将该多项式括起来.)

(5)你能完整地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即完成板书.)

这时,板书就变成了这样: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化系数为1;

(6)检验.

这样不仅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而且梳理、辨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2. 首尾呼应型

有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体.例如,教学“等式的性质”时,在课堂引入中提出问题:用观察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

(2)0.28-0.13y=0.27y+1.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

(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

(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最终必须化成什么形式?

(3)你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本课引入时的方程3x-5=22吗?(第(2)个方程在学了后续的知识后再解答.)

这种首尾照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并为下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伏笔.

3. 兴趣激发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尾如果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能让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的.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概率——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教学时,这样小结:通过一学生有表情的配乐朗诵故事:“相传古代有个王国,国王非常阴险而多疑,一位正直的大臣得罪了国王,被判死刑,这个国家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写着‘生’或‘死’的两张纸条),犯人当众抽签,若抽到‘死’签,则立即处死,若抽到‘生’签,则当众赦免.国王一心想处死大臣,与几个心腹密谋,想出一条毒计:暗中让执行官把‘生死签’都写成‘死’,两死抽一,必死无疑.然而,在断头台前,聪明的大臣迅速抽出一张签纸塞进嘴里,等到执行官反应过来,签纸早已吞下,大臣故作叹息说:‘我听天意,将苦果吞下,只要看剩下的签是什么字就清楚了.’剩下的当然写着‘死’字,国王怕犯众怒,只好当众释放了大臣.”

并针对该故事情节进行提问:

(1)在法规中,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为什么?

(随机事件.)

(2)在国王的阴谋中,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为什么?

(必然事件.)

(3)在大臣的计策中,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为什么?

(不可能事件.)

学生通过听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活跃.在对概念进一步巩固内化的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借这样一个趣味故事,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融入其中,借助故事很好地完成了课堂小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课外延伸型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堂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堂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让学生用新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用生活知识充实、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真正体现新课程“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例如,教学“统计”时设计这样的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的统计图一个单元格代表多少?

(2)刚才统计的数据都是不超过50的小数据,如果是超过50的乃至几百、几千的数字,又该怎样制作统计图?

(3)如果我让你们到家中去统计你家一年中每月的支出费用,同时制作好统计图、统计表,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的常见问题

1. 对课堂小结重视不够

在平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很重视,因为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对新知识新环节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基本功发挥出彩的地方;数学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是课堂达标的主要检测指标,唯独对课堂小结重视不够.由于对前三个方面重视的内容太多,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使课堂小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缺少了该环节,整堂课显得不够完美.

2. 课堂小结中“作秀”的味道太浓

特别是在讲课比赛的课例中,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比赛课的课堂小结成了千篇一律的内容,都成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千人一面.例如,某参赛教师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时,课堂小结如下: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感受与收获,请自由发言.

生1:我觉得数学应该是宇宙,只有宇宙才能包含她的博与深.

生2: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感受了自己的成功,我觉得这节课学得很开心.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感受吗?

生众:想.

师:一句话.同学们的创造力无限.

本来这样的小结也无可厚非,只要教师引导得好,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但由于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短太少,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进行简单表演的过场戏.笔者认为,好的数学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发现后续问题、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必要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去.

3.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不够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小结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本节新知识的梳理,对定义、定理、法则、性质等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而忽视了对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要看他对整节课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程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价值不只是记住几个数学结论,解决几个习题而已,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在里面.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认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对于定理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它所内含的数学转化的思想.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前,学生大脑中的180°的角有平角,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旁内角,证明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就是将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或同旁内角的过程.那么在小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概括这种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有了这种转化思想,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也就有了行动的方向.这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又如,在进行“余角和平角”的课堂小结时,补角的定义与性质可以通过类比余角的定义与性质得出,同时本节课中的运动的观点、方程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在小结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过程知识进行高度概括.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再如,在进行“配方法”一节的课堂小结时,应引导学生概括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一般式的方程转化为一个数或式子的完全平方的过程.

在小结中不断让学生体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让学生用数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完善方式

一、完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指的是所有教学都具备一定的方式与环节,而“教无定法”就是教学不能够使用一种稳定的方式,要看教材的改变而变,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变。所有教学方式都有自身的利弊,各有自身的适用条件与使用权限。比如,传授法具备讲授知识整体性强、讲课时间短等好处,可是不利于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法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可是它需要的时间较多,学习有难度的学生一般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数学,所以不适用在基础比较差劲、学习有较大难度的学生较多的班级。还有,直观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理解,可是应用得太多,就会压抑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想象水平、语言表述水平的进步。程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可以让教学变得个性化,可是却减少了教师的指导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身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求学习、探讨、知道许多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针对课本知识、教学目标、学生水平、教师自己的擅长等挑选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这才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现实本质。

二、“不同”是完善教学方式的有效方法

认真挑选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得法”,“得法”就是要依靠“不同质的问题,只能够使用不同质的方式才可以处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思想,在学习、参考、改变的基础上依照四种不同的方法挑选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地使用。依据不一样的教学人物使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不一样的年龄有着不一样的认识能力,就算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基础良好的班级与基础较差的班级相比,学习的情形也不同,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比学习有难度的学生接纳意识较快。不一样的教学知识使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初中教学的知识就是初等代数与平面图样。可是初等代数主要培育学生的计算水平,平面图形着重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与初步的几何想象水平。

三、“熟悉”是完善数学方式的条件

熟悉学生,就是要知道自己教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计算能力怎样,是否对学习数学知识有热情,等等。所以,每次新教一个班级,都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同学生密切联系,只有熟悉知道自己的学生,才可以依据学生的特征完善教学方式。

熟悉教学大纲,就是要熟悉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熟悉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并且依据所有知识点的不一样的需要,挑选适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知道数学的重点知识所在,就多使用一些平常的方法,给学生一些感性的理解就可以了;而要求学生灵通应用的重点,还要指引学生发展、思考,挑选某些有难度的应用题,指出某些比较深的思考题目,使用探讨法、探究法比较合适。

熟悉教材,就是要仔细阅读教材,知道初中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关键点之间的联系,所有教材中要穿插怎样的数学思维,进而使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熟悉教法,就是知道所有教學方式的教学模式、好坏,哪些方式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哪些不适合,这样就不会将传授的知识一股脑儿都灌输给学生。知道有效的教学方式,就不会盲目跟风,学生也不会对数学丧失兴趣。

实践证实,在初中阶段使用高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给学生创造不错的数学基础,可以锻炼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1(05).

[2]曹向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2010(05).

[3]丁进.优化初中数学教学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0(55).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5篇

[ 作者:赵庚新 点击数:6152

更新时间:2004-4-20 10:03:38]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在我市已经实施一个学期了, 一个学期来我们到了近二十所学校.重点对初一起始年级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大家的注意。

1.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在我们所有到过的学校中,让人感到很满意的学校比较少,在课堂上新课标体现很突出的也不多,大多数老师仍旧用传统的方式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新课改,更重要的是对新课改还没有从理念上转过弯来。从原因分析主要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对新的课程标准还学习得不够。许多教师仅仅是通过了开学前的新课程的通识学习,之后就没有进行其它系统地理论学习。所以说,应该加强学习。当然应以学校组织学习为主。教师个人也要加强学习。要形成一个制度,也要落实捡查。才可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确实是因为还没有掌握新课标中方法。现在专业刊物上介绍课程标准的文章比较多,希望大家重视这一方面的信息,在这次教育骨干的培训会议上局领导专门讲了这件事,要求学校做好教师的专业刊物的订购工作,促进大家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这次参评的论文看,绝大部分内容是写新课程的。这也说明新课程已经得到大家的重视。第二步,用课程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经验,要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2.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确立

有的老师几乎整堂课找不出一点新课标的痕迹,完全照旧.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新课标主要应体现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上,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已作了特别强调,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有的教师是水平问题,但我们认为大多数是态度问题。怕麻烦,想让学生讨论还不是由教师讲来得便当。习惯成自然,这样,新课标就难以实施。也就谈不上新的课堂模式了。

3.小组协作学习还停留在一些很肤浅的形式上

小组协作学习是新课标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新课程培训中再三强调了这一点.而且把学生小组讨论的记录样稿分给大家.强调了小组讨论的中引起注意几个方面.并且强调课内若不进行小组讨论就不能算好课(有点过头,但).还把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在会上再三强调的问题都没有做,更何况我们还没有发现的问题呢?

4.学生自主学习还没有形成气候

学生自主学习也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也是改变课堂结构的重要内容.这样由于旧的模式比较牢固,我们想一下子全部上就更难实施,为了分解困难,还是让自主学习先搁一搁,先保证搞好小组讨论这一关。

5.学校的教学环境普遍较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严重缺少

新课改对教学的环境要求特别高,特别是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搞好新课改,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我市的教学环境比过去已经有比较大的改观,但与现代化教学比起来,还是相差很大距离。一些初中连一个多媒体教室也没有,更谈不上其它先进的设施了。另外,即使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没有全部有效地用起来。这里有教师的水平问题,也有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这方面教师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青年教师。

6.教师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上面谈到现代化教学设施问题,其实这些现代化的设施即使有也是不能用,因为教师目前还不会用,就拿多媒体来说,许多教师还不会使用,更谈不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外地去搞教研,外地的教师都带手提电脑,我们还是笔记本加钢笔。

7. 教学研究需要加强,特别是校级教研活动

为了尽快地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新教法,需要加强教学研究,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因为校外的研究活动不可能是大批的经常性的,学校的研究有一种短平快的作用一是针对性强,一发现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研活动。二是学校内组织活动方便,召集快方便,又不影响教学,又节省经费和时间。如果感到研究的力量单薄可以请教研员参加。关键是学校的领导要重视这件事。才能把这些事落到实处。

当然,新课改好的方面还是主流。平时的各种总结好的方面比较多,这里就不再骜述。

二、今后教学中强调的几个问题

1. 正确对待教材

传统的教材是教学中的“范本”,是教学中的依据,教师教学中必需严格按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且每堂课的内容也已固定,任务明确,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也一目了然。而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教材只是“蓝本”,而不是“范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增删,甚至例题练习,还包括进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度”增大了,当然这个“自由度”不是由教师的随意性所决定,而是由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决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

2. 正确对待各种练习资料

针对新课程的各种练习资料(包括省编的配套作业本),由于都是仓促编印起来的,而且,并不是教材编写组编印的,更没有经过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查通过。所以教师在使用中必需对所有习题事先做过,对照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处理,删除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和超标准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它的利用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有一种倾向,凡是练习资料都要有答案,否则不受欢迎。许多教师不重视自身解题能力的提高,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自身的解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今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众多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必需事先考虑周密,不可以打无准备之仗,否则既要影响教学,也要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笔者以为现在数学教师的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倾向。必需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6篇

课题研究小组第三阶段小结

在学校相关科室的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小组进入第三阶段的研究,现对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又经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带着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疑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老师把“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划全面实施研究过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几个方面的的内容,组织参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互相交流。三 不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和作用

对于数形结合的体会,应从低到高逐步渗透。初始阶段低年级孩子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借助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例如:课题组的李丽霞老师在教学“比多少应用题”时谈到比多少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如果从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教给学生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当然这时的图应以实物图为主),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教学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产生迁移,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学生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例如,比多少、倍的认识、有余数除法、行程问题、分百应用题,以及搭配、鸡兔同笼、植树等一些特殊问题都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画图策略固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解题策略,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灵活应用,有时需要与其它策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类推,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轻而易举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后,又将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三、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对此课题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题研究几个方面的的内容,参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体会不够深„„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学生方面:

1、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

2、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

3、利用“画图”来检验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几乎没有。教师方面:

1、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是否还教给学生画线段图当前画图解决问题,当前有关画图解决问题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也有不少学生很难会想到运用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除非教师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3、新教材中体现的众多解题策略,在“画图”策略上是否有系统设计?

五、今后工作的思考

数学课型研究阶段小结 第7篇

数学课型研究阶段小结

按照学校部署,根据数学学科特征,经过全组老师集体讨论,数学课分为:新授课,试卷评讲课和复习课三种类型.结合各年级教学任务,三种课型由三个备课组分别承担,具体为:九年级数学组负责复习课的研究,全组老师参加,由王荣之组长负责;八年级数学组负责试卷评讲课,全组老师参加由王炎林组长负责;七年级负责新授课的研究,全组老师参加,由我负责.七年级是初中起始阶段,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为新授课确立的教学总目标.所以数学新授课应该低起点,重体系,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前两周七年级数学组分别由杨少华和晏会两位老师进行了试讲,结合暴露的问题,我们初步确定了授课模式:第1步由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或是已有的知识导入新课,体现低起点,调动学习积极性,第2步根据提出的学习任务展开学习,可以带着任务自学,也可以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集体探究,学习之后把新知归入知识体系,画出知识树,以前老师用大括号表示的知识框架图也很简洁,我们决定捡回来用.第3步是新知识的巩固练习,第4步由学生在学习应用的基础上谈反思.主要原则依旧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本周和下周由王谨张雯两位老师按以上四步讲两节研讨课,改进细节,力争完善.3月底可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8年级分别由王炎林和叶明洪老师讲了两节试卷评讲课.初步的步骤是:先由个人和小组改正已经会做的错题,接着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错题,可由老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最后学生改错,老师回收检查.考试是检查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上好试卷评讲课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所以我对试卷评讲课的建议是:讲错题应侧重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轻解题过程的讲解,重视题型的归类避免就题论题,重视知识原理的回归与验证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重视学生改错的检查不能讲完了事.9年级的复习课已由王荣之,肖章琴,童娟三位老师讲了研讨课.初步的模式是:1,学生回忆归纳知识点,2,老师讲解典型例题,3做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4.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我的建议打通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避免各章独立,在知识点的交汇处延伸拓展,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通用处建立纵向的知识体系,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力,思维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两位组长表示试卷评讲课和复习课在3月底可以形成固定模式,从4月可以应用完善..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8篇

下面以“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为例, 谈谈笔者对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解分式方程:。

生:解得x=21。

师:怎样解?

生1:方程两边同乘以 (x+3) (x-3) 去掉分母。 (预习过的少部分学生)

生2:将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 化为整式方程。

师:表扬学生, 简要介绍分式方程的解法。

师:同学们解分式方程, 看谁解的又快又准。

(教师巡视, 很快发现有几个学生解出x=1, 教师及时进行表扬。部分学生在着急, 不知如何解, 还有少部分学生解不出, 这时让学生讨论, 然后教师提问:“谁能说出你是怎样解的?”)

生3:方程两边都乘以 (x+1) (x-1) 去掉分母可求得。 (预习过)

生4:将分式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得x2-1=2 (x-1) , 化简后得x2-2x+1=0, 不会解。

生5:补充:x2-2x+1是完全平方式, 方程可写成 (x-1) 2=0, 所以x=1。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 (表扬生5, 并说明不是什么时候使用生4的方法都简便)

老师接着说:“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 请想一想, 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面面相觑, 开始讨论起来。

生 (齐) :答案不是x=1吗? (很吃惊的样子)

生6:原方程无解。

师:哦, 为什么?

生6:因为当x=1时, 分式方程中的分母为零, 没有意义。

师:太好了, 你解释得很好。 (此时, 教师引出“增根”的概念, 然后板书“检验”的过程)

师:小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打铁趁热, 师再出示相应练习:

做选择题:方程的增根是 () 。

A、x=1 B、x=-1 C、x=0 D、不存在

生 (齐) :选A (不假思索) 。

师:答案不对。

生:当x=1时, 分母为零, 为什么不对呢? (思考……)

生7: (2分钟后) 明白了, 原方程有解, 它的解是x=0或x=-1。

师:非常好, 同学们要明白“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是增根”。 (进一步解释“增根”的概念)

二案例评析

1. 尊重所有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总觉得解决数学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但总有一种是最优化的, 教师在教学中自然会把自己的想法、思维过多的强加给学生, 然而“强扭的瓜不甜”, 如果学生以和老师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而老师为了讲清楚题目的意思, 不顾学生的“处境”, 可想而知, 学生能真正接受老师的讲解吗?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是让学生先预学数学, 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提高能力, 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片段中的生3、生4和生5之所以有各自的思维方式, 是因为他们在老师讲解之前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 这样学生才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真正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尽可能多表扬和激励学生

古人云:“数子十过, 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 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树立自信心, 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的欲望。

3. 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参与感

教学片段中的选择题, 教师的一句“答案不对”可以说是投入“一石”, 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 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没有立刻解释错因, 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学生一起探索, 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 而且情绪高昂, 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 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 因而引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教学应抓好的几方面

我校开展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践表明, 如果教师们都能轻松地驾驭每一节课, 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成为轻松愉快的课堂, 低分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少, 能力强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多。因此, 课堂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要强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策略, 教师的指导、帮助、点拨、激励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三要关注课堂主要变化的策略, 学生在自学、探索、交往和互动中的参与状态、参与时间、参与质量及学习活动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主要变化在整个活动中都备受关注。着重抓好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2) 指导自学, 提倡合作交流; (3) 激励评价, 帮助总结反思; (4) 当堂训练, 鼓励探索创新。

2. 防止开放性取代了教师的指导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往往有一种误区: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由的天空下任意飞翔, 成“放养式”的无序状态, 最终变成几个精英学生的探究, 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 短短40分钟白白耗尽。

这一误区的形成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之间“度”的问题, 因此, 课堂上我们提倡教师应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 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 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不是不需要教师, 而是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师不仅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保证, 特别是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 防止学生的练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讲

有些教师认为一旦设计了问题和练习, 便认为自己的主导任务完成了, 整节课成了学生在“题海”中奋战, 成了做题和对答案的呆板练习课。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吃透“教学”的精髓。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是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 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交往。学生“先学”是为了后面有“资本”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关键之处的精讲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便成了空话。

4. 设计特殊的测试评价, 激励学生的学习

课程标准提倡“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体现分层, 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做到心中有“人”, 因“人”施教, 评价学生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四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测试的做法

笔者在教学中每隔一至两周, 都会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做法如下:将全班学生按数学成绩从低到高分成A、B、C三组, 其中A组的同学成绩最差。测试采用同一份测试题, 或降低难度, 或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 使A组的多数同学都能获得50分以上, 甚至有部分学生达到90分以上。这样做, 给了后进生无限的希望, 让他们感觉到有信心。并且也给优秀生 (C组) 一些压力, 让他们感觉到不能输给别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至今,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中一直名列第一, 今年有一个班的优良率达到了98%。

实践证明, 特殊的测试评价, 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把学生从网络游戏、动漫世界里拉到书本上来, 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到数学题海中, 我作为一线教师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9篇

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解析

初中一年級的学生,因为刚刚结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先让学生知道初中阶段数学的基本含义,以及学习初中数学的正确方法。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促进数学知识的传播,要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数学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既要提高学习兴趣,也要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摒弃传统应式教育的教学观点,要把学生的价值观拉回到学习是为了国家富强的高度上,甚至可以说,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生活。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才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知道卫星上天需要多少燃料,知道在抵抗外族侵略的时候,中国有多少人在参与战争、死亡了多少人,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底有多远,每天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到底是多少,现在城市中有多少汽车等。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数学,这就是数学的真谛。如果不能学好数学,国家的很多工作你都不能参与。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偏颇,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有多么重要。

二、学习的价值观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打下知识基础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失学率也是最高,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误区,学生认为我已经长大了,考不上高中也无所谓,我学的这些知识也够了。因为学生没有接触到真实残酷的社会法则,首先就给自己假定了以后的人生。而作为家长一方也有这样的认识,认为在孩子学习情况十分糟糕的情况下,读完初中即可步入社会。虽然有些无奈,但这是社会现阶段普遍存在的情况,这是价值观的扭曲造成的。学生对基本知识虽然已经有所熟悉,但当他真步入到社会,才发现自己身上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够。所以在社会上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不上学后悔了吗?”“后悔。早知道我应该多念几年书。”

所以在初中时期,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确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上有所作为,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这种观念要在上学的那一天起就灌输给孩子,虽然有很多家长老师不止一遍地叮嘱:“你学习不是为了我们学习,你是为了你自己。”但为什么学生还是学习不好呢?这是因为长时间的语言压力,使学生已经普遍存在排斥感,所以我们要把这种话语进行转变。在初中阶段就应该采取数学结合实际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学习到一定阶段,就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一次真正的考试。社会或者学校应该建立这种平台,让学生去生活中真正磨炼,让自身的所学经过现实的检验,这样会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三、数学教育模拟教学畅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时代下的今天,有很多元素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对我们不利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你接不接受,它们都会在你的身边,而且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影响力会越来越强。校园本是培养社会栋梁之材的地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太多的利益纠葛掺杂到教育当中。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一切不稳定因素都清除出去。又要通过模拟性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未来的真实社会。只有对社会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心理成长。

数学作为主要的初中学科,为了加快学习进度的推进,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模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对应地,每个学科的知识都要融入这个模拟社会当中,从领导人到普通的清洁工再到农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阶段感受到社会的真实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每个学生也要在这个模拟的社会当中经历考核,考核不过的话,你就会被调入到另一个岗位。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价值观的真实性。只有自身的价值不断放大,才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这是一个假设性的教学方法。虽然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只有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不足,才会无限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庭相互融合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10篇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教师: 唐志康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七年级

(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人坚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大力进行课改宣传,创设课题研究及科研的氛围,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实践。两个月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研究的数学课题工作已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前段时间的数学课改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原有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教育现状和教育变革,使我感到迷茫,无所适从。针对这些情况,我积极参加了中学数学教研组组织的理论学习,同时积极加强业务自学。学习《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中小学电教》等理论专著与有关文章。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新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理念,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

二、集中精力、探索研究

通过认真学习,增强了我研究数学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使我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索研究中去。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有创造性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小组其他成员讨论解决,认真记好记录实验卡,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有理数的减法及有理数的乘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对于七年级学生就更是难上加难。教学中我采用课件教学。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奥内容浅显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成功的经验。

1、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类型与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的依据,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操作、调控的功能。一般说教育目标有一个由泛化的价值取向的指导逐步走向具体化的系列,即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当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操作时,不能偏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课程的基本功能,而我们要实现培养目标又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落到实处。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除了考虑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外,还需考虑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本课时可在经历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通过寻找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背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方面进行设计与操作。

2、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阐明自学的要求。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关系。学生先自学,再质疑,教师只讲学生不懂的知识,这样做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又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更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合作意识。

3、本教材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到生活中去。特别是第五章第四节平移既

阐明本章学习要点又为下一节“用坐标表示平移”起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五幅美丽的图案引出平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特征,在掌握特征的基础上作图。能较好的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更生动易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坚持作好“日日清”,更好的查漏补缺,且真正作到当堂训练,杜绝学生抄作业现象,显示学生学习本色。

5、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人人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绝大多数学生获取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学指导缺少经验,尤其是预习指导,对预习的要求程度不太好把握。学习方法指导的也较少,这还需要今后改进。

2、本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施教留有较大的空间,每课时的作业设计只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缺少较高层次的练习,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练习如果靠老师自己找,资料显得很缺乏,自编难度较大。

3、学生的辅导较困难,不管是分层辅导还是因材施教,具体作起来都需要下工夫。

4、配套教具显得很不够,不便教学。

5、虽进行了课题研究,但课改宣传力度不够,且缺乏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

总之,课题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坚巨的工作,我今后在教学中,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钻研新教材,将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到底。

蒲 河 九 年 制 学 校

学生学习兴趣”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实验班级:七年级

“如何优化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激发

教师:唐志康

二年级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第11篇

课题阶段性小结

奉师附小二年级数学课题研究组

我们二年级教研组自课题申报以来,紧紧围绕着“数的运算”有效性这一主题,积极进行探索,按计划分步实施。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实施老师的探索研究下,我们组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将自2011年5月开课以来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的运行情况

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本着科学的态度,在学校领导,教导处的正确指导下,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在结合实际情况下,本课题中我们主要围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数的计算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前段时间我们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跟踪课堂进行研究。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题组成员对课的设计达不到预想效果;学生的计算能力达不到老师的期望值。经过课题组反复分析,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学生对于计算始终认为单调、枯燥。

2、没有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对于错误的计算没有认真分析、总结和反思。同样的错误总是屡次发生。

3、教师的引导不够明确,针对性练习不够。

就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开展查阅资料。

2、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3、着手实践,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4、进行课堂实践练习,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学习与实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改善,主要体现在课堂氛围和谐,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数的计算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课堂教学仍然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时时以课题为中心,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首先是组织力量,集中备课。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主备老师根据全组老师的建议与思考重新调整并完善,形成最终的教案。

其次关注课堂实施,落实目标。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努力做到:“三个仔细”,即:“仔细看、仔细算、仔细写”。首先要仔细看数字,不要把数字写错了;其次,要仔细计算,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然后,要仔细写,就是在书写结果时,不要把正确的结果写错了。最后,一定要让学生检查一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学生角度来讲,努力做到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实用性,感受到计算时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价值观与情感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信心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强调教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二、课题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1)大部分班级的学生在数学课上的积极性、计算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在课堂教学方面,个别班级自实施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三、存在的困惑及问题

1、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应加强分层教学的研究。

2、如何有效利用40分钟的时间把知识掌握好,同时达到熟练计算的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双班的教学工作重,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4、教师队伍自身的教研能力有限。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时间紧,任务重,面临5月的“四心”学堂课题展示会,我们还要加快研究的步伐。

四、下一阶段调整设想

争取与其低段教学年级进行教学交流,弥补我们在研究中的不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能力。

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工作。

鼓励老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第12篇

2007年12月25日,长铺中心小学语文、数学课题组全体成员聚集一堂,开展了县级语文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和数学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探究》阶段小结活动。县教育局教科所所长何强志、宿松县数学理事会理事长、复兴镇中心小学校长蔡友黎等二位专家级领导亲临指导。

活动由徐跃前副校长主持,分四项议程进行。

一、分组听课

上午9:20——10:00,语文组高芳老师在501班、数学组朱菊凤老师在202班分别上了课题研究汇报课,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九册《可爱的草塘》,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三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具体教学设计附后)。

二、阶段小结

胡明兰老师代表语文课题组作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重点总结出了目前已经初步研究形成的八种策略:情境生成策略、流程生成策略、题目生成策略、词语生成策略、句子生成策略、篇首生成策略、中间生成策略、篇末生成策略。石小红老师代表数学课题组作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探究>阶段总结报告》,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师生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的运用以及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方面,总结了一年来所

取得的研究成效。

三、教者说课

高芳老师就《可爱的草塘》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生成”等几个方面作了说课,朱菊凤老师就《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组合》从“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学重点

难点、说教法”等几个方面作了说课。

四、领导讲话

在听课、总结、说课的基础上,与会专家、领导作了深刻的剖析和精彩的点评,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准确地分析,为下步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蔡校长结合课题重点点评了数学课

1、成功之处:朱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具体表现在——①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交流的形式,渗透了大量点面组合的理论。②练习的模式新颖活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解决教学重点,效果很好。

2、改进之处:①对课题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动手、动口、动脑等是方式,是手段,目的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立足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②课题研究中要进一步体现学生动手操作的价值,注意评价的诊断和改进,让学生感受成功,提高兴趣。③细化操作过程,注重它的层次性,把重点操作分解为几个层次,一环扣一环,一步一步地推进。④要使学生掌握操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⑤展现思维过程,解决问题。⑥指导合作学习,注重实效,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要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控制合作的频率,要关注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二)、何所长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高芳老师研修课点评:①高芳老师的公开课不是本班的学生,这节课就是生成策略的范例,上得非常好。课堂生成策略的条件是什么?读!反复的朗读是课堂生成的土壤,在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的反复感悟是课堂生成的阳光雨露。这节课读得多,感悟得多,在策略指导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完全的转变。②读、表演、小导游,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案例看,我觉得课题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对课题研究的评价:①目标明确,课题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②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非常正确。③研究的过程扎实,有那么多的案例、论文等。④研究的成果比较显著:具体体现在从各个方面生成的策略明显,例如课题生成策略,由“塘”到“草塘”再到“可爱的草塘”;情景生成策略,这篇写景的文章上得非常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⑤学校加强了课题组研究制度的管理。

3、对下步研究的要求:①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在策略的理论上要进一步升华,策略的运用要联系具体的课文,使研究成果理性化。②在研究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③做好课题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如教学日志、课例、论文、案例等,明年的结题报告与实施方案可以有出入,根据研究的过程,写清楚研究的历程、研究的成果以及所使用的策略、专业水平的提高等。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相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长铺中心小学所承担的县级课题一定能做出精品,顺利结题,并在全县的教科研工作的各项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三)、陈文丰校长作了总结发言 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开题一年来,我们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教学基本功大练兵结合起来,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着,他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以及有关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1、实验方面:首先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制定了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研究活动。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教师们对课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研究中更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依据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补与完善,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角色的把握,要求教师首先和学生一样,是实验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次才是实验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实验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验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是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

2、思考方面:①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如果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内容和形式,则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特征量定课堂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则影响课题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既不“削足适履”,又能“量体裁衣”,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活动中进一步探索。②使课题研究活动明确区别于“兴趣课”、“操作课”、“情景课”,我们如何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师生互动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学困生的参与活动,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③对于课题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与实验,逐步建立并

完善课题研究的管理与评价体系。④将专业引领、同伴互动与个人研究结合起来,加强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如何把握?

上一篇:生物科学专业教育下一篇:事业单位党建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