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024-06-22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除法的运算性质

内容教材第43页例3上课

时间总课时

第9课时

教学要求1.掌握连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

难点

重点 掌握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于加法、减法、乘法计算的题目,找到了一些简便算法,对于除法式题,有没有简便算法呢?有,是怎样的?想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植树画面。

师:植树需要买什么?

生:买树苗。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你会算出每棵树苗多少钱吗?

(2)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1250÷25÷5 生乙:1250÷25÷5

=50÷5 =1250÷(25×5)

=10(元) =1250÷125

=10(元)

(3)师:说说,你们先算什么?

生甲:我先算每个小组种的树苗花多少钱。

生乙: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

师:你们说得很好,也算得对。从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

(4)生汇报。

生丙:我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师:你说得真棒!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有几道题你想做吗?

2.试做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2题。

出示:÷125÷81280÷16÷8

生汇报。

生甲:2000÷125÷8 生乙:1280÷16÷8

=2000-(125×8) =1280÷(16×8)

=2000-1000 =1280÷128

=2 =10

师:你们同意这样做吗?你是这样做的吗?

大家都很聪明,老师非常高兴。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280÷16÷825×(4+8)5×99+5

2.小明用3个星期把一本习字本写字,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吗?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吗?老师祝贺你.你学会了什么?谁的表现最棒?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2篇

(一)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

(二)培养学生推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430+70=

540-200= 35+16= 360-80= 250+4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过去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复习中最后一道口算题改为250+470,即课本题中的例1,也就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教学例1。

口算:250+470。

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

有250+400的基础,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先用250+400=650,再用650+70=720。

教师肯定上面的算法是正确的,然后提出:还可以怎样想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可以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1)50+70=120,200+400=600,600+120=720;

(2)25+47=72,推出250+470=720。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口算:540-370。

启发性提问:同学们会口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那么怎样口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呢?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540-300=240,240-70=170;

(2)54-37=17,推出540-370=170;

(3)140-70=70,500-100-300=100,100+70=170。

教师肯定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你认为哪种方法容易就用那种方法。)

360+180= 520-150=

410-240= 370+580=

(2)列出算式,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3。

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万

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24万+19万=________万

因为24+19=43,所以24万+19万=43万。

(3)27万-4万=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练一练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2)列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

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反馈

1.全体同学笔答。

(1)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与横行的每个数相加)

(2)口算下面各题,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用竖行的每个数作被减数,分别去减横行中的每个数)

订正时,个别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观察表(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了,引起和有什么变化?

(2)观察表(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了,引起差有什么变化?

2.全体同学试做练习四的第5题。

温泉乡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在试作的基础上,由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说一说解题思路。从问题出发来想:

要想求“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今年修多少米,去年修多少米。已知今年修的水渠总长是1608米,去年修多少米没有直接告诉,但告诉我们今年修的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去年修的米数。

根据学生的讲述,教师画出下面的解题思路图。

由学生独立列出等式,并解答出来。

答:今年比去年多修1072米。

提问:题目中“今年修了4条水渠”这个条件怎么在列式中没有用上?

(这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没有关系。)

3.课后练习:

练习四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整百及整十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和整万数相加减的口算。

本节课先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口算内容,为新课作好准备。由已学过的250+400引出例1,启发学生想出口算过程比较自然,同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想。学生口算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怎样想得快就怎样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2减法的口算,启发学生根据加法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减法的口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练习比较充分,除了边讲边练外,还安排了集中练习。在集中练习中,除了练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外,还引导学生观察和、差的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对课本练习题中的一些难点,在课堂上解决,达到了当堂巩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 口算250+470=(720)

这样想:

(1)250+400=650

650+70=720

(2)50+70=120

200+400=600

600+120=720

(3)25+47=72

250+470=720

例2 口算540-370=(170)

这样想:

(1)540-300=240

240-70=170

(2)54-37=17

540-370=170

(3)140-70=70

500-300-100=100

100+70=170

例3 口算

17万+8万=25万

24万+19万=43万

27万-4万=23万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3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4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  )   是( )个(  )

是3个(  )   是( )个(  )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  米,用去  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  米,  米就是6个  米.

从9个  米减去6个  米,剩下3个  米,就是  米.

(米) 答:还剩  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 )=( )

②     = (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计算1-  .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1可以分成8个  ,就是  从8个  减去3个  ,剩5个  ,就是  .

(板书:  )

(4)反馈练习.

①做一做

( )-( )=( )

②  口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

2.讲桌宽  米,长比宽多  米.讲桌长多少米?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减法,同分母分数减法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  -     -   -     -

-     -   -     -

2.1-    1-    1-  1-

3.两棵小树,第一棵高  米,第二棵高  米.哪一棵高?高出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套圈游戏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分数加法的口算能力及动手操作的稳定性.

游戏准备

1.用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小猫、小鸡、小鹿、小猴),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过程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10个.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5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下面的数各接近几百、几十?比接近的几百、几十多还是少?多多少或少多少?

79 58 198 397 401

2.在□里填合适的数。

80=78+□ 100=89+□300=297+□

90=87+□ 200=198+□100=101-□

3.口算下面各题。

574+200 476-300 247+20

352-200 615+300 113+6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60的得数,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113+59的得数呢?今天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教学例1:113+59=?

提问:你能用简便算法很快地口算出这道题吗?(相邻的两位同学讨论一下,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13+59=113+60-1=172

提问:

(1)为什么加60,你是怎样想的?

(2)为什么减去1?

根据同学的发言,教师小结:

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按整十算,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这样直接用口算,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2.教学例2:276+98=?

提问:

(1)哪个数接近整百数?

(2)把98看作多少?

(3)加100多加了几,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76+98=276+100-2=374

练一练

(1)156+87=156+90○□=□

(2)86+97=86+100○□=□

(3)127+59=127+□○□=□

(4)99+46=100+□○□=□

(5)74+198=□+□○□=□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指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3.教学例3:165-97=?

先做一个模拟买东西找钱的游戏。

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了97元的商品,妈妈怎样付钱呢?售货员怎样找钱?

由一个学生扮妈妈,另一个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妈妈把3元和65元合在一起。

提问:

(1)买97元的商品,为什么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因为零钱65元不够,97元接近100元。)

(2)为什么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100元比97元多3元,多减了3就要再加上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65-97=165-100+3=68

引导学生小结,减去一个接近整十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最后教师明确:减去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可以先按整十算,然后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练一练

(1)132-98=132-100○□=□

(2)121-89=121-□○□=□

(3)243-198=243-□○□=□

(4)376-199=□-□○□=□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指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

4.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

(1)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回答: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2)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3)加法和减法的简便算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十、整百数进行加减。不同点是计算加法时,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三)巩固反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3页。

2.用简便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口述简便过程。

156+97325+199 98+25

156-97325-199 184-98

3.下面各题有不同的简便算法吗?

197+98 98+299

(由相邻的两位同学讨论,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

197+98=197+100-2=295

197+98=200+98-3=295

197+98=200+100-2-3=295

引导学生得出:

98+299=98+300-1=397

98+299=100+299-2=397

98+299=100+300-1-2=397

4.课后练习:

练习十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介绍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百、整十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十的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

要想正确掌握这一简便算法,首先必须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还要有口算的基础,因此,新课之前复习了以上有关内容。

新课的引入是通过一个数加上整十数113+60引出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数113+59,这样安排,便于启发学生自己想出简便算法。

新课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加上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二层次为了避免与加法简便算法混淆,先通过做买卖游戏付整找零的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三层次加法和减法进行对比。

在组织练习时,配合新课各阶段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并突出简便算法的关键部分:“多加了几要减去几,多减了几要加上几”,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组织对比性的综合练习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灵活练习。这样由浅入深地组织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多加1就要减去1)

(多加2就要减去2)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6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

(三)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二)学习新课

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教师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中间的 0不能去掉).

(4)加深理解概念.

提问:

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0”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0”,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0”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

板书:5  50

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0”,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0”,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0.6  0.06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0.2=0.200  4.08=4.080  3=3.000

反馈:101页“做一做”.

3.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

(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4)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部分重要的概念,不仅要理解,而且还要会应用.

在新课中,首先通过观察,比较3个量的关系,初步得出小数性质,再利用直观形象图形比较,完善小数性质,最后通过在整数末尾添“0”去“0”的对比,强化小数的性质,加深理解.这就为应用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在练习中,通过正误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图……→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50

0.6  0.06

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0.70=0.7

105.0900=105.09

例4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  4.08 3

0.2=0.200  4.08=4.080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7篇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齊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2.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8篇

主备人 年级 四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材

简析

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三条数学信息,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目标

预设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准备 主题情景图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能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9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策略。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难点:理解算法。

五、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 例3

六、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众的一些简便计算。在学生学习中药鼓励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算法。其次,要注意组织相互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学生共享。第三,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第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此,可以根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七、八、教学法:谈活法、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教与学:

1.口算: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同学们的眼神非常明亮,我这里有四棵果树,每棵果树上只长出了四个果实,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使果树长出越来越多的果实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次口算抢答!(抢答时,给各组加果实)

50×32×2 65×4×25 36×101 27×98 98×76+2×76 516-125-175 278-138+262 367-(167+85)900-128-272 2.探索新知,发现规律: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每组的果树上的果子越来越多了!想不想让果实再多一点呢? 学生:想!

老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种树吧!(引出课件)

老师:种树前,我们肯定要先买一些树苗。(展示课件第一幅图片)

A.提出问题: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参加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组?每组种多少课树苗?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老师:你能找出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25个小组,每小组种5棵树苗,学校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老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完成的同学请做好。(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条件和空间。

B.交流、探讨:

老师:有哪位同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1250÷25÷5 =50÷5 =10 我先算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2:1250÷(25×5)=1250÷125 =10 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3:1250÷5÷25 =250÷25 =10 我假设每个小组只种1棵树苗,再算25个小组每小组需要多少钱就是每棵树苗多少钱 C.观察、比较: 老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10,都是正确的,请看(出示课件),它们的关系式什么?

生1:三个算式相等。

生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老师:非常完美的一句话!那么有没有同学能锦上添花,用字母表示,应该是什么呢?

生3:a ÷ b ÷ c= a ÷(b × c)老师:太棒了!又长出了几个果实。除了这个规律,还发现的什么规律?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后面的数,再除以前面的数。

老师:真厉害!有没有同学加以补充呢?用字母表示? 生5:a ÷ b ÷ c= a ÷ c ÷b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老师有个小问题,需要请教大家,字母里面的除数b和c能不能是0呢?

生6:不能,因为0不能作除数!

老师:哦,我明白了,那么在字母表示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b≠0,c≠0 3.小结:

连除法的简便运算

a÷b÷c =a÷(b×c)=a÷c÷b(b≠0,c≠0)4.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不同的数学符号。2)150÷25÷2=150÷(____×____)420÷5÷2=____÷(5×2)180÷3÷6=180÷____÷____ 48÷(6×8)=48÷____÷____ 3)(1)240÷8÷5=240÷(8×5)

(2)1280÷(16×8)=1280÷16×8(3)750÷(15×5)=750÷15÷5(4)420÷60÷7=420÷7÷60(5)600÷12×6=600÷(12×6)4)390÷5÷6 1000÷(125×4)

600÷25÷4 210÷(7×6)120÷12÷2 240÷5÷24 420÷35 350÷25 480÷32 5.反馈:

老师:同学们,大家算得又快又准确!我们的果树已经结满了果实,摘下一个,甜不甜?那么我们这节课除了种果树,还有什么收获呢?(出示课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b × c)(b≠0,c≠0)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后面的数,再除以前面的数。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c ÷b(b≠0,c≠0)课后作业:

6000 ÷125 ÷8 2100 ÷(7×6)640 ÷5 ÷64

九、板书: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 a÷b÷c= a÷(b×c)

=a÷c÷b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案 第10篇

天师附小 王红梅

学习内容: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连减简便算法。本节课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减数,再减去前一个减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

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66-34=234-(66+34)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160-32-60=160-60-32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板书设计: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

减法的运算性质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1篇

课题 教学

目标

四则运算复习课

情感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

态度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

价值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 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 材 分 析

一、复习引入

回忆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知识点重现(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教 学 过 程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三 练习

94051-2940÷28×21

920-1680÷40÷7

690+ 47×52-398

51+(2304—2042)×23

36-720 ÷(360÷18)

(528+912)×5--6178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五

拓展练习

作 业 布 置

减法的运算性质优秀教案 第12篇

教学内容:

《减法的运算性质》(《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10-4。5-3。

5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1.出示例1:四年级一班有图书84本,借给第一小队26本,借给第二小队30本,还剩多少本?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459____47____153=549-47-1

53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638-438-57

=200-57

=1

43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2)832-346-154

(3)876-(276+158)

(4)3950-668-23

2四、小结:

1.什么是减法的运算性质?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减法的运算性质(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第13篇

王团中心小学 吴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3页 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策略。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难点:理解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法:谈活法、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2.简便计算:

528-53-47

125×(8+10)(25×5)×2 用简便方法计算并用字母表示。

减法和乘法都有它们的运算性质,那么除法也有运算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简便运算。(板书)

二、新授

教学例3 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老师:你能找出几个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25个小组,每小组种5棵树苗,学校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

老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完成的同学请做好。A. 交流、探讨:

老师:有哪位同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1250÷25÷5 =50÷5 =10(元)

我先算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2:1250÷(25×5)

=1250÷125 =10(元)

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再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生3:1250÷5÷25 =250÷25 =10(元)

我假设每个小组只种1棵树苗,再算25个小组每小组需要多少钱就是每棵树苗多少钱 B、观察、比较:

老师:同学们,这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10,都是正确的,请看(出示课件),它们的关系式什么? 生1:三个算式相等。

生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老师:非常完美的一句话!那么有没有同学能锦上添花,用字母表示,应该是什么呢?

生3:a ÷ b ÷ c= a ÷(b × c)

老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老师有个小问题,需要请教大家,字母里面的除数b和c能不能是0呢? 生6:不能,因为0不能作除数!

老师:哦,我明白了,那么在字母表示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b≠0,c≠0)

小结:

连除法的简便运算

a÷b÷c =a÷(b×c)(b≠0,c≠0)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00÷25÷4 180÷3÷6 2700÷9÷3 9600÷12÷8

2、我用了3个星期才把这本习字本写完。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3、学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多少册?

四、课后作业:

6000 ÷125 ÷8 2100 ÷(7×6)640 ÷5 ÷64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习了除法的简便计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连除法的简便计算

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方法一:1250÷25÷5 =50÷5 =10(元)

方法二:1250÷(25×5)=1250÷125 =10(元)

答:每棵树苗10元。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 第14篇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吗?小丁丁也喜欢看,《西游记》这本书共234页,他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能了解到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3.小组交流,汇报。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解题方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第一天看的66页,再减去第二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两天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减掉第一天看的34页,再减去

第二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

(一)234-66-34(=)234-(66+34)(三)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小丁丁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4.比较、发现

师:前两种算法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生:两种算法都由三个相同的数组成,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一样。

师: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请你用数学语言读一读。

234-66-34=234-(66+34)生个别读,齐读。

5.提出猜想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只有在“234、66、34”这个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个特殊的、偶然的问题出发去归纳探究内在于其中的一般又必然的规律。】

6.举例验证

师:下面,我们就任意找三个整数来试一试。(完成书上第16页第6题上半部分题目,对比计算感知。)独立完成,同位校对。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比较、发现。(同位交流)

质疑:比较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可用等于号连接。

生: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2.举例验证猜想

师:从上述几组题我们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结果仍然保持不变。那们将它们改成其它任意的数,在整数范围内这个规律是否还成立呢?这就需要我们来举例验证。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3.归纳总结。

师:我们每人编了一道题,全班编了许多道题,左右两个算式的得数都相等。说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语言来概括这一规律吗?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观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生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生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把这个数先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生3:除了用语言来概括,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c=a-(b+c)生4:a-(b+c)=a-b-c

生5:x-y-z=x-(y+z)??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

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预设: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性质。板书课题:减法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从“特殊—一般”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归纳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2.变式深入感知

试一试:简算

513-76-24=188-(89+46)=

2847-(847+629)= 376-155-176=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顺手的感觉? 生3: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找不到感觉。

生4:第四小题把两个减数155和176交换位置。先算376-176=200,再算200-155=45简便。

师:谁愿意把做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预设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不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为避免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此环节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生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当两个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百、整千、整万数时,我们可以利用减法性质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使计算简便。有时,也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逆向运用减法性质简便计算。有时利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进行简便计算。

最后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预设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有的时候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减法运算性质。

1.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

1013-()-()=1013-()

715-(65)= 71511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1)420-36+64=420-(36+64)

(2)1000-576-24=1000-(576+24)

(3)963-450-50=963-(450-50)

(集体练习,用手势表示正确与否,错题错在哪里?怎样改正。)

师强调:除了要看清数据的能否凑整外,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不要被特殊的数字所迷惑。

3.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计算下面各题。

760-78-22864-36-64 149-(49+53)(独立练习)

注意:149-(49+53),这题是减法运算性质的逆运用。

4.拓展应用:800-302 678-99两个数相减怎样算简便?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稿下一篇:节的联想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