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

2024-05-12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精选7篇)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 第1篇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

原创: 蔡静

读《梁家河》,便可追溯总书记卓越领导才能、高超政治智慧和真挚为民情怀的源泉。正如他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回忆插队岁月: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而我读完《梁家河》,就深切的体会到要想成功,要想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时刻保持奋斗。只有不断的奋斗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成绩。

奋斗需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帮当地群众兴办实事、好事成为他提升能力素养的“大练场”.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这让我也会想起我刚刚才加工作时的样子。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不是幼教专业毕业的,对于如何从事幼儿教育脑袋一片模糊和空白。特别是对于弹琴、绘画等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没有扎实的前期经验准备。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常常夜不能寐,处于迷茫和苦闷的情绪之中。怕自己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没同期参加工作的老师许多都有较长时间的从教经历,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也产生了许多落差。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彷徨过后,我决定振作起来,扎实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学苦练。经过几年的一线从教,现在我已经具备了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在各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是他的奋斗史、成长史,是他恪守为人民奉献信念的来源,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矢志艰苦奋斗的“推进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党员干部当肩扛重任、胸怀大志、艰苦奋斗,才能不负芳华,实现人生价值,筑梦民族伟大复兴。

而我的成长也是长期的、艰辛的。不会弹琴,就开始网络上找资源,一点一点学习五线谱、学习基本的指法,每天坚持练习,从右手开始逐渐的加入和弦。不会绘画,就购买教材,从最开始的简笔画练起,在开始模仿一幅完整的画作,从只会简单线条到学习基本的构图、比例、上色,现在也能绘制一幅较为完整美观的画作。我想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艰辛的,中途也有过退缩、放弃的想法。但是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面对领导的重托、家长的信任,我又开始继续坚持。因为教育也是一门伟大的事业,我必须为我所从事的事业负责。

奋斗也是幸福的,正是因为习总书记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成就了今日伟大中国的繁荣景象。昔日的梁家河是“知青淤地坝”,是夹在山沟里的平地。而现在的梁家河已经修建了平整的公路,明亮的房屋,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梁家河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我们从梁家河的发展可以窥见中国在这几十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一代代艰苦卓绝的中国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享受到了生活带来的幸福。

我在工作中的感觉也是幸福的。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会在一起探讨育儿经验,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排演节目,如何制作道具。在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能承担起不同的任务,组织培训,以老带新。而最让我感到幸福的就是可爱的孩子们,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一点一点的成长,听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爱与不舍,这正是工作最为开心与幸福的时刻。也正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让我更加在幼教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奋斗,不断砥砺前行。不仅是享受奋斗带来的幸福,更是为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西乡县幼儿园 蔡静)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 第2篇

读完《梁家河》,掩卷沉思,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既是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人生道路的最佳诠释。

作人民公仆、为群众办事。翻开书最醒目的位置就写着总书记说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通过阅读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不忘学习、修身养性。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当时的习近平选择了“逃离”北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从未经历过的农村劳动、刚到梁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并没有让习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但始终未曾放弃读书和思考,吃饭时读,放羊时读,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并且留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新设备新模式更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赶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炼化工人。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 第3篇

波兰学者亚当·沙夫在《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一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代工业革命的结果, 它不是由某种社会观念, 而是由没有社会主义就无法生存的整个社会造就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名称本身倒无关紧要。现在的问题不是考虑社会主义是否必要, 实际上社会主义已经出现。”[1]由此可见, 在亚当·沙夫看来, 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需要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必要的。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前进的结果, 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根本矛盾的情况下,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 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新的美好社会形态的向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 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 是一个“缓冲地带”, 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相对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而言, 社会主义刚刚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还只能称之为新兴事物,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能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否认历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这一趋势, 就要继续讨论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坚持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为主导。亚当·沙夫认为, 即使是在不预言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我们也同样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而且,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经典的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形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理解能够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渐入低谷,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相对平静期的现实情况下, 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无用论”、“失败论”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成为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要扫除这些“绊脚石”, 首要的任务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性质。

1.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之处在于其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它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当·沙夫在文中用大量篇幅论述“没有哲学不行”这个重要观点。而且, 在黄楠森教授撰写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文中, 他明确指出科学性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

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成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学说, 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马克思主义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为追求目标, 这必然得到广大无产阶级最强有力的支持。今天, 因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仍然存在, 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发挥作用。亦如亚当·沙夫所说:“我只想说明, 对社会科学来说, 马克思主义更具有实用价值, 它能 (比其他流派更好地) 促进解决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1]

3. 实践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现实世界的根本途径。

一切真理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自马克思主义理论酝酿之日起, 它就是为了全体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努力,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是随着工人阶级和民族政治命运的波动而波动的。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 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民族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不断从理论上升到实践, 履行着它“改变世界”的职责。在改造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诸如“苏东剧变”这样的尴尬, 但这也印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4. 时代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一再表示, 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方法。“正如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一样, 有些部分自然而然地变得陈旧, 成为历史。对不是作为宗教信条, 而是作为科学思想的观念来说, 这也是通常的命运。”“还有些部分经受不住现实的检验, 被证明是错误的。”[1]

由此可见, 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不必为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不合乎现实的内容而惴惴不安, 这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 而是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鲜的血液, 这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发展讲坚持, 必然使科学的理论成为停滞的一潭死水, 毫无生趣。只有在坚持中不断发展, 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分析成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航标”

1999—2005年期间, 西方国家举办了几次评选活动, 马克思或是当选“千年思想家”, 或是赢得“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的殊荣。2008年,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次贷危机, 与危机情况形成反差, 在这些国家, 《资本论》的销量迅速上升, 甚至出现销售一空的现象。从西方国家这几次评选的结果到面对经济危机时人们对《资本论》的狂热, 无不说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说明人们无法绕开马克思的巨大身影。要回答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这也是我们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寻求更多的动力。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打开资本主义桎梏枷锁的

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夹缝中。虽然经历了贫病交加、政治迫害等各种障碍,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其毕生的精力来行使批判资本主义, 推翻资本主义的使命。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无产阶级就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 实现真正的解放。可以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相伴而生的, 而现阶段, 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的力量仍不容小视。资本主义经济经历过大繁荣,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也曾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向无产阶级做过让步和妥协,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动机没变, 根本矛盾没消除。“我们对资本主义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或许会改变, 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马克思所提出的学术和理论问题就不会消失。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那样, 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入侵相伴随的, 是马克思主义在许多领域的扩散。在这些领域, 马克思主义或许丧失了自己的一些清晰特征, 但仍会以基本的方式渗透于社会和文化分析之中。我认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无所不在的原因。”[1]可以说, 资产阶级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致命问题, 因为它无法跳出自己的包围圈, 而只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困境。

2. 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和自治人道主义理论必然获得人民的支持。

亚当·沙夫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个人和自治人道主义的理论, 他认为这些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按照沙夫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 个人是对社会问题进行任何恰当的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出发点的基本原理;其次, 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产物的观点;第三, 人是其社会实现的创造者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既可以成为我们揭露、批判资本主义丑恶面目的刀枪, 又是我们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赢得广大人民支持的砥柱。这也与我党一直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呢?笔者认为, 其一,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哲学观、哲学方法, 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6]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都能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二,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存在争论, 过时的部分可以及时修正。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创而渐入低谷。在东西方世界势力不均的现实情况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分析可以回答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的理解更能清晰地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成到实践应用的成功范例, 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性质,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惠斌, 叶汝贤.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靳辉明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李惠斌, 叶汝贤.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陈先达, 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6]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从亚当.沙夫的回答说开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6) .

读《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感 第4篇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顶峰,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

在世人眼中,“雄鹰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雄鹰有健壮的体格和过人的胆识,具备了登上金字塔顶峰的条件;而蜗牛却不是如此。

蜗牛既不像雄鹰一般的高大魁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也不像雄鹰一样有过人的本领,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是,蜗牛有毅力,懂得坚持,更懂得什么叫做“笨鸟先飞”。就像儿歌《蜗牛与黄鹂鸟》中,黄鹂鸟与蜗牛的一段对话。黄鹂鸟道:“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蜗牛回答道:“阿黄阿黄你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这就极生动地揭示了蜗牛的“慢牛先爬”的道理。由此可见,蜗牛也一定能爬上金字塔的。

就拿俞敏洪来说吧!他在北大时,也正像一只渺小的蜗牛,即使他每天比别人多学两小时,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他的成绩也依然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一直在努力。

的确,俞敏洪不像他的多数同学一样是雄鹰,但是,他却有了今天的成就,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即使没有天赋,但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也可以成功。

所以说,不管你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像雄鹰一样的优秀条件,只要你懂得坚持不懈,懂得什么叫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那么,即使你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蜗牛,你也可以登上金字塔,看到和雄鹰看到的一样的景色。

“能到达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靠着自己的天赋飞了上去;还有一种就是蜗牛,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爬了上去。”

朋友,既然你不是雄鹰,那你就做一只蜗牛,一只永不放弃、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蜗牛吧!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初二(4)班

指导老师:陈亚兰

读《梁家河》有感 第5篇

一是为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

二是实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

三是公平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一碗水端平”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手段。总书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受梁家河人的爱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保持一颗公心,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延安市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经历和感悟。从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痛苦”经历。年少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来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这几年,紧贴黄土地,紧贴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要问老百姓做点事,要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为此苦思求学,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在困苦中奋起的精神,为百姓谋福祉的豪迈。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习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我们现在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读书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当时的条件,确把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世界,怎么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所以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少熬夜,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国,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轻人有大理想,大追求,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时候的奋斗精神。

阅读一遍《梁家河》,青年习近平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读再梳理,习近平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

一、酷爱读书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二、不怕吃苦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三、奋力担当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延安地区的人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生活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打成大坝,修造了一块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技术,请来技术人员,帮梁家河人民办实事。为方便群众,他办了村里的铁业社,为铁匠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接着他又先后在这里办了缝纫社、磨房和菜园。他用自己在延川县得来的奖品(一辆三轮摩托车)换了钢磨和手扶拖拉机,给村里带来了实惠。他带领村民打水井,抢着下井干活,井挖好前从没穿过干净衣服。他还教大家识字扫盲,学习文化。后来,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临行时,大家都来送行。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别忘了我们啊……”当担当成为习惯,曾经牵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

四、仁者爱人

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给夫人彭丽媛介绍大家,给她讲梁家河的故事。动情处,彭丽媛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与人相处,犹若照镜。纯粹的心灵一定会映出天真的笑容。对于你喜欢的、热爱的人,你只管去喜欢、去热爱!

习近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青年习近平的自画像。也是我们心目中亲切、稳重、厚道的习近平。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篇二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淳化的桃渠塬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桃渠塬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桃渠塬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篇三 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读梁家河有感 第6篇

近期我公司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及中层学习了《梁家河》一书,经过集中宣读学习,让我对习总书记、对梁家河地区有了新的认识和崇敬之心。

总书记用自身的经历和行动,为基层干部如何真正地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干实事,树立了典范。7年上山下乡,对习近平同志而言是财富的记忆,更是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真正投身到为群众做实事、谋幸福中去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知青生活,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考验,有的人抱怨、逃避;有的人珍惜、坚守;有的人认为是炼狱,有的人更认为是熔炉,是体恤民情,磨炼意志,丰富人生阅历,贡献人生智慧,感受质朴、憨厚民风,增进纯粹友谊的绝佳时机,因而惦念终生。习近平同志就是这个特殊群体当中的榜样和典范。

本书为大家如何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读书中修身,在实践中锻炼,在奋斗中成长!书中蕴含的为民服务的初心、艰苦奋斗的毅力、不怕吃苦的作风,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作为企业中一名普通的党员更应该以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实干中坚定信念。我坚信,学习弘扬梁家河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奋发作为,我们企业的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学习《梁家河》一书心得体会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从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另一方面,是办事原则问题。当年习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3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自掏腰包买了3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既重情重义,又坚持原则,让我深受教育。基本总结为一下三点:

一是为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应多踩泥巴、身子下沉,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干群才更和谐,党和政府才能得民心。

二是实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就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实现了自我价值。作为党员干部要善谋事、会干事,把自我价值发挥到极致。

三是公平才能得到群众点赞。“一碗水端平”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手段。总书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深受梁家河人的爱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保持一颗公心,做到公道正派,廉洁奉公。

读《梁家河》有感 第7篇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五月初出版发行,为了一睹为快,接到该书后,加班“一口气”就读完。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详细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的再现了总书记从大队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历程,也记录了梁家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从习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求真务实、不畏困苦的优秀品质。

读完《梁家河》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习近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总书记的“实”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当年习总书记打坝淤地的地方,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更应该体现一个“实”字,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梁家河》有感:成功离不开奋斗】相关文章:

读梁家河有感07-01

读梁家河有感1000字06-18

读梁家河研讨材料07-07

学习梁家河有感范文06-28

学习梁家河精神有感11-10

读梁家河读后感07-30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07-07

读梁家河一书读后感08-26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06-21

梁家河学习感悟范文06-21

上一篇:党课思想总结心得下一篇:勇于尝试敢于实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