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24-09-21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0篇)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1篇

XXX小学

2015年春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XXX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争做小老师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2篇

(2014-2015第二学期)

班级:四(3)班

学科:数学、科学

教师:刘明山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小学四(3)班的数学和科学科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转眼间就到了期末,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特作总结如下:

一、数学科教学总结

1、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我已经了解了数学基础不太好同学及分状况。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①降低起点,设置小台阶、拉着学生慢慢往上爬。我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入深,步 步深入,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使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②查漏补缺,铺路搭桥。新知识孕育在旧知识中,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每节课安排一些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又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2、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课堂上,对于那些脑子灵反应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懂一点就听不进去,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3、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老师改——老师讲评——学生订正——老师再改”。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4、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学习障碍,于是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当小老师,与基础差的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得到提高。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进步不仅很明显,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5、积极参与各项教研组组织活动。

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科学课总结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课的知识外,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

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6、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3篇

一、文化渗透,激发发展内需

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动力推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一个“聪”的造字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要想聪明,要学会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心思考。我以此为切入口,通过解字说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的造字内涵,引发学生观察的内在需求。

引入环节如下:

师:(出示“聪”字)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读?

生:聪,聪明的聪。

师: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是耳朵旁?

生:告诉我们,要想聪明,首先要学会用耳朵倾听。

师:右上角像什么?

生:两只眼睛。

师:什么意思?

生:要想聪明,还要学会观察。

师:中间的口呢?

生:要想聪明,还要学会表达,学会与人交流。

师:下面的心字底呢?

生:要想聪明,还要用心学习,学会思考。

师:看来,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从古人造字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聪明,要学会用耳朵倾听,用眼睛观察,用嘴巴交流,用大脑思考,必要时还要动手实践。你们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就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二、有序观察,初步自主建构

让学生先有序摆一摆,在摆中进行观察、思考、猜想和验证,初步建构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知道从同一个视角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进一步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如下:

师:还有一个小正方体也想来参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它想站在这个物体的前面,可以怎么站?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吗?

(尝试摆一摆,集体讨论,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师:我们首先从正面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从正面观察左边的物体,你看到了几个小正方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中间的物体呢?右边的物体呢?

生:都是三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怎样?

生: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三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猜一猜,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会不会也相同呢?

(生猜)

师:是这样吗?从侧面仔细观察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几个小正方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都是两个小正方形横着排列的。

师:确实,从侧面观察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也相同,都是两个正方形横着连在一起的。

师:从正面和侧面观察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都相同。从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也相同吗?请你从上面仔细观察,并将你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仔细观察后画一画。

(利用Flash动画演示验证学生画得是否正确。)

师:看来,从上面观察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同一个视角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操作调整,完善自主建构

观察物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正确观察现实物体,辨认视图形状,更要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尝试拼摆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让学生在拼摆活动中不断进行尝试,及时作出必要调整,不断完善建构观察物体的思维方法,培养直观思考、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如下:

师:刚才我们是先摆放好物体,再研究观察到的形状;反过来,告诉你观察到的形状,你能把物体摆出来吗?

1.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一种摆法。

(2)验证:从上面观察,看看是不是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3)交流:告诉同桌,哪三个被挡住了?谁上来指一指?

2.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种不同摆法。

(2)验证:从上面观察,看看是不是看到的是?

(3)交流:告诉同桌,哪两个被挡住了?谁上来指一指?

3.摆放从上面看到的是的物体。

(1)让学生尝试着摆一摆,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种不同摆法。

(2)验证 :从上面观 察 ,看看是不 是看到的 是。

4.总结评价:看来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有序观察,还学会了有序思考和有序操作,真的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四、分享交流,实现自主建构

自主建构不仅需要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思考,更需要自主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自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适时进行拓展升华,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彰显观察的价值。教学过程如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分享分享。

(让学生充分交流。)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第4篇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5篇

三(1)班      任课教师:黄雪玲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1)班的数学,这个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主要措施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三、本学期课程标准

1. 会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

2.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 能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 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5.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6. 能掌握从问题开始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7.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会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

8.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9.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认识24时计时法,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0.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1. 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分段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四、单元目标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千米和吨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

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法,即从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条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图中表示出来。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混合运算

教学

目标    1.掌握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

2.掌握除加和除减得运算顺序

3.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年、月、日

教学

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3.会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单元 第八单元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

2.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单元 第九单元 课题                      总复习

教学

目标

1.通过期末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复习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意识地链接旧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深入化,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

时间 内容(教材、课题) 课时 执行情况

第1周

3月2日~3月6日 1.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

2.估算

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不进位)   5

第2周

3月9日~3月13日 1.练习一

2.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连乘应用题   6

第3周

3月16日~3月20 1.练习二

2.复习一

3.有趣的乘法计算   6

第4周

3月23日~3月27日 1.千米的认识

2.吨的认识

3.练习三  6

第5周

3月30日~4月3日 1.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问题

3.练习四 6

第6周

4月6日~4月10日  (清明) 1.乘加和乘减

2.除加和除减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

第7周

4月13日~4月17日 1.练习五

2.算24点

3.认识年月日 6

第8周

4月20~4月24日(三月三) 1.平年和闰年

2.练习六

3.24时计时法 5

第9周

4月27日~5月1日(五一) 1.计算经过时间

2.练习七

1.期中复习5

第10周

5月4日~5月8日 1.复习

2.期中测试   6

第11周

5月11日~5月15日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练习八 6

第12周

5月18日~5月22日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3.练习九 6

第13周

5月25日~5月29日 1.复习二

2.认识几分之一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6

第14周

6月1日~6月5日(六一) 1.认识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练习十 5

第15周

6月8日~6月12日 1.小数的认识

2.小数的大小

3.小数加减 6

第16周

6月15日~6月19日 1.练习十一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上学时间 6

第17周

6月22日~6月26日 期末复习6

第18周

6月29日~7月3日 总复习6

第19周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6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

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元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元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1)32×3=96(页)150-96=54(页)(2)40+32=72(页)150-72=78(页)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7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科教学,两班共有学生64人,两班人数均等,一班男生比女生稍多,而二班却女生稍多于男生。在学习上,一班学习习惯和学习的积极性比二班稍强,数学成绩总体上比二班要好。一班的学生主要来至街道,竞争意识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比较均衡。而二班的学生主要来至农村,竞争意识相对要差一些,学习成绩存两极分化现象。

二、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方面。

通过在教学时的思想教育渗透,两个班学生思想都有了好的转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有了较好的班风和学风,通过平时的学习行为养成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学生的出勤率提高,上课基本上能认真听讲,课后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的书写安排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小组也能积极开展,这为期末教学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和教学成绩方面。

我在教学时,一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经过两年的教学,两个班的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期,通过一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师生间的密切配合,期末检测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是不错的。在全县统一组织的检测中,我所都两个班的成绩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三(1)班平均分95分多,三(2)班平均分93分多,分别获全镇同年级第一名和第二名,使三(1)保持了我任教后的“四连冠”,三(2)的成绩从全镇第四名上升到第二名,达到了开学提出的“保一争二”的目标。虽然全县的评比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根据上学期在全县的成绩(上学期全县考评第五名)和本期教学情况,我相信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8篇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苏教版2015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第10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1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65人,男生35人,女生30人,全班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课堂参与意识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学风、班风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学生思想品德有偏差,自私狭隘。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但少数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要加强体育锻炼。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二、全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算盘学具盒。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1)班的学生23人,相对调皮了一些。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数学方面冒尖的孩子较少,后进生比较少。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有几个孩子对奥数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认数方面:千以内数的认识,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两位数加减和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加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表内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识)。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确定位置(确定物体的方位、简单的路线图):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

3、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

4、实践活动领域

实践活动安排有两种类型:

操作实践型:测定方向

问题研究型:你能跳多远

主要考虑结合学习内容相机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与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5)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感受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6)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线路图。

(7)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8)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9)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学会对比较熟悉的事情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收集整理表格,获得有意义的信息。

(10)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表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1)运用千以内的数、已经掌握的运算或简单的图表描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认识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在这些活动中继续发展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通过观察物体和观察生活环境丰富对图形和现实空间的认识,继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

(3)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参与收集有意义的信息并适当归类整理等活动,体验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继续发展统计观念。

(4)为解决问题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社会货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地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往往有不同的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4)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增强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初步具有愿意接近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愿望,学好数学的信息。

(2)经历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四、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转化。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3篇】相关文章:

1.苏教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4.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5.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6.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7.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数学计划

8.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计划

上一篇:合金弹头小游戏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