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2024-09-02

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精选8篇)

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第1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历经5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的煤—洗煤—发电—建材产业链条和循环模式。截止2010年底,园区内企业实现产值35.8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已成为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柱。预计到2011年年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彬县泾河以北川道区域,距县城约2.5公里,东至朱家湾的红石咀,西至官牌梁石咀,规划面积2603亩,预留工业发展用地570亩。园区的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区、三轴”,即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工业服务中心,东工业片区、西工业片区和福银高速、创业大道、园区骨干道路的经济发展轴线。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东区为彬煤公司下属的2×200MW的煤矸石发电厂、秦能公司、咸阳天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西区为陕西中达投资建设的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园区的发展趋势为煤—洗煤—发电—建材为链条的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我们先把煤层中的瓦斯进行抽采,规划建 设瓦斯发电厂,做到先抽后采,把开采出的煤进行精洗,提高附加值。用洗选后的煤矸石和煤泥建设煤矸石发电厂,用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即水泥厂和新型建材,即上一个企业的废料做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在整个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从而达到“零排放”。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利税突破1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抓决策。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城,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日益繁重的发展压力,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积极付诸实施。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

2、缜密论证抓规划。发展园区经济,规划是龙头。委托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历时一年,编制完成了《彬县循环经济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由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评审并一致通过。专家组认为,《规划》指导思想先进,技术路线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全省资源依 赖性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按照《规划》我们及时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创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以“煤-洗煤—发电—建材”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县域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和推进机制。努力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投资政策环境。积极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生态城市体系。形成六大产业链条,就是按照科技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要求,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链。

3、突出重点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层层推进。我们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利用煤炭优势,围绕煤炭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城市三个层面,确定了推进生产工艺循环型示范企业、煤矿废物再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新型建筑材料、煤电化一体化等重点工程。着力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行环保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企业之间的循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开展零排放的生态设计,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环保型生产示范企业。

4、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将有财税部门对照有关政策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5、严格管理、争取环保发展空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环保生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防止污染反弹”和“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2007年12月关停咸阳秦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2﹟燃煤锅炉;2008年4月彻底拆除彬县硅铁厂冶炼炉。为园区发展争取了环境保护空间。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体会: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建设好园区的关键。2004年,彬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大会,明确了 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尽早谋划,多次召开会议,对园区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目标,力争把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成陕西省一流工业园区。基于此目标,县上倾全力对园区的规划、基础建设、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使园区建设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创造了有利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软硬环境,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园区的基础。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聘请全国人大环资委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彬县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在深入探讨彬县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省第一家县级循环经济方案《彬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从2008年开始聘请北京炎黄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进行规划,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延长煤炭产业链这一思路,对园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着力发掘园区现有优势,制定了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可行的《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发展环境是园区发展壮大的保证。为了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投资9900万元,按照市政二级道路的标准修建了园区主干道路---创业大道,安装了给水、雨水和排污管道,做到了雨污分流,达到了国家规定标 准。为了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特色,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夜间12小时照明,既节省了能源照明费用,又保证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为入给园企业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憩息环境,对园区的道路和空地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园区实现了企业高效发展,花园式管理的模式,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拉长产业链条是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我们努力实现园区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在煤电企业建成后,如何充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成为政府和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入调查市场,聘请专家论证,彬煤公司投资建设了水泥粉磨项目,利用矸石电厂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生产各种型号的水泥,变废为宝,既利用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又保护了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循环模式,把循环经济链条拉的更长。

5、政企合力招商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资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在实施政府招商引资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招商,共同发展。河北中达集团是我县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在我县取得发展后,2006年又投资5.6亿元开发官牌煤田,2007年即投产见效。彬煤公司根据园区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充分利用矸石电厂粉煤灰,对外招商,和岐山天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建水泥粉磨站项目,2007年开工建设,2009年投产见效。为了发展壮大矸石电厂,及时建设矸石电厂二期工程,彬煤公司和陕 西华能公司签订了合股经营协议,由华能公司控股经营矸石电厂。2011年7月,我们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煤炭机械加工厂和不饱和树脂两个项目落户园区。这两个项目已完成了可研及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征用建设用地,预计明年可开工建设,年底即可投入生产。正是由于政府制定政策,政企合力招商才使得园区企业链越拉越长,越做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将精心谋划、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县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第2篇

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谢集乡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2日

谢集乡2010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4、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具有我乡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我乡2010年循环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启动 第3篇

根据《通知》要求, 山西、浙江、山东3省分别确定在山西省全省、浙江省的绍兴市和台州市、山东省的青岛市和莱芜市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 并于近日分别召开了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动员暨培训工作会议,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相关人员到会并参加了培训。

此次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 把煤炭等主要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10种矿产资源, 以及木材、工业用粮纳入统计范围, 涉及3省企业近4万家, 将为我国在省域层面探索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统计指标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此次试点主要是研究建立资源产出率的统计核算方法, 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制度, 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产出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客观反映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 试点地区统计部门要认真对待这次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把试点作为一个全过程, 针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 改进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

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第4篇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谋划“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展目标:2015年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这份约7000字的《行动计划》提出,浙江省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目标数据。到2015年,全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要提高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78立方米,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高20%。

被誉为“静脉产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将得到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废弃物以及生活垃圾的利用水平将不断提高。《行动计划》明确,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4%,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

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中提出的“991”,意为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打造九大载体、实施十大工程。

九大领域包括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等。

打造循环经济九大载体的目标包括: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园区、培育一批示范企业、枸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链、创建一批“绿色系列”、认证一批循环经济产品、推行一批典型模式、推广一批适用技术、制定一批标准和规范。

根据安排,浙江省将以杭州市建设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宁波市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乡等;推进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

“十大工程”涵盖节能减碳工程、“城市矿产”开发工程、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绿色消费促进工程等。

以“城市矿产”开发工程为例,浙江省将以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船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力争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根据《行动计划》,浙江省将进一步健全餐厨废弃物回收体系,通过政府投入扶持、民间融资参与等方式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示范工程,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工艺和设备的研发,推动全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为强化保障,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浙江省将制定或修订《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推进循环经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未来四年,浙江将加强环保准入和能效标准管理,对达不到环保和能耗要求的产业项目将不予审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

此外,浙江还将积极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

循环经济工作总结 第5篇

目前,公司巳形成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2万头和优质种猪20xx头的流水线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1300万元,年利润250万元。 公司的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兴园,生态发展”为宗旨,依托南京农大、江西农大、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并成为两大学正式签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公司拥有一支专业从事畜牧、水产、农艺研究的科研技术队伍,现有的32名员工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的人员占三分之一。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

二0XX年五月,作为国家农业部环境能源项目,总投资150万元的综合利用猪粪制取沼气发电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行,日处理生产生活污水180吨,日产沼气300立方可用于生活燃料,垃圾焚烧及沼气发电,现配备25KW沼气发电机一台日发电量600KW时,其发动机尾气通过热循环吸收可提供4吨开水供生产生活使用。本系统充分回收利用二次再生能源年节约能源价值近20万元。同时对生产污水净化分解处理效率达80%以上,其中沼渣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提供周边种植户使用,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近千吨,可部分减少因化学肥料引起的污染。提高了企业及周边农户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品位。 20xx年公司正筹建二分厂,其中配备一条年产商品猪5万头生产线,年产两万吨饲料厂一座,污水处理工程拟建3000立方厌氧塔一座日产沼气1000立方全部用于发电可上500KW小型发电站一座(上网供电)。尾气余热充分回收可提供全厂生产生活用热能。 作为宜兴、无锡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多次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

公司董事长陆怡同志XX年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20xx年被评为“宜兴市十佳青年创业之星”, 20xx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住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立足长远,规划未来,强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态平衡、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本循环体系,通过沼气池的发酵,能有效处理猪场25000吨粪水,达到无害化,零污染排放,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生态质量,保护了太湖上游的生态环境和水体质量,有效达到国家对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解决了困扰公司生态发展的排污问题,生态效益明显。 沼气池发酵的糟渣作为200亩公司农田和蔬菜种植的肥料和食用菌生产的培养基,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有机肥的还田,还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质量。 沼气的使用,可大大减少猪舍保温加热、生活用及食用菌消毒、加热用燃料,减少公司燃料支出。

循环经济工作总结 第6篇

一、循环经济工作开展基本概况 *******化工有限公司是新加坡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在***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通过重组拥有三十多年经营历史的河南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氮肥生产的基础上,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甲醇、二甲醚等替代能源产业。公司座落于淮河北岸,占地30公顷,现有醇氨生产能力25万吨/年,尿素20万吨/年,甲醇20万吨/年,二甲醚20万吨/年。总资产4.58亿元,净资产1.76亿元。有员工770人,其中硕士、博士学历5人,本科学历36人,大专学历189人,各类技术人员320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0人。 20xx年,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现代化和设备大型化为手段,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先后对生产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优化,顺利完成了现有合成氨、尿素老系统改造工程,使公司生产过程所采用的技术框架逐渐融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了合成氨、尿素、碳铵系统的有机结合,基本达到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上马了50万吨醇醚工程,企业初步建立了“煤—电—肥—化”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与管理体系,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达到同行业的国内先进水平,副产品和废物全部实现综合利用,初步实现“零排放”。企业除合成氨及尿素等主产品外,其他化工产品达到20万吨/年甲醇、20万吨/年二甲醚的生产能力,资源产出率进一步提高,为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实现了科学发展、清洁生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企业顺利通过了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跻身于“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甲醇产量均进入“全国氮肥行业50强“,公司还被授予“全国民营化工企业60强”、“全国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先进单位”、“20xx年河南省安全生产示范单位”、“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化肥行业综合实力10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20xx年原料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煤质差,化肥、甲醇、二甲醚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倒挂,企业无法盈利,对循环经济工作带来很大压力。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持续,严重

2 冲击到我国的实体工业,导致我公司的海外投资搁浅,项目进展缓慢;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70-80美元/桶,导致醇醚市场低迷,需求疲软,价格跳水,产品滞销,20万吨二甲醚装置被迫停产,生产负荷锐减,企业效益大幅下滑。 2.公司部分能源定额管理指标不够细化,没有分解到主要工序和重点耗能设备,蒸汽和水的定额管理不够到位。计划进一步细化节能管理。 3.公司外购电线路损耗率较高,计划尽快上马余热发电装置,减少浪费。 4.公司生产装置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没有挖掘出来。造气工段气化效率低、能耗高、废气废水排放量大;脱碳工段PC脱碳电、水耗较高;合成氨系统不够匹配,满负荷设备不能经济运行;甲醇工段压力损失大,电耗高、系统效率低;现在用的非节能灯具仍较多。

二、循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循环经济措施,不断对生产装置进行改造,使物耗、能耗水平逐步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三废”排放量下降。合成氨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由20xx年的1710千克标煤/吨氨降为20xx年的1251千克标煤/吨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总节能量2.66万吨标煤,节能率年均4.5%,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指标。合成氨综合能耗水平在全省同行业排名前五位,全国同行业排名前二十位。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全部达标排放,其中NH3-N≤25mg/L,COD≤42.6mg/L,此标准远远高于20xx年颁布的国家标准(NH3-N≤40mg/L,COD≤100mg/L),为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顺利完成了20xx年省政府和市政府下达的循环经济各项指标指标要求,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较好的完成“十一五”循环经济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 公司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建设“煤—电—肥—化”宏观产业循环经济系统;另一方面是在整个系统中分别从清洁能源开发使用、生产工艺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配套管理体系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以热电联供、原料煤本地化、水循环利用、醇醚烃化、CO2回收等为标志性工程。 一年来,公司多方筹措资金,推行技术革新,实现了氮肥生产技术自动化、环境保护、能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公司在现有生产装置的基础上,投资5970万元,落实氮肥节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氮肥生产节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两个节能财政奖励项目,建设了变换工段中压改造项目、交流电动机变频改造项目、甲醇醇洗改造、6M50氢氮压缩机、Φ2800㎜造气炉、低压联醇系统等装置,通过引进新技术,改良主辅设备,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强化生产过程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 第7篇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情况

2008年我市选定并实施了25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批项目总投资54807万元,预期年销售收入87731万元,年利税21259万元。其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个;工业类节能、节水项目6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产品和技术开发类项目5个。项目达产后,可节约标煤15.91万吨;综合利用磷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127.7万吨;综合利用黄磷尾气5650万立方米;减排CO2、SO2等温室气体43万吨;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9.17万吨。

16个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在2008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7个开工建设,黄磷尾气制甲酸、甲酸钠以及磷渣石膏砖等重点项目均已建成投产。2009年准备第一批实施了18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批项目总投资40959万元。

循环经济工作计划 第8篇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重大机遇,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着力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 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本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积极争创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循环型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 培育形成一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循环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循环型产业发展模式广泛推广,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循环经济格局。到2015年, 全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47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分别实现年销售收入6 500亿元和3 500亿元。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效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到2015年, 全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78立方米,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高20%。

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全国领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成, 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城市矿产”成为重要资源来源, 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 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 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清洁生产机制全面推行, 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得到贯彻实施。到2015年, 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4.6万吨、10.36万吨、59.3万吨和69.9万吨。

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节能与绿色标志产品、低碳交通、生态物流、生态旅游等在全社会广泛推行, “绿色系列”创建深入开展。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规划体系、标准体系、统计考核、政策措施、要素保障等基本健全, 有效引导与支撑全省循环经济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 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

(1) 着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围绕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循环化改造, 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工艺技术。以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 着力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推动循环型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开发区 (园区) 循环化改造, 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园区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促进循环型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积极探索工业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2)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广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 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渔业和森林旅游业。积极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方法、物理和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 推行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 引导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3) 引导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着力构建循环型高交通工程的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实行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准入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建立旅游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及考核制度, 合理确定旅游区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 优化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 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改造提升餐饮服务业, 全面开展排污申报,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 积极培育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重点引导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培育节能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业、环境设施运营服务业、环境技术咨询服务业等一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兴服务业。构建全省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 为全社会提供循环经济宣传、网上交易、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

(5) 强化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开展粉煤灰、煤矸石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物综合利用, 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和回收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废弃农膜、海洋生物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水平。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着力建设社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6) 推进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大力推进节约能源, 以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 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全面开展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农业农村节能。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推广适用节水技术, 强化工业节水和农业农村节水, 鼓励建筑和城市节水, 有序推进海水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探索开展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持续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和技术改造, 加大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推广力度。

(7) 深化污染减排和清洁生产。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等综合措施, 扎实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水治理、卫生院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农业、服务业清洁生产示范。

(8)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森林固碳建设, 实施生态公益林示范提升工程, 加快海防林、长防林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公路铁路等绿化通道建设、清水河道“岸绿”工程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和矿山复绿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9) 努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建筑,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和规范, 加快实施存量建筑改造, 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 深入推动限塑工作, 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 鼓励绿色出行和消费绿色产品。实施绿色采购, 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

(二) 打造循环经济九大载体。

(1) 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以杭州市建设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宁波市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为契机, 加快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着力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示范县 (市、区) 及示范乡 (镇、街道) 。

(2)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园区。深入推进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2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 争创若干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创建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景区。

(3) 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巨化集团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 争创一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培育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着力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海水淡化、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物流和生态旅游等领域, 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4) 构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链。以石化、纺织印染、皮革制造、造纸等行业为重点, 构建以物质和能量梯度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链。以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为重点, 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构建

(5) 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绿色系列”。积极创建节约型政府、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一批循环经济“绿色系列”, 使其成为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的重要载体。

(6) 认证一批循环经济产品。支持企业研发和生产具有环境标志、节能、节水的生产装备和产品, 鼓励研发和生产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 加快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展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国际绿色认证,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

(7) 推行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资源循环利用、再制造、农林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推广一批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带动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8) 推广一批循环经济适用技术。根据《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 推广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推广一批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等方面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9) 制定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和规范。深入推进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巨化集团等2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组织制定循环经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及相关规范, 逐步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等评价标准。

(三) 实施循环经济十大工程。

(1) 节能减碳工程。以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改造等为重点, 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加大节能产品推广力度, 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鼓励建设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光热利用、地热能利用项目和海洋能发电示范项目。

(2) “城市矿产”开发工程。以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为重点, 加快推进“城市矿产”基地建设, 力争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食用菌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废弃农膜、废旧竹木制品、渔业加工废弃物等农业资源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快构建农、林、渔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体系。

(4)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 大力支持沿海炼化一体化和大型电厂、主要海岛等建设一批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建设, 积极推广雨水集蓄、中水回用及分质供水工程, 引导城市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5)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进开发区 (园区) 和重要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 逐步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循环型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园区内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

(6)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健全餐厨废弃物回收体系, 通过政府投入扶持、民间融资参与等方法建设餐厨废弃物处理示范工程, 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工艺和设备的研发, 推动全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7) 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以汽车零部件、大型轮胎、模具、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为重点, 促进再制造企业的集聚发展, 推动再制造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行业影响力的再制造骨干企业, 并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化领域取得重点突破。

(8) 污泥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低成本、无害化、多用途的污泥和垃圾处理方法, 同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污泥处置区域集中运行模式, 推动污泥资源利用和垃圾焚烧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鼓励生产、使用建筑垃圾再利用产品。

(9) 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加快突破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中水和再生水回用等技术。加快突破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机电节能、建筑节能、新能源等技术。加快突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废弃物、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等技术。

式, 鼓励居民选择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 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快速公交系统。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公共服务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向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节能指导和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 及时协调解决循环经济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根据任务分解方案,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制订工作方案, 明确责任、落实工作。

(二) 健全法规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做好循环经济领域的立法调研、起草工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订《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和修订。

(三) 加强规划引领。

继续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 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积极组织编制并实施省级及各地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 以及节能、节水、污水垃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省级“十二五”专项规划。

(四)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准入机制, 对再生资源与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研发及咨询服务企业降低准入门槛,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循环经济各领域。加强环保准入和能效标准管理, 对达不到环保和能耗要求的产业项目禁止审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 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 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 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 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对省级以上自

(五) 完善要素保障。

强化金融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0]801号) , 加强对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试点基地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的信贷扶持。强化土地保障, 对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并确保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对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基地、示范园区, 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保障其用地需求。强化人才保障,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制定循环经济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政策, 对循环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在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及生活待遇方面予以支持。

(六) 健全统计考核制度。

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全省及开发区 (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制度, 把循环经济评价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体系。抓紧开展以资源产出率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统计试点工作, 并结合试点工作实际及时完善全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统计监测制度, 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监测, 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循环经济重点行业领域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工作。建立循环经济考核制度, 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七) 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力度, 促进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创新企业集聚发展。组织实施节能环保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和减排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应用示范试点。抓好浙江省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 组织开展涉及节能减排重大技术检测课题攻关。

(八) 开展宣传教育。

上一篇:地下工程专业学生的自荐信样文下一篇:韶山一日游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