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2024-06-05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精选7篇)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1篇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是人民法院内部的一支准军事化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警察行使特有的执法权力,从事各项执法工作,对树立人民法院的执法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保卫人民,惩罚犯罪,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特有的司法职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力量所不能

替代的。

司法警察要完成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和院长交办的其它任务,必须做到: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司法警察的业务技能,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忠于职守,公正执法,既有较高的政治、法律素质,又有震慑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过硬本领。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不学则衰,不进则退。当前,创建学习型机关、组织的活动正在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地展开,这是人类进入新的世纪注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服务于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司法警察队伍,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法院警务工作的要求,必须使每一位警员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强化学习,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司法警察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让警务工作适应法院审判工作新形势下的需要,才能圆满完成服务于法院审判工作的重任。在扎实有效地搞好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活动中存在着几个误区:一是学习成为一种应酬。表现为缺泛明确的目的性,仅是为了应付法院党组的号召或者是赶时髦,割裂了学习和警务职能的联系,最终使学习流于形式。二是将学习搞成模式化。把学习狭义化,不结合司法警察的工作实际,照本宣书,使 学习枯燥乏味,而忽视司法警察的工作实践、品行修养、思维拓展、警务处置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或者把学习设计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程序,忽视了警员之间的个性和文化层次的差异,从而导致干警学习生命力的枯竭。三是把学习作为阶段性的活动,不讲求创建效果,急功近利,先是轰轰烈烈,然后偃旗息鼓。四是学习与工作相脱离。把学习当成警务工作的“第一要务”把日常警务工作放到一

旁。不仅完全背离了创建活动的初衷,更颠倒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那么,如何使创建活动富有成效呢?如何防止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活动走入误区呢?对策之一:解决学习的认识问题。作为服务于法院审判工作的司法警察为什么要学习是能否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首要问题。江泽民同志曾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创建学习型活动正是我们司法警察队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要让每一位干警参与创建活动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树立正确 的思想理念,尤为关键,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第一要务是教育、引导每一位司法警察要弄懂什么是学习型司法警察,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有哪些核心内容,创建学习型的活动对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对司法警察个人有何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等等,人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开展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创建活动旨在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综合素质,使 有限的警力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进一步拓展警务工作的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司法警察工作的潜力,从而推动司法警察工作的全面开展。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活动,特别要引导全体司法警察树立三种正确的思想理念。一是学习为本的理念。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日益深入,对司法警察部门的警务工作提 出了新的要求,要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警务工作的新的要求,才能具备胜任各项警务工作的基本素质。二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决不能作为短期行为,要使 创建学习型活动卓有成效,就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大兴求真务实的学习之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对于提高干警的整体素质、升华情操、宏扬正

气增强本领,对推动警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是提升司法警察警务保障能力的主要途径。发展中的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是更新知识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学习的竞争。学习才能创新,学习才会有创造力,警与警之间的竞争在于学习,其差异是素质的差异;部门与部门的差异则是创新观念的差异。因此,司法警察队伍要在发展中实现超越,必须着力提高个人和整个司法警察队伍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司法警察队伍开展学习型创建活动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基础。随着法院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更新空前加快,新的形势对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务工作的路子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面临着学习力和开拓创新的竞争,我们要牢

固树立学习为本的正确理念,坚决克服厌学情绪,学习重在坚持,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学习,就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落伍。三是创建性学习的理念。学习要讲 求实效,如果不注重学习的创新,仅一味地强调学习,没有从源动力上激发起干警积极参与学习型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免让干警产生厌学的情绪,使学习流于形式,因此要使得学习型警队创建的活动卓有成效,首先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创新地制定形式多样、让干警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模式,使 干警对本来枯燥的学习永远充满新意,自然会让干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学有效果。但是正确的理念不是仅靠一次动员或一次讲座就能深入人心,没有广大司法警察对创建学习型活动正确的认识、认知、认可,也就无从创建学习型的司法警察队伍。因此,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可以说任重道远,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要以近期

目标来检验创建的效果。

对策之二: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如何使每一位干警自觉地参与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建设,自觉地把学习当成已任,为竞争而学习,为更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而学习?笔者认为:根据司法警察的职业特点,了解干警渴望所学的知识,进而顺应和满足干警们们的需求,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干警去学习所渴求的知识,去掌握自己所需要的警务技能。一是。渴求知识是激发干警们学习热情的动力源泉。通常而言,个人需求有明示的,也有隐示的,作为司法警察部门的领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掌握干警们的思想动态和干警们的各种需求,对症下药,并根据干警们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素质的差异,因人施教、按需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干警们的需求。顺应和满足需求就是把干警们的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具体行动,笔者所在的海安法院司法警察大队针对干警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僵化的现状,把干警们所关心的热点作为大队警务工作的切入点,在所在法院创建学习型法院的动员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大队干警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法院,我该做什么?”的大讨论。使干警们形成了共识:随着法院审判改革的不断深入,警务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更大的挑战,司法警察的职能将进一步拓宽,要胜任司法警察工作,就必须抓紧学习,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警务保障。

对策之三:解决学习的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创建效果。学习的氛围、条件、制度、方法都是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要让每一位干警置身于时时处处可学习,人人对学习都有紧迫感的环境中。二是因势利导,快乐学习。一支法警队伍警员的性格、爱好各有不同,水平、能力也各有差异,如果硬是把他们捆绑在一起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但是如把学习溶入日常的警务活动中,倡导个性化的学习,不拘泥于形式,让干警在娱乐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使每一位干警对学习都饶有兴趣,自然创建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从内容、方法时间上建立健全严格的学习制度,保障学习经常化和规范化。要建立领导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指导、检查考核;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与晋职晋级和评先的奖惩措施,引导、鼓励干警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努力形成工作、学习、思考“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机

制。

总之,创建学习型的司法警察队伍是一项漫长的“智力工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狠抓当前。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创建规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力争做到工作学习相互促进。同时

要对干警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使干警人人参与学习,从而推动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2篇

一、关于司法警察当前的现状„„„„„„„„„„„„„„„„1

(一)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能在立法上的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1

(二)司法警察队伍的现状难以完成保障职能„„„„„„„„„2

二、当前司法警察现状产生问题的原因„„„„„„„„„„„„5

(一)外部因素„„„„„„„„„„„„„„„„„„„„„„5

(二)内部因素„„„„„„„„„„„„„„„„„„„„„„5

(三)历史原因„„„„„„„„„„„„„„„„„„„„„„6

三、解决的方法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对策„„„„„„„„„7

(一)从制度上入手,建章立制,坚决落实编队管理„„„„„„7

(二)转变观念,找准工作定位„„„„„„„„„„„„„„„8

(三)强化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法警业务素质„„„„„„„„„9 参考文献„„„„„„„„„„„„„„„„„„„„„„„„„11

司法警察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完善对策

内容摘要: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察事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原因,长期以来,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于其他检察工作。努力解决司法警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整体推进司法警察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职,更好地为检察中心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司法警察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一、关于司法警察当前的现状

(一)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能在立法上的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从“立警”之时起,就存在着艰难曲折、存废相争、职能不定、管理不顺等等问题和困难,时至今日在对司法警察的立法上仍然是具有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这样导致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即使是《人民警察法》中也仅是对司法警察职能在第十八条一语带过,更没有明确赋予司法警察享有人民警察的警察权。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以及一些规章文件只是从人民法院内部管理层面上规定了司法警察的职能、管理等等,不具有法律 1 授权性质。即使是规定了司法警察职能的《暂行条例》中,它虽然规定了司法警察的八项职能,实质上是八项工作内容而非职权,法律上也不具有警察权的授权性。现实立法中司法警察的状况是: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有法定警种存在的明确规定,无履行法定职责职权的具体规定;有司法警察履行警察义务的相应规定,无司法警察执行司法警务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明确规定;有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司法警察的特殊要求,无实现保障的职责范围内的司法警察职能行使的规定。正是因为司法警察职能在立法上的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使之陷入有名无份、有职无权的尴尬境地。

(二)司法警察队伍的现状难以完成保障职能

司法警察队伍的现状既有立法上的不合理性和不确定性,更有自身队伍建设上的不完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立法的不到位,不能盲目的争地位、争“执行权、裁决权、强制权”等权利。我们要在有限的“有关规定”中找准出发点、立足点。并清醒的认识到这只队伍自身所存在的制约司法警察行使职能的一系列问题。

1、司法警察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

司法警察管理是司法警察职能实现的机制保障,首先在队伍建设上:“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受所在人民法院院长得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法院和上级法院司法警察部门的管理。”①但从现实中看,首先各级法院由于审判任务重,中心工作牵涉精力过多,客观上对警队建设重视不够,使法警队作为法院的内设机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其次司 2 法警察的管理都是由所在法院实行块块管理,上级警队无法过多的干预、过问、指导下级警队工作,使得双重领导的体系无法落到实处。再者司法警察一直处于人民法院建设的从属地位,所从事的工作也比较杂,除执行“暂行条例”的八项职能外,很多法院的法警还从事它行政辅助工作,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编队管理。

2、司法警察的用人机制不完善。

警力不足是一直困扰司法警察队伍的一个大问题,警力不足这里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首先是量的不足,司法警察的警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民法院的执法形象;其次是质的问题,以往的法警一经录用便是“终身制”,出现了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人员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堆积,法警队伍的现状使其战斗力不强,严重影响司法警察职能的行使,目前根据《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各级法院均采取了聘用制司法警察这一作法,但也存在待遇较低,前途未卜,有后顾之忧(规定35周岁后不能再续聘)等一系列问题,加上聘用法警行使职权范围未有明确规定,使之行使职能没有法律依据。因此,此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警察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队伍老化的问题。

3、司法警察自身素质的建设中存在问题

(1)司法警察如何行使好职能除了在法律依据管理机制上的不足之外,司法警察自身素质才是制约其行使好职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 3 目前司法警察素质的现状来看,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法警职业技能上,其能力及培训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没有实质性的突破。(2)首先,在目前的法警队伍中,对司法警察这一工作的性质,重要性地位认识上还很不足,甚至有消积的一面,没有树立警务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很大程度上还有消积被动,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思想,认为司法警察工作在法院中无足轻重,更有甚者,自身也看不起司法警察在法院中的地位,缺乏应有的进取心,这些都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导致了司法警察不能有效行使职能,并大大抑制了其行使职能的积极性。其次,法警队伍目前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的法警学历水平差异较大,法律专业知识基础远显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警察技能上警务训练的内容、科目上没有科学的理论统筹安排,也没有训练场地、训练设施等的硬件保障,使许多地方法警技能训练不能落到实处,法警体能下降,警务技能不能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不能适用法院的现实要求,也不能凸显司法警察在法院总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

(3)在任法警思想波浮大,履行法警工作责任心不强 由于《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的司法警察的职责呈现服务性、协从性特点 ,加之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取得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资格证书成为当务之急,上级要求较为紧迫,使得目前部分在任法警存在自卑、厌倦、迷茫、应付、侥幸等心理。一是自卑心理。认为法警工作是辅助性的、边缘性的、偏离主流的,在检察 4 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给检察官“打下手”、“跑腿的”、“没地位”、“低人一等”。二是厌倦心理。认为法警工作是“粗活”、“没意思、枯燥”,进而厌倦该工作,敬业精神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迷茫心理。认为法警工作“不受重视”,事业上不会有太大发展,特别是一辈子 “为别人服务”“没出息”,前途迷茫、心灰意冷。四是应付心理。认为法警工作是通向检察官的“桥梁”,就是拿不到检察官资格,反正有法警硬指标,工作不够投入,不注意钻研业务,被动应付,敷衍了事。五是侥幸心理。认为即使通过不了司法考试,没有检察官资格,法警工资也很高,大不了当“一辈子”法警。

二、当前司法警察现状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法警队是检察机关内设的一个部门,是为检察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这就决定了司法警察工作属于一种辅助性工作,不可能成为检察工作整体的重心,这种地位和作用使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没有引起检察系统的高度重视,认为司法警察工作量小,设立专职司法警察是对人员和经费的浪费,观念体现在行动上就表现在司法警察人员缺少、年龄结构偏大、装备不齐、经费不足、且没有从事专职警察工作经验等方面。法警队伍的基础建设不足,又导致司法警察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任务无法正常进行,从而更降低了人们对司法警察工作的认同感。

(二)内部因素

主要体现在司法警察人员自身素质方面。首先,从司法警察人员的来源上看,一是从各自检察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改做法警,由于他们对原来的工作较为熟悉,从现象上看,虽然他们是一名警察,但这些人员对警察工作持有轻视的思想,在履职中表现主动性较低;二是对大部分司法警察来说,面对法警工作的环境,找不到自己奋斗的目标以及工作中的定位,处于困惑之中,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无前途可言,更有甚者,将司法警察岗位当做养老找清闲的美差,不思进取,斗志全无;三是法警工作的危险性与迅捷性,都对装备及训练有较高的要求,这两方面得不到保障,法警人员的技能及业务素质就得不到提高,从而使检察业务部门工作的安全度降低;四是由于法警工作处于办案的辅助位置,在人们潜意识的支配下,难以给从事法警工作的同志一定的荣誉,从而影响法警,特别是年轻法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历史原因

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犯罪履行检察职能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检察机关组织法》尽管规定了各级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司法警察,但该规定没有明确检察官与法警在检察活动中的具体分工,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检察官包揽一切”的传统思维定势致使人们对法警职能认识不清。从1996年高检院出台《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距今已有十三年之久,但该条例还是暂行条例,而不是正式条例。另外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各区县一级 6 编委还取消了区县检察院的法警队机构编制,法警人员编制与检察机关其他人员编制并行,而没有独立编制。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县区级检察院有人员无机构,有的法警还改行进入了检察官行业,造成有的县区级检察院既没有机构也没有人员的现状,没有改行的也分散在各个科室,编队管理根本没有落实。

三、解决的方法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入手,建章立制,坚决落实编队管理

抓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司法警察队伍建设,首先就要从制度上着手,尽快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进行修改,出台正式条例或制定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法规。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早已相继出台,此后,高检院相应的还发了不少通知、文件,如:《最高检察机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意见》。但基层检察院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未跟上步伐,从而导致基层司法警察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一些地方“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现象不能够有效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坚决落实最高检制定的各部条例规则和文件通知精神,确实健全司法检察工作机构,实行集中编队管理,统一协调、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在使用方式上,可采取集中使用,即化零为整,以集中促进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同时又可以化整为零,以分散强化使用,从而用足、用好有限的法警力量。如能将法警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实行统一集中编队,加 7 强规范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法警队伍建设中“散”的问题,使司法警察队伍从上而下的形成集体战斗力。通过集中编队管理可以减少无序化指挥,做到工作有计划,管理有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警察队伍的战斗力。通过集中编队还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顽强、业务过硬、训练有素的司法警察队伍。

(二)转变观念,找准工作定位

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的现状虽然是由来已久的客观实际,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本从思想上消除检察机关依法配备司法警察只不过是个“摆设”,是“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根除思想上的误区。重新认识司法警察在警察工作中的应有位置,大力支持和关心司法警察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理顺工作关系。其次就是明确司法警察职责,彻底消除“检警不分”的思想认识。从办案机制的科学性看,与“侦、捕、诉分离”一样,“检警分离”也是检察机关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体现。原来很多不应或不适合由检察官、书记员和其他检察人员兼任的工作被分离出来,交由法警专门承担,实现了这些工作的专门化和专业化运作,不但减轻了检察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也有利于这些工作的规范化。法警的工作是检察官无法替代的,法警依法履职,既保障了办案人员的安全,又提高了办案效率,减轻了检察官的工作负担,如在原来的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集调查取证,传唤、拘传、8 取保候审、拘留、搜查、看守、押解等事务于一身,难免疏于防范,容易造成犯罪嫌疑人脱逃,自杀、自伤自残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侦查人员如有超时、超期、变相羁押,刑讯逼供,单人提审犯罪嫌疑人及涉案当事人行为等违法违纪情况和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法警可以及时发现、指出或向领导反映情况。侦查人员如发现法警在履职时有违法违纪行为或工作疏漏的,也能够及时指出或报告有关领导。实现检警分离,各司其职这一做法对防止办案中违法违纪问题和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具有很好的作用。

法警工作不是检察工作整体的重心,不代表法警工作不重要,正确认识法警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认真克服法警工作无所谓的错误观念,把抓法警队伍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健全组织,配齐人员,配强力量,帮助解决法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加大司法警察履行职务细则的宣传力度,明确办案人员的职责,树立“法警代行检察官职责是违法,检察官代行法警职责同样也是违法”的观念。

(三)强化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法警业务素质

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中的一支准军事化队伍,其作为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法定成员,要求其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业务技能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以及办案的质量,也关系到法律的正确实施。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必须具备过硬的 9 技能基础。要有计划地开展体能、队列、擒拿格斗、射击、警具使用等基本技能训能,积极认真得对待地市级院组织开展的定期、不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法警对擒敌术、警械具、枪支等基本技能及驾驶、微机操作的全面掌握。在思想道德方面,当奉献与荣誉形成反差时,司法警察必须要有甘于无名、乐于奉献的情操,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责工作,使有限的司法警察力量组成整体优势,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每一位司法警察都应当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场改革中去,但改革不是裂变,要循序而改,要按规律而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能的改革与建设要始终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围绕司法警察的警种特点,围绕服务于审判的立警宗旨,把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忠诚可靠、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使之能够认真履行好职能,切实担负起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和维护司法权威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百度网页:关键词: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2、百度网页:关键词:司法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3篇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易出现的误区

1.“放羊式”式自主学习

由于新课程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摆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此, 一些教学一线的体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体育课要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中心, 教师要少讲、少示范, 改过去接受式教学完全为学生自我练习。于是, 一个哨子几种球, 学生开心, 课堂热闹, 教师像“放羊”者穿梭在各场地之间, 偶尔点评几句、喊几声, 最后下课前学生、教师各自总结一下, 结束本课。这种做法, 虽然迎合了部分学生的兴趣, 其后果只能是学生放纵自流一无所获。

2.“无所适从”式自主学习

有些体育工作者认为,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有一定自学、自练, 相互合作和共同探究的时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 对学生自学、自练, 既合作探究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也没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既不知道自己要练什么, 也不知道怎么练, 更不知道合作探究的重、难点。结果“自主练习”就变成了课间玩耍, 相互嬉笑的场面。教师的期望值如水中月。这样的“自主学习”无的放失。无所适从, 效率低下, 毫无实际意义。

3.“形式主义”式自主学习

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追求课的外在形式,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水平和教材性质与难易程度, 不管底年级, 高年级, 都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而收效甚低。因为这用自主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学生应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才能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边练习, 边思考, 达到正确理解动作技术。综合运用动作技术、巩固提高运动技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要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介绍性的项目, 一些简单易学的项目就无须自主学习;一些低年级学生, 一些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无需安排自主学习;运动技能教育初期也不必安排自主学习。

4.“喧宾夺主”式自主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 许多教师淡化自己主导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跟着学生走。然而在运动技能教育初期,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运动项目, 如果没有教师教, 学生的学就会变的盲从, 特别是运动技术传授初级阶段, 更应以教师的教为主线, 以学生的练为基础, 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形式, 才能把握整个教学进程。自主学习虽然很重要, 但它仍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必要补充, 并不是教学方法的主体。因此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 还应明确其地位和作用, 控制好时间、时机和次数, 一般多用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基础之后。

二、体育教学中走出自主学习误区的对策探究

1. 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个人 (或团队) 的自身条件和需要, 由学生 (或团队) 自定学习目标, 自选学习方法, 自行进行评价, 并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过去教师过度集中制, 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缺乏热情提出的, 但绝不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无限扩大, 新课改中教师的教法始终是运动技能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只能是教学方法有力的补充。因此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机、时间、内容、任务等, 才能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

2.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 即威廉姆?多尔所界定的“平等中的首席”是保证开展正常教学内容、完成运动技术技能、主导学生使之实现主体地位的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课外自学, 在课外自学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个体行为, 但是课堂自主学习却很不相同, 它是教师教学方法有力的补充、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先设置好的一种教学策略, 而不是突发奇想或异想天开的教学行为。因此,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不但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针对教材内容和特点、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去培养学生质疑、探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1) 营造情感交融的民主教学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必须在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欢快愉悦的氛围下进行, 并且是学生之间合作探索、师生互动的多平台操作。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之间的言语表达、理解, 学生之间相互勉励、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 学生对教师的质疑、提问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越来越密切。教师亲切幽默的语言, 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亲和力,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积极的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主、积极的环境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师生关系融洽, 使学生获得情感美。

(2) 设立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目标

如果自主学习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失去了方向, 表面看来学生的“主动”就会成为无意义的盲动或“自由”。为此设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 是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 在学习——练习——讨论——研究——回答——思考——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带着要求练习, 带着目标练习, 必须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切中要害及时给予帮助、引导、评价, 把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引导到具体的学习目标上来。在明确的目标前提下, 还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如充足得到器材、安全的场地等, 否则自主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同时, 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从一节课来看, 自主学习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保证时间, 否则收不到实效。

(3) 在学生困惑时要及时给予指导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解惑。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单纯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它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感到困惑时, 教师应当及时主动指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和难点, 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挂图、flash、多媒体、动漫、电教、比喻推理等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 帮助学生解惑, 使其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活动举例

1. 教学内容:篮球跳投小单元;

2. 前期教学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跳投的用力顺序和正确的投篮姿势;

3. 场地条件:篮球与篮球场地比较充足;

4. 时间安排:第二节课的后半段安排16~18分钟;

5. 自主学习目标:在巩固和改进跳投用力顺序和投篮姿势的基础上, 重点体会和领悟跳起最高点和正确出手投篮的动作衔接, 提高投篮命中率;

6. 具体要求:在罚球线上定点跳投, 并计算一个过程中的跳投命中率;

7. 教师引导:在学生自主练习时, 进行巡回观察指导。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主编.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4篇

一、规避纯粹闲聊,提升问题质量

不少教师觉得阅读图画书的课程无需设计,只要拿起一本书,和学生随便聊聊就好。一堂课下来,拉家常似的和学生闲扯,看似贴近学生的教学却非常空乏低效。学生对图画书的阅读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大意的浅层次上,极大地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高层次的阅读是透过故事陶冶性灵、明白道理、习得方法。读书要有质量必须讲求方法,即使是用图来说故事的图画书也是如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需要讨论。高质量的话题,既能反映故事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深圳的周其星老师在执教《獾的礼物》这本图画书阅读课时,在讲述完故事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们围绕 “獾的礼物究竟是什么”“你怎么看死亡”等有质量的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不仅读文本,更要读生活),触及故事的主题(生命的意义),链接学生的生活(更新对死亡的认知)。

因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高效阅读,让阅读的过程有层次,学生的思考有提升。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问题设置的一般层次有:初级(指向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中级(指向故事的主旨)——高级(指向生活和心灵)。相信在有质量的问题设计引领下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切忌频频发问,留给自读空间

阅读提升,需要静心思考。图画书阅读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静心阅读后的思考、交流、碰撞的欢欣,这样阅读的愉悦就不仅仅止于肤浅,而将达到精深。但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问题连篇的教师。他们因为感觉自己设计了一些好问题,就连连发问,还美其名曰“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孩子的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殊不知,阅读是需要连贯性的,相对于被动的牵引,主动的发现、全心的投入会获得更大的阅读愉悦和更多的个性阅读收获。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案例,因为教师或者家长太爱问问题,一来打断了学生的阅读过程,二来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不再喜爱阅读,远离书本。因此,在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有所取舍,在保证学生相对的阅读完整性的同时,设置有质量的问题阶梯,在情节转折处停顿,在学生忽略处点拨,在思想提升处讨论……总之,要通过精要的问题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图文,读懂故事,受到感染。

三、力戒只读一次,提倡反复阅读

不论是在公开教学课还是常态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带领学生们阅读图画书时都只读一次,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延伸。仿佛图画书成了一个引子,后面的拓展活动才是精彩所在。其实,真正品味一本书,一定需要反复地、多次地阅读。图画书是通过画来讲述的,画里蕴含着太多的奥妙,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细节都是故事,在向你诉说着。只有重复地阅读,才能和书中的每一个图画、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留白碰撞、共鸣,才能将阅读引向深入。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都必须经过“初读——精读——复读”的过程。初读,就是读者第一次粗浅地、快速地、牛饮般地读一本书,粗知大意,把握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浅尝辄止。

精读,就是精微、细致地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书籍,可能专门品味词语,可能专门关注色彩……在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点上,发散开来。在观察儿童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一次次地打开图画书,一次次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兴趣。于是,笔者在执教图画书时常常一本书一教就是几节课,一教就是一个系列。比如读《我爸爸》这本经典图画书,第一节课读故事内容;第二节课读书中的细节(小红帽和三只小猪,爸爸头顶的云彩,多次出现的小太阳等等);第三节课用多种形式读图画书的文字;第四节课读写结合(再读书中的故事,写写自己的爸爸);第五节课尝试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我爸爸》;第六节课创作一个推荐卡给即将阅读本书的人……

复读,指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阅读。这时候的阅读不一定需要书本在手,而是像反刍一样地再次咀嚼。比如,学生们第一次读安德烈·德昂的图画书《月亮,你好吗》,只是看到了月亮和小男孩之间的趣味互动。倘若学生们之后有了乘船在水上再一次看到月亮的际遇,或者长大后在他乡无人做伴时再见到月亮,他们对这本温暖童书背后承载的陪伴、互助、关爱、童趣、想象一定会有更亲切、直观的认识。此时的阅读是掺入个人生活体验的,是有温度的、立体的、个性的、丰厚的阅读。

四、不可沦为纯粹的工具,指导必须有度

图画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儿童读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小、薄薄的一本图画书,通过精心绘制的图片,借助震撼心灵的情节,用最童真、温暖和爱的故事拥抱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图画书的能量,利用它和孩子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促进儿童阅读。但在做法上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有教师人为地、片面地、碎片化地使用图画书,使得原本纯粹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承载了太多的任务,以致面目全非,高耗低效。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图画书沦为纯粹的课内教学工具,有教师将诸如《逃家小兔》那样文字、句式有特点的图画书,作为了纯粹练习口语和造句的工具;有教师将《鼠小弟的背心》那样富有童趣的故事作为单纯的思想教育工具,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将《七号梦工厂》等无字图画书放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配上文字,将其称为“图画书作文课”……真是舍本逐末,“用大炮打蚊子”,让人哭笑不得。

教师们有时真的“太爱教了”。不要忘了——经典自有感染力!就如陈丹青所说:“重要的不是画画,而是你怎么‘看。”也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教授有度,不必讲授太多,只要把优质的图画书带到儿童面前,让他们自己潜心阅读,感受图文的力量,看世界的多彩、历史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从而拥有善良的心地、丰沛的情感、辨别的眼光、灵活的思维……这样就好。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它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学之门、艺术之门、生活之门的最好媒介。因此,善用好书,用心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关注作品的特质,适当添加提升阅读能力的元素,把知识和能力渗透在丰富、有效的阅读活动之中,就可以让一本本经典的图画书在学生心中留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图画书阅读过程都更加高效、动人、持久。

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5篇

一、习作成了“应试物”

一些学校仍在搞“应试”作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应付考试、争取高分作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教师在考试前猜题、押题或者让学生背几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然后指导学生套作, 以不变应万变。毕业班教师更是广泛搜集题目, 让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有的甚至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天写两三篇作文。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 怕写厌学, 为完成任务而写。

二、作文要求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等特点, 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 挫伤了学生写作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久而久之, 学生便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习作指导不得力, 训练形式较单一

一次完整的习作指导过程应包括“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这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围绕训练目标反复提高的过程。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只有“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 而且就是这三个环节也没有真正落实。“指导”仅是提出笼统的要求, 没有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观察、搜集材料。“批改”也往往只是打个分数, 加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针对以上几个误区,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师要亲自“下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但要懂得作文教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亲自“下水”, 增强指导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大家都知道,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可感的榜样。若教师常写“下水文”或撰写各类文稿, 会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进取的习作榜样。

2.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枯燥的写作知识讲解, 脱离学生实际的分析, 没有指导价值的盲目模仿, 都会引起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厌恶。教学中, 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如,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 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

3. 重视方法指导。

在活动中, 不仅要让学生有所乐, 而且要让他们有所得: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解决描写和说明中空洞、无序的问题, 使学生在听、说、看、想、写等方面都得到锻炼。

4. 引导学生多读书。

要形成较强的读写能力, 靠课内学习, 更靠课外读写。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使他们渐渐学会通过广泛浏览增长见识, 增加文化底蕴, 并逐渐养成随手摘录、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

5. 展示优秀习作。

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6篇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乏其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以上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

误区一:

“老师,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有交给您了!”

——家长误认为能“管”住孩子,就是成功的教育

这是笔者家访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多半是焦虑的、无奈的。他们错误地认为,父母能管住子女,家庭教育就算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家长们往往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甚至还时常有家长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看其孩子在不在认真听课,还美其名曰“突击检查”,弄得学生、老师都很反感,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棍棒出孝子”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教方式,可至今仍有不少父母拿它作为教育的金科玉律。这种打骂等简单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力差,当着家长的面老老实实,一离开父母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加上在家中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了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如同“大禹治水”,宜“疏”忌“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需要堵,但更需要导。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家长的种种管束如唠叨、爱打听行踪等,常使他们感到心烦。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就服对立情绪,有了冲突与磨擦。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孩子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生活,感到自己的独立要求得到理解,就能和家长格外亲切,两代人的感情就会得到协调,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切忌采用打骂等简单的家教方式。打骂会使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孩子怕挨打就会编瞎话,久而久之,孩子易养成说谎的毛病。家长应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惩罚,使他们心服口服,甘愿受罚。有资料表明,爱护关心孩子与通情达理的父母培养出的儿童善于处理各种冲突,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肯定,人都是渴望得到赞扬的,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舒畅,信心倍增,他会喜欢给他赞扬的人,喜爱做给他带来赞扬的事。

误区二:

“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

——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

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对妈妈的话不理解,感到很苦恼,但从那以后,他确实不再将那本资料往学校带了,怕惹妈妈生气。笔者很忧虑,这个学生还能算是品学兼优吗?这些现象在毕业班更为明显:优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习,不愿帮助后进同学补课;严格保密“参考书”、“习题集”,甚至用别的封面包得严严实实;同学问题目,明明会做的,推说自己也不会等等。

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道德素质。

要提高道德素质,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进步。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家长是孩子最接近的榜样,不论家长本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孩子都把他们看作榜样而予以模仿。家长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个教师,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表率,不要把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带到家庭中去。其次,家长要将正确的竞争观渗入家庭教育中去,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与能人、先进人物较量,正确对待胜负,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学生有正当的“竞争”意识,是件好事,有利于破除中庸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但上述那位家长教育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

误区三:

“为了你读重点,我们都省吃俭用,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

——激励孩子的办法比较消极

随着择校生增多,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也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在笔者工作的县里,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逢开学,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里挤满了家长,原来他们是在为其子女花高价办理借读手续。初中一般要一万多元,高中则最低为二万多元,成绩低的甚至交纳五六万元。这些学生多数正式录取在教学质量稍差些的普通中学,却不愿去读,导致重点中学班级容量加大,每班将近七十人,“连根针也插不进去了”。这些借读生进校后,底子薄,学习比较吃力,心理压力大,一进校就带上了自卑的帽子,而且班级人数多,班主任、老师的精力有限,对借读生关注得较少。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

因此,笔者在与这些借读生的家长交谈时,总是希望他们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总是拿经济问题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首先,家长不要有自卑心理,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一时的失误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就差,要允许孩子犯错。

在西方,年轻人被认为是“拥有犯错误的权利”的人。孩子入学成绩偏低,说明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难免有跟不上的苦恼,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她)一起找原因,树立自信心,并告诉孩子:“你能行!”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他,他还有自信吗?这样的例子笔者接触过不少,有位女同学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增强了自信心,成绩由入学的倒数第二名提高到毕业时的前五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而一位入学成绩与她相当的学生,父母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很心疼,常常拿经济问题来对他施加压力,导致他心理负担过重,不能继续正常的学习,不得不休学在家。对比两者,就知道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树立自信心也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其次,家长对孩子应做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要求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或其他主客观条件,良好的愿望难免会落空,家长为此会作出一些不近人情的行为。在这方面,发生的悲剧还少吗?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杀母更是值得深思。不少家长认真分析孩子的智商、学习基础等主客观条件,对孩子做出了恰如其分或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目标,而且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及实际情况不断为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合理要求,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说服;既允许孩子犯错误,更允许孩子改正错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第三,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这些借读生经过升学考试的打击,大多比较懂事,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误区四:

“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

——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的家长,笔者首先向他们解释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是补不回来的。其次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向他们建议,适当减少家教。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

创建学习型司法警察队伍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第7篇

误区一:操作材料越多越好

案例:“百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为了让学生数出100, 并体会100有多大, 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材料, 有铅笔、橡皮、糖以及幸运星。

师:寒假快要到了, 老师准备了一些奖品, 请你帮老师数一数, 每组有几个奖品。

(学生开始操作并汇报)

生1:我们组有89块糖。

生2:我们组有102块橡皮。

生3:我们组有98枝铅笔。

生4:……

这时候, 老师已经没有耐性听下去了, 直接告诉学生说:“实际上, 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奖品都是100个,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00。”

分析与对策:选择合适材料, 做到有效操作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科学, 而不是研究物体的外部特征和属性的。因此, 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 就取决于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促进认知活动, 如果操作材料无法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 那么哪怕是再直观的材料也是无益的, 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并非越直观越好, 更不是多多益善。操作材料的选择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 教师引领学生操作体验时, 应提供给学生与学习知识相匹配的载体。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 加之材料的品种众多, 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操作材料的“好玩”上, 而不是集中在如何数数上, 因此, 就在数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差。

基于上述分析, 在教学时, 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小棒, 要求学生先数出1个十, 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出100, 并思考怎么摆放才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00根小棒。这样学生就会有序地操作。至于上述橡皮、糖果等感性材料, 教师可以在新授结束后, 巩固100数感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 让学生体会100件不同的物体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误区二:操作目的不着边际

案例:“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出示情景图, 引出数学问题:二 (1) 班有36人, 二 (2) 班有37人, 两班可以合乘一辆70人的车吗?

学生列出算式进行验证:36+37

师:请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结果是多少?

生:73

师:你怎么想的?

生:我看看小棒就知道是73。

师:36+37竖式怎么列?

师:3为什么写在个位, 十位为什么是7?

学生面面相觑。

分析与对策:明确学习目标, 及时进行操作

为什么学生操作后, 还不能说出笔算的方法呢?根源在于案例中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 学生摆小棒只是把口算的结果予以呈现, 并不明白摆小棒是为了揭示口算的过程, 从而与笔算的书写及算理产生联系。正因为没有明确的操作目的, 摆完小棒后, 学生就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棒, 以应付老师的提问。但他们并不清楚摆小棒与理解算理之间的关系, 最终导致学生漠然于笔算的算理, 产生了课堂上面面相觑的尴尬局面。数学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因为这样做可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对材料进行抽象、概括, 获得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学生必须知道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进行操作, 这样的操作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这课时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列出算式后, 请学生自主计算, 发现多数学生用口算的方法, 但也有用笔算的, 就请用笔算的学生说说算理, 但发现学生会计算但说不清楚, 这时我就要求大家用小棒摆一摆, 并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 (1) 摆小棒时, 你是怎样把两部分合起来的。 (2) 先摆什么, 再摆什么, 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3) 再回想一下, 自己是怎么操作的, 再把操作的过程与同桌说一说。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也沟通了摆小棒与口算、笔算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小棒图和竖式, 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道理。

误区三:操作内容有形无质, 忽略个体发展

案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新授结束, 练习中:

教师要求学生先摆4个圆片, 再摆8个圆片。然后提问:“8是4的几倍?”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8÷4=2”

分析与对策:紧扣操作本质, 人人得到发展

乍看一下, 这样的操作没问题, 全班学生都会。可是, 这样的操作有意义吗?脱离了摆圆片难道学生就不知道8是4的2倍了吗?如果这样的环节设计在新授中出现, 还有它的可取之处, 至少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表现。可是在练习中, 这样的操作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内在的提升, 教师完全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 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新课程标准提出,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 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 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千篇一律的要求,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 在练习部分他是这么设计的:他给学生提供12个圆片, 请学生摆成2行, 要求两行的圆片个数呈倍数关系。在这个环节中, 该教师实际上对学生提出了“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 每个学生尽自己所能, 展现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11是1的11倍, 6是6的1倍。”这样比较特殊的倍数关系也在操作中得到了体现。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能力弱的学生也尽自己所能进行操作, 操作使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误区四:操作思维手脑分离

案例:十几减几

教学13-9, 教师请学生摆小棒操作, 当学生从1捆小棒中拿出9根, 教师见此情境, 马上说:“小朋友们, 你们看, 从10里面拿出9, 再和3合起来, 这样的计算就简单多了, 你们明白了吗?”

分析与对策:动手动脑结合, 挖掘思维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 教师为了追求短期效应, 没有花时间让学生说想法, 虽然这样做, 暂时不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 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知识和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内化过程而内化, 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 所以它必须借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才能向概括结论转化。

有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 他也让学生从13里面拿掉9, 然后投影学生的做法, 并请学生讲了想法。

生l:我把13根小棒合起来, 再拿掉9。

生2:先拿掉3根, 再从10里面拿掉6。

生3:先从10里面拿掉9, 再和剩下的合起来。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方便。

由于教师放手让学生边投影边讲解, 全班多数学生选择了方法3, 最后, 再让其他学生复述方法3的做法, 教师及时进行归纳, 这样“破十法”就应运而生了。虽然学生的表达都是感性的, 但这是形成概念和结论的基础。并且由于教师及时进行了优化, 因此学生及时地从理性上掌握了“破十法”。这里, 动手操作, 语言表达, 思维活动构成了相辅相成的交互过程。

上一篇:公文语言的词汇汇总下一篇:消防自动报警维保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