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2024-08-26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精选9篇)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1篇

浅谈游戏、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宾阳县特殊教育学校 覃兰芬

摘要:运用游戏和手语教学是特殊里对智障学生教育的大胆创新改革,更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应用游戏和手语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率,促使智障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关键词:游戏手语 智障学生 数学教学

智障儿童智力水平低于常人且伴有适应性行为障碍,情感和语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在学数学方面其能力更落后于正常儿童。记忆力差、遗忘快,计算速度慢、计算的准确度不高、计算时对小棒的依赖性强,是我在培智数学教学中发现的孩子们共同的问题。特别是对小棒的依赖,没有小棒时他们的计算要比有小棒时的时间多好几倍。而且他们的生活管理能力又特别的差,上课时不是没有笔就是没有作业本,更别说小棒了,所以培智班的数学教学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完不成预期的教学内容是经常的事。

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大部分。游戏活动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游戏特别能营造出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具有同 样好玩、爱游戏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弱智儿童注意不集中、自制力差、对理性知识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弱、接受效果差等特点,合理地将游戏引进数学课堂,吸引弱智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游戏能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弱智学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在10至15分钟左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游戏,来吸引弱智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弱智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弱智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游戏能补偿弱智学生的生理缺陷

许多弱智儿童的大脑发育不健全,导致肢体的不灵活甚至残疾,而弱智儿童腕骨和指骨正处在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的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动作精确性较差,使他们产生学习上障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小肌肉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游戏教学则是补偿弱智学生的生理缺陷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时,许多学生分辨不清,我采用手指游戏来帮助学生认识辨别;右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大于号“>”,左手的中指和食指能搭出小于号“<”。教师提问:“大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右手剪一剪”;教师提问:“小于号怎样记?”学生回答:“伸出左手剪一剪”,并配上动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掌握后就不会再混淆。

三、游戏能培养弱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弱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合作交流,共享群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我让每个弱智学生挂上图形卡片,先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弱智学生寻找和自己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互相手牵着手站在一起,在游戏中弱智学生情绪积极、饱满,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轻度弱智生会主动热情地帮助中重度弱智生,纠正错误。这样将数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相结合,让弱智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团结协作的进行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弱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游戏是弱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弱智学生寓教寓乐,而且能挖掘弱智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合作意识。

四、手语能让弱智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能力

想到用手语来帮助他们进行学数学上的计算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班有几个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但由于经常和聋生交往,他们会很多手势语,特别是我班的学生黄升方、农卫红、莫佳丽在我上课提问题时,他们有时会不知不觉用手势语回答(我校是一个既有聋教班也有培智班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长期的接触中,他们也懂 了较多简单的日常用语的手势语)。但是我下决心利用手语来帮助他们进行计算,是一个偶然,那天我正在操场看聋班的孩子们排练节目,我班也有几个学生在那里玩,老师每讲一个要点,我班的孩子就加上他们自己的理解,也跟着用手在那里比划着,虽然他们的翻译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他们仍在那里不停的做着他们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看着他们的认真劲,于是我决心将手语引入他们的课堂,这样既能训练他们的思维,又能帮助他们计算,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于是,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包含了思维的训练、反应的训练、协调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教中一步一步的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就如预期的一样好,常常是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并且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作业不仅仅是作业,还变成了一种游戏,不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每节课不再是因为学生不想学头痛,自从把游戏、手语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后,都能轻松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欣欣

.论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2011(2)。[2]王静

.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0(6)。[3]李数声

浅论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教苑,2009(2)。[4]韩长郡

.论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J].教育研究,2009(12)。

[5]张晓静

.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0(12)。

[6]李丽萍

浅议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创新[J].教苑,2010(1)。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2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智障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设计符合智障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问题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例如, 在“月历表”一课中,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六一”儿童节很快就要到了, 学校准备开展庆祝大会, 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六一”节这天是星期几?今天是星期几?六月份的星期×有几天?学生很好奇, 叽叽喳喳讨论一番, 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我投影仪显示当年六月份的月历表, 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从月历表上找到答案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很快找出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 既适合智障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 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人民币互换”一课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昨天, 小明借了小红5元钱买文具。今天, 小明带来一张10元钱要还给小红, 应该怎样还呢?小明要把10元换成5元的, 应该怎样换呢?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既让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又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三、创设故事情境, 激起智障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 百听不厌, 用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 进入到新课意境。

如, 刚进行除法教学时, 我用改编的《西游记》故事引入:“唐僧师徒4人在取经途中, 夏天中午时, 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孙悟摘了8个桃子, 师傅叫八戒把桃子平均分给4人, 八戒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 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的故事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于是, 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四、创设游戏情境, 让智障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因此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乐, 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 低年级数学“5的组合”复习课时, 我就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我先出示5块糖, 再把糖放进小布袋里, 然后从里面拿出2块糖, 然后让大家猜一猜布袋里还有几块糖? (3块糖, 5能分成2和3) 。学生回答后, 我把布袋里的糖倒出来, 让学生自己判断对不对。然后, 每次分别拿出不同的糖块, 让学生猜一猜布袋里还有几块糖。游戏如此反复做了几次,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学生就掌握了所学内容。

总之, 在智障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需要从教育对象出发, 精心创设各种情境,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学有所获, 习有所得。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需要从教育对象出发, 精心创设各种情境,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学有所获, 习有所得。

关键词:智障数学,情境教学,特殊教育

参考文献

[1]费华鑫.浅谈音乐教学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作用[J].学周刊, 2014 (20) .

[2]殷莉芬.智障儿童, 为你感到骄傲[J].好家长, 2014 (20) .

[3]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11) .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游戏;应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又十分抽象的学科,相比较于其他科目趣味性要差一些。对于低年級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自律性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集中时间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增加数学科目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想方设法地将枯燥的数字、符号变得生动有趣,将抽象的数学公式、概念变得具体直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游戏是小学生酷爱的一项活动,在课堂上,利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缓解脑力劳动的紧张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恰当地应用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的潜在力量。学生只有对数学科目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会再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而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和愉快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无意识为主,而这无意识又受到兴趣的影响。而在游戏中,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合作,可以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为抽象的思维,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如“统计”的教学,统计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单纯按照传统讲授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但是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又经常会用到,因此,通过游戏的教学形式,就能很好地跨越这些障碍。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中设置“观察员”和“记录员”,让他们对本组成员每天到学校的时间进行统计和记录,并制作成统计图。再由老师在各组中选出最好的统计图进行评讲和展示。这样,学生亲身参与到统计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此外,小学生的兴趣很难长久,他们更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再好的游戏教学形式,用得多了,也就“烂”了,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游戏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游戏,只有以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二、利用游戏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活跃课堂氛围,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愉悦感,从心理上感觉放松、自由和愉快。让学生能够在渗透数学知识的游戏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才是游戏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探究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只有寓教于乐的游戏,才能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动力。

此外,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使用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监督、指导和启发,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只有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更好,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学知识的教学。

三、利用游戏教学,深化学生解题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设置一些解决问题式的游戏类型,通过设置具体的游戏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问题最终解答。这种任务型的游戏形式,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和空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感。如,在“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举牌游戏”,让学生对自己书桌里的东西按照牌子上写着“文具”“玩具”“衣物”进行整理。教师指出一件物品,学生根据他们的性质,“举牌”表示它属于哪一类。

参考文献:

[1]马志明.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学园,2015(10):130.

[2]苗丽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基础教育,2014.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4篇

游戏是小学生酷爱的一项活动,在课堂上,利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缓解脑力劳动的紧张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恰当地应用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的潜在力量。学生只有对数学科目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会再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而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和愉快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无意识为主,而这无意识又受到兴趣的影响。而在游戏中,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合作,可以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从感性认识逐渐过渡为抽象的思维,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如“统计”的教学,统计知识较为抽象,如果单纯按照传统讲授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但是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又经常会用到,因此,通过游戏的教学形式,就能很好地跨越这些障碍。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每组中设置“观察员”和“记录员”,让他们对本组成员每天到学校的时间进行统计和记录,并制作成统计图。再由老师在各组中选出最好的统计图进行评讲和展示。这样,学生亲身参与到统计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此外,小学生的兴趣很难长久,他们更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再好的游戏教学形式,用得多了,也就“烂”了,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游戏形式的多样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游戏,只有以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二、利用游戏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活跃课堂氛围,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愉悦感,从心理上感觉放松、自由和愉快。让学生能够在渗透数学知识的游戏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才是游戏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探究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只有寓教于乐的游戏,才能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动力。

此外,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使用游戏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监督、指导和启发,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只有在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更好,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学知识的教学。

三、利用游戏教学,深化学生解题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设置一些解决问题式的游戏类型,通过设置具体的游戏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问题最终解答。这种任务型的游戏形式,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和空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感。如,在“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举牌游戏”,让学生对自己书桌里的东西按照牌子上写着“文具”“玩具”“衣物”进行整理。教师指出一件物品,学生根据他们的性质,“举牌”表示它属于哪一类。

摘要:游戏教学是在快乐教育的科学理念基础上,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在满足小学生爱玩游戏天性的同时顺利地实施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学习能力弱,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又较为枯燥、抽象,游戏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价值。从实施游戏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些许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游戏,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志明.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学园,2015(10):130.

浅谈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5篇

一、数学游戏能使枯燥的知识活动化

口算是数字运算和代数运算的基础,甚至是很多高等数学运算的必要手段。在进行口算的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要先在头脑中进行计算,然后贮存计算的中间结果,最后把两个结果合并后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经常进行口算练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为了不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的心理,又起到训练口算的目的,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扑克牌玩二十四点的游戏,即让学生从一副牌中随意抽出四张牌,说出得数是二十四的算式。如果是无解的,可另外再取四张牌。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口算训练中去,可以每两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比一比谁算得快,然后全班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多,算得快的同学自觉把方法教给算得慢的同学。这种智力竞赛游戏,学生们玩得十分投入,在获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二、数学游戏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约数和倍数”这个单元概念比较多,而且内容抽象,学生学起来对概念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淆。如何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知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在教学一个约数和倍数的个数时,可以安排这样两个游戏:1.找约数朋友。如老师请是12约数的同学站起来,学号是1、2、3、4、6、12的学生立即随之站立。通过游戏让学生判断起立同学的个数是不是完整,还有1号同学每次都要起立。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最大的一个是它本身”。2.找倍数朋友。如老师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座号是2、4、6、8……的同学站起来,当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时,师故意问:“就这些吗?”学生们说还有,只是我们班的同学的人数不够罢了,这样让学生容易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数学游戏可使深奥的知识简单化

如“数图形中的学问”中有一个由法国人尤嘉发明的移动“诺哈依之塔”的数学游戏,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教材中举例:在一块木板上钉了A、B、C三根小木棒,在A棒上由上到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着两个小圆片,现要从A棒移到C棒,要求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片,而且移动时不能把大圆片放在小圆片的上面(移动时可借助B棒),问该如何移动,至少移动几次?接着让学生用几本大小不同的书来代替圆片,如果是三个圆片,最少要几次?学生在玩的过程获得充分的数学体验后,教师提问:“如果圆片是4个、5个、6个……又该如何移动?至少要移动多少次?”这种游戏难度较高,学生并不知道所移的次数是否最少。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这一貌似简单的游戏中其实蕴含着深奥的、严肃的、具有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在每一步移动圆片中都有策略,你们要有勇气和信心去揭开它的奥秘。”从而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要想把四个圆片移到C棒,必须把上面三个圆片移到B棒。根据上一个游戏,我们可以知道,要把三个圆片从A棒移到另一棒上,至少要7次,也就是上面三根小棒从A棒移到B棒要7次,再把第四个圆片移到C棒上,最后又要用7次才能把B棒上的圆片移到C棒上,这样一共用了7+1+7=15(次)。依此类推,5个圆片至少要15+1+15=31(次);6个圆片要用31+1+31=63(次)……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一次发起挑战。

四、数学游戏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多半以教师讲解为主,操作教具也常常是教师自己演练一次或是请少数几位学生上台操作一下。学生多半是被动的听讲者,亲自操作学具的机会非常少,所以对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缺乏敏锐的洞察力,难以更深刻地理解空间概念,在空间逻辑与思考能力上收获甚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教学后,可设计让学生玩七巧板的游戏: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份七巧板图案,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给七巧板的几个基本图形分类,再让学生分别用其中的图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这样的拼图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几何图形的变化,不但可以正确了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意义及特征,而且可以动脑、动手创造出不同的组合,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游戏,数学思维,重要作用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因此,游戏活动应用于教学,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积极促进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游戏是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有效形式。

一、游戏对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1. 游戏能够有效融入数学教学

合适的游戏能够很好地融入数学教学。例如设计数字游戏,能够融入数学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动手操作游戏,比如折纸游戏,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图形,同时建立起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2. 游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三年级的“数学广角———集合”这一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集合”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采用游戏教学,将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中,设置“彩色鸭子”的游戏,衣服上有绿色的同学站一圈,衣服上有红色的同学站一圈,两种颜色都有的同学站在中间圈,这样就将集合的形式运用游戏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学习氛围,让学生被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气氛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

3. 游戏能够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使所学知识生活化,能够唤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新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环节,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数学课堂上,可以加入“我来开超市”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融入一系列数学问题,这样,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

1. 有创意地设计游戏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课堂上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要是游戏的主体,要在游戏中让学生主动创造、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地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做,使学生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设计的游戏要新颖有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参与游戏、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所以,在设计游戏时,首先,要有新意,让学生感到新鲜。其次,还要使游戏灵活多变,千篇一律的游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适得其反。

2. 有目的地运用游戏

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儿童的普通游戏活动,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课堂活动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在于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服从教学目标的要求,服从数学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运用游戏,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有秩序地组织游戏

无论是普通游戏还是教学游戏,都应具备完善的游戏规则。而教学游戏规则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的活动准则,它是课堂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教师正是通过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有序地组织游戏,才使游戏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应注意,教师要将游戏过程组织得完整。游戏之前应使全体学生明确游戏规则,清楚游戏目标。游戏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个体与群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游戏结束后应结合游戏结果开展注重总结性的、参与度高的讲评活动。

4. 有计划地安排游戏

教师应明确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安排满游戏活动,也并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非要加入游戏活动不可。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把握好教学目标,在不同内容的数学课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抓住正确实施游戏活动的时机,有计划地安排游戏活动。

总之,正确地将游戏活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潜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贴近生活的课堂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颜学炎.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刍议[J].华夏教师,2015(1).

[2]尤炎海.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期刊,2014(12).

[3]曹素玲.数学游戏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05.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7篇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上数学内容大部分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学起来自然觉得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厌学,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的孩子表现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我们能把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乐学、善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快乐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游戏在小学低段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应用的认识。

一、课前游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教学理念下,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以巩固旧知识,或谈话导入,直奔主题。这样是很简单,不费时间和心思,但由于是旧知识的重复,一些早已掌握的学生就会感到很无趣。如果教师能将复习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教材相关联的游戏、趣味知识等引入课堂中,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边玩边复习,效果肯定会不错。比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9加几”时,先复习 “10加几”的计算和10的组成。课前,笔者将复习内容一一写在卡片上,这时让学生拿出来摆好,反扑在课桌上,以两人一组玩 “石头剪刀布”游戏,赢的翻卡片,并计算,比比谁翻得多,算得多。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原来爱偷懒的同学都动起来了,平时开小差的同学也认真多了。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中游戏

“课中”既是一堂课的主体,又是突破一节课重难点的关键,还是这堂课的精髓和灵魂。这段时间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全神贯注,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前段时间的学习,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学生最疲惫的时候,学生的集中力可能已到极限。此时如果教师设计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插入游戏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激起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无异于给学生一支强有力的兴奋剂,使得课堂一下子又有了生命和活力。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数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10个10是100”,笔者设计了一个数小棒的小游戏,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数棒比赛。要求:10根小棒捆一捆。学生都想成为数数的高手,马上变得很细心,不一会儿便数完,掌握了数数方法,从而突破了本课难点。再如教学“找规律”,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笔者在这堂课中就设计了几个游戏内容:找一找(判断一列图形是否有规律),摆一摆(摆一组有规律的图形),拍一拍(找拍手的节奏规律)。这些游戏是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又都是身边的数学,学生参与踊跃,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三、课尾游戏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尾则使成功得以巩固。“课尾”就是临下课的几分钟,在这最后的几分钟,我们都会对这一节课的内容做总结。但有时候在课尾如果我们融入一下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一节课的疲倦,又能达到复习巩固所学新知识的目的,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也可谓一举多得。曾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数的整除”,教师在结束教学时的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哪些数的倍数,依次让学号2、3、5……的学生离开教室,有意留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使得教学过程不是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四、练习课、复习课适当运用游戏

练习课和复习课通常比较枯燥,学生始终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影响了课堂质量的提高。如能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引入竞争机制,设置一个综合性的竞赛游戏活动,同样会使索然无味的练习课堂充满生机、情趣和智慧……在平时的练习、复习课中,有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个四关比赛。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设计这样的四关:第一关为口算大比拼,第二关为书写大比拼,第三关为比大小大比拼,第四关为动脑筋大比拼(提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这个游戏系统地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参与主动性高,参与面广,既达到了练习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教学成效。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智障儿童,游戏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智障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正常的孩子。如何对这些智障的可爱的孩子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做到精益求精。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是学习的内驱力, 而游戏集二者之大成, 实践证明, 巧借游戏平台可以极大地活化和促进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知识性和趣味性,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一、在智障儿童数学课堂开设游戏教 学的相关分析

对于孩子来说, 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存在智力障碍的, 他们的天性都是喜欢玩, 喜欢游戏。智障儿童虽然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异于正常的孩子, 但是他们也有学习的渴望和进步的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就提出, 人都有爱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游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玩耍的活动, 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对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20世纪初期,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先生在他的教育学论著中就提倡在儿童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游戏教学的环节, 并指出学习的过程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学会主动作业, 这里的主动作业就包含了游戏、竞技、建造等方式。智障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除上述功效外, 还能让这些可爱的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 感受到自身获得了老师的重视, 这在心理上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数学课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上对智障儿童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和学习强度, 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情, 认真研究教材, 并有效的整合教学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游戏教学的种类是很多的, 针对智障儿童来说, 对他们设计的数学游戏一定要具有实用性、简易性、参与性和生活化的特征, 主要的形式有讲故事、观察、猜想、竞赛等。

二、开展数学游戏的策略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已经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 但是要想让游戏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遵循一定的原则。

1.知识性与趣味性。

智障儿童确实有他们的特殊性, 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的变化, 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能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程度, 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有所获, 学有所乐, 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为了娱乐而娱乐, 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游戏,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 在对智障儿童教授报数时, 老师可以让孩子从1~99报数, 只要报到含有“3”的数字或“3”的整数倍时, 孩子就不要说出数字, 只需要鼓下掌就可以了, 然后进行下一个报数。如果有人在游戏的过程中报错数或者拍错, 则由错的人从1开始重新报数, 并且搞错的孩子还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这样的数学游戏一方面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能让孩子参与其中, 大胆地表现自我, 在宽容的环境中, 孩子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自然也就随着提高了。

2.多样性与丰富性。

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并且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 对他们来说, 只有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事情才能让他们集中精力, 这些应用到数学游戏教学中就必须突出数学游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让智障孩子受到多方面的刺激。在数学游戏的设计中, 一定要突出新颖、多变的形式, 使得这些孩子们都能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学习。如在进行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数学教学时, 老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扑克牌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游戏, 这对智障孩子来说吸引力是比较大, 并且具有一定的亲切度, 容易让学生参与其中。过程是让其中一个孩子拿1~9的牌, 另外一个孩子拿10、J、Q、K, 首先让每个孩子出1张, 把牌的总和算出来, 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另外, 教师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多准备几套方案, 以防止无效方案的出现。

3.针对性与梯度性。

在智障儿童中开展游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任务, 也就是说游戏的设计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为此, 在开展数学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要把游戏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能做到游戏与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 进而对学生有所启发,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贵得法, 有效的教学应该突出因材施教。如在“数学接力赛”中就要把握问题的梯度和游戏的层次。如应用题:“小刀有10把, 铅笔比小刀多5个, 问铅笔有多少支?”老师就可以安排具有层次性的接力游戏。第一层, 可以让一个孩子来分析, 题干中提到了哪两件学习文具?第二层“, 铅笔比小刀多5个”, 设问谁多谁少?紧接着第三层问铅笔有多少支?这样的游戏教学层次分明, 也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实现了游戏设计的梯度,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游戏和手语在智障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聋校数学课堂;自然手语;手势汉语

G76

目前,我国大多数聋校都将手语当作教学的主要语言,手语在聋校是一种特殊、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其存在的历史悠久。曾有研究者表明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出现语言就已经有手语的存在,人类的语言是先有了姿态或手势表达而后才有了语言。手语是大多数聋人的主要交流工具。近年来, 聋教育界关于手语和口语在聋校教育中运用争论很多。所以出现了像中(国)挪(威)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等诸多的课题研究,这是从尊重聋人、承认聋人手语、适应聋人生理特点出发,顺其自然、重视手语教学和聋人语言的研究。

一、手语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聋人,也不了解手语,认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手语怎么能够表达出来。部分人士大谈手语弊端,认为在聋校大力推进手语会阻碍聋生语言的发展,而有的则认为,手语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不容忽视。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研究证明,聋人通过自己的第一语言(手语)学习第二语言(书面语),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手语对聋人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的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部分聋校都以手语作为教学的第一语言,大多数的聋生都将手语作为主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因此,要提高聋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手语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优化聋校教育的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聋校的教学中,存在较多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的题意,如,“自然数”、“质数”、“整数”等,又如以下例题,3年纪由男生8人,女生5人,女生人数比女生多多少?对于低年级的聋生而言,这些概念与应用题的意思往往难以理解,等到以后高年级的学习中,仍然以之前的习惯来对这些应用题进行理解。可见,相较于正常的数学教育,聋生数学教育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对于抽象概念、应用题的理解。因此,聋校相关数学教育者需不断对自然手语、手势汉语进行研究,并将其合理应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性数学概念或问题。

二、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概念及特点

自然手语是聋人群体自然而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常使用的手势语,是中国手语的核心部分。自然手语是对聋人的姿态、表情、动作表达的语言信息,它形象、直观、简洁、指示性强,以形象比划为主,具有易交流性,但它的表述单一,范围有限。手势汉语是把汉语按顺序用手语表达出来,是汉语的手势符号化,它是按照汉语的语法结构逐字或逐词用手语形式表达出来的,具有完整的语法结构。

三、自然手语在聋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自然手语运用简洁、形象生动、活泼,符合聋生以视觉接受信息的特点。很多数学用语都应用符号的形式来表现,例如:大于(>)、小于(<)、不等号(≠)、约等于(≈)全等(≌)平行(∥)正负号(±)三角形(△)……,用自然手语的打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手势汉语在聋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手势汉语在聋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概念、性质、解题步骤都必须用手势汉语来表达。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的概念,一个字的颠倒、一个字相同、多一个字这其中有着很多共同点和内在的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 随后,打手语的时候,也必须强调它的逐字或逐词,所以在这里用手势汉语来表达,可避免学生混淆相关概念。而有关性质和解题步骤同样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因为它们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文字,具有逻辑性的特点,依此种方式表达可避免在考试或背诵的时候语序颠倒,让批改老师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五、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在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的综合运用,可以使聋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审题,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分析问题,再用手势汉语的方式打出来。例如:文字题,一个数是56,比另一个数大23,另一个数是多少?首先,分析谁和谁比,”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比”;其次,判断谁大谁小,“一个数大,另一个数小”;最后,看所求的是大数还是小数,确定求小数,用减法来计算,56-23。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自然手语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透彻,再做解答,解答的过程用手势汉语打出来。再如,“45比78少多少?”如用手势汉语来进行分析,会使学生产生视觉混淆,不能确定是用减法还是加法来计算。所以,应用自然手语进行分析、解读,这是一个谁比谁少的文字题,少多少?需要把同样多的部分减出来,78-45。这样的分析、理解,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最后在运用手势汉语来阅读。

总之,在聋校数学课堂中运用好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自然手语的形象直观、灵活生动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另外,手势汉语的沉稳规范,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两者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娟.口手结合三语并重--聋校语文口语、手语和书面语教学探究[J].教师,2014,(32):34-34.

[2]韩媛.浅析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手语运用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1):293.

[3]马小兰.浅谈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培養聋生的沟通与交往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2):270-270.

上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下一篇:幼儿园教师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