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2024-07-16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精选14篇)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1篇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2篇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3篇

由于作品不再以一种传统形式出现,它需要观众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事实上,观念艺术具有各种形式:日常用品、摄影照片、地图、录像、图表,特别是语言自身。这些形式常常会结合在一起出现。观念艺术对大部分艺术家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观念艺术”这一名词第一次真正为大众所知,并被用来界定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始于1967年索尔·勒维发表的一篇文章。“观念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的范围也很广。它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出现,并迅速得到了传统艺术家的回应。

通常认为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是最早的观念主义作品。它是一个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署名为“R·穆特”的小便器。杜尚将之作为一件艺术品,取名《喷泉》,送往1917年在纽约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展出。在《喷泉》之前,很少会有什么东西去让人们思考艺术实际上是什么,或它是如何被表达的问题;他们只是假定了艺术要么是绘画,要么就是雕塑。但很少有人会将《喷泉》视为一件雕塑作品。杜尚的意义在于,他对艺术的边界和本质提出了质疑,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整个艺术史和艺术品。而他的现成品艺术也突出了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此,杜尚即使不能被称作观念艺术的鼻祖,至少也是观念艺术的重要思想源泉。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是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1952年他得到了一幅德库宁的作品,用颜料将之涂掉,然后作为一个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他暗淡了笼罩在那些曾创造过精美艺术品的大师级“英雄人物”头上的光环,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使人们在面对浩繁的艺术传统时,仍然有平和的心态和创造的勇气。

观念艺术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约瑟夫·孔苏斯(Joseph Kosuth),在1969年发表的两篇影响重大的文章中将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它开始审视艺术的角色、地位以及人们赋予艺术品的意义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它探讨交流的界限以及现存各种视觉语言的内在同一性,它还试图测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艺术冲击力是来自视觉效果而不是精神或思维的力量。它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传达某一观念而不是制造“永恒”的艺术品方面。孔苏斯在文章中写道:“艺术的惟一宣言是为艺术。艺术即是艺术之定义。”

约瑟夫·孔苏斯也制作了一些作品来表达这样的观念。他在1965年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表达了如何把艺术的视觉形式直接向观念过渡的思路。这个作品是由一把真实的椅子、椅子的照片,以及从字典上摘录下来的对“椅子”这一词语的定义三部分构成。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是:椅子(实物)这一客观物体可以被摄影或者绘画再现出来,成为一种“幻象”(椅子的照片),但无论是实物的椅子还是通过艺术手段再现出来的椅子的“幻象”,都导向一个最终的概念——观念的椅子(文字对椅子的定义)。椅子所体现的三个部分的形态,就是艺术形式和艺术功能的关系的形象的图解。以实物为依据的图像最终是为了给人提供一种观念,艺术品提供的观念才是艺术的本质。当你想在根本上抓住艺术的本质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抛弃艺术的形式部分,直接去抓住观念的部分。根据这种逻辑,对可视的形的轻视和对内在的信息、观念和意蕴的重视就成了观念艺术的核心。

孔苏斯的另一个作品《钟》也与此类似。它将实物钟、钟的照片,和英文—拉丁文字典上对“钟”的解释并置。在字典中,“钟”的意义指向“时间”、“机械”和“客观”。它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关于“现实”和“实在”的非常有意义的观念,促使人们意识并思考这样的问题。

孔苏斯所坚持的艺术家的观念和目的在艺术创作中占首要位置的观点,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的艺术世界产生了近乎革命性的影响。这一观念成为整个艺术界的主导意识,并使观念艺术在6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直到70年代初,另一些观念艺术家们,如汉斯·哈克(Hans Haacke),才开始质疑这一既定的认识。哈克特意创作了一些作品,来揭示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创造过程中,各种机构和制度的观念性引导作用,从而说明艺术作品的意义远远超过其创作者最初的观念动机。此类作品可称作“变观念”作品,因为它们将作品完成之前的状况和作品展出之后公众的反映和接受情况都包括在内。

哈克从未特意显示自己的观念就是艺术,亦未对“高雅艺术”或“古典艺术”业已根深蒂固的社会状况采取激烈攻击的态度,他只是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同作者的意图相比,在形式上显得“冷静”、不喧嚣。因而,作品形式上的巧妙和明显的特征使它们成为“艺术品”。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对观念艺术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哈克之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批评模式感兴趣的艺术家。包括谢里·勒维尼、巴巴拉·克鲁格、珍妮·霍尔泽等,他们将批评的重心从纯粹的艺术领域转到了“艺术机构的官方意识”同其他社会和政治事件所引起的反应之间的互动关系上。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劳勒198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的副标题无意中包含了这一代独具特色的观念艺术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作品、作品创造的环境还是作品借以创作出来的原型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艺术世界?”

这一追问已经触及到了艺术史的建构问题,触及到了艺术的本原问题。今天,观念艺术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艺术样式,循着杜尚所提出的“小便池”和“现成品”问题,已经成为艺术家探寻个人乃至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整个世界的艺术家们,不管他们属于哪个流派,承袭哪种风格,使用何种媒介,选择何种艺术样式,他们都自觉的将“某种观念”注入自己的作品中。

观念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艺术的这一无限扩张也使得艺术本身涣散无形,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完全被泯灭。当观念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时,这就意味着艺术无处不在,因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人类还继续存在,思维就不会止息。将人的行为和活动以及文字、语言、概念当成艺术,换而言之,即是将生活等同于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艺术无处不在。这一“无处不在”,使得艺术消融于生活,再也无法“进步”。由此,人们开始追问,现代艺术还能走向哪里?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五 第4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据字典中的解释,上面这则中的“纲”指的是拉网的总绳;弋指用带绳的箭射鸟。故其说的是:孔子钓鱼,但不用鱼网网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有人说,这是虚伪,既然要捉鱼,那用网捕和用鱼竿钓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其实和上面讲的“文”和“质”是同一个问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看似是一些陈腐的框框条条,其实这是“文”的表现。即便猎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则的。我不大相信一个信手残害生灵而内心不感到丝毫不忍的人能有什么好的“质”。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七 第5篇

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6篇

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三

作者:朱彝尊朝代:清体裁:七绝 宣公桥南画鼓挝,酒船风幔拄鸦叉。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7篇

留学生打工是很辛苦的。当两年后的今天,我回想自己初来澳洲的日子,那些个周末疲惫不堪的晚班,会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觉。但偶尔也有一些快乐的片断,算得上是苦中有乐吧。

有一个周末,我上晚班。那天我正好穿了一件布质黑色的连衣裤,左右各有一个大大的口袋,里面有一些一元、五角的硬币,一走动起来叮当作响,听起来心情很爽。那是我得的小费,居然有20元之多,创了纪录了。做了那么久服务生,那也是我得小费最多的一次,以后也再没有过。澳洲和美国风俗不一样,美国盛行小费,给酒店行李员、出租车司机、餐馆服务生的小费,按约定俗成的惯例,差不多是消费价格的10%-15%。在餐馆打工的留学生,每个月的小费就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有时候远远高于他们的底薪。在澳洲是没有小费一说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运气好的时候,客人很满意你的服务,除了微笑、夸赞,他们也会在你的托盘里放一枚一元或五角的硬币。它不代表什么物质上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流露出对你的肯定和谢意。你尽可微笑坦然受之。

那天快7点时,斯考特进来了。他是附近汇丰银行的一名职员,四十岁左右,肤色是极健康的小麦色,喜欢攀岩、冲浪、是名暴走族,每天行走五公里。偶尔一次,我听到他讲起上大学时当背包客的经历,一下听入了迷。那种见闻是我小小年纪闻所未闻的。后来哪怕只有三、五分钟时间,我也要听他说一段。他还有个习惯,每周五下班后,和同事或独自一人,喜欢到酒吧喝一杯。聊聊天或一个人呆会儿,就回去陪家人度周末了。今天又见到他我很高兴。他在找自己固定的座位时,我正在给3号桌子的客人送去双份的红粉佳人,边招呼他:“斯考特先生,请稍等。”一会儿功夫,我笑盈盈地给他端来一份长岛冰茶:“斯考特先生,你看起来气色很好,心情也不错吧,有一段时间没见你了。” “前一阵子,我休年假,带着太太和小孩子去泰国、越南旅游了一圈,刚回来。”“噢,是吗?等闲下来的时候,真想听听你的旅行见闻呢。”

在餐馆时间久了,会认识不少老顾客,熟悉的能叫上名字的就有二十多人。像这样的对话,每天都有很多很多。我觉得它不仅是我刻板的工作,更像是朋友之间的问候,有一种感情交流成分。这也是我惟一喜欢这个工作的地方。我把状似郁金香的酒杯轻放在桌上:“斯考特先生,请慢用。”快9点斯考特先生结了帐,临出门前,把一枚一元的硬币放进我的托盘:“snowy,为你无可挑剔的服务。”很绅士地摆摆手,发动了车子,消失在夜幕中。而且很奇怪的,一会儿功夫,接二连三地有客人给我小费。其中有年迈的露茜夫妇,一周总有那么两三天,他们总要来酒吧坐坐,要一份亚历山大,消磨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有那对浪漫的中东小情侣,每次来只要一碗馄饨,两人一勺一勺地喝完,一个很经典的情节。那天,他们一进来时,我就赶紧上前招呼:“请问现在可以下单吗?”我带着惯常的微笑,只是笑容里有了更多的善意和祝福,无论客人消费多少,一元或一掷千金,在我心中都是上帝,我的衣食父母,理应享受最尊贵的服务。对这对小情侣更是,从来没有怠慢过他们一丝一毫。“可以。”男孩回答,就在我转身的刹那:“等一等。”又叫住了我:“请再来一份咖喱炒饭,一款鸡尾酒……”他停了一下,一时叫不出名字,毕竟我从没见他俩喝过酒,也许对鸡尾酒很陌生吧。我提醒说:“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推荐一款吧,亚历山大,也叫爱情酒,它甜美深醇,对你俩最适宜不过了。”

“当然,当然。”他兴奋地点头。快下班时,我的两个口袋里硬币叮叮当当的,像一首好听的音乐,做工的疲乏也一扫而空了。

2005年11月,我在大街上走过,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异样,总觉得街上的人比平时多了很多很多。坐渡轮过天鹅河时,远远望见印度洋口,停了一个庞然大物。听身边的人说,早晨的新闻播了,美国的一艘超级航空母舰停泊在费里曼特儿港口,大约停留四天,舰上的官兵也在珀斯休整几天。啊,我恍然大悟,原来街上突然多出来的人,就是美国大兵,有一万人呢。一进餐馆,更了不得了,座无虚席,几乎清一色的美国兵,出去一拔,又进来一拔,川流不息的,他们唱歌、喝酒、说笑,可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漂泊久了,对陆地、人群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吧。他们消费起来,出手阔绰,标价20澳元的高档鸡尾酒,一杯接一杯,老板安妮乐得合不拢嘴,点钱都点到手酸。我们忙得要死,那几天,每一个人的班都排得满满的,同样,我们都领到了比平时多得多的工资。居然,老板给每人发了个大红包,整整一百元耶!

当然,像这种火爆场面,还有过一次,只是时间长得多。我们餐馆有一个“编外服务员”叫露易斯,胖胖的,爱穿大红外套,五十岁出头,很热心的一个人。没事时,她就独自要一杯酒,浅斟慢饮。我们忙不过来时,她二话不说,上来帮你搭把手,什么都帮你干,招呼客人,调试音响、甚至在后厨洗碗。我非常不理解她的做法,但并不妨碍我们相处甚欢。她就像开心果,她嘴里普普通通一句话,能笑倒一大片人。有一段时间,餐馆生意很冷清,她就和安妮说:“我们何不搞一个卡拉ok比赛呢,在报上打个广告,决出一名优胜者,颁发优厚的奖品,肯定参与者众多,既能提升人气,还能扩大知名度。”我们一致附和:“好主意。”一到周五,由露易丝做司仪,餐馆的卡拉ok比赛就开始了。上台一展歌喉的人一个接一个,他们的歌声或缠绵悱恻,或粗犷豪迈。而且每一个参赛者,都带了一大帮的人来给他们捧场。一曲完毕,鼓掌声、叫好声,还有上台献花的,每一位唱歌者都找到了一回当明星的感觉。到了周末,要从四个周冠军里决出最后的胜出者。那一天,餐馆里连过道都站满了人,真的是盛况空前。人们就算是纯粹捧场而来,也几乎是人手一杯酒,有的人更是一杯接一杯,那种或浓烈或辛辣的液体冲进人的血液里,给人带来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衬托着现场气氛更加热烈。再加上露易丝幽默风趣的主持,四个人高水平的表演,我们不亚于欣赏一台直播的综艺节目。那个晚上,我一直不停地在调酒,但情绪也被感染调动起来,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同时心里也充满好奇。

最后一个登台的,是一个穿一身牛仔衣的年轻女孩,她演唱的那种旋律和歌词是我从没有听过的,但却有一种穿透人心的质感:“泪有点咸,泪有点甜,爱那么绵,爱那么粘……深情一眼,挚爱万年。几度轮回,恋恋不灭,把岁月铺成地毯,见证我们的极限,心疼一句,珍藏万年,誓言就该比永远更远,要不是沧海桑田,真爱怎么会浮现。”

现场一下安静下来,也许每一个人,都在这动人的歌词中,感受着初恋的青涩、暗恋的忐忑、热恋的甜蜜,体会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吧。音乐戛然而止,静默了几秒钟,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比赛结果,唱《一眼万年》的女孩是最后的胜出者,她得到了800澳币的奖金。女孩被她的朋友们簇拥着,一帮人笑着闹着出去了。也许趁兴去进行下一个狂欢的节目,人生得意须尽欢嘛。其实,这一刻还有比女孩更高兴的人,我们老板安妮,豪爽地宣布:“今天我们也唱唱歌,放松一下,然后我请大家吃海鲜。”“噢!”大家乐成了一团。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8篇

四个带动 服务带动是保障

消费者购买商品,往往会讲究“三分产品七分服务”,无微不至的服务,能够带动产品的销售;

企业家想要投资,首先会考察投资环境,“保姆式”的服务,能够带动“大招商、招大商”的进程;

老百姓评价政府,关键看干部作风,“以人为本”的服务,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服务是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系着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为民惠民思维的贯彻落实。

我们讲的“关键在做”,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在做,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在做。领导干部要做的就是服务,比如怎样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发展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正气向上的环境、充满活力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习惯大包大揽,追求“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没有效率,也行不通。“坐地招商”、“一站式办公”、“零收费制度”为什么备受欢迎且成效显著?这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带动的结果。

服务带动,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为民惠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优化审批服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督,把服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我们常讲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眼下,省政府出台的 “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的“两转两提”政策,将会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中带动发展。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9篇

亲爱的同学们,真羡慕你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有着阳光般美丽的笑容,有着青草般芬芳的身体,更有着蓝天般纯净的思想。 多么美好的青春!但这学期以来,我总会听到、看到一些六年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在身心成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而常困扰自己,或做出一些让人出乎意料的事,还有的写一些或说一些男女之间的话,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在此与大家讨论一下,或许对大家建立正确的意识会有所帮助。 说实在的,我认为男女同学的交往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我是不发表任何异议的,男女同学互相产生的好感是完全合理的,我不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我们同学常说的“谁和谁好了”或“谁喜欢谁了”,相反的,我倒认为,如果一个人没人喜欢,那才是可悲的。我觉得如果大家能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都是能促进的,也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让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让自己证明给对方看,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一种莫大的上进心。 不过,我也担心大家的过于追求形式的、模仿学得的、尝试性的、甚至是专注于此的所谓的“爱”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怎么去认识和理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诸多变化呢?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同学们的营养也全面了,身体发育得早了,加上社会文明的进步,各种文化的开放,思想也就更快地成熟了,所以也就产生了诸多的男女情节。 孩子进入青春期,体内荷尔蒙开始增长,使孩子成为一个“性别磁场”,男孩为阳极,女孩为阴极。阴阳磁场的相互吸引,加之荷尔蒙的进一步作用,使体貌发生符合自己性别的变化即出现第二性征。男女第二性征截然不同,有差别就有吸引。于是,看不见的磁场效应加看得见的外表吸引,使青春期男女孩子有相互接近的欲求,这是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实属自然。 青春期孩子在性心理方面的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疏远异性阶段。开始于小学五六年级,原来手拉手,头碰头的小伙伴儿,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两大阵营”,彼此之间出现了距离。下课后,女孩一群叽叽喳喳,男孩一堆嬉戏打闹,构成教室里两个世界截然有别的风景;偶尔在街上碰见异性同学,也只是把头一低,算是不打招呼的招呼。 接近异性阶段。年龄再大一点,界限开始逐渐消失。男女生混合打球、跳绳是常事。学习上出现了问题,总是倾向于向异性同学请教。出外旅游野餐,准是自然的男女搭配,男生处处表现出“护花使者”的风度,女生则总是寻找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持家本领。运动会上,拿名次的男生,除了收获女生的祝贺、崇拜的目光之外,还有他们笑盈盈递过来的毛巾、饮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男女同学共同参加的活动会变得更有趣。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喜欢异性,但并不限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接触异性,也多半是群体的交往。 爱慕异性阶段。岁月流逝,当年的顽皮蛋和黄毛丫头,逐渐出落成小伙子和大姑娘。这时,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偶像。他们的目光会悄悄地、不停地注视着心目中的“偶像”,总会寻找机会和他们出去散散步,聊聊天。个人的小屋四壁上挂满了自己喜爱的或崇拜的歌星、演员的照片。时时幻想他(她)成为自己的男友、女友。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收到一张小纸条,心惊肉跳一番。更甚者,不少男孩女孩开始大胆给自己的意中人写情书,提出、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意。在高中高年级和大学低年级,校园里便出现了一对对“甜蜜蜜”,卿卿我我,好不开心。这一时期的少女便常常会有莫名的哀愁,渴慕异性的另眼相看,却又心惊肉跳、害怕上当。 中小学生的这种情感有明显的特点。一、朦胧性。即模糊不清的感情,似乎是爱,似乎又不是爱,其实是错把对异性的好感当作是对异性的爱;二、单纯性。少男少女们往往认为爱就是一切,不附加任何条件,他们的感情像水晶般的纯洁,但由于常与现实不符,因此往往蒙受心灵上的创伤;三、不稳定性。少男少女可塑性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而每一种变化都会给爱情带来影响。 青春的苏醒是人的“第二次诞生”,是生机勃勃的人的本质的召唤,是人生庄重的存在。保加利亚一位心理学家瓦西列夫在他著的《情爱论》中说道:“少年的爱情需要的是爱护、同情、体谅,需要温和的、适宜的气候。当羞怯的初恋的红晕开始出现在脸庞上的时候,这对周围的人就应该是一个信号,应该是要求真心真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一个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 很多人都爱在“喜欢”、“不喜欢”,“爱”、“不爱”之间反复纠缠,“喜欢”并不是爱,每个人应该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喜欢”应该是在朋友之间的,而“爱”则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位异性的,因此爱和喜欢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些中小学生朋友经常把这两件事混在一起来说,以为喜欢一个人就是爱他,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一种爱的愿望,一种要求被人爱的愿望。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种尺度,任何问题都可能解决。 其实,爱一个人是承担一个人的全部,包括优点和缺点,包括生活在一起的经济上的承担、家庭的、社会的种种承担,如果现在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小男生或小女生,离这样的目标和责任还有太长一段距离。这种种责任和后果都是无法承担的。 看看我们这些早熟的中小学生的表现。这种情况常会在一部分中小学生特别是各方面素质比较低的学生中出现。双方的确有递条、频传情书,有花前月下相约,甚至更有直接、粗俗的“我爱你”“你当我媳妇”之类的话,但这种“恋爱”行动,或受社会上不健康的低档文化的影响,或受自身青春期性冲动的直接支配较多,有的也因缺乏家庭温暖所致。这种“恋爱”是缺乏深思熟虑的,带有一定儿戏性的。大多数同学只是因为喜欢某人的风格,佩服某人的才华,加之“异性相吸”而愿与其接触,成为朋友。 如何来应对这些这些情况呢? 少男少女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培养素质,决定人的一生的关键时刻。在少男少女们交往时,要掌握好分寸,懂得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当炽热的爱之火向你烧来的时候,莫让亲昵的火把你们那多情又稚弱的心烧焦,要用理智去驾驶生活之舟。路遥曾说过:“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而紧要之处却只有几步,尤其当你年轻的时候…… ” 看看它的危害吧。随着电脑在城市家庭的日渐普及,色情文化也就从书籍、影视转移到电脑中。近两年,随着vcd光盘、影碟机、电脑网络风靡全国,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从光盘和网络看到、收到色情信息。北京市少管所关押的少年犯中,就有80%是因为看了黄色录相和色情影碟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它对于营造浓厚的学风和纯正的校风,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无疑是不利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不利。美国《健康和社会行为》杂志最近对80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早恋对他们来说,可能变成地狱。美国著名儿科专家米里亚姆·考夫曼在其最近出版的畅销书《战胜青少年抑郁》一书中写道,因早恋引起的抑郁症,容易导致抑郁、自杀、甚至杀人。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家长,在少男少女成长过程中影响颇大,应该对这种现象有充分的认识,有相关的知识和教育的方法。如果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极小。父母是孩子最天然的老师。可以说,父母能否具备健康的性观念,能否把必需的性观念、性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子女,能否针对子女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种种“异常”恰到好处地加以引导,以达观宽容的心态面对子女在性方面的种种误解、失足而进行民主的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性观念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的父母究竟做得怎样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进行的“对异性朋友的友情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只有4.3%的家长赞成自己的孩子交异性朋友,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家长竟达95.7%。这一调查结果是令人痛心的。因为面对同一问题,可爱的子女则有近50%的人赞同与异性朋友交往。一提起异性友谊就想到早恋,一想起早恋,便想起性过锗和性犯罪,于是战战兢兢,谈“恋”色变,恨不得把男女同学们隔离在两个不同门的冰箱中,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在有意无意当中,替这种正常的心理,扣上了几顶不正常的歪帽,甚至强加了好几项罪名。这就有点像文革期间,将有关表现爱情的文艺和影视作品,当成毒草批斗一样,是对我们美好情感的亵赎和歪曲,让人难以接受和不能容忍。一位重点中学高二的女生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大人们总是对这个话题如此敏感,我怀疑他们就是早恋过来的。” 在中小学时代,男女同学间没有爱情,有的只是友谊与互助的精神。只是因为我们过于紧张,而使它变得神秘不可触,为自己增添了一份不必的烦恼。 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懂得爱,而是让他们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作风,严格控制他们手中零花钱的数量和使用方向,那么孩子就很少会对金钱产生强烈的贪欲的。在电脑普及的时代,我们的父母如果不仅仅满足于给孩子买台电脑,而是教会他们怎么正确地使用电脑,那孩子就不会把电脑仅仅当作游戏机和影碟机,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会被引向其中的色情信息了。 首先要引导孩子,对某个男孩或女孩有好感,就要相互尊敬,相互鼓励,搞好学习,做好该做的好的事情,珍惜这种感情,但不一定要陷进去而不能自拔,这是特别要防止的,因为再美好的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 其二感情是受人支配的,如果对方不能接受,我们就不能过份强求,甚至有些美好的东西,只能封存在心底,不一定要表达出来。应该让孩子们尽量处在集体生活中,尽量避免有早恋行为的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就是偶尔在一起了,也不能蛮横不讲理地横加干涉,横加干涉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其三要相信孩子们,不要用“两个男女单独在一起,就会干出不光彩的好事来”这种封建的偏见思想,去衡量孩子们。应该相信男孩和女孩之间还有友谊的存在,相反地,一些孩子出现早恋现象,是我们大人一手制造的。不断地猜疑,不断地干预,结果孩子们逆反心理或者走极端思想,会将他们本来的友谊,发展成了早恋。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中,男女同学就因保持一种互相学习帮助的关系。女生应学习男女果断坚毅;男生应学习女生温雅细心。在纯真的友情中开阔视野、得到启迪,使自己更加完善。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 在我们这个年龄,不要轻易地说出“爱”。因为“爱”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爱”其中包含了多少挫折,也包含了多少责任。我们如此轻率地说出这个字,实际是玷污了自己内心世界中最神圣美好的东西。我们应把它珍藏于心底,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遇到了那份永远的幸福。 (于12月7日午夜)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10篇

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我问学生:“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吗?”

“知道。”同学们一起回答。

我接着问:“你们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了吗?”

“祝贺了。”同学们齐声回答。

“是怎样祝贺的?”我又问。

有的急着说:“妈妈给我做了好吃的。”

有的抢着说:“妈妈给我买了好穿的。”

还有的争着说:“爸爸给我买了一件好玩具。”

…………

同学们那种兴奋劲,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们个个喜悦,人人激动。

“那么,谁知道为什么父母能记住你们的生日?”我接着问。

“因为父母爱我们。”有的学生高兴地说。

“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我又问。

“爱。”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你们谁能说出父母的生日在几月几日?”我接着问。

没有人回答,学生的表情很难看。

我没有批评学生,只是轻轻地抚摸着几个学生的头说:“同学们,你们从小就要学会对父母表达爱,从小就要学会记住自己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那天,那怕只是送上一句最简单的祝福的话,父母也会心满意足的。”

同学们不住地点头。

作者邮箱: hugekey@126.com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11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 陆九渊)课堂,是思考的课程,不仅有问题的回答、交流与书写,还有疑的提出。

近日语文课堂有了“提问”的知识,提问,不就是“疑”吗?以往总觉得“提问”是个简单事儿,随时可提、可问,但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感到“提问”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才可有长进。

“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呢?可以从全文,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作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而从全文,可以从题目思考,可以从开篇思考,也可以从末尾处的总结、道理、情感等思考。

当然,要做到“进”,“提问”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托全文内容,一面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释,算是“疑则有进”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这句中,给我最大启发的是“静”字。一个人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学到知识、探寻真理。

课堂知识众多,有语数英,有音体美,样样都要学一学,样样都要会一些,如何让当天课堂知识成为头脑中的知识呢?方法很简单,就是复习,但复习要怀着怎样的心境呢?因为复习的都是旧知,难免会有烦躁心。

所以,复习时,要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这样,才可让知识在旧知重复的复习中真正变成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拥有的“真知”吧。自然,“静”的心境,不仅用在复习中,更要用在对任何学问的学习中。

以学为乐,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乐都来自学习,真是“不亦说乎”啊!我喜欢读书,只要读起书来,忘记玩耍,忘记吃饭,甚至半夜爬起来读书都是有过的事;我喜欢写作业,很多小朋友遇到“作业”就头疼,但我却把“作业”当成检验自己知识是否学会的手段与途径。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业”常常在学校就能完成,这样,我便有更多时间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我喜欢篮球,别看我有点胖,打起篮球来,也是动作灵活。

这时,你可能会问我,学习遇到困难了,你还快乐吗?当然快乐,我最喜欢遇到困难,虽然真的练得有点累,但累后学会知识的那刻,简直太快乐,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第12篇

整篇课文是针对两个内容的。前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一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这则论语教育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宽容的品质。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告诉我们学了知识就要温习知识,这样学习一定会好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是我经常说的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就可凭此当老师了。我们一定要养成预习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样我们也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

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则,第三是告诉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过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千万不要只知道读书而不知道思考,这样就会迷惑不解。也不要只知道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既要读书,也要思考,这样才是对的。

后三则则是讲学习态度了,那就要看看我们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端正的态度就是学好的关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提的一个问题。说明了孔文子学习好又喜欢学习,不以为向比自己成绩低的人请教看做耻辱。

这种优良的学习态度真值得我学习。这一则是表现学习态度的精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告诉我们,学了知识而不说出来,刻苦钻研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孔子非常谦虚,其实这几点他都有,但是他还是说他没有做到,这是多么谦虚呀!最后一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论语读后感之十三 第13篇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张锦凡《智慧三十三书》读后感 第14篇

五(5)班张锦凡

听了这本书的名字,应该会有很多人会说:“有这本书吗?我怎么没听过啊!”这类的话,张锦凡《智慧三十三书》读后感。为什么呢?就因为这本书很不一般。

这本书里有很多话深深地刻在我心中,这里面的三十三个道理,三十三个观音,一百零八个小故事,做人的道理,道理中的精华,都被酝酿在这本金色的书里,而且这些一个个小故事里包含着一个个大道理,还幽默,风趣,有意思,很吸引人眼球。使我看了还想看,翻了还想翻。百看不厌。

比如“五兄弟的烦恼”一篇,读后感《张锦凡《智慧三十三书》读后感》。五兄弟的烦恼,老大的贪心,老二的怒火,老三的痴情,老四的傲慢,老二的疑心。其实就是人的五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会带来许多情绪上的困扰。我们人是有情众生,既然是“有情”,不然就会有情绪。我们也大都体会过控制不住的情绪,反被情绪所控制的苦,甚至常常因为一时情绪冲动而犯了错,事后却又懊悔不已。

归结起来,引发人不良情绪的不外野嫉妒心、担心、嗔恨心、愤怒心、贪心,以及种种矛盾冲突。这冲突包括自己于自己,或自己与他人之间,以及现实和想象或期待之间落差。譬如嫉妒心,有的人会对别人生来有钱有地位感到不服气,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既没有钱,也没有福气。这时我们就要想到,这是别人前世努力修来的结果,不用羡慕,也不需要嫉妒。

上一篇:党支部民主评价工作下一篇:权益安保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