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2024-08-02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精选8篇)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1篇

为何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游戏具有主动自愿的特质,在假象嬉戏中反映的周围生活及游戏所伴随的愉悦情绪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且也自发地促进了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都使得游戏成为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活动。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这样分析游戏,“儿童早期的游戏,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非常严肃的,而且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儿童早期得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游戏的儿童,一个这样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不是儿童生活中的最美丽的表现吗?”难怪福禄贝尔把游戏看作幼儿生活中“最美丽的花朵”。

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以游戏基本活动为主”的原则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一个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规范判断,构成这一规范判断的前提是对游戏活动价值的认识,对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当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的认识,是对游戏与幼儿教育之间关系的概括,是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肯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教育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游戏的满足和发展”。

一、游戏的价值

儿童游戏的生活理论明确阐述了“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儿童始终生活在游戏中,它通过虚拟情景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天性永远都是正当的,爱玩的孩子往往蕴藏着更多的潜能。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儿童游戏的心理发生机制是“本我唯乐”原则的体现,幼儿通过游戏可释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儿童自主游戏时的心态是最佳的心态,它有助于儿童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的发展。

孩子的“聪明”从哪里来?“从玩中来、从思考中来、从探索中来”,他通过游戏和多种活动在与环境的接触中积极主动的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并与人交往,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说,学前教育的灵魂就是游戏。

二、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幼儿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的需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任何侵犯幼儿游戏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把幼儿能否参加游戏当成是教师的特权,或以剥夺幼儿游戏权利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等都是背离教育原则的。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游戏的机会与时间,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的活动。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平时指导幼儿游戏时,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不要把知识和答案告诉幼儿,不要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要让幼儿自己的方式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让幼儿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因此我们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自主决定游戏的方法。

四、游戏与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因此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之间平等的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组织的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游戏对幼儿具有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幼儿具有引导发展的价值。游戏的特征和游戏的发展价值告诉我们,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前述能力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谋求游戏与教育的结合。

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

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在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教师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总之,幼儿园组织游戏时,教师要做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问题的解决者、适当的支持者、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纵观我们的幼儿教育,尽管我们一直在倡“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很多的幼儿园并没有真正的做到。给孩子愉快的童年,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2篇

摘要: 以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为指导,阐明了游戏的基本概念与幼儿园游戏的特点,论述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提出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实践模式和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变式以及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解释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涵义,分析了幼儿园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需要的条件。

关键词:游戏 ;游戏性体验;教育活动;基本活动;主体性活动;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与忽视游戏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可以解释与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游戏理论。

“游戏“一词积淀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涵义。幼儿的游戏是发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的游戏性体验的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与体验,决定游戏活动在外部的面貌特性,说明这位游戏活动的实质。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是“教育活动“,是幼儿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地建构经验的学习活动,应当被纳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范畴,受到教育目的的规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建构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培养与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创造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涵义可以概括为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和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他们基本的对象性活动,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在学期教育阶段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幼儿园以游戏 为基本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来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真正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对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认为,人在改变周围世界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改变和法杖。活动室儿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具有对象性、社会性、和发展性等活动的一般特征。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主动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活动。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外部报酬,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就是行为的发起和强化因素。

其次,游戏是幼儿独立的活动。幼儿期正处在靠成人的支持帮助下逐步走向独立活动的时期。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独立决策、独立做事的机会,游戏有助于形成幼儿独立决策与活动的能力。

再次,游戏是幼儿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活动,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各种新的可能性,而不用害怕因做对或做错招致成人的表扬与批评。在游戏中幼儿学会接受挫折与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

最后,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快乐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充分体验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达到各种目的的满足感,包括行动的自主自由感、对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兴趣感、对事物、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支配感、胜任感和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成就感等游戏性体验。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要以游戏活动这种主体性活动为中心,把这种主体性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呈放射状扩散到教育活动体系中的所有活动上去,按照主体性活动的特征与要求来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主动、独立和创造性成为幼儿园的所有学习活动的特征,创造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体系,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主体性生成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着从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性变化。自主性游戏日益被重视和接纳,重视幼儿的基本权利,强调自主控制,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教师的要求较以前大大地提高了,它不仅是要求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还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生活过程就是这个人经验积累的过程,而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幼儿往往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经验。因此《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注重游戏的开展,但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开展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追求高档精美,教师包办一切,没有把准备游戏环境的过程看作是幼儿游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要从根本上扭转幼儿园这些倾向,必须首先改变把游戏与学习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观念。只有首先把游戏看作是学习,也就是说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进行学习,游戏才可能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活动,又要反对和避免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应当重视游戏活动本身所特有的主体性发展潜能。

游戏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游戏、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因此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快乐的餐厅”这一游戏中,通过自制食品、与客人打招呼、向客人推荐特色食品、招待客人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因此,幼儿游戏与学习活动不应该割裂开来,应该看成是一体的。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应当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游戏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结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因此,我们应该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幼儿园游戏、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幼儿园存在两类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充分表现自我的游戏;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教学游戏。前一类游戏由于是幼儿自发的,因此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此已达成了共识,因此都非常重视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但在现实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

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给予幼儿以充分开展这类游戏的机会。

有组织的游戏是丰富幼儿生活的主要途径,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现,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创造的、可经验的、游戏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还需要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所以在幼儿园提倡教师为幼儿提供特定环境的区域游戏。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新观念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通过丁海东教授对幼儿园游戏进行剖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游戏究其本质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在于激发幼儿主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因此,应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出于自己兴趣与需要、自主自发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同时,幼儿的游戏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的活动,所以,要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创设并提供幼儿表现和创造的适宜环境,允许幼儿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幼稚行为,把儿童当儿童看,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儿童的游戏;此外,游戏不仅仅是每一位幼儿自主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而且是所有儿童和教师共同进行的群体交往活动,可见,游戏过程也是促进“共同体”每个成员个性发展,努力形成有情谊的、有凝聚力的“共同体”的过程。例如,参观山东省农科院幼儿园时,看到孩子们游戏的投入劲头,让你感觉到你好像真的进入了超市、理发店、医院、还有艺术展览管。再加上教师的积极配合,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显得特别开心,自由。不难看出在这个幼儿园里,游戏真正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孩子们在和老师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在这里,孩子也真正成了游戏的孩子,看到他们张张洋溢者快乐的笑脸,就能感觉到这时候的孩子,是真正快乐的孩子,这时候的老师,是真正幸福的老师。

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行使成人权利、享有成人自由的满足感,带给幼儿极大的快乐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天性自然流露,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正是游戏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因此,游戏的进行首先要保证幼儿享有游戏的自由、享有自主的权利。“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体会”--促成幼儿愉快游戏、分享他们游戏的喜悦,成为今天我们看待游戏的新视角。

总之,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孩子,幼儿园的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游戏,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成为每所幼儿园地办园宗旨、努力方向。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

在生活活动中,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在组织幼儿洗手、入厕、进餐等环节时教师可用一个手指游戏,以一个简便易行的游戏来贯穿整个生活活动,这样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补为补充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教师在直接指导集体活动时,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在自由游戏时间里,要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中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二、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游戏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幼儿达到“正常化”。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利与促进幼儿的发展。过去教师费尽心思地贴贴画画,力图创设最适宜本班幼儿的环境,往往他们不领情,如果让幼儿自己动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自豪地说:“我们是这里的主人”,从而激发起更加强烈地动手创造环境、自主游戏的愿望。如:用自己画的图画、纸工装饰各活动区墙面。只有丰富多彩的环境才能刺激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从游戏中学习和寻求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经验。但如果只给幼儿提供一个游戏的场所,而其中物品却单调乏味,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或是提供了开展游戏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玩具材料,幼儿即使有兴趣也无法将游戏玩下去;或是虽然提供了玩具和材料,但这些玩具和材料可能大大地超出了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要么因为太简单激不起幼儿的兴趣,要么可能要求太高太难而使幼儿不能产生兴趣。可见,幼儿游戏的环境应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进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再就是对于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每一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段的指导也应不一样。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游戏,游戏精神,基本活动

游戏伴随儿童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近年来, 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幼儿教育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更是成果卓著。

政府颁布的幼儿教育领域的政策法规保持了对游戏的一贯重视: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行) 》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总则中对游戏的指导要领、创设游戏条件、游戏材料的提供及教师的作用等做出具体指示。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再次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经过多年的强调和倡导,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逐步获得幼教界的广泛认同, 但对幼儿园教育“为何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指什么”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问题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 笔者拟从“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三个维度来解读“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内涵。

一为什么“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对该问题的解答有三条路径 (游戏的角度、儿童的角度和幼儿园教育的角度) 可供尝试, 但不同路径最终会汇聚到一个核心问题, 即游戏与儿童的关系。

游戏与儿童是什么关系?

首先, 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胡伊青加的“人是游戏者”大胆宣告了游戏作为人以及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有无可替代的本体价值。游戏是文明的母体, 人类所有活动无一不是从游戏的胚胎发育而来的。人在世界中以游戏者的身份存在,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所有生活和思想领域。其次,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与儿童是紧密联系的, 儿童的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形式。我们允许和鼓励儿童游戏, 不仅因为游戏在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身体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而基于游戏是儿童内心的需求, 是儿童作为个体生命的基本权利。最后,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幼儿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幼儿、服务幼儿的社会活动, 根植于对幼儿天性特点的理解和尊重。鉴于儿童与游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要方式。

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什么

要准确解答“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明确“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什么。

首先,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以单一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与单纯地增加游戏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比重。这些误解根源混淆了游戏和游戏活动的内涵。其次,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是刻意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与外在形式。应该更注重其内在精神。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究竟是指什么?何为基本活动?即本质性的活动。“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指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具有游戏的性质。人们习惯把游戏和游戏活动相互替代使用, 致使两者混为一谈。游戏和游戏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而非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幼儿园追求的是游戏轻松愉悦的感受、关注游戏性的精神体验, 而不是表面上的游戏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实现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能科学合理地给幼儿提供游戏机会, 还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幼儿游戏的意识和能力, 变幼儿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需要。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具体做法, 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教师应使活动都融入游戏精神, 加强教育教学和活动的游戏性,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 强调教育教学手段的游戏化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实现游戏过程即教育教学过程。

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 用贴近幼儿生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让幼儿每天都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尽可能将教学活动游戏化与整合化, 从活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保证幼儿每天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给幼儿以机会和许可。幼儿教师要积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并及时给予回应, 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荷]J.胡伊青加.人:游戏者 (成穷译)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2]黄进.儿童游戏文化引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59-01

幼儿的游戏是幼儿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游戏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游戏规则进行。童年生活中幼儿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各自的想象中,会积极地投入到各类游戏中去,会“创造”情节、“导演”整个游戏快乐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游戏最能体现个体差异和直接经验,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专业特殊性体现。

二、创设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环境,和能有效推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指导能力,是教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与发展关系的把握是防止小学化的根本保证。

四、幼儿的游戏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但隐含了新的发展。

五、游戏是儿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他们总是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反复尝试。

1、游戏反映发展——已有经验表现——与发展同步

2、游戏巩固发展——重复性行为——自发练习

3、游戏促进发展 ——尝试性行为——自我发展

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诱发游戏行为的;活动区材料有两种投放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投放,对材料不做任何玩法规定;一种是封闭式投放,规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务;开放式材料将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控制材料;封闭式材料将诱导幼儿个别化作业活动,材料控制幼儿;(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现在投放的那些封闭式材料所预期的经验,有多少是不能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的呢?)

活动区只是一个空间区隔的概念,幼儿在活动区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的。有明确、固定的活动区域。教师将教育目标、要求渗透到游戏中,通过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实现教育目标。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有明确的规则,幼儿不需要扮演角色,游戏交往相对角色游戏较少。活动区域相对固定,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游戏愿望选择、调换游戏场所。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游戏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游戏交往是游戏开展的中心。既然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应当是游戏性材料,而非作业性材料;

开放性的环境和材料体现了多层次和多功能性,能引发不同水平的幼儿的不同兴趣;

有两类游戏:一类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一类是教师设计的游戏,如探索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不同的游戏材料投放具有不同程度的预设性,但幼儿作用于材料的行为总是自发自主的。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很重要,但一定要把握介入时机,适时适宜介入;判断教师是否有效介入,就看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是否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水发展水平;教师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的智慧源自不断观察与解读幼儿行为的过程中,源自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的熟悉程度。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教师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再者,幼儿由于智力等发展还不完全,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中模仿,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的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为此,探索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的导入必须要积极健康,必须符合幼儿阶段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探索游戏的前提,为幼儿加入简单的游戏探索法,同时教师也要在游戏中树立好榜样,在开展规则性游戏时,教师必须先做好表率,然后幼儿进行模仿,以此来让幼儿慢慢的提高智力。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5篇

1.游戏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1)游戏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2)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游戏促进大脑发展。

2.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①游戏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为儿童自由表达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②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游戏不仅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或得发展的机

会。

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

②游戏中获得的技能,有助于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③游戏,特别是结构游戏,有助于改善儿童的认识结构,挖掘儿童的创造潜

能。

④游戏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

3)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①智力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②游戏中问题的解决或新颖的联想,能够改善或组化儿童的智力结构,使智

力转化为一种认识策略和机制。

③游戏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

3.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

游戏与儿童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

在。在游戏中儿童不仅或得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地解除自我中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认识并认同成人的社会角色,发现到得责任感,从而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1)游戏

促进儿童性别社会化2)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社会化3)游戏促进儿童道德社会化

4)游戏促进儿童更好地接受文化。

4、游戏与人格发展:

①游戏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②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人格和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

③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也有利于疏导消极情绪。

④游戏有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6篇

游戏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幼儿园怎样才能要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确保幼儿每天都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

幼儿的自由游戏包括户内和户外的自由游戏活动。在每天2小时(冬季为每天1小时)的户外活动中,除了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早操、集体游戏等)以外,应当注意为幼儿留出自由游戏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地奔跑跳跃、嬉戏探索,满足幼儿自由自在活动的欲望。在安排户内活动时,要保证幼儿每天至少有一个整段时长为1小时左右的区域自由游戏活动时间。

此外,还应在过渡环节和户外活动中恰当地组织集体游戏活动:如,“老狼老狼几点啦”、“丢手绢”、“切西瓜”等。集体游戏活动可满足幼儿游戏娱乐的需要,使活动顺利转换、动静交替,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还可让幼儿体验游戏的欢乐,学习游戏的技能,锻炼人际交往的智慧,而且可培养幼儿对于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创设良好的、反映幼儿兴趣的游戏环境

除了要保证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活动时间,幼儿园还应为幼儿创设安全、空间充足、结构合理、材料丰富的游戏活动环境,为幼儿自由游戏提供空间和材料方面的保障。

当前,我国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墙面美化,轻幼儿操作材料;重功能室装备,轻活动室玩具图书游戏材料配备,这不符合“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标准。

“儿童化”不能“化”在墙上,应该“化”在幼儿的手上。玩具或游戏材料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幼儿园应当保证必备的资金,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幼儿班级活动室是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把“丰富班级活动室”作为首要任务,不要盲目模仿中小学的功能室,去建设华而不实的功能室。

非游戏活动中注入游戏的因素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了游戏活动外,还有许多“非游戏活动”,例如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利用游戏因素(例如游戏的口吻、角色扮演、竞赛性游戏等)和游戏的方式(如手指游戏等)来组织非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非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提高活动的效果。

幼儿园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7篇

常的一种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对幼儿园游戏存有着几个误区:

误区一:游戏就是指自由游戏,其作用就是让幼儿自己随便玩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能够不管。

误区二:游戏就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游戏中仅仅能满足幼儿好玩的天性。

误区三: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别的。

随着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发生着从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性变化。自主性游戏日益被重视和接纳,重视幼儿的基本权利,强调自主控制,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教师的要求较以前大大地提升了,它不但是要求教师要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还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分析、指导等方面的意识和水平。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生活过程就是这个人经验积累的过程,而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幼儿往往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经验。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戏展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前,绝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注重游戏的展开,但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问题,例如展开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追求高档精美,教师包办一切,没有把准备游戏环境的过程看作是幼儿游戏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要从根本上扭转幼儿园这些倾向,必须首先改变把游戏与学习分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只有首先把游戏看作是学习,也就是说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实行学习,游戏才可能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游戏展开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活动,又要反对和避免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理应重视游戏活动本身所特有的主体性发展潜能。

游戏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作为教师,要准确理解游戏、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合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所以孩子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快乐的餐厅”这个游戏中,通过自制食品、与客人打招呼、向客人推荐特色食品、招待客人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语言表达水平,数理逻辑水平,交往合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幼儿游戏与学习活动不应该割裂开来,应该看成是一体的。因为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幼儿园教学理应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但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动幼儿的学习活动。游戏不但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教师能够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结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应该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幼儿园游戏、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前幼儿园存有两类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充分表现自我的游戏;一类是教

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教学游戏。前一类游戏因为是幼儿自发的,所以能最大水准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此已达成了共识,所以都非常重视对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但在现实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 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就必须重视这两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保证这两类活动在幼儿园的展开。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的发展。所以,幼儿园必须给予 幼儿以充分展开这类游戏的机会。

有组织的游戏是丰富幼儿生活的主要途径,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现,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创造的、可经验的、游戏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还需要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所以在幼儿园提倡教师为幼儿提供特定环境的区域游戏。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新观点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通过丁海东教授对幼儿园游戏实行剖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解:游戏究其本质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在于激发幼儿主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所以,应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出于自己兴趣与需要、自主自发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同时,幼儿的游戏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的活动,所以,要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创设并提供幼儿表现和创造的适宜环境,允许幼儿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幼稚行为,把儿童当儿童看,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儿童的游戏;此外,游戏不但仅是每一位幼儿自主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而且是所有儿童和教师共同实行的群体交往活动,可见,游戏过程也是促动“共同体”每个成员个性发展,努力形成有情谊的、有凝聚力的“共同体”的过程。例如,参观山东省农科院幼儿园时,看到孩子们游戏的投入劲头,让你感觉到你好像真的进入了超市、理发店、医院、还有艺术展览管。再加上教师的积极配合,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显得特别开心,自由。不难看出在这个幼儿园里,游戏真正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孩子们在和老师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在这里,孩子也真正成了游戏的孩子,看到他们张张洋溢者快乐的笑脸,就能感觉到这时候的孩子,是真正快乐的孩子,这时候的老师,是真正幸福的老师。

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行使成人权利、享有成人自由的满足感,带给幼儿极大的快乐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天性自然流露,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正是游戏最根本的价值所在。所以,游戏的实行首先要保证幼儿享有游戏的自由、享有自主的权利。“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体会”--促成幼儿愉快游戏、分享他们游戏的喜悦,成为今天我们看待游戏的新视角。

总来说之,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孩子,幼儿园的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游戏,保证幼儿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成为每所幼儿园地办园宗旨、努力方向。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 在生活活动中,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充实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在组织幼儿洗手、入厕、进餐等环节时教师可用一个手指游戏,以一个简便易行的游戏来贯穿整个生活活动,这样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补为补充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教师在直接指导集体活动时,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在自由游戏时间里,要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中教育价值,即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

二、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游戏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幼儿达到“正常化”。所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利与促动幼儿的发展。过去教师费尽心思地贴贴画画,力图创设最适宜本班幼儿的环境,往往他们不领情,如果让幼儿自己动手,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自豪地说:“我们是这里的主人”,从而激发起更增强烈地动手创造环境、自主游戏的愿望。如:用自己画的图画、纸工装饰各活动区墙面。只有丰富多彩的环境才能刺激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从游戏中学习和寻求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经验。但如果只给幼儿提供一个游戏的场所,而其中物品却单调乏味,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或是提供了展开游戏的地方,却没有相对应的玩具材料,幼儿即使有兴趣也无法将游戏玩下去;或是虽然提供了玩具和材料,但这些玩具和材料可能大大地超出了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要么因为太简单激不起幼儿的兴趣,要么可能要求太高太难而使幼儿不能产生兴趣。可见,幼儿游戏的环境应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

四、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对于不同年龄内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能够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有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来实行指导。幼儿在玩游戏,因为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等不同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为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发生问题;在表演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结构

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第8篇

统一思想, 游戏活动和谐化

实践中, 津南二幼抓好管理者、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的学习, 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成共识。

首先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园长、副园长参加市、区教育局组织的各项学习、参观、培训活动, 如“领导干部听评课培训”、副园长点评课活动、国办园教学园长指导团队培训、各幼儿园教学园长、骨干教师专家讲座等, 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园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执行能力。

其次是教师学习。在市、区级的专题培训的基础上, 我园创新培训模式, 运用自主学习、参与式培训、教学园长、年级组长引领、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 引导教师深入学习, 运用幼教理论反思保教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第三是幼儿家长学习。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我们抓住新生家长的第一课, 为他们讲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置内容等, 之后通过校讯通、家园园地、家长会、幼儿成长档案、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介绍幼儿游戏活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规律, 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 理性看待孩子成长。

人人有责, 游戏活动全员化

结合本园实际, 将人员分工, 定岗定责,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规范各类人员的教育行为, 提升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园长是总负责人, 统领整体的管理与实施, 把握研究方向;教学园长具体负责各项研究内容的实施与目标的贯彻;总务主任和后勤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年级组长主要带领教师采取各种方式, 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不断积累研究成果;班长进行资料的整理、汇总, 并在深入实践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保教人员是具体的实施人。

攻坚克难, 游戏活动重点化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 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区域游戏活动中, 材料的收集和及时投放是相当重要的, 直接关系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我们收集各种游戏所需的废旧材料, 根据游戏所需进行有效的利用。如我们利用废旧纸盒做了“好玩的城堡”、“双人大鞋”、“风火轮”, 利用布头制作“小马车”、“布飞碟”、“包子”、“饺子”、“糖三角”、“娃娃服装”等等。

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开展游戏的重要依据, 角色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平时我们指导家长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幼儿外出走走、鼓励幼儿多观察生活, 多谈一些自己的购物、去餐馆就餐的经验等等, 我们在社区活动中也开展了参观超市、图书馆、理发店等活动,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节, 同时随时抓住教育契机, 及时有效地处理偶发事件, 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灵活性结合起来。

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 是对幼儿执行游戏规则的情况作小结, 表扬肯定积极行为。如幼儿有哪些新玩法、新创意等。教师还要注意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游戏的新要求, 激发幼儿新的需要。评价的方式可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 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 共同提出有益建议等。幼儿的自主评价主要是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 与同伴交流分享, 由幼儿主动评价的“我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以教师的全面评价为主的“今天哪个区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下次更好的游戏还需要做什么?”等等评价问题。

环节渗透, 游戏活动常态化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也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 有情节, 有玩具和游戏材料, 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 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 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们要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就要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将游戏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幼儿的游戏无处不在, 吃饭、睡觉、穿衣、盥洗、学习等都可以融入游戏:如艺术领域的音乐游戏、健康领域的体育竞赛游戏;手指游戏、智力游戏等等, 目前我们正在整理这些的游戏, 将有计划、有目的地纳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继续探究, 游戏活动深入化

一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自由选择角色、自己操作、学习, 按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 使个性得到发展, 因此, 我们将尝试户外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己换区。

二是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游戏得不到进一步深入、延伸。有的幼儿在区域中只是反复地摆弄玩具, 与同伴之间缺少交流, 有的虽然能一起玩, 但是玩着玩着却不知道该怎么玩下去, 有的只是毫无目的地随便玩, 简单模仿。因此, 我们还将在区域间的联系上深入探究。

上一篇:竞聘办公室副主任演讲下一篇:新店开业宣传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