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

2024-07-21

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9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1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

作者:王 燕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戏剧冲突尖锐、扣人心弦,悲剧的魅力经久不衰。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本文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学中把诵读作为首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切实感受人物心理,仔细体会剧作的情味,为深层探究做好铺垫。

现实主义是关汉卿剧作的一大特色,但是学生对人物悲剧命运的认识往往肤浅,他们回答“社会黑暗”,就是贴了个标签,并未真正深入文本语言内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主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教学方式,即全课由三个主问题构成,主问题的设计力求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三个问题主次分明,逐层深入,虚实结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培养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的能力。

2、解剖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领会悲剧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有清醒的认识。

3、欣赏本色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全剧剧情的相关材料;

2、学生熟悉课文,理清全剧的情节结构。

一、导入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二、谁解窦娥女——赏析悲剧形象

主问题:在前文中,窦娥是一个苦命人,是一个遇事能忍则忍的弱女子。这样一个人,一步步被逼上绝路,面临死亡的时候,她的性格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1、朗读全文

第一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怨)。

齐读。

第二场

指导理解感情基调:临刑时,见到唯一的亲人了,窦娥的感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悲)

分角色朗读。

第三场

指导诵读:临死前她不是哀叹求饶。而是发誓愿,该用什么语调朗读?(怒)

教师范读。

2、请学生谈一谈:在窦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时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么发展?

学生发言,教师随

其回答进行深层启发。

(1)反抗性突出,集中表现在[滚绣球]一曲和三桩誓愿上。

深层启发提问:老百姓遇到冤屈也会呼夭喊地,窦娥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分析:窦娥不仅呼天,她还骂天,对人人敬畏的天地进行了愤怒的抨击。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它已经超出了为个人鸣冤的层次,上升到对社会、对封建秩序的反抗。

深层启发提问: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有内在联系吗?

参考分析:三愿层层深入。一愿希望在场的人了解冤情,二愿表现她的清白,三愿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从监斩官的反应(“依你”-“胡说”-“打嘴”)也可见出层深性。

这一段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呻吟,而是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

(2)性情善良,体现在对待婆婆的态度上。

深层启发提问:封建社会孝顺媳妇很多,窦娥行为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参考分析:蔡婆的糊涂是导致窦娥陷于悲剧的一个因素,因此,不得不说窦娥的惨剧蔡婆有责任。窦娥孝顺的特殊性,在于她非但不埋怨,不记恨,生命行将终结时,想得最多的却还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窦娥还央求父亲收留无依无靠的蔡婆,这种以德报怨的孝顺凸现了窦娥的善良无辜。

三、谁解窦娥冤——挖掘悲剧根源

主问题:窦娥为什么会陷于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窦娥的悲剧能不能避免?我们为她做一点假设,“假如她„„不会死”,请同学们设想。

参考分析:

假如她不承认罪行,供出婆婆就不会死,但是她的善良不允许;

假如她遇到一个清官,就不会死,但从“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看出,吏治黑暗,清官难寻;

假如她当初同意嫁给张驴儿,她就不会死,但作为贞节的女子,她恪守的封建孝道不允许;

假如她深谙官府规矩,贿赂官吏,就不会死,但她深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单纯的良民不会这样做;

小结:窦娥的冤在于她太善良而吏治太黑暗了。具体来说有两点:

1、她太善良了,遵从封建道德,孝顺、安分,却不被封建社会所保护:

2、吏治太黑暗了,相信官府,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

所以说从具体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状况分析,悲剧无法避免。

四、谁解窦娥剧——探究悲剧的艺术效果

主问题:比较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选一个侧重来谈。

1、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

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2、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3、明代人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深层启发提问: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

参考分析: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

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出理由。

三桩誓愿处结束: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洗雪冤情: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金锁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题。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落入了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五、总结全文

1、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2、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3、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有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

展。

六、结课

1、作业:《窦娥冤》之所以深受喜爱,就在于它具有恒久的社会意义。今天,人们依然排演它,如果《窦娥冤》即将上演,请为它写个广告词。

2、齐读晋剧《窦娥冤》的结束唱词:

碧血飞溅素练染,烈女柏舟意志坚。

六月霜雪三年旱,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2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5、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2、3、4。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1、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⑴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⑵ 老师范读。

⑶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4、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3篇

本设计以培养学生戏曲文本鉴赏能力为根本目标, 教学时立足于戏曲的“文体”特点, 而以“语言”为具体切入点;强调比较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 “得法在课内, 用法在课外”, 使学生在课外能够有效地阅读并鉴赏戏曲文本。

[教学目标]

1.欣赏曲文的韵律美, 明白曲和诗词的联系和区别。

2.以“奇”为切入口, 学习戏曲通过以“奇”为美的方式呈现人物情志美的特色。

3.比较阅读《窦娥冤》和《雷雨》, 以“悲”的不同表现和情节设置的不同特点为例, 引导学生探究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畅谈对戏曲的认识。

教师导入:大家平时都是“看戏”、“听戏”,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戏”, 看看“文本”形态的戏曲具有哪些独特的美。另外, 戏曲, 作为一种文体, 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 学习时要注意它和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的区别。

二.以“品读”为主线, 欣赏作品语言

1.结合注释默读全文, 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戏曲中的曲文特点:曲文不仅叙事, 其更为主要的作用是抒情。

2.以第三折【滚绣球】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曲词的音乐美:韵律和衬字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找一段曲词, 以自己的方式诵读并交流讨论, 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交流。

3.以第三折为例, 引导学生欣赏戏曲套曲形式在抒情上比诗词更为酣畅淋漓的特点。

学生自由诵读, 体会组成套曲的各单曲之间的情感关系, 如情感的起伏、层递、转折等。

4.以第二折【斗蛤蟆】为例, 体会元杂剧语言的本色美, 并让学生找出其他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文人雅语, 体会其中雅俗相错的语言美感。

三.以“体悟”为主线, 理解作品情志

前面对语言的品味, 学生在文本的把握上经历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 这里再次将学生的视线拉回,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1.讨论:《窦娥冤》表达了什么“情”和什么“志”?

问题一:窦娥到底有哪些“冤”?

要求学生能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并能体悟人物情感的变化, 如第一折的“怨”, 第二折的“悲”, 第三折的“怒”。

问题二:窦娥到底“怨”什么?

窦娥“怨”的到底是封建社会的黑暗, 还是伦理纲常的荒废, 教师不要轻易替学生下结论, 讨论之前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元代风俗史, 学生根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作出自己的判断:倾向于哪一种, 并说明理由。

此题还有一个附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 同一个文本, 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2.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这样的情志表现出来的?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文“层层累加, 以奇写冤”的写作技巧清楚古典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相较于一般教学以“冤”为切入口探讨造成“冤”的社会性因素, 以“奇”为切入口目的在于探讨戏曲作品的审美因素。

这一问题的难度比较大,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比如:读了《窦娥冤》, 让你感触最深的是窦娥的“冤”呢, 还是作者关汉卿构思的“奇”?

3.提供课文删去的第四折, 讨论:编者为什么要删去第四折, 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

第四折反映的是因果报应观念,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但从以“奇”为美的审美角度来说, 却是神龙摆尾。窦娥鬼魂伸冤, 却经历了被亲生父亲误解的过程, 故事到了结尾的时候还有波澜,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技巧。

四.以“探究”为主线, 比较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1.《雷雨》《窦娥冤》 (包括第四折) 比较阅读, 比较“悲”在其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话剧中的“悲”, 悲得比较彻底, 最后往往以爱和美的毁灭结局。戏曲也有悲, 但结果总是光明的, 如窦娥死了, 但还能平冤。

条件好的班级可以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如果你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 你认为情节到哪个地方就应该结束?

如果把《窦娥冤》改编为话剧, 到第三折就该结束, 才能体现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点, 那么第四折就是一个败笔, 但从戏曲以“奇”为美的审美风格来说, 却是成功的。

五.结课

1.讨论,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戏曲鉴赏的方法?

简析《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第4篇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显示出以下主要欠缺:

教案中前面的概述内容过于繁杂,而对过程设计的篇幅却少之又少,只是在教案末尾处才作了极为简单的列举。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案过程设计的重要性甚至强于理论上的陈述。这是因为,过程是检验和评估该教案设计可操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详尽可行的过程设计,即使教案理念再为优秀,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令人对它的操作可行性产生极大质疑,也使它对其他教学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问题2:关于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问题3:《窦娥冤》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问题4:窦娥

◆你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何地方

◆窦娥的个性特点是

◇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

◆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教案似乎想把问题设计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占去教案内容极大的篇幅。但是,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见下表)却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看起来不似问题,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问题”应该起作用的环节所在,这使得问题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与应用出现了断层。

从技术的教学应用视角来看,教案中的技术应用存在“没有方向之前,就开始奔跑”的误区。让人总体感觉是把不住脉,没有理清技术应用的意图和重点,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

经过持续的再反思与再设计,第二版教案文本在上述问题上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教案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构明晰、详略得当:新的教案设计对于各个教学结构要素的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够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特色。

问题引导、有所递进:新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将易于寻找答案的客观问题与能够促进主动思考的主观问题相结合,从而可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的识记层次,递进到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之上。

过程详尽、便于操作:新的教案设计将设计重心朝教学过程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得节奏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可行。这种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学实践者和观摩者根据文本来“还原和生成”教学场景,按照此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层层闯关:通过明确、富有层次感的三阶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深度不断渐进、逐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有无尽的可能。我们在肯定作者新版教学再设计的同时,也认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设计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虑和改进: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引导问题的质量?新的问题设计尽管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但在深度和分布层次上仍显欠佳。例如,第1、2闯关都是简单的识记类问题,实质是在测试、比较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畴;第3关问题则与前两关问题相差太远,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处理。因此,作者应当对问题质量作出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使学生认知朝更高、更活跃思维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体现和明确教师的作用?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出现用网络功能来简单取代教师智慧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在学生出现自主困难时,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来使他们走出“无主之地”。例如,作者在第1、2关中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形成困难的关卡,但是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困难(诸如学生无法及时完成、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信息迷航等),却没有明显有效地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成为了沉寂无为、被动等候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中的网络讨论交流活动是否有必要性?是否会在课堂上出现“舍近求远,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误区?例如,作者在第3关中设计了师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网络讨论的活动。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支持的教室环境中,师生在物理上也是互相可见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共同讨论来迸发集体智慧,产生出高质量的研讨效果,而根本用不着去寻求输入速度低效(打字使得学生的思考速度减慢)、情感投入不足(网络论坛的情感投入度远低于面对面交流)的网络论坛;更何况要想以教师的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回帖,又要统计他们的发帖质量和数量,显然缺乏教学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用网络来支持的活动设计,更加适合于规定课时(2课时)之后的拓展交流(以支持师生异步深入交流的需要),而不适合于设计在教学时间明显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

如何避免或解决先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据悉,本教案是在先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教学再设计。因此,它应当是一种反思改进的成果。如果作者能够在再设计的新教案中,适当标注先前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再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应改进或解决策略,将能更加凸现教学再设计的价值。

《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5篇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六、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生命啊。(板书:忍冤)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七、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讨论,逐一填表。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八、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

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

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十、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

贞洁敬孝,哀怨1雪飞六月 2争抗,3动地4

斟酌并填空:

1.感天

2.刚烈

3.悲愤

4.旱亢三年

十一、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十二、作业

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窦娥冤》教学反思 第6篇

今天上《窦娥冤》,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例如周同学,她的发言流畅自然: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陈同学的发言也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易同学的发言则达到鉴赏的层次: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还有熊刚成同学则把悲剧的原因归于“三卖”,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他的概括精辟而独特。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窦娥冤》教学反思 第7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提供平台,吃透文本

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立足文本,通过问题导读和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创设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吃透文本,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声情并茂,创设氛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味正而情浓的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声情并茂、情思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图片等来感染学生

三、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在学生对三桩誓愿的认识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发生分歧时,适时给予引导,并灵活处理了浪漫主义手法这个教学目标一堂课,学生并没有在活跃的氛围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

整堂课,我感到整体设计比较流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予以肯定,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粉笔字不够工整,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窦娥冤教学设计 第8篇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从窦娥的性格、窦娥与环境的必然冲突到窦娥的毁灭过程三个方面体会这部悲剧所展现的人物、社会时代以及民族文化三个层面上的悲剧美。在教学过程中, 有一处细节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让我感受到原来将“历史的真实”引入课堂,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这部悲剧振聋发聩的力量。

在带领学生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的必然冲突产生悲剧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先用一段导语 ( 不幸但又让人钦佩的窦娥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 历经磨难, 却与世无争, 对生活没有些许奢求, 只想孤苦寂寞地与婆婆相依为生。而这竟也成为了一种奢侈, 如花的年龄, 她的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 谁是折断这朵花的凶手? 谁酿造了如此的冤案?) 总结上一环节, 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窦娥的生存空间是怎样的? 从窦娥的遭遇看, 元代都有哪些社会状况? ( 此问题意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窦娥与所处环境发生必然冲突所形成的社会时代悲剧)

2. 在这样的社会, 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 她能不能不死?

第二个问题让课堂突然变得活跃起来, 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他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可以”。当我让学生们帮窦娥想个不死的理由时, 学生们更是跃跃欲试地给出他们的理由:

生:窦娥嫁给张驴儿就行了。

生:窦天章可以不卖女儿, 不卖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生: 窦娥可以“打死也不招”的, 任凭狱吏打死蔡婆也就能保全自己了。

生:蔡婆可以不答应张驴儿父子啊。

生:关汉卿可以把桃杌写成“包青天”似的为民做主的好官儿, 就不会冤枉窦娥了。

……

这些理由让我欣喜, 学生们已经在设身处地为窦娥这个可怜的人着想了, 而且还联系到剧中多个人物, 多个情节, 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一边称赞他们的设想, 一边发出反问: 窦娥有可能同意嫁给张驴儿吗? 窦天章抵押女儿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现实?窦娥会忍心看婆婆被打死? 蔡婆不答应张驴儿父子会怎样? 学生们在我的反问下, 重新审视自己的设想, 很快便以窦娥的贞洁、善良, 元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高利贷现象普遍, 流氓横行等理由将原来的假设一一推翻。这时, 我趁势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数字:

300 人

18473 人

5176 件

学生们对此很是惊异。他们不解, 为何在语文课上, 老师突然写出这几个数字。于是, 我收回刚才和学生对话交流时兴奋的语气, 语速也放慢, 严肃而低沉地说: “这两个数字的意思是———据《元史》记载, 元代的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 这一个月内, 仅京师发现的犯有贪赃罪的官员有300人。元代大德七年, 被罢免的贪官有18473人, 冤狱5176件。”听完这段解释, 学生们目瞪口呆, 唏嘘一片, 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知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源于历史真实的骇人听闻的数据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让他们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我对一些问题已毋需多说, 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这些是记载于史书中, 被发现的贪官和冤狱的情况, 那么没被发现的呢?”我想, 对于“在元代这样的社会, 窦娥真的是非死不可吗?她能不能不死?”以及“桃杌是否可以写成一个青天大老爷?”的问题已无需解答, 学生们对答案已了然于胸了。

古今中外的哲人、文豪对悲剧做过各种各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很显然, 让一个高中生去透彻、深入地理解悲剧的这几种定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窦娥冤》的教学中, 我适时引入三个数字, 却让学生们顺利地理解了这三句话。学生们在三个冷硬的数字当中, 看到了这个似乎荒诞的故事背后的历史、社会现实。于是, 他们意识到, 冤案的发生、窦娥的悲剧便不再是“无巧不成书”了。在这样一个不断制造贪赃枉法的官吏, 并纵容流氓恶棍横行霸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里, 像窦娥这样的弱小善良者只能战战兢兢地活着, 她今天可以不碰见张驴儿, 但谁能保证她明天不碰上赵驴儿、李驴儿呢? 同学们也就自然可以领悟到“窦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形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作基础, 我在第三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三桩誓愿中体现的窦娥被毁灭过程中的悲剧美。学生们基本上是自主地解答了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窦娥的三桩誓愿是不合理的, 不可能实现的, 为何还要这么写”“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太过狠毒, 于民有害, 会不会有损窦娥善良的形象”等疑问。学生们得出了下面的认识: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凭借想象, 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 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得到实现。虽违背事物的常理, 却是最合乎人情的。唯有将誓愿写得如此“狠毒”, 方能有力地体现作者为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 也唯有这样处理, 方能让读者体会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 让读者都沉浸在悲剧中, 为窦娥悲, 为窦娥恨, 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警世骇俗的的悲剧美!

《窦娥冤》(节选)之教学再设计 第9篇

课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课。

课时:2课时。

课件:利用FrontPage 2000制作一个网络课件,而后发布到校园网上。主要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教材分析

《窦娥冤》(节选)是新教材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作者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官吏昏聩、司法腐败作了强烈的控诉。本课节选是《窦娥冤》全剧中的第三折,把窦娥的冤屈写得感天动地。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一学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具备了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的能力,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个别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对于完全开放的网络学习模式有些不适应,因此,需要做好个别辅导,但学生对网络的新奇感又便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及《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感受窦娥的反抗精神,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被压迫者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输入教师提供的校内局域网网址:http://192.168.0.3/yuwen/index.htm,打开课件,浏览起始页面。

2.明确目标

学生点击“进入课堂”,浏览“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3.自主学习

此环节设计采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游戏闯关”的形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三关”,在内容的设计上的难度逐层深入:第一关为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学生只要上网查寻就可找到答案。第二关为阅读,只有认真阅读了全剧,进行深入地思考,才能对主人公形象有所感悟。同时,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采用发帖的形式向师生求助,教师根据情况为个别学生提供辅导。第三关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对窦娥的形象进行讨论、交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只有思考了有所感悟了,才能有的“说”,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学生闯“第一关”

学生点击“学习内容”进入“第一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如下练习题(最长时间限制为15分钟,如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正确完成则顺利进入第二关;如超时未完成或未全部正确完成则提示: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或你未正确完成学习任务,请看参考答案,而后重做。直到全部正确完成,才能进入“第二关”):

(1)杂剧是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期。

(2)元杂剧的体裁,一般是一本()折,外加一个()的形式。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此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

(3)元杂剧的角色分为()、()、()三大类。

(4)“元曲四大家”是()、()、()、()。

(5)关汉卿是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下列作品中是他创作的有()

A《望江亭》 B《蝴蝶梦》 C《拜月亭》 D《单刀会》 E《鲁斋郎》 F《西厢记》

设计意图:“第一关”内容主要涉及杂剧的相关知识,内容不是很难。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可利用百度搜索,从搜索到的信息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做好读书笔记、完成练习题。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稍差点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参考网址寻找问题的答案。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互联网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闯“第二关”

学生全部正确地完成“第一关”的学习内容后,自动进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任务主要有两个:

(1)阅读《窦娥冤》全剧,了解故事梗概。

(2)扫清文字障碍,重点阅读第三折,初步感知窦娥的个性特征。

此页面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需要学生阅读的《窦娥冤》全剧;另一部分为阅读后需要学生完成的问题。对于阅读中出现的字词障碍,可让学生在“教学论坛”上直接发帖寻求师生的帮助。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答案在“教学论坛”上予以出示。

当学生进入此网页时计算机开始自动计时,只有在阅读20分钟后才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楔子”中,窦天章将女儿()卖给蔡婆,抵所借银子连本带利()两,蔡婆又送其()两银子做盘缠。

(2)第一折戏中,蔡婆向城外()家索钱,被他差点勒死,幸得( )父子二人相救,才免一死。

(3)第二折戏中,为占窦娥为妻,()向()买毒药,并将毒药下在给蔡婆的()饭中,却将其父毒死。

(4)第三折戏中,窦娥临刑前所许三桩誓愿是()、()、()。

(5)第四折戏中,窦娥的冤魂向父亲哭诉冤情,天明后,窦天章让()喝撺厢者。

回答问题完毕后提交,分数超过80分(即最少做对4个题目),才能自动进入“第三关”。否则页面会提示:你未能完成阅读任务,请仔细阅读,而后重做。直到超过80分,才能进入“第三关”。

设计意图: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三折,要全面了解窦娥的形象,就要了解全剧的故事梗概,所以“第二关”的自主学习主要以阅读为主。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页面阅读《窦娥冤》全剧。为防止有些同学不阅读就直接做题,故设置了阅读时间限制及检测是否阅读了的练习题,题目很简单,只要是认真读了全剧就能完成。

◆学生闯“第三关”

学生完成“第二关”的阅读任务之后,自动进入“第三关”。页面提示:请你仔细考虑下面3个问题,10分钟后我们将进入“教学论坛”进行讨论、交流:

(1)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集中体现在何处?

(2)你认为窦娥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窦娥?

10分钟后,页面自动切换到“教学论坛”,师生对此3项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根据学生发帖的质量和数量,教师给予成绩评定,并在“教学论坛”上公布。

设计意图:窦娥的形象分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了3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而后在“教学论坛”上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的焦点放在窦娥的反抗精神上,即对如何理解窦娥的怨天骂地和三桩誓愿中对天的企盼——“皇天也肯从人愿”进行讨论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敢于发表见解的胆识。

4.成果展示

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作业《我眼中的窦娥》,将其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也可直接贴到论坛上),教师择优在校园网上“原创天地”发表或推荐投稿。

上一篇:江苏省高考化学压轴卷下一篇:山东省政法干警2014年录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