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与中国经济发展

2024-09-17

经济区与中国经济发展(精选8篇)

经济区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1篇

中国的物流与经济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三沿发展战略”广三沿”是指“沿海”地区。“沿江”即沿长江地区和“沿边”即沿国境地区),通过扩大沿江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来振兴内陆经济。其发展模式是把发展机制向内陆地区进行传播,具有传送纽带作用的长江机能被称为“T字型战略”,加上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则被称为“π字型战略”。

提出这些战略的背景是①政治上的要求: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实行的优惠政策而造成的沿海同内陆地区间差距表示不满,在政治上需加以解决;②经济政策方面的要求:虽然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消费品工业为核心的出口型增长机制,然而尚不能充分影响内陆地区和生产资料工业。因此在下一个阶段,必须强化生产资料工业(第二次进口替代),要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这个意义上,象征“T字型战略”的龙头被指定为上海(及其浦东开发区)。上海虽然地处沿海地区但并非是早期对外开放的城市。另外,国有企业的比重很大,其经济效率低下,使八十年代的上海深受低增长之苦。事实上承认了作为经济特区的浦东开发,在引人外资的同时强化国有企业正适应了上述②的要求;把上海的.发展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正是适应了上述①的要求。

但是,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战略并不是在充分研究其有效性之后提出来的。战略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各经济区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经过了30年以上僵化的计划经济时期,各经济区被严重地条块分割。例如在物流领域中就很典型,其一是国内贸易局、交通部。铁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中央政府系统的的“条条”(纵向)分割;其二是各地方政府的“块块”(横向)分割。这样,就不会存在跨越“条条块块”的物流网。虽然被称为经济区,实际上是被严重地制约了。即使是 “三沿发展战略”发挥其效果的前提条件也不够充分。换句话说,从物流的现状可以看出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本小论就是以上述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把握物流及经济区的现状和问题来展望两者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的物流发展与经济区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完善其生产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课题。其中狭义的物流基础设施,即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能使新的资源开发及已有资源有效的分配成为可能,通过原材料供给范围的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直接或间接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业的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另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具有扩大社会分工范围的效果,以这种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了经济区。

在这里,作为后面论述前提的经济区的定义如下:

①至少拥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

②围绕着经济中心而形成的稳定的经济关系;

③拥有从事某一种产品或专门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与下属经济区域之间具有分工或合作关系;

④与同层次其他经济区域直至上层次的经济区域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

经济区的实际规模,是由满足上述条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但是一般来说,专业分工关系及交通运输条件越发达的区域其规模越大。另外,要形成具备上述条件的经济区,其所属的国民经济应该要达到开发经济学中所讲的“起飞”阶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起飞”以前的传统社会中,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关系不明确、商品交换不发达,进而不存在稳定的区域间的专业分工关系。而“起飞”阶段则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兴起并且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达到较高的水平,铁路。海运事业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商品贸易及区域间专业分工的范围日渐扩大。另外,随着大规模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产业和人口的集中,这也是大城市的产生时期。这些现象标志着经济区的形成。中国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是怎样变化的呢?这先要看“货运密度”的变化。这则是由“货物发送量除以社会生产总额”的“吨/亿元”来表示的。

实际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在1952―1978年间分别增加33.52万吨公里、0.89亿吨公里;在1978―1988年间分别增长23.48万吨公里。0.43亿吨公里。就是说,货运密度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下降的。其原因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愈加高度化,单位产值的运输量就越减少;而随着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值所需的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量减少;运输

[1] [2] [3]

经济区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2篇

更多科目关注薇鑫公纵号:小提莫服务

一、单选题()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率”理论。A、凯恩斯 B、马克思 C、撕拉伐 D、罗宾逊

正确答案:C 2 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研究有()步。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A 3 分配关系与技术关系之间是()。A、技术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B、分配关系决定技术关系 C、相互独立的 D、相互依存的 正确答案:C 4 从理论上来说,资本的效率在经济()时期时一定是高的。A、崩溃 B、平稳 C、下滑 D、上升

正确答案:D 5 在货币流通速度固定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A、银行利息 B、银行投资 C、货币供应量 D、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正确答案:D 6 1990年,中国的工人工资总量占当年GDP的()。A、40% B、50% C、60% D、70% 正确答案:A 7()可以用来否定一种理论。A、实证法 B、逻辑批判法 C、推理法 D、经验法

正确答案:B 8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货膨胀率高,货币发行过多,货币的价值会()。A、贬值 B、不变 C、升值 D、先升后降 正确答案:C 9 固定成本包括利息和()。A、价值 B、折旧 C、费用 D、工资

正确答案:B 10 从资本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利息率、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出发,收入分配决定于()。A、边际产品 B、边际利润 C、边际成本 D、边际技术 正确答案:A 11 货币数量论认为,()会发生失业现象。A、工资率低于边际产品

B、工资率高于边际产品

C、工资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

D、工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

正确答案:B 12()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生产函数分配 正确答案:D 13 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左右的时候最有利于中国在民族国家的竞争中维持目前的金融体系稳定。A、8% B、12% C、16% D、20% 正确答案:C 14 当经济衰退时,()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A、企业破产 B、政府救助 C、市场注资 D、资源

正确答案:A 15()是日本经济体系在1989年崩溃的主要原因。A、日元的国际化 B、日元的过量发行 C、日元的升值 D、日元的贬值 正确答案:A 16()用于表现民族之间及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A、资本 B、资源 C、货币 D、市场

正确答案:C 17 根据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资本是()。A、预付的商品 B、资源的累积 C、时间的累积 D、预付的货币 正确答案:D 18 下列关于家庭、私有制等社会问题的观点,属于凯恩斯的是()。A、社会比较好,需要改进的地方较少

B、社会非常好,不需要进一步改进

C、社会问题比较严重,可以有效改善

D、社会问题非常严重,难以有效改善

正确答案:B 19 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和()的增长率是一致的。A、资本 B、投资 C、储蓄 D、货币供应量 正确答案:A 2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完全取决于工资。A、产品 B、产品的价格 C、产品的属性 D、产品的价值 正确答案:D 21 亚洲四小龙不包括()。A、韩国

B、台湾地区

C、日本

D、香港特别行政区

正确答案:C 22 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获得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是()。A、引进外资 B、自主研发 C、扩大内需 D、出国学习正确答案:A 23 关于充分就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等于全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 B、不存在失业 C、全部就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A 24 香港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不包括()。A、花旗银行 B、渣打银行 C、中国银行 D、汇丰银行 正确答案:A 25 资本主义将所有生产活动变成货币的,主要是为了()。A、便于计算自身价值 B、便于管理生产成本 C、便于比较不同行业产值 D、便于约束工人行为 正确答案:C 26 进行制度经济学教学应该以()为主。A、证明 B、计算 C、案例分析 D、演绎推理 正确答案:C 27 美国最后一位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总统是()。A、卡特 B、里根 C、老布什 D、克林顿

正确答案:B 28近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都是()。A、产业调整问题 B、经济稳定问题 C、经济结构问题 D、三农问题 正确答案:D 29 日本二战后人均GDP从130美元涨到3.5万美元,其影响因素不包括()。A、通货膨胀 B、经济高速发展 C、名义GDP增长远高于实际GDP增长 D、购买力指数评价更为规范 正确答案:D 30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占中国GDP的()。A、25% B、36% C、47% D、58% 正确答案:A 31 在狭义的角度上,企业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A、银行借贷 B、融资 C、募捐 D、投资

正确答案:B 32()等于每股股价和每股净资产之比。A、市盈率 B、市净率 C、股票发行价格 D、破净

正确答案:B 33 基础货币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方。A、现金流动 B、股东权益 C、资产 D、负债

正确答案:C 34()起才诞生了二级市场的。A、1900年 B、1935年 C、1945年 D、1960年

正确答案:A 35 当GDP与工资的涨幅相同时,就业的实际变化情况时()。A、零增长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正确答案:A 36 美国的支柱产业不包括()。A、汽车 B、矿业 C、钢铁 D、住房

正确答案:B 37 从本质上讲,希腊债务危机是因为缺少()。A、市场 B、资源 C、货币 D、劳动力

正确答案:C 38 货币交易是为了()。A、获取资源 B、加速货币流通速度 C、加速资本周转 D、获取利润 正确答案:D 39 当投资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都较低时,股价会()。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预测 正确答案:A 40 2013年前后,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左右。A、10%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A 41 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指()。A、法定准备金 B、吸收的贷款 C、投资 D、债券

正确答案:B 42()写了第一本经济学教科书。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琼﹒罗宾逊夫人 D、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正确答案:D 43()是FDI方法的重要前提。A、发货币给投资者 B、发物资给投资者 C、提供廉价原材料给投资者 D、提供廉价劳动力给投资者 正确答案:A 44 若一只股票的市净率为2,每股净资产为20元,那么每股股价为()。A、10 B、18 C、22 D、40 正确答案:D 45 经济上达到了()能促使工资上涨。A、大多数就业 B、少部分就业 C、完全就业 D、完全不就业 正确答案:C 46()是利息的主要来源。A、资金的投资 B、经济的增长 C、资金的周转 D、货币的发行 正确答案:B 47 2013年前后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总值占GDP的()。A、46% B、57% C、68% D、79% 正确答案:A 48()创立了逻辑实证主义。A、庞加莱 B、斯宾塞 C、穆勒 D、丹尼特

正确答案:C 49()决定了收入与资本之比。A、利润率 B、利率 C、资本周转率 D、通货膨胀率 正确答案:A 50()是用货币表示价格水平的前提条件。A、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B、轻便易携 C、具有可制造性 D、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正确答案:D

二、判断题 1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于工业革命。()正确答案:√ 2 相对价格会对市场资源配置产生影响。()正确答案:√ 3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正确答案:√ 4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腾飞,其储蓄率必须低于10%。()正确答案:× 5 中国早期改革和苏联东欧的改革是类似的。()正确答案:√ 6 只考虑技术因素的情况下,生产时间的延长和资本积累的量成正比。()正确答案:× 7 没资本主义就没有现在的货币。()正确答案:√ 8 由于分析方法的不同,同样的经济学数据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正确答案:√ 9 货币供应量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波动幅度,不能随着社会需求大幅度调整。()正确答案:√ 10 工资属于可变成本。()正确答案:√ 11 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其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便宜就越大。()正确答案:√ 12 当一个企业发行的股票多次破发时,企业更容易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正确答案:× 13 资产交易是直接对资产进行买卖。()正确答案:√ 14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物质利润为目的的。()正确答案:× 15 罗宾逊和斯拉伐之间争论的结束标志着伦理经济学的灭亡。()正确答案:√ 16 亚当·斯密认为,雇佣仆人的数量和劳动生产率无关。()正确答案:√ 17 贷款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那么银行放贷所承担的风险就越低。()正确答案:× 18 琼·罗宾逊是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正确答案:√ 19 解决贫富差距过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发行货币。()正确答案:× 20 表示人们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影响。()正确答案:× 21 拉美国家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引进国外银行投资。()正确答案:× 22 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的竞争。()正确答案:√ 23 会计需要把所有的交易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正确答案:√ 24 分工产生以后,人的数量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正确答案:√ 25 中世纪的宗教教会严格反对劳动价值论,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正确答案:× 26 与贸易理论的推测相反,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南北收入差距是越来越大的。()正确答案:√ 27 不同于凯恩斯以货币为概念,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是价值。()正确答案:√ 28 马克思的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在两种产品两的个部门的有机构成相同的情况下,价值的总量等于生产价格的总量。()正确答案:√ 29 企业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正确答案:× 30 党利息率较高时,应该选择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正确答案:√ 31 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即为央行的负债。()正确答案:√ 32 经济学新古典理论只适用于单一产品模型。()正确答案:√ 33 与GDP类似,中国的利润是要高于美国的。()正确答案:× 34 经济增长率上升可以引起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正确答案:× 35 理论自身会忽略很多变量对实际应用的影响。()正确答案:√ 36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总供给曲线不一定等于厂商的成本曲线。()正确答案:× 37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欧文、傅里叶等。()正确答案:√ 38 北京金融服务业占当地GDP的比重远远低于纽约。()正确答案:× 39 马克思研究成本问题时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正确答案:× 40 凯恩斯赞同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正确答案:√ 41 马克思和凯恩斯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正确答案:× 42 投资银行的工作职责包括风险投资。()正确答案:√ 43 教育投入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始终是1:1的关系,不可能通过少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正确答案:√ 44 受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影响,我国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预测不慎准确。()正确答案:√ 45 相较于日本,当今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更为合理。()正确答案:× 46 市场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调整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正确答案:√ 47 一般来说,资产现值和资产原值时相等的。()正确答案:× 48 工资在名义GDP中的比重减少可能导致名义GDP增加但就业率不变。()正确答案:√ 49 日本GDP在急速下滑的过程中未出现企业破产的情况主要得力于政府有效的救市手段。()正确答案:× 50 CPI和PPI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正确答案:√

经济区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3篇

国际上, 2013年, 美欧“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TIP) 谈判的启动,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的达成和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时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区域自贸谈判, 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发达经济体正在竭力推进新的贸易规则的建成。而这些却必将遏制中国争取国际贸易公平地位, 甚至可能再次边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位置。对中国自身而言, 对外贸易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外贸企业用工成本上升, 用工难问题突显, 相比之下, 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却进一步显现。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遭遇严峻挑战。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对外贸易的发展, 都要求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而自贸区即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 顺应了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2002年《中国和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启动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 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其交易纽带广西、中国经济和东盟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2013年, 中国与东盟合作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 两者经贸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更能够进一步巩固传统睦邻友好关系, 为拓展和延伸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空间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机遇。而2013年9月29日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简称“上海自贸区”) 的正式挂牌, 标志着中国继改革开放、加入WTO之后, 再一次踏上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台阶。中国沿海各市对设立自贸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厦门、天津、深圳等地已着手对建设自贸区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进行规划和申报, 希望能够继上海之后, 建设中国第二个自贸区。2014年, 中国将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积极地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与世界各国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试论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原因

引言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好像周期性发生一样,故称之为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正如1977 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中对经济周期描述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下面就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不少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因素。

原因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中国建国后同苏联密切合作,大大提升了科学技术,后来趋于平缓。改革开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学技术,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与世界科学技术的接近,经济也渐渐的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可见科技周期对长期和超长期经济的巨大影响,往往是长期和超长期经济周期的主因。著名经济学家F.E.Kydland、C.I.Plosser 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而不是名义因素(如货币量等),使一般均衡分析、实际因素和微观基础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复兴,并以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以石油为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与滞胀。中国改革开放错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供给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给,还包括劳动力供给。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印度等国家打开国门,据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计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 亿多个便宜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用RBC分析中国经济后认为,引入供给冲击改善了模型对消费的预测能力;引入供给冲击优于引入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因为需求的巨大作用,危机时政府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总需求,减少了衰退,平缓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4万亿投资,有效的拉动了内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投资很大一块是由政府进行的。因此,这方面的投资的波动可以计入总需求。丁从明、陈仲常(2009) 指出了频繁调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经济波动大起大落 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刘金全等( 2005) 发现,中国财政规模与实际波动性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 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庞东、杨灿(2006)结论证明: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货币冲击。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冲击可以引起名义支出及总需求的变化。苗文龙、陈卫东(2010)研究发现: 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80%以上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特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显着的区域周期冲击效应。

2.情绪,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差。经济学往往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往往人的选择不是经济学上论述的最优选择,比如羊群效应或从众心理。行为科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往往导致选择不是最优,比如投资过度等,也引发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3.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4.政治周期。由于政府往往对经济有影响,因此,当不同经济政策的集团轮流执政时,交替的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5.其他原因。目前,还有些其他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结论

任何经济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影响,经济的变化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比如制度冲击促进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引发供给出新产品,而供给新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并给其制度冲击正的信号促进制度创新。而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制度变革科技革新,供给新产品。又如由于人们的非理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发人们的羊群效应跟风操作,而这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长期以及超长期的波动由科学技术冲击决定。制度冲击往往影响中长期的波动,而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往往影响短中期的波动,货币冲击、非理性冲动、金融冲击往往影响的是短期波动,但如果不注意,则可能引起大衰退,比如1929年大萧条。所以,中国既要了解。另外,从经济波动原因中的分析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由于中国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日益扩大,供给冲击、货币冲击、信息不对称、金融冲击等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夏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J].发展研究,2009,(3).

[2] 苗文龙,陈卫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异步性[J].中国经济问题,2010,(6).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第5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6篇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中国经济发展与CIMT 第7篇

中国经济发展与CIMT

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多年保持了GDP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表明,7%~8%的发展速度是适合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可行的合理指标.这个发展速度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在这一合理的发展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达到7.8%的高速度,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达到7%以上.

作 者: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作者单位:刊 名: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英文刊名:WORL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 MARKET年,卷(期):2002“”(5)分类号:F12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8篇

一、定义及背景介绍

维基百科中全球化的定义为:“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紧密互相依存, 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1]。

全球化经常指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2]WTO也致力于全球化的推动, WTO首任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曾说过:“我们 (世界贸易组织) 不再制定不同国家经济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而是正致力于单一的全球经济的宪法的制定。”

过去近30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猛增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标志。

世界全体的贸易额从1985至2007年的23年间, 增加了约6倍, 年均增长约9.3%;并且贸易的增加比率超过了GDP年均增长比率 (约6.7%) 。出口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15%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25%。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5年至2007年增长了32倍, 年均增长约17.2%, 远远超过了GDP增长比率。FDI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不到0.4%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4% (1) 。这意味着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强化, 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相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证明地球是“圆的”, Friedman先生2004年2月的班加罗尔之行后意识到:“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 世界变平了。”他参观印度最大的信息产业Infosys后, 感悟到: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有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 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

作为李嘉图理论的信徒, 他还相信: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壮大, 馅饼越来越大, 每个人得到的份额也会增长[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hagwati教授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证明, 中国的积极对外经济政策帮助中国的贫困比率从1978年的28%降低到1998年的9%, 这是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他并不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他认为可持续的全球化进程应该是“被管理的”[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tiglitz教授认为全球化并没有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 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推广全球化的同时, 一部分地区贫富差距的扩大, 环境问题的出现, 经济的不安定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过渡出现的问题等需要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政策上的调整[5]。

我们充分肯定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应该了解由于国际架构的不完善, 中国可能面临不仅仅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在正确理解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必要的宏观和产业政策调整, 使全球化真正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事实上, 我们已经看到了最近世界的不安定因素。

联合国公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 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 国际贸易前景暗淡, 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深远影响, 全球在减少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可能大幅倒退。而爆发的主要导火索是2007年夏季开始的美国住房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次危机在2008年不断扩大, 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风暴再次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发达国家已经陷入经济衰退, 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下滑, 包括过去几年经济增长强劲的一些国家。

下面将通过贸易和投资面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三、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并且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贸易依存度提高,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增强。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GDP由1985年的3090多亿美元, 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33820亿美元 (1) , 经济规模已经超越德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经济年均增长11.5%, 比世界均速快了4.8个百分点。阿克塞尔德勒赫计量研究显示, 1975~2000年间, 中国经济全球化指数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这直接导致了同期中国年经济增长率上升了2.33个百分点 (2) 。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7年,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 世界排名跃居到第二位。中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2007年也提高到6.7%, 位居世界第三位。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1985年的8.8%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7.1%, 表明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在不断增强。加强国际合作, 已经成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

但同时, 出口产品的消费品20%强输出美国, 需要调整贸易均衡, 避免美国的经济调整产生的压力。其次随着贸易的扩大, 保护主义和其他贸易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 近期的经济危机蔓延全球, 各国可能会竞相采取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 中国实际上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 而所受到的贸易保护诉讼达到15%以上。如果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 那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萎缩和投资下滑, 对此我们国家应保持警惕。

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提高

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制造品的出口迅速发展以及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以纺织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被90年代的电子和电器产品所取代。发达国家开始认为中国将在世界贸易中威胁它们一直占据相对优势的高附加价值产品[6]。

如图2所示, 中国出口工业制造品从1995年的1245亿美元大幅度提高到2006年的8935亿美元, 并且对初级品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5.2倍提高到2006年的12.2倍。如图3所示, 纺织品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从1985年的29%下降到2006年的12%, 而一般机械、电子产品以及电器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1%、3%、2%大幅上升到2006年的18%、20%和9%, 并且电子 (计算机设备和零部件为主) 和一般机械已经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品种。单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逐步发展成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并举的出口结构。

但同时因为我国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6年以纺织品、食品、纸张和玩具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33%) , 即使占最大比例的一般机械、电子和电器产品 (47%) 也多以OEM (代工) 方式出口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中国被发达国家看作是组装和加工的主要“世界的工厂”而存在, 外国的资本在资本构成上仍然占较大的比例, 存在发展的脆弱性, 如何提高内需的依存度已经被我国政府摆上日程。

我们可以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7]看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如图4所示, 我们发现1985年占最大相对优势的纺织品 (5.27) , 尽管2006年仍然占相对优势 (2.70) , 但已经退位于玩具及其他轻工类产品 (3.10) 和家用电器类 (3.00) , 处于比较优势的第三位, 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一般机械和电子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相对劣势 (0.10和0.24) 转变为2006年的相对优势 (1.41和1.57) , 但是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化学、精密仪器以及运输机械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006年分别是0.45、0.18和0.88, 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两极分化, 我们国家的出口商品架构明显是仍然具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资源类产品石油和金属非金属等均呈比较劣势, 2006年分别是0.09和0.75, 说明我们国家资源贫乏, 严重依赖进口。

张鸿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 比较和评估了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现, 纺织品中服装类别RCA和NEPR均高于所有的出口商品, 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而机械制品中, 一般机械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外, 其他机械产品进出口接近平衡, 基本上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需要我们正确了解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机构和现状, 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 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 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 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8]。

五、跨国公司为主的FDI促进了产业间贸易额不断提高

上面分析发现机械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随着本国货币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 不得不把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或区段 (主要是电子和电器产品) 转移到亚洲周边国家, 集中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 提高经济竞争力。而中国同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 促进了商品的自由交换, 也促进了中国发展机械类产品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人员的引入。

中日以机械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 跨国企业直接投资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跨国公司活动的频繁, 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 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即“新贸易理论学说”。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发展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优势来分析此现象;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下, 产业内在地域间分工合作愈来愈紧密, 这应该是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规模经济以及垄断竞争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我国现阶段的机械类产品出口大幅度提高。尽管中国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竞争力的加强, 中国需要产业集聚来扩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规模优势。

跨国企业为了规模经济和强化垄断优势, 积极在中国投资办厂, 它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度提高, 也促进了机械电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松村和藤川指出现今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跨国企业促进了产业内国际分工的结果, 苏美冷战后世界最主要的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及银行在全球的迅速扩张。跨国企业首先逐渐在海外建立具有当地法人资格的分公司, 其次逐渐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体系 (比较优势的内部化) 。1995年3.9万家的跨国企业拥有的27万家海外分公司的海外销售达到6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同时期GDP的82.7%。

中国利用外资自1985年一直位于发展中国家首位, 从近34亿美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的835亿美元, 即使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 位于世界第六大外资引进国。尽管我们看见FDI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从图5中我们也发现, 自1994年开始, FDI相对于我们国内经济水平有放缓的趋势, 它的增长趋势也在放缓, 需要我们实证分析。如果FDI以后减少, 是否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出口和就业水平。

六、总结和新的课题

1.全球开展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使中国容易面临国际市场下降趋势的冲击, 需要强化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在GDP的比重, 以减弱一部分主要消费市场, 例如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随着贸易的扩大, 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需要更好地利用国际规则保持贸易的稳定发展。

2.出口结构优化。以前纺织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结构开始优化成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并存的出口结构, 但是仍有一部分主要资源和食品严重依赖进口, 需要通过与国外资源类公司合作, 稳定货源地和资源价格。最近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是很好的先例。但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全球化进程中, 需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产业内贸易增加对我们国内的产业构造和生产要素市场给予的影响有多大, 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 需要以后综合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产业的基础零部件依赖国外进口, 受制于人, 如果国外供应商企业在基础零部件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对我国采取限制, 将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做大做强。

4.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但最近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需要我们了解原因, 并逐步加强国内资本对一部分优势产业的投资。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结构的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中国贸易依存度高, 当国际市场发生某种不利变化时, 中国国内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文章首先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贸易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贸易出口增长变化、出口结构的变化、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实质和动因, 最后提出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

[2]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3]Friedman, Thomas L.the World is Flat[M].Holtzbrinck Publishers..

[4]Bhagwati, Jagdish.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5]Stiglitz, Joseph E., 2006,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W.W.Norton.

[6]Guillaume Gaulier, Francoise Lemoine, Deniz unal-Kes-enci, 2004:"China's Integration in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ts Implications",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4-E-033.

[7]Balassa, B. (1965)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33, 99-123.

上一篇: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下一篇:2申办《外国人就业证》